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春江无月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何处春江无月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何处春江无月明范文1

—巴金《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光总是轻轻的来,又轻轻的走,没有一丝声张与喧嚣,小时候的我,并不懂得它的柔和与美好,现在想来却想问它一句,寂寞吗?或许不吧,好在有那轻风和白云陪着它,同样的温柔、舒适。

很小的时候,记忆中模糊的家乡,小院里,月光下,那个小小的我,总是依偎在祖母的怀里,听她讲那嫦娥的故事,祖母柔和的声音融化在那徐徐的微风中,柔柔的月光下。也会记得,曾经披着那一身的月光,与伙伴躲在蚊虫嗡嗡的葡萄架下,妄想偷听牛郎织女的情话,结果被叮的一身红包,带着一脸的疑惑与委屈悻悻的回家了。时过境迁后,伴随着祖母的去世,一切皆是物是人非,那些童真那些美好,还能找回吗?不,我想它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中。

哦,儿时的月光是温柔的,如此美好,那是我童话般的梦。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摇一只小小竹筏,吟一曲春江花月夜,顺水而下,漓江的景色果然名不虚传,月走我也走,我走月也走,无论走到哪里,它总会跟到哪里,而且跟的是那么的近,那么的亲切,十二座山峰做背景,看那闪耀着点点光亮的傣族女子在岸边把歌唱,月亮把满腔柔情化作银色的话语,无声地洒落在我们身上,轻轻抚摩着我们的脸庞,或许就是那一次江上与月的邂逅,使我一不小心产生了恋月的情愫,童年里的那次游漓江,使我不可救药的爱上了月亮,更喜爱那月光遍地的夜晚。

哦,童年的月光是美轮美奂的,那样触不可及,那样神奇。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何处春江无月明范文2

1.纵死终令汗竹香――林俊德

“纵死终令汗竹香”出自明末清初“岭南三忠”之一的张家玉的《军中夜感》,其诗云:“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寻常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汗竹,指史册。古人把字写在竹简上面,写前须先把竹简置于火上烤,使水分蒸发掉.水分蒸发时,状如竹简出汗,所以把书写的竹简叫着“汗竹”。其诗末句是说:纵然战死,毕竟要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用在这里赞美林俊德院士人虽已死,但其英名却永远流传。

2.孝更绝伦足可矜――陈斌强

“孝更绝伦足可矜”语出《二十四孝》中“笼负母归”的故事:鲍出,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的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强盗,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当,吓得四散逃命。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陈斌强对母亲做的一切本来是应该的,但在孝道不古的今天却难能可贵。用“孝更绝伦足可矜”话赞美陈斌强的孝举超越常人,足以被后人褒扬是很恰当的。

3.何处春江无月明――何

唐代张若虚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中前四句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其中后两句在原诗中的意思是“月光闪耀于千里之遥,哪一出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下?”在称为道德滑坡的今天,“何处春江无月明”这一诗句既有力的说明像何这样充满爱心的人其实很多,又形象地说明神州大地每一处都在正能量“明月”的朗照之下,言简义丰,生动形象。

4.动人以行不以言――陈家顺

“动人以行不以言”由唐代李贽的“动人以行不以言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整合而出,意思是用语言打动人,他人的感触不会很深;用行动打动人,他人的反应必然迅速。这句话强调了身教比言传更重要,更有效果。正如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所说“在办公室当局长是本分,吃苦受累冒险卧底当局长是情份。用情份去担当本分的官,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5.爝火燃回春浩浩――高淑珍

“爝火燃回春浩浩”选自明朝于谦的《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首咏物诗,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两句意思为: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熊熊炉火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爝(jué)火:小火炬。火炬虽小,却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光亮,高淑珍的“爱心小院”虽小,但小院里的爱心和善良的种子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6.冰雪为容玉作胎――张丽莉

清朝王士禄(王士祯之兄)有一首《茉莉花》,诗云:“冰雪为容玉作胎,柔情合傍锁窗开。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 引用“冰雪为容玉作胎”既写出了张丽莉如同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一般的外貌形态,也赞扬了她冰清玉洁和清香飘溢的人品和师德,含蓄蕴藉。

7.能受天磨为铁汉――李文波

“能受天磨为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一句流传很久的联语,作者不详。但左宗棠有诗云:“监牢且作玄都观,我是刘郎今又来。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刘郎,指的是刘禹锡。这里是借用,“前度刘郎今又来”是典故。左宗棠引用是为了表达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李文波从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整整坚守二十年,不愧为“守礁王”,堪称“铁汉”。

8.悲莫悲兮生别离――高秉涵

屈原《九哥・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被明代王世贞誉之为“千古情语之祖”。意思是再也没有比生死别离更加令人悲伤,没有比新相知更加令人欢欣的了。台湾老兵内心的苦楚,浓烈的乡愁,魂归故里的强烈愿望,高秉涵的无私与努力,等等。用“悲莫悲兮生别离”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9.清香传得天心在――周月华 艾起

明代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方孝儒有一首《画梅》:“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 后两句的意思是梅花的清香远远传来,飘荡在萧寒的天地间,这是寻常的草木所不能比拟的。赞美了梅花的清香,以及它在寒冬中开放的清高品格。展示了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精神风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周月华和艾起的爱是小爱,更是大爱。

何处春江无月明范文3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哀而不伤;诗风特色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这首诗描写精致、意蕴优美,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歌以“月”为线索,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发了江畔月下的思索、抒写了因月而起的情思。和许多以月寄情的诗一样,它也是抒写离愁别绪的,有惆怅,也有无奈,但与其他同题材的作品相比,少了锥心的痛苦和刻骨的泪水,被认为具备了初唐诗歌“哀而不伤”的特色。

一、《春江花月夜》“哀而不伤”诗风特色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个时代的文学必然焕发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唐朝初年,统治者吸取了隋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所以,初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社会思想相对开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渴望建功立业,蓬勃向上、奋发有为就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并且,初唐统治者把文学文风与治理国家直接联系起来,努力构建具有恢宏气度的文学风貌。所以,在初唐诗坛上,面对别离,少了几分凄凄惨惨戚戚,就有了王勃笔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就有了高适笔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春江花月夜》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契合了时代的心声,体现了初唐的时代之音。

二、《春江花月夜》“哀而不伤”诗风特色的具体表现

1.宏大的背景、壮阔的意境

诗歌起笔就勾勒了一个非常辽阔浩大的背景去写景、思索、抒情。开篇就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天来了,一切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江水也如此,冰河已经解冻,江潮开始涌涨,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着潮水的涌动刹那间活泼地从海的尽头喷跳而出,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两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壮丽的画面。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月由东而西,徐徐上升,柔和的月光随着江水的流动照耀着千万里之遥,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呢?这四句用壮阔的笔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开阔、壮美的世界。一个“连”字,写出潮水的浩浩荡荡、绵绵不绝之势;一个“共”字,写出月升之时活泼有力、矫健不凡之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两句将空间拓展,水波粼粼,延伸向无垠的远方,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创造出一种更为雄浑博大的意境。在这样一种广阔无边的意境中,那种小儿女的离别相思之苦就显得很淡很淡了。

2.孕育蓬勃生命力的美好景物

自“楚辞”开中国文坛悲秋的情怀以来,文人墨客在抒写离愁别绪、人生失意等情感时,往往选取秋天枯败的落叶、凋零的残花、清冷的秋雨、萧索的霜风等景物来加以烘托、渲染,如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而张若虚在抒写离愁别绪时却选取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世间最美妙、最动人的自然美景并作淋漓尽致的描绘。诗人在开篇为我们描绘了春江月夜壮丽的画面后,紧接着写道:“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曲曲折折绕过长满花草的原野,月光照在鲜花树木上,像在上面撒了一层薄薄的小雪珠,空中的流霜、汀上的白沙,全被月光浸染,人们已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天地间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无边的春江之夜只剩下梦幻般的银色,自然界洁净得连一丝尘埃都没有。在他的笔下,春天的江水浩浩荡荡、汹涌澎湃;春天的原野辽阔无边、鲜花盛开;春天的夜晚微风和煦、月色撩人……这些景物,除了美丽,更多的是活力,就像朱自清在《春》中写的那样:“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都是清丽出尘,蓬勃有力的。从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的尽情描绘中,读者感受到的不是忧伤与痛苦,而是一种对春天的礼赞、一曲生命的颂歌、一份跃然于纸上的喜悦。

3.积极的人生宇宙探索

这首诗除了描写良辰美景、离愁别绪外,还有对生命宇宙的思索。这种思索,自古以来就有,面对博大永恒的宇宙,人们常感个体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典型的如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苏轼《前赤壁赋》中所吟的“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面对浩瀚的江面,中天的朗月,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非常豁达地写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作为个体,有生有死,生命是短暂无常的;而人类靠代代相传,则是绵延久长的,足以与永恒的宇宙抗衡。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跳出了个体生命,把视线放到了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关照,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

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美丽永恒的同时也礼赞了人类生命的无限,是一种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轻快的叹息、甜蜜的忧伤

诗歌的后半部分花了大量的篇幅写游子、思妇离别的哀伤、相思的痛苦,正如诗中所写:“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中,月圆人不圆,总有一些悲欢离合,给美好的人生留下遗憾和无奈。思妇在月下楼头望眼欲穿、思绪绵绵,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游子久客他乡,凄苦寂寞,月下梦中思亲思家,无限惆怅。但他们的这种伤感是哀而不伤的,是少年式的感伤迷惘,并非是曾经沧海的苦痛,更没有真正乱离时期诗歌描述的那样哀婉

入骨,少了几分为生计奔波的现实的无奈,多了几分浪漫哀伤的诗意。这种意境特别像李清照《一剪梅》中所写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同时,将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寄予在春、江、花、月、夜这样的美景中,就使得这种相思之情饱含着脉脉温情,有着对博大自然的惊叹和对年轻生命的赞赏与喜悦,蕴含着企盼重逢的美好愿望,一切化成了一声轻盈的叹息、一缕淡淡的哀愁。所以,美学大师李泽厚说:“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总之,《春江花月夜》开阔壮大的意境,如诗如画的美景,积极乐观的人生探索,轻快而甜蜜的忧伤构成了“哀而不伤”的诗风特色。这种诗风一扫六朝以来的靡靡之音,而引领后来的诗人们走进了一个真正属于诗人的、诗歌的盛世。

作者简介:

何处春江无月明范文4

面对何?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时文朝说:“12岁的小女孩,坦然面对生死已属难能,在病痛中还不忘善济她人。这场生命最后的告别,不知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平凡善举,可以开启一个有爱的未来

推选委员阿来说:“今天,当我们怀着悲伤,提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却又怀着欣喜,为她的生命与另外的生命合二为一,扔在这个世界上熠熠生辉。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何?的颁奖辞: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苗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何?,给何?的赞扬是:何处春江无月明。

何处春江无月明范文5

全诗的第一个结构层——“起”,就是开头四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水、海潮和月本是自然之物,而在这里,都成了诗人之物,都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对象。正如叔本华所说,诗人的意志,欲望,常常构成“一种情绪,一种激情,一种激动的心境”,在对自然景色进行和平的静观之时,“主观的倾向,意志的喜爱,把它自己的色彩赋予被观照的环境,反过来,各种环境又传播它们色彩的反射给意志”。二者奇妙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宏状”的审美感觉。这就是我们所感觉到的一种气势:皓月当空,江水和海水相接,连绵千万里。

月,本是的“右眼”,自有天地开始之时,就与的左眼“日”相分离;江水和海潮其本质都是水,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天各一方。然而水是生命的源头,因此江水和海潮也是具有生命力的,他们也渴望汇聚,渴望拥抱!——于是有了“春江潮水连海平”;虽说“月”习惯了分离后的孤独,但当“她”在静观自然之时,突然发现了原本分隔多年的江水和海水,竟在这腾相聚,自己内心中孤独的情感得到了释放,畅快地与“他们”“滟滟随波千万里”,并把这种喜悦散播各处,以至“何处春江无月明”。此时,诗人就幻化成了“月”,尽情享受着孤独被排解而带来的畅快!此时,诗人心中压抑已久的孤寂之情得到了彻底的宣泄、释放。

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再面对眼前的景色自然有了不同的感受,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两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形成了一种优美的感觉。这里的“霰、霜、白”和“月光”又构成了一个新的意象图组。

这些意象以“月光”为中心,构成一幅幅色彩淡雅、线条柔和、节奏舒缓的和谐画面。它们既写实又超越了写实,凸显了文人们清幽、高雅、飘逸、恬淡的情愫。“月”发光而不发热,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冷清,进而感到孤独。而这种孤独被隐藏在纯美的自然景观之后,是一种纯粹的孤独,是一种宁静的孤独。

全诗的第二个结构层——“承”,就是接下来的: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一层由纯粹,宁静的孤独,过度到生命的孤独。“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两句也是深意内敛,“月圆”信非本意,“月孤”才是诗眼——“抬头望月,月我两孤”的传神之眼。借物抒情,承上启下,一“孤”字立见顿挫。“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江畔”是守望者徘徊守望、恋恋不去的江畔,“江月”是久候苦觅的守望者蓦见的似乎亦寻亦觅、徘徊逡巡的江月。只是月非我守,我非月望,一见而惊,再想惆怅。诗中的“我”忽心生一念:历史上该有多少象我一样的孤独之人,在这样的光景中象我一样与这轮圆月“不期而遇”。所以作者不由得感叹再三:“人生代代”总多相思相恋、苦寻苦觅、苦候苦守之情,却何及江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老天荒的孤苦守望之万一。可见,到这里诗绪已由写景到写情。由于有了“怜月”的心念忽转,倒似乎觉得自己还算是有幸之人,不觉就略减愁烦了。这里,因自己守望而谓月亦望之,因自己久望而怜孤月望久,极尽推情及物之妙。

全诗的第三个结构层——“转”: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一层,由抽象的生命的孤独,转入具体的生活的孤独。“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两句,它不仅让人想见游子身若飘萍,心随浮云,愁恨无凭的孤寂,更是全诗关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虽然情景相生,却始终是透过守望之眼“看”景物,其情感含蓄蕴藉,若有若无。而到这两句才开始直抒胸臆,慨叹心声——由外及内,终涉己身。至于“谁家今夜扁舟子”两句,应是说,“还有多少象我这样浪迹天涯者,羁旅淹留,高楼望断”?“我”身在江边,却心上“高楼”,神驰“妆台”,在游移的月影中,朦胧念想远方那被自己思恋的人与自己一无二致的孤寂;也料想“思妇”一定和自己一样,愁思如月色,“卷不去,拂还来”这种以己度人、益见相思的妙法,在后来的诗词中常见婉转。

全诗的第四个结构层——“合”: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何处春江无月明范文6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景;理;情

初唐诗人张若虚被称为“吴中四士”之一,他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一便是流传千古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因此被清代王]晕称之“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全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的描绘,将写景、哲理、抒情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动人的良辰美景。

景,诗歌的第一部分重在写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开篇,就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月色皎洁如霜,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诗人通过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这些意象,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地构成这幅优美的画面。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力,一个“连”字不仅写出了江水和海水是水平地连接在一起的,更写出了它们是在同一起点上。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得这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优美恬静。

理,面对这春花花月夜的美景,诗人开始了联想,开始探索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这主要在第二部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边上是谁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但是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诗人想到,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渺小的,但是宇宙却是永恒的、无穷无尽的、对此,闻一多认为诗中表现了一种宇宙意识。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李泽厚认为诗中表现了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诗人都感慨个体生命短暂,宇宙永恒。如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情,由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诗人在第三部分,进一步抒发感慨,抒写感情。先是总写的四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悠悠”象征了游子的行踪飘忽不定,“谁家”,“何处”两句呼应,不止一家有离别,思妇在思念远方的游子,游子也在思念远方的家乡,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以下八句写思妇思念游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可怜楼上月亮的影子不停地移动,应该照着思妇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去。“徘徊”一词,一方面写出了月光游移不定的动态,一方面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月亮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卷”“拂”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惆怅。看着月光,思妇想到,此时这月光不也正照着远方的游子吗?真希望这月光也能遥寄相思之情。除了让月光带去相思,思妇还通过鱼龙、鸿雁带去相思,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最后八句写游子思念家乡:“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青春年华都要消逝了,自己还不能回家。游子做梦也想回家,梦见落花意味青春年华消逝,可怜和前面呼应,两人相思无着落,无奈至今还在流落天涯,何时才能回家?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距离无限遥远。碣石指北方,潇湘指南方,距离遥远,天各一方,只能同守一轮明月。思念之情更加浓郁,无以复加,“沉沉”二字更加重了他的孤寂,最后,“落花摇情满江树”,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摇曳多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的描绘山水景物的诗歌,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人生短暂而宇宙永恒的感慨、儿女别离相思的情感融合为一,从而汇成景、理、情水融的幽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