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分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质量分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范文1

宜宾八中聚生校本课改的行进力量启迪我们:站上了叩问本真教育的思想高地,培育了仰望理想教育的理想力量,拥有了不惧改革风险一往无前的勇气和睿智,就能掌握校本推进课改的正确方向、行动方法和行为力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9-0075-05

任何负责任的教育都必须面对教育的本体价值问题,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应该以何种方式存在?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并以何种方式培养?对这些问题的本质回答关乎学校教育的行进方向和存在价值,否则我们跑得越快、做得越多,可能危害就越大。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理性思考,我们虔诚叩问学校课程改革的难点:怎样构建适应新课改的有效教学模式?怎样构建新型教学评价体系?怎样聚生放大校本推进课改的动力?怎样顶层设计、系统建构、整体推进课程改革?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学校课改的全面、纵深推进,而问题的关键则是校本推进课改的勇气和课改领导力的建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了12年,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课改仍是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突出表现为:考试分数至上、片面追求优生率,单纯以分数衡量学生素质和学校质量,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忽视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更令人担忧的是,对教育功利的追求变成了许多学校、学生乃至家长的行为常态。

大家都知道: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但只有分数却过不了明天。只有让分数变成“绿色”,教育质量才会变得“低碳”,分数才是“带得走的分数”,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诉求这种价值取向,我们把“绿色分数”和“低碳质量”作为矢志不渝的课改目标追求。

绿色(green)是自然界中的常见颜色,代表生命及其状态。绿色分数就是在尊重生命及其价值的前提下,以科学的教育行为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低碳本是生态学概念,就是低能量、低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我们追求教育的“低碳质量”,就是以课改为主要载体和行为路径,实现教育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让每个生命尽享教育的阳光。达成学校教育的“绿色”分数与“低碳”质量,关键是转变观念,核心是创新,着力点是课改。

一、情系课改,只为离真正的教育再近一些

(一)超越自我,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创办于1940年的宜宾市第八中学(简称宜宾八中),经过七十多年的传承创新,在校生达到3000人,成为宜宾规模最大的城市初中之一,先后荣获全国“德育先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以及四川省百所艺术特色学校和校风示范学校、宜宾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300余项。

作为区位优势明显、办学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宜宾八中,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实施课改?我们的本真思考是:作为义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初中教育,是青少年“知识奠基”、“能力提升”、“思想启蒙”的关键时期。负责任的教育应该高瞻远瞩,准确预见教育和学生的未来,能够“教育着7岁的孩子,想着他60岁的样子,规划着他25岁的发展”。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由此进一步追问:我们究竟应该追求怎样的分数?怎样的分数才能照亮生命的前路并焕发生命的光芒?于是,我们的课改行动始终着眼于课堂效率与效益的提升,始终着眼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与此同时,我校的发展也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学校层面:占地狭小,规模受限;质量提高已现“高原现象”;全走读和取消节假日补课,使延长教学时间已不再可能。学生层面:划片招生和农民工子女入学安置现状无法逆转;全走读学生受社会干扰及家庭影响很大;无住校条件导致无法引入许多片区外的优质生源,高端民办学校雨后春笋般进驻宜宾,使得我们的优质生源不断减少。教师层面:整体素质相对较好,但骨干教师和品牌教师数量仍然不足;学科差异和个体差异依然明显;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下滑并形成职业倦怠。课堂层面:现代化教学程度高但资源利用不充分;传统教学仍占主体且部分课堂效率较低;研究、反思、改革课堂的氛围不浓;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方法滞后,驾驭课堂能力较弱。制度层面:撬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学校手段越来越少。

怎样改变办学现状,突破发展瓶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定不移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二)十年课改,总想触摸远方的风景

2001年,国家新一轮课改启动,我校就着手建构“主动探究,递进达标”课堂教学模式。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从2003年起,我校连续三年“三下洋思”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随后几年我们整合自身和洋思模式,形成了“主动探究——分层递进”的课堂教学模式;2009年,我们在此基础上,分11个学科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2011年9月,我们开始试行小组合作学习,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制度完善、设施配置,2012年开始全面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并与“苏派教育课改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实施在“尝试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改革,高效课堂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可以肯定的是,课改十年我们学习了十年、行动了十年、反思了十年,也收获了十年。

二、顶层设计,运行系统高效的课改管理秩序

为促进课改的有效运作和高效率,我校建立了“责权明确、层层负责”的管理模式,形成合理分工、交叉评价、无缝管理、高密度运作的课改管理网络。

(一)科学规划,建立课改领导负责制和行政督察制

我校实行课改领导组、年级组、学科和班级三级管理体制,以及分级负责制和问题追问制。校长和教改顾问考聘教学副校长,教学副校长考聘协调办公室、督查办公室、培训办公室、研发办公室、中心学科组负责人。协调办负责协调各小组工作;督查办三级督查学科组、年级组、学校课改领导组;中心学科组承担备课、教研任务,组织实施“大、小循环磨课”;研发办、培训部及时应对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学校相应建立了包科领导负责制,校长、教学副校长和教务主任负责组织、参与本学科教学研究,加强对导学案研制、作业布置、课堂结构、作业批改、教育学生方式方法的指导督查,对包科领导的考核直接挂钩学科教学业绩。学校建立了课改行政督查组,课改初期每周召开一次特别行政会,行政人员深入校园每个角落和时段,特别是课堂的各个环节,去发现、拍摄、记录真实的画面,定时播放、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促进整改。

(二)聚合力量:建立班级教育团队

我们把班主任负责制的弊端概括为:班科教师教育合力得不到整合;教育被人为割裂,德育游离于教学以外;班级缺乏民主管理;因材施教停留在理论上;班级文化建设难以形成长远的高层次规划。据此我们着手建立新型班级教育团队,由班主任、科任教师代表、学生和家长代表组成,班级教育团队通过常规与活动管理,达成建设“美丽班级”的目标。

(三)系统研究:建立课改研究小组

诉求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的课改,我校建立了四个课改研究小组:以校长为组长的“课堂改革问题与价值研究小组”,以教导主任为组长的“导学案编写研究小组”,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评价体系研究小组”,以德育主任为组长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小组”。各小组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不断循环、反复、提升过程,搜集、分析、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并做出有梯度、成系列的理性思考和成果提炼。

三、聚生能量,唤醒教师课堂改革的内驱力

改革的核心是改人,关键是转变观念;不变思想的课改,一定是“伪课改”。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外部推动力;二是个体内部驱动力。以有力的外驱力唤醒教师课堂改革的内驱力,我们采取了系列化措施。

自我诊断——驱动内需,自我完善。我校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常态课全程录制回放,产生了很好的内驱激发效果。这是一位优秀教师的观后感:我一直对自己的课堂感到自信,观看了自己的教学录像才真正明白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在课堂上,我发现自己喜欢把手插在裤包里,这才明白自己在课堂上有些手足无措。更为严重的是,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教学语言规范、严谨,但在这节课里我居然有不少于10分钟在说“废话”。以往评课,一直没有人给我提出来,今天自己一看,这些问题其实早该改了。

专家诊断——专业引领,把握方向。仅在2012年,我校就邀请全国著名教育家邱学华、苏派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高翔、南京竹山中学笪鸿山校长、浙江省安吉县蔡洪伟局长等一批专家学者,到校作专题报告或深入课堂、研究课例,展开互动式培训,既助力我们把准了课改方向,又引领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

骨干示范——标兵引路,全面开花。起初不少教师对课改的理解是浅层模糊的,为让全体师生迅速熟悉并融入课改,必须尽快培养课改标兵,形成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全校课改的局面。于是学校要求:年级领导每周上一节引领课,所有教师参加,不得缺席;学科组长每周上一节研究课,组内所有教师参加,不得缺席;骨干教师每月上一节示范课,组内教师参加,不得缺席。通过骨干引领示范,我们确立了“六步三查”教学流程,全校整体推进,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课改轨道。

行政视导——检查监督,落实常规。督查组成员和年级领导每周听整堂课不少于3节,听推门课不少于20节,跟踪检查、指导、反馈年级所有班级、学科、教师的随堂课,作为考评教师、学科组长、班主任的重要依据。每天在固定场所公示学生评教情况:每天各科作业的难度、数量的意见,每科教师落实课堂环节的情况等。

人人入模——外显于形、内化于心。经过系列培训,我校教师熟悉了“六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由中心学科组负责组织本组教师实行“大小循环磨课”,达到了建构优质课标准和最差的老师上最优质的课的标准。

是谁给予教师良好的课改成长力量?叶澜教授认为,只有具备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能“理智地复现自己、策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只有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生命的种子才能迸发出无限的潜能。

四、全程培训,把控课堂教学改革关键要素

没有培训的课改是危险的,没有德育的课改更是死路一条。

(一)学生培训:优秀缘自一种习惯

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习惯,而且是好习惯。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做好了习惯养成教育,不仅对学生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能够发挥良性作用,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提升个人品质

我校学生常规训练包括仪表着装、言行举止、作息纪律、课堂学习、出操路队、卫生保洁等内容。我们进行常规分解训练,确定每学期、每阶段、每月乃至每周常规训练重点,提出知行起步、强化巩固、基本达成三个层次的要求。经过周期性强化,有效达成了常规养成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我校从2011年开始逐步实行部分学科集体无人监考制。

2.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课改既要改教,更要改学

课改要改教师的教,更要改学生的学。我校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起于开学前,止于放假后,贯穿全过程,分为全员培训、组长培训、专项培训、学科培训等,具体要求为:养成自学的习惯,学生在15分钟内自学教材本节部分,并做好圈点勾划,尝试独立完成教材练习和“导学案”中的问题预设及尝试练习;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包括小组分工、交流、记录都有明确要求;培养倾听与质疑的习惯,学生听讲时保持安静,思路跟上节奏,做好笔记,主动思考并做出判断,随时准备质疑和点评;培养良好的展示才能,要求学生言而有序,争取课堂发言机会,注重发言质量;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做到“思路要活,格式要死”、“会而要对,对而要全”。

3.成立小组长训练营——变学习小组为“学习动车组”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火车头,带领几十节车厢疲于奔命,因材施教只能停留在理论和理想层面,教学效果自然低下。小组合作学习则相当于动车,一个班级九个小组则有九个动力源,当然小组长培训就尤为重要了。除班主任、科任教师对小组长定期培训外,我校还建立了“小组长训练营”,对小组长进行责任与担当、组织管理、学科领导、礼仪培训、演讲与辩论等内容的特殊培训。

(二)教师培训:从敬业走向专业

“付出与辛劳”绝不是当代教师存在的全部价值,更不是其内涵的全部诠释。在终身教育和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已是刻不容缓的课题。助力教师从“敬业走向专业”,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推进措施。

创建书香校园,丰盈文化底蕴。以“阅读人生,智慧育人”为主题,每期为每位教师赠送2本经典教育名著,搭建读书平台,开展全员读书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气质品味和专业艺术水准。

定点定向跟岗,开阔教师视野。让每位教师每年都有一次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我校定期选派教师赴南京竹山中学、浙江昆铜中学等进行定向“跟岗学习”,并外请一批专家学者到校作专题报告或深入课堂调研,导引教师专业发展。

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升。我校依托省级科研课题《初中教师校本研修模式研究》,构建了“学堂搭台、研训互动”教师研修模式,将培养“学习型教师”的组织目标,转化为每个教师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

导学案编写,促进协同提升。作为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工具和手段的导学案,汇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承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使命。我校对导学案编写进行了多次培训,经过实践检验达成如下共识:采用“框图式教学设计”模板;制定《集体备课制度》、《导学案编写和使用制度》;导学案设计要关注知识的生长点,问题设计要有典型性和层次性,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要能体现学科核心方法和思想。学校相应形成了细致的导学案编写流程。

(三)家长培训:转变观念和方法

近年来,我校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家长会模式。为筹备家长会,老师们要进行三级“集体备课”:“年级领导组集体备课”、“年级班主任集体备课”、“班级科任教师集体备课”。我们根据学生阶段发展情况构建序列家长座谈会,力求达到:让每一位家长都有教育的愿望和能力,更有教育的行动;通过培训,形成学校教育改革合力。

五、激励评价,让师生尽享生命成长的幸福

量化评比,规范课堂教与学。评价是最给力的武器。课改之初,为让教师尽快入模,我校制定了《课堂教学流程评价标准》,由学生从环节设计、练习题的选择、任务和时间分配上对教师进行量化评价;制定了班级和小组评价细则,坚持每节课评价、每周统计、每月评比,以规范教与学的行为。

激励性评价,你就是榜样。学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LED大屏幕、课改宣专栏、师生风采墙、课改专刊等媒介,及时宣传报道课改标兵,传递正能量。仅上学期我校就成功组织了三次大型课改表彰会,隆重表彰课改表现突出的优秀个人和团队。客观准确的评价,不仅点燃了师生坚定课改的热情,更为课改深入推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需求升位,我一定要很成功。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我拥有最清晰的目标;我拥有最好的策略;我拥有自信;我拥有做大事的气魄和胆量;我一定要很成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已越来越多地为师生所拥有。

六、仰望星空,带着教育理想追寻理想教育

也许在每个教育者心中,都应将教育看成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单是为未来的人生做准备,更是生命过程中不可重复的人生体验。

十二年课改探索、四年高效课堂建设、两年“尝试教学”实践、一年半小组合作学习尝试,见证了一群幸福孩子和幸福教师的成长。从课改纵深推进的实践和效果看,我们无愧于自己的选择:方向是正确的,方法是正确的,效果是值得期待的。

这是在课改中成长起来的教师典型个案:何学明,学校教务处主任,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和劳动模范,省政府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获得者,多次应邀为市区教务主任培训班授课。于沁,全国数学优质课展评第一名;胡明俊,省级骨干教师,获全国说课比赛特等奖,数十次应邀在全国、省、市作专题讲座。更为可喜的是,大批教师在课改中迅速成长,老师们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竞赛获得上百项国家、省、市、区级奖励:曾力、杜洁分别获四川省化学、音乐优质课展评一等奖;辛苓获全省语文优质课展评一等奖……

随着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和生态高效课堂逐渐成为常态,我校连续10多年获区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一等奖,学校升入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的人数和升学率连创历史新高,稳居全市前列。近五年我们培养了三位宜宾市中考第一名,五位优秀毕业生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北大,其中三位是宜宾市文、理科高考第一名。

这些成绩当然是我们愿意也容易看到的,但我们更应该看到那些成绩并不出众、不易被关注的学生,他们在自信心、人格、能力等方面的可喜变化。

课堂改革永远是有教育理想和追求者做的事。追求“轰轰烈烈”那是作秀,奢望“包治百病”那是做梦,试图“立竿见影”那是荒唐,追求“一呼百应”那是倒退。课堂改革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甘于寂寞、智慧前行、坚持不懈;需要的是舍我其谁的勇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锐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气。在课改纵深行进中,我们同样遇到了而且尚未解决好的问题,如教师观念与能力的差距、课程改革落后于课堂改革、社会环境对改革的认可度较低、评价机制与配套政策不能有效跟进、效果的潜在性和延迟性对改革的制约等。

质量分数范文2

一、 考查学生有关化学计算技能

对于配制溶液的有关计算,同学们首先要清楚需要计算什么量,实验中涉及固体的计算是求其质量,而涉及液体的计算则一般求其体积。

固体质量的计算相对比较简单,而涉及浓、稀溶液体积的计算,部分同学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现举一例说明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例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1000mL,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和水各多少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密度为1.07g/cm3,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 cm3)

解设需要浓硫酸的体积为V浓,需要水的体积为V水,则

1000mL×1.07g/cm3×10% =V浓×1.84g/cm3×98%

解得:V浓=59.3mL

V水=(1000mL ×1.07g/cm3-V浓×1.84g/cm3)÷1g/ cm3

=900.9mL

分析此类计算的依据是:

① 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

② 稀释所需的水的质量=稀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

学生在计算稀释所需的水的质量或体积时,往往易犯以下错误:

① 稀释所需的水的质量=稀溶液中水的质量(忽视了浓溶液中也有水);

② 稀释所需的水的体积=稀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的体积(忽视了微粒间空隙的影响)。

二、 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作为重点考查实验,本实验涉及到的实验基本操作较多,如固体药品的取用、托盘天平的使用、液体药品的取用、量筒的使用、玻璃棒的使用等。考查时大多数学生易犯如下错误(以用氯化钠和水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为例):

① 用药取完氯化钠后,没用干净的抹布将药匙擦拭干净;

② 在托盘上添加氯化钠时,往往加至过量,且会将过量的氯化钠转移至原试剂瓶中;

③ 读量筒中水的读数时,不是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而是将量筒拿在手上;

④ 用玻璃棒搅拌时,玻璃棒往往碰至烧杯内壁;

⑤ 将配好的溶液转移时,不用玻璃棒引流。

另还有少数同学可能会进行下列错误操作:

① 取下瓶塞时,没有将其倒放在桌面上;

② 称量氯化钠时,没有在托盘上放纸;

③ 胶头滴管使用方法不当:没有先捏紧滴管的胶皮部分、转移其中水时将滴管伸至量筒中;

④ 将称好的氯化钠直接倒于量筒中溶解。

三、 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整体把握

配制溶液常有两种方法:① 用固体和水配溶液;② 用浓溶液和水配制稀溶液。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思维一定要严密,如考查实验对仪器的选择中“托盘天平”是否一定要使用,我们知道此实验中托盘天平的作用是称量配制溶液所需的固体质量,实验中如无需固体配制溶液,则可不选用托盘天平。比如配制50g 5%的氯化钠溶液实验,大多数同学认为此实验一定用到托盘天平,但同学们有没有相过,配制上述溶液还可用浓溶液和水来配制,所以此实验也可不用“托盘天平”。

四、 中考链接

1. (2007年淮安)实验操作考查时,要求考生配制50g 5%的NaCl溶液,所给仪器都会用到的一组是()

A. 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量筒

B. 托盘天平烧杯量筒漏斗

C. 量筒烧杯托盘天平试管

D. 酒精灯量筒托盘天平烧杯

2. (2010南京)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其测定某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 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 计算: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g,水的体积为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② 称量: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将一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盘,称量其质量。然后 (按操作的先后顺序选填字母),直至天平平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烧杯中

B. 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

该步骤中用烧杯而不用纸称量氢氧化钠的原因是。

③ 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里,搅拌,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④ 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塞好橡皮塞并贴上标签。

(2)略

3. (2010苏州)根据图示情景和范例,编写计算题,并完成相关内容。

情景1要配制一定质量分数、一定质量的氯化钾溶液,应该怎么操作?

配:制10%的氯化钾溶液50g,分别需氯化钾固体和水各多少?

(2) 配制该溶液的操作步骤:

① 计算: ;

②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固体,再用 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③ 溶解:将称得的氯化钾固体放入烧杯中,再倒入量取的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④ 装瓶:将配制的溶液倒入试剂瓶,并贴上标签。

情景2已知一定质量分数、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钾溶液与一定质量的盐酸反应,得到只有一种溶质的溶液,求算反应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A

2. (1) ① 16184

② 左BA氢氧化钠易潮解(或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3. 情景1(2) ① m(KCl)=50g×5%=2.5g

V水=(50g-2.5g)÷1g/ cm3=47.5mL

② 50

情景256g 10%的氢氧化钾溶液与18.5g某浓度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反应后溶液中KCl的质量为x

质量分数范文3

【关键词】图像法;烃含碳质量分数问题

烃是有机化合物中最简单的一类,是一切有机化合物的母体,是学好有机化学的基础,因此理解并掌握烃含碳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快速准确地解决有关烃含碳质量分数的问题对同学们学习烃乃至其它有机物都有很大的帮助。

现对各类烃含碳质量分数情况分析如下:通式为 (n≥1)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 ;通式为 (n≥2)的烯烃(或环烷烃), ,为一定值;通式为 (n≥2)的炔烃(或二烯烃), ;通式为 (n≥6)的苯及其同系物, 。

据此,现将各类烃含碳质量分数随碳原子数增加的变化情况,绘成如下曲线:

(说明:为更清楚地表示各类烃含碳质量分数变化规律,已将点图连成折线图)

从上述曲线能直观地得出各类烃含碳质量分数有如下规律:

1、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四类烃的含碳质量分数逐渐增大。

2、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烷烃的 逐渐增大,烯烃(或环烷烃) 为一定值, ;炔烃(或二烯烃)和苯及其同系物的 逐渐减小。

3、上述各类烃 。

例1、下列各组物质中,含碳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

A、烷烃 B、烯烃 C、炔烃 D、苯及共同系物

[解析]从曲线图中可直观地看出,选A。

例2、在下列各烃中,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的是( )

A、烷烃 B、烯烃 C、炔烃 D、苯及共同系物

[解析]从曲线图中可直观地看出,选C、D。

例3、某人坐在空调车内,跟在一辆卡车的后面,观察到这辆卡车在起动和刹车时都排出黑烟,由此可判断这辆卡车所用的燃料是( )

A、酒精 B、汽油 C 、柴油 D、液化石油气

[解析]按一般常识,汽车所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且酒精、液化石油气燃烧一般不会产生黑烟,所以答案应在B、 C中选择。汽油的主要成分为C5~C11的烷烃,柴油的主要成分为C15~C18的烷烃,柴油分子中的碳原子数多于汽油分子中的碳原子数,根据上述曲线知,碳原子数越多的烷烃,其中的碳的质量分数就越大,多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碳等而产生黑烟。故排出黑烟者,其燃料为柴油。选C 。

例4、在下列各组烃的混合物中,含碳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烯的是( )

A、甲烷和乙炔 B、乙烯和乙炔 C、乙炔和苯 D、乙烷和苯

[解析]从上述曲线中知,只有二者的含碳量曲线均在 上方的炔烃和苯及共同系物的混合物或它们分别与烯烃的混合物的含碳质量分数才一定 大于 。故选B、C。

例5、燃烧下列各组混合物,所产生的CO2质量一定小于相同质量的丙烯燃烧所产生的CO2质量的是( )

A、乙烯和丙烷 B、乙炔和乙烯 C、乙炔和丙烷 D、乙烷和环丙烷

[解析]同例3,选A、D。

例6、质量相同的下列各烃,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量最多的是( )

A、丁烯 B、丙炔 C、丙烷 D、苯

[解析]因为含碳质量分数越低,则含氢质量分数就越高,而对等质量的碳和氢来说,氢消耗氧气量多,所以完全燃烧等质量的烃,耗氧量就越多,故选C。

例7、下列各组化合物中,不论二者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则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2质量和水的质量始终保持不变的是( )

A、CH4 C2H6 B、C2H6 C3H6 C、C2H4 C3H6 D、C2H4 C3H4

[解析]因为不论二者以何种比例混合,总质量一定时,要求完全燃烧后产生的CO2的质量和水的质量始终保持不变,则要求组内物质含碳质量分数和含氢质量分数对应相等,即组内物质的最简式相同,故选C 。

综上所述,用数学方法将各类烃含碳质量分数随碳原子数增加绘制成曲线,能直观反映各类烃含碳质量分数变化规律,并能为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带来极大方便。

质量分数范文4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试卷评阅的总体情况本学期文科类数学期末考试仍按现用全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课《应用数学基础》教学,和省校下发的学要求和复习指导可依据进行命题;考试命题分析;试卷命题质量分析以平面向量、直线与二次线为重点,占总分的70%左右,空间图形约占30%左右,基础知识覆盖面约占90%以上;学生答卷质量分析,对数学试卷质量分析报告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命题的基本思想和命题原则命题与教材和教学要求为依据,紧扣教材第五章平面向量;第七章空间图形;第八章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各知识点,同时注意到我省的教学实际学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注重与后继课程的教学相衔接、试题容量填空题13题,20空,单选题6题,解答题三大题共8小题,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试卷评阅的总体情况本学期文科类数学期末考试仍按现用全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课《应用数学基础》教学,和省校下发的学要求和复习指导可依据进行命题。经过阅卷后的质量分析,全省各教学点汇总,卷面及格率达到了54%,平均分54.1分,较前学期有很大的提高,答卷还出现了不少高分的学生,这与各教学点在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省校统一的教学指导和管理是分不开的。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总结各教学点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现将本学期卷面考试的质量分析,发给各教学点,望各教学点以教研活动的方式,开展讨论、分析、总结教学,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考试命题分析1、命题的基本思想和命题原则命题与教材和教学要求为依据,紧扣教材第五章平面向量;第七章空间图形;第八章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各知识点,同时注意到我省的教学实际学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注重与后继课程的教学相衔接。以各章的应知、应会的内容为重点,立足于基础概念、基本运算、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考查。试卷整体的难易适中。2、评分原则评分总体上坚持宽严适度的原则,客观性试题是填空及单项选择,这部分试题条案是唯一的,得分统一。避免评分误差。主观性试题的评分原则是,以知识点、确题的基本思路和关键步骤为依据,分步评分,不重复扣分、最后累积得分。

三、试卷命题质量分析以平面向量、直线与二次线为重点,占总分的70%左右,空间图形约占30%左右,基础知识覆盖面约占90%以上。试题容量填空题13题,20空,单选题6题,解答题三大题共8小题。两小时内解答各题容量是足够的,知识点的容量也较充分。平面向量考查基本概念,向量的两种表示方法,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表示形式,与非零向量的共线条件,两向量垂直与两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关系,试题分数约占35%左右。直线与二次曲线考查,曲线与方程关系,各种直线方程及应用,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及一般方程的应用,方程中参数的求解,各几何要素的确定,试题分数约占35%左右。空间图形着重考查平面的基本性质、两线的位置关系、两面的位置关系、线面的位置关系、三垂线定理的应用、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所成的角、距离计算等问题。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为减轻学生负担末列入试题中(但复习中仍要求应用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该部份试题分数约占30%。三章考点放在平面向量、直线和二次曲线,其次是空间图形部份。故考查的主次是分明的,符合高职公共课教学大纲的要求。

四、学生答卷质量分析填空题:第1至3题考查向量的线性运算和位置向量的坐标线性运算,答对率约85%左右,其中大部份学生对书写向量遗漏箭头,部分学生将第3题的答案(-9,3)答成(9,-3)或(-9,-3)等。符号是不清楚的,反映出部份学生对向量的线性运算并非完全掌握。第4~7题涉及立体几何问题,主要考查线面关系,面面关系。答对率70%左右,其它学生主要是空间概念不清,不能确定线面间、平面间的位置关系。多数对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不清楚。第8~13题涉及解析几何的问题,考查曲线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直线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情况尚好,答对率70%左右。第11~13题反而答错率占65%左右,主要反映出学生对各种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混淆不清,对几何要素的位置掌握不好,突出表现在对二次曲线的几何性质掌握较差,不牢固。单项选择题:学生一般得分为12—18分第1题选对的占80%以上,学生对平面的基本性质中的公理及推论掌握较好。第2题选对的占70%左右,学生对两向量垂直与两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关系掌握较好。答错较多的是第4和第6题,其次是第5题。第5题多数错选(A)或(B),可见学生对一般圆方程用公式求圆心和半径不熟悉,同时用配方法化圆的一般方程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和半径也掌握不好。特别是第4题平行坐标轴,坐标变换竟有33%的学生错选(B)或不选(空白),可见不少学生对坐标轴平移引起坐标变换的新概念并不清楚,对新、旧坐标的概念也不清楚。第6题不少学生错选(B),反映出学生对向量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混淆,判断两向量相等的条件也不明确,才会出现如此的错误。第三题:(1)题是考查异面直线的成的角及长方体对角的计算。对本题的解答约80%的学生能找到异面直线A1C1与BC所成的角,但有30%~40%的学生不习惯用反正切函数表示角度,反而用反正弦或反余弦函数表示角度,教学中应引起跑的重视。计算长方体的对角线长仅有20%的学生会用简捷方法“长方体的对角线的平方等于长、宽、高的平方和”。其余学生计算较繁琐。(2)题是考查证明三点共线问题。约有80%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证明,有用解析法的,也有用向量法的,也有用平面几何与解析几何综合知识证明的“三点连线中,两线之和等于第三线则三点共线”,反映出各教学点对该问题给出了多种证明法和思路,值得提倡。第(3)题考查根据不同的己知条件选用向量数量积的表达式。第四题:1题主要考查动点的轨迹方程,学生的解答,多出现两种方法,按轨迹满足椭圆定义求解或按求轨迹方程的四大步骤求解,但解答中又出现不少错误。第五题:1题是考查由给定双曲线的条件求它的标准方程和渐近线方程,但不少学生将双曲线中的参数a,b与随圆中的参数a、b、c混为一谈,对渐逐近线方程掌握不好,不能根据渐逐线的位置,写出渐近线的方程。2题主要考查用向量法证明四边形是矩形的方法,但不少学生随心所意,反而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去证明,严格讲这是错误的,应该引起重视。有的学生在证明中逻辑混乱,逻辑推理叙述不严密,在矩形的证明中,用“垂直证明垂直”。对向量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求向量的坐标时,差值的顺序不对,导致计算错误。第六题:本题是一道立体几何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一是两平面垂直的性质,二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本题评阅结果,有近60%的考生得满分,这些学生是掌握了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清晰,能迅速地用两平面垂直的性质,证明ΔABC和ΔBDC是直角三角形,求出BC和CD后,又用三角函数计算CD与平面所成的角。有的学生构造三角形思路灵活,连接AD得直角ΔABD,在此三角形中求出AD,又在直角ΔDAC中求出CD,最后在直角ΔDBC中求出DC与平面所成的角,即∠DCB。在20%的学生错答的原因是找不准直角,把直角边当成斜边来计算,导致解答错误。有近20%的学生空间概念较差,交白卷,有的认为AB与CD是在一个平面上且相交,完全按平面几何的知识来解答本题,如用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这是完全没有空间概念的主要表现。五、通过考试反馈的信息对今后教学的建议通过以上考试命题,试卷质量,答卷质量,基本概况的综合分析,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是非常必要的。将考试成绩通报各教学点,对互通信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分析和探索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教育(高职)的教学规律,也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通过考生的答卷分析,各教学点要开展教研活动,分析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的提高教学质。

质量分数范文5

关键词: 试卷质量 数理统计法 分析

考试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考试教师既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又能为教学管理提供信息和依据。在考试结束以后,教师对试卷进行分析,不但可以对试卷和考试作出适当的评价,为试卷的编制积累经验,提高编制试卷水平,为修改试题和给题库遴选试题提供依据,而且有助于充分地获得考试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为考试讲评准备材料。因此,对试卷质量的检测与分析,是教学管理不可忽视的课题。本文根据教育测量学的有关理论,运用数理统计法对试卷质量进行了分析。

1.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就是根据试测结果对组成测验的各个题目(项目)进行分析,从而评价题目质量,对题目进行筛选。

项目分析的目的是对考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估计试题的难度、区分度。

1.1试题的难度分析

试题的难度是表示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在能力测验中,需要一个能够反映难度水平的指标,通常用P来表示,其计算方法是以学生答对某题的比率来进行的。一般试题可分为两种情况:像选择题、填空题这样只有答对和答错两种情况的,我们不妨称其为二值题;还有像计算题及证明题这类需要分步得分的试题,我们可以称其为多值题。这两种试题的难度计算方法如下表: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算出的难度是得分率难度,越容易的题“难度”越大。对难度的评价可见下表:

一般来说,试题的P值应以0.2―0.8为宜。由于P值无等距性,因此无法对试题的难度差异作精确比较,也不能用于计算平均难度,为了对各试题作比较,通常要把P值转换成标准难度Z,使之等距化。设U为与答错率Q(Q=1-P)相对应的标准分数,标准难度的计算公式是:Z=4U+13。具体做法如下:

1)求出试题的答错率Q。

2)由Q值对照“正态分布函数表”,查出Q对应的标准分数U。

3)将查到的数据带入Z公式计算。

当P>0.5,Q<0.5,U<0,则Z<13;当P=0.5,Q=0.5,U=0,则Z=13;当P<0.5,Q>0.5,U>0,则Z>13。当Z=13时,试题的难度属于中等水平。

1.2试题的区分度分析

试题的区分度也是评估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通常用D来表示。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将不同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考生加以区分,每一试题都对考生有所区分,试题的区分度正反映了这种区分能力的大小。区分度高的试题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也就是说,试题的区分度高,水平较高(总分较高)的考生该题的得分也较高;反之,区分度低的试题不能对考生进行很好的鉴别,使得水平高和水平低的考生得分差不多。因此,区分度的高低意味着试题对于学生能力的强弱是否能很好地鉴别。在实际教学中,两端分组法是一种简单普遍的求区分度法,它把总人数分出高分组和低分组(比例各占25%―33%),其计算方法见下表:

除了两端分组法之外,通常还可以采用弗拉南根查表法:根据占总人数27%的高分组的答对率P和占总人数27%的底分组的答对率P,从专门的表中查得题目的区分度。

例如对某一题,高分组的答对率为94%,低分组的答对率为70%,那么,由弗拉南根查表可查得,其区分度为0.4。

对区分度的评价见下表:

一般来说,当D<0.20时,试题的区分度太低,必须淘汰或加以修改;当D≥0.40时,试题的区分度就非常好;通常试题的区分度在0.2―0.4之间。影响区分度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难度。难度太大或者太小,都可能使区分度变小;只有难度适中时,才可能有较高的区分度。

2.总体分析

试卷的质量不仅与试题的质量有关,而且与试题的选取、编制等因素有关。通常可用信度、考生成绩的统计分布状态来反映试卷的总体质量。

2.1试卷的信度分析

测验和考试是测量受试者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凡测量必有一定的误差,而误差的大小,决定了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如果误差超出了规定的范围,测量的结果就不可信了。试卷的信度就是衡量试卷可信程度的指标。如果用同一试卷测验同一组学生,几次测试的分数相差悬殊,那么这份试卷的信度就低;相反,如果几次测量的分数相差甚微,那么,这份试卷的信度就高。试卷的信度有再测信度、等值复本信度和分半信度,下面我们逐一来看。

2.1.1再测信度

用同一份试卷相隔若干天后对同一组学生重测,计算两次测试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即得再测信度。再测信度能够提供关于试卷的测量结果是否随时间变化的信息。两次测验分数的差异主要来自测验条件与受测者身心状况的变化。再测信度高,说明试卷受学生状况和测验环境变化的影响小,可以认为该试卷是稳定的。但再测信度容易受到记忆的影响,所以,前后两次施测的时间要适当。间隔时间太短,学生对第一次测验记忆犹新;间隔时间太长,则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学效果等足以改变测验分数的意义,所以,前后两次施测的时间要适当。

2.1.2等值复本信度

用两份等值平行的试卷测量同一组学生,再求得两次测验的相关系数,就得到等值复本信度。当两次测验同时连续施测时(为了抵消施测顺序的影响,可以使半数学生先做A卷后做B卷,使另一半学生先做B卷后做A卷),两份试卷分数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两份试卷在取样上的差别,即两份试卷的等值程度。如果两份试卷在不同的时间施测,则分数的差异与两份试卷的稳定性和等值性都有关系,这时所得的信度称为再测等值复本信度。等值复本信度的局限在于,由于复本之间的相似性,记忆的影响仍然不能完全消除,而且编制两份完全等值的试卷也比较困难。

2.1.3分半信度

在测验没有复本且只能实施一次的情况下,可将一张试卷分成难度、题型、分值完全对等的两部分,两部分得分的相关系数即为分半信度。计算分半信度先要对试卷分半,不同的分半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信度值,为了使两半基本等值,可将试题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号,然后按奇数和偶数序号将试题分半。由于分半信度实际上是半张试卷的信度,试卷越长,试题越多,两半分数的相关系数就越高,所以要用斯皮尔曼―布朗(Spearman-Brown)公式对信度值进行校正:试中r1为两半分数的相关系数,r为校正后的分半信度。

现将信度估计的几种方法在下表小结:

影响信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测验长度(测验越长,题量越大,信度越高)、试题难度(难度为中等,有利于提高试卷信度)、样本大小(样本越大,分数分布越广,信度越高)、试卷内容的复杂性(试卷内容同质性高,信度也高;试卷内容越庞杂,信度就越低)等。还有,学生参加测验时的情绪状态也会对测验结果产生不同影响,所以试卷的信度不会达到1,但是,高质量的试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从而提高信度。

2.2试卷成绩的频数分布分析

频数分布分析主要通过频数分布曲线以及集中量数和差异量数来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下面介绍它们的意义和优缺点,以利于试卷质量分析的普及和推广。

2.2.1分数的频数分布曲线

根据统计学的中心分布定理,只要考生足够多,他们的水平一般应接近正态分布。判断考试成绩是否近似正态分布,最直观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作出考试成绩的频数分布曲线,看其是否接近正态。具体做法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A.将成绩按百分制划分为十个分数段(一般将5分作为一个分数段)。

B.在全部分数中确定各分数段人数。

C.分数为横坐标,各个分数段的实际人数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

D.描点、作图。(如果90―100有6人,则可在坐标系中作出点(95,6))

E.将诸点连成光滑曲线即得成绩分布曲线。

F.观察分布曲线是否为正态。

依上法作出的曲线若为正态分布曲线,则成绩统计分布较为正常。但如需深入了解和准确描述分数分布的特征,则必须进一步整理出原始分数并计算出描述分数分布特征的各种统计量数。

2.2.2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是描述一批分数的集中趋势的量数。集中量数可用于参加同一考试的不同班级之间的比较。集中量数包括有平均数、中数和众数。

平均数就是平均分,即原始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均数具有严密、可靠、容易计算的特点,其缺点是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从而所损害其代表性。

中数,是指把所有考生从高到底排序时,处于之间位置上的那个分数(如果考生人数为偶数,那么中数取处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中数具有意义明确,不受极端数据影响的优点。当均数由于极端数据的存在而失去代表性时,中数可以作为这批数据的代表数值。中数的缺点是缺乏灵敏性,不如均数可靠,不能用代数方法计算。

众数是原始分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分数。它只有在考生人数较多,且有明显集中趋势时才有意义。在考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可能会没有众数,也可能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众数。然而,这些情况出现的几率会随着考生人数的增加而减少。众数的特点是用频数的多少来反映集中趋势,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其频数在总体中所占地比重越大,其代表性也就越强;其缺点是在反映集中趋势上不如均数可靠,而且不能用代数方法准确计算。

2.2.3差异量数

差异量数是描述一批分数的差异程度或离散趋势的统计量数。集中量数是一个点,表示各分数围绕该点而分布;差异量数则是一段距离,表示各分数与某一量数或与中心点间相差的统计距离。只有知道了差异量数,才能了解集中量数的代表性。差异量数越小,集中量数的代表性就越大,反之亦然。差异量数包括有极差和标准差。

极差是包含全部分数在内的最小区间长度,即一批分数中最高分数与最低分数之差。极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批学生在学业上的最大差异。因此,如果最高分等于满分,或者最低分为零分,又或者两者同时成立,则表明这份试卷无法测出考生水平的最大差距。要适当调整部分试题的难度,才能测出考生真正的极差。极差具有计算简单,意义明确的优点,其缺点是完全取决于最高和最低这两个极端分数,而没有反映出处于两者之间的各分数的差异情况,因此,用它来描述离散趋势的代表性是不合适的。

标准差也被称为方差,是最为常用的、非常优良的差异量数。它是一批分数中每个分数与均数之差的平方和。如果极差和标准差都很小,有两种情况:第一,它表明考生水平接近既没有拔尖的,也没有太差的;第二,表明这份试卷未能测量出学生在该学科水平上的实际差距。一般对于有数十或更多人参加的考试,第一种情况是十分罕见的。因此,若发现差异量数过小,首先应从试卷上找原因,调整试卷的难度。如果极差和标准差都很大,就表明学生的发展不平衡,水平较高和水平较低的考生为数不少,相对而言,处于均数(平均分)附近的考生较少,这时要注重对落后学生的培养。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从而发现教师、学生与命题等方面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本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宗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一版.

[2]沈永欢,梁在中,许履瑚.实用数学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3]刘锦萼,杨喜寿,俞纯权,房俊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4][美]M.R.斯皮格尔,J.希勒,R.J.斯里尼瓦桑著.孙山译.概率与统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5]潘承毅,何迎晖.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6]王孝玲.教育统计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质量分数范文6

一、吃透搞懂文件精神,确保法律法规正确实施

一年来,我们坚决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做好质量技术监督委托执法工作的文件精神,深入学习,力争将文件精神吃透搞懂,并按照文件精神开展质量技术监督检查活动,深入贯彻执行《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特种设备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紧紧围绕源头抓质量,围绕质量抓管理、围绕管理抓落实、围绕落实抓提高的建设服务方针,切实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和为经济服务的大局意识。

1、围绕源头抓质量,扎实推进质量监管工作

围绕源头抓质量,建立和完善定期检验、专项抽查、应急抽查等产品质量监督制度,加大对安全产品、化工产品、食品药品、易燃易爆物品、节能型产品、主导型产品、大众日常生活必需品等监督检查力度,采取定期检验与专项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做到检查有记录、查处有台帐、处罚有依据、整改有提高的指导思想,促进质量技术监督委托执法措施的落实和产品合格率的提高。同时,我们加大对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力度,改革许可证管理工作程序,加强对许可证的监督、检查、核审工作,积极推广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全年发证产品的监督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2、严格按照国家技术标准,深入落实标准化制度

在质量技术监督委托执法过程中,我们严格依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标准,实施标准化管理,并结合本乡实际,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健全适应本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质量标准体系,标准化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同时,在抓企业标准化方面,我们一方面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优化硬软件配套设备设施,配合企业抓好宣传工作,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在政策方面给予保护和扶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化改造,标准化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农业标准化方面,我们根据乡情特点,实行一村一特色标准化项目建设,在,我们建成了核桃示范园和烟叶生产基地,并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管理;在,我们重点发展猕猴桃和柚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在,突出抓好生态养殖业和土地整村流转工作;在安民社区,重点发展商品销售企业,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的促进了企业、农业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3、落实计量检测监察制度,切实加强计量工作管理

根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积极筹建计量标准和计量检测新项目。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减材工作的要求,积极开展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改进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精度,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围绕节能减耗,指导帮助4家重点企业建立完善了计量检测体系,促进企业的节能降耗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积极拓展计量监管范围,保证电能计量的准确可靠;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计量管理和机动车安检机构的监督管理,为交通安全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突出抓好民生计量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农村、街道、社区卫生所及私人诊所计量器具的检测工作;质量计量监督检查工作取得实效。

二、健全辖区打假责任制,依法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健全辖区打假责任制与强化法技结合的打假理念,以专项整治为重点,强化打劣扶优、法技结合的理念,深入推进打假工作的开展。坚持用好职业打假举报人、行业打假举报、企业打假举报等三个渠道的举报信息,开展信息、计量、标准、检测四种打假,深入查找案源,查处制假案件,深入推进打假整规工作,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是组织开展了农资专项打假活动。每年在“3.15”和春耕期间,组织开展了“质量检测进乡村、服务农民到田头”农资专项打假活动和“四个下乡”(检测下乡、咨询服务下乡、受理投诉下乡、打假力量下乡)活动,社会各界反应强烈。二是组织开展旅游市场质量专项整治。以“五一”、“十一”“春节”黄金周为契机,组织开展旅游区计量、标准、特种设备、食品为内容的“四合一”专项检查行动。三是组织开展食品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开展了药品、食品、玩具、电热毯、水泥、煤炭等产品的专项查处和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加大质量技术监督委托执法力度,切实保障“两大安全”

从体制、机制、管理等基础环节入手,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己任,严把食品和特种设备两大安全关,有效防止事故和问题的发生。

1、不断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

认真落实食品"三员四定、三进四图、两书一报告"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认真开展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全面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并对其加大巡查力度,实行动态监测管理。

2、特种设备设施安全工作得到加强

特种设备使用、检验、监察推行“使用单位定期检验申报制度”、“特种设备使用状态告知制度”和“特种设备延期检验报备制度”,促进了使用单位主动申报、检验机构按期检验和监察机构依法监管工作格局的落实。全乡没有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年度各类特种设备法定检验目标任务,为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完善执法监督备案审查工作,强化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

1、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认真贯彻落实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查、公布、备案等程序制度。坚持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必须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征求上级工作部门的意见,只要内容涉及其他部门管理职能的,积极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规范性文件通过后,及时向社会进行公布。同时结合我乡的实际,还制定了《乡企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乡机动车安检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切实规范了行政执法程序,为行政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改革责任制评价体系,增强考核的有效性。

建立健全乡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和打假责任制评价体系,改革考评措施,对行政许可和办案规范性、执法打假有效性、履行政令严肃性等内容进行考评。一是自查自评。二是组织检查。由政府对业务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重点对行政许可和办案规范性、执法打假有效性、履行政令严肃性等内容进行考核评分。三是组织阅卷。由乡党委政府对业务部门的档案资料、案卷材料进行审阅,综合计评分数。四是总结通报。由乡政府组成考评组对责任部门落实情况进行汇总,综合计评考核成绩,并张榜进行通报。

五、强化各项措施,为依法行政提供有力保障

1、加强普法和法制宣传工作

加强与各新闻媒体的合作,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加强普法和法制宣传工作,开展生动有效的质量法规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一是邀请媒体报道质监动态新闻。二是积极开展专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3.15活动、质量月查无证食品,保两节安全等专题宣传活动;三是积极组织重点宣传活动。检查食品生产企业情况、计量节能降耗情况等,营造了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四是及时向新闻媒体公布质量监督抽检情况,曝光部分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的企业。

2、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委托执法人员法律素质

一是建立健全质监部门行政执法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提高质监部门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制定了本部门工作人员中长期法律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将法律知识学习列入干部在职学习和培训的内容;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制定了全系统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定期组织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召开执法案例分析会等多种方式,提高了系统执法办案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实施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认证制度。对行政执法证件实行分级集中管理。三是强化公信力建设。深入开展以治理商业贿赂为主要内容的公信力建设活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乡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公信力建设措施》,建立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促进了行风和效能建设。

3、为质量技术监督委托执法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