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范文1

>> 西安外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分析 “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黑龙江省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 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应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轨迹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基于职业生涯理论的高校学生自我认知意识调查分析 广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在校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熊汉忠.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R/OL].2013-05-29/2013-06-12.[http://.cn/s/blog_499f915d0102e3r5.

html?tj=1]

[3] Rutter,M.Resilience concepts and findings:implications for family therapy[J].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99,21:119-144.

[4] 宋国学.职业生涯韧性的结构维度:本土化研究[J].经济管理,2011,(11):184-193.

[5] London,M.Toward A Theory of Career Moti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3,(4):620-630.

[6] 王平.认知疗法提升恶劣心境障碍大学生心理韧性个案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334-338.

[7] 李义安,李清.学业不良与学业优良的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2013,(2):131-132.

[8] Heppner,P.P.,Heppner,M.,& Lee,D.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ollectivist Coping Styles Inventory[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6,(1):107-125.

[9] Spector,P.E.Locus of Control and Well-Being At Work:How Generalizable Are Western Finding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4):453-466.

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高职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为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 还必须在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上狠下功夫, 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知己”,有利于激发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

“知己”即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少学生是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的,把上高职作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进入学校后,一些学生消极、迷惘,不知所措,缺乏学习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高职学生这种特殊性也使得高职生的“知己”比一般职业生涯规划的“知己”内涵更为丰富:其一要认识高职特色,了解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人才定位、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特殊性。学生才能摆正心态,合理定位;其二,是对自己的了解,即“我能够做什么”和“我愿意做什么”。通过对包括个人职业兴趣、性格、能力、特长、价值观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纠正认识偏差和心理误区,形成鲜明的自我定位,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学生的“知己”可借助学校的入学教育、职业指导课程、职业素质测评、心理咨询等渠道展开。“知己”,会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树立信心,确立一个符合自身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目标;会使学生内心真正具有要求上进、渴求知识、追求理想和接受教育的愿望。高职的政治理论课可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围绕就业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等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教育,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施教形式,采取开卷、闭卷、口试、笔试、答辩等方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提高实践环节的有效性,通过观察、调查、谈话等途径掌握学生的职业发展资料,帮助学生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自己;通过社会调查、访问、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二、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 关注自身发展, 知识面广, 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渴望平等的思想交流, 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等, 这就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 展开平等的讨论,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 从而有针对性地深化教学内容, 联系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教学。

三、贴近学生实际, 提高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理论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和了解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 使“两课”的课堂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要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为他们解决存在的思想困惑, 才能用正确的理论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人生,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践表明, 大学生的许多思想问题与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 这就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深入了解大学生存在的生活问题、就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结合大学生的实际, 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大学生,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实践环节, 提高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社会实践教学是提高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时代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围绕教学目标, 制定大纲, 规定学时, 提供必要经费。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 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学生作报告;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把心得、体会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 组织学生参观, 可以到对口的工厂、公司参观; 参加有教育意义的公益性劳动和志愿服务;配合各种纪念日, 开展有纪念意义的校内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五、增强政治理论课考试方法的实效性

目前, 仍有部分的高职院校采取传统的考试制度。这种考试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内在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不能反映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实水平,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教育目标的预期。思想政治课考核评价体系应改变以往陈旧、呆板、机械、单一的考核模式, 使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向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撰写专题论文等多种形式转变。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各门课程的特点,采取结构评分制, 做到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有机结合, 并把课堂讨论、专题演讲、辩论赛和实践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和心得体会的综合表现作为平时考核的依据。

坚持开拓创新, 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高职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 对于增强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改善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36-02

人生有几个转折点,毫无疑问学子们面临的重要选择之一就是高考,而大学毕业又面临着步入社会、实习和就业的人生转折。每年,各个高等院校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学生面临就业。在这影响毕业生一生的路口,就业的选择就变得格外的重要。如果把握得好,前面就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若把握不好,那就要费一番周折了。

一 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当下,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制定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把高校毕业生视为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十分重要。

今天的高等教育走过了精英型,进入到大众型,正在向普及型迈开大步。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逼近700万人。面对如此形势,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实现良好就业已经成为检验其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独立学院凭着自身的办学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甚至将就业比作学校的生命线,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独立学院究竟有哪些办学特色让他们培养的人才脱颖而出呢?

1.独立学院注重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虽然,目前各高等院校都在提倡培养应用型人才,区别于高职院校以及普通高等院校,独立学院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的知识结构比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型人才更加完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发展的潜力更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比普通高校的研究型人才更强,能够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通过建设科技合作基地、实践基地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了解社会需求,而且在进入社会以前就锻炼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2.独立学院学生是否被社会认可,直接表现在学生就业方面

影响独立学院生源的直接因素是学院的就业率,因此就业向来就是学院重要的工作,它们不断创新就业机制,探索传统就业形势外的新的就业渠道,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为社会所用。

基于以上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众多高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他们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就业,达到“多就业”,提高学院的就业率,而且能够不断提高学院高端就业率,做到“就好业”。

下面就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如何开展就业工作做一些探讨。

二 锦城学院如何开展就业工作

当前锦城学院在就业工作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和成绩,“就读锦城,锦绣前程”已逐渐成为社会和家长的共识。在就业工作中,锦城学院连续5年的高就业率不仅与每年超过百场的招聘会(校园招聘会和多种形式的招聘会)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与锦城学院的就业工作人员的细致工作和个性化的指导分不开。

1.三练三创总公司特色教育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了解决现代很多大学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问题,学院大力推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三大教育”之一的“三练三创”实践教育。“三练”即吃苦耐劳意志训练、组织纪律与团队精神训练、职业素质能力训练;“三创”即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实践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经环节,学院开展“三练三创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三练三创总公司至今已陆陆续续成立多家学生模拟公司――七将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校园印务中心、耕作轩书屋、校园图文中心、上善轩餐饮文化管理有限公司、锦汇绿色物流中心、锦城洗涤中心、三联三创办公室以及学生农场总公司,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管理知识,以创业带动学业,以学业促进创业,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经营、学会创业。

劳动和创业是学院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已作为必修课,纳入总的学分安排。学院不仅要求学生上劳动课、创业课,而且要求学生写创业方案,参加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创业实践,实行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教育。此外学院还为毕业后准备创业的同学开设了SYB创业培训课。将劳动和创业纳入必修课,有利于学生学好生存的本领;有利于养成劳动的习惯,完善其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扎实认真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创业和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锦城学院创业教育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近几年不仅获得了多项省级奖项,国家级的奖项也陆续收入囊中。每年的毕业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毕业后创业,既实现了自我就业,又实现了高层次的就业。

2.岗位调查报告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一个人要取得事业的成功,首先就必须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青年人初入社会都想干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接下来就应该考虑自身的情况,比如,专业水平、特长或过人之处,包括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毕业生素质和就业岗位要求的不对称。毕业生素质和就业岗位要求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有知识、有经验、忠诚敬业、动手能力强,然而这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的素质。

锦城学院各系在2012年都进行了就业岗位的调查,学院各系均已推出了《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报告不仅展示了特定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而且展示了各个岗位工作内容、职责、权限、任职条件等。调查报告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助,有的专业对应几个或十几个、几十个岗位,只要学生比照一下,就能发现自己所具有的素质能不能与岗位要求相对应。例如: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具有大学英语四级的英语水平,学生就要保证在校期间达到这个水平,才能在就业时满足就业单位的基本条件。调查报告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同时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供了指导。

3.就业指导必修课和学院就业部的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在学院的支持下,就业指导课被列为必修课。同时,学院还组织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从就业政策与形势、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择业准备、择业技巧及应聘面试、现代信息技术在择业中的应用、择业手续的办理等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地教育指导。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规划的理念,合理进行生涯规划;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更重要的方面是指导毕业生适应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教会学生找工作。

锦城学院非常重视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就业工作负责人会定期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他们集指导、咨询、教育、管理、服务、研究于一身,建成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

此外,为了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学院就业部出版了《就业指导报》,免费向相关年级的学生发放,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开辟了就业指导的新阵地。

4.其他努力和方法

第一,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就业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锦城学院构建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行业协会、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学校与国内外高校的“四个合作平台”,帮助用人单位和学生做好就业信息的沟通,增进了解。

第二,成立了包括就业指导咨询在内的“锦城之约――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咨询”,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人成长指导和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

第三,扩大就业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帮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院各部门的不懈努力,锦城学院的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几年的高就业率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学院一直提倡学生要“多就业,就好业”,在学生高端就业方面不懈努力。

三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当前独立学院就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1)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不足,就业供求信息传达速度较慢。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应当进一步做好就业信息服务,不断充实和完善企业信息库,建立自己的就业信息库,使毕业生能在第一时间全面了解相关单位的信息。同时要改进就业网的功能模块,优化毕业生数据系统,建设好微博、微信、短信平台。(2)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态上存在一些问题,他们的就业心理定位较高。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应当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客观条件允许我做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判断自我价值以及时作出行动。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再创业,要求我校学生立足现实,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3)用人单位成为就业实习基地的数量较少,推荐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应当进一步加强就业和实习基地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母体学校较为成熟的优势资源和政府资源,拓展就业渠道网络和就业信息平台,向更多的合作企事业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汪达、张惠丽.就业指导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王燕红.新形势下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2)

[3]贾国栋.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10

[4]张举.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5]邹广严主编.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土木建筑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6]谢君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1)

[7]黄群赞、李飞.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8]易理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范文4

中国的“学历通胀”同样让人忧心,大学生就业问题几成老生常谈,这实际上就是文凭贬值,就是“学历通胀”。

难道“知识改变命运”仅仅是一场虚幻的梦吗?

滕振国与许多农村的孩子一样,坚信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滕振国并没有成为幸运儿,1988年到1990年他三度参加高考都未能如愿。38岁时以农民工身份考上哲学专业研究生引起轰动,但41岁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再次回到原点,当了院校大楼勤务管理员。滕振国和好多抱着“上大学=就业保障”的观念的大学生一样,选择了应用面很狭窄的专业,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数不胜数的技工奇缺,大学生回炉技校的新闻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如滕振国后来反省,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学个厨师。

蔡言厚曾是中南大学教授,退休后任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作为国内最权威的大学评价咨询专家之一,他带领课题组发表了《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这份调查报告给高考状元的崇拜者们狠狠地泼了一瓢冷水:32年间的高考状元几乎没有一个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绩远远低于社会预期。

“高考状元”为何难成顶尖人才?这与“学历通胀”又有什么关系呢?

好学生在校期间虽然不打网游,不逃课,考试成绩也OK,可是为什么毕业后事业如此不顺?因为他们根本不懂该如何去真正地学习,从来不思考该如何自己想办法规划职业生涯,该学什么,怎么学,学了如何致用?这就是当代高校学生的生活状态。鲜有大学生想到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或者想到了却没有付诸实施。最重要的是国内高校开设了很多社会上不需要那么多相关毕业生的专业。而这些专业,基本上每年都是国内高校毕业生失业重灾区。课程设置方面,无论是理论课时还是实践课时,中国高校的量和难度都和国外有差距。当然,这基本上是资金缺乏引起的。因为缺钱,学校没办法请那么多老师,买那么多设备,建那么多实验室,自然课时就被压缩了。数电、模电,这么重要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国内不少高校基本上都是对付式上完的。

所以不少毕业生付出青春和花费了父母的大量储蓄后才发现,市场上根本没有合适职位可供选择,即使获聘,合约依然朝不保夕,薪金甚至低于基层的技工。

把知识用活、用好,才能改变命运,淘宝就造就了不少大学生百万富翁。抛开北大卖猪肉的学子不提,华中科技大学卖臭豆腐的研究生不仅赚得盆满钵满,分店也开到了全国各地。

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意愿;行为;Probit模型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生涯规划被认为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择业的重要措施。[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最初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进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成就和工作满意度[2],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制定符合个人成长方向、社会发展方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成功与社会接轨、实现人生抱负的关键一步。然而,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虽然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校园中还是有不少大学生长期处于郁闷、空虚和无聊的状态,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密切相关。那么,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需求如何,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行为?这些问题的回答恰恰是高校调整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宁波市作为我国最早开发的沿海城市之一,不但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而且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3年底,全市高校共有16 所,其中全日制本科高校7所(国办2所、民办2所、中外合资办学1所、独立学院2所),高职高专院校6所,成人高校2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4.9万人,其中本科生9.44万人,高职高专生5.46万人,在甬研究生达7500人。宁波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确立了浙江省高等教育副中心的地位。宁波市高等教育非常具有代表性,以宁波市高校为例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愿、行为及影响因素具有代表性,能够为其他院校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特征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是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授课老师、部分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的访谈,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分为基本情况、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规划服务等五部分。

数据来源于2013年11-12月对宁波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城市学院、浙江医药高专等六所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过程如下:首先,课题组在综合考虑学校性质、学校类型、办学层次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高校;其次,根据学生专业和年级层次选择被调查的学生;再次,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以便其准确回答被调查者提出的问题;最后,对回收问卷逐一审核,剔除无效问卷。此外,为确保调查质量,课题组在正式实施调查之前进行了试调查,并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了完善。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90份,回收606份,有效问卷529份,有效率87.3%。

(二)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tata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宁波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需求、行为以及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然后,利用排名赋值的方法分析大学生期望的职业指导内容和职业规划咨询方式排序;最后,借助Probit模型研究影响大学生是否制定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三)样本特征

从被调查的高校看,既有国办高校(5所)也有民办高校(1所),既有综合性院校(3所)也有行业类院校(3所),既有本科院校(4所)也有专科院校(2所),这使调查更具有代表性,有助于全面反映宁波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从被调查的大学生来看,以本科生为主,占73.7%;男女大学生基本持平;以大一、大二为主,二者合计达71.8%;以文史类为主,占57.3%,其次是理工类,占32.9%;以非学生干部为主,占63.1%。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供求分析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从认知、需求到行动是一个渐次递进的过程,也是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3],只有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制定出职业生涯规划,才真正实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和价值[4]。本部分将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需求(认知、意愿、行为)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供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认知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27.6%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其中仅有2.6%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非常了解”;仍有26.8%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了解”;45.6%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在问及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依据时,有40.3%的大学生选择“兴趣爱好”;有31.6%的大学生选择“所学专业”;有19.8%的大学生选择“特长”。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不多,这势必影响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知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就读的大学生而言“重要”,其中19.1%的大学生认为“非常重要”;但仍有22.9%的大学生“尚未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其中有3.2%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进一步研究发现,78.1%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有帮助”,其中18.9%的大学生认为对就业“非常有帮助”;但仍有21.9%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帮助不大”。访谈中发现,持有该观点的学生认为,“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多、变数大,即使有职业生涯规划作用也不大”。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通过交叉列联表分析发现,性别、是否学生干部、年级与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知没有显著性差别。

在问及有无必要对在校大学生给予更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帮助时,86.8%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其中21.7%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必要”(见表2)。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有需求且需求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职业生涯规划意愿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需求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3),58.6%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有需求”,其中15.3%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需求强烈”;有4.9%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没有需求”;36.5%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没有明确需求”,这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大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或未认识到其重要性。访谈中发现,一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甚至极少数大学生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此外,通过交叉列联表分析发现,性别、是否学生干部、年级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认知没有显著性差别。

2.职业生涯规划意愿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3),55.2%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课程,其中9.8%的大学生“有强烈的参加意愿”;但仍有7.4%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他们认为就业、职业发展变数多,即使有职业生涯规划作用也不大。此外,37.4%的大学生对参加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课程的“意愿一般”,他们参加职业咨询和职业规划指导的意愿不强。

3.职业指导内容的偏好性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4),大学生期望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依次为:求职技巧与说话艺术、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职场中为人处世之道、专业的择业知识、职业礼仪与形象指导。这表明,大学生不仅注重就业求职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已经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校在加强就业求职教育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4.职业指导方式的偏好性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5),大学生期望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方式依次是:面对面咨询、网路咨询、同学互助、团体、电话咨询。这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面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

(三)职业生涯规划行为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3),15.7%的大学生“有职业生涯规划且目标清晰”,50.89%的大学生“有职业生涯规划且目标较为清晰”,二者合计达66.5%;31.6%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1.9%的大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四)职业生涯规划供给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6),64.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专门提供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就业指导服务,但仍有35.8%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专门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就业指导服务。进一步调查发现,24.8%的大学生在求职遇到困难时会求助亲朋好友,24.2%的大学生求助父母,二者合计高达49.0%;14.6%的大学生独立解决;还有1.3%的大学生处于迷茫阶段;仅有11.7%的大学生求助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见表7)。这表明,宁波市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与服务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调查数据表明(见表7),77.3%的大学生自我认知的途径还比较传统,其中通过自己的占39.6%,通过他人的占37.7%;而通过现代科学方式认知自我的占22.6%,其中通过专业机构的占15.0%,通过测试方式的占7.6%。大学生自我认知的途径之所以呈现以上格局,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滞后密切相关,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主要途径并非学校,选择学校职业指导中心和就业协会的仅为32.3%和2.6%,而选择父母和报纸杂志的达19.9%和35.2%(见表6)。这表明,宁波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切实提高大学生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和水平。

2.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60.2%的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课程表示满意,其中11.8%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满意”;但仍有7.1%的大学生表示“不满意”;32.7%的大学生认为“一般”。这表明,学校提供的职业指导服务还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今后应增强职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及变量选择

本文主要研究影响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被解释变量为有无职业生涯规划。本文将“有且非常清晰”和“有且较清晰”两个选项归“有职业生涯规划”,记为1;将“有但粗略”和“未考虑”两个选项归为“无职业生涯规划”,记为0。根据被解释变量的特点,本文选择Probit模型。Porbit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Pi=Pi(yi=1│xi,β)=Φ(X'iβ)=∫X'iβ-∞12πexp(-12t2)dt

其中,Pi为第i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概率,i为大学生编号,yi为因变量,取值0或1,Φ为累积标准正态分布函数,Xi为自变量,β为自变量的系数。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根据回归系数β绝对值的大小直接进行解释,而需要计算边际效应。对于连续自变量而言,边际效应表示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形下,自变量变化一单位所引起的对大学生有无职业生涯规划概率的影响;对于虚拟变量而言,边际效应表示相对于参照组而言,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概率的变化。

解释变量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相关文献进行选择,本文选择了性别、学科、年级、身份、专业满意度、专业选择依据、职业发展方向认知、职业规划知识来源、职业规划知识丰裕度等9个因素作为解释大学生有无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变量,选择变量如表8所示。

基于调查数据,分别建立了两个Pogit模型,估计结果如表9所示。模型Ⅰ为包含全部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模型Ⅱ为剔除与被解释变量相关性不显著以及产生共线性的解释变量后再次估计的结果。

从模型Ⅰ和模型Ⅱ的估计结果来看,年级、学科、专业选择依据、专业满意度、职业发展方向认知、职业规划知识来源、职业规划知识丰裕度对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显著影响,性别、身份对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无显著影响。

具体而言,从年级变量来看,相比于大一学生,大二及以上的学生更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且大四学生的边际效应最大,其系数为0.074,这意味着大四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概率最高,这主要缘于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就业的压力迫使其思考未来的职业选择。从专业变量来看,相比于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更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专业选择依据变量来看,那些依靠自身选择专业的大学生更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专业满意度变量来看,对专业满意度越高的大学生越有可能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职业发展认知变量来看,相比不了解职业发展方向的大学生,了解职业发展方向的大学生更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来源变量看,相比于从学校获取职业规划知识的大学生,那些从非学校途径获取职业规划知识的大学生更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主要缘于从非学校途径获取职业规划知识是一种主动行为,这类学生更加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从职业规划知识丰裕度变量来看,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越丰富的大学生越可能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性别对大学生是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显著影响,这与郑祥江、郝生跃的研究[5]结果一致;是否学生干部对大学生是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显著影响,这与高晓琴、袭开国的研究[6]结果一致。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涵义

(一)主要结论

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不多;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有明确需求,愿意参加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课程,主要希望参加“求职技巧与说话艺术”、“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大学生倾向于面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一半学生在求职遇困时求助家人和亲朋好友,仅有少数学生求助学校就业指导部门,通过现代科学方式认知自我的学生还是少数;大学生形成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比例比较高。35.8%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专门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就业指导服务,39.8%的大学生对学校提供职业指导服务表示一般或不满意,相比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而言,宁波市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服务有待加强。

计量结果表明,年级、专业、专业选择依据、专业满意度、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规划知识来源和职业生涯知识丰裕度对大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直接影响。其中,年级越高的大学生比年级低的大学生具有更加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工科大学生比文科大学生更倾向于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依据自身情况选择专业的大学生相比于外界帮助选择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更加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满意度越高的大学生越可能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清楚职业发展方向的大学生相比不了解职业发展方向的大学生具有更加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主动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大学生更可能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知识越丰富的大学生越可能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性别和身份两个变量对大学生是否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显著影响。

(二)政策涵义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辅导,切实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能力和水平;高校应该将求职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最重要的授课内容,提供更多的面对面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机会;高校应该通过校园网、海报、宣传栏等媒介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指导机构,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帮助;高中应该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引导其科学合理地填报志愿;高校应该为学生转专业或辅修第二专业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激发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高校应该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甘寿国,蔡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究――来自广东金融学院的调查报告[J].高教探索,2007(4):121-125.

[2]Wethel,J.D..Relationships among Career Exploration, Job Search Intensity, and Job Search Effectiveness in Graduating College Students[J].Journa1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0(57).

[3][5]郑祥江,郝生跃.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4):51-56.

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129-03

收稿日期:2013-06-10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学业生涯规划视阈下促进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的路径探讨”(2012B018)

作者简介:谢桂花(1983-),女,黑龙江富锦人,哈尔滨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令人担忧,据《大学生职业适应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调查的走入职场不满3年的大学毕业生中,认为自己职业适应状况差的比例为31%,6%的受访者则表示不适应现在的工作。受调查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的职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责任意识不强、执行能力较差、自我规划不足等职业素养方面的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作职业生涯设计,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曼提出的,他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1]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阶段的探索期,主要任务是从各种机会中探索自我,逐渐确定职业偏好,并开始在所选定的领域中开始起步。[2]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体系、教育体系和社会合力体系,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体系

1.当前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现状――认知度不高,规划意识相对薄弱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生涯规划理论发展比较成熟。在大陆,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推广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们对生涯规划认知度不高,只是近两年才在媒体上接触到“职业规划”、“职业定位”等相关信息。我国的初等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大部分学生除学习、考试之外的事知之甚少,家长也无暇顾及孩子学习之外的事情,职业教育欠缺。根据对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级和2012级两届新生调查问卷显示,在升入大学之前89.5%的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考入大学以后,虽然接触到了职业规划,但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简单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了找工作。有些学生玩心过重,无暇规划;有些学生认为计划没有变化快,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没有进行职业定位;有些学生“被规划”,敷衍学校,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作业”,应付了事;有些学生不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从众心理严重等。

2.优化多种宣传方式,构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体系

重视意识唤醒,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开展生涯意识唤醒教育,强化学生对生涯规划的认知,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生涯规划意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帮助学生树立三种观念:一是自我负责的观念。职业生涯规划关乎大学生个人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自己能对未来负责,不要期望别人来负责;二是匹配自身的观念。90后大学生是个性十足的一代,强调个性差异、个别需求,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个人的实际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不能简单模仿他人。三是终身探索的观念。职业生涯规划是过程,不是结果,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以适应阶段需求。

加大宣传,增强学生生涯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在高校强化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入学教育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刚入大学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在这个时机对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但可以引起学生对生涯规划的重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尽早确立目标,消除迷茫。二是通过校园广播、网络、条幅、宣传板等媒介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宣传。这些媒介是大学生常常关注的地方,加强这些方面的宣传有助于生涯规划意识的潜移默化和深入。三是开展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班会、座谈会和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探索自我、探索工作世界,增强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知,消除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的认知和被动接受的逆反心理。四是建立职业测评系统。它能帮助学生自我探索、认识职业、协助进行积极的生涯探索,在职业测评中可以看到所有相关的自我特征描述、潜在的预期职业,而且系统会根据前面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部分的结果,定制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计划书初稿,供学生进行更加个性化的职业思考。五是校内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利用活动推动学生职业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

二、构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1.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现状――体系不健全,规划过程流于形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过程,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技能、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教育应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始终。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有生涯辅导,[3]在中小学,更是有多种多样旨在扩展生涯和增进自我了解的职业探索活动和教育活动。在我国,直到大学才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且许多高校忽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意识不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些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相混淆,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用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等代替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即使有职业生涯规划课也主要是讲理论,并且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有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不够全员化,只有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重视,其余的人并不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意识不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有些高校师资不够充足,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由辅导员或者学生工作人员来指导,但辅导员不但工作量大,而且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选择和规划时缺乏全方位、个性化、一对一的指导;有些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与企业实际需要相脱节,理论性强,实践性弱。

2.加强师资、课程、咨询方式建设,构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加强师资体系建设。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全员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保障。改变以往单纯以职业规划课程教师、就业指导师和辅导员为主的师资队伍模式。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多,面对众多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辅导,且其中部分人没有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的培训,单凭经验来指导学生。加大就业指导处、学生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参加有关职业生涯教育培训的力度,到企业、高校调研和学习,并把这部分人员填充到职业生涯规划师队伍中,这样不但可以建立高素质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而且可以壮大职业生涯教育队伍,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另外,还应加大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他们熟悉专业知识,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最新动态,可以指导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讲更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建立由职业规划课程教师、各个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职业生涯规划师,由专业教师组成的高素质、专业化、全员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利于学生随时进行职业规划咨询,利于高校全员职业规划意识的提升,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条件。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全程化课程体系,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即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从大一开始进行,贯穿整个大学。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课,开展生涯规划意识唤醒讲座,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把重点落在自我探索上,通过系统测评和工作坊,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大二和大三主要帮助学生探索外部工作世界,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课,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专业实验、比赛、项目等,帮助学生联系假期实习单位,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增强对工作世界的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师帮助学生在认知工作世界和认知自我的基础上,确立职业目标,并制定具体规划。在此阶段职业规划师应每隔一段时间指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这段时间是否完成所制订的计划,完成的效果如何,并随实际情况调整目标和计划。大四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就业预期,提高学生求职技能。

构建多样性咨询方式。构建灵活多样的咨询方式,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方式主要采取一对一咨询和团体咨询,一对一咨询对咨询师的要求高,工作量大,一般一个学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大概要分四到五次进行,还要进行提前预约等程序,整个咨询下来时间大概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团体咨询覆盖的学生面广,但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所以既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这项工作覆盖广大学生,又要能针对每个不同的个体做到个性化职业辅导,就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对一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样化的咨询方式。多样化的咨询方式可供学生选择的机会多,易于接受,特别是网络咨询,更是省去了中间的很多环节,操作简单方便,消除学生面对面咨询的顾虑,符合当代学生时代化的需求。

三、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合力体系

1.当前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关注现状――重视程度不够,个人规划无落脚点

企业用人机制不完善,不能做到人职匹配。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关注员工的自我规划,在入职时强调职业适配性,对员工进行系统的职业测评和培训,员工能够按照个人的兴趣和能力上岗工作。大多数的企业不重视发挥员工的特长和能力,不能做到人职匹配。大学生入职后,不区分员工的个人能力,而进行统一的技能培训,然后立即上岗,导致员工对个人的职业规划无意识,使职业生涯规划在社会上不能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在校学生受此影响,没有根据自我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特征和将来适合从事的职业要求来规划大学生活、学习和工作,学习没有方向感,随波逐流,从众心理严重。

2.凝聚高校、家庭、企业力量,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合力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单是高校的教育,还需要实施多层次、多领域的保障与支持,通过整合高校、家庭、企业等多方面的资源,建立全面综合的社会化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做到资源共享和互补。从高校的角度来讲,要整合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主动与企业联系,共同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4]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和使用关系,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争取实习实践机会,聘请用人单位的HR为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训练课程,增强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了解以及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他们熟悉本行业管理、技术要求和职业发展,在学校和他所从事的行业的交流沟通中,具有其他人员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校友为在校大学生做职业规划相关方面的指导,将使学生能够迅速把握社会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的需求,调整个人规划和社会需求的高效互动机制,通过校友还可以建立培养基地和就业基地,开发更多资源。从家庭的角度讲,家庭是孩子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在孩子职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启蒙和引导者的作用。父母对孩子比较了解,他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根据孩子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帮助孩子确立职业目标,并帮助他们制订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从企业角度讲,企业加大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关注度。通过职业生涯培训,使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个人生涯需求之间达到平衡,不但可以提高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发展,也可以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和引人、育人、留人的企业氛围。同时,在校大学生完善的职业规划也可使企业招到理想的员工,减少当今毕业生职业不适应状况,降低员工流失率、跳槽率。

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做好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内在激励大学生,激发其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增强社会职业适应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7-89.

[2]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