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商隐无题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商隐无题诗范文1
关键词:李商隐 悲凉 朦胧 蕴藉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30-01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名的诗人,他博采众家之长融汇在其所擅长的扑朔迷离、朦胧含蓄的氛围中,以一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章法来表现心灵深处难以言说的感受,遂形成了他极其独特的诗歌风格,以致后人觉得他不仅是“晚唐第一诗人”(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甚至七律七绝简直是“唐人无出其右者”,“为唐人之冠”(清・田雯《左欢堂杂著》卷二)
所谓“无题诗”是指李商隐诗作中以“无题”为题的组诗以及以句首二字为题的诗,如《锦瑟》、《一片》等;另外,还有一种“准无题诗”,指的是诗歌意境、意象、语言风格与无题诗相类似,却又被作者冠以确定的名称的诗,如《春雨》等。这些诗歌为数不多,却是李商隐诗独特艺术风貌的代表。本文主要就结合具体作品来分析义山无题诗中所展示的爱情受阻的悲剧,其朦胧多义、蕴藉深沉的内涵所具有的别样的美感。
一、悲凉之美
晚唐前期宦官专权,藩镇跋扈,党争激烈,世风薄劣,文人经世治国理想沉落,这一社会氛围促使知识分子由咏赞外在盛世转到追求内心意绪的表述,文人笔下多写自己悲凉的心音。李商隐生当末世,早年孤独贫困,入仕陷于牛李党争,又中年丧妻,一生之中多次为情爱而痛苦。这样的生平遭际,形成了他忧郁伤感的性格,同时他又天赋才情,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对命运坎坷有深刻的认识,贯注在诗篇中即呈现出一种深挚的孤孑、迷茫与悲哀。其传世名篇《锦瑟》以象喻式呈现,语言含蓄、迷惘、悲凉,传递出失落与伤感的意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声凄凉悠远,引发怀思。诗人将飘零身世、爱情遭际,用四副似有实无,虽实无却又分明可见的图景予以拟化,从迷惘变幻,哀怨凄苦,清廖寂寞,虚渺飘忽诸境隐约呈现。庄生梦蝶,杜鹃啼血等既是诗人个体人生的悲凉体验,又是超越了诗人个体经历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整体体验,既涵盖了一切情事,又超越了一切情事,其意境悲凉恍惚,悲情深邃。
二、朦胧蕴藉
朦胧的诗所创造的意境如同雾里看花,是朦胧的,同时又是深邃的,优美的,动人的,李商隐在它的无题诗中便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境界。诗人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惆怅莫名的情绪,善于把心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意象。如《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却又分明可见的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是一种错综复杂纠结于心中惆怅、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这种情思的心象。喻体本身具有朦胧的性质,诗的主旨即本题又未出现,诗自然就构成多层次的境界,难以理解。
李商隐无题诗范文2
论文摘要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其中写得最好且被历代传诵的,都是以七律为载体的几首无题诗以及《锦瑟》。以《无题》(八岁偷照镜)等五首无题诗和《锦瑟》为例,从这六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上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李商隐无题诗是他有意进行的试验。通过艺术实践,他为其所要表现的内容找到了最适合的形式,那就是七言律诗的体裁和男女爱情的外衣。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艺术独创,以“无题”命名的诗歌不足二十首,但就是这十几首无题诗和相当于无题诗的“锦瑟”,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课题。从诗歌体裁上看。无题诗几乎涵盖了除五绝、五排以外的古近诸体:从题材上看,无题诗都是以男女爱情为诗歌情感中心:从艺术上看。写得最好且被历代传诵的都是七言律诗。“这一情况透露出,作者在进行试验,看哪种形式最适合他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内涵”。。故本文打算以《无题》(八岁偷照镜)等五首无题诗以及相当于无题诗的《锦瑟》为例。通过分析这六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发展过程。来看李商隐有意为之的无题诗创作是怎样走向成熟的。
一、从思想内容看无题诗的创作过程
(一)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关于这首无题诗的写作年代,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李商隐早年的作品。如冯浩认为:“初应举时作也。”诗中描绘的少女美丽早慧,勤于习艺,却对自身的未来无法掌握,托喻痕迹很明显。以少女的怀春闺怨来借喻有才之士的渴求仕进、渴望遇合之情。而同时又以女子之“十五泣春风”来形象比喻才士内心的忧虑。刘学锴就认为:“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
(二)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学者们大都认为“诗作于义山任职秘省期间。”首联的气氛温馨浪漫,昨夜的星辰好风,给人以恬静安宁的感受。画楼桂堂般的美丽地点,更是让人难以忘怀。颔联是广为流传的佳句,爱情遭受阻隔,不能相依相守,但彼此的心灵是感应的,相通的。有如灵犀的一线贯穿,上下相通。“写出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藉”。颈联用华丽的辞藻渲染了灯红酒绿的热闹场面。尾联写拂晓听鼓应官,身如转蓬,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在爱情的阻隔之感中融入了身世之悲。前一首对命运的未测的忧虑,已经变成现实命运飘零的无奈,可见这一首诗是写于前一首之后。
(三)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诗的具体写作时间已不可考。但同前一首相比,已经没有了温馨场面的描写和两情相通的欣喜,而是抒发离别之苦和别后痛苦缠绵的相思。可见是写于前一首之后。颔联抒发的情感是:“正是在这种仿佛绝望的悲哀痛苦中透露出感情的坚韧执著,既悲观又坚定,既痛苦又缠绵。明知思念之徒劳与追求之无望,却仍要作无穷无尽的无望追求:明知思念与追求只能使自己终生与痛苦为伴,但却心甘情愿背负终生的痛苦去作无望的追求。”尾联在濒于无望的情况下,仍寄希望于神话中的青鸟为自己传递音信。总之。此诗的感伤色彩、悲剧情调较前首又有所加重。思想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挣扎。但毕竟理想中的“蓬山”离自己还不是很远,毕竟还有传说中的青鸟为自己传递音信。
(四)无题四首(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在前一首诗里还有对分别场景的回忆,还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害怕她因思念自己而“云鬓改”,并寄希望于传说中的青鸟。而本首诗一出场便喊出了积蓄已久的失望和怨恨:当初你和我相约来此现在已经纯属空谈。你一去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次句“梦为远别”为全诗诗眼,相思成梦,但梦中却因“远别”而悲泣不已。梦醒之后痛苦不已,在墨尚未浓就匆匆写下书信以寄相思。颈联渲染了华丽而迷离的气氛,暗示了诗人沉醉于曾经的美好而无法自拔的痛苦心境。尾联与前一首的末两句相照应:前首还自我安慰蓬山没有多远,而此首则是“更隔蓬山一万重”,抒写人生理想更加地可望而不可及。可见,本首无题诗的具体写作时间虽然不可考,但从感情失望痛苦的程度来看,肯定是写于前一首之后。
(五)无题四首(其二)
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首联细雨轻雷,隐隐传出生命萌动讯息,与末联所暗示的“春心争发”暗应:颔联暗喻相思的深长以及无孔不入:腹联中典故的主人都是情之发乎中而不可抑止者:末联由香销成灰生出联想。强烈的对照中显示了对美好情愫被毁灭的郁积悲愤。没有了前一首诗里对曾经美好的沉醉。在梦中去找寻对方,梦后还有给对方写信的冲动。而是对自己的悲剧命运似乎有了一种更加清醒的认识,所以告诫自己要减少痛苦只有减少对理想的追求。故这首诗的具体时间虽不可考,但从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来看,肯定是写于前一首之后。
(六)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对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一般都认为是李商隐晚年回顾一生遭遇而作。由于将自己的悲剧身世和悲剧心理幻化成一幅幅各自独立、而又含意朦胧的象征性图景,所以中间二联具有通常抒情方式所缺乏的丰富性和暗示性。但只要抓住“思华年”和“惘然”这条主线。结合诗人在其创作中一再重复的主题和心声,那么诗中所牵涉到的具体情事虽不可知,但迷茫感伤的心境我们却能够体会。陈伯海指出这首诗“略去了‘思华年’过程中涉及的种种外表事象,而致力于发掘诗人内在的情绪体验。……诗人着重提取回味身世时的种种情绪体……其间可能包含有年华消逝的感怆,理想幻灭的悲哀,国运沦替的忧愤。爱情生活的隐痛以及漫长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遗恨。”
可见,大多数无题诗虽不能确定具体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但诗人感伤和绝望的情绪在一步步加深。无题诗多为某件事对他有所触动,但在创作时不只停留在那件事上,而是深发到自己的身世,对自己的命运有一种哲学认识,那就是诗人一生都在迷茫与得而复失的痛苦中。无题诗的创作。表面上是无题。实际上是诗人有意为之。借男女之情来表达他的哲理。为自己的哲理式的无题诗披上爱情的外衣,是因为诗人还有意学习阮籍。阮籍用玄言诗来表达哲理,他的玄言诗只是在空谈哲理,被评价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蝾《诗品序》)。李商隐看到了阮籍诗歌单独讲人生哲理所遭遇到的弊端,所以才会给自己的无题诗披上了爱情的面纱,也造成了无题诗的朦胧多义。这是李商隐的创新,也是他的尝试。
二、从艺术特点看无题诗的创作过程
第一首《无题》,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基本上没有歧义,也没有用典故,显得比较稚嫩,“以带,程式化意味的年龄序数法,作大跨度的概略叙述。使笔下的人物带有虚拟假托色彩。‘芙蓉作裙衩’、‘银甲不曾卸’的描写,又和‘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传统象喻、“悬头曾苦学”的勤奋容易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实际上,以香草美人自比诗人自我品格才能的美好,是屈原所开创的,汉魏六朝已成为一种类型化的写作,并形成了自己的象征体系与喻托传统。可见,这时期的无题诗创作诗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这也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第二首《无题=》在诗歌体裁上采用七言律诗。这是一首有诗人自己出场的,表面上写爱情的无题诗。他把爱情提升到一种纯情的角度。写出了爱情的纯情性、主观性、微妙性和复杂性,注重气氛的营造而不是具体事件的叙述。在表现形式上以“彩凤双飞翼”和“灵犀一点通”喻爱情的追求与心灵的契合,是比喻又是象征。尾联用“转蓬”来比喻自己命运的漂泊,就在爱情的怅惘中明显地带有自伤身世的意味。这就使整首诗的题旨显得比较明显,与后来无题诗意境上的幽远深邃和题旨上的朦胧多义有一定的距离。
第三首《无题》继承了前面一首注重写爱情的纯情性、主观性、微妙性和复杂性。诗中意象和前一首差不多,用了蓬山、青乌等这些多非现实色彩的意象,但此时这些意象的内涵还容易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有了新发展,首联第二句似接非接,突然出现一幅春风无力和百花凋残的暮春图景,具有丰富的暗示性。既可以看作是双方别离时正值暮春时节,是写实:同时又象是为别离特意设置一个带有象征意味的背景和氛围:似乎是象征青春和爱情,又象是象征别离双方既难看又无奈的心绪,看似写实中含有如此丰富的内容。
第四首《无题》采用的也是七言律诗的形式,除了“刘郎”外,几乎没有用典故。“全诗围绕‘梦’来写‘远别’之情,但没有按照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而是用逆挽法,……将梦中和梦后、实境和幻觉、梦境糅合一处”诗中的“月斜楼”、“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刘郎”、“蓬山”等意象。都是熔铸了诗人情感的美好的、迷离的、绚丽的意象,使全诗比前几首诗带有更浓重的梦幻色彩和神话色彩。
第五首《无题》与前一首只用一个典故相比。本首诗则是用典、比喻、谐音、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全诗除了最后一联,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抒情。前面六句每一句都用了典故,通过这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典故的叠加,在读者心中引发丰富的联想,从而构筑成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幽美深邃的艺术境界。如首联在意境的象征上比前二首更加隐微,也更加有神无迹。细雨轻雷,似亦仲春季候的写实。但细雨暗用“梦雨”典,轻雷暗用《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声”。“芙蓉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用作男女相悦之情的代称。这一系列与爱情有关的意象,已给读者丰富的暗示与联想,而细雨轻雷又隐隐传出生命萌动的讯息,暗透末联春心与花争发的内在意蕴。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玉豁生诗说》。
第六首《锦瑟》,在艺术手法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了李商隐诗歌的一个符号。意象更加得朦胧,更加具有象征意味,中间二联“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有完整画面的境界,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着这些情思的心象。”继承前一首典故运用的密集,但更加着眼于原典所喻示的情思韵味。“‘庄生晓梦迷蝴蝶’,原典不过借以阐发万物原无差别的齐物我的思想而已,李商隐却抛开原典的哲理思索,由原典生发的人生如梦引入一层浓重的迷惘感伤情思。‘望帝春心托杜鹃’,也由原典之悲哀意蕴而引入伤春的感怆。”
李商隐无题诗范文3
1、上海无印良品实体店在哪里?卢湾区淮海中路138号。
2、上海无印良品实体店里面的东西都非常的全面,像我们经常会用的商品,在里面都可以采购的到。还有商店里面大的风格也是把小编给吸引了,不过唯一的不足就是里面的东西并不便宜,可是这样也没有让我放弃去购买的欲望,毕竟像我这种吃土党,只在意物品是否值得这个价值。
(来源:文章屋网 )
李商隐无题诗范文4
李商隐(约813―约858)是中国中、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构思新颖奇巧,特别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所传达的感情婉转凄凉,感人至深。但有些诗作内容过于深奥难解,以致于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金・元好问)之说。约翰・邓恩(1572-1631)是英国玄学派的奠基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的作品重新引起读者的研究兴趣,并对现代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T・S・艾略特、庞德都是深受邓恩影响的现代诗坛代表人物。诸多文艺评论家在充分肯定邓恩的艺术造诣的同时,又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他的诗歌晦涩难懂。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位诗人为何会得到如此相似的评价?
一、“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指创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采取的手法与常规表现手法相异,以便更好地到达审美效果。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申玮;79)。陌生化是化熟悉为新奇,化腐朽为神奇的利器。李商隐和邓恩在诗歌创作中都非常擅长运用“陌生化”手法。
以“无题”作为诗歌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无题诗也成了李商隐诗歌中最惹人注目的作品。其诗作中以“无题”作为题目的共15首,以句首二字为题目的“准无题”诗近30首。李商隐设置“无题”的诗歌题目具有很强的陌生化手法特征。从传统的诗歌创作来看,诗歌题目是诗歌内容展开的关键,通过诗歌题目读者也可以把握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所以一般的创作中都强调创作必须围绕题目展开,诗歌题目中传达了许多重要的信息(沙振坤;93)。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看题目便知诗人要写何时(春夜)、何事(雨)以及创作时的心情(喜),不难看出诗人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但是李商隐却以“无题”为题,这种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题目所能传达的信息量最小化,也拒绝或者说阻碍了读者通过题目进行解读的意图。以“无题”为题也说明李商隐的情感体验已经不能也不必通过具体的题目来表达,这又使得李商隐诗歌题目所传达的内容最大化。因此,“无题”是一个外延极小而内涵极大,似乎毫无意义而又意味无穷的题目。
陌生化手法在邓恩的诗作中更是随处可见。如在《跳蚤》一诗中,以“跳蚤”作为题目,毋庸置疑,它就是整首诗的核心意象,诗人一共七次提到它。跳蚤是一种深褐色、小型、无翅、善跳跃、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身体上的昆虫,吸血液,是传染鼠疫等的媒介。从人们的审美偏好来说,跳蚤这一意象也难以让人喜欢,但是邓恩却把这种丑陋的昆虫和纯洁美好的爱情联系在一起,这无疑是对人们一贯的审美观点的挑战。纵观中西,不乏用红豆、鸳鸯、玫瑰比喻爱情的例子,但聪明的邓恩却通过陌生化手法的加工,把“跳蚤”和爱情这两个在认知领域相距甚远,词语本义毫不相干的概念巧妙的联系在一起,让读者经历了从扑朔迷离―渐入佳境―意犹未尽的情感递进过程,延长了读者的审美过程。
二、使事用典
所谓“使事用典”,即在诗文中引用典故。李商隐和邓恩都能十分娴熟的驾驭典故,故常能推陈出新,赋予典故新的色彩和新的意义,使典故在诗歌中的使用恰当得体又新颖别致。邓恩在《歌》的第一节连续用了四个典故:去,抓住一颗流星/ 使曼德拉草根怀胎/ 告诉我,过去的岁月何处追寻/ 或者谁能够把魔鬼的蹄子劈开/ 教我如何倾听美人鱼歌唱(笔者自译)。“曼德拉草根”这一典故出自《圣经》,是一种开有黄绿色花朵并生分叉的根的植物。因为它的根与人体形似,所以传说女子服用后可以怀孕。“告诉我过去的岁月何处寻”典出中古法国诗人Villon的名句:“去年的学到哪里去了”(孙谨,137)。“魔鬼的蹄子”也出自《圣经》,传说中魔鬼的脚像牛羊的蹄子。而“美人鱼”的典故出自希腊罗马神话,此处指海妖塞壬,据传,塞壬用自己天籁般的歌喉诱惑过往的水手,使他们倾听失神,从而导致航船触礁沉没。
李商隐在《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的颔联中所提到的“凤”和“犀”也都是出自典故,但被李商隐赋予了新的意义。“彩凤”,顾名思义,就是长着彩色羽毛的凤凰。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山海经・南山经》云:“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鸟,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义。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转引自沙振坤;93)而李商隐用“彩凤”就更加突出了凤凰“五采而文”的特征。而“犀”是指犀角。在《抱朴子・登涉》中的记载为“通天犀”、“骇鸡犀”。犀角经过李商隐的艺术加工变成了具有神奇灵通特征的“灵犀”。在《锦瑟》中,李商隐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通过想象与联想,把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把片段意象组合起来,创造出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难以捉摸的情感。
三、意识流手法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意识的内容是从来不会静止不动的,是流动的。意识流作为一种现在常见的叙事方式,用以表达人物思想过程的波动和流行。在此过程中,感性知觉和意识、半意识,记忆、期待、感觉及随意联系混合在一起(李乃坤;247)。
首先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该诗作所描写的意境打破了时空界限,月光与日光,沧海与陆地,现实的情感与往日的经历,实际发生的与想象中的事等。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使得这些不可能同时并存的事物被溶为一体,诗人把它们与个人的生平相交织,还溶进了历史与神话。人类与自然、超自然融为一体。诗人打破了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界限。
李商隐无题诗范文5
李白是甘肃人。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诗歌传颂人间真善美。载入文学史上的诗人,应属于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的范畴。中国历代出现过众多的杰出诗人,如古代的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近代的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戴望舒等;当代的厉声教、余光中、北岛、顾城等。对于诗人的分类很多,如陆游、丘逢甲等称爱国诗人,高适等则称边塞诗人,陶渊明、厉鹗、孟浩然等称田园诗人,李商隐等称无题诗人,邮如斯、袁枚、赵翼、张问陶等称性灵诗人。另外,古今诗人的雅号还很多,如诗仙、诗圣、诗佛、诗祖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李商隐无题诗范文6
自古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诵读。《论语》中有“诵读三百”的记载,荀子强调学术“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并要“诵读以贯之”,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更是明确 “要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诵读古诗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义务和责任继承和发扬诵读这一古诗文教学传统,让诵读回归古诗文教学课堂,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加强古诗文诵读,可以培养文言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训练语感。”古诗文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书面语体,由于时代的隔阂和用语习惯的差异,中学生在古诗文理解鉴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作为书面语的古诗文语言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讲究起承转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可以在诵读过程中,充分调动感官功能,眼观、口诵、心记,日积月累,文言语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而且诵读多了,学生古诗文的基础知识积累也就更加丰富,很多一时难以讲清的语言规律和搭配习惯等语感语用难题,学生在解题作答时也能迎刃而解。这样课堂教学效率会显著提高,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会相应增多。
此外,班级学生长期坚持集体诵读古诗文,几个人、几十个人一起诵读经典名篇,无意中就营造了古诗文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学习兴趣更加浓厚,阅读鉴赏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加强古诗文诵读,可以深入体味文本内容。
文言诗文语言简洁凝练、内涵丰富,因此要想真正理解、感悟这种高度浓缩的语言,光靠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感受古诗文的韵律,自觉深入思考文本内容,把握体悟作者的情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例如必修四中李商隐的《锦瑟》,“锦瑟”虽为题目,但诗作内容却非咏物,只是按古诗惯例以篇首两字作题而已,其实也是一首无题诗。而众所周知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构思新巧,想象丰富,用典过多,意境朦胧,隐晦难懂。这样的文章且不说中学生难以理解,就连梁启超这样的文学大家都感慨,义山的《锦瑟》讲的什么事理会不着,连文义也解不出来。因此遇到这样古诗文的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意象,理解典故,想象意境,在读中理解文本大意,在读中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读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对文本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再创造。在古诗文教学中强化诵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反复读、品、鉴、赏之后,可以对文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锦瑟》要表达的情感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也许是思念而不得相聚的痛苦,也许是作者对亡妻的悼念,也许是自伤的“隐”作……诸如《锦瑟》等文本内容的教学,反复诵读,在读中寻求深层理解,寻求不同见解也许是最好的教学途径。
三、加强古诗文诵读,可以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文都是经久不衰的名篇佳作,它们情感丰富,意蕴深远,有立志报国的凌云壮志,有尖锐深刻的政治讽喻;有如泣如诉的离愁别绪,有感人肺腑的友情爱情;有民不聊生的乱世之苦,有闲适安逸的田园之乐……学生反复诵读这些优秀的古代诗文,有助于深刻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积淀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陶冶情操,涵养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传承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