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立春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立春诗词范文1
蓝色
青春是蓝色的,那是天空的颜色。青春的我们总是积极向上,有着无限的遐想与期待。“我要当比尔・盖茨。”“我要当科学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我要当作家,写出更多的好文章,争取有一天也能被选入语文课本。” ……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表着自己的观点,憧憬自己的未来。在我们眼里,未来就像伊甸园的禁果一样诱人,就像天堂一样美好,每个人都在心里面勾画出一幅幅蓝图。老师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青春的我们就乘着这理想的翅膀飞向碧蓝的天空。
绿色
青春是绿色的,那是生命的颜色。青春的我们就像春天破土而出的小草,虽然娇嫩、弱小,但却有着无限的活力与激情。
看看吧,忙了一天的我们还能趴在床上打着手电筒写作业;聊起明星、电视剧来滔滔不绝,三天三夜都不嫌累;礼拜天拖着老爸老妈跑遍各大商场,望着各种个性张扬的服装,他们眼花缭乱,我们倒是挑得不亦乐乎!
青春的我们是一群跳跃的小精灵,青春的我们走在时尚的最前沿,青春的我们活力四射!
紫色
青春是紫色的,那是成熟的颜色。就像紫藤萝一样,生生不息,永不言弃。青春的我们不再躲在父母的怀里撒娇,不再听命于爹妈的哄骗,不再让眼泪成为自己的专利。我们开始学会独立,学会坚强。
试卷发下来了,它带给我的并不是什么好消息。我愣愣地盯着卷子上鲜红的叉,心里很平静,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平静,只是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下次努力吧!”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又换回了好成绩。看着那鲜红的对勾,心中依旧坦然。
青春的我们,渐渐学会在挫折中平静地对待生活。
灰色
青春又是灰色的,那是乌云的颜色。青春虽然阳光灿烂,但也不免乌云笼罩。
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也开始增多,肩上不知何时多了“责任”两个字,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学校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老师和家长每天念叨着考试、升学、分数,我们也只有让自己埋在题海中,沉浸在书堆里,大堆的责任和作业压得我们没有一丝喘息的空间。早上起床后,望着镜子中的自己,都开始觉得陌生了,只有那两个黑眼圈象征着昨夜的“战果”。
人们都说,十年寒窗苦。的确,青春就是奋斗的过程,奋斗就要流血流汗,奋斗就意味着成功与失败会不断交替。因此,青春也是苦涩的。
青春,美好的代名词,有着五彩缤纷的色彩。青春的我们,每个人都握着一支画笔,我们要用它描绘出属于自己的青春色彩!
[亮点透视]
立春诗词范文2
1、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
2、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
(来源:文章屋网 )
立春诗词范文3
女:亲爱的朋友们:
男女:你们好
男:今天,我们相约在这里,一起用心来感受真情,用爱来温暖寒冬,享受这段美好的时光;
女: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敞开心扉,释放激情,让这里成为欢乐的海洋,将最美、最真诚的祝福传递给每一个人。
男:今天,出席市公安文联成立暨迎春联欢会现场的有 等
女:市局党委全体成员、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我们还特别邀请了部分民警家属、子女和市局机关各部门的部分民警代表、家属和子女,欢迎你们的到来!!
男:首先有请政治部主任宣布市公安文联成立,有请。
政治部主任:我宣布公安文联成立暨迎春联欢会现在开始。
女: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男:我们抗击了雨雪冰冻灾害;
女:我们全力投入了“5.12”抗震救灾、防汛抢险;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男:我们还承担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火炬转场安保等急难险重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一、女:今天,我们要用音乐、用舞蹈,用歌声、笑声来歌颂生命,赞美生活。第一个上场表演的是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有请35名刑警为我们演唱:《精忠报国》掌声鼓励!
男:我们的刑警在平时的工作中打现行,破命案,追逃犯,这首《精忠报国》最能体现公安民警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让我们再次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好不好?
女:在这次公安文联成立暨迎春联欢会的节目征集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的多才多艺的民警、家属和他们的子女。
二、男:是的,下面我们将要欣赏的就是来自市局城管治安大队的民警的女儿为我们表演的傣族舞蹈《孔雀飞来》
(表演完毕)女:雅文,请留步,今天你代表爸爸单位为联欢会演出,有什么话要对叔叔阿姨说吗?……
三、男:在近期公安文联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让我们领略到了民警多才多艺的一面,更让的人民群众了解了警察儒雅内敛的一面,联欢会的准备更是让市局机关弥漫了文化和艺术的气息,下面是治安支队表演的男声小合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四、女:民警邢林和他的妻子 合唱一首:《只要有你》
这首歌唱出了人民警察对家庭对亲情的绵绵情意,更表达了人民警察浪漫温馨的情怀,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他们。
五、男:下面表演的是一组钢琴独奏 表演者分别是市局民警的女儿陈诚
任怡雪和龚泓睿
首先有请陈诚为我们演奏《解放区的天》
女:任怡雪为我们演奏世界名曲《童年的回忆》
同时,刘乔霈将在《童年的回忆》中为我们现场作画:《动漫卡通画 》
龚泓睿演奏的是《蜗牛与黄鹂鸟》
六、男:现在有请民警为我们演唱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
七、女:男声独唱:《中国人》演唱者民警张小川
八、男:女声小合唱:《友谊地久天长》
九、女:各位来宾、朋友们,今天,当我们在这里欢聚共庆新春佳节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还有我们朝夕相处的战友坚守在那里。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观看大屏幕……
男:我们的民警就是这样,克服高寒缺氧、语言不通等困难,保持着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与当地民警和百姓共甘苦,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女:现在,让我们掌声有请领导同志上台,将现场电话连线战斗在高原的民警,通过电话向他们拜年,向他们恭贺新春。电话连线……
主持人:你好,是 吗,这里是市公安文联成立暨迎春联欢会的现场。现在领导同志将通过电话向你们拜年……
领导:祝你们新春快乐!!
十、男:下面我们将要欣赏到的是一组反映雪域高原节目。请欣赏舞蹈:《 雪山颂 》
表演者 民警胡西良女儿胡芩
十一、女:男声独唱:《 美丽的康定溜溜的城 》演唱者:民警田友云
十二、男:请欣赏李雄的女儿李昊豫表演的 藏族舞蹈:《康定溜溜》
十三、女:有请市局民警家属代表任玉清的妻子周丽玲为我们演唱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
十四、男: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市局领导登台为我们表演
他们演唱的是世界名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女:有请局领导和民警家属代表任玉清的妻子周丽玲共同演唱《十五的月亮 望星空》
十五、男:三国演义主题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
十六、女:《红旗飘飘》
十七、男:《天下无双》
十八、女:消防支队为我们表演舞蹈:《穿过烽火的迷彩》
十九、男:接下来是陈丽和蒲华为我们带来的男女声合唱《长江之歌》
民警大合唱:《人民警察之歌》
这也是今天迎春联欢会的最后一个节目,请全体立起,齐唱《人民警察之歌》
女:各位来宾、朋友们,今天,我们这里欢歌不断
男: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团聚的日子特别让人难忘
女:市公安文联成立暨迎春联欢会,到此结束。
立春诗词范文4
关键词:纯音听阈;护理干预;测试时间
纯音听阈测试是听力障碍患者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听力测试方法,它可以对听力损失定量、定位,有时还可以提示一些特殊疾病的存在。但纯音听阈测试是一项主观检查,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1]。首次行纯音听阈测试患者,由于对设备及测试过程都很陌生,加之情绪紧张,造成测试时间较长,注意力下降,从而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笔者对我科2012年1月~6月的136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中部分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入选136例患者,均为我科2012年1月~6月在门诊就诊的听力障碍患者,其中男64例,女72例,年龄9~82岁,平均年龄47.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选择观察对象时,剔除了学龄前儿童和发育迟缓及患有严重残疾的儿童,因为标准的临床纯音听阈测试法并不适用于他们。
1.2方法测试地点为我科门诊标准测听室,使用Madison纯音听力计,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校准,经过培训的测试人员按照规范的标准进行测试。测试频率为1000、2000、4000、8000、250、500Hz,双耳分别进行测试。先进行气道听阈测试,再进行骨道听阈测试。采用组间对照,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测试指导,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对测试声音、环境、测试前知识宣教及心理护理、外耳道情况等实施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环境保持检查室安静、整洁、舒适,避免大声喧哗及打电话。备好老花镜、束头发的橡皮筋、与检查相关的宣传资料。
1.2.2要面带微笑、热情地接待来检查的患者态度和蔼可亲,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的提问,说明听力检测的无创、安全性,同时告知检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好安慰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及陌生感,缓解紧张情绪,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检查。
1.2.3测试前首先检查患者的耳廓和耳道,看是否存在耳道堵塞及耳漏、出血或异物。关闭手机、取下眼镜、束起长发露出双耳、如头饰或耳环影响戴耳机应及时取下,做好测试前准备工作。
1.2.4检查前通过和患者简单交谈,对其听力做出初步估计:
1.2.4.1根据患者的听力情况调整自己的说话的音量,使患者感受到受尊重、被重视,解除其猜疑、自卑等负性心理,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接受测试。
1.2.4.2听力损失较轻者,第1次给声强度约为40dB左右,中重度患者可用60~80dB,这样就可以节省测试时间。
1.2.4.3区分出两只耳听力的好与坏,测试时应先测试好耳或相对好耳,这样就不会在花了很多时间测完一侧耳后,发现其结果为交叉听力,需要掩蔽,再重新测试。先测好耳或相对好耳可以一边测一边掩蔽,这样做既节省时间又不至于混乱。
1.2.5患者取坐位,戴上耳机(左侧蓝色,右侧红色),保证输出口对准外耳道口,耳屏不被压向内。换能器和头之间尽可能把头发拨开,骨振器不应触及耳廓。通常在1000Hz选2~3个dB高于患者听阈的纯音让其试听,使其熟悉测试音的特点,然后开始测试。测试通常从1000Hz开始,因为1000Hz测得的听阈较为可靠,然后测试2000、4000、8000、250和500Hz,最后重复测试1000Hz,两次1000Hz测出的阈值误差应10dB,否则应重新测试。同时,给出的声信号的持续时间和频率都会影响阈值[2]。给声的持续时间应该为1~2s,间隔时间为2~3s,同时给声间隔要不规律以消除测试者的习惯误差[3]。
1.2.6连续几个患者进行听力测试时,可以让后一个测试者安静地坐在听力测试师的身后或身侧,预先熟悉测试过程。
1.2.7测试时患者要背对测试人员,不能让其看到设备的操作,避免患者想象听到刺激声音,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测试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1.3临床观察指标测试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完成测试所需的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测试时间情况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测试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果χ2=10.9,P
3讨论
纯音听阈测定是目前唯一能准确反应听敏度(听力损失程度)的行为测听法。测试时要求患者和工作人员注意力集中,测试者操作熟练,受试者反应准确,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准确的测试结果。可是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持续太久,并且患者都是因听力障碍而来诊,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缺乏相关的测试方面的知识,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猜疑等心理,造成检查时的手无足措,难以集中注意力,从而延长测试时间,结果出现误差,延误诊断和治疗。而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地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因素,提高了患者配合听力测试的依从性,缩短测试时间,减少测试结果的误差,有利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刘艳慧,郑艳,丁军,等.声导抗与纯音听阈测试在伪聋鉴别诊断的作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4):399-400.
立春诗词范文5
关键词 古代文学;二十四节气;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 崔玉霞,(1966-),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46)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在二十四个节气背后,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无不鲜明地带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成为我国农耕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从天文上讲,二十四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无论是文人还是民间百姓,多有通过诗词歌赋来反映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和习俗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人们还把二十四个节气编成一首歌谣在民间传唱: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这首诗前四句是二十四个节气缩略的集成,依次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眷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后四句为各节气的时间。通过“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这两句对仗巧妙,指出了如果以阳历来推算节气的日期,那么7月份以前,每月两个节气的日期,多在阳历6日或21日,下半年每月的两个节气多在阳历的8日或23日。有时也相差一两天。所以口诀中又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一句。
此诗的巧妙之处在于把二十四个节气取其中的一个字贯穿起来,组成一首七言律诗,同时指出了节气之间的间隔规律,简单易记,朗朗上口。
二、二十四节气与谚谣
谚语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里就有不少“引谚”的实例,在《易经》、《尚书》、《左传》、《战国策》、《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中,都提到并且记载了谚语,宋代以后还出现了关于俗谚的专著,如《古今谚》等。
由于我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农业社会的人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制定出来。为了便于记忆,智慧的劳动人民还把有关节气的内容加工总结、凝练压韵,形成民谚民谣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这些民谚民谣形式多样,活泼生动,意象鲜明,流传甚广。例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下种,谷雨栽秧”“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三朝遍地锄”“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大暑大落大死,无落无死”等等。这些农家谚语短小精练、实用具体,至今还在农村流传和使用。
比民谚形式更高级的形式是民谣,关于节气的谣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如有一首五言节气歌,将每个节气中的典型物候与景色以及农业生产、民风民俗编在一起,通过阳气转、乌鸦叫、滴水干、封河等外在景物描绘出鲜明的季节变化,通过种粟、种大田、动刀镰提醒农民到季节该进行的农事活动。大家乐、不着棉、忙买办、要过年写出不同季节的民风民俗。全诗如下: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幕,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署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失雪芟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流传于四川地区的《节气百子歌》,则每句以“子”结尾,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民风民俗: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
这首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月,每个月份中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节气民俗,其中吃麻饼、吃捞糟烘笼子等习俗带有浓郁的四川地方特色。
三、二十四节气与诗词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和深刻,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很多,多愁善感、触物兴情的诗人们对季节的变化尤其敏感,通过诗词借景抒怀,驰骋想象,施展才华,表达不同阶层,不同时节的情感,反映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民风民俗,写出情景交融并深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佳作。
二十四节气诗词主要表现的内容有:
一是反映炎黄子孙在不同季节从事劳动生产的场景和农家生活的场景。
这些诗词宛如一幅幅优秀画卷,不同朝代的不同农耕图和农家乐组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清明上河图”。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的《七月》。作为《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七月》描写了先民们随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所从事不同的农事活动。诗歌从一年最寒冷的十一月、十二月“无衣无褐”的冬日生活起笔,写了“春日载阳。鸟鸣仓庚庾”的春天万物复苏景象;接着写夏季芒种的繁忙;然后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停歇的劳作。其中写道“六月食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寿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这一段写先民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的果实,丰收喜悦的情景。
农事诗在此后各朝都有杰作出现,田园诗人陶渊明、孟浩然、范成大都有与节气相关的农事诗佳作。宋代陆游的《时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节气诗佳品,“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文字短小精焊,清新自然,不仅写出了节气时令、物候现象,而且突出地渲染了田家插秧、采菱时的繁忙与欢畅。
第二类是通过描写农家生活的艰难和辛苦,反映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辛苦劳作的精神及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事活动是国人生存根本。很多文人出身就是农家,也有的是躬耕垄亩的田园诗人,对农村生活有切身的感受。而中国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也让他们特别关注农民的悲苦,关注百姓的生活。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诗歌开头就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段非常逼真地写出了芒种时节田家麦收的劳累和辛苦。为了抢时收获,全家老少一起出动,脚踩滚烫的热土,头顶炎炎的烈日,不顾劳累,不怕流汗的精神。
范成大是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如其三十五“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写农夫被租税所迫无力买田耕种,只好在七月采菱为生的困苦和愤怒。
这类反映农家被剥削和压迫的诗歌在历朝历代都有新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的情怀。
第三类是随景寄情、四时感怀之作。
战国公孙尼子《乐记,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感物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最基本的艺术创作触发论。“感物说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气本原之说上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古代文人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中感受到季节更迭、时间的流走、人世的变迁、年华的逝去,由此触感,他们通过节气诗或抒发感慨、寄托心志,或吊古伤今、怀乡念友、或人生悲愁、忧国忧民等等,情感均随诗词表达出来,为诗词领域增加了丰富的内容。
春有梅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都会引起诗人无限感怀,伤春、苦夏、悲秋、枯冬均成为文人创作的由头和契机。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借春分日来写离愁,其在《清平乐》中这样写道:“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该词撷取春分天最易让人伤感的落花来融情人景,情景交融。春风吹又生的春草在作者看来却成了离恨的象征,将无形之离恨化为有形之春草,生动而贴切,富有创意。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我国文学中的传统主题。而在四时感怀的节气诗词之中,悲秋的诗词所占份量最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诗人触物兴词,以白露季节水边的秋景营造出凄清哀婉之氛围,烘托出为追求爱人历尽艰辛而不得的怅惘和凄苦的心境,全诗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在以悲秋为主题的诗作中,杜甫的《秋兴八首》被誉为律诗中的精髓,是“裘领之作”,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其第一首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该诗通过悲自然之秋来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全诗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愁,含义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四类写节气变迁时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节气里民风民俗。
在二十四节气中,民间特别重视立春、清明和冬至等几个节气。这也许是这几个节气物候变化较明显,其中关于这几个节气的传说更多、习俗更多、其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比其他节日更深。在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也尤以这三个节气的诗词为多。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据资料记载,历代王朝对立春这一节气都相当重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农业立国,对立春的到来寄予了厚望。在《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返赏公卿大夫于朝。”后世历朝历代都有不同形式的迎春活动,有的朝代还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到唐宋时期,立春日还有盛大的春祭活动,从京师到县城都特修专供祭春用的宽阔的“春场”。立春这天,人们穿着同一颜色的春服。打着旗、幡、伞盖,牵着纸糊的春牛春象,用彩杖鞭打,意为打春”,送小春牛,载歌载舞;明清以来,又发展了民间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等习俗。立春这一天,民间还有吃春卷的习俗。据说这是为了祭奉春神句芒,请他督促耕牛努力干活,催促庄稼快快成长的意思。
苏轼在62岁时被贬到海南儋州,对于一个年近古稀老人来讲,海南这样一个荒蛮之地已近乎是葬身之所了。但我们从达观的坡《减字木兰花・立春》词中,看到的却是欢欣鼓舞,清新活泼的春的气息:“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胜雪花。”全词写春风吹暖,桃花盛开的春日景象。词中还写了农人在立春日举行鞭春牛插春幡等民俗内容。
清明在阳历每年4月5日前后,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的。据《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据统计,《全唐诗》《全宋词》中,内容中包贪“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有些诗词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千古名篇,如杜牧的《清明》诗,几乎家家尽知,无人不晓。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祭祖扫墓,清明前后,他乡游子不论多远都要返回故里,到祖先亲人墓前祭祀洒扫,寄一腔哀思,以慰地下亡灵。唐戴叔伦的《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就是写清明及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的习俗的。“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花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在外为官的戴叔伦为仕途羁绊不能回乡,清明之日送儿还乡祭扫,离别时说到家乡触动思乡之情,忍不住泪湿衣襟。诗中“晓厨新变火”一句指的是我国寒食节习俗: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是日禁火,家家冷食。至次日清明方举火做饭。此习俗传说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
清明又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间有植
树、插柳、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鸡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宋代吴惟信的诗《苏堤清明即事》写苏州清明美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冬至古称“至日”、“日短至”。冬至在阳历的12月21或22日。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自昼最短的一天。 在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冬至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冬至诗以唐宋时期为最多,宋黄公度《至日戏题天福寺》“去年至日老夫家,呼儿具酒对梅花。今年至日空奔走,岂止无花亦无酒。薄宦驱人无已时,客怀牢落强裁诗。君不见杜陵老诗伯,年年至日长为客。”全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去年冬至过节的欢乐及今年过节的冷清,抒发宦游生活的无奈。通过由已及人,想到杜甫遭遇的对比,突出诗人寻求自我安慰的心理。宋范成大的《满江红・冬至》借写冬至日节序的变化,抒发一种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清昼永,使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四、二十四节气与曲赋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影响,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还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作为弹词的开篇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其词云: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节气名:立春、雨水;戏目名:《西园记》、《霄光剑》。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闲。节气名:惊蛰、春分;戏目名:《跃鲤记》、《蝴蝶梦》
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节气名:清明、谷雨;戏目名:《风筝误》、《西厢记》。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节气名:立夏、小满;戏目名:《牡丹亭》、《玉簪记》。
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耘夏至间。节气名:芒种、夏至;戏目名:《渔家乐》、《义侠记》。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湖亭大暑对风眠。节气名:小暑、大暑;戏目名:《白罗衫》、《望湖亭》。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酉楼听晚蝉。节气名:立秋、处暑;戏目名:《葵花记》、《西楼记》。
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节气名:白露、秋分;戏目名:《翡翠园》、《折桂记》。
烂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节气名:寒露、霜降;戏目名:《烂柯山》、《惊鸿记》。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节气名:立冬、小雪;戏目名:《麒麟阁》、《绣襦记》。
幽闺大雪红炉暧,冬至琵琶懒去弹。节气名:大雪、冬至;戏目名:《幽闺记》、《琵琶记》。
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节气名:小寒、大寒;戏目名:《邯郸梦》、《一捧雪》。
冬去春来天渐暖,白兔鸟飞又一年。戏目名:《白兔记》。
作者马如飞原籍苏州,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苏州弹词艺人。原名时霏,字吉卿。一署沧海钓徒。江苏苏州人。’马如飞一生致力于弹词《珍珠塔》的加工和曲调的研究,此外还创作了不少弹词开篇。此节气弹词即为开篇演唱之作。此曲的妙处在于,词人不但把二十四节气名和二十六个戏目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嵌入句中,语意双关,联缀成篇。而且从中既可见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人事,也可知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戏曲的流行情况。全篇文词典雅,天衣无缝,含蓄有致,别有风味。
立春诗词范文6
【关键词】朱淑真;诗词;南宋;仕女生活
古代仕女是一个颇为特殊的群体。“仕女”一词,旧指生于并嫁与贵族或官僚家庭的妇女。她们深居内宅,属社会封闭型人群。优裕、安定的生活,使她们不必为衣食操劳。她们有充沛的自由时间随自己的兴趣修饰服饰妆容、专研织绣女红,而家庭的环境也使她们能有更多接触文化艺术的机会。受到父辈兄弟的影响,她们中的许多人可以研习诗词文章和书法绘画,甚至有可能接触政治军事等一般来说男人涉足的领域。仕女在古代女子中无疑是比较出色的群体,她们曾经有过才华和梦想、快乐和幸福、压抑和挣扎,她们身上闪耀着在男性主宰的世界也无法埋没的光彩,由于这些美丽而兼具智慧的女子,古代女性才得以甩脱“柔弱”、“无才”、“卑微”的标签。但是也正由于非富则贵的家庭环境,她们的生活和价值观更容易受封建礼教的支配。
朱淑真,字号幽栖居士,属仕女阶层,是宋代诗词创作数量较多的女作家,共留下了337首诗歌、33首词,被魏仲恭收录为《断肠集》。《断肠集》与李清照的《漱玉集》并称为宋代女性文学作品的双璧。①朱淑真的诗词多是闺怨和爱情篇章,清新婉丽,情真意切,其文章深得晚唐五代遗韵,当时广泛流传着“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诵朱淑真词……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出言吐句,有奇男子之所不如。虽欲掩其名,不可得耳”。[1]这个典型的闺阁女性,将敏感的心灵和如火的激情全部投放在闺阁这一狭小天地中,从独特的女性创作视角展示南宋仕女的生活和感情状况,这是朱淑真诗词真正价值所在。
南宋时期,由于战争、商品经济发展及官员游宦等原因,男性及整个家庭在社会上的流动性极大,这就迫使南宋士大夫们重新思考秩序、正位、纲纪等问题,女子相夫教子、正家以礼的“主内”角色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仕女的活动范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司马光在《涑水家仪》中规定:“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宫固门。内外不共井,不共浴堂,不共厕。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如盖头面帽之类)。男子夜行以烛,男仆非有缮修,及有大故(大故谓水火盗贼之类),亦必以袖遮其面。女仆无故不出中门(盖小婢亦然),有故出中门,亦必拥蔽其面。铃下苍头,但主通内外之言,传致内外之物,毋得辄升堂室,入庖厨。”[2]她们在特定的节日里才能走出闺阁,融入社会,体验世俗浓郁的节日氛围,或家族的祭祀当中,或是与姐妹们一起庆祝节日,因此这些节日对她们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她们大书特书的内容。除此之外,她们只能通过日常的梳妆打扮、读书写作、刺绣女红等打发日子。当然,这些仕女还有特殊的打发烦恼的方式——饮酒。朱淑真的作品也体现了以上特点。
诗中节日与风俗
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节日注入了新的内容,带来了轻松愉快甚至奢靡的风情。节日风情反映了人们当时丰富的生活情趣、平衡的社会心态。南宋时有帝后“圣节”,“圣节”之外,还有一些官定的节日,重要的有元旦、上元节、中和节、天庆节等。节气性和季节性的节日有立春、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朱淑真以诗词的方式记录了宋代节日、饮食、服饰等众多方面的风俗,展示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仕女们的生活状况。
朱淑真有《元夜三首》和《元夜遇雨》四首诗反映了元宵节灯火辉煌、繁华热闹的盛况:“阑月笼春霁色澄,深沉帘幙管弦清。争豪竞侈连仙馆,坠翠遗珠满帝城。一片笑声连鼓吹,六街灯火丽升平。”“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香街宝马嘶琼佩,辇路轻舆响翠耕。”“揭天鼓吹闹春风。”这些诗句再现了元宵节人声鼎沸,鼓乐齐鸣的欢腾,人们竞相攀比,以示富有,大街上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拥挤中妇女们的首饰撒落满地的景象。笑声、锣鼓声、马嘶声、翠耕声不绝于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元宵节南宋街市上的热闹繁盛景象。
立春代表着春天的正式开始,更深层次地饱含着人们对未来一年的希望、憧憬。“梅花枝上雪初融”、“柳条如线著春归”,从朱淑真诗中我们看到了立春之日的物候特征,雪融化、柳树已发芽。“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韭黄兰茁簇春盘”、“玉管吹灰适报春”。立春时节人们拾野菜卷春饼、挂春幡、设春盘、玉管吹灰等多种典型习俗,生动形象地再现于朱淑真诗词中。
五月五日端午节,又有端五、重五、重午、天中、浴兰令节之称。端午节家家要在门口铺设桃、柳、葵花、菖蒲、艾叶,还要吃粽子、五色汤元、茶酒等,有些人家将泥塑张天师像悬挂于门额上,用来禳毒气。朱淑真有诗“纵有灵符共彩丝”,灵符彩丝都是辟邪驱病之物。
七月七日南宋妇女有七夕乞巧的民间习俗,妇女们对月穿针,或把蜘蛛放入盒子内,乞求织女赐予女红巧技。第二天如果网丝圆正,美名“得巧”。朱淑真诗“拜月亭前梧叶稀,穿针楼上觉秋迟。天孙正好贪欢笑,那得功夫赐巧丝”四句点出七夕“拜月”、“穿针”、“天孙”、“巧丝”,再现七月七日南宋妇女乞巧的民间风俗。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清光消雾霭,皓色遍高空。愿把团圆盏,年年对兔宫”。从朱淑真诗中得知,南宋时,家人八月十五中秋节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饮酒赏月已成民俗。
十一月冬至宋人也颇为重视。“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琯飞葭动细灰。”朱诗反映了宋代冬至祭祀祖先、玉管吹箫的民俗。腊月底,被认为“月穷岁尽之日”,故称“除夜”。民间洒扫门闾,除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先。朱淑真除夕诗共有三首:《除夜》两首和《除日》一首。“爆竹声中腊已残,酴酥酒暖烛花寒。朦胧晓色笼春色,便觉风光不一般。”燃放爆竹、饮酒、守岁等已成为当时节日习俗。朱淑真作品中除夕晚上饮酒守岁、燃放爆竹、插桃符避鬼的风俗基本涵盖了南宋人的生活风尚,体现了南宋的生活文化。
诗中酒文化
酒是宋时最重要的饮料。据今人研究,当时的酒可分为黄酒、果酒、配置酒和白酒四大类。黄酒以谷类为原料,“凡酝用粳、糯、粟、黍、麦等及曲法酒式,皆从水土所宜”[3]。宋时出现了一批名酒,北宋晚年的名酒如宋英宗高后家的香泉、宋神宗向后家的天醇等都是达官贵人家酿造的。另有如开封丰乐楼的眉寿、白矾楼的和旨等都是大酒楼酿造的。还有各地的名酒,如北京大名府的香归和法酒,南京应天府的桂香和北库等。南宋晚期,名酒有军队殿前司的凤泉、浙西提举常平司的皇华堂、苏州的双瑞等,都由官府生产。以上名酒只有一部分是商品,但这也是宋时酒文化发达的标志。[4]
宋代,女性作品中有关酒意象的诗词有110首,是前代总和的5.5倍,而写酒意象的女作家35位,是前人的4倍。[5]宋以前,先秦卫宜夫人、汉朝卓文君、晋刘妙容、唐代陆蒙妻蒋氏、鱼玄机等女性,她们的作品中都留下了酒的印记。宋代,随着酿酒业的空前繁荣,饮酒者身份由皇宫贵妇、唐代女官之流进而扩大到小家碧玉。如杨慧淑、连妙淑为龙宫皇妃,魏玩、李清照是相门之妇,张玉娘、朱淑真则是宦门淑女。宋代,酒是流淌在女作家精神世界的血脉,贯穿着她们人生丰富多彩的情感浪花,浓缩着她们各自独特的生命体验,古代酒文化的历史上留下了她们美丽的倩影。综观朱淑真《断肠集》,提及酒意象的作品有60多首,占其作品的五分之一,占宋代酒意象总数的一半。
朱淑真作品关于宋代饮食习俗记载的以酒最盛,展示了酒的种类、用途。淑真诗:“爆竹声中腊已残,酴酥酒暖烛花寒。”酴酥酒即屠苏酒,宋时正月初一饮酴酥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正月初一饮的酒还有椒酒和柏酒,以祝长寿。“椒盘卷红烛,柏酒溢金杯。”所以有“元日进椒柏酒,椒为玉衡量之精,服之令人身轻,柏是仙药”。[6]从中,我们看到宋人除夕夜饮酒颇为讲究。“金杯满酌黄封酒”,黄封酒是宋朝官酿的酒,以黄纸封口,称黄封,是御赐酒,后多用来指上好酒。“当尽新篘玉友醅”,玉友即是一种名酒,色彩莹白如玉,糯米和酒曲酿制而成故称玉友醅。有关饮酒风俗朱淑真作品中更是比比皆是,“强切菖蒲泛酒卮”、“无聊酒独亲”。酒可以消愁抒闷,可以闲情遣兴,可以祝寿、助暖。朱淑真笔下的当时人们对酒的嗜好、饮酒的风俗再现了宋代仕女生活缩影。
诗中服饰妆扮
古人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宋朝有“服制”规定,实际生活并不恪守一律。衣冠服饰在宋发生了许多变化,显示出时代特色。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宫中、朝中装束对社会服饰风尚起着重大影响。宋皇后常服有“龙凤珠翠霞帔”,“后妃之服”规定有祎衣、朱衣、鞠衣、礼衣等,是参加不同仪式的装束,常服则大袖、长裙、霞帔等。而其“背子、生色领皆用绛罗,盖与臣下不异”。[7]穿背子很普遍,《师友谈记》记禁中贵妇著有“黄背子”或“红背子”。北宋末,服饰多变。京城中“妇人便服不施衿纽,束身短制,谓之不制衿。始自宫掖,未几而通国皆服之”,被指为“服妖”。[8]
“宋代女性多服窄袖衣,与长裙相配穿着,衣料以罗为多,柔软轻薄,宋词多有罗衣、罗裙之称。”[9]“上身多穿袄、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是裙和裤。”[10]衫和裙也是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作为南宋仕女,朱淑真诗词在不经意间展现出自己的外貌服饰,呈现出宋人的服饰面貌。朱淑真作品中点到四种服饰:罗衣、衫子、裙子、带围。其中罗衣是提到次数最多的,“乍著薄罗偏觉瘦”、“瘦怯罗衣褪”、“泪滴罗衣不忍看”、“泪滴罗衣暗断肠”等等,可见,罗衣是朱淑真经常的穿着,同时也是宋代女性最普遍的服饰。朱淑真作品中也常提到这些服饰,“愁看罗袖上”、“解却红裙小簟凉”、“淡红衫子透肌肤”。此外,带围也是宋人腰间的装饰,“陡觉湘裙剩带围”、“带围宽尽小腰身”,可见带围在宋人服饰中使用较普遍。
服饰之外,宋代女子头饰也很丰富。朱淑真作品中有很多有关头饰的描述,“坠翠遗珠满帝城”,提到了珠翠,“闹蛾雪柳添桩束”,又提及了闹蛾、雪柳这些宋代头饰,这些都是节日妇女装扮自己的头饰,各具特色。朱淑真诗中除了提到用于节日的头饰,还有平日里所戴头饰凤钗,“卸却凤钗寻睡去”。此外,朱淑真作品中提到的头饰还有金钗和梅花,“玉体金钗一样娇”,“笑折一枝插云鬓”,“自折梅花插鬓端”,“谩把梅花取次妆”。无独有偶,北宋著名女诗人李清照《清平乐》中也写到“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朱淑真词有:“盈盈笑靥,称娇面爱学、宫粧新巧。”“只有宫娃无一事,每将施额斗妆匀。”都是指将梅花折来贴在额前的情形,从中可以窥见宋代女子头饰之丰富、之常见。
朱淑真的诗词反映了南宋的节日风俗、饮食习惯和讲究的服饰装扮。透过这扇窗口,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宋代的一些民风民俗,更好地解读了朱淑真诗词。
注 释:
①本文引用所有朱淑真诗词,均出自张璋、黄畲校注:《朱淑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参考文献:
[1](宋)魏仲恭.断肠集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3.
[2]司马光.司马书仪·卷三[M].丛书集成本,第43页.
[3](元)脱脱.宋史·卷185《食货志》[M].第4514页.
[4]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2-14.
[5]舒红霞.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与酒文化[J].殷都学刊,2004(3).
[6]梦粱录(外四种)[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16.
[7]舆服制三[M].宋史·卷一五一.第3534-3535页.
[8](宋)岳珂.宣和服妖.桯史·卷五.第54页.
[9]张维清,高毅清.中国文化史(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261.
[10]姚瀛艇.宋代文化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