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哲理的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蕴含哲理的古诗

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1

关键词:美;小学与教材;营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73-01

1.反复吟诵,欣赏意境美

古代诗词语言精美,它常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如孟浩然的《春晓》语言浅显,浅到三岁幼儿皆可诵读,但是如果要捕捉其中丰富的意蕴,题旨与情趣却非易事了,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诗人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淡淡几笔写出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而要领悟、解读之可意会而不易言传的意境,,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读的发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产生美感。让学生反复诵吟,让学生欣赏到这优美的意境,通晓诗人的心情,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另外,我们要根据古诗的特点,运用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学生带读等多种形式来指导学生朗读,反复诵读,让学生美美地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读成诵,在熟读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古诗。通过反复的读,要求学生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在读中真切体会到、感悟到诗的意境美。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可采用①让学生先欣赏,配乐朗读;②边听边想象,轻声跟着录音朗读;③欣赏彩色挂图,跟着录音朗读。三次朗读先后引导学生"感心""感事""感目",引领学生渐入佳境,在反复诵读中,在诗情画意中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

2.咀嚼诗眼,品味语言美

古代诗词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其传神之处大都在"诗眼"上,。为此,在教学古诗中,我们应从"字眼"入手,从文字入手,让学生体会古诗中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进而体会其中的文字的美,品味其语言的精美。如《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作者为何不用"映"、"射"、"照"?通过对比、想象、分析、体会到"铺"字的妙处在于写出太阳位置的极低、光线的柔和。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为什么不用"到",不用"来",不用"吹"呢?而最终用这个带有动静结合的"绿"字呢?"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还有《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句子中的"裁"字;"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钓"字等等。所以,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应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从字眼中去深挖、细抠,使学生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生动的同时,去认真体会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祖国语言的丰富的美,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3.创设愉悦氛围,体验情趣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很多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吟咏这些古诗,少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为此,教学这些古诗时,老师要创设愉悦氛围,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去体验诗人的感情,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一个"趣"字引领学生去品味、去体验,多让学生演一演并用铅笔做"衔"的动作,在富有情趣的表演与争论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衔"的意思,体会到"山衔落日"的美景。在教学《小儿垂钓》时也可叫同学学表演问路人和垂钓小儿的动作;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每一诗意的同时,让学生画一画,把诗句变成优美的风景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通过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独特的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情趣的美。

4.剖析如珠妙语,领悟哲理

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2

(一) 以情导入,感受情感美

《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

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然也。”这就说明一个人情绪的好坏,在一定的条件下能改变他对周围人事的看法,引起完全相反的感受。在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也是这样。所以,在古诗词鉴赏中引导学生以恰当的情绪状态进入,其能动性必强,效果自然也不错。很难想象,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进入《琵琶行》的学习,能真正体验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何等复杂情绪的流露。他们甚至有可能误以为白居易江心聆听琵琶曲、骤遇知己后惊喜的表现呢!

(二) 启发想象,感受画面美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诗与画相提并论。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苏轼在评论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的画面美呢?首先,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如果教师能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出古诗词的画面,学生就能从教师的描述中感受到诗词的画面美。其次,教师在讲解中扣住一个“景”字,组成一组鲜活的画面,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和学习阅历,大胆想象,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呼吸及其思想感情。如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欣赏,这首元曲小令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深秋的黄昏,一个游子,骑着一匹又瘦又老的马,迎着一阵阵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夕阳快要落山了,他却不知身归何处。到这里,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再现曲中出现的一个个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夕阳、断肠人,进而指导学生辨析理解:这是我们熟悉的景物,有我们常见的夕阳,可现在已被蒙上灰色的色调,看到袅袅的炊烟,感受着稍有凉意的西风,我早已饥肠漉漉、疲惫不堪,可怎么不见我的亲人?活生生的一幅饱含凄凉、孤寂的思乡画面。再次,教师要善于运用课件、教学挂图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感受古诗词中的画面美。有的教师将绘画渗入古诗词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反复吟诵,品味语言美

中国古代诗词是最注重精炼和含蓄的,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词的小令也是二三十个字的居多;古体诗和排律比较长,但上百句的也很少。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精炼和意蕴的深厚,在世界诗歌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与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词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诗词语言的音乐美。在古代,诗词是用于吟唱的诗歌,它有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的音韵美及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一、二、四句的“红”、“风”、“中”押韵,且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其次,指古诗词在用词遣句上可谓字斟句酌、精刻细雕。唐代皮日休曾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至今仍流传着“一字传神”的成语。据此,我们在教学中就抓住这传神的一字一句去进行分析。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断”字,使人不禁联想到长江那雷霆万钧的滔滔江流。“开”字,山断而后江开,令人眼界突然阔展,让人能想象出长江中波澜壮阔的图景。“两岸青山相对出”中“出”字,使静止的青山具有了动态美,长江秀丽雄伟的景象如历历在目,诗人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再次,古诗词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作者,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诗歌的质朴清淡,李白诗歌的飘逸洒脱,杜甫诗歌的沉郁深邃,白居易诗歌的通俗平易,王维诗歌的词秀调雅,苏轼诗歌的壮怀激烈,李清照词的婉约,辛弃疾词的豪放等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词人的不同风格美。

(四)探求意蕴,理解哲理美

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关键组成部分的古诗是民族生活、文化、

思想的渊源,以及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对古诗进行诵读,且有目的性与针对性地累积、应用、体会,能够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欣赏品味得到提升。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一些古诗词可以说是人人皆知,因此新课改明确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与价值。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学习古诗呢?

一、注重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生平经历

众所周知,诗词大都是有感而发,缺少了感情就较难写出优秀的作品。为此,诗词常常是作者思想感情与生活经验的具体体现。鉴于此,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与生平等,在学生比较全面地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人生经历,了解了作者自身的遭遇与性情之后,就可以由古诗当中体会到作者的写作风格与性格特点,如此学生就能够更加全面、具体地把握古诗的意蕴,才可以更加有效地学习和欣赏,并且以此作为基础欣赏古诗,常常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时候,针对这一首表达思念家乡与眺望江南深情的诗词,倘若不能够为学生介绍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那么学生就较难理解这一首诗的深刻含义。于是,教师在讲解这一首诗的时候,要为学生进行下面的介绍: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在其“权罢新法”中被迫辞去官职。在王安石又一次被皇上重用,离开景美、水美、山美且带着春风的江南的时候,不禁想起了自己颁布的变法运行,他坚信变法运动可以取得成功,然而朝政存在着激烈的斗争,因而体会到一种迷茫感以及思念家乡的情感。在学生了解了作者的从政经历与生活背景之后才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首诗词。因此,把握作者的生活背景与生平经历是学习古诗的必要条件和

基础。

二、通俗易懂地讲解古诗蕴含的哲理

古诗常常注重哲理韵味、言外之意。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一些古诗的哲理较为深刻,作者无论是在议论、抒情,还是在记事和写景当中,不少的言外之意都蕴含其中。也只有如此,才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所表达的意境,感受古诗所包含的哲理。例如,教师在讲解苏轼《题西林壁》这一首诗的时候,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但对改变的景物进行了分析,而且表达了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尤为关键的是对诗词包含的哲理进行了揭示。作者由异样的位置、视角观察山峰,会获得异样的体会,作者看不清楚庐山的本来面目,这是由于自己位于庐山当中,因此不能够全面与综合性地观察庐山。通过讲解这一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明白下面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不应当静止地、固定地、单方面地看待问题,而应当综合性、运动地、全面地看待问题。

三、在表演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的教学是指学生具备被激励说出自身观点的机会,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得以发展。事实表明,表演活动可以让学生有着不少解决问题的时机,并且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表演活动当中,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新的要求才可以产生,从而实现学生创造力的激发。事实证实,小学生大都比较喜欢表现自己。为此,教师需要营造一种开放、宽松的平台,以使学生尽情地表现自己和发挥特长。例如,针对《宿新市徐公店》这一首古诗,其对村童扑蝶图进行了描绘,而整首诗的关键画面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并非静止的,而是不间断的活动,其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孩子的活泼、天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施演一演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扮演村童扑蝶的情景,以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快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首诗的境界,能够让学生扮演古代的诗人进行诵读,从而仿佛置身其中,更进一步地体会古诗的意境。实践表明,这样的活动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并且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所创新,从而实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地探究古诗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切实地体会与把握我国民族的文化结晶,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欣赏古诗,体会到古诗的文化意蕴,以及争取借助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努力,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中体会到古诗的诗意、韵味、情感,从而把握古诗的神秘美、含蓄美、朦胧美,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谷开发.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4

一、从古诗词关键词语的角度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非常强调炼字,尤其是古诗名家,总是力求字字珠玑,给人耳目一新而又意蕴丰厚的感觉。在赏析这些诗歌时,要注意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而带动全诗的全面理解。

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是裂开的意思,“浮”为飘浮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湖泊东南大地分裂成东南两块,日月星辰宛如在湖水上日夜飘浮。此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这首诗写出了湖山之胜、登楼的喜悦,也写出了诗人的孤身漂泊之感和家国多难的悲哀境界沉雄悲壮。

二、从古诗词表现的画面角度赏析

古诗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这些诗歌的某些诗句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画面,凸显出鲜明的图画美。近几年,各地中考也非常关注这些诗歌的赏析考查,一般题型是描述这些诗句所表现的图画。在赏析这些特点的诗歌时,要注意研究诗句这种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赏析。

例如,2009年镇江市中考试卷,第7题就属于这方面的考查。试题的内容如下:阅读杜牧的《江南春》,完成7―8题。第7题的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诗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杜牧的《江南春》原文是这样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描写景物的字词,理解字词的内涵,并于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具体拓展相关的景物,还原诗歌所描述的具体画面。

具体到这个题目,诗的前两句中涉及景物的字词有很多,我们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千里”极言江南土地平旷,辽阔千里。“莺啼”,黄莺的鸣叫,莺是江南的一种鸟,通常指黄莺。学生可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什么样的黄莺,怎样鸣叫,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填补诗句留下的空白。怎样的黄莺呢?可以说美丽的黄莺。怎样鸣叫呢?综合诗歌的整个内容,写的是江南美丽动人的春景,可说欢快地鸣叫。说得更生动形象一点,可说成快乐地歌唱,这样采用了拟人手法,语言表现力更强。“绿映红”是什么呢?绿的是树或叶,红的是花,可想象成丛丛绿树,朵朵红花,掩映成趣。“水村”指临水的村庄,“山郭”是倚山的城郭。“酒旗”指酒店迎客的彩旗,“风”是刮风。只要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就可以这样来描述诗的前两句表现的画面:“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客的酒旗在风中招展。”这样采取先分后合,展开联想想象,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对应的画面就容易多了。

三、从蕴含哲理角度赏析

我国是诗的国度,唐宋诗歌是我国诗歌发展史的辉煌阶段,这两个历史阶段的诗歌非常重视趣与理在诗歌中的体现,这方面名家辈出。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不少诗句不仅意蕴深厚,而且饱含哲理。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杜牧的《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万木春”;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习古诗的要求是:“能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基于此,在进行低年级古诗教学时,应着重让学生诵读吟咏,感受诗情,放飞思绪,让一句句古诗在课堂上灵动起来,让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也灵动起来,让古诗在低年级的课堂中魅力飞扬。

一、书声琅琅,读得灵动

古诗具有独特的音韵美,读起来也节奏分明,朗朗上口。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中,就应该先让孩子充分地读,充分地感知韵律美。读读、读读、再读读。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诵读,不是机械地一遍遍重复。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读古诗更是如此,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二年级上册古体诗《青松》为例,第一句中,“大雪压青松”展现的是雪压青松的情景,很多教师会把朗读指导的重点放在“压”字上。但细细品一下,“大雪”也是一个多么具体多么贴近孩子生活的词!正因为有了“大雪”的铺垫,才有了“压”的重量。一定会有语感较好的孩子读出“大雪”之景,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他们的朗读特色,以点带面,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读诗句,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二、思绪飞扬,情也灵动

古诗字句简洁凝练,短短几十个字饱含了浓浓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抓住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解读诗句,激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思维的火花飞舞,让情感在潺潺细语中遍地生花,与诗人形成心灵的共鸣。学习《锄禾》时,抓住“日当午”一词,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烈日当空的酷热难耐,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农民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说:“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躲在空调里多凉快。”有的说:“热了渴了,我有各种各样的冷饮解暑。”还有的说:“那时我们正在放暑假,每天歇在家中,吃点瓜果,多舒服呀!”……说着自己种种舒适的生活,看着想着农民挥汗如雨的情形,学生的心灵被诗人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触动了,从而明白粮食来之不易,必须珍惜盘中餐,尊重锄禾人。

三、润物无声,入境心动

古诗往往是诗人借物抒情、借境言志、借事托怀的工具和表现,诗人的心境决定了诗词的意境。诗中有些语句看似寻常之笔,却意味深长,诗句背后的情味与意蕴常常耐人寻味,那如何引导学生去把握诗中的意境呢?

明代的谢榛说过:“诗境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于其迹。”所以,欣赏古诗时,学生的心理可以空远一点,灵动一点,不需拘泥于诗面,低年级的学生更应如此。《登鹳雀楼》一诗,短短二十个字就把画面、意境融合得浑然一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诗人登楼时见到的雄伟壮丽的景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富有深刻的哲理,诗人由景生情,抒发了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

低年级学生的直观思维占优势,对“白日”“山”“黄河”“海”一系列的形象比较容易感知,可以让学生画一幅图画来配这首诗,并想象自己登高望远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的叙述必然带着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所以这样的叙述已经不是简单的形象,而是意象,并且在叙述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把握诗人所创造的壮丽、雄伟的意境。对于景的把握是意境鉴赏的第一步。本诗的文眼是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诗人不仅写出了当时的心境,还蕴含着深奥的哲理。能不能真正领悟这两句的意义是鉴赏本诗的关键。在作画、想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可以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能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也能领会到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需要不断努力。总之,老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视角上思考问题,用孩子喜爱的方式教孩子,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听到最美的声音。

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6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诵读

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较低,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甚至一部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和厌恶感。针对上述问题,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挖掘古诗文中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元素,探索了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适应了新课程的标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一、古诗文教学必须以诵读为基础

初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

从大纲的变化来看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清晰地表露出对诵读的情有独钟。对古诗文的诵读越来越成为初中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如何开展诵读教学,我的做法一是对每篇古诗文的教学都坚持利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读课文,利用录像、磁带或自己和学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准、看准,读得准确无误,有感情。二是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上课时大声朗读。坚持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预习的积极性。因为不提前读,课堂上就读不好;不提前对照注释并利用工具书翻译课初步理解,有些句子的句读(特别是句中停顿)就读不准。而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对照注释已口译了一遍,不懂的地方已划出,并把课文反复诵读,就为老师授课节省时间和有的放矢打下了基础。我对学生的朗读还有严格的规定:对照注释自译时可以默读,其他时候的读应尽量做到出声朗读,即古人强调的“吟诵”,晨读时尤应如此。变换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学习,是老师达到教学目的的明智之举。在重视诵读教学中,我经常在课堂上变换读的方式,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便让学生分角色读,如《扁鹊见蔡桓公》、《隆中对》、《曹刿论战》等。在教学古典诗、词、曲时,还可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先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感悟作品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接受传统美德教育亦有帮助,如上《送元二使安西》可配《阳关三叠》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纯洁的友谊,增进同学间的团结友爱;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放旋律急促的琵琶曲,感受诗中反侵略的爱国感情;上《望天门山》则配上气势磅礴的钢琴曲,在音乐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二、古诗文教学应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联想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如果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有许多都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将想象的景物用彩笔描绘成具体可感,形象生动的画面。在我的办公桌里,至今还保存着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所作的图画,如:读过《桃花源记》,学生可根据武陵渔人的行踪绘制出连续的画面:渔人发现桃花林——寻找桃源(连洞口都画得惟妙惟肖)——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派安居乐业、平静祥和的风貌——离开桃源;学生可根据王维的《使至塞上》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伟景象;总之,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如能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但可以调动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这与新课改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三、以课本剧表演形式进行古诗文教学

根据当代中学生表现欲较强的心理,教师可鼓励学生把课堂作为场景,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表现课文故事情节,这样,既能使学生准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通过形象、生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来深入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教益。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文信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已走进语文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将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爱莲说》课件可让同学们通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外在形象,感受作者高洁傲岸、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品质;《荔枝图序》课件可让同学们直观了解“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瓤肉莹白如冰雪”等具体形象。

五、寓道德教育于古诗文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