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资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风民俗资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风民俗资料

民风民俗资料范文1

这是一节区品德的展示课——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中的第2课《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执教老师设计了“传统节日大观园”的活动,为了能在中国丰富多彩的节日中选取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就将话题集中在刚过去不久的“中秋节”上。让孩子们讨论中秋节喜不喜欢吃月饼、能不能取消吃月饼的风俗。

在他们的讨论,让我发现了一个意外:有些孩子在跟同桌说着悄悄话:“这些内容我们不是学过了吗?以前X老师都教过的,为什么现在还学呢?”

听着孩子们的话,我心里“咯噔”一下: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起点。

在品德这样一门颇被“冷落”“遗忘”的课程面前,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以生为本呢?正如崔峦老师说的:“因为目标意识不强,目标的阶段性不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便同时存在。”为了避免低级的重复教学或漫无边际地拓展延伸,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必须“以学定教”,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是根本。

磨刀不误砍柴工———于是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相同主题的“螺旋上升”内容及目标进行了梳理:

一、纵观教材,整体把握“螺旋上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采用“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其中,“螺旋上升”指的是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主题思想是不断发展深入的。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或年段)重复、循环出现,但又各有侧重,逐步提高。

二、揣摩教材,深刻体会“螺旋上升”

1、同一主题,不同梯度

通过对教材的整体学习,教师能最直接地了解各年段在相同教学主题的内容呈现上的区别。相同主题“家乡的风景与特产”在不同年级不是一个话题的简单重复,而是逐渐深化的过程。二年级是在搜集资料中在活动展示中了解家乡的风景、美食、特产等,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三年级要知道了解家乡人文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以及特产的目的就是对家乡的热爱,在此过程中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不同的表述正是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在逐步提高、生活经验在逐渐积累。这样一分析,我们才能把握相同主题在不同年级的递进目标,并以体现学生不同需求、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活动。

2、同一单元,课课关联

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每个单元有单元主题,这些单元主题一般都囊括了单元里每篇课文的主要方向,其内涵往往是它所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的精髓,体现着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当教师在备课时首先需要立足单元,了解本课内容所处的位置、瞻前顾后,关注目标的前后衔接性。如六上的“民风民俗知多少”这一单元由《民风民俗大观园》、《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三篇课文组成。第一课侧重于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第二课侧重于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的密切关系;第三课侧重于要辨证地正确看待民风、民俗现象。三篇课文的安排顺序从知识能力的学习到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连贯、递进的,层次分明,息息相关,通过这样的分析和学习,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单元目标。

三、细读文本,准确定位目标

细读文本是揣摩了整册以及单元的目标之后,“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考虑到本节课中处于螺旋上升的哪一个位置,这样才便于制定出准确的课时目标。

1、解读关键文字,把握课时重点。在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一课都会出现关键词,是每课教材的“题眼”,它们比较概括地表明了各课的教学重点,在同一话题的展开过程中自然就引向不同的方向,课堂也不可能出现简单重复的现象了。例如由“节日”引出的话题,

如果我们能牢牢抓住课文中所提供的关键词,教学着力点就不会偏差太大,使教学定位更加准确。

2、挖掘图后深意义,丰富课时广度。《品德与社会》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课本漂亮,图片生动,文字内容却较少,似乎很“浅”,其实背后蕴涵着深意。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慢慢融入到教材背后的“深意义”中,这样才能丰富教学目标的广度、深挖教学目标的深度。

3、关注学生主体,符合课时实际。品德课程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作为教材,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学生个体差异、学校差异、环境差异都决定了我们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所以,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联系我们学生所处的地域实际,灵活运用教材,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堂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

民风民俗资料范文2

关键词:民俗文化;周秦文化;景观设计

1 关中地域景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开始建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景观,宝鸡市作为关中地区具有民俗代表性的地区,在眉县、扶风、凤翔等县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民俗风情园、民俗旅游园等。关中民俗景观无论是在建筑主体,还是在景观设计方面,都要体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通过对民俗旅游开发的整体分析布局,结合形式美法则进行统一部署设计。通过走访调查扶风关中风情园的实地分析,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总结出关中民俗风情园的一些景观设计手法:

1.1 传统元素与现代手法相结合

通过调研能发现,关中民俗风情园中的民俗景观设计表达手法,注重将传统的元素通过现代材料或设计手法表现出来。植物品种选用关中地区比较有特色的海棠、紫薇等,拴马桩作为一种传统物件,原来是用来拴马绳用的,现在却以现代构成的设计手法散落在草丛里,看上去既有秩序感,又有历史感。

1.2 突显地域文化

关中民俗风情园园中规划与设计要想标新立异,应注重体现当地地域特色。游客既可以感受到关中纯朴与粗犷的民风,同时也能近距离感触园林小品的设施;既可以拉近景观元素与游客之间距离,又可以使游客体会民俗景观的质感、沧桑和淳朴,以达到触景生情的效果,显现“原生态风景”的内心感受,冲击视觉记忆。此外,关中民俗中最基本的农业生活用具被作为陈列的展品呈现给游客,让游客怀念农耕文化,寄思乡愁。

2 周秦文化理念的体现与民俗生活的再现

关中宝鸡地这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在景观设计方面应使用现代的手法再现周秦文化,如将青铜器经过抽象、变形、再造以后,作为景观雕塑、景观座椅、景观灯具,甚至是景观地面来使用。宝鸡市部分地段已经摆放了许多仿造的原始青铜器以体现周秦文化影子,但仅停留于简单的形式摆放,没有把这种器皿结合现代手法加以运用,进行二次创新。关中民俗风情园可以引入传统元素的再生设计手法,以更好地体现周秦文化与现代文明。

其次,结合农村集镇里面的生活场景,以原始又新颖的方式运用于民俗风情园。如扶风县开发打造出了“以扶风为轴线”,再现关中民事民情的旅游项目――关中风情园,它是明清建筑的博物馆,也是关中民风民俗的缩影。其中把关中的民房建筑、特色小吃、手工艺作坊和农家风情集于一体,各种小吃加工坊、织布坊、民间工艺品展坊、各色花卉、农家蔬菜园、多种名优果园等云集,其真实地展示了关中地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劳动生活景象,当中收存和保护了大量的石器文物,如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拴马桩、石羊等,既保留了民族的传统风格,又具有时代气息,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能亲身感受体验到关中民风、民情的淳朴厚道。

3 关中民俗风情主题公园的应用前景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精髓的象征,是民族之根源、力量之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录入与保护,表明了民俗文化自身具有文化艺术性与历史传承性。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很多民俗文化被吞噬并逐渐消失,民俗文化的传承甚是堪忧,必须采取措施使其健康发展并传承下去。关中西部地区作为蕴积历史文化聚集之地,有着优越的民俗文化,因此,造就了关中西部民俗旅游业的繁荣兴盛。这里民俗旅游业形式多样,其民俗内容多姿多彩、丰富多样,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关中民俗风情公园的主题定位,采用多种设计手法展示和呈现关中民俗主题,紧跟主题形象,对景观空间进行合理的空间组合和分区布局,积极挖掘多种关中民俗主题公园展现模式。通过不同的展现技法表现出民俗“活”的文化,使游客亲身体验民俗文化,深刻感受浓郁的风土人情,同时,完成再现民俗主题公园教育和传承的使命。因此,其具有传播传统民俗文化和教育后人的作用,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同时,民俗主题公园也可以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将整个乡村民居、乡村田园绿地、乡村果木基地等作为民俗主题公园景观规划的一部分,或者主题公园与周边乡村游相结合,形成一条旅游线路,可以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关中民俗风情主题公园的作用不容小觑,其景观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园独特性的展示和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继而影响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景观设计应立足当地、回归传统、回归自然,为人们营造一种生态、可持续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感召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民风民俗资料范文3

关键词:本土;民俗文化;凸显;艺术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33-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创设环境,凸显本土民俗文化。

为了更好的挖掘本土民俗文化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本土特色”为基础,把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领域。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本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

1、创设以民俗民风、家乡文化为特色的环境。幼儿园整个环境体现民俗民风教育特色,各处墙面、角落、长廊都由我们家长、老师共同收集材料,布置凸现民俗文化的布狮布龙、赛龙舟、傩舞面具、擂茶铺、高峰农家乐等,使幼儿和家长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民俗民风的气息。在教室布置时,我们根据节日和主题活动的要求,尽量通过民间艺术的途径来反映内容,有的用剪纸的形式表现,有的用撕帖、拼贴、剪报的形式。

2、投放适宜材料,凸显本土民俗。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收集材料(如稻草、蓝花布、土布、成熟的棉花和稻穗、竹子……等等)。老师、家长和孩子还用稻草编织出稻草龙、用竹子制作竹排,如:大班小朋友用蓝花布、土布制作围裙和头巾,投放创设角色区中来布置家乡美食,中班小朋友在豆腐坊中用麻绳做窗帘,蓝花布、土布装饰磨坊屋檐,为孩子们设置场景贴近生活,形象,能更好地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更好地感受建宁家乡最质朴本土的文化。

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拓展幼儿园美术活动内容

1、民俗文化定义界定。在园本教研中,教师也提出自己的困惑,到底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本土民俗文化定义如何界定?如:景点名胜,地方戏曲、民间传说、民俗活动、建筑、人物、民间、服装与生活物品、地域文化等,分门别类设计成幼儿园美术活动课程内容。

2、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建宁历史悠久,民间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且风格独特,形式多样,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民间剪纸、龙舞、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等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围绕这些传统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实践的美术学习活动,有助于幼儿了解地方传统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有益于培养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激发幼儿将来长大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3、利用地方现代文化资源。民居、街巷、小区公园绿地、特色雕塑、步行街、商业街、高层建筑、广告宣传、展演活动、消费文化、大众活动、群众文化节等等,既有表面的文化内容,又有深层的人文内涵。围绕这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地方现代文化资源进行相关的幼儿美术课程态设计,引入美术活动课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4、开发利用生活材料资源。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空间材料是幼儿在美术学习、创造的载体。是实施美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尽管《纲要》指出:“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制作的道具,竹编的蚌壳等。

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我们认为对幼儿的教育应从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的乡土资源。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收集、筛选和设计,尝试在艺术课程中开展民俗文化的教育,使幼儿园教育更加乡土化、民族化、生活化。

三、把本土民俗文化融入艺术活动中。

建宁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正是民间艺术大展时。建宁俗语云:正月闹得红,四季都太平。而闹红正月的民间艺术主要有龙灯舞、马灯舞、傩舞、花灯舞、蚌壳舞、伞灯舞、桥灯舞等,过去还兼之以古装戏,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为民众喜闻乐见。

1、民俗舞蹈欣赏:如:在艺术活动《傩舞欣赏》中,教师通过播放PPT,让幼儿先认识傩舞的道具百家伞、担子、线毯、鼓等,再了解角色分配,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主要有七人领头表演,一人扛百家伞,六人戴六种颜色的面具,即六个扮相,代表双、福、禄、寿、喜、全六位神仙。其中四位神仙肩挑担子,一头是线毯,一头是鼓。孩子们兴趣深厚,不由地模仿起来。

教师还向幼儿介绍傩舞的由来,傩舞是福建建宁历史最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是一种祈深拜天的仪式活动。溪源乡大岭村至今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还开展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孩子们通过此欣赏活动,对建宁民俗文化有了进一步地认识,并把此活动延伸到美工活动中,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线条和色彩画出各种各样的脸谱,做出别样的傩舞面具。孩子们带上制作的傩舞面具表演,更好地体现了具有建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走进校园。

2、学唱民间歌谣。教师们为了收集更好地民间歌谣,发动家长到民间调研,到各乡镇收集资料。如:《雄伟的金饶山》《闽江正源头》《莲花歌》等建宁民间歌曲。教师们把收集来的资料筛选整理,精心设计案例,融入到艺术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歌词能更好地了解建宁有家乡文化,同时,幼儿园还开展家乡民间童谣征集活动,教师与家长、幼儿一起把民间歌曲改编成孩子喜欢通俗易懂的童谣。

结合乡土人情,让幼儿在民俗文化感受建宁传统艺术文化的特色融入艺术领域活动中。我们的活动策略是以艺术领域为基准,根据幼儿的能力及兴趣点把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艺术领域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2001(9)

[2] 《建宁县民间传统艺术与时令风俗》[Z].建宁风俗艺术,2007(2)

[3] 《建宁民俗馆介绍》[Z].建宁风俗艺术,2007(2)

[4] 杜晓霞.《民俗文化在幼儿中的传承和继承》[J].魅力中国,2011(10)

民风民俗资料范文4

一、趣味导入,引出快乐话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特点是突出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与合作游戏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应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情境。给他们一些困难,让他们去面对;给他们一些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在与难题对抗时,能充分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分组合作,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方式是小班学习的一个特色。我们要运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开展有效合作学习,让学生有重点、有目标、有交流、有评价地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探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学生在能力上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同一活动、相同的目标,常因能力上的差异而带来不同的结果,形成学生不同程度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建立起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努力目标,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建立自信心,使兴趣的辐射范围更广。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在课前我根据学生能力方面的特点,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及不同个性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组员们在的组长的组织安排下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安排既能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地表现自己,使沟通由单一性走向多元化,又能呈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性;而组间同质又保证了各小组在课堂交流时处于公平竞争的氛围之中。

在组织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我们要为小组内的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体现合作学习的内容、完成的方法、评价标准等,让小组每位成员明确相关的任务,避免合作的盲目性,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我在组间巡视,充当各组的候补成员,时而参与学生的讨论,时而设疑引发思考,时而接受学生颇具深度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呈现出学生个人的展示、个人与小组成员的互动、教师与个人和群体的交流互动,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交流的意识。

三、充实教材,回归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性课程,旨在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的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该让我们的下一代传承什么、摒弃什么,是我备教材时一直深思的问题。学生情感的宣泄和知识的积淀要求我们的课堂给他们创造合适的环境,并积极引导他们在参与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感受积极的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我开放式地纳入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甚至参与过的活动信息,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置身于他们平时的生活中,回到传统节日的氛围里,从而在各种活动、各种文化资料及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加深对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的了解,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各种品质。

教材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教学空间,它能展示不同的问题和学习视角,促进学生开阔认识社会的视野。我们身处的南京是一座有趣味的城市,因此在设计上我更多地考虑到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和学生对这一知识的需求,拓展了相关内容,让学生们感受到浓浓的民俗气息。

四、提升理念,在感悟中回味

民风民俗资料范文5

一、体验始于兴趣,以兴趣驱动学生学习。

体验是由学习主体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景、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只有学习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入耳乎,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入境始与亲”的体验效果,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相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努力发掘和充分发挥适合品德与社会学科、能激起学生强烈好奇和心理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精心创设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始终保持美好、愉悦的心理状态和积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努力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蕴涵新问题、采用新形式、追求挑战性、创造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等方面动脑筋、花力气。如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我不仅让学生用各种方式如上网、调查访问、到图书馆查资料······收集我们的民风民俗的照片和录像,还将我们当地的民间秧歌队的奶奶们请到教室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同他们一起跳秧歌。通过这种直接的交流,学生体会到了我国的民风民俗的魅力,懂得了要珍惜热爱这些民风民俗,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象征,从而更加爱国。

二、体验载于活动,以活动贯穿学习过程。

学习主体的体验只能在他自身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只能在他自身的感知或操作行为中产生。就品德与社会而言,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使品德得以内化;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在教学中我尽情的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的表现机会。这些表现机会就是动脑思考、动流、动手写作,调动全身感官表演以及开展多方合作的活动;具体来说,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欣赏、游戏、故事等活动。如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时,我就让学生们表演体会盲人购物、断臂人写作业系鞋带、下肢残疾人上楼梯······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的难处,从而更加坚定作为一个健康人,我们更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教学《我们赢了》这一课时,我把学生们带到了体育场。开展了一个班级运动会,让他们尽情的跑、跳、掷、欢呼、懊恼······让他们彼此交流胜利与失败的原因。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的体验是丰厚而深刻的。

三、体验终于感悟,以感悟唤醒学习智慧。

民风民俗资料范文6

传统节日活动实施方案一一、活动背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节日中各种民俗民风形成的丰富的节日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文明立身传承之本。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并籍此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了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活动目的

每年秋季开学没多久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为了能让同学们对中华节庆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吸收节庆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要求,经同学们商量决定开展以走近中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实践调查中秋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中秋节所想到的等问题,然后以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在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

三、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所以我允许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允许学生在不同方面达到不同的目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搜集阅读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等,感受古代文化;

(3)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合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汇报的能力;

(2)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了解中秋文化;

(3)通过亲手尝试做贺卡,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目标:

(1)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制作美食的兴趣,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活动时间

10月1日7日

五、活动地点

社区、学生家中、图书馆、超市等

六、活动内容与步骤

(一)活动内容

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走进中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的内容如下:

活动一调查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了解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

活动二了解中秋节的月饼

1.搜集了有关月饼的资料

2.感受月饼的香甜。

3.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三品味中秋节的诗词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中秋节的故事、诗歌和对联。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活动四欣赏中秋节的美景

中秋节的画面总让我们记忆犹新,拿起你的笔来记录一下中秋节的美景

(二)活动步骤

1.合作交流,落实任务

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或居住位置自己成立小组共同完成。如果是小组合作就应该既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要合理又要注意整体协作,既要尽可能独立调查研究,但也要注意合作、交流,某些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形成资源共享;

2.分析整理,总结汇报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单独完成等形式,利用中秋假期时间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总结汇报,完成活动任务。

3.活动总经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

(1)活动目的

(2)活动内容

(3)活动时间、地点

(4)活动分工

(5)活动步骤

(6)活动过程

(7)活动体会

4.成果展示,反思评价

回到学校,进行成果展示评价。评价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信息的行为,可以评价动手操作的方式方法,重点应放在调查活动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多样性上。特别要评价在活动中是否应用适当的方法展开活动,比如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整理材料、操作工具等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及交往与表达的能力。

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调查态度要认真谨慎,采访笔记尽量记详细,及时做好笔记的整理的工作,并注意保持,为活动保留好第一手的资料。。

2.要亲善友好,尊重不同地区及个人的习俗习惯,包括饮食、服装、礼仪等。

3..小组成员间保持联络,注意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有困难及时调整活动方案,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4.调查、汇报的准备时间是节假日、双修日以及每周综合实践活动课。

5.需要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的可以与老师联系,由指导教师带入网吧或学校微机室,任何学生不能擅自个人出入网吧。

6.调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可以邀请自己的父母共同参与调查研究和设计汇报形式。

传统节日活动实施方案二一、活动背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节日中各种民俗民风形成的丰富的节日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文明立身传承之本。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并籍此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了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活动目的

每年秋季开学没多久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为了能让同学们对中华节庆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吸收节庆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要求,经同学们商量决定开展以走近中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实践调查中秋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中秋节所想到的等问题,然后以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在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

三、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所以我允许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允许学生在不同方面达到不同的目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material)、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搜集阅读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等,感受古代文化;

(3)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material),合理整理资料(material),对资料(material)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material),分析资料(material)、整理资料(material)汇报的能力;

(2)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了解中秋文化;

(3)通过亲手尝试做贺卡,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目标:

(1)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制作美食的兴趣,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活动时间

20**年7月13号

传统节日活动实施方案三一、活动背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节日中各种民俗民风形成的丰富的节日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文明立身传承之本。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并籍此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了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活动目的

每年秋季开学没多久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为了能让同学们对中华节庆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吸收节庆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要求,经同学们商量决定开展以走近中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实践调查中秋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中秋节所想到的等问题,然后以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在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

三、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所以我允许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允许学生在不同方面达到不同的目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搜集阅读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等,感受古代文化;

(3)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合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汇报的能力;

(2)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了解中秋文化;

(3)通过亲手尝试做贺卡,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目标:

(1)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制作美食的兴趣,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活动时间

10月1日7日

五、活动地点

社区、学生家中、图书馆、超市等

六、活动内容与步骤

(一)活动内容

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走进中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的内容如下: 活动一调查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了解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

活动二了解中秋节的月饼

1.搜集了有关月饼的资料

2.感受月饼的香甜。

3.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三品味中秋节的诗词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中秋节的故事、诗歌和对联。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活动四欣赏中秋节的美景

中秋节的画面总让我们记忆犹新,拿起你的笔来记录一下中秋节的美景

(二)活动步骤

1.合作交流,落实任务

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或居住位置自己成立小组共同完成。如果是小组合作就应该既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要合理又要注意整体协作,既要尽可能独立调查研究,但也要注意合作、交流,某些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形成资源共享;

2.分析整理,总结汇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单独完成等形式,利用中秋假期时间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总结汇报,完成活动任务。

3.活动总经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1)活动目的

(2)活动内容

(3)活动时间、地点

(4)活动分工

(5)活动步骤

(6)活动过程

(7)活动体会

4.成果展示,反思评价回到学校,进行成果展示评价。评价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信息的行为,可以评价动手操作的方式方法,重点应放在调查活动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多样性上。特别要评价在活动中是否应用适当的方法展开活动,比如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整理材料、操作工具等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及交往与表达的能力。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调查态度要认真谨慎,采访笔记尽量记详细,及时做好笔记的整理的工作,并注意保持,为活动保留好第一手的资料。。

2.要亲善友好,尊重不同地区及个人的习俗习惯,包括饮食、服装、礼仪等。

3.小组成员间保持联络,注意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有困难及时调整活动方案,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4.调查、汇报的准备时间是节假日、双修日以及每周综合实践活动课。

上一篇质量分数

下一篇约当产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