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的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怀念父亲的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怀念父亲的诗词

怀念父亲的诗词范文1

一、古典诗词题材艺术歌曲

中国丰富的古典诗词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如从周代的《诗经》、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到秦汉的《乐府诗》、汉代的《相和歌》,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等等,都为我国的作曲家们创作艺术歌曲提供了丰富的择选。古典诗词格调清新,韵律优美流畅,蕴意深远,具有朴素的哲学思辨之感,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作曲家选用的诗词大多采用名家名作,他们对这些诗词的再创作,使得古典诗词另具美感,是对诗词的另一种升华。

陈田鹤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热爱古典文学,曾在家乡永嘉就读私塾,自幼酷爱诗词、文学、音乐。1932年曾与好友陈庆之一起为《葱茏晨报》编辑副刊―诗刊《山雨》。他本人也在诗刊上发表诗作,1941年曾作诗《怀念曲》以思念当时还是女朋友的妻子(陈宗娥)。

陈田鹤对古诗词是十分钟爱的。他的第一首作曲就是古诗词,宋代向镐的《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第二首作品是宋代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还有古诗词作品:张继的《枫桥夜泊》、秦现的《江城子・西域杨柳弄春柔》、晏几道的《菩萨蛮・个人轻似低飞燕》等等。

陈田鹤的古诗词歌曲创作具有很高的水平,这和他从小对古诗词的热爱形成的深厚广博的传统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廖辅叔先生称赞他说:“对诗词的欣赏不愧为独具只眼的”。

例1:《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1931年,陈田鹤在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上海国立音专”求学第二年时,创作了他的第一首艺术歌曲:宋代向镐的《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宋・向镐

谁伴明窗独坐?

我共影儿两个,

灯尽欲眠时,

影儿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

好个凄惶的我!

这首词是愁苦、寂寥的、孤独的、苦闷的。引起了陈田鹤的回忆,贴切的表达了他记忆中的童年生活。

此词以“谁伴”两字开头,突出作者在窗前等下孤独而坐,思考自己的人生,有谁与我作伴?只有我自己和影子两个相依想存,但是影子是不能长久的。灯尽后,连影儿也抛弃我了,更加衬托出自己的孤单。我很凄惶,很无奈的叹息,彷徨无助、苦闷的心情跃然词间。

当陈田鹤看到这首词后,马上就与之产生了共鸣,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9岁丧母的陈田鹤在继母的冷淡,孤独的、苦涩中渡过。他借向镐的这首词来抒发童年心灵上的创伤,反映了他艰难坎坷的人生经历。

此曲旋律哀伤婉转,曲式结构工整,带变化音的西洋小调式,典型的欧洲作曲技法,风格上很相近于老师黄自的笔意。

例2:《枫桥夜泊》

1935年,陈田鹤从武汉回上海途径苏州游玩,观寒山寺景,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七绝诗,描写了江苏城外寒山寺的秋夜江边之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此诗意境幽远,秀美隽永。作者观景视物,欣赏了幽美的夜色后,在静谧的夜晚听到钟声,显得格外的突兀和落寞,升起萦绕在心头的忧愁。

此境此景引起了陈田鹤的回忆,想起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几次三番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孑然一身,工作何去何从,一家老小八口人还等着自己养活,面对着滔滔江水,跳动的星点渔火,心中不禁泛起淡淡的惆怅。此诗正应和了此时的心境。全曲共有十个小节,算是一首“袖珍”型的作品。全曲运用五声调式写就,钢琴伴奏写的简单,但很有意境:右手两小节在高音区清丽的和弦连接下开始,犹如河面上泛起的微波,向人展示客船夜泊寒山寺的画面。音乐将张继的这首七言绝句诗意表达无遗。

二、近现代诗词题材艺术歌曲

1919年“五四”,提出白话文写作,兴起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体―“自由诗”体。它讲究表达情感自由奔放,韵律不受限制,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既定规格。语言浅显易懂,非常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在20世纪20、30年代非常受大众欢迎,代表人物有:徐志摩、林徽因、郭沫若、未瀚章、郁达夫、廖辅叔等。

在陈田鹤的艺术歌曲中,创作了许多“自由体”诗的作品,与多位词家合作过,其中以与徐志摩、廖辅叔等人的合作较为频繁。

陈田鹤与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Γ字┥,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笔名:南湖、诗哲、海各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留学,入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1926年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在英国剑桥大学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作。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与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诗好朋友。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和、闻一多等人创立“新月书店”,创办《新月》杂志。曾游历苏、德、意、法、英、美、日、印多国。因飞机失事而遇难早逝,时年34岁。

徐志摩的诗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他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把抽象的事理化为生动、可感、可见的具体形象。他的诗大多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的,也有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动人民同情的,探讨生活哲理的,以及借景抒情的。

陈田鹤的艺术歌曲中也有选用徐志摩的诗。如:《山中》、《天神似的英雄》等。

山中

徐志摩

庭院是一片静,

听市谣围抱;

织成一地松影―

看当头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静。

我想攀附月光,

化一阵清风,

吹醒群松春醉,

去山中浮动;

吹下一针新碧,

掉在你窗前;

轻柔如同叹息―

不惊你安眠!

这首《山中》是徐志摩作于1931年4月1日。这首诗是徐志摩写给当时已是梁思成妻子的林徽因的。他去探望在香山疗养肺病的林徵因,看到昔日恋人憔悴的身影,有感而发写成此诗。

第一段借香山的夜景引出了第二段的“不知”二字,设想香山的夜、月、松引出思念。 第三段热切的愿望,希望自己是风、是月光、是松叶,能借助这些事物静静地注视着你,但不想把你的情感惊动,蕴而不渲的一缕情思表露无遗。表达了诗人对昔日恋人的眷恋和呵护之情。

怀念父亲的诗词范文2

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一本破旧的《唐诗三百首》,教四岁半的我和一岁半的弟弟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我背的第一首诗。我还不识字,母亲念一句,就跟着念一句,像堆积木似的,把一首诗完整地堆砌在小脑瓜里。

就是这二十个似懂非懂的字,为我敲开了一扇鸟语花香的诗意之门。

我的母亲是护士,那两三年是她很难得的一段家庭主妇生涯。我还清楚地记得,背诗的时候,母亲在厨房里揉面,捏出一个个精巧的包子,有豆沙馅的小兔包、芝麻馅的小鱼包,还有小鸟啦、花朵啦,各式各样的,放进蒸笼里去。就在我们背完一首五绝或七绝的时候,香喷喷的包子蒸好了。能够准确背出诗来,就能获得一个兔包或鱼包的奖赏。热腾腾的包子捧在手里,却还瞅着别样的,恨不能多背几首诗。

吃过晚饭,父母亲便牵着我和弟弟的手,出门散步。我们把白天背熟的诗背给父亲听:欲穷千里目,砰――我把一粒石子踢得远远的;更上一层楼,追上去踢得更远,痛快地――砰!

常常遇见不相识的路人,因为两个用着嘹亮童音如同歌吟的孩子背诗的声音而驻足。看见他们听完之后眼中的惊奇和赞赏,我和弟弟仿佛穿上了最华美的衣裳。

母亲再度工作之后,再没有人领着我们读诗,而我依然爱诗。学校里的老师要求学生背诗,同学们怨声四起,苦不堪言。他们所以为的苦差,对我而言,却是那样快乐的事。

少女时期,我曾在当时还没被拆除的国际学舍举办的书展中,买下了第一本词选――《三李词选》,书中选的是李白、李后主和李清照的词。我要求自己每天一定要背一阕词。这三位的词,都是感伤的情调,这使我变得多愁善感,沉溺于眼泪与自怜。

有个同学每天都很开心,如同阳光下的银杏树,哗啦哗啦,一阵风过就发出细碎的笑声。她注意到了我的落落寡合,于是,有一次我过生日,她在卡片上抄了一首诗给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里面的忧愁呢?追悔呢?感伤呢?为什么既不怀念远去的朋友,也不追忆逝去的情事?为什么没有年华老去的无奈?为什么没有时不我予的慨叹?这首诗读完,我竟然对生活有了好多喜悦的情绪,让我忍不住想要出门,去感觉一年四季的风花雪月,感觉活着的幸福。

从那时候我就开始意识到,诗词的世界何其广阔,绝不只是提供了多愁善感而已。

我从没有什么座右铭,遇见困扰或烦恼的时候,也不求神问卜,我习惯翻阅诗。那些诗人从不吝惜,总是以他们的生命故事,给我们人生启示。

一年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

王国维是春天的拥护者:“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春天的植物从冰雪中挣扎着冒出头来,等待温暖的雨水,迅速地发芽成长,不过几个昼夜,便蔓延出整片绿意。只要我们仍有热情投入的目标,焕发青春的狂情,便也能冲破人生霜雪,回到年少时代,无所畏惧。

从古到今,人们运用各种方法,企图留住青春,希望永远保持春日的生机盎然。然而,最好的“回春术”其实不假外求,只要我们心中的火种不熄,便能滋生出一片绿原。

司马光在初夏的客邸中,见到了金黄色的花:“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他被向日葵的坚持所感动,将这花视为夏日的力量。柳絮与葵花的不同就在这里:柳絮随风飘扬,并没有固定的方向;向日葵却是不管太阳在哪里,它的脸孔都会转向太阳,如此执着。

人生走到夏季,约莫都能找到自我,发现值得奋斗的目标了。有了明确方向的人,就像艳阳下的向日葵,可以尽情绽放。人们看见向曰葵,也多能获得一种振奋和鼓舞。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这不仅是心情,也是一种境界。秋天是收获的时刻,也是赏菊的季节,一方面收获自己的耕耘,一方面还能欣赏别人更高的成就,不张狂、不嫉妒,正是学习的好时机。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白居易邀请朋友前来饮酒的诗。下雪之前的天气,严寒砭骨,最为难熬。然而,诗人却在红泥小火炉上暖着美酒,邀请朋友前来共饮,有着无限的温暖与浪漫。哪怕是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是不能放弃享乐与朋友,不能割舍所有生之欢愉。

这些诗词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多愁善感的情意,更多时候还有心灵与智慧的启发。我们必须有一首或几首诗,放进人生的行囊里,抗御这诡谲多变的人间。

怀念父亲的诗词范文3

自动化学院 李傲

看过几篇回忆几十年前当知青时上山下乡的文章,其中以怀念当年的艰苦岁月为多,但由于年代距今较远,对当年的时代背景没什么了解,所以不曾有过多大的感触。直至一天偶然读到叶广苓的《离家时候》,才感到自己与那个时代的联系,由此生发出不少感慨。

一九六八年的某个早晨,二十岁的叶广苓即将离开位于北京的家只身前往大西北。二十年的人生都是在城东的古老院落里度过,如今突然要离开了,而且何时回来遥遥无期,也许真要一辈子扎根大西北了。想到这里,叶广苓越发得不舍得离去。她六岁丧父,家里还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三人都由母亲拉扯大。因为在父亲去世后家里渐渐和亲戚们断绝了联系,所以他们的处境相当困难。然而祸不单行,母亲作为家里唯一的支柱,在一九六七年患上了重病,医生无力回天。哥哥是地质队的,常年在外,家里一下子只剩下两个不足二十岁的小姑娘了。

当得知自己要去大西北知青时,哥哥破天荒的请了假回来给她打包行李并送她。这一来家里就只剩妹妹来照顾母亲了。后来妹妹也知青去了,半年后母亲去世。自一九六八年作者二十七年没回过家,也没能为母亲送终。

读完之后,我总是觉得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拆散了一个家庭,导致了一个悲剧。以为就当是来说,去边远地区支持国家建设是一件最光荣的事情,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是在正常不过的的事情。一个时代的思想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随着这群人命运的改变又生出不少悲欢离合。但后来转念一想,即使是现在我们也差不多过着和当年知青一样的生活。虽然我们不是被国家硬生生安排的,但也总是为了某些东西离开家乡,错过了许多。自古以来莫不如此,也许这就是思乡怀远成为一个亘古不变主题的理由吧。

在这个充满可能的时代,不少人都被野心和抱负驱使着离家,因为外面有更多的机会,外面有更多的可能。我们被这股要成功的思潮所影响,牺牲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机会,想要博得世界。

当年的知青也就和你我一样大,他们也被一股思潮影响,我们以一样的心态离家,后来同样都遇到挫折。他们抒发着他们的感慨,我们也有着自己的无奈。世界就是这样,因果轮回,终于又到了我们的头上。

我无法也不想对那个时代加以褒贬,只是在读完这篇文章后,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是很像的。也许几十年后,当我们回忆自己的峥嵘岁月时也会发出和现在那些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人一样的感受。同样,我们也会越来越与古人诗词里的感情产生共鸣。

也许成长就是这样,一件复杂的事情慢慢变得简单,一件简单的事情慢慢变得复杂。就像,我之前无法理解知青们的感慨一样,现在却能和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并扩展到自古至今,一切的情感我们都是重复,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不一样罢了。但就当我们越来越理解以前难以理解的诗句文章时,我们也就再也回不去之前的岁月了。因为当我们不理解时,我们正处在现在所怀念的那个状态之中。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记得高中的时候学习这曲《丑奴儿》时老师让我们描述一下辛弃疾写这首词时的心情,然后写纸上交给他。同学们都眉头紧蹙,碳素笔在指尖不停地转动,却怎么也落不到纸上。

怀念父亲的诗词范文4

关键词:薛宝琴;怀古十绝句;内隐十物

一、“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薛宝钗的妹妹薛宝琴展示了她的十首怀古绝句,书中写到:“众人闻得宝琴将素习所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做了十首,内隐十物,皆说这自然新巧。”①承接第五十回在暖香坞制作诗谜,薛小妹自称是昔日随父亲游商四方时感怀古迹而作,且每首诗中都暗隐俗物一件,让众人猜一猜。这新编的怀古绝句便是以下十首:

赤壁怀古(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交趾怀古(其二)

铜铸金镛振纲纪,省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钟山怀古(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淮阴怀古(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广陵怀古(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何如。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桃叶渡怀古(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青冢怀古(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马嵬怀古(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蒲东寺怀古(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梅花观怀古(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②

这十首绝句分别引用了汉末赤壁鏖战(《通鉴纪事本末》卷九)、马援南征交趾(《后汉书》卷二十四)、孔稚制移文(《南齐书》卷四十八)、汉初韩信封王(《史记》卷九十三)、隋炀帝临幸江都(《隋书》卷三、卷四)、王献之赠别桃叶渡(《晋书》卷八十)、昭君出塞和亲(《汉书》卷九、卷九十四)、杨妃玉殒马嵬坡(《旧唐书》卷五十一)、崔张相会普救寺、杜柳魂游牡丹亭等十事的典故。其中前八首为真实的历史事件,第九首和十首则是引自唐代传奇《莺莺传》和明朝南戏《牡丹亭》,属于文学作品。在古诗文中,题名既为“怀古”,那么创作者的真实意图便是“感今”,历史的沧桑在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中得到再现,在感慨过往历史与当下惊人相似的同时,抒发内心的感慨。故而借用典故表达内心想法,便是怀古诗的魅力所在,薛小妹的这十首怀古绝句的用典也不例外。

二、怀古十绝句的“感今”内涵

在第五十一回中,薛小妹的这十首绝句诗“内隐十物”,交予众姐妹猜灯谜所用,然而“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而且至始至终也没有破解谜底,这十首绝句的内隐之物反倒成了谜团,待后世揣摩参透。十首绝句的所藏之物,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通观全诗,格调低沉压抑,涉及到战败的倾颓、分离的苦楚、死亡的恐惧、功业的未成等等,颇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沧桑,映照盛世不再,韶华流逝的现实,哀婉惆怅,凄凉萧瑟。在一片祥和欢聚的大观园中,此刻突兀出这么十首诗歌,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关于这十首诗的伤今之意,学界通行的说法是“十首绝句,其实就是《红楼梦》的‘录鬼簿’,是已死和将死的大观园女儿的哀歌。――这就是真正的‘谜底’。名曰‘怀古’,实则悼今,说是‘灯谜’,其实就是人生之‘谜’。”③十首怀古诗分咏了九个人(第二首起):贾元春、李纨、王熙凤、晴雯、贾迎春、香菱、秦可卿、金钏儿、林黛玉,而第一首《赤壁怀古》则是总述贾府的衰败历程。

正如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所言:“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预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偷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④庞大的家族衰朽腐坏,贾府“事败抄没”,在覆巢之下完卵不存,“子孙流散”各奔东西,十首绝句正是照应了前文的预言:今日众姐妹聚首弹唱、猜谜赋诗,他日树倒猢狲散、林尽鸟投飞,怀念的是今日富贵荣华的纸醉金迷,感伤的是他日生离死别的衰朽破败。书中在首回即题写了一首名曰《金陵十二钗》的绝句,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⑤在作者看来,这些文字“字字看来皆是血”,透过层层欢乐的背影,望见了来日的凄惨悲怆,唯有饱经沧桑的怀古诗足以涵盖兴衰变迁的家族,以及附着在那棵朽木之上正摇曳生辉的新生枝叶。正如《阿房宫赋》所云:“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⑥薛小妹诗中感慨的是古人,而日后她们又何尝不是古人呢?在哀叹别人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感伤自己呢?此时的大观园正处在“呼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末日前夜,只是这众多“痴儿竟尚未悟”罢了。

三、怀古十绝句的“自然新巧”之法

薛小妹的十首怀古绝句正如文中众人所言“自然新巧”,其新巧之法在于将这十首诗歌运用地恰到好处:在“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比、议论”⑦的小说中运用诗文,犹如“羚羊挂角”自然而天成,清新而巧妙。

十绝句的创作首先是满足情节结构的需要,是承接上一回众姐妹作诗句、猜灯谜的情节安排。薛小妹在其姐姐薛宝钗的安排下进了贾府,新来的人儿为了给自己的姐姐脸上增光,同时要在姐妹们的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便有了在暖香坞猜灯谜作诗的文娱游戏,在叙事上自然过渡,合乎情理。

其次,十首诗也回应了“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主旨思想。薛小妹展示的怀古绝句诗中描写朝代更迭、战事兴废、死亡破败等等衰颓的景象,历史的厚重感沉醉其中,犹如历经了风云沧桑的岁月老人的思想境界,远远超出了她这个十二岁正处于妙龄少女年龄段的思想界面。十首诗细细品来觉得荒唐可笑,但正是透过这满纸的荒唐言,道出了作者一把的辛酸泪:谁料贾府今日之辉煌,预示着来日的没落,十之有九对应着在场猜谜语的众姊妹,暗示着他日的奔走离散。在小说的第五回中,贾宝玉游幻境,阅得点评十二钗的诗文,心中不解其文意。到了此处薛小妹又呈现十首绝句,众人又猜不到谜底。文中悬念跌出,处处设伏,相互点染,恰到好处。

第三,十绝句的运用使得抒情更加委婉,达到了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效果,展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民族性。在叙事中抒情是古代文人惯用的伎俩,十绝句借薛小妹之手展示,以猜谜语的形式设疑,道出的是辛酸苦楚,在记叙的过程中呈现诗歌,以诗歌善于抒情的特点表达创作的意图,其婉转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继承了我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作者深厚的学识功底由此可见。(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注解:

① (清)曹雪芹撰,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706页。

② (清)曹雪芹撰,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706-710页。

③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266-267页。

④ (清)曹雪芹撰,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89页。

⑤ (清)曹雪芹撰,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7页。

⑥ (唐)杜牧撰,郭预衡、刘盼遂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下),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154页。

⑦ (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8月第1版,第135页。

参考文献:

[1] (清)曹雪芹撰,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 (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 蔡义江著.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4] 贺新辉著.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5] 王士超著.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6] 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4.

怀念父亲的诗词范文5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现象却普遍存在。而语言贫乏、内容空洞是最突出的表现。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素材,怎能写出好的文章呢?素材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现在一些学生常常感叹生活单调乏味,其实我们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生活的积累。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形成丰富的生活积累。

1.1关注学校生活。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那里有他们熟悉的优美环境、和蔼可亲的老师和朝夕相伴的同学。校园里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也可鼓励学生将校园的美景拍摄下来,并配上生动优美的解说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学校里的老师同学他们都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在与他们的相处中,肯定会发生一些令我们刻骨铭心的事或精彩瞬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魏巍就是把他与蔡芸芝先生相处的几件平凡的小事,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写成了《我的老师》,感动了亿万读者。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运动会、文艺汇演、校园艺术节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经过刻苦训练、激烈比赛,既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也能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活动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付出也有收获。由于这些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写出来必定真实感人,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源头活水"吧。

1.2关注家庭生活。家是我们每个人温馨的港湾,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都是我们最熟悉、最亲近的人。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只有在家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那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家庭生活也是五彩缤纷的:亲朋好友的节日聚会,家人结伴休闲旅游,甚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或者饭后的散步,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那些感人的细节,获得自己的体会与感悟。莫怀戚选取生活中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生活细节,写成了《散步》这篇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优秀散文。

朱自清先生抓住了父亲的"背影"这一细节,写出了体现浓浓父爱的《背影》,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

1.3关注社会生活。顾宪成曾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小社会",还要关心"大社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感悟时代跳动的脉搏。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是我们了解社会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认识了一大批"最美"式的人物: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这些先进人物事迹蕴含着巨大的正能量,也是我们写作的好素材。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到机关、餐馆、医院、厂矿等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了解社情民意,感受一下近几年来我国党风、政风、民风的巨大好转,增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与责任。

2.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都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词汇,还能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阅读积累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2.1从课本中积累素材。收入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时文美文。这些文章无论从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谋篇布局、表现技巧上,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研读,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环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领悟。比如同样是写"母爱"为主题的文章,《秋天的怀念》侧重于对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母爱。而先生的《我的母亲》则是侧重于母亲的言传身教对自己的影响,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母爱的。同样是写小人物,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而杨绛的《老王》则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像老王一样的不幸者的关怀。通过"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

怀念父亲的诗词范文6

>> 清驿:滇西北汉族村落六百年的风雨与风雅 清驿:远去的宦影 屯堡驿茶六百年 驿动的季节 城市的记“驿” 云南驿失落的记忆 文昌宫:珍贵的驿学遗存 离别经年的隐忍驿动 “奏捷之驿”母亲的怀恋 云南驿:最早叫云南的地方 让驿动的心归于平静 盂城驿的红尘往事 元朝的入藏驿传制度 祥云 云南驿 云南之源的发现 龙泉驿的逐梦行动 “看不见”的鸡鸣驿 云南驿:英雄的栖居之地 简论《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 马嵬驿,爱情的流离与背叛 奢香置驿与贵州建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清驿:滇西北汉族村落六百年的风雨与风雅 清驿:滇西北汉族村落六百年的风雨与风雅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洪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切都以植物的形式把村庄围绕着。

我始终相信每一个汉字都是有着相应的质地与光泽的。如果时光老去,汉字却在时光深处,星星点点,忽明忽灭,如同浓夜里的萤火虫,当它们映入我的视野的时候,竟然还会散发出一种温暖来,让人备感亲切。比如“驿”。

它让我看到了城廓之外的村庄里马匹奋蹄,借着淡淡的月光,向着远处黑沉沉的群山狂奔而去。

比如“清”。它让我看到了一股泉水从树林背后弯弯曲曲地流过来,渐渐临近的时候,闪着银子一样的波光,甚至还会发出潺潺的微响……

清驿,这便是一个细水长流、人影闪现、草茂树密、鲜花馥郁、炊烟弥漫的野驿。

当它们被古时的人们用来给一个村庄命名时,清驿这个词便成为一个具象,把我的目光牵引着,投向云南西北部,永胜县,期纳镇。这个村庄,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模样。它在我的眼里显得异常丰富、饱满、实在。就连我曾经在地方史书里看到过的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宦游四方的从政者,比如刘、黄恩锡、黄耀枢、杨嵘等“清驿四进士”,都在这样的村落里,随着我在村庄里的游走,渐渐显得清晰起来了。它的屋群、树木、门、墙、巷道和人影,在弥漫的阳光和空气里被赋予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让我可以看见、听到、闻着、触摸。 那些居住在幽暗典籍里的古人们

夏日的阳光照在那些低矮的泥墙上,泛着一种淡淡的光。数十年的风吹雨打之后,那些泥墙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光滑,原本隐藏在墙里的小石粒,如今已经暴露在外面,有的小石粒已经再也抓不住那垂直的墙面,在某个时刻落在地上,墙上布满了小孔。墙头上高高地“站着”一堆仙人掌,我只能想象,许多年前的某一天,一坨鸟屎从天上落到墙头上,一粒仙人掌的种子便在那里开始了它的生命历程。当它生出芽来,一开始就艰难地在风里成长,初春的时候,只是简单的一个圆弧形状,深秋的时候,已经有三四片深绿色的仙人掌跟它做伴了。

泥墙和仙人掌,在村庄里见证了时光曾经与生活擦肩而过。清驿村也不例外。

在清驿村,泥墙和仙人掌引导着人们一步一步往村里走去,偶尔遇到一个人,他略微躲避着陌生人的目光,侧身从墙脚下走过,到来与离开,都是那样悄无声息。看着那渐渐远去的背影,他也许就是“清驿四进士”当中的某位进士的后人,如果,古人已经成为历史,居住在幽暗的典籍里,我们只能从那些纸张上看到关于他们从这个小村落出发,天南地北四方为官的传说;我们也只能从那些纸张上读到他们写下的诗词章句,感知他们数百年前的风雅与忧愁。而他们的后人们,却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村子里,一代,一代……

这些后人中,还出现了汪养度、黄伯颖、单镜、刘思善、刘晟基、刘大英、刘裔彦、刘彬、刘秉书、刘健运等学养深厚的文化精英。他们从这些村道里走向五湖四海,骑马,坐轿,阅读公文,访贫问苦,造福一方百姓,用自己在外面的世界里的身影,点缀了这个村庄的精神脉流。也许,他们曾经告老还乡,也许,他们终老异地,只有这个远在滇西北的故乡,始终在他们的心里温暖地存在。 更多的人成为村庄的记忆

在村庄的中心地带,我还看到一个残破的拱门。在久远的历史里,这个拱门曾经作为清驿村的门户,把村庄与陌路隔断开来,成为这个庞大的村落与外界相联系的枢纽。

当我站在拱门口,只能看见陈旧而破败的青砖上覆盖着厚厚的苔藓,苔藓年复一年地生长出新鲜而耀眼的绿色来,青砖被雨水侵蚀、被阳光暴晒、被风吹拂过后的那种特有的灰黑色,在我的目光里同样有着浓烈的腐蚀感,让人眼眶发痒。众多相同命运的青砖构成了一个拱门,我已经找到拱门两端的围墙,现在这个拱门孤零零地矗立在村庄里。它作为门户的功能早已丧失了,经过几百年的扩建,随着清驿村人丁持续增加,村庄的边沿不断向着四周漫溢出去,原本作为这个村庄门户的拱门,已经被清驿村紧紧地围裹在里面,成为村里人追忆往事和历史的点缀。它的右边紧贴着农户的屋墙,崭新的屋瓦和墙内的树枝,演绎出村里人一刻不停的琐碎生活。它的左边是一个小小的广场,从广场的侧沿,踩着长满了衰草的腐土,可以一步一步地走上拱门顶上去,杂乱无章的植物在那里年复一年地自生自灭。

站在那个残破的拱门上,我感觉到了一种渗透到内心深处的寂静,作为遗迹,它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还是在村落里存在着,无欲无求地等待着垮掉的那一天的到来。拱门的背后是一棵高大的榕树,榕树繁杂的根须、粗壮的树干、茂密的叶子……这些都注释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与拱门相比,榕树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但依旧显得很年轻,如同六十岁的退休老者站在他八十五岁的父亲面前一样。这里的人也同样有着相同的情境,“清驿四进士”之后,一些人又从这里走出去,涓流汇大海,雄鹰上碧空,只留给这个乡村一串名字:彭元槐、彭宿、黄荣魁、袁嘉祥、刘国祥等,他们在村庄里的往事还被村里人零零星星地细数着,仿佛昨天刚刚发生过,还没有在记忆里散去,在方志里刚刚被写上。随着时光一天天老去,谁又能想到,还会有多少人从这里走出去,成为村庄里的记忆,成为村庄之外远远近近的某个地方备受崇敬的人? 数百年来,清驿村民秉承了江南荆楚之人酷爱诗词书画的习俗,窗前桂花飘落,庭院青砖铺地,堂上翰墨流香。

这个叫作清驿的村庄,依旧人烟稠密,人丁兴旺,清晨炊烟四起,傍晚百鸟归巢,头枕着渐渐香甜的梦,梦里思念着的人,正在渐行渐远的路上。 清驿村的历史始于六百年前

清驿村外面,叶片、枝条、缨须、果实、花瓣、根茎,一切都以植物的形式,把村庄围绕着,它们收藏了流云地高天上的每一个瞬间的影子,同时也收藏了村庄的历史。

清驿村的历史是从六百年前开始的,在史籍里,我看到一些零星的文字,它们把永胜县的历史浓缩在里面,让我们看清了一些关于这一片区域的古老往事

明朝初年,开国皇帝朱元璋派遣大将傅友德、沐英、兰玉平定云南,为了稳定对云南的统治,中央王朝对云南实施了军事屯垦,驻守云南的数十万军人就地垦田屯守,同时,又从江苏、湖南、江西等江南诸省迁移数百万民众远徙云南,与驻军一起,掀开了开垦云南边地的历史序幕。

这一史实,便是被后人广为传颂的“洪武调卫”。从此之后,在云南,江滩边、峡谷里、平坝中,水草丰茂的地方便有星星点点的村落,以官、伍、卫、所、场、驿来命名,从江南来的汉军汉民们,就居住在这些村庄里面,转眼便是数千年。

永胜县便是“洪武调卫”时汉民族大量迁居的地方,清驿只是这个历史潮流中的一个小小的村落。但是,我始终认为,清驿村是永胜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汉民族村落。它把江南崇尚文化的传统保留了下来,数百年来,清驿村里书香四溢,村里人通过科举走入仕途,以朝廷官员的身份,重新回到中原汉地为官。这个村庄的村民秉承了江南荆楚之人酷爱诗词书画的习俗,窗前桂花飘落,庭院青砖铺地,堂上翰墨流香。而此刻的四野,临水捕鱼之族啸居水滨,游牧狩猎之民纵歌山岩,清驿村里的人们,以他们的峨冠长巾区别于四方。

大自然赋予了这片水土丰富的枝叶、羽毛和蹄痕,清驿村里的人们也没有辜负这里的水草与阳光,他们在初春时播种,在深秋后收藏,在清明节祭祀,在端午节怀念,在重阳节远眺,炊烟被稻田围绕,阳光照耀着屋檐下的玉米,见证了立春、夏至、谷雨、秋分、冬蛰等华夏民族特有的季节转换,陪伴着村外的植物一天天生长起来,一次次在它们的生命里轮回,一个或耕或读的村庄在粮食与书卷里慢慢地意气风发。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十二年、六十年、一百年、两百年,四百年,六百年,遥远的清驿村,早已成为村里人的故乡,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里已经有书院、宗庙、祠堂,祖祖辈辈、年复一年地厮守着。

这里的书院、宗庙、祠堂我不止一次造访过。省道穿过清驿村,车轮转动着,我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古老的文庙,那个科举时代里神圣而庄严的地方。穿过一片空地,向着破旧的大门走去,远远地闻到了锈迹,从一把铜锁黑暗的孔隙里弥漫出来,雕梁画栋、青砖碧瓦、飞檐峭壁,曾经以最精细的结构,怀抱着一个连着一个的院落,幽深的天井上面窄窄的天空,被古柏的枝叶遮住了大半,被低飞的云朵遮住了小半,小小的天井里经常显得光线诡秘。暗绿色的苔痕顺着时间的流向,从铺满了青砖的湿地往墙上爬,渐渐地浸蚀了那些水墨绘制而成的壁画,以及壁画里的诗句。天井与天井之间是石栏,按照出将入相的方式,分成两道,你可以在这些文字的背后尽可能地想象古代汉式建筑的雕凿与缕刻,在这些石头、木料和泥土之间发挥出了多么广阔的空间。

如今,这些院落已经老去,尘埃、蛛网、湿气、腐味不断出现,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充斥着你的视线和嗅觉。而在过去的漫长时光里,清驿村的读书人,一代接一代地走进来,祭拜孔子,咏诗作赋,挥墨绘画,打拱作揖,一群文人就这样在这里胸怀报负,立下修齐治平的鸿愿,然后离去,把背影留给远山之外的海阔天空。 清驿村王家宗祠古老的屋墙承受着古老的屋檐和瓦棂。 寺庙,使村庄具备了双重意义

一个村庄,当它拥有一座寺庙的时候,便具备了精神和物质双重意义上的功能。在文庙的旁边,清驿村把村里人的精神寄托存放在瑞光寺里。

人们曾经在这里叩首膜拜,佛陀、菩萨、金刚、天神、比丘从西天远涉东土,再沿着“洪武调卫”的路线,来到滇西北这个热气腾腾的乡村落脚,他们高高地居住在砖墙处、木板间、匾额中、窗棂里,在青灯经幡之间被祥云、莲花、麒麟、蝙蝠、竹枝、梅花鹿围绕着。这里曾经香火旺盛,香客流连,从六百年前的明王朝,一直到上个世纪的某个时候,村庄里始终供奉着与中原汉地一模一样的神灵,仰望着与江南先民一模一样的天堂。

瑞光寺的另一侧,竟然还有一个院落,以泥塑的形式向世人呈现了炼狱的景象。阎王、判官、无常、厉鬼、刑具、分布成十八道关隘,阴森、恐怖、绝望、狰狞、痛苦,成为每一个生命最直观的表情。在众多的寺庙里,我们往往太多地目睹了殿堂里神灵们指引着的人间幸福和极乐世界,却绝少见到还有几座庙宇以地狱的形态去警示世人言行与内心里的恶。这个地狱,它在清驿村的一个角落里,时时提醒我们,生命里的阳光,每一缕都是非常珍贵的,即使寂寞,即使失落,即使离丧;它又在时时告诉我们,生命里的真爱,每一刻都是应该坚持的,即使富贵,即使美味,即使金钱。

上一篇建筑安全

下一篇渔翁柳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