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当产量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约当产量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约当产量法范文1

关键词:约当产量 投料程度 加工程度

约当产量法是按照完工产品产量与在产品的约当产量的比例,计算分配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较大,各项费用比例相差不多的产品。

一、约当产量法的计算流程

(一)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二)计算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该成本项目费用总额/(完工产品产量+在产品约当产量)

(三)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应分配该成本项目费用=完工产品产量×该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该成本项目费用=在产品约当产量×该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因此,通过以上计算流程来看,采用约当产量法分配生产费用,关键是怎样确定月末在产品的完工程度,进而计算其约当产量。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包括投料程度和加工程度,由于在产品的各项费用的投入程度不同,因此要分成本项目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通常,直接材料按投料程度计算约当产量,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以及其他费用则按加工程度计算约当产量。

二、完工程度的计算

(一)投料程度的计算

投料程度的确定取决于投料方式的不同,原材料的投料方式有以下三种:

1、全部一次投料。即在第一道工序一开始就将生产该产品所需的耗用材料全部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在产品完工程度如何,每件完工产品与每件月末在产品所耗用的直接材料费用是相同的,因此,月末在产品的投料程度为100%。

例:假设月末在产品数量为500件,如果采用全部一次投料方式,在计算材料费用时,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即为:500×100%=500(件)

2、分工序一次投料。即在每道工序都要投入材料,而且是在各道工序开始时全部投入,然后经过各工序连续加工后成为产成品。计算公式如下:

某工序投料程度=到本工序为止的累计投入材料数/单位产品投料总量

例:某企业甲产品由三道工序加工而成,原材料分三道工序分别投入,并在每道工序开始时一次投入。月末在产品500件,其中,第一道工序200件,第二道工序200件,第三道工序100件。单件甲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为100公斤,其中,第一道工序原材料消耗定额40公斤,第二道工序原材料消耗定额38公斤,第三道工序原材料消耗定额22公斤。

要求:计算在产品的投料程度和约当产量。

解答:①各工序投料程度的计算:

第一道工序:40/100×100%=40%

第二道工序:(40+38)/100×100%=78%

第三道工序:(40+38+22)/100×100%=100%

②各工序约当产量的计算:

第一道工序:200×40%=80(件)

第二道工序:200×78%=156(件)

第三道工序:100×100%=100(件)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80+156+100=336(件)

通过以上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在原材料分工序一次投料方式中:

第一,投料率逐渐递增

第二,投料率在最后一道工序达到100%

3、分工序陆续投料。即在每道工序都要投入材料,而且是在各道工序陆续投入,然后经过各工序连续加工后成为产成品。计算公式如下:

某工序投料程度=(到本工序为止的累计投入材料数+本工序投入材料数×50%)/单位产品投料总量

例:同上题,把投料方式中的分工序一次投料方式改成分工序陆续投料方式,其他数据相同,计算要求相同。

解答:①各工序投料程度的计算:

第一道工序:40×50%/100×100%=20%

第二道工序:(40+38×50%)/100×100%=59%

第三道工序:(40+38+22×50%)/100×100%=89%

②各工序约当产量的计算:

第一道工序:200×20%=40(件)

第二道工序:200×59%=118(件)

第三道工序:100×89%=89(件)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40+118+89=247(件)

通过以上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在原材料分工序陆续投料方式中:

第一,投料率逐渐递增

第二,投料率在最后一道工序达不到100%

(二)加工程度的计算

1、按总的平均完工程度50%直接确定。当企业生产进度比较均衡,各道工序在产品的加工数量相差不大时,对在产品的加工程度一律按50%计算。

2、按各生产工序在产品工时定额占产成品定额工时的比例来确定。根据该工序的累计工时定额占完工产品工时定额的比例进行计算,因为在产品是在上一道工序已经完工后才转入下一道生产工序的,因此前面工序的工时定额按100%计算,为了简化核算工作,对本工序的加工程度一般不逐一测定,本工序在产品的工时定额就折中来算,按平均完工的50%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某工序完工程度=(到本工序为止的累计定额工时+本工序定额工时×50%)/单位产品定额工时

例:某企业乙产品由三道工序加工而成,单件产品工时定额为40小时,第一道工序的工时定额为8小时,第二道工序的工时定额为22小时,第三道工序的工时定额为10小时。月末在产品770件,其中,第一道工序250件,第二道工序320件,第三道工序200件。

要求:计算在产品的加工程度和约当产量。

解答:①各工序加工程度的计算:

第一道工序:8×50%/40×100%=10%

第二道工序:(8+22×50%)/40×100%=47.5%

第三道工序:(8+22+10×50%)/40×100%=87.5%

②各工序约当产量的计算:

第一道工序:250×10%=25(件)

第二道工序:320×47.5%=152(件)

第三道工序:200×87.5%=175(件)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25+152+175=352(件)

通过以上对约当产量法中完工程度(投料程度和加工程度)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在产品完工程度的确定对于在产品约当量计算的关键性,以及对于进一步正确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波.约当产量法下单位成本确定的新思路[J]. 财会月刊,2009, (22).

[2]周玲,谢静. 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费用分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2).

约当产量法范文2

本文结合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以掌握方法为切入口,剖析费用分配率的应用、因素分析法模式、AB率指标的应用这三类指标体系,通过有规律性的方法教学,提高本课程教与学的效果。

关键词:

成本会计;指标;分析及应用

成本会计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是计算产品成本并对其进行管理和分析的核心课程,其具有公式多、计算多的特点。教学中,抓住成本会计计算分析的三大类核心指标,即费用分配率、因素分析法、AB率指标的分析及其应用,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一、费用分配率的应用

从产品成本核算的整个过程来看,平时的工作主要是归集、分配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及其他费用,这就涉及到各项费用如何分配的问题,即分配给谁、分配多少及怎么分配才算合理等,所以需要考虑选择分配标准、计算分配率的问题。

(一)费用分配率的剖析某对象应分配的费用=某对象的分配标准×费用分配率待分配的费用包括几种成本对象共同耗用的材料费用、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总额等。费用分配涉及到各项费用如何分配的问题,即分配给谁、分配多少及怎么分配才算合理等问题,所以需要解决如何选择分配标准。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标准主要有三类:(1)成果类。如产品的重量、体积、产量、产值等;(2)消耗类。如生产工时、机器工时,生产工人工资、原材料消耗量、原材料成本费用等。(3)定额类。如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定额工时等。上述费用分配率的计算首先确定待分配的费用和分配标准,其次计算分配率,即每一单位分配标准应负担的费用额。最后将需分配的费用在分配对象之间分配,即根据各种产品的分配标准额乘以费用分配率,就可求得每种产品应分配的间接要素费用。

(二)巧用费用分配率费用分配贯穿于成本会计教学的全过程。其中,分配标准的选择和分配率的计算是核心,它关系到成本会计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材料费用的分配中可以采用定额耗用量比例法、系数比例法、产品产量比例法等。薪酬费用的分配中可以采用定额工时法或实际工时法。制造费用的分配可以采用生产工时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比例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可以采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可以采用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法。1.材料费用的分配材料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或实际成本)÷各种产品材料定额销量(或定额成本)之和某产品应分配共同耗用材料费用=该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费用分配率2.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以约当产量法为例,约当产量法下将月初在产品中的费用和本期发生的费用合计在完工产品产量和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中进行分配。即待分配对象是期初和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分配的标准是完工产品数量和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费用分配率=(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在费用分配率下,按设置的成本项目,要按成本项目分别计直接材料费用分配率、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和制造费用分配率等,再将各分配率在完工产品产量和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之间进行分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分配标准代入费用分配率公式,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分配率计算公式。就可以轻松地推导出本课程上乃至实践中遇到的分配率计算公式。用上述方法,可以将整个成本核算中的费用分配问题统一起来。只要理解这个公式和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就可以轻松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分配问题。

二、因素分析法模式

(一)因素分析法模式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等。连环替代法下,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例如,设某一分析指标M与有相互联系的A、B、C间关系如下,其因素分析为下表2:各因素对总体变动值之和即为总体的影响值。

(二)因素分析法应用在材料成本因素分析中采用二因素分析,其具体分析过程如下表3:运用因素分析法需要确定需要分析的指标,确定影响该指标的各因素及与该指标的关系,计算确定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数额。

三、AB率指标的应用

(一)AB率指标的理解AB率通用公式中,A、B指标均为社会经济统计指标中的一个时期指标或时点指标。时期指标如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税后利润)、息税前利润;时点指标如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资产、固定资产、总资产、总负债。A与B间的组合计算,有时期指标与时期指标、时点指标与时点指标组合,也有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的组合,但对于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组合中,时点指标要通过计算平均指标来进行分析,如周转率指标体系数中的平均资产的计算。

(二)AB率指标的应用AB率指标主要应用于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周转能力指标的分析及其应用。1.偿债能力指标应用偿债能力指标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其中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含义及影响因素可知,短期偿债能力主要可通过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对比得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企业的偿债能力体现在资产与负债的对比关系上。由这种对比关系中反映出来的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等指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也称债务比率)净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净资产)×100%(也称产权比率、债务股权比率)2.盈利能力指标应用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有营业利润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其主要公式为:销售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100%销售毛利率=毛利÷营业收入=[(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3.周转能力指标应用盈利能力指标主要分为周转率指标和周转期指标,具体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周转率=营业收入或营业成本÷相应平均资产,其中除存货周转率的分子上是营业成本外,其余周转率指标的分子上均为营业收入指标。周转率×周转期=360天存货周转率(次数)=营业成本÷平均存货。其中: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应收账款周转率(次)=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通过对有规律性成本计算方法的传授,解决传统计算中多而杂的知识记忆、繁而散的计算。注重选择正确的计算标准和计算方法,把握正确的成本计算的过程与细节,真实、可靠进行成本核算及分析,学会进行合理、精确的分析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宋风长.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01).

[2]孙继传.论费用分配与成本会计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约当产量法范文3

有关费用要素与要素费用,《成本会计》教材标题是“费用要素”,也做了这样的定义:“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活劳动的耗费过程。因此,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分为劳动对象方面的耗费、劳动手段方面的耗费和活劳动方面的耗费三大类,称为企业费用的三要素。”然后将三大类耗费进一步划分为九类,最后说明:“按照上列要素反映的耗费,称为要素费用。”

笔者对上述有如下异议:这里的“费用要素”与“要素费用”在定义上,不存在太大的不同,可以说是一个意思,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有两个名词出现,定义讲述的又不是很清楚,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误解。建议编者,出于简洁明了考虑,这里统一用“要素费用”这个概念。

二、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1、材料成本核算缺乏原始凭证图例

从教材中可知,本期耗费的材料成本的归集,应根据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和领料单登记表等发料凭证进行。教材中并无这三种单据的图例,尤其是限额领料单的图例,实际教学中,学生是没有接触过限额领料单,建议编者在教材中应尽量反映常用的原始凭证图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职工薪酬核算缺少原始凭证图例

工资核算的原始记录有:工资卡片、考勤记录、产量工时记录,从教材中可以看出,缺少这三项原始记录的图例,建议编者至少提供考勤记录、产量工时记录的原始记录的图例,便于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此知识点有直观的了解。

三、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约当产量法的编排不合理

编者先讲述了约当产量的含义,就直接举例进行约当产量的计算,这里学生对“完工程度”和“投料程度”完全没有概念和认识。接着是“约当产量法的一般应用”,这里也是,只是简单叙述“在很多加工生产企业,原材料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的,这是无论在产品完工程度如何……”(这里不多讲述,具体内容见教材P69),此时学生任然不知何为“投料程度”与“完工程度”,最后在在产品完工程度计算里,才对“投料程度”与“完工程度”有了较为简明的叙述与举例讲解,这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很费解,也对教师增加了不必要的教学难度。建议编者在讲述完约当产量的含义之后,按“投料程度”与“完工程度”分别叙述与举例讲解,最后进行综合的举例讲解

值得一提的是既然第(三)标题是“在产品完工程度计算”,为何把“投料程度”与“完工程度”都作为此知识点的子项目?此点编者在编写时不够严谨与仔细。

2、定额比例法

从教材中可以看出,定额比例法计算公式讲述不够全面,只体现了以定额成本为标准的定额比例法,没有体现到定额工时为标准的定额比例法,笔者认为即使是中职教材,也应尽量全面、简洁的体现知识点。另外,教材中针对定额比例法所举的例子有欠妥之处,除了基本资料外,将期末成本分配具体计算过程的计算表与分配明细表和在一起,当然这样的确简洁了,但笔者人为,这会对学生在学习时造成一种不严谨不细致的影响。

四、产品成本计算法

1、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晦涩难懂

从教材中可以看出,关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定义、分类上叙述的是简单,但不够清楚明了,表7-1编制的过于简单,起不到什么作用,本来一两句话说的事,费了白天口舌方能讲明白。建议编者对表7-1做一个清晰明了的关系表,将三种成本计算基本方法从“工艺技术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生产组织特点”、“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在产品成本计算”几个方面列示讲述,这样在教学中,学生自学都能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记忆,势必减轻教学难度。

2、品种法的例题表格不够全面

从成本计算方法开始,教材中的例题开始独立。笔者认为,教材中品种法的例题虽然较为全面,但仍有不足之处,体现在:到最后,没有产品成本计算单及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成本分配表,不能体现生产成本期末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过程,使整个例题缺乏完整性、连贯性、系统性,配套的习题集中也有这样的不妥之处。虽然在配套的电子课件中展示了甲产品的产品成本计算单,但是学生学习时只有教材和配套习题,不利于学生课后全面、系统的复习。

3、简化分批法的例题表格不全面

从教材列示的例题中可以看出,本月能够结转完工产品成本的有甲产品与乙产品,教材中列示出甲乙丙丁产品的生产成本明细账之后就直接列示出结转完工产品成本的分录了,这里不够连贯、全面,建议笔者在这里加入完工产品成本汇总表,以作为最后结转完工产品成本会计分录的凭据。

值得商権的教学举例情况还出现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举例等等,需要进一步斟酌。

五、配套的习题集、电子课件存在的不妥之处

为了方便教学与学生学习,编者对《成本会计》教材配套了教学课件与习题集,满足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需求。但仍有不妥之处:

1、辅助生产成本法数字错误

该知识点的计划成本法例题中,教材中“制造费用”对应的错误金额是17964元,正确的应该是10216元,配套的电子课件中也存在相同的错误。相类似的错误在第六章、第七章都有出现。

2、配套习题集无参考答案

该出版者教材还配有光盘,但在光盘中只有对应的电子课件,没有习题集配套的参考答案,另外习题集中存在编排方面的不足之处,这里就不做一一叙述。

3、电子课件为只读模式

电子课件为只读模式,其中如有不妥之处或需要增加、删减之处,教师都无法更改,教师在教学时要插入播放增加的文档就得先关闭电子课件,然后需要是再从头打开电子课件寻找之前讲解的地方,这在无形中浪费了教学时间不利于教学的连贯。(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汤乐平.成本会计[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69-75.

[2]龚丽军.成本会计习题集[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50-56.

约当产量法范文4

[关键词] 职教; 单招; 成本会计; 生本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66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111- 01

1 前 言

成本会计课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理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但我们目前的条件状况却并没有使其有发挥的余地,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在日常授课中注意多加强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思维,接受会计知识的熏陶,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生本教学,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生本教学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学实验在国内一百多所中小学学校开展后产生巨大的效果和社会影响。生本教学的管理理念跟传统教育的管理理念有所不同,生本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学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学生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

常见的生本教学方法包括: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以及比较法教学等。其中比较法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尝试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生本教学方法中的比较法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 启发学生在成本概念上进行比较

在成本会计课程中,涵义占了整本书的一半以上。为使学生对涵义全盘掌握,以前我们可能更注重的是“说”,但现在我们可以运用比较的手段来“看”。例如在新授“分步法”这一涵义时,学生普遍反映该涵义太长,且不好记,很难一字一句把它背下来。笔者就把这个涵义和品种法的涵义进行比较。两种方法都是属于成本计算中的综合分配方法。在上课的时候,我先在黑板上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文字写出这两个涵义,在涵义下方用其他颜色标出重点词,和学生一起讨论它们的异同。通过比较,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话把涵义的要点完整地说出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运用生本教学的教育手段,使学生能把冗长的涵义抓重点记下来,既提高了效率,又加深了印象,学生们都反映很欢迎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

3 引导学生在成本计算公式上进行比较

在单招成本会计的教学中,计算题的分数在整个综合卷中占了绝大部分。学生在做计算题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很难。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讲,学生学”,学生只能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来了解计算的步骤,难以深入掌握计算题的应用。如果通过生本教学中的比较教学手段,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例如,在讲解成本计算的定额比例法的时候,如果引导学生与刚刚学过的约当产量法来比较,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两种方法同属于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间分配的方法,所以它们的计算公式中有相同之处。特别是在计算分配率的公式中,我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公式中的分母都是分配的标准,所不同的是,定额比例法的分母是定额,而约当产量法的分母是产量。而它们的分子都是要分配的成本。这样一比较,学生就能比较直观地记住这两个计算公式了。

4 带领学生在归纳知识点时进行比较

在以前的成本会计教学中,归纳知识点都是教师的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说什么就记什么。这样,难以达到全员参与的课堂效果。笔者采用生本教学,巩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俗话说:“学过不如练过,练过不如练多,练多不如练得好”。学生在生本教学环境中感受全面、动态的业务流程,有效地解决了学过、做过和做得好的问题,因此,不出校门就积累了会计“实际工作经验”,这就为学生就业增强了信心。成本会计生本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产生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只有当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常华锋. 生本教学论[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张学军. 谈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2).

约当产量法范文5

一、高校本科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对比

我国高校本科成本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系以成本核算为主,包括:成本核算的基础方法,基于成本对象的产品成本核算基本方法,用于成本控制的成本核算方法,特殊行业成本核算,产品成本报表的编制及分析。笔者拟对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所采用的成本会计教材进行对比,分析目前我国高校成本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系,以改进高校成本会计教学。

(一)成本会计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于福生教授编著的《成本会计学(第六版)》(以下简称“人大教材”,教育部重点推荐教材),在成本会计概论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成本会计介绍,包括成本的内涵和作用,成本会计的演进发展与学科定位,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成本会计的对象与成本对象,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第二,成本核算的程序及要求,包括成本核算的要求,费用的分类,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主要会计科目。东北财经大学万寿义教授等编著的《成本会计(第三版)》(以下简称“东财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成本的含义,成本的分类,成本的作用及降低途径,成本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当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成本会计的分类,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成本核算的意义和原则,成本核算的要求,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上海财经大学乐艳芬教授主编的《成本会计(第四版)》(以下简称“上财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包括成本的含义,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成本会计的职能与信息质量要求,新经济环境与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成本术语及其用途,成本对象及成本分配,成本会计系统的设计,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分类,制造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制造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三种成本会计教材概论部分内容基本相同,但“上财教材”讲述的内容更为广泛,特别是“成本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内容在我国成本会计教材中提到的并不多,“新经济环境与成本会计”内容体现了成本会计的最新发展。

(二)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核算方法 三种成本会计教材中生产费用归集分配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上略有区别。

共同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归集及分配、综合生产费用的横向归集及分配、生产费用的纵向归集及分配三大部分。要素费用的归集及分配内容包括材料费用、职工薪酬费用、外购动力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其他要素费用的归集及分配。综合生产费用的归集及分配包括: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的纵向归集及分配也就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及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内容涉及在产品数量核算、完工产品及在产品成本核算。

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人大教材包括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东财教材涉及实际分配率法(包含生产工时比例法、直接工资比例法、联合分配法),预算分配率法,累计分配率法。上财教材也包括实际分配率法(生产工人工时、生产工人工资、机器工时),预算分配率法,累计分配率法。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基本相同,但也有差异,差异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东财教材的联合分配法同时涉及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两种分配标准,除此之外的其他方法都只涉及一种标准。其次,人大教材中的“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与东财教材、上财教材的“预算分配率法”实质上都是计划分配法,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第三,东财教材、上财教材比人大教材多了一种“累计分配率”法。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人大教材、东财教材都讲到了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上财教材包括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基本相同,只是上财教材的分类标准有些差异,将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全部归为“交互分配法”。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及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人大教材包括7种方法,即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按年初数固定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费用计价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定额比例法。东财教材包括4种方法,即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法,定额成本计算法,按所耗直接材料计算法。上财教材这部分包括5种方法,即在产品不计价法,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定额比例法,约当产量比例法。三种教材都包含了定额比例法、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人大教材所包含的方法选择性更多些。

(三)基于成本对象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人大教材、东财教材、上财教材这部分的内容基本相同,都包括: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产品成本计算的分类法。不过东财教材在分批法部分除了基本的分批法以外,多了一个“分批零件法”。

(四)基于控制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人大教材包括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质量成本、环境成本,东财教材主要有成本计算的定额法、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法,上财教材包括定额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战略成本管理、作业基础成本法、质量成本管理、环境成本管理。这三本教材都涉及了定额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但不同的是,第一,人大教材、上财教材还包括质量成本、环境成本,东财教材没有这部分内容;第二,只有上财教材的成本会计涉及了战略成本管理,而这部分内容对企业的成本控制、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特殊行业成本核算 人大教材这部分的内容包括:农业企业成本核算,物流企业成本核算,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核算。东财教材这部分除了农业、施工企业成本核算外,又增加了交通运输企业成本核算、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核算。上财教材全部为制造业成本核算,没有涉及特殊行业的成本核算。

(六)成本报表编制及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考核 人大教材包括成本报表的编制、成本分析、期中成本预报,且只涉及了成本预测的“期中成本预报”,缺少成本决策、成本考核;东财教材包括成本报表、成本分析,但没有涉及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考核;上财教材包括责任成本与成本考核,但缺少成本报表编制、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相关内容。

(七)现代信息技术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 上财教材专门有一章“计算机技术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分别讲述了Excel(微软公司开发的通用电子表格软件)、ACCESS及VFP(数据库管理软件)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人大教材、东财教材缺少相关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

二、高校本科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不足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会计学专业的一类院校(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近年来在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尤其是教材的建设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由原来单一制造业成本核算扩展到特殊行业成本核算,由传统基于成本对象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发展到以成本控制为目标的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特别是上海财经大学在成本会计内容体系方面,还加入了计算机电子表格及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应用,同时还补充了成本会计的新领域,如战略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环境成本管理等。虽然我国高校在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及现实企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

(一)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 在上面三类成本会计教材中,都还有“定额法”的内容。定额法是计划经济时代侧重于成本控制的核算方法,上世纪从原苏联引入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三十多年之后,定额法应用的前提条件已经丧失,而且定额法仅仅是“用表核算”,没有与账务处理结合起来,与标准成本法相比,在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控制方面有缺陷。根据有关调查发现,企业基本上已不再运用定额法,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中应删除有关的内容。

(二)对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没有结合我国具体实际 根据财政部的新成本核算制度,要求采用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但目前成本会计教材的相关内容基本上是照搬西方,没有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及企业会计准则去编写相关内容。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西方引进来的,但从我国企业实际运用的情况来看并不理想,这除了外部环境等原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国的成本会计学教科书在介绍这三种成本核算方法时没有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介绍。上面三种成本会计教科书在讲述三种方法时,没有充分结合我国现有会计准则,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去开设账户、进行账务处理,同时缺少结合我国企业现实情况的、具体的、完整的例子及应用讲述,这样就不利于我国成本会计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真正推广应用。建议学者们深入企业实际,适时了解我国会计准则及国外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新进展,对我国现有成本会计教材中上述三部分内容进行彻底补充及完善,必要时可由财政部出面设立有关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的专项会计科研攻关课题,通过科研攻关来解决从西方引进来的现代成本会计方法的适应性问题,真正提高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水平。

(三)没有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成本核算体系 新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中,要求建立起多维度、多层次的成本核算体系。多维度,是指以产品的最小生产步骤或作业为基础,按照企业有关部门的生产流程及其相应的成本管理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合出产品维度、工序维度、车间班组维度、生产设备维度、客户订单维度、变动成本维度和固定成本维度等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多层次,是指根据企业成本管理需要,划分为企业管理部门、工厂、车间和班组等成本管控层次。但在三种教材中,缺乏多维度、多层次的成本核算相应内容。如间接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基本上都还是单一的产量标准,没有引进产量以外的其他维度(如作业、资源耗费方式等);产品成本对象囿于传统,缺乏工序维度、车间班组维度、生产设备维度、客户订单维度、变动成本维度和固定成本维度,成本核算方面没有贯彻多维度观念。对企业来说,成本核算涉及企业员工、班组、车间、分公司、总公司,但现行成本会计教材体现不明显,成本核算讲的都是一级成本核算体系,缺少二级成本核算(车间、公司)、三级成本核算(工序、车间、公司)等多层次成本核算的内容,应加以改进。

(四)特殊行业企业成本核算不完整,缺少新兴行业 “新成本制度”中涉及的特殊行业包括制造业、农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企业。但在我国当前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中,有些教材(上财教材)不涉及,有些(人大教材、东财教材)讲了,但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缺少传统的行业,比如批发零售业、采矿业、文化业等行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第二,缺少新兴行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比如信息传输企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

(五)不能适应建立现代成本管理制度的要求 财政部的新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中,要求企业建立起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控制的现代成本管理制度,但在我国高校的成本会计教学体系中,建立现代成本管理制度的内容不完整,上述三种教材侧重点以成本核算为主,成本核算占据了大部分内容,缺少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的阐述;成本分析内容单一且多年不变;用于成本控制的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基本上是照搬西方,没有与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所有这些不足,不能适应新成本核算制度建立现代成本管理制度的要求。

(六)没有真正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 财政部的新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中,要求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信息的输出(成本报表)、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方面,加强对产品生产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加强产品成本核算与管理各项基础工作。但目前在我国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体现的不充分,上述三种教材中,除了上海财经大学乐艳芬教授主编的成本会计第四版中稍有涉及外,东财、人大的成本会计教材都没有涉及。

三、高校本科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完善

结合财政部新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笔者认为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应包括以下五大模块:

(一)概论模块 根据上述三所高校所采用的成本会计教材,该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1)成本会计介绍,包括成本及成本会计的定义,成本会计的演进发展与学科定位,成本会计的目标,成本会计的职能与信息质量要求,成本会计的内容(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报告、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控制),新经济环境与成本会计。(2)成本核算的程序及要求,包括:第一,制造业基本经营流程的具体认识;第二,成本核算的意义和原则,制造业成本费用的分类,制造业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制造业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制造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制造业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

(二)成本核算模块 (1)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核算方法。具体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归集及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及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根据新成本核算制度的规定,产品成本核算项目至少包括四项,制造企业一般设置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特点,以正常生产能力水平为基础,按照资源耗费方式确定要素费用、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废品损失及停工损失等间接生产费用的合理分配标准。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至少包括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按年度计划分配率、作业成本分配法。由于新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规定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只有直接分配法及交互分配法,所以应取消顺序分配法,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至少包括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及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至少包括:原材料消耗量法、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法、原材料扣除法、完工百分比法。(2)基于成本对象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至少包括产品成本计算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不过必须改变现有成本会计教材只有品种法包含完整例子的局面,补充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下完整的成本核算应用举例,具体包括要素费用的归集及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及在产品之间分配等所有产品成本核算全部环节,让学生彻底了解除品种法外的其他产品成本核算全过程,真正掌握其实质。(3)基于成本控制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建议至少包括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淘汰原有的定额法。同时也要补充质量成本、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的新内容,这两部分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健康持续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4)特殊行业成本核算。特殊行业至少包括:农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业等特殊行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完善补充这些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成本核算知识面,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

(三)成本报告模块 目前大多数成本会计教材所涉及的成本报表种类少、形式单一,应多补充其他种类的成本报表并完善格式,实现企业多层次、多维度的成本信息报告,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成本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

(四)成本控制模块 (1)多维度、多层次的责任成本控制方法。根据成本可控性、成本性态,从不同维度归集、分配成本,核算产品及劳务成本,要求企业要建立起多维度、多层次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在成本会计教材中可将其单独作为一个专题去讲述。(2)符合国际惯例的标准成本控制方法。根据西方企业成本核算的经验,大力推广“标准成本制度”的运用。利用“标准成本”编制成本预算,简化成本核算及账务处理,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根据成本分析提供的成本差异报告,及时进行成本考核与控制。(3)其他前瞻性成本控制方法。要想建立起现代成本管理制度,必须及时吸收国外企业成本管理方面的最新应用成果及经验,如: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价值链成本控制、战略成本控制等,并对其做出符合我国企业实际、外部环境的改造与完善,然后再纳入到成本会计教学体系中。

(五)基于Excel运用的成本会计实训模块 Excel作为一种电子表格数据处理软件,几乎成为通用的财务应用软件,尤其适合成本会计表格多、计算量大的特点,所以建议在上述模块的每一部分所举实例及运用都要融入Excel的运用,同时在成本会计实训课中,以Excel软件为基础,既要进行要素费用、综合生产费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分配的单项成本核算实训,同时也要实施包括产品成本核算(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成本报告、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责任成本)的综合实训。借助于Excel数据处理的优势,把其真正纳入到成本会计教学中,贯穿成本核算及管理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发挥现代信息基础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本文系黄淮学院2012年会计学重点专业教学改革项目、黄淮学院2012年校级教改项目“3+1”培养模式下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编号:2012XJGLX0912)阶段性研究成果]

约当产量法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必要性;困难;途径

作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学生,社会实践有限,随着专业学习广度、深度的拓展(尤其是到大三年级阶段,面临就业选择),从课堂教学中的问答,到实训实践中的问题处理,财会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较低下;学生的素质修养,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就业,须要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教育教学中必须注重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内涵及特征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指财会人员在解决问题时,对所面临的不确定问题(情况),在会计法规等的约束范围内,结合问题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及理财环境,利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和交易应采用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程序等,进行合理合法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会计职业判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合法性、客观性、重要性、谨慎性、综合性。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特征:(1)目标性。指会计人员利用专业能力所解决的问题旨在得到可靠的经济数据或会计信息。(2)制约性。指会计人员在做会计判断时,受法规、目标环境、专业水平、职业道德等影响。(3)主观性。指会计人员可在会计准则等允许的范围内,对会计事项的处理可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或方法。因受自身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制约,所择方法接近客观现实的程度,信息结果的可靠程度很难客观评价。在社会实践中,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让位于经营者的目标需要;个别人甚至借助职业判断的空间制造虚假会计信息。(4)选择性。指会计人员在面对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法、方案等,分析、对比、优选的过程。在成本会计教学中,产品成本计算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等,但在实践中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灵活运用。如品种法单独使用呢,还是和其他方法配合运用,计算方法的选择是难点。(5)差异性。是指会计人员受身心等素质制约,会计判断能力存在个体上的差别。

二、提升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必要性

(一) 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必要性。1、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职业判断的客观性。解决问题要经历:审题—课题归类—重现知识—解题。会计事项在面临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法时,要遵循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利用专业和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抉择在所难免。2、存在需要运用会计职业判断才能解决的种种财会问题。(1)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准则中规定固定资产可采取一般折旧或加速折旧法;资产可计提减值准备等。选择何种政策,“度”的把握需要会计人员做出合理合法的选择。(2)会计原则和方法的选择。一般折旧法可按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加速折旧可采用年数总和法或双倍余额递减法。不同的方法其核算结果有差异,须要会计人员综合多方面因素做出抉择。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主要有六种计分配方法: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成本按年初数计算法;在产品成本按所耗材料费用计算法;约当产量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定额比例法。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就要声明因地制宜、灵活选择运用。(3)会计估计。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处理;坏账准备的计提与处理等,会计人员须要遵照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以便得出投资人较为满意的可靠会计信息。3、职业特点和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会计的职业特点: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以凭证为依据;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处理财会事务。系统、全面、综合性要求会计人员要充分合理合法地运用会计判断处理会计事务。会计的职业道德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强化服务。强调了会计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客观公正的运用会计判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奉献意识。3、职业判断能力对动手能力、教学质量有一定制约作用。职业判断能力受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但又对教育教学起到制约作用。职业判断能力是动手能力发挥的基础,同样也受动手能力的制约。三者的关系必须理顺,同步前进才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 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1、对强化职业判断能力的认识不足。2、对会计政策等的选择缺乏全面认识。如固定资产折旧在会计准则和税法冲突时,所得税清算时会对经营实体产生多大影响?学生往往顾此失彼。3、会计方法的运用上不能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成本会计教学是以制造业为主要介绍对象的,那么,约当产量法能否迁移到基建工程的成本核算呢,很多学生没有很好思考,缺乏原景启发和对知识的迁移。4、缺乏对不同学科相关问题处理的融会贯通。《审计学》中的抽样审计运用了《统计学》中的抽样调查原理,部分学生学习过《统计学》却不能将随机原则迁移到审计学中加以理解运用。学习《成本会计》,在讲授折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时,提问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的资产是否也可以提取折旧,部分学生不能把中级《财务会计》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贯通。在会计综合实训中,部分学生明显不能将《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相关知识点加以链接,对事项的判断优柔寡断,以致影响实训进度和效果。据对我院报名学生无记名抽样调查看,98%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感到不满意并渴望得到训练提高。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