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赞美母亲的优美句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赞美母亲的优美句子范文1
关键词:思维;潜能;语文课堂
一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思想,接受了情感,接受了知识,接受了文化,也就训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可以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可是机械而枯燥的背诵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从而失去积累语言的兴趣。
在学习《孔子游春》一课,笔者改变了教法,精心构建语言实践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
苏教版第十二册23课《孔子游春》第二节连用四个暗喻,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大奇妙,读来朗朗上口,是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的范本。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语言实践情境,让学生的语言在特定的情境中有感而发。
师:春天真美啊!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美丽的泗水河边游玩,弟子们被美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师:(出示第二节文字)谁能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课读文。)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芳草如茵,桃红柳绿的春天。
生2:我仿佛看到了从空中掠过的燕子,听到了燕子的呢喃,感受到了春风拂面的温暖。
师:春天真美呀!在孔子眼里,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孔子为什么认为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呢?
(引读“广袤的大地”一段话。)
师:读了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本段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比作伟大的母亲。
生2: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段连用了四个结构相似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说说这段话的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像母亲的?
(1.组织读书、交流,着力引导赏析比喻句之间的相似点,如广袤的大地——宽广的胸怀,它们都是博大的,这是形似之处;它们都包容着一切,这是神似之处。
2.那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到底伟大在哪里?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无私奉献。)
师:除了“大地、森林、太阳、轻风”之外,大自然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谁能用同样的句式继续描写大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的美?
生1:奔腾的河水是她涌动的血液。
生2:盛开的鲜花是她灿烂的笑容。
生3:朦胧的薄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现在,老师把这段文字的排列方式改一改,再请同学们读一读,觉得怎样?
(出示竖排文字,学生读,谈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想象已经又赞美了大自然中的某些景物。现在老师把省略号删去,改成句号,你能继续用优美的语言再为这首诗增加一节吗?
(学生思维活跃,交流评价。)
三
反思以上的教学过程,运用课文的语言巧妙设计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表达的一条捷径。
1.搭建训练平台,丰富学生语言。在充分地朗读、想象和感悟句式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除了“大地、森林、太阳、轻风”之外,大自然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句式继续描写大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的美。在说好一句话的基础上,改变文本排列形式,启发学生进行诗歌片段创作。在这样的读、听、说、写的过程中,学生从说好一句话到写好一段话,语言得到了锻炼与丰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2.点燃学生思维,丰富文本内容。学生在模仿文本句子练习说话时,思维活跃,把对大自然的认识和赞美表达得淋漓尽致,极大地丰富了省略号的内涵,充实了文本内容,使大自然有了声音,有了色彩,有了活力,使大自然更具体化。
3.启动学生想象,提升学生情感。“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无穷的,关键是教师能否给学生一个足够大的平台。想象越丰富,体验也就越深刻。随着说与写的逐步递进,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也逐步加深。
总之,教师只要善于点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习得语言中体悟情感,在创造语言中启动想象,发展思维,就一定能挖掘学生的语言表达潜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辅湘.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小学教学研究,1981,(05).
[2]周仁竹.试题教学与思维品质的培养[J].四川教育,1982,(05).
赞美母亲的优美句子范文2
1、秋草有情,径自凋敝;黄花无意,引领南山远眺。阡陌相交,炊烟袅袅,那是秋天里写不尽的诗情。
2、高天大地,你站在地平线上,正好清赏秋天。
3、一阵秋风吹过,山坡红了,那是火红的枫叶;湖水清了,清的可以见底,可以照人,宛如明镜;山开了,那样绚丽、那样娇艳,真是别具风姿。还有那沉甸甸的玉米、黄橙橙的柿子、红艳艳的苹果。
4、秋天的叶,带走了春季的“绿”,带走了夏季的“壳”,带来了一段满天飞舞的动人场面。每一片落叶都是一个生命的结束,同时又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落叶在风中尽情地舞动着婀娜的身姿,时而翩翩而下,时而转圈,时而随风而行,身披黄衫的它们,此时是在以最优美的舞姿向大树告别。感谢大树母亲的养育之恩。秋天的叶铺满了世界各个角落,一走过,犹如在弹奏着动听的钢琴曲,此起彼伏。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气势,“余音绕梁三日”。
5、秋天是美的画意,情的诉说,漂亮极了。蔚蓝色的天幕,在阳光照射下,那紫边镶金的彩云,夹着如雪的棉朵,在空中飘荡。似峰峦叠障的群山;如草原上滚动的羊群;似牧场里追逐的奔马……
6、秋天是一种廓然空阔的心绪,秋天是一种淡然惬意的闲适。
7、秋天的色,涂掸了春天的“多彩”,涂掸了夏季的“火红”,染上了一层深褐色。褐色是秋的主色调。秋的到来,天地万物以此来迎接。褐色让人产生无限暇想。我不喜欢“多彩”,不喜欢“火红”,也不喜欢“洁白”,唯独热爱褐色。它代表着一种庄重、沉稳,同时它也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颗“琥珀”,透明之中裹着一种辛酸。同时褐色也是画家们在描绘秋景时的最爱。秋天的色调朴素。不雍容华贵,不矫柔造作,以质朴征服了我。
8、秋天来临,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爽,仿佛在告诉人们夏天已经过去,秋天开始。阵阵秋风的到来,树木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叶子的颜色也在不断变化,渐渐地变成红色,然后,开始落叶。
9、秋天,白日里你掩饰自己的伤感,痛苦,让我们享受你的美,让我们感到幸福,而夜里,你释放出你真正的情感,偷偷哭泣,凄风苦雨还在无情地折磨你,拍打你、人们却不理会。
10、拾一枚吻过秋水的卵石珍藏,是珍藏一种秋天的情怀。
11、秋天的风,秋天的叶,秋天的色调,秋天的阳光,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图画中埋藏了许许多多的秘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可以揭开;图画中蕴藏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只要我们积极求索,就可以领悟。图画中展现了许许多多多姿的人生,只要我们端正态度,就可以拥有。
12、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时光把仲夏深黛的绿色原野,由一个浓妆素抹的妙龄少女,变成个雍容华贵的。在金风的吹拂下,舞姿妩媚,撩人欲醉;粉黛飘香,散发诱人的芬芳;色彩斑斓,惹人眼花缭乱。
13、不要“悲落叶于劲秋”,抛开“自古逢秋悲寂寥”,呷(xiá)一口香茗,披一袭宁静,走进秋天,感受那丝丝美好吧。
14、走进秋天,凝望那一泓碧水,山、云、树,会重叠了你的身影。
15、清风涤荡你的肺腑,天籁拨动你的心音。一泓流水,一弦丝竹之音和鸣,你便知道,你该去看看秋天了。
16、生活的光环不也同样丰富多彩吗?人生的长河又何尝不是一条斑斓闪烁的彩带。在人生的原野上,燃烧着炽热的追求,流淌着沸腾的热血,焕发着青春的朝气,把无数神奇的梦幻,变成辉煌的画卷。秋天恰如人生的中年,经历漫长的岁月沧桑磨砺正在逐渐充实、成熟。()
17、秋天悄无声息地来了,迈着轻盈的步子,带着收获的希望和喜悦。
18、相对于春的繁丽,夏的浮华,冬的死寂,秋是一位洞明世态炎凉,又还未至垂垂已老的中年伟男。
19、秋天的阳光,覆盖了春季的“温暖”,覆盖了夏季的“炎热”,送来了一丝丝“爽意”,秋天的阳光醒来都是挺晚的,消失得也快。算得上“晚出早归”。但并不妨碍它的质美。它不单单照射到万物,同时把人类心灵深处照得通通透透。我想,秋天的阳光是了解我内心的秘密,我不用向谁倾吐。因为秋天的阳光已经告诉大自然,它们会和我一起同喜同忧。
20、有人爱春天,那是因为她花如海,柳如烟;有人爱夏天,那是因为她生机勃勃,绿如墨染;有人爱冬天,那是因为她冰封雪漫,气象万千。而我对秋天独有钟情,衷心赞美。
21、秋天是画,是彩云,是流霞,是成熟,是收获。让我们赞美秋天,赞美丰收的图景,赞美这绚丽多姿的秋天风采,珍惜这“人到中年”的美好时光。
22、或是晨光初照,或是山街夕辉,独坐秋天,高天、淡云、远山、近树、鸟鸣,幕天席地,一曲幽远的天籁交响在你的心底里升起。
23、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如果说日月轮回的四季是一幕跌宕起伏的戏剧,那么秋天就是戏剧的。
24、万山逶迤足下,一水洪峰踏过,站在山冈高坡,看秋风落叶如一片片迭落的时光,观云起云涌如人生天地匆匆过客。
赞美母亲的优美句子范文3
【关键词】写作 技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51-01
现代高中学生作文的语言经常会走入两个误区:其一,过分注重语言的雕饰、词藻的堆砌,使文章过于华丽、厚重甚至艰涩,因而令人费解;其二,过分忽视语言的运用,语句随意,缺少修饰,使文章过于单调、直白,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好的语言,应该如溪流,自然而然,明白晓畅,偶尔溅起些许浪花,便足以勾起观者无限的遐思。因此,笔者主张高中生的作文语言还是应以朴素、自然、流畅为主,在此基础上,写好以下三种句子,使文章质朴而不失优雅,淡然而不失波澜,简明而不失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一、优美抒情句
第一,用细节打动人心
例1: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情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老舍《想北平》)
例句1用独自微笑或落泪的细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爱,这样的细节使作者的抒情变得真切,使人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第二,用修辞明晰形象
朱自清在《绿》中这样写:“那醉人的绿呀!……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这一段话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恰当地表现了梅雨潭“绿”的形态――轻盈如带,亮丽如眼,娇嫩如小姑娘,作者对于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也就跃然纸上了。
第三,用意象增加深度
刘鸿伏的《父亲》结尾部分是这样表达对父亲的深情的:“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坚强挺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作奋进的风帆”。加点部分这种带有意象的表达,一方面使情感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另一方面又引人深思,给人以精神上的启迪。
第四,用结构提升美感
对称的或是层进式的结构能够使感情层层铺开,同时增加文章结构和音韵上的美感,读来琅琅上口。例如杨子在《十八岁和其他》中的一段抒情:“想起一手拖着你的身体,一手为你洗澡的去日;想起你吵闹不睡,我抱着你在走廊上行走半夜的情景;想起陪你考幼稚园、考初中、考高中的一段段往事;还有那无数琐碎而有趣的回忆……孩子,一切都历历在目,我真不相信十八年已溜走了”。三个“想起”串起了一位父亲对孩子已经长大这一事实所怀有的复杂的情感,深厚的父爱、点滴的幸福、无限的惆怅,种种情感随着这一串排比接踵而至。
二、细致描写句
第一,诉诸读者的感官
描写要“打通”读者的五种感觉器官。例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这一段描写:“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从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多种角度展开描写,使读者仿佛真的在深秋的早晨踏上了北国的街头,看到了北国的槐树,感受到了北国秋日的寂寥。
第二,具有鲜明的动作
描写中要有行动和动作,使读者“看到”作者所描述的一切。例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这一句描写:“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越来越大,也越红”具有鲜明的动作性,真切地写出了太阳渐渐升起的情景。
第三,包含生动的图像
具有画面感的描写往往能够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让人经久不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有这样一段描写:“四百多年里,他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断断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曾经的辉煌、如今的颓败、四百年的沧桑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倾注作者的情感
倾注情感才能更好地为文章的主题服务。朱自清在《绿》中这样描写梅雨潭的“绿”:“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像拖着的裙幅;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这段描写刻画了“绿”的具体形态,同时又写出了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
三、深刻哲理句
好的议论句应该恰当点题,言简意赅,蕴含哲理,引人深思。
第一,用隽永的意象增添隐喻效果
请看以下二个例句:
例2: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刘程亮《今生今世的证据》)
例3: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曹文轩《前方》)
这些句子中都运用了意象,加点部分这些意象都有其特定含义,需要读者去细心咀嚼和品味,文章因此也更加耐人寻味。
第二,用恰当的修辞增强表达效果
要学会在议论中运用修辞手法,使议论更加生动。柯灵说“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柯灵《乡土情结》),运用比喻和排比表现了离乡之人的复杂情感。
第三,用深刻的思索增加文章深度
要学会在议论中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思索,增加文章的可读性,给读者以启示。例如以下二个句子:
例4: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我与地坛》)
例5: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了。(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个例句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索,因而它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并能够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描写细致,抒情真挚,议论深刻,有了这样的一些好句子,再加上合理的结构、恰当的主题,我们的文章必然能够感动自己,感动他人。
赞美母亲的优美句子范文4
1、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法盒,流泄出来的歌声,交织着神秘、优雅、飘渺、性感的音符,化成魔咒,唤醒了我们沉睡的听觉。
2、慢慢地,响声小了,海水似乎恢复了平静。乌云也消逝,听吧,那是海水在欢呼,“哗啦啦”,挠着小姑娘的脚丫,那孩子发出一阵清脆的咯咯声,天碧空如洗,一尘不染,显然是受过洗礼一般,一切显得庄严而肃穆。只有那淘气的浪花在琴弦上舞蹈,舞蹈……
3、古典音乐,音乐的另一杰作,“杰作”,也许在人们看来,根本就是--烂。我却不这么认为。古典音乐的好处--让我们了解历史。古典音乐表现的不但是一种音乐风格,从古典音乐的旋律、歌词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历史的发展,那么,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不会枯燥,还可以走进那悠久的历史,不是吗?
4、打开音响,流泄而出的轻柔旋律,总是能抚慰每颗疲惫的心灵。悠然动人,小憩的下午时光宛如浪漫嘉年华般,静谧但鲜活映在脑海里。
5、精巧可爱的钢琴小曲彷佛从古董音响娓娓流泄,音符虽然简单,但是悠远脱俗的意境却远远超越一般通俗音乐 ,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6、柔美音乐流泄满室,清新悠扬的旋律,彷佛送来阵阵自然芳香。
7、当乐音从音响中播放出来,仍是那熟悉的旋律,但一种饱满与温暖的感觉倾剧间流泄出来,听不到类似克雷曼夸张的撕扯,代之而起的却是动感十足的圆润。夜里虽然有些凉意,听见谢霖与巴哈的组合,无疑让这夜晚显得格外诗意。
8、流行音乐,众所皆知,要让你说出几位流行歌手,就是小菜一碟,因为这些新新人类已经听惯了流行歌曲…我是流行歌曲的忠实听者,电脑里、车里…播放的都是流行歌曲,除了跟上时代,我也从中体会到创作者的良心用苦,为了让我们大饱耳福,尽力开发新的概念,创造流行、再流行的歌曲!流行音乐,一种音乐专家开发音乐最高境界的成果,换句话说,我们对崇拜的明星,不都是流行音乐的宣传者么?
9、谱写乐曲的是人类的心,而音乐展现的是人的心世界。音乐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聆听轻敲竹子产生的天籁之音,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10、歌词是音乐必不可少的,歌词也是音乐的“前锋”,它的文字表现突出了一首音乐的主题,就像“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歌词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养育之心,儿子对母亲的报答。歌词是吸引我们的一大亮点。歌词启发了我,有些歌词讲述人生哲理,使我心潮起伏,让我的人生修养受到了熏陶。
11、动人音乐从音响缓缓流泄 ,洒落一地琉璃月光。庭园花草沾着月色。绽放美丽光华,真是此乐只应天上有。
12、短暂的沉默后,沉重而急促的钢琴声象战争的爆发,突然响了起来,当又一遍的和弦旋律响起,我仿佛看到了那一支支军队踏过麦田和村庄,还有无家可归的人双眼里无比的恐惧与无奈。一阵低沉的吟唱,如天籁之音传来,随着紧促的伴奏,时间仿佛倒流了――我看到了儿童们天真的嬉戏模样,还有不时传来一阵阵天使般纯洁的微笑……然而,战争却破坏了一切,家园住所被移为平地,孩子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纯洁的眼神中透出点点忧伤……
13、每晚睡前我都要听听音乐,梦幻般的乐曲令我恍如进入仙境,令我在陶醉中进入梦乡……我微微合上双眸,山林的静谧能让人沉静,轻轻吞吐着清新的空气,仿佛世间万物己无杂音,只听见乌儿飞呜,高山流水的动人天籁之音,睁开眼关掉音乐,那优美的声音仿佛还回荡在这小小的空间之中。
14、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细细听来,一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会理科占据认得心头,仿佛一切尘嚣都已远去,只有这天籁之音。
15、第一次听到校园民谣并不是《同桌的你》,但那朴素的歌词,琅琅上口的旋律,却让我认识了高晓松,老狼和一些我叫不上名的校园歌手。()普希金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是烟云。”时光匆匆,注定一切喜悦和悲哀将告一段落,我不知道心底那一份挚爱会不会改变。
16、歌声跳动的音符从音响里飞升起来流泄在屋内各角落,发出低微清幽的节奏声响,像在诉说深藏已久的秘密心事。
17、声音如展翅欲飞的蝴蝶,扑闪着灵动的翅膀,清亮亮的流淌着,又好象塞外悠远的天空,沉淀着清澄的光… 高山流水 优美动听 以臻化境 引人入胜
18、请不必感到惊异,因为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听吧,当一首流行音乐在你耳中跳动时,音乐已化作一个个精灵激动着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感觉到了吗?血液正在燃烧;听到了吗?心跳正在加剧。当你发觉自己不知不觉间跟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时,请不要感到惊奇,因为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赞美母亲的优美句子范文5
一、现代文阅读中的与修辞有关的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该段文字。
2这段文字好在哪里?
3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
4这段文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二、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概念
1基本特性:准确、鲜明、 生动、形象。
2语言风格:平实、华丽、含蓄、辛辣、幽默……
3修辞:基本八种,还有几种常见的,如双关、层递、引用等。
4人物个性化语言。
三、常见修辞的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层递:突出特点。
四、答题思路
1指出所用的一种或几种修辞,在把握这种手法的前提下分析其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及效果。
例12007年安徽题《乡村的风》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6分)
答案:
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要举出原句如“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并指出所用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再进行赏析,指出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的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2贴近原文,分析修辞的作用,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人、物、景)
(2)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的或所描写物的
(3)在形式上的作用
例22007年福建题《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用了比喻(指出修辞)。
(2)把母亲耗尽生活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显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联系比喻的修辞作用,突出喻体形象)。
(3)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感激(表达的情感)。
解析:依据句中“像”一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可找到本、喻体,判断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分析表达效果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突出“母亲”这一形象的意义,二是抓住“却”一词,分析出我对母亲的情感,母亲为子女的一生幸福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例32006年江西《秋光里的黄金树》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他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模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到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等待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第一段加以赏析。(6分)
答案:
(1)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指出修辞,1分)。
(2)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写的内容,2分)
(3)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表达的感情,2分)。
为文意的转折做铺垫。(从形式上看作用,1分)
3指出局部所具有的比喻义、双关义、引申义、象征义、叠词等有表现力的词语,指出所描写景物、事物的角度,如形声色等。
例42007年浙江《泰山之思》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憧憧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的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5分)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答案:
(1)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指出修辞),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写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表达的感情)。
(2)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用词特点)。
解析:几个“只有”组成一组排比句,雾中楼台和泰山雾形成对比,“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属于夸张,叠字的使用就更明显了。解答此题必须逐一分析每个句子,结合句子的表述特点和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感情作出全面的概括。
例52007年江苏《麦天》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案:
(1)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1分);
(2)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描写角度2分);
赞美母亲的优美句子范文6
[关键词]文本细读语文教学两重空间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近年来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重体验感悟,轻文本细读;重人文传承,轻言语教学;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基于这样的现象,笔者经常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坚守语文教学的特质,关注学生学习本质,发挥教师教学本性,实现阅读教学根本?下面就坚守言语空间和生命空间来落实文本细读谈一些浅见与做法:
一、坚守言语空间,落实文本细读
著名教育家成尚荣先生指出:语文还要语文一点,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接触文本,接触言语,通过生动、扎实的朗读、感悟、品读、联想、积累等语文实践活动走进文本世界。唯有通过文本细读,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字的缤纷世界,才能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才能欣赏优美的文字,才能以文字自由书写自我的感悟。
1、关注言语形式的新颖性、独特性
王尚文教授说:“人文精神不仅表现在言语内容中,同时还表现在言语形式中。关注言语形式的新颖性、独特性,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最佳生长点。” 文本中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汉字、每一处词序都像一张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命的脸,为此,教师要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品味标点,咀嚼叠词,品咂词序,感受独特言语形式背后的情感、内涵。
品味标点,别有洞天。文本中的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破折号、问号、感叹号等,都有可能形成文本“空白”。这些“空白点”,我们通过细读,就有可能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层内涵。例如,我们中学课文中省略号使用最多的当属《故乡》了,统计全文共有28个省略号,其中有26个用于人物语言之中,他们对刻画人物形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仅闰土的话语中就有14个省略号。品味这些省略号的用法,有助于我们对人物性格、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可以从中体会鲁迅先生对标点运用的独具匠心。
咀嚼叠词,领略精彩。《台阶》一文共使用了三十多处叠词,构成了语言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例如第24段,朝思暮想的新台阶终于砌好了九级,煞是气派。在父亲呵护新台阶的过程中,值得关注的三个感人的特写镜头,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短短的三句话72个字,竟不厌其烦地使用了五个叠词“用手去按一按”,“用根细木棍去敲一敲”,“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硬了硬了”,“实了实了”,这些叠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父亲砌好新台阶后的心灵状态,成了文章的一个“亮点”。理解了这些叠词的作用,从小处入眼,大处挖掘,就能品出情味,品出理趣。
品咂词序,意蕴无限。词序是个语言的魔方,在词语的前移后挪中,尽显语言的千种风情,万种魅力。如《散步》的开头“我们在田野里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一句中的“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显然是句子的主语,但为了强调散步的成员,作者用代词“我们”做了主语,而将真正的主语放在了句尾,让读者心中为之一叹,接下来发生的正是这两对母子的感人故事。再如,《孤独之旅》结尾处“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着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按照正常的情况,应该先叫“爸”,然后再告诉他,鸭子生蛋了。文章为什么要先叫“蛋”,再叫“爸”呢?通过词序的品析,可以发现,原句更能强调杜小康见到鸭子生蛋的惊喜。细细品咂词序,语味无穷,情理尽致。
关注言语形式的新颖性、独特性,培养学生文字敏感力是语文的根本。当学生对文字有了敏感的时候,才能面对文字的“撩拨”而心驰神往,才能感受到文字特别是经典文字蕴涵的魅力,也才能用文字淋漓地表达。只有这样,语文才真正找到了“回家”的路。
2、激活言语内容的多元性
“国语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或字母用法的问题,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是活思想的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所以,当语文教学的翅膀只是在言语形式的层面进行“超低空飞行”时,极易失却文本中最深刻最精彩的文化精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言语形式,还应挖掘隐含在言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纵向多重阅读,读出言语之后的“深”味。正确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当在语言的一次次赏玩、品读中纵向深入,逐层剥开语言的外壳,逐步探悉灵性饱满的语言内核,倾心触摸作者的情智胸怀,读出文本的“深”味。如《台阶》第30段写道:“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失去了生机”。我们可以这样进行纵向多重阅读。第一层阅读:在这些句子中,大家读到了哪些矛盾的信息?第二层阅读:倔强的父亲实现了人生目标后应该感到扬眉吐气万分自豪才是,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把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失去了生机”的颓废形象呢?第三层阅读:父亲为什么会不愿意坐在自己亲手建造的九级台阶上?这不是他一辈子的追求和愿望吗?(学生解读到了父亲很谦卑,他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第四层阅读:文本的前一部分为我们淋漓尽致地塑造了勤劳、善良、坚忍、吃苦耐劳、执着的父亲形象,但结尾为什么要写他的颓唐形象?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通过纵向多重阅读,学生在一次次语言的纵向玩味中,语感便会变得丰富细腻,语文综合素养才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细品关键词语,读出言语之中的“真”味。每一个汉字都呈现着丰富的表像,承载着丰富的内涵。教学中不应是理性、枯燥地分析词条的意思,而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词的细微的差别,体味作者用词的讲究,推敲字词的精妙,感知词语的鲜活形象。我校的王老师在执教《夏感》时,抓住了文章中的“着”字设计了四个问题:1、找出文中带“着”字的句子。2、读这些带有“着”的句子,你感受最强烈的是什么?3、去掉“着”后再读,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4、你能不能也用一个“着”字句表达自己对夏天的总体感受?这四个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悟透正是“着”字鲜明地表现出夏天的生命的热烈、旋律的奔放、进取的迅猛。一个“着”字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得整堂课精彩迭出,亮点不断,师生“灵感”迸发。抓住了一个关键的词语“着”字,咀嚼赏玩,开掘了词语丰富的蕴味,品咂出了语文的原汁真味。不难发现,这样韵味隽永、情致深长的字词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布在文本中,我们要慧眼识词,引领学生品味。
巧抓创作空白,读出言语之外的“蕴”味。创作空白是作家留给读者艺术想象的空间,巧妙的运用补白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台阶》一文中“正好那会儿有人从大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这一处父亲的答非所问值得我们去补白,乡亲们没有问父亲在心中演练了千遍万遍的话语,父亲心中之梦在乡亲们一般的问话中轰然倒塌。这样的补白,挖掘出了文本所蕴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抓住文章的创作空白,让学生恰当地联想和想象,往往能够读出新的内容,真正读懂文章,读懂作者。
怀着“语文”之心,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开始,关注文本的“言语”,把文字摆在文章所营造的语境中,反复审玩、掂量、咀嚼,认真聆听它的声音,辨别它的色彩,掂量它的轻重,触摸它的体温,培养学生不断形成或更新自己的言语积累,形成敏锐的语感,实际上就是对语文学科本质的顽强捍卫与坚守。
二、坚守生命空间,深化文本细读
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使人成为“人”。语文教学给予学生生命空间的主要含义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一个“受教者”,他应该是一个“意义人”,而不是概念人,应该有着丰富的个性、人格和体验。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让语文成为学生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提高素养,升华生命的乐土家园。
1、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充分发掘文本的人文价值
文本是一个载体,承载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意志,承载的是彼时彼地的作者的生命状态。常言道,文学即人学,阅读,就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之间的跨越时空的对话。因此,文本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文本是进行人文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天然、生动的材料。
例如,《散步》一文写祖孙三代散步的事情,文章寓意深刻而文辞恬淡,教学中一般将它的主题定为:亲情,中年人承前启后的责任。教学时,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先引入莫怀戚的话“《散步》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与“生命”有关的句子。接着引导学生从这四句话的字里行间去发现作者对母亲生命将逝所表现出来的恐惧感,继而把这篇文章的核心推动力──“母亲生命将逝”挖掘出来展现于学生的面前。其意在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母亲生命将逝,所以作者特别看重这次散步,所以才“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所以才在结尾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旦母亲逝去,作者的世界将会轰然倒塌。这是一种生命的悲情。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的情感,随机引入毕淑敏的《孝心无价》的最后几段,让学生感悟到“趁父母健在为父母尽孝”的重要性。通过以上两个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们渐次感受到时间的残酷和生命的短暂,与作者莫怀戚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切体验感悟,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审美感,让学生体味不同的人生人性理念,实现高尚的人格操守;领略不同的审美情趣,完善所需的人格结构因子;达成一种美好的人伦情怀,蕴养素养。
2、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切实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阅读知识、习得阅读能力、开发智力的场所,而且是学生体验人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让课堂诞生“人的精神”,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生命绿洲。
在教学苏轼《水调歌头》一词时,学生纷纷赞美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这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振振有词地说道:苏轼并不是天生的乐观、旷达,他彷徨、矛盾、痛苦过,大家不妨读读“不应有恨”,好像是在写月亮有恨,其实是写他自己有恨,恨君王不唯才是用,恨朝廷的勾心斗角,恨兄弟分多聚少。话音未落,我与同学们由衷地为他鼓掌。我惊喜地听到了课堂上另一种声音。倘若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言行总是被一种单一的标准化了的声音所裹挟,久而久之,主体“沦陷”了,形成了集体无意识的局面,那该是多么可怕的情景。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务必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励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智慧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大胆展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文的知识与技能,而是丰富的精神滋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坚守言语空间,坚守生命空间,引领学生品味言语,细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完善人格,获得智慧,实现生命的自我建构,走向幸福的成长。
【参考资料】
[1]王尚文. 语感论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孙绍振. 文本细读 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