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习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习题范文1
填空题
1.我国( )方案由财政部统一制定,但是( )财政部没有统一制定,需要财会人员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代码设计。
2.在计算机条件下,财会人员只要使用记账模块,记账工作便由计算机自动、准确、高速完成。记账工作可以在编制一张凭证后进行,也可以编制一天的凭证后记一次账,既可以( )次账,也可以( )次账。
3.凭证号是记账凭证的标识,按会计制度要求,不同类型凭证每月分别从( )连续编号,不能有( )、( )。因此,凭证录入模块能够检查出最后一张凭证号,自动加1后生成当前凭证
4.检查凭证类型是检查输入的( )或( )与凭证类型是否相符的检查。特定的凭证类型有时要求凭证中必须出现某些科目,如( )中贷方科目必须出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 )中借方科目必须出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若满足上述条件,检查结果为“正确”或“真”,否则,检查结果为“错误”或“假”。
5.系统服务模块的功能主要包括( )、( )、系统维护、修改口令、获取外部数据等功能模块。
6.任何一张凭证都满足“有借必有贷”的原则。因此,对每一张凭证存入凭证文件之前,必须自动进行( )。如果平衡,检查结果为( ),否则,检查结果为“错误”或“假”。
7.在凭证科目输入中,必须考虑对科目编码的( )以及是否为( )进行检查。
8.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记账凭证的类型按照( )和( ),可以采用( )五种记账凭证;也可以采用收、付、转三种记账凭证。
9.实现往来核算和管理的做法是,在科目设置时,只将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等( )的性质定义为“往来”,即告诉计算机需要专门的往来核算与管理,将具体的地区、往来单位等( )从科目体系中剥离出来,将地区、往来单位等信息存放在往来单位通讯录文件中进行统一管理。
10.自动转账是计算机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出现的新概念,自动转账模块应该包括:( )、( )功能模块。
11.生成自动转账分录模块的功能是计算机根据自动转账分录文件中的自动转账分录,按定义的( )从历史凭证文件和其他有关文件中提取数据并计算出数值,自动生成( ),并将其保存在临时凭证文件中。
参考答案:
填空题
1.一级会计科目编码 明细科目编码
2.一天记数 多天记一
3.“1”开始 重号 漏号
4.借方科目 贷方科目 付款凭证 收款凭证
5.会计数据备份 会计数据恢复
6.借贷平衡检查 “正确”或“真”
7.存在性 底级明细科目
8.经济业务 功能模块 银收、银付、现收、现付、转账五种
9.一级科目 二级明细科目
会计习题范文2
【关键词】 会计监督 会计质量 内部监督 外部监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业务处理日趋复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范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提供的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经济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这就要求在会计工作中,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状况,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工作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质量是当今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中,下级欺骗上级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为了偷逃税款、骗取国家补收入,真是煞费苦心,国家尽量让企、事业单位的报表、预算真实,可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仍然可以想出应付的方法,如账外设账,在工资表上下功夫,将部分收入用三联单来开票,多列支出,少计收入,这都是由于监督体系不健全,《会计法》中的规定不完善等造成了大量会计信息失真。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力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监督。
一、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我国应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楚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如《经济法》、《证券法》等,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我国企业会计监督不力,问题还在于我国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对内部监督还存在着很多误解,因此监督能力弱化,会计信息不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单位加强内部监督的程度,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主要是体现在: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这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要害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这样就使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者相联系,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三、加强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
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也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也就是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根据有关规定,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目前很多注册会计师就没有确实履行其监督职能,“银广厦”案例给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警示就在于注册会计师对现有准则的执行存在重大疏忽与不力。因此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之一。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单位外部监督层次,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为会计人员创造了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四、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在我国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负责人认为自己是负责人,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将其一推了之或者找个替罪羔羊,减轻自己的责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要害。作为单位负责人,他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样就加强了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再者,为了适应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的要求,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还必须要懂治理、懂业务、懂财务、懂会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对法律负责。
五、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治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由于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他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的输出结果。所以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首先是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其次是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的信誉。这样的素质的会计人员才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职业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然后,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所以要注重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继续提高,提供机会给他们进行继续教育。最后,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治理能力。因为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因此,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首先要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业务操作能力,同时国家、社会也要提供相关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这些会计人员进行培养,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全面性,使得会计监督能够有效的得以执行。
参考文献:
会计习题范文3
【关键词】 会计要素; 会计科目体系; 会计科目
由于现行准则中界定的会计要素不够合理,会计科目体系与会计要素之间缺乏严格的对应,具体会计科目使用不够准确,因此增加了会计初学者掌握会计科目的难度。本文拟从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体系、具体会计科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对我国现行会计科目的改进进行探讨。
一、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在财政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六类会计科目。从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可以看出,现行会计科目体系存在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系不对应;二是会计科目体系构成不合理。
(一)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系缺乏严格的对应
我国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问题在于利润要素上。会计要素是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结构性内容,是财务报表的构成框架,但是我国利润要素的设置不够合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本身既包含了收入减去费用之后的差额,也包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因此,利润这一要素本身在设置上就存在问题,既不完全独立于其他要素,又不能完整包含其他要素。
会计科目体系应该是对会计要素在记录行为中的运用。在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上,我国会计准则设置了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六类会计科目,与会计要素体系形成了较大差异,其主要是历史遗留的原因与当前复杂经济环境的原因,实务界习惯了将影响利润的会计科目纳入“损益类”这一含混的科目类别中。然而,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系的不对应却增加了会计初学者学习的难度,造成其在理解、运用会计科目时不够深入和准确。
(二)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不合理
不仅现行会计科目体系与会计要素之间缺乏严格的对应,会计科目体系设置本身亦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
1.会计科目类别之间存在交叉,不能形成完全独立的会计科目类别。例如,我国“成本类”会计科目的设置,尽管较好地反映了企业内部经济资源的消耗和资产形式的转化,但其归根到底仍为“资产”,只是资金占用形式的变化,一种资产转化为了另外一种资产。将某些项目命名为“××成本”的会计科目设置模糊了会计科目的本质,降低了会计科目的可理解性。实务中,许多会计初学者对“生产成本”会计科目的理解曾经备感困惑。另外,现有成本类会计科目的内容亦不全面,如“在建工程”、“材料采购”实际上也属于成本类科目的内容。“共同类”会计科目类别则与资产、负债又形成了交叉。
2.“损益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较为模糊,不利于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理解。损益类会计科目将所有影响企业利润的项目纳入其中,简化了科目的分类,但却不利于对利润形成的理解。实务中一些具体损益类科目的设置更是模糊了与要素之间的联系,如“投资收益”等。
二、具体会计科目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会计科目的设置上,现行会计准则亦存在较多问题,如科目设置名称不妥当、科目内容不合理等。现行具体会计科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会计科目上:
(一)制造费用与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与“生产成本”是两个典型的生产性企业成本类会计科目。根据准则指南的规定,“制造费用”会计科目反映的是企业在产品生产中所发生的一些间接性的生产费用,如间接人工、间接材料、生产用固定资产折旧及其他与产品生产有关但又无法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生产成本”则指可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的生产费用,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实际上,二者反映的均是一种资产——在产品(或未完工产品)。这两个会计科目虽然突出了企业生产产品的耗费,但在名称使用上却降低了对在产品这种资产的理解。
(二)研发支出
“研发支出”这一会计科目的设置意在反映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的耗费。这一会计科目设置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科目本身的可理解性不够,其余额实际上是一种资产(资本化的研发支出);二是其明细科目的设置存在问题,“费用化支出”是一种费用,却列入了成本类科目中,“资本化支出”是一种资产,却以“支出”的方式列示。
(三)本年利润与利润分配
“本年利润”与“利润分配”两个会计科目的设置是为了反映不同类型的留存收益。“本年利润”这一会计科目的设置较为明晰地反映了企业本年度所赚取的利润,而“利润分配”会计科目却对较多会计初学者造成了较大的困惑,尤其是其明细科目的设置与明细科目之间的结转问题。在中期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中,二者之和又反映为“利润分配”总账科目下的“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名称。年度资产负债表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余额来填写报表项目“未分配利润”的数字。这些繁琐规定大大增加了会计初学者理解报表内容和编制报表的难度。
(四)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这一会计科目简化了与投资有关的损益项目记录,但其简化的设置却大大降低了会计报表的可理解性。根据现行准则指南中的规定,所有与投资有关的损益均通过“投资收益”这一会计科目的记录来反映,既包括股息、债券利息等“收入”,也包含处置投资形成的各种利得与损失。这种会计科目的设置方法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使得相关部门(如证监会)不得不通过其他方式来加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理解,如中国证监会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要求中,对于处置投资的披露要求就显示了“投资收益”会计科目设置的不合理,也说明我国利润表的披露内容需要改进。
(五)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
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营业外收支会计科目的设置仍然体现出没有完全脱离历史影响的弊病。尽管在2006年的基本会计准则中提出了“利得”与“损失”的概念,但与其相对应的会计科目却仍然使用了实务界较为熟悉的“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的名称。这一名称虽然有助于理解营业利润与非营业利润的区别,但却与利润的构成内容表述上形成了差异,不利于会计初学者对利润要素的理解。
三、改进现行会计科目的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从会计科目体系重构与具体会计科目改进两个角度提出针对我国现行会计科目的改进建议:
会计习题范文4
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意义、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基础及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内容三个方面,浅析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系统的构建,以期对今后的工作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行政事业;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管理会计是整个会计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核算会计存在同根关系,但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性。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各个单位,既包括市场化发展的企业,也包括为国民事业服务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对单位内外部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将单位日常业务和经济活动相结合,对单位的财务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活动起到一定的管理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体系大多数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行政事业单位运用管理会计体系还不够全面。即使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建设了管理会计体系,也往往采用传统的财务会计方法,对于财务信息只是初级的记账处理。这样的结果使得财务资金没能得到高效利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单位会计效率
加强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能进一步加强财务信息决策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减少传统财务会计记账的漏洞。极大的提高了财务会计工作的效率,对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可以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记账管理缺陷,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信息进行提炼和分析,提高单位财务决策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单位财务会计的效率,促进国家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促进财务管理
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一方面反映了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是否科学有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单位内部整体的运行是否完善。事实上,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由单位内部的财务控制和管理会计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体系,不仅能够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还能突出“对内报告会计”的优势。将财务管理运行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体现出来,让相关财务工作人员根据反映的情况制定、调整财务预算等方面工作。
(三)减少行政成本
构建管理会计体系,能够有效降低行政成本。降低行政成本也即是减少了国家财政负担,有利于国民建设的全方面发展。管理会计体系如何减少行政成本?首先,管理会计体系与单位风险管理系统相结合,可以为单位风险管理系统提供技术及发展上的新观念。其次,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提供清晰的、完整的财务运作信息,从各个流程加以防范与控制。因此,构建管理会计体系,能将单位财务预算的使用效率提高,从而减少行政成本。
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基础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在构建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通过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首先应从理论基础出发。因为理论是指导实践工作的明灯。其次是实践基础,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后是保障基础,因为所有的行为建设都需要制度作为保障依据。
(一)理论基础
通过利用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能很好的指导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公共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早期的公共经济学主要指的是传统财政学,研究内容局限于政府收支,很少涉及到其他经济行为和管理活动。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对政府等公共部门在经济与管理活动过程中生成的信息收集与加工,这为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实践基础
当前,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正在不断延长、拓宽、增大财务管理的功能。增强财务管理功能的好处,一方面能够完善财务制度,如财务规划、会计制度、会计信息化等;另一方面能够将事后核算逐渐过渡为事前预算,从而进行风险控制、绩效管理,并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法,借鉴企业运行中的管理会计模式。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在性质上与企业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并不妨碍行政事业单位灵活运用企业在管理会计体系方面的经验及优点。
(三)保障基础
任何事物的建设都需要拥有保障性,拥有保障性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才能更加合法、更加安全。行政事业单位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已经具备相关制度、政策及法律的保障。目前,已经出台的《预算法》即可作为其实施的法律保障之一。此外,根据现在的经济条件及社会环境而言,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体系已拥有了成熟的条件。因此,全面建设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体系,不仅符合国家法律制度的规定,同时也符合单位运行管理的需求。
三、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内容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系统,并非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或者是口头上的说法。它具有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法及客观实在的具体内容。以下通过行政事业单位的预测系统、管理决策系统、预算管理控制系统及业绩评价系统四个方面,介绍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内容。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预测系统
相对于“亡羊补牢”,我们更喜欢“未卜先知”。预测,是降低风险、减少损失、控制经费及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预测系统,是行政事业单位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预测系统的作用在于能通过预测分析,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估计,避免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预测系统可通过定性与定量两种手段进行,具体使用哪种方式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确定,或两者兼而用之。预测系统预测的方法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目前或者以往的预算水平来进行分析。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系统
决策,是任何一个单位在自身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之所以需要更多的考虑因素,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目标更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中,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部门、各系统能反馈更多的信息,这样才能保障管理决策具备科学性及有效性。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系统正是为单位的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重要通道。
(三)内部控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在国家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了当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建设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以满足会计信息反映完整性的要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内部财务控制管理制度的实施,强化单位财务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加强财务部门和单位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明确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保障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将会计核算和单位日常业务有机结合,有效发挥管理会计的功能和作用。
(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控制系统
预算控制,大到国家建设,小到家庭生活,处处都具有预算控制的实际性。在生产生活中,企业的成长发展,事业单位的稳定高效,时时也离不开预算控制。预算控制系统能够对各种经济活动、日常业务进行分析和评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到“责任承包制”,也即是将每个部门的责任确定下来,再由部门分配到个人。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能够各司其职,避免出现“拉扯”现象;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将问题反馈给管理人员,从而让管理人员能及时的进行解决。
(五)行政事业单位的业绩评价系统
理论和实践已经充分的证明,“大锅饭”是笔糊涂账。勤劳的蚂蚁如果与懒惰的蛀虫所获相同,那么勤劳的蚂蚁将会消失,懒惰的蛀虫则会越来越多。我们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业绩评价系统。以业绩激励及业绩评价作为考核的两大部分。以实际的利益,如职位升迁、薪资报酬作为奖励手段。积极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勤劳的蚂蚁越来越多,从而提高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总之,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运行中,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中认识管理会计体系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运行具有提高单位会计效率、提高单位会计效率及减少行政成本的重要意义。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所需的理论、实践及保障基础。掌握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内容包括,预测系统、决策系统、预算管理控制系统及业绩评价系统。只有充分意识、了解、掌握了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意义及构建内容,才能进一步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才能有效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况玉书.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J].会计与经济研究
[2]柳珺.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J].民营科技
[3]乐婷.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应用研究[J].审计与理财
会计习题范文5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规范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的标准,是财务目标的具体化。其主要功能是辨别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能有用或有助于决策。
一、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会计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企业是狭义会计信息的唯一供给者,需求者是指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主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国家、企业管理当局、其他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指企业由于选择了特定的会计方法而造成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偏向于某一个特定的信息使用者,由此造成一部分人得到更多的所需信息,另一部分人却与此相反,从而引起投资成本上升,股票在市场上流动性下降;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内部使用者,相对于外部使用者而言更具有信息优势。企业管理人员利用这种优势,对会计报表粉饰和美化,不断地进行收益和盈余调节。我国正处于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大于对会计信息的供给阶段,许多公司、企业不愿意公开其内部重要的会计信息,以防被其竞争对手获悉后使自己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有一些内部的财务信息如,公司发生重大的亏损、资不抵债、公司受到财税部门的重大处罚等,这类信息公布之后必将有损于公司的形象,甚至使上市公司的股价大跌,所以公司也不愿意提供这一类信息。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因素造成会计信息不能充分、真实的反映企业的业绩,如历史成本计量、货币计量等固有的局限性,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
2、会计信息报告失真,导致数据不实。主要体现在:由于为追求经济指标或任务指标的完成,在未达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依靠调整报告蒙混过关;只用对政绩有用的统计数字,不利的数字就加以改造,最终导致数据的失真。内部自我约束功能不强。在会计、统计管理上随意性较强,在有重大政策和业务出台时,钻政策的空子,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对会计统计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随意改动。对统计数字没有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手段,即使是审计部门也只能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进行数据真实的检查,而对合并统计数字却无法进行全面的检查。
3、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相关信息不能得到正确反映以企业年度定期报告为例,多数存在母公司对子公司及关联企业的列报存在疏漏、对或有事项及其他重大事项未做说明、对利润总额主要由非主营业务利润构成不详细披露、对其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的重大变化未做必要的分析说明等种种现象。有的虽已严格按照规定内容作出披露,但若未能依据环境之变更或公司面临之特殊情况自愿增加对外披露内容,则其披露充分性存在不足。如近几年来物价变动较为剧烈,但在各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很难见到公司愿意说明或充分注意到此对其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所可能造成的影响。有的企业存在大量资产未能得到确认,更谈不上计量和报告。现有财务报告模式仅把重点放在实物资产,对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等知识资产却没能反映,而恰恰是这些无形资产才是企业利润增值最快并最为重要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着企业的价值。在知识经济中,知识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首位资源,若按历史成本计量,则许多知识资源的价值无法得以实现。知识资源反映的是企业未来价值,而以历史成本反映的则是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
4、会计信息数据反映单一化,缺乏指导性。现有的企业报告反映的主要是企业财务信息,其揭示的范围也局限于对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交易和事项,而忽略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由于企业环境以及企业自身还在发生变化,要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仅依靠过去的财务数据是不够的。而且某些非财务信息往往比财务数据更能提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O,跨国间贸易往来的增多,这些非财务信息有助于提高贸易往来的可能性。加之现有的企业对外提供的报告主要反映企业的自身业绩,而忽略其它许多方面的信息,诸如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等。这是由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决定的,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企业的评价标准将不会仅仅局限于企业经济效益方面,信息使用者利用现有的会计报告,难以对企业作出全面的评价。
5、会计信息传递时效过慢,影响信息需求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及时性是与相关性密切相关的。从临时报告和非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看,现在会计系统是不定期提供会计信息的,而且企业年度报告要在财政年度数月后才能公布,企业管理机构往往由于了解信息的不及时而难以确定一些重大事件系于何时发生,致使监管有效性不足。另外,有些公司往往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而决定何时披露重大事件,甚至与非正当的投机商进行勾结,配合其操纵市场行为而则机披露,从而降低相关会计信息及其它信息的及时性。会计信息时效与实际形成严重的滞后,这大大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也影响众多投资者的决策和切身利益。
6、会计信息传递不能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相关性是具有相对性的,同一种信息对不同的用户以及在不同时间上其相关程度不同,而现有会计系统提供的只能是针对所有者共同需要的通用会计报告。这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的信息处理过程的结果,只能向信息使用者传递综合的信息,但这种通用的会计报告不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所有不同决策的需要,其相关性只能是相对的。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分析
1、建立健全法制。
修订后的《会计法》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法的强大作用,一定要有配套的法规加以配合,应该相应修订刑法、公司法和证券法,特别是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发现作假要采取果断的惩罚措施。优化会计职业道德环境,制定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则以及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为会计监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会计法和相关的法律条文的同时,应该注意既规范外部监督如国家、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又完善内控和奖惩机制,改善会计监督内部环境,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种约束机制,它是对权利和责任的约束。会计准则作为会计管制的一部分正是为了均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的利益而产生的。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准则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利益协调过程。因此,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披露作出规范时,应保持中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合理确定企业披露足够的相关信息,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以均衡、协调企业管理当局与使用者双方的利益以及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不同利益,从而使有关各方的正当利益得到维护。
会计习题范文6
会计监督,是指单位内部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享有经济监督检查职权的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成立的社会审计中介组织,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善性以及本单位内部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具体内容包括: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进行监督,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合法;对各种财产和资金进行监督,以保证财产、资金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以保证财务收支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对经济合同、经济计划及其他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督,以保证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对利润的实现与分配进行监督,以保证按时上交税余和进行利润分配,等等。
二、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
1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内部会计监督本质上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对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实行内部会计监督。
2 政府监督。政府主管部门(或授权国家审计机构)与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监督行为。
3 社会监督。企业管理部门、董事会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委托社会中介组织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实施的监督行为。
三、当前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 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和经营责任缺乏必要的监督。在当前的会计监督体系当中,会计人员以及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的所有会计监督权是企业经营者所赋予的,监督人员的监督手段只能在经营者授权的范围之中才能进行,才能发挥作用。同时。这个权利还只能利用会计监督体系对企业经营的某一个具体时段进行静态的事后监督,对企业日常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不能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
2 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和经营责任进行监督的过程中,监督手段和方式过于形式化。其中,社会审计监督是国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事后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经营者进行实时的监督。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南于多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利益方面的问题,导致监督过于形式化,导致社会监督缺位。
3 政府监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具体体现为:(1)监督体系个部门的义务分配不正确,一些诸如审计和财政等部门值关心自己的业务;(2)监督途径没有及时更新,缺乏威慑力;(3)政府职能的变化远远赶不上经济管理的进步。
4 资金管理存在漏洞。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深入,企业和某些具有事业性质的单位,在经营过程中过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相关监督部门所承担的现金监管职能能力下降。有的甚至以监督作为手段来达到经营目标,导致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和监督方面出现漏洞。
5 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被弱化,责任界限模糊。通常来讲,企业会计人员只有在企业管理者授权的范围之内进行处理和监督,所以其承担的也仅仅只是授权者授权范围内的岗位责任。客观上来讲,会计机构与人员只需要服从并维护管理层的利益即可,这严重地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都只会使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完全丧失。经营者被监督的的常见形式是社会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是该项权利的施行者,所有者间接享受该项权利。可是,现实中的很多情况导致审计关系复杂和烦琐,导致社会监督脱离现实。
四、加强会计监督对策研究
1 宣传学习《会计法》,思想上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实行会计监督必须要有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做保障,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难以保证。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紧迫性,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业务的程序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在机制上、制度上达到规范行为、控制风险、防范舞弊、纠正差错的效果,切实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2 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保证会计监督有据可依。财经会计法规既是约束企事业单位经济的准绳,也是会计人员据以进行会计监督的依准。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应细化,对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规定应较为固定,减少会计操作的灵活性和主观性。完善违反财经法规处罚办法,加重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责任人的惩罚力度。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予以规范,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多层次的会计披露方式,将我国非上市企业划分为大、中、小三个规模层次。大型企业完全执行上市公司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年报按照上市公司处理,并进行审计,但不要求临时公告;中型企业按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制度执行,可以不执行会计准则,要求编制会计年报,但无须编制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要进行报表审计;小型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年度报表可以简化,不要求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是否审计可以由其自行选择。这样可以保护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贯彻成本效益原则,使会计监督工作有重点的进行。
3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内部审计、纪委监察的监督作用。首先要求参与经济业务事项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分工和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其次,对于重大违纪违规问题,要联合纪委、监察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多方面的内部监督体系。
4 应该对公司内部的监事会做出明确合理的工作安排,使各部门的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作为一个尤其敏感的机构,财会部门应该着重监督。在我国的《新公司法》中明确强化了公司内部监事会对于公司账面情况的审阅权限,并且还从本质上加强了监事会的建议权和调查权,同时把其他相应职能权限也新加入了其中。由此可见,我国这些年在这方面也是下了不少工夫的。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为随着公司上市潮流的热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成为了股民,证券交易量的激增,公司股东对于公司董事的督查也越发松懈,所以在这个时刻提出对于董事会的监察工作是一个必然的举措。对于监事会职能的强化,不仅要给予其独有的法律效力,还要延伸其职能的权限,使其可以对公司账目资料进行检查,这样才能真正使监事会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