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敦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汤敦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汤敦甫范文1

汤敦甫范文2

关键词:莫高窟;服饰;节奏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76-01

节奏是一个事物内在的运动形式,大自然充满了节奏。四时的交替、寒来暑往、山峦起伏没有一样不是充满节奏的。E.H.贡布里希《秩序感》①一书中这样说:“我们周围的自然界中搏动着一些复杂的节奏,这些节奏是为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节奏表现在服装中则为一种有秩序的律动。这种律动有两种表现形式:有规律的节奏、无规律的节奏。而这两种表现形式在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中都有所表现。提到供养人不得不作一个解释,所谓供养人就是出资出力开凿洞窟的施主,它们为了时时供养留名后世,往往把自己和家人、部下、奴婢的画像画在洞窟里,由于这部分画像来自现实,因此供养人画像成为研究历代服饰的珍贵资料。

一、有规律节奏

有规律的节奏在服装中则为造型配饰的反复使用,这种有规律性的节奏表现在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中则为裙式的褶裥、头部的配饰、服饰的图案。

莫高窟唐329窟《供养人》上身所穿的间色裙就表现出这种有规律的节奏变化,女供养人酥胸袒露,白色窄袖襦,外罩半臂,下着黑红间色裙。褶裥之间规律的重复,给人以节奏的视觉冲击感。间色裙来自古波斯,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汉魏时开始流行,唐代已成为各阶层女性喜欢的裙子。间色裙是由两种以上的颜色拼接而成的裙子。这种拼接手法唐人称为“破”,六条拼接称为六破,七条拼接称为七破,依次类推。这种拼接手法的裙子不仅指缝制,还有色彩。《新唐书・车服志》: “凡裥色衣不过十二破,浑色衣不过六破”。②这里提到的裥色衣,就是间裙。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图中的宫女、李寿墓墓室北壁东侧《演奏图》图中的女性穿的都是这种两色的间裙。间色裙通常红黑、红绿、红黄、红蓝组合,对比艳丽,给人很强的视觉节奏感。敦煌藏经洞发现绢本设色《净土变》,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图中女子身着白色窄袖襦,下着红色百褶裙,细密反复的裙褶,给人以规律的节奏感。初唐321窟《情侣图》中的女子穿的也是这种百褶裙。百折裙开始出现于六朝,唐代为舞伎乐女穿,后普及。百折裙是由少则数十褶,多则上百褶,组成的裙子,这种通体打褶的式样我们在唐代房陵公主墓后室东壁北侧《侍女图》中可以看到。百折裙,褶裥细密,给人一种优雅、流动、和谐、秩序的节奏的感,这样的节奏把唐女装点的和谐而又俏丽。

敦煌壁画供养人头部饰品中梳篦、簪钗、步摇,有秩序的反复排列给人以规律的节奏。五代98窟《女供养人》前额上方与两鬓共插三对梳篦,形成了反复的节奏,梳篦周围左右插有三对簪钗,簪钗排列规律的插于耳后发际中给人以重复的节奏感。五代61窟《女供养人》同样前额上方与两鬓共插三对梳篦,梳篦周围左右插有四对簪钗,不同的是左右插有一对鸾鸟,鸾鸟嘴部加挂垂珠步摇,垂珠步摇大约由十几个珠子串成三绺,珠子的反复给人以点的节奏感。这种装饰还可见于晚唐9窟《女供养人》、晚唐138窟《女供养人》等。梳篦的装饰之风大约起源于新时代时期,而盛行于魏晋唐宋时期,元稹《恨妆成》:“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人类用簪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历史可以寻至西周,可见簪、钗是人类使用时间最长,也是头部装饰最为普遍的饰品。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步摇,到了唐代步摇成为一种普遍的饰品。《新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冠,妇人则簪步摇,衿袖窄小。”关于步摇的使用郑婕《中国古代人体装饰》: “在簪、钗头上或其他头饰上加挂垂珠、挂片者称‘步摇’。步摇是因行走时,垂珠、挂片摇曳摆动而得名。”③人在走动中步摇随着步伐的节奏摇摆,更增添了整体动势的节奏感。

壁画中的四方连续图案,在供养人服饰中表现出了一种连续性的节奏感。中唐468窟《女供养人》图中穿黑袍,袍上装饰有红色小朵花印花图案,另一位穿绿袍,袍上装饰有深绿色团花图案;中唐231窟《险处士父母供养像》图中跪着的妇女裙为深浅叠晕水波纹印花图案,身旁的托盘妇女桔红色的袍衫上装饰有蓝色朵花印花图案。由深到浅的蓝色晕染给人以节奏的感觉,晚唐144窟《女供养人行列》女供养人襦衫为叶形连瓣纹缬染图案,其中两位穿白色襦衫上装饰淡蓝色缬染图案。所谓缬染就是今天的扎染。扎染的自然晕色,给人以渐变的节奏感。供养人服饰图案的骨格均采用1/2错接式四方连续排列,这样的排列方式,给人以秩序而又变化的节奏感。这种装饰方法在传世的唐代的绘画作品中可以大量看到。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图中的虢国夫人红裙上的黄色小朵花就是四方连续图案;唐张萱《捣练图》中的众多女子穿的襦裙也是这种四方连续图案。

二、无规律的节奏

无规律的节奏在服装中则为造型配饰的不规则反复律动,这种无规律性的节奏表现在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中则为裙式褶裥和服饰搭配形成的曲线、直线、不规则线之间产生的韵律感。

莫高窟唐156窟《抱奁的供养人》图中抱镜的侍女穿绿色裙子,黑色襦,白色披帛。107窟《女供养人两身》、144窟《女供养人两身》、165窟《宋国夫人出行图》图中的女子穿的裙子褶裥较为稀疏,但都为皱褶裙。皱褶裙也称“乱间裙”,是指在腰上打不规则的折子,并且在腰口收拢,形成腰口小,裙围大的形状。这种自然的不规则的褶裥,形成了一种不规律的反复律动,给人以节奏的感觉。这种裙子我们在唐代墓室壁画、石窟壁画、绘画、陶俑中能够大量见到。唐代墓室壁画李凤墓,角道东壁《执扇侍女图》图中穿绿色长裙,红色襦,白色披帛的侍女;1952年陕西省咸阳边防村出土《彩绘女俑》穿的都是这种裙子。这种裙褶的无规律线条长短变化,给人以变化的节奏的感。

盛唐130窟《都督夫人出行图》图中的都督夫人王氏,内穿襦衫、外穿半臂、半臂外罩披帛,形成了上半身服饰叠加层次。给人以律动的感觉。都督夫人头部装饰的花朵与襦衫、披帛、裙、鞋上的花朵图案都为圆形小朵花图案,色彩都为红绿色,花形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为圆形的点状图案,加之色彩相同,整体给人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感。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出土《三彩女立俑》女子的着装与都督夫人基本相同,内穿襦衫、外穿半臂、半臂外罩披帛,形成了上半身服饰叠加层次。五代98窟《于阗王李圣天皇后曹氏》曹氏身着褐色交领广袖大礼服,内着米色襦衫,领口与袖口各露出一块,外披长条状黑色披帛。交领形成的交互式放射状线条,礼服身体形成的垂直线条,袖口形成的斜线,下摆与鞋相碰处形成的放射状线条。襦衫的米色、礼服的黄褐色、披帛的黑色形成了明度的阶梯变化给人以韵律的感觉;礼服不同部位的线形变化给人以张弛舒缓的运动感,整体服饰给人以节奏的视觉冲击感。晚唐第9窟《戏鹦鹉女供养人》图中的女子身着黑色襦,襦衫袖口嵌有石绿色边,灰色长裙、浅灰色履,石绿色披帛;鞋、襦、裙、形成了浅灰、灰、黑之间的明度色彩节奏。这样的节奏我们还可见于唐代李凤墓,甬道东壁《持团扇侍女图》。图中的女子黑色裙、白色襦、浅蓝色披帛与《戏鹦鹉女供养人》中的女子一样,形成了黑、白、灰明度色彩节奏。晚唐156窟《舞乐图》图中舞蹈的女子着水袖襦、乱裥裙、长状披帛。舞动中的女子水袖、披帛、裙褶在飘动中所形成的曲线给人以韵律的节奏感。这样的节奏我们在1971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的唐代《彩绘釉陶乐舞俑群》中穿水袖、V领半臂、长裙舞蹈女子中可以看到这种律动中的节奏感。

敦煌壁画供养人所穿服饰形成的节奏美与我们现代服饰所追求的节奏美几乎没有区别。虽然款式变了,但对节奏的感受却是相同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的艺术感受与我们的先民没有根本意义上的不同,艺术保持着对人性和生命的原始依归。吴卫刚《服装美学》中这样写到:“在美学史上,最早发现节奏的表现力与和谐美相联系的是古希腊人。如柏拉图认为,感受节奏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但他认为人的节奏感是神给予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喜爱节奏的天性,节奏是艺术所必须的”。④我们知道人类基因完全复制了原始基因物质,这样的复制就造成了现代人和古人的审美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由此我们要说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节奏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服饰文化仍有借鉴作用。

本文为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莫高窟唐五代供养人服饰结构研究”编号D12026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E.H.贡布里希著.秩序感[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版,第12页.

②二十五・旧唐书[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汤敦甫范文3

与之相比,中国男队意外止步八强,创出自1982年以来参加汤姆斯杯最差战绩。

“如果按眼前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能拿两块金牌我就很开心了。”中国队总教练李永波说,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等问题导致这支金牌之师重塑伦敦奥运会包揽五金的壮举几无可能。

男单方面,谌龙、林丹组成的“双保险”似乎是中国队最倚重的夺金点,然而随着马来西亚老将李宗伟重回巅峰,中国队在这一项目遭遇空前挑战。此外,韩国选手孙完虎、丹麦选手维克多等名将,也为男单冠军的归属增加了变数。

特别是谌龙连续三次在团体赛第一单打位置败北,暴露出这位世界第一脆弱的心理素质。一旦赛场失手,林丹将面临“群狼环绕”的考验,夺金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中国男双曾经最强劲的“风云组合”,年龄的增长导致蔡S逐渐淡出国家队,傅海峰只得与张楠重新组合。

与“风云组合”相比,张楠、傅海峰的默契度稍显不足。尤其是33岁傅海峰的体能,一旦比赛被拖入决胜局,就会成为这对组合的最薄弱环节。

至于柴飚/洪炜,虽然多年来位居世界一流水平,但与李龙大/柳延星、阿山/塞蒂亚万等对手相比,他们缺少一锤定音的能力,而这恰是“巨星”和“冠军”的距离。

相比之下,中国女队的处境似乎乐观不少。但团体赛能够发现问题,也能够掩盖问题。

伦敦奥运会后,随着马林、戴资颖、因达农、内瓦尔等人的异军突起,世界女单赛场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女单以往的优势不再明显。

目前在李雪芮已经基本锁定一个奥运单打名额的基础上,王适娴、王仪涵均有机会。

李永波指出,王仪涵的问题是状态起伏较大,容易出现时好时坏的问题,王适娴虽然状态稳定,但冲击力、比赛能力均不如王仪涵,“如果两个人的状态都特别好,那么王仪涵的优势就大了。”

以往被指“最缺少夺冠悬念”的女双,目前成了中国女队最薄弱的环节。尤杯决赛,伦敦奥运会冠军赵芸蕾/田卿的输球,折射出中国女双人员严重老化的问题。两对主力选手田卿/赵芸蕾,于洋/唐渊婷中,有3人的年龄达到30岁,一旦陷入苦战,体能或将成为中国女双争夺奥运金牌的最大阻碍。

汤敦甫范文4

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二]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③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④不如也。”部使者荐⑤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⑥。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⑦手版⑧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周敦颐传》)

【注】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狱:案件。④吏:官吏。⑤荐:推荐。⑥司理参军:官名。⑦委:抛弃,扔弃。⑧手版:即笏(hù)板,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蔓不枝

青树翠蔓

B.予观夫巴陵胜状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诚宜开张圣听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语段一借莲抒怀,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4.周敦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两个语段的文意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5、6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的表达效果。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表达的意旨是什么?

(二)

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裕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①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②。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③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④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⑤,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节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①属:撰写。②进士第:考取进士,又叫进士及第。③翕然:形容一致。翕,也可说成聚集。④南:向南。⑤瞑坐:闭着眼睛坐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以中有足乐者

B.色愈恭,礼愈至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执策而临之(《马说》)

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3.结合语段一的结尾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说说宋濂求学的艰辛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两语段都写到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5、6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三)

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哀转久绝

B.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C.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

D.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

4.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语段一中的第二段相比较,两者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6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请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请分析颈联中的“孤”或“圆”字妙在何处。

(四)

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二]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②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③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④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下人:迁就他人。③枉:违法曲断。④即:假如。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语段一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观点的?

4.两个语段在内容上所讲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5、6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塞下秋来风景异”妙在何处。

6.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

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②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②上:指统治者。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浊浪排空/怀旧空吟闻笛赋

B.不以物喜/无从致书以观

C.把酒临风/执策而临之

D.非丝非竹/不得而非其上者

2.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语段一中的两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范仲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对孟子“

, ”(用原文内容填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人都强调要关注“ ”的生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6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设问起句,表达了诗人对岱宗的疑惑和向往之情。

B.“齐鲁青未了”是以距离之遥远来烘托泰山的高大巍峨。

C.“决眦入归鸟”表明诗人留恋美景,时已薄暮仍在凝望。

汤敦甫范文5

【关键词】 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粤版 辨正

笔者在广州市内几大图书馆实地考察《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91年版)(后简称《联目》)记载的清代广东刊印出版的医书,发现有些清代粤版医籍的考察结果与《联目》记载有出入,故行此文辨疑更正。

《经验集方》与《经验杂方》

《联目》第281页编码为03993的《经验集方》和03995的《经验杂方》,皆冠名为清代刘心愧1910年编写。两书的刻版时间同年,都是宣统二年庚戌(1910年),地点都在潮州,《经验集方》为潮州同文善堂刻本、林文在楼书坊藏板。《经验杂方》则标注两种刻本,即潮州林文在楼刻本和潮州同文善堂刻本。两书的馆藏地点除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代码931)外,便无他处。在广东文献馆检索书目,找到“《经验集方》”书卡,无《经验杂方》之名。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检索书目,不见两书书卡。从文献馆提出“《经验集方》”,只见该书版框四周双边,高17.5厘米,宽10.5厘米,无天头、眉批,无耳格外栏,无抬头、界行,每版9行,每行25字,版心为单黑鱼尾,花口,刻书名及页数。封面页题“宣统二年岁在庚戌孟春刊”,书名为《经验方》,左下写“潮洲府饶平县同文善堂刘心愧纂辑”,扉页曲框内写“此书板寄存广东潮洲西府巷街林文在楼书坊任人印刷不取板资”。版心书名为《经验杂方》。

显然,检出的《经验方》即为《联目》之《经验集方》与《经验杂方》,亦即文献馆书卡之《经验集方》,之所以被误录为《集方》,莫非因书名“”字而致?“”为“杂()”之异体字,平时用者不多,或许图书采编录登之人曾将“”误为“集”,后人也就误以为两书,以致出现《经验集方》和《经验杂方》两名。

再看该书的序文,作序者为德容,没有写序时间,序中言:“……盖凡伤风中寒本病标病之证,尚可从容选医,惟时当万分危急,迫不及待,若非早具良方,虽(于)城市亦束手无策。言念及此,正思广求救济之术,适同文善堂刘君子宏广收经验各种奇方抄录成编,拟要付之剞劂。予流览之余,稔知药非奇贵,方尽精良,虽在僻壤穷乡,无不可顷刻奏效。因请刘君早为传布,并付于生平所选良方数条交付醵资印送,愿览是编者留心施济,广为流传,庶不负上天好生之德也。”[1]由此知道,《经验杂方》乃供职同文善堂的刘子宏(即刘心愧)广收各种有效的奇方,并补上德容平生所用的数条良方汇集而成,由同一人于同一时间交付印刷。而且该方书本身很薄,不可能另行出版而分立二名。至于《联目》所称的潮州林文在楼刻本和潮州同文善堂刻本两种刻本,《经验杂方》扉页清楚写明林文在楼是书坊,而善堂出资刻书交由书坊藏板是常事。例如宣统辛亥岁,潮州林文在楼铅印清代朱纯嘏1713年编写的4卷《痘疹定论》时,就注明了出资人及资助款数及藏板地点:“辛亥年饶城内同文善堂善董刘子宏帮板资贰拾元。潮洲西府巷林文在楼藏板”[2]。此处的“同文善堂善董刘子宏”应即为编集《经验杂方》的“同文善堂刘君子宏”,从而可推知林文在楼刻本应为同文善堂出资刊印并藏于林文在楼的书板了。

因此,联目中的《经验集方》当为误名,实际上只有《经验杂方》一书。

《时症良方释疑》与《鼠疫方释疑》

《联目》第378页编码为05746的是清代黎佩兰1901年撰写的《时症良方释疑》,为光绪二十七辛丑年肇城景福局刻本,收藏地点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代码931)。在文献馆查到该书,版框四周单边,高17.5厘米,宽10.5厘米,天头4.2厘米,无眉批、外栏、耳格、界行、抬头等。每版8行,每行20字,版心为单黑鱼尾,花口,刻书名、卷数、目次及页数。该书封面左书《时症良方释疑》,右书“此方传自高州,救活已经千万。平日留心细看,临事方保无患,见症急用大剂,切忌温补燥散”,背面题“时症第一良方”,扉页为书名《时症良方释疑》,扉页背面为刊印标识“光绪辛丑四月肇城景福局刊”。末二页末有“板存省城龙光街宝光阁”,末页为捐金芳名附列。版心书名《良方释疑》。序文有高要黄兴鹗序(光绪二十七辛丑孟夏)。首为黎佩兰《鼠疫方释疑》,然后是正文。

在中山文献馆检索目录时,找到书卡名《鼠疫方释疑》一书,《联目》没有记载该书书目,借出阅读,实为黎佩兰1901年撰写的《时症良方释疑》。版框四周双边,高18厘米,宽10.5厘米,天头3.5厘米,无眉批、外栏、耳格、界行、抬头等,每版8行,每行20字,版心为单黑鱼尾,花口,刻书名、卷数、目次及页数,版心书名《良方释疑》。但缺了首封面及封二。扉页为书名《时症良方释疑》,背面为刊印标识“光绪辛丑四月肇城景福局刊”。末页无“板存”及捐金芳名附列。序文有高要黄兴鹗序(光绪二十七辛丑孟夏)。首为黎佩兰《鼠疫方释疑》,然后是正文。两书的不同仅仅在于末页内容。由此可见,《时症良方释疑》、《鼠疫方释疑》实际上为同书异名,《联目》没有显现出来。

《小蓬莱山馆方钞》与《小蓬莱馆方抄》

《联目》第259页方书类编码为03628的《小蓬莱山馆方钞》2卷,标明成书年代为1837年,清代马二泉编撰。《联目》中收录了6个版本,其中粤版为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广州瑞元堂刻本,收藏地点是广东(代码931)。在《联目》第437页妇科类医籍编码为06676的《小蓬莱馆方抄》2卷,标明成书时间是1786年,又名《竹林寺女科秘授验方》,清代竹林寺僧撰集,共有11个版本,粤版同样是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广州瑞元堂刻本,收藏地点也是广东(代码931)。两书书名相近,收藏地点除了广州并无他处,刻印的年代、机构也一致。这是同一时间一个刻书机构刻印的两部书,还是同一部书在《联目》中的重复出现?在广东地方文献馆检索书目,只有题马二泉1837年编的《小蓬莱山馆方钞》2卷,并无竹林寺僧1786年撰的《小蓬莱馆方抄》2卷。文献馆收藏的《小蓬莱山馆方钞》2卷1册,版框上下单边,左右双边,高14厘米,宽10厘米,天头4.5厘米,无眉批,无耳格、外栏、抬头,有界行,每版9行,每行18字。版心为单黑鱼尾,白口,刻页数。封面右上为刻印时间“同治癸酉仲秋”,右下为刊印机构“省城西湖街瑞元堂刊印”,中间书名为“小蓬莱山馆方钞”,左下为“堂重刊”(“堂”字前空白)。扉页无标识,版心无书名。序文是会稽人马二泉于道光十七年丁酉孟夏所撰,正文内容则是竹林寺女科秘授验方(百十一方)、萧山竹林寺僧传的《小蓬莱山馆方钞》(上卷)和陆氏、张氏家传的《小蓬莱山馆方钞》(下卷),末二页为催生符。由此可见,从文献馆检出的马二泉编撰的《小蓬莱山馆方钞》2卷与《联目》所载广州瑞元堂刻竹林寺僧的《小蓬莱馆方抄》2卷实为一书,之所以所标注的成书年代不同,估计是涉及马二泉作序的时间而误。道光十七年(1837年),马二泉“因公至省,得同里黄光一先生所刊《小蓬莱山馆方钞》一书,简括详明,最切时用,先列其症,次载其方,症有百十余种,方即随手备录。下卷杂方半出陆氏、钱氏二家,其间或钞自他书,或独出己手,类皆屡试屡验,随用随灵者,诚妇科之金针宝筏也,急刷百部回署施送。近因求书者众,日虑不给,爰为捐廉付刊,用广厥传,既可扩知医者之识见,并可为不知医者之津梁。虽症与方未必书此二卷,而于妇科一道或不无小补云尔。”[3]采编者误将马二泉作序时间认作成书时间,致使《联目》将成书年代不同的《小蓬莱山馆方钞》和《小蓬莱馆方抄》分别入方书类与妇科类,是一书重出而误为两书。

《鼠疫约编》与《鼠疫汇编》

《联目》第404页编码为06117的《鼠疫约编》,题清代吴宣崇编,郑奋扬参订,1895年成书,共有12个版本。其中粤板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高州会馆刻本天禄阁藏板,收藏地点为广州(代码931、940)。在文献馆和广中医皆无该书之名,反而在找到《鼠疫汇编》一书。文献馆存该书有两张封面,首封面书名《鼠疫汇编》罗海题,二封面右上题刻印时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仲夏”,刻印时间正是《联目》载的《鼠疫约编》粤版刻印时间,中间书名《鼠疫汇编》也仅与《鼠疫约编》有一字之差,左下书“海口高州会馆捐刻板藏羊城学院前翰元楼”与《联目》称《鼠疫约编》为“高州会馆刻本天禄阁藏板”也略有差别,显然,此《鼠疫汇编》非《联目》中的《鼠疫约编》。该版扉页为四句要语“居要通风,卧勿黏地,药取清解,食戒热滞”。版心书名“治疫方”。版框四周双边,高15.5厘米,宽11.5厘米,天头3.5厘米,有外栏、耳格,无眉批、抬头,有界行,每版9行,每行25字,版心为单黑鱼尾,花口,刻书名及页数。首为戊戌芝园补志、辨误弁言、儋州学正罗汝兰芝园五刻序(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再续序、凡例。

广中医也无《鼠疫约编》,只查得《鼠疫汇编》一书,该书也有两张封面,首封面左竖书名《鼠疫汇编》罗海题,右上方框四句“急救时疫,百发百中,经验多人,切勿疑误”。二封面右上题刻印时间“光绪二十四年重刊”,书名《鼠疫汇编》书于中间,左下书“翰宝楼藏板”,扉页与上本同。内容编排顺序首为儋州学正罗汝兰芝园五刻序(光绪二十三年五月),次为再续序(光绪二十一年),三为凡例。末页末句“光绪二十四年夏月佛山赞美堂撮刊并翻刻,板存翰宝楼”,说明此《鼠疫汇编》当为前《鼠疫汇编》之翻刻。从两版的序言看,该书于光绪二十三年已刻五版。罗氏再刻序称:“光绪十七年冬,遇吴川友人吴子存甫于郡,出所辑《治鼠疫法》一编。予读而善之,遂与茂名许子经畲论列此方,随症加药,嘱书其后,而附于诸君子之末,爰捐资付刻,以广其传。十九年春,城乡疫复作,同时屡用此方以起危症,一时哄传,求者踵相接。乃即人疑谤者再加辩解,且取侄启沃所经验涂瘰一方以补之。侄启观复刻印发,远近流传,用之多效。二十年,予族陀村,感此症者数百,用之全效。故旧岁宏丰号有《辨惑说》之刻,本年友人文子凤笙有同育堂之刻,安铺医局有敦善之刻,化州局亦有刻。人愈信,传愈广焉。予思此方虽妙,惟一误于医者之蛊惑,再误于病家之迟疑,以致死亡相继,实堪痛恨。予留心此症久矣,数年所历,更有闻见,前缘平粜之暇,补《原起》、《释疑》二则,并将陀村治疫之善法与所传之奇效及改方之贻误,就吴刻而增损之。”[4]可知该书因效果显著,已经刻印多次。不仅如此,其他地区其他人士均对此书不断刻印。如东阳周树梓桐甫于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冬月,在丰州署斋重刻,序文言:“余家世岐黄,留心考述,每临编得其法,未必见其病。临病见其证,未必合其方。适岭南雨山世丈以是编见示,展诵之余,其于治疫之法,明如指掌,且经屡验。时值泉郡是疫又作,思制药施送,恐难普遍。居停彦先谭明府,仁爱为怀,毅然创首,爰集同人,付梓惠世,诚为活人之要术也。”[4]

《鼠疫汇编》在《联目》中没有收录,其与《鼠疫约编》的关系如何?

查考严世芸主编的《中国医籍通考》,《鼠疫约编》、《鼠疫汇编》都收录在内,《鼠疫约编》名下有光绪二十七年闽县郑奋扬肖岩序,极力赞扬罗芝园用加减解毒活血汤为纲领治疗鼠疫,功劳伟大,言:“辛丑岁自夏徂秋,吾本省城乡内外鼠死而疫作为数年来最盛。余五月初首得李雨山刊本,如获异宝,即思集资重刻,以广流传。嗣闻杨孝廉芝昆仲已付剞劂,先获我心,不胜狂续。自此书出,闽中诸善长踵而印施者万有余卷,虽疑信参半,然生活亦不少。锓版现将模糊,乍浦杨君伯卿司马乐善不倦,将谋重梓,属余参订。余虽粗工,又焉敢辞,惟原书从历年经验汇撰而成,其间羼入杂症主药与觇方,微嫌喧宾夺主,恐阅者旁皇眩惑,罔决适从,故割爱删去,且编次间有重复处、倒置处,爰不揣谫陋,厘为八篇,名之曰《鼠疫约编》,盖由博返约,亦守约而施博也。”[4]这段叙述清楚,表明《联目》的确是将二书混为一书了。

参考文献

1 刘心愧.经验集方·德容序[O].宣统二年庚戌潮州同文善堂刻本.1910.

2 朱纯嘏.痘疹定论[O].宣统三年辛亥潮州林文在楼铅印本.1911.末页.

汤敦甫范文6

师奶代表了香港最烟火气最人情味儿的一面。有这些师奶在,香港再发达再钢筋水泥森林也仍旧鲜活可亲:可令人莞尔,亦可让人目湿。

我们抽取一位寻常师奶的普通一天,摄像机般锁定她,尾随、抓拍,她带我们走进香港市井最深处,在那里,生活翻滚、人情氤氲,贩夫走卒亦曳然有姿态……

水月宫

“眼看衣纸烧个净尽,她舒一口气,彷佛这年间担在心头的一切,都随着还付给观音的衣纸,化成了轻烟和飞灰,不再搁得她心痛。”

她起来的时间比平常早。梳洗,给女儿弄早点,到公共屋楼下的公园做运动,偕邻里喝廉价早茶,买菜然后预备午餐……原是日常的规律,今天她要稍作调动。“张太,钤绺献∪ケ甙。俊备ο侣ィ当值保安员财叔跟她打招呼,她回答说,年头作福年尾还神,今天要去拜观音。在英国留学的小儿子拿到了硕士学位,大女儿将于明年初嫁人去,合家精神爽利,应是正月在观音庙摄太岁之效。

“水月宫”在旺角山东街。香港庙宇多,不过总是少听谁说要到旺角拜神的。小小的庙堂,论名气,自然远不及港岛区的文武庙,或是黄大仙祠。在最热闹的旺角周边范围,跟中心地带那轰轰烈烈的消费玩乐文化形成奇异的对比。数年前,庙旁两侧给封锁,平地盖起了两坐高楼大厦,变成了大专校舍。于是山东街上,历史最悠久的“水月官”反而像拼图当中被错误置放的一块。她去这庙廿多年了,沿用她母亲习惯的称呼,她唤这庙作“大石鼓庙”。不经意又想起,母亲还在的时候,曾经略略说起过,这庙本来不在此处,在那个叫“大石鼓”的地方,但当她追问哪是何地又因何得名,母亲即说不知道。母亲也是道听途说的吧,她想。和大部分第二代香港人一样,她的父亲母亲并非原居民。许多关于这个城市的古老传说,或是所谓传统文化,她和她,也是人云亦云。

步入熟悉不过的庙堂,大片红的背景颜色,鼻端吸进的香火气味,和眼角一时未适应白烟的泪光,一如既往地安顿她的心神。祭品早预备好了。坛香和长寿香,拜观音不备肉类,奉水果糖果,以茶代酒。她又忘了带打火机,问身旁妇人借来。庙堂里升烟袅袅,她那三注清香瞬即融和其中。祭坛上香枝一直烧,蜡炬成灰跌满灰炉,祭品都给妇人们挪到自己跪拜的双膝前,谦谦卑卑地盛载着她们的心愿。年初她来,求家宅平安,求儿女事事顺利,转眼就已是农历十二月要还神,日子似乎过的越来越快了。跪在已被压扁的蒲团上,她手中捧着还神金衣包,口中念念有辞:“多谢观音菩萨保佑……”随即把衣包递到香火前点燃,诚心低头三拜,转身往化宝炉跑去。眼看衣纸烧个净尽,她舒一口气,彷佛这年间担在心头的一切,也随着还付给观音的衣纸,化成了轻烟和飞灰,不再搁得她心痛。

临离开前还添了香油。许是想起母亲的原故,步出庙堂时,她的心神有点恍惚。挑了比较清静的路径,沿着染布房街缓缓前行。不经不觉,来到了广华街街角,站在马路边看啊看,有点眼熟,甚么时候来过呢?啊,这街上不是有吃点心的店么,上次女儿带她去过。

添好运点心店

“她记得这里的招牌点心是叉烧包,夫妇点了猪肝肠粉,大家笑说可以分甘同味,更胜各吃各的。”

点心店门前长长的人龙吓了她一跳。去年吃这店后觉得味道极好,师傅手法精细,她记住那店名叫“添好运”,后来看新闻得悉这店获什么米其林星级评分。不过上午十一时许,竟已有二三十人排队等吃,果然是做出了名堂。

香港或许是全世界最喜欢排队的城市。人们远远看见队阵,便心安理得地相信,那里有好东西,而且好东西是公平分配的。她当然也没例外,一见队阵,更激起了非吃不可的决心。队伍中有五六个老外,十二月了还是一身短衫短裤,明显是游客。他们手执旅游指南,表情安分,排队也不减兴致。站在她前面一对老夫妇正拿着店里的点菜单热心研究,她伸长脖子去窥看,跟那位太太相视而笑,亿ㄆ鹄础

“你们看这情况要等多久呢?”“难说啊!店里才二三十个座位,上一轮食客还未有人结帐呢。” “但是等等也值得,我女儿上次带我来,那碟肠粉真鲜味!”“这边的肠粉是不错,皮够透够薄。那么你试过佐敦码头的堂记肠粉没有?”她跟陌生人就这样聊起来,倒也不觉得时间难熬。这对老夫妇说他们退休后最大嗜好,就是在城中四处寻找美食,听到人家赞好的,不论远在港九新界哪个角落,也会跑去品尝。她忙不迭称赞他俩精神好。聊着聊着,连自己家中状况也抖出来,说起儿子念的是工程,女儿明年婚宴酒席该设于尖沙咀某酒店。店里派伙计到外头来,检视排队人数,问及他们人数,三人同声说是同桌的,要坐在一块儿继续聊。

终于等到他们的小桌。店面狭小,坐下来后他们得小心翼翼,不然很容易便挨上他人肩膀。桌面位置有限,于是看上去每一桌也似布满点心,非常丰盛的样子。人们谈天和咀嚼的声音充斥整个空间,节奏急促气氛热络,她和新搭讪的同桌夫妇难掩兴奋心情,对点心单指手划脚起来。她记得这里的招牌点心是叉烧包,夫妇点了猪肝肠粉,大家笑说可以分甘同味,更胜各吃各的。

“以往广东人上茶楼,水滚茶靓是主角,点心是配角,现在这杯茶味道没人理,点心才是大主角。”老先生呷一口茶说。她感觉肚饿了,伙计甫送上点心,她便高举双筷,准备大快朵颐。叉烧包刚刚自烤炉端出来,香气四溢,一口咬下去,酥皮松脆,包裹着传统叉烧涵料,是略带甜味的酱烧猪肉,那温度和质感使她感觉饱足,就差没在嘴里“唔”一声赞好。肠粉的卖相比平常酒楼的精致,给卷成偏细的一条条,猪肝切成幼丝,均匀地包裹在内,都给蒸化了,油份轻轻渗透肠粉,配新鲜浇下的豉油,鲜味无穷。她又没声价赞好。这么小小一家点心店,靠的无非师傅们几双巧手辛勤劳动,能够做到比大部分酒楼好吃,价钱又如此经济实惠,已经值得拿甲级。

旺角街市

吃点心排队似乎花了太多时间,她急步起程。路经大商场朗豪坊,两个年轻女生怯怯地跟她问路,一开腔是普通话:“请问中国冰室怎么走?”她有点讶异,那店子多古老,少女们竟然当是旅游景点。她自然是知道的,虽然普通话几乎完全不会说,她生性热情,说自己正要到那边买菜,可以领她们去。

女生是放寒假来香港自由行的大学生,想去中国冰室是因为“在电影中看过”。她胡乱把广东话说歪一点当普通话,说她不知道那冰室在电影中亮过相,不过它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红豆冰相当可口。冰室门口惯常坐在收款机前的中年大叔刚好在门前清理烟灰筒,看见她便扬手问:“今日钤纾俊彼忽然活泼起来,笑说今天给你拉生意,带来了贵客啦。大叔朗声应“好!”女生们见那大门门楣上神气的古老招标,已心生欢喜,跃跃欲试,便朝她挥挥手,道谢又道别。

中国冰室的位置,正是露天市集接近尾声的一段广东道,这条长长道上,有她心见中最好的菜市场:“旺角街市”。说是“旺角街市”,其实有点误导。像她这种老主顾,当然知道正名为旺角街市的那座公共建筑物,已经在年初被政府收回并且封闭。但大部分香港人说起旺角街市,津津乐道的才不是那井井有条的政府大楼,而是围绕在它一带,又纷乱又热闹又湿滑又市井的露天墟市。她即使并非住在旺角,亦坚持每星期两次专诚到该地进行“大额交易”,一买就是数天家常菜的份量。这天在旺角还神后,自自然然要去一趟才是。过几天便是冬至,女儿的未婚夫也会来吃饭,家里的干货够不够?要不要先做一锅炖猪手?她边走边想。

路旁的店都是动辄十多年,店主和档主都似老街坊。她的儿子曾经问她,家住的屋也设菜市场,怎么偏要去旺角街市那么远?她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其实可能是因为,这一段路上,随处可见的人情味。像这个卖纸扎制品的婶婶,默默在自己的档口竖一块简陋的纸牌,表明失业者可以在她处领免费饭盒。那边卖苹果的,明明该卖十元四个,看见老公公来光顾,悄悄往胶袋里多塞一个。他们街市里的贩子啊,其实嗓门多大!一喊就是整条街都听得见的响亮,但是,关照别人的时候总是默默。而她把一切看在眼里,心头虽暖,口角也是静默。

如一尾逆流而上的鱼,她从尾段的广东道纯熟地踽踽前行。过了亚皆老街的大马路,对面的墟市更热闹挤拥。卖菜啊鱼啊肉啊的店和摊子也多,贩子们除了扯破喉咙的叫卖,还对实时市价相当敏锐,谁也不敢开天杀价。这当然是她喜欢这里的实际原因,没有家庭主妇不喜欢价廉物美的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