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高中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及高中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及高中教育

普及高中教育范文1

3月24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四部门联合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由此可见,虽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已有学者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质疑,但是,在政策领域,继续坚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我们认为,中职教育必须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中发挥中坚作用。发展更高水平、功能完善的普及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关于未来如何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研究者提出筛龇矫娴囊求:一是国家政策的保障,二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徐国庆,2016)。

我们认为,应从普及化阶段高中阶段教育功能以及我国教育体系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并确定未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角度来说,高中阶段教育至少要实现三方面功能:促进学习者升学、就业及成为合格公民。基于此,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部分,也要努力发挥这些功能,而且就业的功能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所必须承担的。另一方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未来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要素,因此,普及并非仅仅是一个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的根本提升、教育发展形态多样化、教育实施方式灵活化以及各种不同类型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以从根本上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人尽其才、因材施教的教育终极发展目标。因此,要从现代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更多教育选择机会、满足学习者多样发展及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视角出发,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基于这两方面要求,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应坚持如下发展方向和策略。

首先,在实施形式上,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在课程类型、教育服务、教育对象等多方面增强高中阶段教育多样性;另一方面,在入学模式、教学形式、学制等方面增强实施灵活性,切实满足不同背景学习者的需求。

其次,在体系发展上,一方面,加强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融通;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衔接,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多样化升学机会,这也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均等认可的关键一环。

第三,在自身发展上,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就业导向教育的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基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升学习者的就业能力,促进有就业意愿的学习者顺利过渡到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改革课程体系,把核心素养作为重要课程目标,加强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化生涯指导,从根本上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和学生多样选择性。

普及高中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化 中高职衔接教育 录取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07-02

一、目标

《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提出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之一:“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广东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2020年目标:“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进入普及化阶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适龄人口是指18岁-22岁年龄段的人口数。

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1978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1988年达到3.7%,1998年升至9.76%。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我国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达到36%,2020年达到40%。

广东省高瞻远瞩,为了进一步满足当地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国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标,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50%,比全国高出10个百分点。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笔者认为只有从中高职衔接教育入手,才能顺利实现。

二、任务艰巨

当我们提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时候,千万不能只将目光对准普通高中的高考录取率,可别忘了占半壁江山的中专(包括职中、技工)学校的学生。目前广东普通高中高考录取率已经高达70%以上,甚至总分只有200多分的学生也可以被录取到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了,可以说普高高考录取已无潜力可挖,省教育厅领导在不同的场合也一再强调高考录取率今后一段时间内维持基本稳定的指导思想。按目前广东省教育制度设置,中专生读大学只有考取对口的高职院校一条路。目前中专升高职的录取率极低,只有3%左右,录取分数居高不下,这里大有潜力可挖。

2009年,广东启动“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工作,实行中高职衔接教育,到今年三个年头过去了,我们来看录取的情况变化。

按照省普及高中教育的指导思想,201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9.9%,学生人数为378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有185万人,普通高中学生人数为193万人,在校的普通高中生和中专生的比例已达到51:49;高等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达到133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7.5%。

到2020年短短8年的时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0%,任务极其艰巨。

三、分析

从上面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推算出高中阶段适龄学生的数量(以目前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133万人为基数),即: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普通高考的录取率已很难再有大幅度的提高。从2008年到2012年的五年间,高考报名人数一直呈上升势头;另一方面,高校招生计划并没有大幅度增加,这意味着在未来3到4年内,高考录取率难上8。广东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在不同场合也表示过普高录取3、4年内仍难以上80%。2011年高考录取率已经高达78%,已经很难再有大幅度提高,如果每年再增加13万录取人数,报考人数以70万计,那么录取率将会达到90%(63÷70)以上,这是不可能发生的。由此推断,高等教育录取率要达到50%,实现普及化,只有大力发展中高职衔接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四、突破口

无论从高考录取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从增加中专学校的吸引力来看,抑或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都必须将提高高考录取率的突破口放在中专升高职的途径上来。

从2009年到2011年三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中专升高职的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普通高考录取的增长速度,一直徘徊在3%左右的水平,制约了中专阶段教育的发展,降低了中专教育的吸引力。

我们应进一步打通中专升高职的通道,努力扩大升学规模。

高中阶段适龄学生的数量是483万人,每年达到高考适龄人数就是161万人(483÷3),按在校普通高中生和中专生比例1:1(2012年的比例是51:49)分配,则人数分别是80.5万人,目前中高职衔接教育每年录取的人数只有2、3万人,以3万人计,按每年增加13.63万人的规模计算,录取率将会达到10.33%(16.63÷161),比目前增加7%左右,这个比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若按录取人数80.5万人(161×50%)计算,占录取比例是20.66%(16.63÷80.5)。

按静态人数计算,那么从现在起到2020年每年高等教育录取数据统计如下:

说明:因中高职衔接教育占录取比例是20.66%,则普高高考录取率占79.34%(1-20.66%)。

在完成毛入学率50%的录取任务中,普通高考的贡献率是39.20%(50%×78.40%),中高职衔接教育的贡献率是10.33%(50%×20.66%)。

通过上面数据分析,我们知道目前的高考录取率与2020年目标比例50%相比,差距是22.5%(50%-27.5%),应增加的录取总数是109万人,平均每年应增加录取人数是13.63万人,这些招生任务都必须依靠中高职衔接教育来完成,以2012年为静态基数计算,每年中高职衔接教育录取的人数应达到如下表所示:

中专升高职每年录取的人数(万人)

注:2012年高等职业学院招录中职学校毕业生“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的考生有3.4万多人,再加上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名额7628人,录取人数以4万人计。

每年增加中专升高职的录取人数是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可行性最高的保障措施,在实际操作中还必须根据每年中专毕业生人数不断做出太调整,确保50%的目标率顺利实现。

同时也给中高职衔接教育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2012年的录取人数才4万多人,如果2013年一下子要增加13.63万人,增加了超过3倍人数,几乎无法操作。比较行得通的方法应该是一年一年递增,特别是随着钟落潭高职大学城的建设,2015年高考报考人数出现“拐点”以后,就有可能大大扩大招生的规模,顺利完成任务。

高职院校该如何针对这部分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中专生进行有别于普通高中生的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认真研究目前广东省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问题的方法,打通中高职专业课程教育交流通道,相信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广东省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标也将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广东省教育厅网站

普及高中教育范文3

普通高中 职业性向 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学者关于职业性向定位的概念解释不多,中国知网上“职业性向教育”的论文只有23篇。围绕着职业性向的相关概念,学者们对职业倾向、职业兴趣、职业选择等概念都有过研究。学者丁丽玮认为,职业倾向是一个人。这里所说的职业性向与上述概念密切相关,笔者认为,职业性向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有利于其在某一职业方面成功的素质的总和。它是与职业方向相对应的个性特征,也指由个性决定的职业。

职业性向定位教育对一个人未来职业的选择起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性向定位教育涉及的很少,很多学生是在高考后根据自己的分数来选择自己的专业,岂不知高考志愿的填报很重要,它决定着你以后职业的选择方向。那么,教师在职业性向定位教育这方面的认识上有何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性的分析,我们想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根据目前职业性向定位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自拟量表,量表的内容包括“对职业性向定位意识的调查”、“关于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满意程度调查”、“对学生的职业兴趣了解程度的调查”以及“职业性向定位教育与高考志愿填报的公平性问题的调查”等四部分。每部分5道小题,共20道小题,每道小题设四个选项A、B、C、D,分别赋值4、3、2、1分,分值越高说明效果越好。我们依据教育统计学的变量,分别从性别、所教学科、任教年级、是否担任过班主任、职称、教龄、最终学历、所在高中地域等8个方面进行了变量设计。为了便于比较,本研究把每个量表的得分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使分值范围都变成了1到4分。大于2.5分的说明老师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认识比较强,低于2.5分说明对这职业性向定位教育这方面的认识比较弱。分值越高,说明对这一方面的认识越好。

2.被试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对辽宁省一些普通高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92份问卷,收回84份,有效率为91.3%。本研究对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被试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普通高中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n=84)

三、高中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1.不同特征群体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认识

表2中的A均值、B均值、C均值、D均值分别代表着调查问卷的四个维度,即对职业性向定位意识的调查、关于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满意程度的调查、对学生的职业兴趣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以及职业性向定位教育与高考志愿填报的公平性问题的调查四个方面。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们调查的所有老师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这方面的认识还是比较弱的,总均值2.4559小于2.5这个标准值。由此可以看出,我们需要加强普通高中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力度。

表2 不同特征群体对各个维度的分析(N=84)

2.不同特征群体的职业性向定位意识的差异性分析

由独立样本T检验的计算结果(表3)可知,性别以及学校级别不同的教师群体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认识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否从事过班主任、最终的学历等这些因素的显著性均大于0.05,所以这些因素在这方面的差异性不显著。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教师的任教年级、教师的职称以及教师的教龄进行分析,这三个因素对职业性向定位意识的差异性不显著。

表3不同特征群体对职业性向定位意识的差异性分析

(n=84)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由于教师都有着不同的教育经历,所处的教学环境不同,因此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认识程度也不同。

第二,城市学校的条件优于县域学校,整体师资力量高于县域学校。因此,教师的整体认识水平也都比县域学校的教师高。

第三,城市的学校为了更好的发展,会经常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经验。而县域学校的教师学习机会少,甚至还不重视这种学习机会。因此,不同地域的教师在认识层面会有一定的差异。

3.不同特征群体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在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满意度的分析中,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的计算结果(表4)可知,不同地域学校的老师在职业性向定位教育满意度这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从表4中可以看出城市教师对这方面的满意度远远超过县域学校的老师。而教师的性别、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否从事过班主任、最终的学历等这些因素在这方 面的差异性不显著。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教师的任教年级、教师的职称以及教师的教龄进行分析,这三个因素对职业性向定位意识的差异性不显著。

表4不同特征群体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满意度之间的

差异性分析(n=84)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县域学校教师的认识层面不高,在教学上只管教和进度,不关注职业性向定位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第二,城市学校的教师认为职业性向定位教育对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力度会大于县域学校。

第三,由于不同地域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城市学校的教师会更多的注重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因此会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指导。

4.不同特征群体对学生职业兴趣了解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的计算结果(表5)可知,性别与地域学校不同的老师对学生职业兴趣的了解程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女老师对学生职业兴趣的了解程度高于男老师,城市学校的老师比县域学校的老师更关注学生的职业兴趣。而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否从事过班主任工作、最终的学历等这些因素在这方面的差异性不显著。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教师的任教年级、教师的职称以及教师的教龄进行分析,这三个因素对职业性向定位意识的差异性不显著。

表5不同特征群体对学生职业兴趣了解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n=84)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由于男女教师的细心程度不同,导致其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不同。因此,对学生的了解会存在一些差异。

第二,教师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运用程度不同,对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所以会影响其对学生职业兴趣的了解程度。

第三,城市学校由于生存压力可能会更多的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来培养学生。所以相对于县域学校来说,城市学校对学生的职业兴趣的了解程度会高于县域学校。

5.不同特征群体在职业性向定位教育与高考志愿填报的公平性这一认识上的差异性分析

由独立样本T检验的计算结果可知,教师的性别、所教的学科、是否从事过班主任工作、学历以及学校的级别在职业性向定位教育与高考志愿填报的公平性这一方面的认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教师的任教年级、教师的职称以及教师的教龄进行分析,这三个因素对这一方面的认识也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我们调查的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之所以不存在差异性,很可能原因是这些教师在职业性向定位教育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够,从来都没有想过把这方面的教育与高考填报志愿结合起来。因此,教师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培训。

四、关于普通高中职业性向定位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通过上述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性别与学校的级别在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认识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性的分析,提出了如下几点策略。

1.以课程形式推进普通高中职业性向定位教育

目前的普通高中很少有关于职业性向定位教育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职业性向定位教育可以课程的形式来凸显其在普通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里的课程形式分为两种:一是短期课程。学校可以定期对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短期培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聘请校外的专家来为本校的学生及教师进行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知识的指导,让教师及学生共同意识到这方面知识的重要性。二是长期课程。长期课程指的是关于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校本课程。高中阶段可以开设相应的职业性向定位教育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课程目标是基于职业性向定位教育与学生发展的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以培训方式增强高中教师的职业性向定位教育意识

职业性向定位教育是普通高中的一项基本工作,与教学、管理并行,不可替代,是学校改变单纯追求升学率的一项教育。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培训。学校领导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聘请一些专家为本校的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也可以鼓励教师利用业余的时间外出学习,多为教师提供一些进修的机会。教师也应注意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参加一些关于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指导课程。只有学校重视了这方面的教育,教师们才会意识到这方面知识的重要性,并且会通过培训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职业性向定位意识和能力。

3.以政策形式营造普通高中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环境

普通高中教育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普及教育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升学。想要让普通高中职业性向定位教育在大部分的普通高中扎根,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督导制度,使该项教育作为每个普通高中的一项重要的培训课程,真正为学生营造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环境。就政策规定而言,目前尚无全国性的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政策规定,仅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了职业性向定位教育。所以,我们应该从宏观角度提高对这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视程度,增强这方面的立法强度。

4.以共同体形式推进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的公平

促进地方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的公平和均衡发展是共同体应承担的责任。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解释教育共同体:第一,学校共同体。目前我国普通高中分布于城市和县域地区,县域学校在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与城市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城乡学校的领导及教师应该定期互派交流,要求在各教育共同体内建立稳定的学校干部、教师互派交流机制。第二,家长共同体。孩子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和支持。所以,可以定期的开办家长会,使不同层次的家长与教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一个交流。或者是建立一个聊天群,使教师与家长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第三,城乡共同体。从总体上来看,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学校经费缺口大。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质量与城市学校相距甚远。所以教育资源配置应以省政府为主,提高其在农村教育投资中的比例。实行“以省为主”的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以更 好地把握全省教育发展中的城乡差距,适时合理地分配各项教育经费,从而有利于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的公平。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调查的所有老师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这方面的认识还是比较弱的,从每个维度的总均值来看,调查的84名教师对职业性向定位意识以及关于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满意程度这两方面认识效果比较好,而在对学生的职业兴趣了解程度以及职业性向定位教育与高考志愿填报的公平性问题这两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两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普通高中职业性向定位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普通高中职业性向定位教育任重而道远,还有待于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1] 丁丽玮.师范生职业倾向调查.考试周刊,2009(43).

[2] 王来顺.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及其现实运用.求索,2009(7).

[3] 范云霞,钟建安,陈子光,谢萍.当代高中生职业选择调查研究.应用心理学,2004(3).

[4] 赵冬芝,施俊琦.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人才资源开发,2006(12).

[5] 戴学淋.关于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教师版),2007(2).

普及高中教育范文4

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根据体育增强学生体系、增进学生健康的学科特点,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传授提高体育知识、技能,使学生在获得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体育保健能力,侧重于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编写结构,着重解决如何在教材中全面落实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在教材与目标的关系上,要把目标具体落实到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不脱节,关键是选择一种合理的教材结构。多元并进的编写结构,是把新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既可以使各运动项目与发展身体素 质练习、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娱乐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又使各类教材能够综合地、系统地落实体育教学目标。这里提的所谓“四条线”,它们之间并不是分割的,例如,离开技术是不能发展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脱离身体锻炼的实践去单纯地说教,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学生身体锻炼实践,即学习技术、发展能力中进行的。所以提出几条线并进,是指在教材安排上避免单纯以技术为主,而是时时在教学中提醒教师要想到四个方面的问题。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的开篇采用“学习提示”的方式。开篇具有启发性,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并让学生自己判断教材的“价值”,通过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使学生知道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教材的开篇之后,把体育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原理的知识要点明确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其作用是使学生明确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结论,便于学生抓住核心,识记、理解和掌握,对学后评价、考核也有导向作用。此外还对教材编写的内容起规范、定向作用。

(三)给出知识,并提供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1.关于怎样给予学生知识的问题

新编教材根据新大纲的精神,精选教材,重点突出,力求详略得当,侧重教材的特性、价值,明确知识 点、技术点和应用点。知识技术的阐述首先是清楚、明白,然后求精练,并以图助文,图文配合,相得益彰。 对初中已学过的教材,注意知识、技术的学习不断深化,不断复习,不断提高。复习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有所拓宽、加深,在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教材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等方面,一个一个台阶地向上发展。

2.关于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新编教材在知识编排体系上,首先设“预先评价”栏,学生在学习之前要知道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同时在辅栏中采用点拨评价的方法。在叙述“学习内容与方法”中,叙述知识的同时,渗透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即认识自己当前水平掌握知识技术要点引导实践(提示实践的方法)经过反复练习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

(四)提供评价学习、锻炼效果的标准和评价方法

各项教材的最后,提出可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知道学得怎样,并在学习与锻炼的实践中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为引导学生体育实践、提高对身体锻炼的理性认识、培养能力提供了条件。

全书正文的微细结构采用了运动文化的源与流运动技术原理预先评价知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锻炼方法举例自我评价等顺序,同时在辅栏中相应地点拨、强化、补充、启发、应用,这种编写结构对于处理好知识、技术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能力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面向21世纪,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在教材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炼的实效性。

普及高中教育范文5

一、普及型舞蹈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普及型舞蹈教育是指教舞蹈教育融入普通教育中的一中模式,它提倡在推行普通教育的时候,也要同步推行舞蹈教育,赋予舞蹈教育与其他文化类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与专业型舞蹈教育只面向舞蹈专业的学生不同,普及型舞蹈教育是将普通的学生作为其教育的对象。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并不是一门兴趣类或选修类课程,而是一门贯穿于普通学生整个学生生涯过程中的教育课程,他们相信通过让所有学生都能平等接受舞蹈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成长、思想品德养成以及仪表等素质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舞蹈课程得到了与其他课程一样的尊重。

自建国以后,我国就模仿苏联来搭建自己的舞蹈教育模式,也就是专业型舞蹈教育模式,时至今日,我国的专业型舞蹈教育模式已经发展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人民在精神生活方面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单一采用专业型舞蹈教育模式也暴露出了较多的问题。此时,普及型舞蹈教育模式开始进入舞蹈教育界的视野,通过在现有舞蹈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加入普及型舞蹈教育模式,通过两者互补来实现我国舞蹈教育的更大发展,逐渐成为舞蹈教育模式变革的主要方向。

二、推广普及型舞蹈教育面临的困难

推广普及型舞蹈教育所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师资力量问题,由于我国之前一直以培养优秀的舞蹈表演者为教育目的,因此在舞蹈师资方面的培养较为匮乏。而且全国范围内有不计其数的学校,据统计,仅是有国家承认办学资格、能够独立颁发证书资格且国家承认其学历证书的学校就已经超过一千所,而中小学的更是数量繁多,让所有普通学生都能够有获得舞蹈教育的机会,也意味着需要有庞大的舞蹈师资队伍来作为支撑。其次,让所有学生都有平等获得舞蹈教育的机会除了必须的软件设施之外,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最基本的舞蹈教育硬件设施包括教学场地、教室设备、伴奏音响设备、以及更衣室等,虽然未必需要向专业的舞蹈训练要求看齐,但是以上的基本设备如果不能得以满足,那么对于舞蹈教学而言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虽然我国学校数量众多,但是却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够拨出专项经费来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以上所述都对舞蹈教学在我国各教育层级加以普及形成了短时间内难以攻克的难关,但相对而言,从高等院校开始普及舞蹈教育却显示出了更大的可行性。比如在设备方面,高等院校经费资源相比较为宽松,也更容易获得政府项目的拨款,因此有能力建设舞蹈教学的专用硬件设施。而且大学学生由于专业单一,学业压力简单,也会有更多的时间能够用于文娱活动和社团活动,从这部分群体开始普及舞蹈教育所受到阻力相对较小。尽管如此,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诸多高校仅仅只是将舞蹈视为形体律动的一种方式,将舞蹈普及教学替换为在全校推广广播体操等活动,完全抽离了舞蹈自身美的内涵与本质,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来辅助搞笑推广舞蹈普及型教育,那么它仍然难以成为现实。

三、朋辈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笔者在通过对现有模式的思考和体悟后,发现了在心理学教育中常用的朋辈教育模式,实际上也能够应用舞蹈教学中,而且认为使用朋辈教育的模式,确实能够有效地推广高校开展舞蹈普及型教育。“朋辈”二字从字面意思上看,“朋”字指相互之间友好、有好感的人,也可泛指朋友、同伴、亲友等;“辈”字则指家族之间的世代关系,是一种身份上的先后排序,因此“朋辈”在字典中的翻译就是“相同辈分或是志同道合的人”。朋辈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有很大差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具有相当高的身份,古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而朋辈教育中则强调了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层次、身份地位都是应该是相近的,他们通常会具有相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趋于一致性。

首先,朋辈教育是属于自我教育的范畴,具体而言是属于自我教育中的群体自我教育,也就是说,必须要存在一定在组织或是群体,才有可能开展朋辈教育。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能够通过开展朋辈教育,获得互相借鉴、学习并得以促进提高的机会、

其次,朋辈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脱离字面上“朋”字的概念,也就是说,开展教育的群体不再局限于朋友、同学或是已经认识了的人,它已经可以在彼此陌生的两个人或是同辈群体之间进行。

四、朋辈教育在推广普及型舞蹈教育中的应用

在推广普及型舞蹈教育模式的工作上,我国的高等院校已经开始了多种尝试,如通过开办辅修、选修的课程,或是举办校园舞蹈比赛等。本章就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来分析朋辈教育模式在推广普及型舞蹈教育中的作用。华南师范大学自从2011年起开始举办校园舞蹈比赛,此次舞蹈比赛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比赛,因为它要求全校每个学院都派出一支舞蹈队,并由本校音乐学院舞蹈系三年级的学生作为舞蹈队的领队老师,以此在舞蹈系学生和其他学院学生之间开展朋辈教育活动。本文就以此种模式为例,分析如何使用朋辈教育模式来推广普及型舞蹈教育。

首先,朋辈教育有助于在高校普及舞蹈。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舞蹈比赛中,就是基于朋辈之间相似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将舞蹈专业的学生融入到教育的环境里发挥指挥和引导的功能,并通过比赛的形式吸引了周围更多人的关注。相比于将舞蹈教育作为一种次要课程在全校进行普及的方式而言,全校比赛的方式能够令参赛学员避免将舞蹈学习仅仅作为走形式、搞时尚的过程,而是会努力学习真正意义上的舞蹈。

其次,朋辈教育有助于普及开展舞蹈教育的硬件设施。针对舞蹈课程的学习,专业的教学设施是必不可缺的,学生们在没有镜子的空地进行学习和在专业的练功房中学习,其所产生的效果一定会相距甚远。然而当舞蹈教学对于学校而言,仅仅只是作为美育的其中一个辅助环节时,并不能够引起校方领导足够的重视,促使他们完善舞蹈教学的硬件设施。但是当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专业级别较高的舞蹈比赛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再次,朋辈教育模式有助于解决师资问题。目前在我国推广普及型舞蹈教育还有诸多的困难难以得到解决,首当其冲的就是师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所培养的都是专业型舞蹈人才,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他们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或者是能够成为卓越的舞者活跃在舞台上,并未希望能够藉此提高国民整体舞蹈素质和舞蹈审美能力。而朋辈教育虽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但是却能为舞蹈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实践机会的同时,使普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更为专业的舞蹈教学的熏陶。在华南师范大学每年举办的舞蹈比赛中,由舞蹈系的专业学生作为各学院代表队的指导老师,一方面使得各个学院的参赛学生都能接触到更加专业的舞蹈教学,同时也锤炼了舞蹈系学生的授课能力。

普及高中教育范文6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体育舞蹈 终身体育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校体育课设置已经从传统项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体现在课程项目增多、学生选课自主、注重学生兴趣、注重教学技巧和注重课堂气氛等方面。体育舞蹈是作为高校体育课的新兴项目,是近年才在高校发展起来的,该课程在高校开展以来,深受学生的欢迎。它可以更好地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审美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为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并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1.体育舞蹈的项目分类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舞,是竞技体育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舞蹈,是以身体动作舞蹈为基本内容,双人或集体配合,既有娱乐健身作用,又有竞技表演的体育运动。它将艺术、体育、音乐等融于一体,被人们誉为健与美的典范,是世界通用的情感语言。体育舞蹈按舞蹈的风格和技术结构,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按竞赛项目分为三类,即摩登舞、拉丁舞和团体舞。其中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华尔兹五种舞;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恰、桑巴、斗牛和牛仔五种舞。团体舞是摩登舞或拉丁舞的混合舞。

2.体育舞蹈各舞种的特点

体育舞蹈每一舞种的风格都是与发源地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审美观念等密切联系的,是受其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每一舞种展现的人体美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其特点见表1。摩登舞除了探戈舞外,都起源于欧洲,具有端庄、含蓄、稳重、典雅的风格和绅士风度,舞步流畅,轻柔洒脱,舞姿优美,起伏有序,是老少皆宜的舞系。拉丁舞,除了斗牛舞外,都起源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动作豪放,速度多变,舞步内容丰富,具有热情、奔放、浪漫的风格特点,深受中青年人的喜爱。

3.体育舞蹈运动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3.1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塑造健美的体型。

从技术层面看,体育舞蹈的练习要求练习者保持昂首、挺胸、收腹、立腰、提臀、松膝、沉肩等技术特点,会长期锻炼练习者腹部、腰、臀、腿部力量,有效地矫正学生身体的姿态和行为,尤其是对一些长期习惯于行走时含胸、垂头、驼背的人,矫正的效果更显著。同时,随着自身姿态的逐渐完美,增加学生自身的形体知觉,对自身产生强烈的自尊和自信,又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情感的表现能力,充分展现形体的美和高雅脱俗的气质。

3.2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生理机能的健全和形体的塑造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纠正肩、背、胸、腹、腿、足等部位的不良姿态,促使肩背、脊柱、胸廓、骨盆、下肢等支持器官更趋完美,使身体更加端正挺拔、线条更加优美匀称。经常进行体育舞蹈锻炼可以使肌纤维变粗,而且坚韧有力,使其中所含蛋白质及糖元的储备量增加,改善骨的血液循环及代谢,使骨外层的密质增厚,骨质更加坚固,从而提高骨骼系统的抗折断、弯曲、扭转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关节的韧性,提高关节的弹性和灵活性。大部分体育舞蹈动作能使髋部得到全方位的运动,腰腹肌和骨盆肌得到锻炼,而且能加强肠胃蠕动,促进消化机能,有助于营养的吸收和利用。同时还可以增加皮肤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所以体育舞蹈运动还能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

3.3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体育舞蹈是多层次的结构体,由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全新的活动形式,以空间姿态和时间运动的完美融合,展现整体舞蹈艺术形象,形成各自独立的风格体系,呈现不同个性风采。因此,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去学习自己喜爱的舞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培养良好个性,如举止高雅、情绪稳定、热情活泼、反应灵敏等。同时体育舞蹈还能提高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创造能力,在促进个性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3.4培养乐感,提高审美观念。

体育舞蹈的最大特点是在音乐的伴奏下所进行的一项律动性的身体运动。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其音乐节奏时而舒缓优美、时而缠绵抒情、时而欢乐活泼、时而热情奔放,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体育舞蹈运动讲究动作造型美,其动作要求青春、健美、朝气蓬勃,富有时代气息,尤其是眼神与四肢动作的配合是和谐一致的。这种构成事物各种因素的和谐一致则给人以美感。通过观赏体育舞蹈的表演,学生可以领略到拉丁舞热情奔放的野性美,服饰的简约美;摩登舞端庄舒展的典雅美,服饰的华丽美。在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时刻能够获得美的享受,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注重动作美、造型美、示范美,以美的魅力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倾向,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美,激发学生对事业、生活中美的追求,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5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体育舞蹈种类繁多,风格迥异,适合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学习,通过各类体育舞蹈的学习,大学生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而且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提高社交能力。通过体育舞蹈的练习,大学生可以增强社会交往能力,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业上的压力。在优美的舞姿和轻快的乐曲相伴下,人们的自我封闭意识在这里会彻底得到解脱,舞场中融洽和谐的气氛亦能促进人们的交流、沟通。体育舞蹈在学生生活和交往过程中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活动方式,有利于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孤独,使他们在广泛的接触中,抒发感情,交流思想,建立起平等互利、亲密和谐的良好人际关系。特别是体育舞蹈团体舞的训练和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4.结语

体育舞蹈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轻松愉快且极具趣味性和运动量适宜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通过体育舞蹈锻炼,不仅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而且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不知不觉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个人修养,在艺术熏陶中逐渐提高审美素养。在高校中普及体育舞蹈,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丰萍,李卫民,刘建国.体育舞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4).

[2]林琳.我国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19.

[3]张清树.体育舞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4]汪艳秋.校舞蹈教育的性质与作用[J].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5]刘景裕.论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体育科学,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