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寒露节气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寒露节气诗范文1

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豆子寒露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寒露三日无青豆。

沤了豆子收麦,沤了麦子收豆。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留种地瓜早收藏,着霜瓜块受冻伤。

收瓜被雨冲,窖如烂泥坑。

寒露前,六七天,催熟剂,快喷棉。

寒露不摘烟,霜打甭怨天。

寒露不刨葱,必定心里空。

九月不刨十月空。

零星时间莫白过,有空就把饲草割。

劳动间隙把草割,不愁攒个大草垛。

九月树种已成熟,抓紧采集莫延误。

过了秋分寒露到,采集树种要趁早;

采收工具先备齐,选择树种标记号。

优质壮龄作母树,病木虫蛀不能要;

当家树种要多采,乡土种源不可少。

采种要选好天气,风和日丽晾晒好;

贮藏保管莫大意,阴雨连绵要防潮。

树木栽培良种化,好种才能出好苗;

男女老少齐动手,绿化家园乐陶陶。

九月九,摘石榴。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柿子红似火,摘下装筐箩。

皮红摘下来,赶快向外卖。

寒露柿子红了皮。

摘了梨,别松气,施肥浇水和掘地。

摘了梨,快喷药,千方百计把叶保。

今年叶子保得好,明年果子产量高。

叶子护不好,明年果子少。

今年护好叶,明年结硕果。

光收不管,来年减产。

寒露节气诗范文2

寒露无雨,百日无霜(湘)

寒露起黑云,岭雨时间长(湘、桂)

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桂)

寒露多雨,芒种少雨(闽)

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闽)

寒露有雨雨淋淋(湘)

寒露有雨沤霜降(粤)

寒露节气是否下雨,对未来天气有指示作用,反映在气象谚语中:

寒露落雨烂谷子(贵)

寒露有雨,以后多雨(湘)

寒露若逢天下雨,正月二月雨水多(粤、桂)

寒露若逢下雨天,正二月里雨涟涟(湘)

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寒露少雨水,春季多大水(闽)

寒露阴雨秋霜晚(冀)

寒露雨风,清明晴风(冀)

寒露霜降节,紧风就是雪(赣)

寒露节气诗范文3

一、专家型教师的内涵与特征

1.专家型教师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者将认知心理学专长研究的方法应用于教育领域,于是有了“专家型教师”一说。理论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1997)提出了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Prototype View of Expert Teaching)。[1]他认为专家型教师是具有某种教学专长的教师,并从知识、问题解决的效率、洞察力三方面分析了专家型教师的内涵。

(1)知识。包括内容知识(学科知识和本体性知识)、教学法知识(条件性知识)及实践性知识(含外显的和内隐的),还包括丰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知识,以及通过内隐学习过程获得的经验性知识。

(2)效率。包括教学技能的认识自动化、执行监控及认知资源的再投入,并以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作为其认知技能自动化的基础。

(3)洞察力。包括对问题深入、清晰、透彻的分析能力和独创、新颖、恰当的解决能力,并能与个体认知过程的选择性编码、选择性联合和选择性比较密切联系。

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将专家型教师进一步界定为: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和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能高效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也称教学专家或专家型教师,通俗地讲,就是那些教学经验丰富而又屡屡在教学上获得成功的教师。[2]

2.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美国学者Berliner(1994)对众多专家、新手教师比较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专家型教师的特征。[3]

(1)专家型教师只是在他所属的领域中表现卓越。这是因为学生知识、学科知识等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都是特定的。

(2)专家型教师具有自动化的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一般教学技能,他们往往予以常规化,把更多的心理资源运用到对自己教学、学生学习的监控上。

(3)专家型教师对教学任务及所处的情境更敏感。他们更能注意教学任务及其情境,如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阐述时的语气等。

(4)专家型教师在教学中表现更灵活。他们并不是依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同时在恰当的时候把学生的学习纳入到既定的教学轨道中来。

(5)专家型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层表征。他们会运用更多的有关教学原则、学生认知等知识去分析教学问题。

(6)专家型教师能快而准地知觉到有意义的教学事件并做出合理解释。

(7)专家型教师能直觉到对教学有意义的信息,并运用上述经验和理论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推论情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8)专家型教师解决问题较慢。专家型教师的慢是因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他们会更多地分析教学情境、学生需求,并尝试运用大量的教学原则,提出更多、更详细的解决方式。

二、专家型教师培养对建设现代教师队伍的意义

专家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其卓越的教学成效、高超的教学技艺、独特的人格特征对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具有深刻、持久而积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对现代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也具有重大的导向和辐射意义。

1.对教师个体成长的示范和激励意义

(1)激发其他教师对完善自我的强烈诉求。专家型教师是师德表率,育人模范。在与专家型教师自觉不自觉的比较过程中,教师能够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不足,从而确立继续努力的方向,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并在此激励下产生不甘落后、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和热情,促进其持续的专业发展。

(2)引领其他教师迅速找到专业成长路径。专家型教师乐于并能够成为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作为教学专家,他们在教育思想和专业方向上所具有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使其他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了解其从新手成长为专家的发展路径,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借鉴经验,汲取教训,恰当地为我所用,迅速找到切合自身的、有效的专业成长道路。

2.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导向和辐射意义

(1)专家型教师的素质要求代表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专家型教师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识广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娴熟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对专家型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情意等各方面的要求和标准,是对教师专业达到成熟状态时的描述,是广大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理应成为现阶段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

(2)专家型教师对教师素质整体提高的辐射作用。专家型教师是改革的先行者,遇到问题都会进行反思并重新选择和尝试更合适的教学策略,总是率先通过探索和实验来验证新的想法。专家型教师是动力源,通过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示范课等多种形式,专家型教师与同事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周围的人施加积极的影响。发挥专家型教师的最大效应和辐射作用,能使其他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终实现“青出于蓝胜于蓝”,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储蓄后备力量。

三、我国当前教育环境下的专家型教师培养

新课程改革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全方位的冲击,也给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前教育环境下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养专家型教师。

1.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

为了激励更多教师走上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道路,国家和地方应有完善的教育政策和制度支持。其别涉及专家型教师认定并直接导向教师专业成长的政策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和特级教师制度。

(1)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实施以来,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卓有成效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然而,在当今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随着教育所面临的外部形势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完善。在岗位设置上,应更多地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中小学教师职务的种类,对其进行动态控制;在教师聘任上,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评聘分离的力度。确立以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业绩为重点内容的评审标准,排除各种与教师专业素质无关或关联度较小的考评因素;在职责确定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各职级教师的职责要求;在任职条件方面,要甄别教师资格、教师职责和任职条件的不同要求,研究、补充和完善现有各职级教师的不同任职条件。

(2)特级教师制度。近30年来,有关特级教师的评选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已渐趋完善,但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专家型教师培养的角度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评选比例过小,基本上处于1‰与5‰之间,难以对更多的教师产生激励作用;评选标准过泛,应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专家型教师群体的客观实际,突出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效果等重点;参评年龄限制过高,应按照教师专业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合理设置参评资格的底线要求,使具有“特级教师”称号的专家型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待遇较低,特级教师是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专业工作者,理应享受更好的待遇;管理效能低下,特级教师制度的执行由地方具体操作,受制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水平和重视程度,差异较大;在任用上,有的特级教师走上他们并不擅长的行政管理岗位,稀缺的专家型教师优质人才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2.改革职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教师职前教育采取开放的培养模式,实行教师专业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分离模式或分阶段培养模式。根据不同组合情况,分离式教师培养模式可具体分为4年一贯制、“3+1”模式、“4+1”模式、“3+1+2”模式、“4+2”模式、“4+3”模式等不同类型。高师院校往往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由于不同模式所采取的学制年限不同,因此,也应建立多层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机构。

具体而言,首先,要强化师范性。加强教育理论的教学;提高教育类公共课(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质量;定期进行师范技能训练,不仅包括传统的“三笔一话”,还包括人际交往、教育技术、信息传递等方面的技能。其次,要增加实践性课程比例,提高教育实践成效。多开设一些实践活动课,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最少应达到西方国家平均水平,即10~12周,并分散到各学期进行。加强教育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配备专家型教师担任实习和见习的指导员。注重学生的实习效果,要求学生在实习时能发现问题并从中找到解决办法。实行微格教学,加大实践环节。再次,要合理分配必修课与选修课,增加跨专业选修课程。提高跨专业选修课质量,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和比例,强化课程的弹性和灵活性,以利于师范生获得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多样化需求。

3.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研究表明,教学反思是导致一部分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而另外一部分人却不能的重要原因。L.Kremer-Hayon(1993)指出,反思并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教育权威人士、学校校长、其他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大学教授等,都应对教师的反思给予支持、合作。没有这种支持与合作,教师的反思很难进行。[4]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树立反思的典范。可在教职工大会、校园广播、宣传栏或演讲中,公开展示自己决策背后的推理过程。学校管理者还应经常恳请教师对其工作表现提出匿名评论,以使教师们做出诚实的回答,并将评论公开化。

其次,建立鼓励教师反思的管理制度。要促进教师反思,需要有一定的制度规范,最终使教师养成反思习惯,使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行为依据。

再次,赋予教师发展的自主支配时间和专业自。课业和精神压力过大已严重阻碍了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发展,使其缺乏可供反思的时间与空间,因此需减轻教师负担。此外,还要超越传统的外控式管理,赋予教师更大的专业活动自。

最后,营造教师合作文化。应致力于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使教师在进行个体反思的基础上冲破个人文化的束缚,形成一种真诚合作的氛围。

此外,还要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反思的起点是自我实践中的“问题”,能否有清晰的问题意识,能否面对问题寻求发展,不断地在自我否定与重建中获得强健的生命力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4.增强在职培训的实效

正如Cook和Fine(1997)指出的,过去十年学校改革不成功的经验中有一条根本的教训――蜻蜓点水式的工作坊和浅尝辄止的半日学习培训,不能保证教师回到课堂后会采用新观点。而要促使新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打造一支专家型教师队伍,我们必须把握观念与行为、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关系,强调教师的实践和参与,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在培训内容上,由理论课程为主走向实践课程为主。培训内容不能局限于教育理论知识的系统介绍,应以实践课程为主,将教师置于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立足于教师的直接经验,回归教师的职业生活世界。

在培训方式上,由大学和研修中心为主转向校本培训为主。让中小学承担起教师培训的主要责任,同时与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合作,从中小学校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加强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沟通、交流,在与同行展开共同讨论、质疑的平等对话中,让教师的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比较和转换。

在培训模式上,应提供多元模式并实现优势互补、优化组合。教师在职培训现已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各异的多种模式,教师应根据个人情况各取所需,选择适合自己的优化组合模式。可通过设立教师成长“菜单”、建设教师成长基地来实现,即培训者出“菜单”、受训者“点菜”、教育局“买单”,实现调控权、管理权、培训权的分离。

新课程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内化积淀的长期过程;新课程的实践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一批批生力军去冲锋陷阵,这就是现代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专家型教师。他们代表着中国教育的前进方向,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伟大使命,在教师队伍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专家型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优秀分子,中国基础教育呼唤专家型教师,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教师实现由“经验型”、“工匠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注释:

[1]R.J.Sternberg&J.A.Horvath.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D.C. Berliner.Learning About and Learning From Expert Teach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1(35).

寒露节气诗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56-02

2011年9月,甘肃省首届高中数学新课程“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竞赛在兰州一中举行,嘉峪关市第一中学青年教师卢会玉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的第一名。笔者曾听过卢会玉老师参赛前的准备课,也认真研究过她在兰州一中参赛时的课堂实录,可以说对这节课比较熟悉。

所谓“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竞赛,就是组委会指定课题,多位参赛教师同上一堂课。卢会玉老师参赛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A版)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这是一节纯粹的数学概念新授课。

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最容易出现两种状况:一种是讲得太实。非常普遍的做法是“一个定义,几个注意”式的抽象化讲解,不仅造成了概念教学的“千人一面”,更为突出的是教师的灌输式教学阻碍了学生对概念形成过程的认知;一种是讲得太花。尤其是在所谓新课程理念下的竞赛课中,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力求“出奇制胜”,因而过度地渲染和包装“朴实”的数学概念,而学生在眼花缭乱之后并未真正将慨念作为一个基本的数学结论记下来,更谈不上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了。这就使我想起涂荣豹先生的一句话:新课程倡导的不应该是“新理念”,而应该是“正确的科学理念”,概念教学则更应该关注其正确性和科学性。而卢老师的这堂课恰好就做到了这点。

一、情境创设恰到好处

首先,卢老师通过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一位师傅拉面的情景图,这幅图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因为拉面对于兰州的学生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如下一段师生活动:

师:牛肉拉面对于大家来说不陌生吧!(学生会心地笑了)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拉面在师傅手里是怎样拉出来的?

(经过短暂讨论)

生:是经过两手反复对折拉出来的。

师:非常好,大家知道,兰州牛肉拉面中有“三细”、“二细”、“毛细”之说,你们能告诉我“毛细”是拉面师傅对折几次才拉成的?

(学生在片刻沉默后开始互相议论,大多数学生说不准,有学生试探着说9次?6次?……)

师:我曾经请教过拉面师傅,所谓毛细,就是要将手中的面对折8次。那老师就会有下面的问题了,拉面师傅开始将手中的面对折一次,两手之间的面变成几根?

生:2根。

师:对折2次呢?

生:4根。

师:对折3次呢?

生:8根。

师:我们刚才说毛细牛肉面需要对折8次,那么对折后应该是多少根呢?

生:2根,即256根。

师:那对折χ次呢?

生:2χ根。

于是,指数函数y=2χ的雏形就在这有趣的毛细牛肉面拉法的情境中形成了。是的,兰州牛肉拉面享誉全国,它的操作关键是对折。而对折就使两手之间面的根数与对折次数之间形成指数关系,而所谓毛细便是对折次数增加的产物。这节课是在兰州进行的,这一情境创设实现了时效性和趣味性的有效融合,生活化和情理化的高度统一,自然、生动、朴实,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和数学知识、生活实际的双贴近,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二、探究活动贯穿始终

卢老师通过两个形象、生动的背景材料引出函数y=2。和y=0.5。后,将χ的范围从正整数推广到R,紧接着将底数变成a。

师: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分组进行讨论:函数y=a中对底数。应作怎样的限制,才能成为R上的函数?

(分组之后,各小组讨论积极热烈,气氛活跃,体现了兰州一中学生很强的合作探究能力。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各小组似乎已经形成结论,于是老师提议大家一起交流)

生1:(第一小组代表)我们讨论的结果是a≠0。因为如果a=O,那么x=O时函数将没有意义。

生2:(第二小组代表)我们讨论的结果是aS1。因为如果a=l,那么函数将是一个常数函数,不在本节课研究的范围之内。

生3:(第三小组代表)我们讨论的结果是。不能为负值。比如a=-5,那么x=-0.5时函数也没有意义。

师:刚才各小组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下面请每一组再思考一下其他组同学的意见,看是否合理?

(短暂的沉默后一位女生举手)

生4:老师,我认为将以上三种意见结合在一起,就会更加完美。

师:这个提议真是太棒了!

很显然,卢老师此刻将每一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不难得到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点,即y=aχ中对底数。的限制为a>0且a≠1。

本节课教者设计了“体会身边的指数模型”、“探究指数函数的定义”、“探究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体会新知应用”、“学生小结归纳”等六项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每一项探究活动所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比如,在“探究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这两项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者提出以下三个目标:1.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让学生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2.通过观察指数函数的图象,分析、归纳、总结、自主建构指数函数的性质;3.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相应的探究活动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展开,从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探究活动忙而不乱,取得了良好的课堂实效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以新课程为背景的竞赛课和所谓的示范课中,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总是司空见惯的。但相当多的课堂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矫揉造作的痕迹,甚至套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词汇,叫做“被探究”。而从卢老师的这节课中,我们看到的是真实、自然的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的浅显而深刻的道理。

三、课堂推进梯次稳健

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使我特别看重一节课的“推进”,而和谐紧密、自然递进的教学节奏便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内在美。数学课堂既不能是一潭死水式的平铺直述,也不能是暴风骤雨式的大起大落。特别是数学概念的教学,只有在那种梯次稳健的课堂推进中,学生才会有登高望远的切身体验。而卢老师的这节课就充分体现了数学概念教学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模式。本课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层次:情境引入、直观探索、深入研究、理论升华、概念回归,正所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逐步将课堂推进到教学目标所预期的轨道。例如,从理论升华到概念回归,卢老师设计了非常朴素的“知识列表卡片”,让学生通过现场填表来巩固指数函数的性质,这让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并且会为获得一次锻炼自己归纳总结数学知识能力的机会而庆幸,因此现场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异常高涨,而总结出来的性质之全面是授课者始料未及的。

四、课件创作画龙点睛

寒露节气诗范文5

“节气菜”的意思把各种菜在它们最好的季节运用到对应的节气中。立春吃春盘也叫“咬春”,是立春时人们迎接春天的方式,就算你没吃过春盘,那么春饼、春卷肯定吃过吧,没错,用薄饼皮卷起五颜六色的青菜和酱料然后一起送进嘴里的味儿太熟悉啦

2、雨水罐

雨水天气濡湿、阴晴不定,以前人们在这个时候做罐罐肉孝顺长辈,没想到罐罐肉从此流传开来,成为一道流行的时节美味,那些炖在罐子里的肉香,一不小心就飘满巷子。

3、惊蛰卷

驴打滚是惊蛰时节必吃的小吃之一,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4、春分菜

春分时节,野生春菜长势凶猛,祖先们于是开发出“春分吃春菜”的传统,把鲜嫩的春菜夹到沸腾的鱼片汤里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涮两遍,起来、吹口气、把筷子伸进嘴里,春分时节的美味也跟着溜进喉咙。

5、清明团

用草头汁做成的青团,是清明时节最流行味道,即使有些地方做法和叫法(糯米团子、糍粑)都不一样,但这些软糯的糕团食物味道都一样好吃,一样叫人想家。

6、谷雨茶

在产茶地区,茶已经成为“饭菜”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把它当做“传家味道”归纳进来,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谷雨茶都是许多人心里等同于故乡味道的精神食粮。

7、立夏饭

吃一碗用笋丁、豌豆、蚕豆、鲜肉、香菇一起炒出来的立夏饭,是开启夏日模式的一个小小仪式,吃立夏饭的传统,据说是对立夏时节田野里各种丰盛收获的回馈,用美味报答丰收的传统,一直深入人心。

8、小满菜

小满是开春来的第一个真正“农忙季”,人们把小满时吃苦苦菜的习俗赋予了“先苦后甘”的含义。当我们想起小时候把饭菜送到田埂上,喊爸爸妈妈吃饭的情景,就觉得格外幸福,饭菜也格外好吃。

9、芒种梅

若要找一个味道代表芒种,梅子必定最合适。芒种的梅子或许还有些青涩,但吃法反而比熟透的梅子有更多花样,煮梅子、腌脆梅、酿梅酒......在炎炎夏日,谁的记忆里没有一棵梅子树!

10、夏至面

夏至的面,需要用刚刚从田野里收割的小麦来做,在经过愉快的揉捏和拉扯后,无论做成汤面、凉面还是拌面,都有让人吃到碗底朝天的魔力。

11、小暑藕

清凉的荷塘,为我们长出水灵灵的藕,顺便帮我们养成小暑时节一定要吃藕的好习惯,这道从水塘淤泥里长出来的鲜活美味,总是在小暑天来到我们的饭桌上。

12、大暑汤

大暑之前,是热气滚滚的小暑;大暑之后,是清清爽爽的立秋。节气之交,我们的饭桌既不能太清淡,也不能太荤腥,所以有喝汤“温补”的传统。说到喝汤,为什么我们又开始怀念妈妈的美味厨房了呢。

13、立秋肉

先是有一位不知名的老祖宗发明了“立秋贴秋膘”的传统,后来又有一位知名的老祖宗发明了一道叫做东坡肉的菜,还告诉我们应该在立秋时节吃,所以,立秋吃肉进补这种美好的传统,当然不能丢。

14、处暑鱼

处暑时节,洋流为海岸线上的人们带来丰盛的海洋大餐,于是“鱼”理所当然成为处暑节气的传家大餐,而在这时,放养在水田里的稻花鱼,也快上桌了呢。

15、白露酒

古人挑白露时节酿酒,不仅天气适合发酵,还能从清晨的芭蕉叶子上收集酿酒用的夜露,连同枝头摘下的桂花也可以一起封入酒坛子里酿桂花酒。古人的有情有趣,无意间给我们留下一个酒香四溢的节气。

16、秋分蟹

秋风起,蟹脚痒。到了秋分时节,再不去捕,肥美膏黄的螃蟹都快爬上饭桌了,无论是大快朵颐式的吃,还是拿着蟹八件一步步拆解细嚼慢咽,秋分的蟹,把这个季节变得更加美味。

17、寒露酥

寒露酥因为有核桃、枣子、莲子、板栗、芝麻等好果好实一起成熟上市,寒露时的酥饼比其他时段似乎要好吃一些,每当这时,家里不备一些柔软、松脆的酥饼,日子总过得仿佛意犹未尽。

18、霜降柿

在大部分果子已经圆满收场的霜降时节,家门口那颗高大的柿子树上,鲜红的柿子还在枝头倔强的等待一场寒霜,一场让我们格外怀念的家乡味道。

19、立冬饺

迎接冬天最好的方式,是挥舞着擀面杖,和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包饺子,然后,围着饭桌吵吵闹闹的说着家常。立冬吃饺子的传统由来已久,久到似乎是我们基因的一部分。

20、小雪煲

天越来越冷,我们的饭桌也越来越热闹,小雪时节,饭桌上一定不能缺少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羊肉煲,混合着香叶、八角、桂皮、枸杞和料酒的汤汁拌饭,去到哪里都念念不忘。

21、大雪炉

小时候,每当雪越下越大,爸爸妈妈总是能准确的在杂物堆里,把那个积满灰尘的铜炉子翻出来,随便一擦又是明亮如初,清汤锅底、麻辣锅底和满满一桌子菜,都快要把窗外的雪融化了。

22、冬至圆

长辈们说,冬至的汤圆,吃一碗,大一岁,所以小时候的我们,唯恐比别人家孩子长得慢,于是拼命吃,把这种甜甜糯糯的味道吃进骨子里。

23、小寒粥

南瓜粥、红薯粥、桂圆粥、腊八粥,寒冬的热粥一直是格外暖心的存在,总是让人不禁想起天寒地冻时窝在家里懒懒度日的那些时光。

24、大寒宴

寒露节气诗范文6

1.了解有关一年四季的知识,四季歌能运用花、树等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来表现四季的不同特征四季歌。

2.培养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绘画工具、材料表现四季,四季歌学习给诗配画或画配诗,体会画画与作诗互相融合的感觉;能用色彩表现四季的象征景色,四季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力和综合创造四季歌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四季歌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杜甫眼中的春景,碧与白,青与红,色彩流溢,春天的美景历历在目;“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眼中的夏天,碧绿的莲叶,茂盛而广袤,阳光映照下的荷花显得特别的红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杜牧眼中的秋天,色调明朗、充满生气,充分展现了秋季的美丽;“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眼中的冬天,则因为有了梅雪争春而更显活力,色彩鲜明。

那在儿童眼中的四季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本课以《四季歌》为题,意在通过观察、欣赏一年四季的典型美景,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知道有关色彩的象征意义;学习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诗画融合创作的能力。教材提供了春天的樱花、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和冬天梅花的图片,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比较四季的特点,体会四季色彩象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诗画融合的名家大作或同龄作品,教材还提供画家笳咏的《春江水暖》、徐英槐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潘天寿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及一些学生作品,并以此激发创作欲望。那么,怎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加强生活感悟呢?让学生游览、观察,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这样,学生的创作才会更有生机,教师的教学也更显得有本有源。

2.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四季的特点,进行四季的诗配画或画配诗创作。

难点:画出四季的象征景色,能够在创作时表达自己的情感。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分组:4--6人为一组。

要求:①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知识水平、家庭环境等情况分组;②选好组长,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和责任(实际上本学期学生的分组都可以参照这样的要求来安排);③各组做好主题描述、过程分析、总结工作;④发挥组长的作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收集有关四季的材料(诗歌、故事、图片等)

对四季景色的描述

3.畅谈感想。

学生间互相讲述四季的特点及色彩特征。

4.创作作品。

(1)主题:画出四季的象征色彩。

(2)技法:运用蜡笔水彩画、钢笔水彩画、水粉等形式作画。

(3)配一句或几句表达自己感想的话或诗歌。

5.课外拓展。

设计四季故事,进一步探索你喜欢的季节的特点。

课外资料

1.四季诗歌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雪梅二首

(宋)卢梅坡

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虽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2.四季基本常识。

为什么说四季轮回在于地球绕太阳公转?

一年一度,冬去春来,四季更迭。这一自然规律,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根据太阳运行的位置制定了24节气,其名称和顺序都同现今通行的基本相同,24节气告诉人们太阳在运行中有节气意义的位置和日子。据记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用圭表测日影的办法,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日子,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安排各个节气。这24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人们还把24节气编为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每月有两个,上半年来六、二十一,下半年来八、二十三,相差不过一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