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爱国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爱国诗词范文1
一、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欲望。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欲望,我试着开展了“诗词比一比,展风采”等系列活动,多次活动后,我发现学生渐渐变了,由过去被动地听老师讲解,变为主动地去读、去看、去背,从而大大提高了阅读量,对古诗词的理解也加深了。
为了在“诗词比一比,展风采”活动中一展风采,为了台上短短的三分钟展示,学生纷纷从图书馆借来《古文观止》、《诗境浅说》、《词曲通论》、《全唐诗》、《全宋词》等资料积极做好比赛准备。除了有课下比外,还有课上个人比拼、团体比拼,为此我还特意安排了小组间对抗,合作才能共赢,学生常常会为一个小小的环节,展开激烈的研讨。 我真正深深体会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真谛,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就好多了。古诗词大比拼活动,悄悄地将语文课延伸到了课外,我从中认识到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习惯的良好途径之一。
二、巧用诗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教育之事必须给予人民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其意向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由于必要,而且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就其为爱国者。”中华民族是有着高度凝聚力和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中国更是“诗的国度”,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在其间占有相当的重要性。这是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
我充分利用古诗词中的爱国素材,利用好班会,及时对学生加以教育,我认为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义务和责任。
我又试着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了“爱我中华,谁是古诗词小小演讲家”活动,为了小组的荣誉,学生纷纷挑选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课下自觉做好了准备。活动开始了,第一组演讲的是岳飞的《满江红》,第二组展示的是于谦的《石灰吟》,第三组把杜甫的《春望》展示得很有创意,第四组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更具新意,各组的表现各有出色之处。学生个人比拼也很踊跃,每个学生吟诵着自己喜欢的诗词。活动后我趁机引导学生在多读且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再采用“说一说”、“议一议”等形式,很好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内容在互动中拓展起来、丰富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互动中活跃起来、发展起来。最终作者的爱国之情、爱民之心,把学生一个个深深地感染了,有的禁不住泪流满面。这种形式不同于老师空洞的说教、刻板的讲授,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名言警句用心体味,揣摩作者的爱国之情、爱民之心等,学生越发敬仰那些仁人志士,更加热爱祖国,这是对学生爱国情怀的一种培养。
三、巧用诗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能力。
结合我区的“主体多元高效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优势,我积极开展了这方面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等能力。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订阅读背诵计划,可以从阅读一些简单的诗词入手,了解作者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这些古诗词很有帮助,再逐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诗词、文言文名篇等。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听、说、读、写的同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较好的训练。例如,在发下去一课的郑板桥的《竹》导学案后,学生兴趣盎然,我引导学生学写读后感,对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顽强精神做了激情洋溢的赞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竹子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顽强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有的同学自选课外诗词,如赵翼的《论诗》,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等等,这些诗词都给了学生不同程度的启发,我趁机再适当地加以指点,学生的进步就更快了。积累,不仅仅是语言材料的识记与背诵,更重要的是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积累。理解与运用是积累的基础,只有能理解、能运用的语言材料,才是“活”的语言材料。课外古诗词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写作时学生可供选择的材料多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四、巧用诗词,引导学生动手整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古诗词是记录古代人的生活感悟和所见所闻等,现代人对此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古诗词理解起来有时有一定的难度。但巧用诗词,引导学生动手整理分类,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去感悟,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在教学实践中,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后,我试着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爱国、思乡、边塞等题材的诗词分类总结,对于难以理解的名句重难点句子还要查资料、探究学习。 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巧用诗词,展示提升,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优势。
现代爱国诗词范文2
关键词:古诗词 编排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17-01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精华,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背诵的量和实施建议上,给出了具体要求:在量上,要求一至三学段学生共会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在教学目标上,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要求。
教材是达到以上数量和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苏教版小语教材以课标为要求,在各年级古诗词编排上颇具匠心,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呈现了古诗词中的精华,成为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现对小学各年级的古诗词编排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选取数量适中,依学段有序安排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古诗词61首(《青松》《》仍为古体诗),与课标推荐的75首古诗有41首吻合,既尊重了课标的要求,又体现了编者的自主,二者有机结合。
61首古诗词,又依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分阶段呈现,由易到难,第一学段,每册书安排了4~5首,第二、三学段,每册安排5~7首。从类型上看,第一学段都为五言诗,到了三年级出现七言诗,到五年级以后才安排了律诗、词,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诗词主题鲜明,与同组教材保持一致
61首古诗词有写四时景色的,有描写儿童生活的,还有边塞诗、哲理诗、送别诗、爱国诗等,内容丰富多样,在单元的编排上又注意了与同组教材内容保持一致。如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爱国”为主题,选取的是古今中外爱国的人物、故事,这一单元编排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就与本单元的主题契合,和谐统一。
三、编排形式多样,创造性地多种呈现
(一)直接呈现
这是教材最为传统的呈现方式,教材几乎没有任何注释,但古色古香的古诗词底版,大幅生动的配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抓手,为学生理解诗意和感受诗境创造了丰富的情境。
(二)“文包诗”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为苏教版所独创,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如《但愿人长久》以记叙的方式,描述了苏轼与弟弟的分别,中秋夜时思念弟弟而思绪万千,由埋怨而宽慰,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千古名词。
(三)融入课文
如《师恩难忘》一课,讲述了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去二三里》时,将古诗意境描述成有趣的故事。这些古诗融入课文的安排,又不同于上面的“文包诗”,体现了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学生在学文中不知不觉就认识、理解、背诵下来。
(四)读读背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练习中都安排了《读读背背》栏目,这个栏目重在让学生背诵积累成语、谚语、俗语、古今贤文、古诗词等,全册共安排17首,如《小池》《村居》《风》《竹石》等。只要求背诵积累,不要求精讲,有的还配有注释,供学生理解和记忆。
1.加强诵读,循序渐进。教材无论在量与难度上都循序渐进,学习训练要求呈螺旋式上升。所以,古诗词虽好,但不必贪多,循着教材的安排,将学生小学阶段的诵读量分解至各个学段,通过日积月累,夯实学生的基础。教学中,可淡化对诗意等的背诵,多在背诵古诗词、感悟诗情上花时间,在诵读、吟诵上下功夫,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素养。
2.根据难易,合理教学。古诗词,往往言浅而意深,看似简单的二三十个字中包含的意境深远,但一首诗放在小学、中学、大学所要达到的理解程度会因学生的年龄认知等有不同的要求,不可一概而论。以《寻隐者不遇》一诗为例,若在第一学段,安排学生会读、会背,体会诗人没有遇到隐者的失望心情即可,本诗编排在五年级上册,理解上就应有调整,可以在体会诗的意象和感受隐者形象上进行深入探究。
3.形式多样,吐故纳新。教学古诗一般有模式,但随着教材中古诗词呈现形式的不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不断创新,如《英英学古诗》本身就是对话表演式的内容安排,课堂教学就可以活泼一些。许多古诗均可入画、题诗,也可以与书法、绘画等结合起来。古诗词意境深远,也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学习“文包诗”等形式将古诗词写成文,也是高年级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兴趣与古诗词的编排有机结合,会找到许多教学形式,将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领会编者的匠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才可以不走偏锋,为学生的语文学习铺好路。
参考文献:
现代爱国诗词范文3
作为一个区县级的教育局及其下属学校,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局势以及社会、家长的不同需求的压力,如何在实践中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呢?笔者试以两所学校的“坚守”为例予以剖析。
绍兴市越城区城南的树人小学南校区由凤和完小、九新完小撤并后易地新建,城西的热诚小学南校区由鉴东完小、鲁东完小撤并后易地新建。这是十分靓丽的两所学校,绿色之路相连,弦歌之声相闻。按照“名校联盟、强强联手”办学模式,它们同为鲁迅小学教育集团联盟学校。实施的是同一套“文化引领、优势互补,倾情合作、异步提升”的运行机制,在提升“学在越城”教育品质,全面推进越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显得尤为耐人寻味。
总结这两所学校的办学经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坚守教育理想”。
一、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坚守
教育所需要坚守的是什么呢?说到底,就是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一大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就必须坚守“区域层面优质均衡和学校层面多元特色”的教育理想,这是新时期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也是我区推进教育改革的工作主题。
树人小学南校区作为一所城郊学校,撤并易地新建四年来,尽管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先后派出4任校长、16位优秀教师,但这支联盟团队,没有机械地照搬鲁小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刻意地追求鲁小的立人文化,而是始终秉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第六轮“生活教育与人的现代化发展”课题研究为载体,与时俱进地实施了“博爱行知、立德树人”的学校主题文化建设行动计划,奏响了“博爱的赞歌”。在管理文化的培育中,以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为榜样,突出尊重和欣赏,发挥了每个人的潜能;在课程文化培育中,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为依据,突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文化的培育中,以陶行知“和衷共济”的理念为指导,突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让阅读成为教师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学生文化的培育中,以陶行知“六大解放”的方法为导向,30多个社团活动风生水起,突出地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各方面能力。这就是坚守,教育人持有自己教育理念的坚守!有了这样的坚守,才有树人小学南校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某些学校,乃至一些地区在整个义务教育改革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一些颠来倒去、起起伏伏的情况?这很可能与这些学校或地区缺乏教育中的某种意义上的坚守有关。不是吗?一些学校或一些地区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总喜欢变来变去。今天说“素质教育”,就把“素质教育”喊得震天价响;明天讲“教育创新”,又把“创新教育”鼓捣得风卷雷鸣。然而,殊不知,“素质教育”也好,“创新教育”也好,其中总有些不变的东西,这不变的东西,就是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也就是需要我们长期坚守的教育的基点或底线。教育外在的载体和形式可以变,但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教育,也是教育铁的“定律”。正如浙江省教育厅老厅长邵宗杰所言:“教育是一项舒缓而优雅的活动,不怕慢,就怕弯,最怕翻。”
树人小学南校区所坚守的,是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坚守住了这一切,也就坚守住了教育本身! 因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存在于教育人的坚守、再坚守之中!
二、教育的坚守需要“博爱行知、诗香词韵”的情怀
当今社会世风浮躁,人心日趋功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要持有教育的那份坚守,并认真地践履和始终如一地实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秉持一定的“坚守”的理念,更需要教育人持有的那份“诗香词韵”的情怀。这在对热诚小学南校区年度办学业绩的评估中感受特别深刻。
现代爱国诗词范文4
一、“诗香盈校和合能谐”学校文化的内涵解读
乡贤陆游的诗人情怀和爱国精神,折射出的思想可以成为不可多得的教育元素,成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教育资源。通过诵读陆游诗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最终达成学生“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发展态势。因此,诗文诵读、诗香盈校应该成为学校办学文化的“根”。
“和合”语出《管子-幼官》第八篇:“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其意指民众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和谐融合、亲密无间、同心协力,为共同的事业努力奋斗。由于和合,所以师生素质提升,内涵创新,在原有基础上,自信进取的师生就能用自己的智慧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来。那么,“和合”应该成为当前学校办学文化的“魂”,因为,学校发展和则生,和则兴。
二、学校主题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诗意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追求。诗的本意是真,诗的意境是情。在学校核心文化中,我们追求着一种与人真心、赋予真情的智慧启迪、唯美追求。在共同解读学校内涵文化的过程中,彼此丰富,共同完善。我们认为:学校的品质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每个生命都受到尊重,每一个走进学校的人可以拥有自信、宽容和人格完整;学校的品质不在于硬件的豪华,而在于淡淡的书香弥漫,随处可以从目光所及处学习到知识、品行,在与人相处中感受彼此拥有的美好。学校品质既在于学科成绩中体现的基础和习惯,也在于操场上奔跑的速度、优美动听的歌声、劳动中灵巧的双手,还在于辩论中卓有见地的思想、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和不畏挫折的超越。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营造诗意氛围,涵养审美情趣
校园文化氛围是笼罩在校园内的特殊的文化气氛和健康向上的情调。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有诗意。学校努力为构建“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师;人育环境,环境育人”的诗意环境而默默耕耘。放眼四顾,学校布局错落有致,疏朗有别,校园绿化与建筑浑然一体,处处移步景异,典雅优美,宛如天然图画。古朴典雅的大型“陆游长廊”壁画,色彩斑斓具有创意的“小诗林”,充满童趣童真的“绍兴童谣阁”,明理导行的“弟子规”栏,以纪念陆游为特色的少先队队室、温馨舒适的教师“悦读吧”,每个教室黑板上固定的“赏诗园”,长廊中学生的陆游诗词配画作品的展示等等,让校园内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是风景、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资源、一砖一瓦都体现引导和熏陶,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经典诗词是一种高尚的文化,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学生浸染在经典诗词的浓厚氛围中,必将终身受益,而城西小学也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诗园、乐园。
(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探讨诗意教学,享受育美经历
1.“诗意”课堂呼唤富有诗意的教师
学校鼓励教师用诗样唯美的语言演绎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云门大讲堂”陆游早年在云门草堂读书。在这个幽静优美的环境中陆游生活、读书、思考,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云门大讲堂”得名于此,意在这个讲堂可以成为大家提升素养的讲堂,研修互动的平台。“诗意校园,诗化教育”主题论坛和“亲近陆游亲近诗意”的专家讲座等等活动,让老师们对“诗意校园,诗化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1)青年教师诗歌队
诵诗不应该是一种单纯的教学任务,而是教师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分享。在青年教师诗歌队的组建过程中,学校邀请专家开展经典诗词的知识培训,从古体诗歌到现代诗歌,从诗歌韵律知识到诗歌创作技巧等多方面进行讲解,使老师们受益匪浅。
(2)诗歌创作大赛
“鉴湖·陆游·城西”主题诗歌创作比赛,让老师们更深刻地体会作为一名“诗人”的幸福,作为一名新城西人的快乐。“稽山竞秀,镜湖汇流;这里的阳光,照亮每一颗童心,这里的雨露,滋润每一个天真。哦,城西——你是我可爱的校园!捧读剑南,走近放翁,这里的空气洋溢着诗的芬芳,这里的尘埃弥漫着画的淋漓。哦,城西——你是我向往的乐园!”这是教师对城西小学深深的眷恋!“陆游!你的豪情,国人谁不赞颂?你的精神,世人深深敬重!人已去,诗全在,万数诗篇,留待后人尽畅游!留传千古,传颂千古!城西!你的美丽,我们谁不陶醉?你的诗韵,师生久久徜徉!校长在,诗长留,诗住城西,只等我们尽情歌唱!传承百年!香飘百年!”这更是教师对爱国诗人陆游的纪念和敬仰。
此外,学校通过开辟教师“悦”读吧,评比十佳诗香教师,进行教师诗歌诵读展示,在学校网站开辟“文阁诗苑”栏目等形式,让教师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做有墨香、书香、诗香的教师。
现代爱国诗词范文5
关键词:背景 情艺情怀 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61-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文学样式争奇斗艳,而古诗词更是其中一株奇葩。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所占比重较大,教学任务较重。随着中考、高考改革措施的出台,其分量定会越来越重。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的民族,有着她过去光辉灿烂的一页,而她过去的辉煌又主要是靠汉字――确切地说,应该是古诗词一一流传下来的,古诗词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种牢不可破的结合又赋予古诗词某种特殊的意义,使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象征着五千年的古国文明,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民族的团结,象征着悠久灿烂的文化。
(1)知背景看生平。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任何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有时代的印痕。可以说,每一首古诗词都是那一时代的缩影。不管是李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写景诗,还是杜甫饱含写实笔墨的爱国诗篇,都大气而奔放;而宋朝的衰弱积贫和快速变迁,则使宋词多离别叹惋、仇恨哀怨之声,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诸多词人的作品可见一斑。两相比较,时代特色尤为明显。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这是作品理解中情感最难把握的一类,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才能好好理解。如果我们不知道东晋的八王之乱,不知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傲骨,就无从理解他“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避世隐居之志,更不会理解他为何读书“不求甚解”;如果我们不知道唐代的安史之乱,也不知晓杜甫在那场家仇国难中曾历经“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悲惨遭遇,我们就无从感悟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博襟,更无从理解他“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深情哀叹;如果我们不了解陆游从小到大的经历,不熟知他本人的爱国情怀,我们就无从感知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更无法理解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之志。正所谓“文如其人”,学会“知人论诗”,古诗理解鉴赏才会融会贯通。
(2)做诗词鉴赏题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古有苦吟诗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径须”,“只将五字句,用破一世心。”更有贾岛为了“推敲”二字和韩愈结成“布衣之交”的佳话。因此,只有发掘“情”与“语”之间的关联,用心去发现、品味诗中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才能更好地鉴赏好古诗词。鉴赏题说白了就是作用题,第一步:要知道用了什么手法,类似与比喻啊,对偶啊!第二步:手法的效果,如果不知道的话,就直接写生动形象的写了(这个地方就把这句古诗的内容用现代文翻译一遍)。第三步:继而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对社会的批判啊,什么的,没有的话,就别写。第四步:总结一下,类似于使文章更富有内涵啊,更流畅啊,什么的,这个都是套话,背几句就可以了,大概就是这四步步整理一下,这个公式,内容,主旨,语言,结构,四点都要讲。运用手法,就是语言了,生动形象或其他的写出了古诗内容,即翻译,进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尽量往古诗主旨上靠,与其呼应。铺垫啊,这是从结构上讲,没有就别写,要扣分,为全诗增添了什么什么的(套话结束)。如夸张与想象使物象极富张力;拟人使诗句形象生动、动感十足;虚实相生使塑造物象更为突出;托物言志表面在咏物,实际却在表志。一是:找诗眼,就是诗中的关键字眼。有时候字眼是诗的灵魂所在。二是:整体把握,自己对中国古文化知识的了解,往往会是你对古诗翻译的关键。比如一些诗人爱用典故,所以我们就要对这个典故有所了解,否则就无法了解诗意。古代中国是文人取仕制度,所以大多文人皆有官职,所以古代官僚制度十分重要。还有古代的历法等。三是:类比。就是同一类或同一风格的诗文可以放在一起对比或类比。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把握这一类诗的写作方式,进而更好的把握诗意。
(3)艺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也就是说,修辞手法包含于表现手法中手法就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如文学创作中各种叙述、描写以及讽刺、夸张、象征、比喻、对比、借代、拟人、排比、对偶、层递等。应该说表现方法包括了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运用方式。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学习修辞,不要死抠名词术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并能学会运用修辞手法造句。
诗词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要想使学生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分析得体,必须阅读和记诵大量的相关知识,平时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力求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领悟,去找到那种“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壮志与豪情。总之,赏诗如尝醇酒,久则弥笃;如饮清泉,沁人心脾;如品香茗,情趣盎然。久之将有“诗不醉人人自醉”的美妙感觉,这也就是鉴赏古诗词的最高境界吧。
参考文献
[1] 李伟.谈古诗词教学内容的鲜活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7(4):46-47.
现代爱国诗词范文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并注重情感教育,从而实现知、情、意和行的高度统一。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情感教育策略。
一、介绍诗歌背景,引导学生切入情感。
初中语文古诗词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遭遇和实际生活情况创作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和全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要介绍诗词写作背景,促使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文本,获得感悟。学生只有了解了作者背景,才能理解诗词,读懂诗词,以诗人之乐为乐,以诗人之悲为悲。
如,语文教师在讲解《石壕吏》时,介绍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唐军被敌人打败,为充实兵力则四处抓青年男子,导致当地民众苦不堪言。安史之乱后杜甫被俘,返回华洲过程中亲眼看到官吏将青年男子暴力抓走从军,在愤怒情况下创作了《三吏》和《三别》。杜甫在这样的时代下看到罪恶的统治阶级和人民痛苦,所以其诗歌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情绪。此外诗词意境和风格都和诗人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多数诗人在成长中创作,在经历中创作向世人传递内心真实情感。再如,在v解《武陵春》一课时,给学生讲解作者李清照在北宋败亡后经历了文物丢失、家亡、国破、夫死等不幸遭遇,内心郁闷不堪。之后前往金华有人邀请她游览著名风景双溪,因无心出游就写下了《武陵春》。当学生了解李清照的写作背景后就能体会到作者幽怨、忧愁、孤独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诗歌是中华古典文化瑰宝,以爱国爱民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浩然长存民族气魄以及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融入了中华血脉中,已成为发展、凝聚、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每篇古典诗歌的载体为语言文字,涵盖不同情感信息。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规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所谓情境是建构主义教育学中的核心思想,即认为人作为建构过程主体应借助自己的已具备的认知结构去主动构建知识,从而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境创设对开展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教学环境下运用如视频、音乐、图片等现代化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如,学习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课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幽静的田园图片,使学生在轻松的生活氛围和恬淡的山水风光中入景移情,进而产生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由此一来就能较快的理解陶渊明在这首诗歌中表达的人格情操和生活理想。
三、充分发挥想象,反复品味诗歌情感。
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相比其他题材更精美的内容,其中涵盖大量的情感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将其有效融入学生生活和学习中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思想感情,加深对古诗词理解,从学习学会创造生活,对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想象。所谓想象即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信息构建不在眼前的直观现象,这种心理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和有目的。古典诗歌也无法脱离现象,通过想象作品艺术现象进行阅读才能领悟其中的言外之意。例如教师在讲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20多个字就描绘了作者对秋天的思念,也刻画了游子在外的思乡之情。教师可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一个人在萧瑟的秋天的场景,思念远在家乡的父母,感悟作者艺术构思,由此一来在想象中创造了全新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中展示的内容。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高度凝练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美,由此实现从感性认识跨越到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