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学感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学感言范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我们也都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在我们之中,有的惴惴不安,怕落于人后,因为这里精英荟萃;有的信心十足,渴望一展鸿图,国为这里足够广阔;但更多的是兴高采烈,好奇张望,因为在这里,我们将开始新的旅程,也会在这里,我们将经历成长的喜怒哀乐,失败成功,还有我们最美好的年华。
但现在,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应是我们的新同学,新老师以及新的学习环境,所有这些对于我们每一位高2012级同学都是陌生的。所以,我们现在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地适应它们,尽早地将全身心投入到军训后繁忙的学习中,然后以自己最好的状态,去冲击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不会在于某一次的考试,也不会在于某一次的名次,因为那些仅仅只是学习积累的过程,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在一中也不是在自贡,而是在整个四川!所以我们的目标,应是在三年后的高考。那一场与全川学子试比高低的盛会!
我们也相信,在自贡一中尽职尽责的老师们尽心尽力的教导培育下,三年后,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将站在成功的彼岸,我们也将永远不忘,是我们亲爱的老师们,给我们搭建了成功的阶梯!九月十号,是教师节,在这里,我也代表高2012级所有的同学,预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工作顺利。
开学感言范文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公共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公共管理已成为各国政府再造的理论基石和实践指南,公共行政学的编写也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众多专家学者都为此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张康之教授撰著的《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以下简称《寻找》),是一本现代行政伦理学的开拓性著作,它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内涵前卫,但这种前卫并未带有浮华之气,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的严谨和历史的厚重。笔者通读此书,感触良深,受益匪浅。
一、视角独特,研究深入。
纵观20世纪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归结为三种思想倾向,它们彼此各有继承和对前一种思想的批判。一是以威尔逊等人的政治为代表的主流行政学,它是以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为前提的;之后是以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为代表的,强调公共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这一理论学派回避公共行政的价值考量而变得工具化和实用化,并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暴露出了许多缺陷和弊端;三是60年代以来,以哈贝马斯、布坎南为代表的交往行为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出现,将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的假设推广应用到了政治和公[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共行政领域,这一理论试图克服现代官僚之理论的弊端,揭示了现代公共行政“思想模型”中的各种缺陷。
《寻找》采用了理论与实践一体性的视角,把对上述公共行政伦理学经典著作的历史研究与对现代中国的行政实践经验总结结合起来,从伦理视角出发,在理论分析的同时揭示了公共行政发展中的问题,对如何超越官僚制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官僚制体系和全球范围内的行政改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新的伦理化方案,认为整个20世纪公共行政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本缺陷就在于放弃了它的伦理向度。对于公共行政这一缺陷的救治问题,作者作了严肃的思考,从公共行政的制度、程序、行政人员的行为等方面提出伦理化的方案,特别是创见性地提出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可以拒绝权利这一大胆设想。这表明作者试图寻找建构现代公共行政新范式的理论基础的努力。从伦理、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公共行政问题无疑是为深入研究公共行政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释论相间,立意高远。
《寻找》较深刻地揭示了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内在矛盾,即它的所谓“科学化、客观化、形式化”所构成的工具理性与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也就是说,作为韦伯官僚制理论支柱的合理性、合法性等,使它在实践中否定了人性、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主体精神等伦理文化因素,而这也恰恰就是它的种种弊端的一个根源。
面对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这一近代行政学说史上有着重大贡献,并且长期以来在西方行政管理中起着支配作用的理论;面对因时代的发展而在实践中逐渐显示出弊端、成为行政改革试图祛除又不可逾越的障碍的官僚制理论,作者并未仅仅停留在弊端的分析上,而是通过研究如何借鉴韦伯官僚制理论的有价值成果,超越工具理性,超越现代官僚制的体制设计,把现代行政学的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作为自己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阑释公共行政的缺陷的救治,提出公共行政的伦理化方案时,作者把视角更多地投向现行公共行政的现实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研究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其解决的方法,在作者看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以及人的价值观念的作用,是“超越官僚制”的根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行政权力的运行建立在道德基础上。在“公共选择”理论指导下的“重塑政府”改革,惟一一条正确的思路是将价值理念引入政府及其公共行政中,走公共行政道德化之路。
对于公共行政道德化的畅想,作者更是进行了特别详尽而深入的释解。反思篇与畅想篇叙议结合、纵横相间、理论联系实际的释论方法,更是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建造公共行政的道德框架的内容。
三、深入浅出,实践性强。
公共行政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重视自身的价值取向,特别是道德取向,这是公共行政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寻找》一书为公共行政道德化提出了两个基本向度。议事制度和体制层面的道德化,即在制度安排上有着道德化的合理规范,包含着道德实现的保障体制;同时能对行政人员道德修养的提高有着激励作用。二是行政人员个体侧面的道德化,即要求行政人员以道德主体的面目出现,在行政行为中从道德的原则出发,贯穿着道德精神。公正地处理行政人员与政府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和与公众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向度是对立统一的,张康之教授认为,没有制度的道德化,行政人员个体的道德是不稳定的,但如果没有行政人员的道德化,那么[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制度道德就会因失去微观层次上的坚实基础而成为空洞的教条。
在制度与个体这两个向度的基础上,公共行政道德化的基本框架也为未来的服务性公共行政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让政府活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成为政府的存在目标。这种行为和活动的性质上是服务性的,是以道德化为特征和以服务为内容的,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服务性政府。另一方面,公共行政的道德化有助于提高政府能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职能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对行政机构、行政体制的变革,更应是政府能力的提高。
上述观点,对我们的政府工作无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政府各部门工作者做好工作也大有裨益。
四、高屋建瓴,理论结合实际。
作者在谈到行政改革的问题时,非常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突出反映在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超越官僚制的实践努力,试图描绘出一条克服官僚制弊病的道德化出路。国内外行政改革的实践证明,不注意提高行政人员的道德素质,公共行政权力的运行没有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就不可能真正超越传统的官僚制,也就无法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的行政体制。所以,作者在探讨我国行政改革的方向时提出“在道德价值的确立中实现以德行政”。
《寻找》一书的最大的现实意义莫过于为当前中国的行政改革提出正确的方向。依《寻找》的观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与发展应当走“以德治国”的道路,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德治传统的回归与超越。
“以德治国”的关键是以德行政,这需要从公共行政领域的道德建设开始。行政职业道德是由公务人员的个人伦理道德向行政组织层面伦理道德的过渡。首先,要突出制度道德的内容,为行政人员道德意识的成长提供充分的空间。其次,要加强和完善对行政人员道德素质的培养和督察,在
开学感言范文3
同志们:
今天,区委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主题是进行反腐倡廉专题学习。刚才,大家看了警示教育片《失衡的秤》,省委党校党建部副主任候教授作了辅导讲解。我想,大家应该有所收获。借此机会,我就党风廉政建设、干部作风整顿和当前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一)要自觉遵守和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关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起好表率作用。
(二)要认真履职到位,切实落实好党风廉政责任制。希望每位区领导,各部门、各街道的主要负责同志,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职责分工,切实负起责任人的职责,对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抓好班子、带好队伍。
二、认真开展好干部作风整顿活动
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区委根据省市委关于作风整顿的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了“五比五看”的主题活动,各部门、各街道一定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开展好这项工作。“五比五看”主题活动的关键,是以良好的作风推动科学发展。这里,我再强调几点:
(一)要大力倡导勤奋好学之风。一是要学习理论。通过理论学习,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方向。二是要学习政策。通过政策学习,掌握吃透政策,更好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习业务和专业知识。通过业务和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工作能力。这是我们对全体干部在作风整顿活动中提的要求。
(二)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之风。一是要坚持做到说实话。敢于说实话,敢于讲真话,敢于触及问题,不回避矛盾。二是要坚持做到知实情,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调查研究,熟悉情况,掌握情况,研究问题,推动工作。三是要坚持做到重实干,要强化执行,狠抓落实,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少讲空话,多干实事。要力戒只讲不干或者只说不干的空谈主义,事事要坚持做到求实效,要沉下心来,克服浮躁,潜心工作,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搞短期行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周密谋划,始终用发展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来检验我们的各项工作。
(三)要大力倡导开拓创新之风。一是要有创新的意识。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二是要有创新的勇气。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要鼓励创新,正确对待创新中、探索中出现的问题。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三是要有创新的能力。在勤于学习中提高能力,在善于思考中提高能力,在注重总结中提高能力,在大胆实践中提高能力。
(四)要大力倡导和谐共事之风。一要多琢磨事,不要揣摩人。在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上,我对自己提了个要求,就是要把时间用在工作上,把心思放在谋事上,把精力落在发展上,我希望这三点我们每位干部也应该做到。二要光明磊落,不要搞小动作;要与人为善,不要搬弄是非;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小圈子;要顾全大局;不要各行其是;要心胸宽广,不要小肚鸡肠。这几点虽然说得比较简要,但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做到和谐谋事、共事,共同来把全区的经济发展搞好。我本人率先带头做到,希望各位区领导、部门和街道的领导都应该这么做,这样就能形成比较好的推动工作的风气和氛围。
三、认真抓好当前的各项工作
(一)要抓好一季度的工作,力争实现开门红。从今年1~2月的情况看,我们的主要指标完成得不够好,与目标任务比,完成情况有差距;与其它城区比,进度落到后面。我们要抓紧最后几天时间,把掉队的指标尽可能地补上去。
(二)要谋划全年工作,紧盯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这个问题我就不详细说了,在五届区委第22次常委会上,区委提出了26个重点调研课题,都要一一形成区委、区政府的决策、决定以及工作意见和措施。希望各部门、各街道要对全年的工作有一个系统地、周密地安排,并按照今年已经分解的目标任务一一抓好落实。
开学感言范文4
[摘 要]课堂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对教师来说,控制课堂,巧妙化解意外,才能牢牢地将学生的注意力把握住。而控制课堂需要认识教学内容的特征、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课堂教学规律。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规律 年龄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90
教学案例
这是一节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认一认”的识字教学研讨课,教学内容是认识“刀、戈、弓、矢、牛、马、车、舟”等字。课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编了一则故事串起了学生所要认识的生字,还制作了精美的PPT,就期待课堂的精彩呈现了。
课堂一开始很顺利,老师亲切自然,学生兴致盎然。当认读完“刀、戈、弓、氏”四个字后,我笑眯眯地说:“现在请挑选你最喜欢的一种‘兵器’,同桌表演表演。”说时迟,那时快,学生立即“轰”的一声炸开了,拿起桌上的尺板、铅笔等“兵器”表演起来,那模样完全忘记了课堂,忘记了学习,更忘记了听课的老师。随后,任凭我给他们使眼色也好,大声提示也好,树立某个听话的榜样进行心理暗示也好,总有一部分学生沉浸在方才的表演之中,叮当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一堂课,在“小蜜蜂”的嗡嗡声中,在一半学生闹哄哄的表演中结束了,汗流浃背的我有一种无言的挫败感。
分析与反思
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应该说,学生听课状况的变化源于我那句“请挑选你最喜欢的一种‘兵器’,同桌表演表演”的启发。这是一句惹火的话,表面上看,它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想调动学生多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多角度地识字,是想体现教师寓教于乐的思想,但实际上它是教师在没有深刻认识到识字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没有把握好刚刚入学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一个伪教学环节,它所带来的后果是让课堂教学背离认字的初衷。痛定思痛,这堂课的“乱”,责任不在学生,而是出在教师身上。
二、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状况
因为碍着教室后面坐着一排老师的缘故,对这堂课,我没有采取更有效的方法来制止部分学生的行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是有失妥当的。一来,不管是否有人听课,上课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而非其他听课的老师。二来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当出现异常状况的时候,应该善于调整和控制局面,巧妙地化解意外,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从确保教学效果出发,面对学生的分神,教师应立即停止教学环节的推进,应调整课堂教学,让全体学生安静下来,在学生安静下来之后,评价学生刚才的表现,并带领学生温习课堂常规要求;可以顺势引导,让一个学生到讲台前表演,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以便让学生安静下来,之后明确告诉学生停止表演,将各种“武器”归位放好,并准备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还可以明确告诉学生表演时间为1分钟,索性让因为听课憋得难受的学生放松一下,然后组织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后两种方法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教学任务可能会受到影响,但这与我行我素闹哄哄的收场相比,更真实,更有效。
三、这一状况带给我怎样的启示
1.认识教学内容的特征
这是一个失败的教学环节,当初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课堂多一点儿“动”的成分,与生字的音、形、义的教学没有内在的联系。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教师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教学目的而设置,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先问问自己,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偏离教学内容,有没有更好的达成途径,绝不可追求功利,更不能漫无目的地开展。教学与学生平时生活比较远的“刀、戈、弓、矢”四个字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字的读音,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在“行、义”上下工夫,带领学生观察图片,从中理解实物与字之间的联系,最好能演示出古今字的变化,使学生掌握这几个字的构造字理,为学习以这几个字为母体字构成的新字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这几个字的实物都涉及利器,是不适宜让学生来表演的。从人文的角度出发,教师一定要强调它们使用的地方,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认识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一年级的学生,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不能保持太长的时间,需要不断的外在刺激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形式都是适合的。就比如使用兵器表演,从表面看来的确是一种有趣的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但深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是一种典型的反儿童主义。这种活动对七八岁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活力四射、本身就很难在一堂课中安静下来的男孩子来说,一旦开始了,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停下来,更别提让他们将心思重新放回学习上了。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学生,能有多少专注于学习的意志力和对不当行为的矫正力呢?所以,对学生来说,如果他们还不具备对诱惑的抵抗力,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要让这种诱惑在他们的面前出现。换句话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课堂上说出来容易引起歧义、骚乱的话,千万别扯进来。如果要想让学生更牢固地记住这些生字,可以采取“抽奖读生字”“字卡读生字”等专注于学习内容的游戏形式,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3.尊重课堂教学规律
课堂教学的规律有很多,这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师必须合理调控自己语言的音量。这是一个容易让人忽略,但不得不正视的问题。高分贝的声音,带给人的并不是听力的提高和注意力的集中,相反,是听力的下降和注意力的分散。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的耳朵里总是充斥着同一频率的高分贝刺激,身体就会启动自我保护程序,降低听音的灵敏度来适应当前的环境,或者需要更高、更强的声音,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这节课中,面对学生的吵闹,我在不自觉中依靠“小蜜蜂”的音量来支撑,甚至还庆幸好在有个“小蜜蜂”让我能坚持到底。现在想来,这真是一个错误的表现,如此恶性循环,以吵制吵,只能让更多的学生“安心”地发出声音,课堂情况只会更糟。
开学感言范文5
关键词:课改;教育科研;意义;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59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形态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透过表面的、零散的问题,从中找到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上升为新的理论,进一步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以改进教学质量。新课程倡导下的科研,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教育科研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性课程的保证。
思考一:当前农村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
原国家教育部长周济指出:“一个不搞教学的教师,算不上真正的教师;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成不了第一流的教师;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教师,是跟不上时展步伐的教师。教师搞教育科研,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尤其是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虽然天天在进行教育实践,但如果不反思、不研究,对某些问题并不一定会有感觉。”因此,搞好教育科研,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推动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农村小学各方面的条件比城市小学差,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条件差而限制和放弃了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小学条件差,教师平时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肯定比城市小学更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村教师更需要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
思考二:当前农村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其作用和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现实中农村学校却有诸多因素制约了教育科研的开展,削弱了教育科研的功能。笔者认为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科研开展除了受相对落后的客观条件限制以外,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是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不足。有不少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工作自然有专家学者去搞,我们教师不就是按照书本教书吗,还搞什么教育科研,那不是吃饱撑的吗?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天天都在搞教学,自然很了解教育的真谛,还需搞什么教育科研?还有的教师认为搞教育科研费力伤神,吃力不讨好。真可谓“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诸如上述种种思想都是对教育科研目的意义不理解的一种表现。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师做着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不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填鸭子”、“题海战”、“满堂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可悲的是,这些教师并不以为然,还常常埋怨学生不努力、不用功。这难道不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提高我们的教育科研水平吗?虽然广大教师教育科研的理论水平没有专家学者的高,但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是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是普通教师的研究结果,它都必须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二是教育科研方式方法单一。农村很多学校的教育科研还仅仅停留在听课评课的层面上,一些实验、个案、经验总结、行动研究、专家引领等科研方法运用的还很少,立项课题并进行研究的学校更少。如此单一的研究方式方法势必造成研究的方向和解决的问题也很单一。
三是存在功利主义色彩。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地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但眼下有些学校的教育科研并非如此,而是借着搞教育科研为学校招揽“金漆招牌”。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给一个什么奖就万事大吉了。在搞课题研究时很多学校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却并不看重,造成了“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学校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这种学术功利主义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导致在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甚至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垒起来的课题成果,连本校教师甚至搞课题研究的教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更不要说推广运用。
四是缺乏有效的教育科研机制。1. 缺乏领导、考核、监督机制。目前从教育行政部门到下面的学校,都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教育科研领导机构,都是搞那项研究了临时确立一个领导机构,不能确保教育科研的连续性和全面性。对教育科研的考核、监督就更加无从谈起,各地更热衷于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缺乏了领导、考核、监督机制,仅靠教师自发的热情搞好教育科研的机会是很少的。2. 缺乏系统规划。有的学校搞教育科研的研究内容很随机,抓到什么研究什么,或者临时遇到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少长远谋划,又或者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研究什么问题。
思考三:对当前农村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建议
那么,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好教育科研呢?笔者认为农村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把握科研路向,提高科研实效
(1)必须是工作需要。作为广大教师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求快。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需要,不为名、不为利。(2)必须是自己熟悉。教育科研有它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如果脱离实际或是研究自己未知领域就会出现假大空现象,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科研工作的作用,反而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因此,教育科研的内容必须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自己熟悉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3)必须便于操作。如果一些研究问题在实际中不能操作或不容易操作,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否则会吃力不讨好。(4)必须利于推广。如果我们花了很多精力搞出的科研成果不能推广或很难推广,那么就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也违背了我们进行教育科研的初衷。
2. 端正科研态度,提高科研意识
当前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是:专业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科研素质。要让教师们明白,教育科研既不神秘也并非高不可攀,更不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快速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和意识,努力做到:一要勤学习。不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只凭经验工作的教师,搞教育科研往往是“小、慢、差、费”,而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再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科研成果就会凸显出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农村小学教师要在“忙”中挤时间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新课改理论及相关知识,不断丰富自我,提高知识储备。不要忘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越是感到忙,越是要多读书”这句话。二要多参与。搞教育科研,有外力的作用,更需要教师自身内部动力,只要有动力,才能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中去。搞教育科研是双赢的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三要善反思。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特点规律的寻觅和发现,是教师搞好教育科研和提升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一环。特别是新课改,教学反思就是校本教研中一种最普遍和有直接功效的方式和途径。教师要学会反思,在教研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和升华。四要常练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有发现和收获,特别一节课下来,要反思这节课成功与不足,这就要及时总结,并把它形成文字材料。写作能力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提高写作能力一个重要途径是常练笔,而开展教育科研并将研究成果浓缩成文字无疑是练笔的最好机会。
3. 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完善科研机制
开学感言范文6
一、认知“感悟”以静求索的突发性,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我国佛学禅宗主张“顿悟”,其言之“悟”,实质有二,一为“静思求悟”,二为“渐修求悟”。禅宗的这一理论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规律。
禅宗主张静思求悟,此处之“静”,不强调环境的静寂,侧重在内心的清净。唐代诗僧寒山诗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信奉禅宗的苏轼也云:“门前歌舞斗分明,一室清风冷欲冰。”说的都是心田清净,意无杂念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静思冥想状态时,大脑接受外界的信息通道变少,潜意识活跃,往往在无逻辑程序必要中介的参预下,如天风激跃,似江河翻滚,若万马奔腾,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它表现为思维过程中的整体性、直接性、突发性和瞬间性。文学作品阅读也存在静思感悟的现象。陆机《文斌》云:“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可见清净无尘的心境对感悟的重要性。
禅宗又认为“悟”是顿悟,是静中思想、长期求索后的突发性的结果。“犹如伐木,片片渐砍,一时顿倒;又如远赴都城,步步渐行,一日顿到”(《禅宗的人生哲学》,陈文新著,敦煌文艺出版社)。阅读文学作品也有与禅宗修习类似的长期积累探索,一朝融会贯通的心理现象。文学作品阅读中的“顿悟”境界,实际上是由量到质的飞跃,其突发性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结果。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形象地概括了治学中由长期求索到突然感悟的“三种境界”。经过“望尽天涯路”的凝神专注,到“终不悔”“千百度”的苦心探求,再到“蓦然回首”的豁然顿悟,正所谓“思如风发,言若泉涌”(陆机《文赋》)。
由此可知,课堂上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若想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点拨学生保持清净宁思的心态,长期积累,不懈求索。切忌心田蒙尘,浮躁不实。
二、辨析“感悟”的个性差异,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严羽《沧浪诗话》中说:“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感悟的个性差异与感悟主体的认识水平、生活体验、身份阅历、文化素养、审美情趣诸因素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我们辨析“感悟”的个体差异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1.丰富学生的读写实践,提高学生“悟性”
禅宗五祖弘忍传嗣法弟子,命寺僧各作一偈,以辨其悟性深浅。首座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行者慧能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阅后附偈云:“有性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认为慧能悟性较神秀高出一筹,便密授以法衣(《禅宗祖师慧能》,吴平著,江西人民出版社)。由于感悟主体的个性差异,文学作品阅读中也存在“悟性”高低问题。尽管“悟性”高低受一定的先天因素制约,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天的实践。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思而慎取”,“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读写实践中提高认识水平,感悟主体的“悟性”便会随之提高。陶渊明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其“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即整体感悟领会,与他的“好读书”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实践中,丰富学生读写实践是提高其“悟性”的必要手段。
2.丰富学生生活阅历,提高学生“悟性”
生活阅历不同,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感悟能力也有所不同。黑格尔说:“正像一句格言,在完全理解了它的年轻人口中,总没有阅历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样的意义和范围。要在成年人那里,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来。”囿于学生的年龄,他们的生活体验往往比较肤浅,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悟性的提高。为此,应千方百计丰富其生活阅历,从而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在教学《背影》一文时,由于缺乏类似的生活体验,学生们对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感悟不透。当时,我并没有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只是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他们此后注意发生在家庭里的一些生活细节。过了一段时间,安排一节课,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和父母之间的感情。那节课上,有位同学说得很感人。他说父亲下岗后,靠帮别人送液化气罐维持家庭生计。开始,他一直以其父为辱,学习了《背影》后,一天放中学时,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见父亲拉着一辆装满液化气罐的板车,在正午的烈日下,背弯得像一张弓样吃力的向前挪动着脚步,眼泪突然夺眶而出。他说他流着泪在父亲后面跟了很久,一直没有惊动父亲。“父亲当时拉车的背影,那艰难的一举一动一辈子都会印在我脑海里。”该生说到这里,又噙满了泪水。全班同学鸦雀无声,都被深深的感动了。
经过了这番生活体验后,那位学生当然会从内心深处怜惜、敬重生活重轭下的父亲,也无需再分析,同学们便能感悟到蕴含在“背影”中的父子深情。
3.丰富学生审美情趣、文化素养,提高学生“悟性”
“情趣”是一种由遗传因素、社会熏陶、风俗习惯、文化模式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心理能力,对人的“感悟”影响很大。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云:“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籍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心。”情趣不同感悟有异。
文化素养的高低对理解感悟更为重要。学习杜甫《春夜喜雨》一诗,一般同学都能领会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欣喜之情,但所领略的程度随素养的高低有别。有些同学在了解了诗人的背景资料后,深深地感悟到诗人所喜春夜之雨,为自己,更是为别人。整个锦官城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了花的海洋。那么,山上的树木呢?田里的禾苗呢?一切的一切呢?生发出如此联想的学生,其文化素养自然比别的学生要高。
三、体悟文学作品的语言,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
1.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揣摩语言的情韵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对一些字、词、句艺术审美地细“嚼”慢“咬”,能创设联想情景,让学生在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揣摩语言的情韵,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品读文章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体会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揣摩文字所包含的“情韵”时,要让学生注意关键词句,注意有特殊语序的句子,注意重复出现的词句等特殊语言现象,特别是注意与普通表达不一样的语词,如“他的眼光压得我抬不起头来”一句中,“压”是理解句子表达效果的关键语词,就是因为它与普通的表达不一样。
2.结合文学作品的语境,揣摩语言的弦外之音
语言的内涵是深邃而厚重的,就语言的运用而言,在范围上、方法上、内容上和形式上,语境都有制约功能,这是阅读教学最活跃的因素。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我的体会是:只有指导学生结合语境阅读,即把某些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思考,才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根据上下文意或情境意义迅速而准确地判断词句含义,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才能精析出文章的弦外之音,获得句子的隐含信息。
3.比较替换,揣摩语言的精练和巧妙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阅读教学中适当的比较揣摩,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又能在比较中深化认识,加深理解,使学生由此及彼地揣摩语义,从而培养联想、综合、归纳能力。同时可以打开思维大门,并有所领悟,有所发现,促进学生辨析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具体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我的体会是: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联系自己具体的经验储备,多角度,多侧面地比较理解语言意蕴,发出不同的声音,对文本进行合乎情理的个性化阐释。
四、倡导涵咏、吟诵、品味、揣摩,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
“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推其义”(韩愈《进学解》)。文章要诵读,在诵读中才能感受辞句章法,风格情调,意蕴理趣,才能让学生真正从语言入手去对文本进行主观的消化和吸收。在具体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我的体会是:诵读可以充分调动读者诸多感官接受信息,能使读者充分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境界,沉醉其中,以最纤细最灵敏最小心翼翼的心灵来完成与文本世界的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
文学作品特有的人文性质,要求在阅读中直觉感悟思维的积极参与,对文本的涵咏、吟诵、品味、揣摩则是直觉感悟思维的外化,体现了该思维的主要特色。
在涵咏、吟诵的基础上品味、揣摩则可直接提高学生的“悟性”。我在布置学生欣赏柳宗元《江雪》一诗时,学生们初读,觉得此诗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风雪垂钓图”,形似一幅淡墨山水画。这种感觉是正确的,但还不够深刻。接着,他们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有关诗歌“意境”的知识,反复吟诵、品味、揣摩,不少学生“悟性”又深入了一层:“永贞革新”失败后,诗人被贬永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正是严酷的政治气候下,诗人身处冷峻逆境的写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异峰突起,隐现着诗人的孤傲身影,寄寓着作者的倔强性格。经过此番品味、揣摩,学生们的悟性得以激发。随着对作品感悟的深入,学生们普遍受到了一次强烈的审美感染。在这里,涵咏,吟诵,品味,揣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宾 主编.《禅文化丛书》,江西人民出版社.
[2] 张焕庭 主编.《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
[3] 郭绍虞 校注.《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4] 王正 著.《悟与灵感》,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