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1
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历史的天空,如戚继光、俞大猷、郑成功、刘铭传、李鸿章、邓世昌、顾维钧、李宗仁、、左权……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闪烁着光芒的名字,这些民族脊梁式的人物,爱国甚于爱自己的双亲,撑起祖国母亲的一方天空。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因为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在军事斗争中不怕牺牲,在外交斗争中据理力争,在当时西方列强称霸的世界里,为中国争取最大的利益,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国家。我们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努力奋斗,为国做出最大的贡献,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2对学生进行国情和民族历史教育,培育他们的国家和民族精神
笔者小时候读书时,课本是这样宣传国情的:“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许多能源资源都需要大量进口。现在,也只能这样教育学生:“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资源贫乏……”人人要节约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等等。在指导学生写这方面的作文时,笔者让他们回忆了初中学过的《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上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岸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这样的悲剧,是上个世纪20年代政府将塔里木河改道,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贪婪和盲目的索取造成的。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由此引导学生,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又如,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三次降旗和一次升旗,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终于降下。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一百多年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香港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整整156年5个月零4天!这是一段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漫长历史,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不应该被忘记的。回顾那段屈辱的历史,令人心寒。1840年以后,1841年1月,英军以武力强占香港岛,2月攻占虎门,5月进犯广州,1842年,英国进一步扩大战争,先后攻占东南沿海五个港口。同年8月29日,迫使清政府签订《》,此时香港作为全岛的名称被正式确定下来。1856年签订《中英》和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之后,香港又进而成为整个地区的称谓。这样,英国就完全地占领了香港地区。清政府腐败无能,被英国的炮舰打开国门,接着西方列强也都随之而来,抢吃中国这块肥肉,从此,中国开始漫长的屈辱岁月。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避免悲剧重演,发奋学习,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立足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3教育学生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增强他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新观念
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教育学生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学习,也是当代青年学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学习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他们的铁证,德国法西斯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天下,引起世人的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但13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的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维辛似乎没有什么新闻发生。现在70多年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同样,70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狮子仍然蜷伏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我们要为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努力!
4教育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胸襟,增强他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和实现大国梦的决心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2
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课堂导入首当其冲,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开头,犹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这是教育家董政枢先生在《春觉斋论文》中评价美文的凤头之说,而好的课堂导入与美文的凤头则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节课的导入恰到好处,便能在开课伊始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整堂教学各项活动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基础。可以说,恰当得法的导入是课堂教学圆满成功的重要催化剂,往往能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在体育运动之前,老师总是要学生做好准备运动。同样,在一堂语文课之前,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热身。因为一次成功的课堂导入,不但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而且能让学生迅速地消除其他课程的迁移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导之有法,导无定法",教师如何成功地导入新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往往会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施教者、受教者的不同而不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故事导入法
高中学生课业负担繁重,但爱听故事却是他们不变的爱好,教师在上课时可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如寓言、轶事等)导入新课。这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丰富联想,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领悟到人生哲理。例如,在讲庄子的《秋水(节选)》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同学顿时都笑了,觉得这个人很奇怪,怎么会这样。我趁机引导学生:"同学们,世界上没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每个人对生与死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在他看来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接着发问:"庄子如何能在千年之中拥有那么多的崇拜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秋水》,一起来领略他的风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引入了新的教学内容。
2.歌曲导入法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所以我在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丁香花》入手,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我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导入。教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视频导入法
学生对影视还是很喜爱的,对于一些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上到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因为这是写二战时纳粹对对待战俘所犯的罪恶,所以我先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导入。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通过学生去了解这些电影,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先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为什么在奥斯维辛会"没有"新闻。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时,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学生用五六分钟看完节选部分之后,我上课时进行讲解,学生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了解曹操的为人,同时也知道了诗作的背景,"短歌行"是低沉、忧伤的、用来吟唱的文体,而忧的正是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而真正的"志"是不能一统天下。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了。再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等都有相关的视频。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预设;审美教学;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立足长远的教学目标考虑,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培养,因此,要以“预习”和“审美”教育为基础,预设精彩文本,感受语文魅力,让高中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体会到分析这种魅力的乐趣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结合节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方案,通过预设精彩文本,让学生感知语文魅力,从而完善语文素养。鉴于此,本文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实效课堂关键点,提出了高中语文阅读实效课堂的创设对策。
一、高中语文阅读实效课堂的关键点
1.预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中国古代的《礼记・中庸》提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这些内容都可以看出预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预习能够展现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字词的含义,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课后习题进行了思考,而整体的单元化预习更是使得学生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从预习能力的角度来讲,预习能力的形成意味着学生拥有了独立学习和知识预设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将会使得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之中掌握分析阅读文本和分析表达的能力和技巧。
2.审美
中国古代的孔子重视文艺美学,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托尔斯泰也说过:“任何人都是直接地去感受艺术的,就像对空气和水那样,要用手去摸――这太凉了,或者是太烫了。”因此,审美也是直观感受文学作品的关键,在直接的感受过程中,学生会更深刻地领会通过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艺术美和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目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也强调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种种理论与实践都说明高中语文阅读要重视审美教育,通过感受阅读文本的多种美来提升语文知识的运用和感知能力。
二、高中语文阅读实效课堂的创设
1.预设精彩文本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并通过预习内容的有效展示来设计实效课堂,展现文本的精彩。例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置预习活动内容:
(1)教师设计并公布预习提纲,让学生开展预习活动
A.明确字词内容。
B.掌握作者基本情况。
C.通读文本,网络查阅资源进行朗读训练。
D.结合课后题简单分析诗歌内容。
E.阅读并查阅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丰富知识。
(2)课堂教学过程中,检查预习内容
A.字词掌握情况让学生汇报较难记忆的词汇,并说明自己的记忆方法。
例如:学生会说明这首诗许多字的平翘舌音需要注意等。
B.朗读训练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表演,展示预习成果
C.授课过程中,随时展现学生的预习情况,如讲到“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时,让学生说出徐志摩的康桥学习经历,感受这种求学的魅力体验。
D.请同学们说出徐志摩其他的诗歌,讲一讲自己喜欢的理由,通过与《再别康桥》的对比,发现徐志摩诗歌创作的特点。
通过这个案例内容可以发现,预习提纲的设计为学生安排一条理解课文的探索路,使学生在提纲的“定向”作用下,独立地进行翻查、分析、综合、体会。预习字词则能够指导学生使用词语工具书,让他们参照课文注释和编者的提示,边阅读边思考,这对于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作用甚大。另外作者及其作品的拓展阅读有利于在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
2.感受语文魅力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汉语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高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之中要重视审美感受的设计,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本所展现出来的魅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整篇文章结构的分析,艺术性表达手法的传授,这些知识都要蕴含到审美教育的过程之中。
如,教学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分析这篇新闻稿所带来的心理震撼,重点分析文章中的几个句子。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在怒放。”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说明为什么读到这句话时会感到心理隐隐作痛呢?这时学生会讨论,并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分析得出: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因此,这种模式更能够展现出文学作品的魅力,这种对比手法在本文中较为常见,如“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似乎是为了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这些都是对比手法的应用。
总之,要通过细节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因为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往往会记住主要情节,同时对某句话、某个片段印象深刻,这就是细节审美的魅力。
上文是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对高中语文预习及审美教学探索与讨论。概括地讲,预习是对语文教学的前瞻,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为审美教学奠定基础,通过先预习积累审美能力,通过审美阅读活动进一步检验预习成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预习和审美教育,并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刘超.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3(2).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4
一 高中历史课堂对话的艺术
对话意味着教师把学生当成有意识、处于主体地位的人来看待,意味着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这种对话,以师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达到互动、互惠,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 肯定学生,激发斗志
作为教师,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要尽量捕捉学生的亮点,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斗志,促使其奋勇前进,给教师带来意外的惊喜,让教师深刻感受到对话教学的艺术魅力,深刻体验教育的成就感。
三 使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也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运用网络技术教育可以丰富师生的学习资源,传统教学资源只是文字教材的单一表现,教材呆板、生硬、缺乏生动感和形象感。网络技术丰富了课程资源建设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校园网络的应运而生,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这既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历史新课改的需求。
对于久远的历史,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们难以深刻感知,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历史图片和影视片段创设情境,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可感知的历史图像,将消失的历史场景再现,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并且通过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大大减少讲课时间,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课堂质量。历史教学结合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 以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这并不是因为教师教得不好,也不是因为课文的枯燥无味,关键在于缺乏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实践表明,将历史知识学习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情况下,高中学生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精神与身体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而宽松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和新知识的获得,相比起来,简单生硬的知识灌输往往事倍功半。历史的趣味性及故事性恰好能够缓解紧张生硬的知识灌输,将历史知识结合到语文教学中,通过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进行课文导入,无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方式。
如讲述一些二战时期的历史,让学生明白战争的残酷性,以及生命在战争面前的脆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例如“七七”后日军开始发动全面,1937年南京失陷,驻扎南京的日本官兵开始虐杀南京市民,他们犹如野兽般见人便杀,见屋就烧,并且疯狂掠夺钱财,将囚禁起来的市民集体押解至下关,用机枪进行扫射。在持续6个星期的时间里,日军在南京城共杀戮我国同胞30多万人,的悲惨程度丝毫不逊于欧洲战场上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讲述,学生们对于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心灵将会得到洗礼和升华;对于法西斯、对于战争、对于在战争中死去的无辜平民都会有自己新的认识。
五 结束语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课堂设计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老师都苦于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追根究底,笔者认为是应试教育已经代替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功利性。同时,基于语文学科的独特性,高考语文不易得高分,而且考生之间考分也不能拉开大的差距,这就直接造成高中语文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们重新爱上语文呢?这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应该从多个方面努力。笔者认为,要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探索。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
兴趣,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理,进而主动接近并探索。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教材的内容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基础,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这样才能达到极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兴趣:
(一)适当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高中生对于周围的事物还保留有浓厚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在上课之前或课堂中巧妙地设置一些悬念,提出疑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原因,那么课堂教学一定会活起来的,这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例如,在教授高中语文小说单元《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在学生预习之后,设置教学悬念,假如,假如黛玉在父母没有早亡这样的情况下进贾府,黛玉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之间议论纷纷。进入课文,学生经过分析便能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各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是情节了,从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有关于教材内容的情境,以此情此境感染熏陶学生,以情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分角色演绎、多媒体、视频片断等。笔者曾执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利用影片展现犹太人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并把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愤慨,因愤慨而融入自己的情感与理解:“同学们,特别是那些致力于做记者的学生们,今天我要对你们说,新闻是事实,它冰冷的画面让我们不寒而栗,但是我们人类是有感情的群体,零度写作固然是对的,但是,记住,你是一个记者,一个应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记者,让我们都为罗森塔尔鼓掌,他值得普利策新闻奖。”通过相关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情绪激昂,并对新闻以及人性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相关情境的创设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比如教师精美的语言、美术手段等。
(三)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课堂上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朗读的教学方式,那么就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语文课堂也就随之“活”了起来。以元杂剧《窦娥冤》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性格特点的时候,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窦娥的语言,同学乙读蔡婆婆的语言,同学丙读官吏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把文中人物的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且让学生沉浸其中,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了,而且学生对课文以及人物性格的理解也加深了……
二、让语文教学课堂生活化很重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所以只有依靠生活的教育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生活就犹如潮水,时时刻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冲刷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教学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细细细品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要想让语文课堂生活化,那么教师就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出发,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把课文中的情景用生活中的的例子描摹出来,让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啊,原来语文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对比、内引、外联等多种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种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三、让语文课堂充满时尚气息
现在的高中生都是典型的九零后,和学习相比,他们更乐意于追逐时尚。笔者认为,可以针对学生这一特征,采取有效手段,让语文教学课堂“活”起来。
因此,无论是任何学科,都应该抓住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脚步,将社会和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恰当地引导学生了解具有时代特征的知识,以此创设独特新颖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究学习的热情,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活跃他们的思维,将语文与社会相连接,更与时尚相连接。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鼓励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这小小的课堂,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向标。例如,在语文课上,鼓励学生课下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论坛等多种媒介,大量搜集最新时讯信息,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三分钟新闻会”活动,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消息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当下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世间万象、众生百态――这些消息的分享,对于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6
学生是一个个丰满的个体,他们尚不成熟的身体里蕴藏着无限丰富但并不成熟的思想,身体的成长需要营养和锻炼,灵魂的高尚纯洁需要提升与洗礼,在美化灵魂的过程中,丰富高质量的阅读与思考必不可少,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启迪学生心智,启蒙学生思想,触动学生魂魄,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形成高贵而独立的人格,这都是教师引导学生的重要任务。
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教师资质需要是很高的,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有独立之思想完善之人格,需要一颗高尚而尊贵的心,需要渊博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的教学智慧,聪明过人的教学机智等等,这些有点过高的要求考量着一名语文老师对课堂走向和课堂品味的调控。课堂的思想与精神走向哪里?课堂的品味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教师如何殚精竭虑,让一节课的质量有质的提升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课题。
平时的备课与讲课中,一般教师大都是会注意德育及情感的渗透的:比如对主旨的概括时,对人物形象分析时,尤其是在三维目标的落实时,课文及阅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时教师会有意或无意地渗透思想情感,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究竟落实了吗?或者说落实到了什么程度,似乎无人去专门问责,一节课结束了,我们关注的是知识的落实,技能的提高,关心的是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了吗?是有意无意渗透的还是有意识专题落实的,这个问题似乎无人过问,或者说不值得专门过问,因为这个目标似乎处处都有,至于如何具体明确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们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而这恰恰是一个误区,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缺陷,尤其是在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今天,精讲多练是一种时尚,是提升成绩的捷径,有的学校甚至把语文课程序化,语文课堂成了训练做题的课堂,这样看来语文成绩在短期内是能得以提升的,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人文情感方面的素养却会减弱,不但会使学生语文成绩后劲不足,而且从长远发展来看,学生稚嫩粗砺的灵魂甘泉缺少了水源补给,对学生情商的提升,对学生走向社会的长远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隐患。所以说,滋养学生灵魂的沃土,让学生有一颗高贵而富有尊严的灵魂,有一颗高尚且充满爱的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可或取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育中去发现,去挖掘,去整合,去涵养学生的思想情感,这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去有所作为。对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一个真正上乘的教学设计并不完全依赖于一系列的所谓方法,而应把源于生命内部的感动和理解,通过诵读与品味语言,去逐步感受和触摸文本的高度和温情,与作者的生命脉搏相遇进而共振,如果全用逻辑、实证、解剖、理性教学,难免会使课堂失去生命的气息与无尽的意味。
但是,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用相关的语文材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做触及学生灵魂的工作是一个不易操作的难点,是对老师的一个高标准的要求,但这项工作又是一项必须尝试的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有心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运作:
一,用心用情
教师本人首先要深刻体会作品中深含的意蕴,抓住这些意蕴深入思考,仔细品味,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考虑学生的情感认知高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步步体味这些细腻的情感,如《包身工》,芦柴棒她们苦难的生活令人唏嘘,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让你体验一名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你会怎么样?让学生联想初三备考的艰难日子,从而引发爱憎情感,思考人性之丑恶,珍惜今天的幸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体味史铁生在地坛的苦闷与思考,想象当一个人无路可走的时候的焦虑与不安,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次思考;《项脊轩志》中,作者闭门苦读,看窗前影子,听门外脚步,聆听祖母的教诲,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如只重视文言字句的教学,这些丰富的情感便会削弱甚至忽略,这是十分可惜的。
二,理性分析
一个会思想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民族,如果国民皆唯唯诺诺,没有独立之思想,完善之人格,这个国家与民族将会是危险的,作为祖国的未来人才的培养者,引导学生的独立思想意识,点燃他们理性思考火炬十分重要,在课堂中,面对众口一辞的观点,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一个人的成熟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没有任何羁绊和的质疑,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是十分有利的,比如杨绛的《老王》,对人性弱点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意识到一个人并非只有非黑即白的单面性;如巴金的《小狗包弟》借狗说人性,借狗说制度的残忍,针对一点问题讲深说透,让学生深入理解并融于血液,这样才会尽可能地避免今后此类事件的重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则新闻又非一般意义上的新闻,这是对战争与和平,兽性与人性的深刻剖析,只有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理性的意识方可逐步形成。
三,概括归纳
到了高三之后,学生做综合试题的机会大增,做试题时不能单纯为做而做,对试题中频繁出现的阅读题及其他试题中触及灵魂的东西要善于归纳总结,在讲解试题答案时有意识地适时介入思想与情感,让学生受到独特的启迪。比如文言文阅读,所选人物都是历朝历代青史留名的小人物,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些经过时代潮流洗礼,仍能被人们从史书的角角落落挖掘出来的人物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即少年家寒,读书勤奋,孝敬父母,被推荐或考试为官后大多能为国效力,武官作战勇敢,令敌人闻风丧胆,文官无论官海浮沉,为官一任皆能造福一方百姓;让学生从大量史书留名的小人物身上汲取学习工作生活的有益养分。再如传记作品中的人物,他们大都热爱祖国,有赤子之心,为了科研事业不惜一切代价,面对各种不幸皆能坦然面对。概括归纳这些人身上的闪光点,可以给学生以教益,提升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认知能力,一些看似神秘的事物其实并不难做,只要努力了,结果总归不错。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无限丰富而广阔的,但许多地方尚未开拓与滋养,挖掘教材,整合设计,专题深入,运用适当有效的方式开拓深化学生情感的土地,让学生灵魂中的神秘和感动像春草和泉流一样涌动,这是一项塑造灵魂的工程,是教育工作者值得付出心血并引以为傲的工作,让我们共勉!
参考文献:
[1]张晓琴.高中语文阅读的反思[J].学园,2014,(5):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