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寒露节气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寒露节气诗范文1
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豆子寒露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寒露三日无青豆。
沤了豆子收麦,沤了麦子收豆。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留种地瓜早收藏,着霜瓜块受冻伤。
收瓜被雨冲,窖如烂泥坑。
寒露前,六七天,催熟剂,快喷棉。
寒露不摘烟,霜打甭怨天。
寒露不刨葱,必定心里空。
九月不刨十月空。
零星时间莫白过,有空就把饲草割。
劳动间隙把草割,不愁攒个大草垛。
九月树种已成熟,抓紧采集莫延误。
过了秋分寒露到,采集树种要趁早;
采收工具先备齐,选择树种标记号。
优质壮龄作母树,病木虫蛀不能要;
当家树种要多采,乡土种源不可少。
采种要选好天气,风和日丽晾晒好;
贮藏保管莫大意,阴雨连绵要防潮。
树木栽培良种化,好种才能出好苗;
男女老少齐动手,绿化家园乐陶陶。
九月九,摘石榴。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柿子红似火,摘下装筐箩。
皮红摘下来,赶快向外卖。
寒露柿子红了皮。
摘了梨,别松气,施肥浇水和掘地。
摘了梨,快喷药,千方百计把叶保。
今年叶子保得好,明年果子产量高。
叶子护不好,明年果子少。
今年护好叶,明年结硕果。
光收不管,来年减产。
寒露节气诗范文2
在项目采购过程中,主要涉及采买、催交、检验和运输这四个构成环节,并且这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的,一旦有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中断整个采购链条,增加采购成本,甚至还有可能会对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不利影响。当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仍然在大力建设中,这也使得管道工程需要进行大批量的所需物资的采购。如此浩大的采购工程,再加上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的重要性,必须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重视和支持,合理组织采购活动,保证管道工程线路焊材采购活动的有序开展,促进采购成本的有效降低,尽可能地满足管道工程的建设需求。线路焊材是施工建设中的一种消耗材料,通常都是经由施工建设单位自行采买,但是随着施工建设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提高了工程对材料采购安全质量的要求。通常情况下,线路焊材的采购项目所采取的方式都是由EPC项目统一进行订货和供给,并向第三方检验机构提供抽样检查的物资进行复检,然后再向施工单位进行物资的统一调拨。在该过程中,项目部对物资材料的质检和供应环节进行了相应控制,但是在实际中却发现一些影响焊材采购活动和采购成本的问题。
2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线路焊接材料采购问题分析
2.1规格选型的问题
在当前的材料市场中,存在很多规格型号不一的油气管道工程线路焊接材料,其中还有不少的国外品牌,根据相关统计发现,管道工程线路焊材采购中所涉及的品牌及供货厂家就有10个,规格型号已经达到了21种,产生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各施工分包商采取了不同的焊接设备配置,因此其实际线路焊材的选型也会有所差异;各施工分包商选用不同的焊接工艺规程,导致所需的焊材型号也会不同;品牌焊材的不同,导致其技术性能存在一定差异,再加上各施工分包商对线路焊材的适应性有所不同,所以即使采取相同的设备和焊接工艺,分包商也会选择不同的焊材品牌和型号。
2.2采买环节的问题
根据《招投标法》中的相关规定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线路焊接材料采购都应该以招标的方式进行,尤其是对于这种采购金额还比较大的采购项目。而且在招标过程中,每个分包商只能有一个厂家中标,但是在实际中线路焊材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工程中需要采购多种型号、品牌和供货厂家的焊材才能满足实际的工程建设要求。也就是说,在招标过程中仅有一家厂商中标不符合工程实际要求,但是多家厂商中标则不符合相关招投标法律法规。
2.3检验和运输中的问题
因为管道工程需要多种不同线路焊接材料,这无疑增加了材料检验工作量和周期,而且在实际管道工程中,大部分的线路焊材都是采用的国外焊材,这进一步延长了线路焊材的供应周期。除此之外,多种不同的线路焊材也增加了物资中转站的使用频率,造成需求分散、运输困难的局面。而且EPC项目部通常不能及时下达采办需求计划,所以不能明确具体的发运地点和需求量,进而促进了运输困难程度的增大。
2.4采购成本的控制问题
在实际的采购过程中,因为分包商较多,并且大多都会采买国外进口的焊接材料,导致某些品牌存在一定的垄断性,不利于市场竞争活动的开展,进而对采购成本的控制造成了直接影响。
3解决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线路焊接材料采购问题的对策
3.1加强焊接装备和工艺的统一
在成立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的时候,业主应该加强施工焊接工艺的统一,潜在施工分包商也应该积极对焊接人员进行全面、多品牌焊材的培训,让焊接人员熟练掌握各品牌、规格焊材的焊接技能和知识,促进焊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在施工建设中即使某些品牌或规格的焊材出现紧缺现象的时候,焊接人员也能够采用其他质量高、性能好的焊材加以取替,并能够保证焊接质量和施工进度。并且在选择施工单位的时候也一定要选择焊接实力强的,尽可能采取集中承包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相对集中焊接队伍数量,同时也能够相对统一线路焊材的品牌和规格型号。
3.2加强焊材需求计划管理的建立和落实
EPC项目部应该了解各标段的施工情况,进而掌握其施工进度以及各分包商的施工装备和具体施工计划,同时还要要求各分包商将其焊接材料使用计划提前上报给项目部,再由项目部统一汇总后向采购部门或单位进行采购需求计划单的转发,如果焊接材料出现临时变更或增加的情况也要及时告知采购部门。此外,采购部门还应该定时定期地了解各供应商的库存情况,并保持与供应商的沟通联系,这样就能够应对一些焊材急需问题,保证采购工作的顺利有序的开展,并及时供应施工单位所需焊接材料。
3.3实现超市化采购管理
物资超市化管理概念在经过逐步推广后,在企业物资采购供应管理中得到一定应用。实践证明,该种采购管理方式能够达到企业零资金占用的目的,同时还能起到降低整体采购成本的作用。因此在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线路焊材采购中也可以应用该种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一般可以通过寄售制或者代储代销的方式加以实现。也就是让供应商根据采购部门的物资需求计划和最低安全储备计划,按时向企业指定仓库进行所需物资的存放,并且供应商具备仓库中的库存物资的所有权,企业则按照具体的物资用量进行计算,并定期结算。
4结论
寒露节气诗范文3
一、专家型教师的内涵与特征
1.专家型教师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者将认知心理学专长研究的方法应用于教育领域,于是有了“专家型教师”一说。理论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1997)提出了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Prototype View of Expert Teaching)。[1]他认为专家型教师是具有某种教学专长的教师,并从知识、问题解决的效率、洞察力三方面分析了专家型教师的内涵。
(1)知识。包括内容知识(学科知识和本体性知识)、教学法知识(条件性知识)及实践性知识(含外显的和内隐的),还包括丰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知识,以及通过内隐学习过程获得的经验性知识。
(2)效率。包括教学技能的认识自动化、执行监控及认知资源的再投入,并以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作为其认知技能自动化的基础。
(3)洞察力。包括对问题深入、清晰、透彻的分析能力和独创、新颖、恰当的解决能力,并能与个体认知过程的选择性编码、选择性联合和选择性比较密切联系。
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将专家型教师进一步界定为: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和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能高效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也称教学专家或专家型教师,通俗地讲,就是那些教学经验丰富而又屡屡在教学上获得成功的教师。[2]
2.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美国学者Berliner(1994)对众多专家、新手教师比较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专家型教师的特征。[3]
(1)专家型教师只是在他所属的领域中表现卓越。这是因为学生知识、学科知识等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都是特定的。
(2)专家型教师具有自动化的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一般教学技能,他们往往予以常规化,把更多的心理资源运用到对自己教学、学生学习的监控上。
(3)专家型教师对教学任务及所处的情境更敏感。他们更能注意教学任务及其情境,如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阐述时的语气等。
(4)专家型教师在教学中表现更灵活。他们并不是依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同时在恰当的时候把学生的学习纳入到既定的教学轨道中来。
(5)专家型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层表征。他们会运用更多的有关教学原则、学生认知等知识去分析教学问题。
(6)专家型教师能快而准地知觉到有意义的教学事件并做出合理解释。
(7)专家型教师能直觉到对教学有意义的信息,并运用上述经验和理论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推论情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8)专家型教师解决问题较慢。专家型教师的慢是因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他们会更多地分析教学情境、学生需求,并尝试运用大量的教学原则,提出更多、更详细的解决方式。
二、专家型教师培养对建设现代教师队伍的意义
专家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其卓越的教学成效、高超的教学技艺、独特的人格特征对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具有深刻、持久而积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对现代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也具有重大的导向和辐射意义。
1.对教师个体成长的示范和激励意义
(1)激发其他教师对完善自我的强烈诉求。专家型教师是师德表率,育人模范。在与专家型教师自觉不自觉的比较过程中,教师能够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不足,从而确立继续努力的方向,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并在此激励下产生不甘落后、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和热情,促进其持续的专业发展。
(2)引领其他教师迅速找到专业成长路径。专家型教师乐于并能够成为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作为教学专家,他们在教育思想和专业方向上所具有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使其他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了解其从新手成长为专家的发展路径,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借鉴经验,汲取教训,恰当地为我所用,迅速找到切合自身的、有效的专业成长道路。
2.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导向和辐射意义
(1)专家型教师的素质要求代表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专家型教师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识广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娴熟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对专家型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情意等各方面的要求和标准,是对教师专业达到成熟状态时的描述,是广大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理应成为现阶段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
(2)专家型教师对教师素质整体提高的辐射作用。专家型教师是改革的先行者,遇到问题都会进行反思并重新选择和尝试更合适的教学策略,总是率先通过探索和实验来验证新的想法。专家型教师是动力源,通过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示范课等多种形式,专家型教师与同事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周围的人施加积极的影响。发挥专家型教师的最大效应和辐射作用,能使其他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终实现“青出于蓝胜于蓝”,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储蓄后备力量。
三、我国当前教育环境下的专家型教师培养
新课程改革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全方位的冲击,也给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前教育环境下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养专家型教师。
1.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
为了激励更多教师走上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道路,国家和地方应有完善的教育政策和制度支持。其别涉及专家型教师认定并直接导向教师专业成长的政策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和特级教师制度。
(1)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实施以来,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卓有成效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然而,在当今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随着教育所面临的外部形势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完善。在岗位设置上,应更多地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中小学教师职务的种类,对其进行动态控制;在教师聘任上,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评聘分离的力度。确立以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业绩为重点内容的评审标准,排除各种与教师专业素质无关或关联度较小的考评因素;在职责确定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各职级教师的职责要求;在任职条件方面,要甄别教师资格、教师职责和任职条件的不同要求,研究、补充和完善现有各职级教师的不同任职条件。
(2)特级教师制度。近30年来,有关特级教师的评选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已渐趋完善,但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专家型教师培养的角度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评选比例过小,基本上处于1‰与5‰之间,难以对更多的教师产生激励作用;评选标准过泛,应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专家型教师群体的客观实际,突出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效果等重点;参评年龄限制过高,应按照教师专业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合理设置参评资格的底线要求,使具有“特级教师”称号的专家型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待遇较低,特级教师是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专业工作者,理应享受更好的待遇;管理效能低下,特级教师制度的执行由地方具体操作,受制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水平和重视程度,差异较大;在任用上,有的特级教师走上他们并不擅长的行政管理岗位,稀缺的专家型教师优质人才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2.改革职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教师职前教育采取开放的培养模式,实行教师专业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分离模式或分阶段培养模式。根据不同组合情况,分离式教师培养模式可具体分为4年一贯制、“3+1”模式、“4+1”模式、“3+1+2”模式、“4+2”模式、“4+3”模式等不同类型。高师院校往往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由于不同模式所采取的学制年限不同,因此,也应建立多层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机构。
具体而言,首先,要强化师范性。加强教育理论的教学;提高教育类公共课(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质量;定期进行师范技能训练,不仅包括传统的“三笔一话”,还包括人际交往、教育技术、信息传递等方面的技能。其次,要增加实践性课程比例,提高教育实践成效。多开设一些实践活动课,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最少应达到西方国家平均水平,即10~12周,并分散到各学期进行。加强教育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配备专家型教师担任实习和见习的指导员。注重学生的实习效果,要求学生在实习时能发现问题并从中找到解决办法。实行微格教学,加大实践环节。再次,要合理分配必修课与选修课,增加跨专业选修课程。提高跨专业选修课质量,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和比例,强化课程的弹性和灵活性,以利于师范生获得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多样化需求。
3.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研究表明,教学反思是导致一部分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而另外一部分人却不能的重要原因。L.Kremer-Hayon(1993)指出,反思并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教育权威人士、学校校长、其他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大学教授等,都应对教师的反思给予支持、合作。没有这种支持与合作,教师的反思很难进行。[4]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树立反思的典范。可在教职工大会、校园广播、宣传栏或演讲中,公开展示自己决策背后的推理过程。学校管理者还应经常恳请教师对其工作表现提出匿名评论,以使教师们做出诚实的回答,并将评论公开化。
其次,建立鼓励教师反思的管理制度。要促进教师反思,需要有一定的制度规范,最终使教师养成反思习惯,使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行为依据。
再次,赋予教师发展的自主支配时间和专业自。课业和精神压力过大已严重阻碍了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发展,使其缺乏可供反思的时间与空间,因此需减轻教师负担。此外,还要超越传统的外控式管理,赋予教师更大的专业活动自。
最后,营造教师合作文化。应致力于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使教师在进行个体反思的基础上冲破个人文化的束缚,形成一种真诚合作的氛围。
此外,还要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反思的起点是自我实践中的“问题”,能否有清晰的问题意识,能否面对问题寻求发展,不断地在自我否定与重建中获得强健的生命力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4.增强在职培训的实效
正如Cook和Fine(1997)指出的,过去十年学校改革不成功的经验中有一条根本的教训――蜻蜓点水式的工作坊和浅尝辄止的半日学习培训,不能保证教师回到课堂后会采用新观点。而要促使新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打造一支专家型教师队伍,我们必须把握观念与行为、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关系,强调教师的实践和参与,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在培训内容上,由理论课程为主走向实践课程为主。培训内容不能局限于教育理论知识的系统介绍,应以实践课程为主,将教师置于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立足于教师的直接经验,回归教师的职业生活世界。
在培训方式上,由大学和研修中心为主转向校本培训为主。让中小学承担起教师培训的主要责任,同时与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合作,从中小学校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加强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沟通、交流,在与同行展开共同讨论、质疑的平等对话中,让教师的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比较和转换。
在培训模式上,应提供多元模式并实现优势互补、优化组合。教师在职培训现已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各异的多种模式,教师应根据个人情况各取所需,选择适合自己的优化组合模式。可通过设立教师成长“菜单”、建设教师成长基地来实现,即培训者出“菜单”、受训者“点菜”、教育局“买单”,实现调控权、管理权、培训权的分离。
新课程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内化积淀的长期过程;新课程的实践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一批批生力军去冲锋陷阵,这就是现代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专家型教师。他们代表着中国教育的前进方向,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伟大使命,在教师队伍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专家型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优秀分子,中国基础教育呼唤专家型教师,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教师实现由“经验型”、“工匠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注释:
[1]R.J.Sternberg&J.A.Horvath.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D.C. Berliner.Learning About and Learning From Expert Teach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1(35).
寒露节气诗范文4
“人工智能”从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就已经有关于这方面争论。而笔者通过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其背后的现象学哲学基础的研究,认为一些科学家之所以在对待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上各执一端,主要是因为他们所秉承主客二元思维方式,即把人工智能看成一种具有独立思维的客观实体,进而取代人类的主体地位,将人类变成其发展的客体。而对于主客二元思维方式的批判一直麦克卢汉的媒介学和现象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 现象学及其反主客二元思维方式
主客二元思维方式是起源于笛卡尔的西方近代哲学观念,这种观点主张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进而来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理性审视能力。应该说这种主客二元思维方式对于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学高歌猛进的背后掩盖不了这种思维方式背后的根本性矛盾。
从哲学根基上讲,这种主客二元思维方式在本体论上表现为二元论,在真理观上表现为符合论,这本身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如何证明主体对于客体认知的合法性。正如胡塞尔所说,这种二元论和符合论的思维无论如何解决不了所谓的客观感觉材料和主观意识的沟通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其实是它混淆了意识活动的对象。在胡塞尔看来,意识活动的对象并不是那个超越与意识之外的所谓“客观实在对象”,而是内在于意识的,被实项和质料充盈着并且时刻被意向性意指的一种意向的对象,而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那个意向对象并非超越于意识的,而是一种意向性活动之中,由意向性描述所建构出的意向性本质结构的属性的集合。在这个认知模型中,我们发现,虽然有意向主体和意向对象,但是他们共处于一个意向性活动的行为框架之中,这实际上是跳出了主客二元思维方式的第一步,即在认识过程中承认了一种“共在域”的存在。
而对于这种“共在域”,海德格尔的论述就更加有说服力。首先,对于人和事物的打交道,海德格尔有一种“上手状态”理论,即用具所具有的一种为人所操作的良性互动状态,而这种“上手状态”对于人和用具之间的关系协调有两个重要的意义。
1)它意味着用具一定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严格地说,从没有一件用具这样的东西‘存在’。属于用具的存在意向总是一个用具的整体。[1]80
2)用具在和人进入操作场域的时候用具本身是不被意识到的。“切近之‘物’特有的自明的‘自在’是在那种使用着它们却不曾明确注意它们的操劳中来照面的。”[1]87
而海德格尔用一种“烦”的理论为这种用具在行为场中的一种不被注意做出了解释:即人要最大程度上减少对于自身行为在时间进程中的缺乏,窘迫和不适应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减少一种“操心”的状态和生存的一种压力感。
综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现象学的反主客二元思维主要体现在其对于人和外在世界的交互行为的考察上,其关注于具体的意识,目的,和操作行为在一个具体行为场域中的发生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所谓原有观念中的主体意识和客观实在的东西都参与了这个结构的发生和延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近代哲学主客二元思维方式的限制。
2 麦克卢汉“媒介延伸论”背后的现象学思维
麦克卢汉的媒介学和现象学不谋而合的地方则是它们对于传统西方的线性的,逻辑的理性思维方式的批判。正如麦克卢汉所说“西方人头脑接受的训练是从A到Z,而不是从Z到A。这个头脑正在逐渐退化,越来越迷糊,它完全靠视觉原理(即逻辑)工作;……到了电气时代……视觉和理性统治的时代从此终结”[2]这句话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不是一种由原理来推出方法的西方应用科学思维,而是恰恰相反,要回过头看来考察一切技术和艺术发生的本源性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排除所有先入为主的意见,彻头彻尾地对于眼前的现象进行考察。这实际上就和现象学的一种“先验还原”的思维不谋而合,它要求我们要仅仅从当下的绝对被给予出发,来解决事物的依据和基础问题。而另一方面麦克卢汉在此排除的是两种媒介研究倾向:即追求精确的经验主义和追求社会批判功能的欧陆哲学,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等。而之所以要悬置他们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对于媒介本质的把握不能像传统的理性主义那样或者通过精确的测量,或者通过严密的逻辑,而是通过直观。这其实就和现象学的另一种方法“本质直观”不谋而合,它要求在无前提性的意识里面确切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所以我们发现,麦克卢汉的媒介学有着深深的现象学烙印,而最能体现出麦克卢汉的反主客二元思维的便是他的“媒介延伸论”。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媒介互动论。媒介作为人的器官的延伸,其本身和人处于一种统合的状态。人们通过延伸自己的感官能力,来使得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媒介的样态反过来会对人自身的行为和人类的社会组织产生一定变化。麦克卢汉以电力技术的发展为例:“在机械化时代,我们实现了自身的空间延伸。如今,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之后,我们已在全球范围内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延伸,在全球范围内消除了时空差别。”[3]
2)自我截除理论。自我截除在麦克卢汉眼里是人的任何延伸都必然造成的结果。“人体在无法探查或避免刺激的根源时,就诉诸于自我截除的力量或策略。”[4]58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自我截除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因适应外在系统所产生的强烈的身体压力的手段。而人们对于截除的一部分是感到麻木的,无意识的,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正是刺激的压力所造成的自我截除或延伸。作为一种抗自己的机制,他的形象产生泛化,难以觉察的麻木或震撼。自我截除不容许自我认识。”[4]59
联系我们上节讲到的海德格尔的“上手状态”我们发现,自我截除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入“上手状态”而使得人自身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自我截除后的整个社会就会变成一个由人和用具组成的大主体。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深受现象学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他们的基本的观点都是反主客二元的思维方式。
3 “人工智能”主客二元思维倾向
现阶段,科学界会按照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问题,将人工智能划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所谓弱人工智能,即是“发展研究人类和动物智能的理论,并能通过建立工作模型来测试这些理论,……他们并不认为机器本身能够思考、具有感情和意识。因此,对于弱人工智能来说,模型只是帮助理解思维的工具。”[5]所以很多人并不认为弱人工智能会对人类造成多大的威胁。
但是问题出在强人工智能身上,持强人工智能观点的科学家认为强人工智能应该和人类一样拥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并且具有创造力,自我意识和自我进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强人工智能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它会取代人类的主体地位,进而将人类变成其自我发展和进化的工具。一些科学家甚至还认为,人类根本无法遏制这种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且它将是现阶段所有弱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和人工智能最终的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
但是,我们在看待这些观点是应该意识到:无论是弱人工智能还是强人工智能根本的目标都是建立一种独立于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客观实在体,都是实现“机器也可以像人一样思考”,只是弱人工智能者认为机器能够部分做到这一点,强人工智能则认为机器能够完全做到这一点,甚至很多行为主义科学家还不满足于机器仅仅是思考,而是和人一样拥有社交,协作甚至是共生等更加广泛意义上的
独立。
所以,基于这种思维,所以很多科学家才会产生“人和人工智能”的关系问题的争论,即所谓谁才是主体的问题,进而才会产生“人工智能”这样的将人工智能和人极端对立的命题。
4 对于人工智能概念理解与发展的新思路
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做一个论证,即这种像科学家所想的完全由人的技术打造,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人工智能存在的可能性问题,笔者基于麦克卢汉的媒介学及其现象学基础的理论基础认为:人类试图通过纯粹技术打造一种独立于人的意识和行为而存在,并具有自身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行为体在根本上是不可行的。
1)现象学证明:基于海德格尔的“上手状态”理论,人类之所以将技术和人自身打造成一种整体,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在于避免一种由于和完全独立和陌生的“他者”而产生的“烦心”和“操劳”,即一种缺乏,窘迫和不适应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减少一种“操心”的状态和生存的一种压力感。而如果一种完全独立于人的,具有自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工智能行为体的出现,不但没有减少这种压力感,反而增加了人的这种打交道的压力感,所以人和这种人工智能行为体的打交道必然会有不适感,所以这种技术的市场化一定会遭到抵制。
2)麦克卢汉媒介学证明:根据自我截除理论,人和工具的最佳关系就是人不会意识到工具的存在,进而避免一种因强刺激所引起的压力,但是一种独立于人的人工智能的出现,虽然会导致人们在应对自然和机械问题的压力会减少,但是同时,人和人工智能,任何人的社交信息的压力会增加,所以此消彼长,人的根本压力综合并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其次,根据自我截除理论,人的进化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地方在于人的进化不是依靠对自己身体的加强,而是通过延伸身体,避免强制身体而使得身体受到压力进而获得一种大脑的轻松的环境,进而使得信息在脑中进行复合,产生创造。而根据这种推论,人工智能目前首要的任务,还是要替人类做很多机械的工作,比如大量重复和复杂的计算。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史不可能自己通过自我解除来减少压力,激发自身内部的创造性的。
所以,基于以上论证,那种试图通过纯粹技术打造一种独立于人的意识和行为而存在,并具有自身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行为体的做法,无论是在和人的关系的角度还是其自身的发展创造力的角度都是不可行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整体,它的终极发展不是一种独立于人的客观实体,而是一种集合人脑智能,工具和技术智能,社会智能等多种交互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行为和操作状态。它的本质是在于通过对于人身体的延伸,连接和杂糅,使得个人的能力能够在庞大的延伸和连接交互网络中能够:
1)最有效的进行任何的操作。
2)最大化提升人的操作体验感。
3)最大化减轻人们通过外感官应对强刺激的压力,让人们更加专注于创造。
寒露节气诗范文5
“节气菜”的意思把各种菜在它们最好的季节运用到对应的节气中。立春吃春盘也叫“咬春”,是立春时人们迎接春天的方式,就算你没吃过春盘,那么春饼、春卷肯定吃过吧,没错,用薄饼皮卷起五颜六色的青菜和酱料然后一起送进嘴里的味儿太熟悉啦
2、雨水罐
雨水天气濡湿、阴晴不定,以前人们在这个时候做罐罐肉孝顺长辈,没想到罐罐肉从此流传开来,成为一道流行的时节美味,那些炖在罐子里的肉香,一不小心就飘满巷子。
3、惊蛰卷
驴打滚是惊蛰时节必吃的小吃之一,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4、春分菜
春分时节,野生春菜长势凶猛,祖先们于是开发出“春分吃春菜”的传统,把鲜嫩的春菜夹到沸腾的鱼片汤里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涮两遍,起来、吹口气、把筷子伸进嘴里,春分时节的美味也跟着溜进喉咙。
5、清明团
用草头汁做成的青团,是清明时节最流行味道,即使有些地方做法和叫法(糯米团子、糍粑)都不一样,但这些软糯的糕团食物味道都一样好吃,一样叫人想家。
6、谷雨茶
在产茶地区,茶已经成为“饭菜”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把它当做“传家味道”归纳进来,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谷雨茶都是许多人心里等同于故乡味道的精神食粮。
7、立夏饭
吃一碗用笋丁、豌豆、蚕豆、鲜肉、香菇一起炒出来的立夏饭,是开启夏日模式的一个小小仪式,吃立夏饭的传统,据说是对立夏时节田野里各种丰盛收获的回馈,用美味报答丰收的传统,一直深入人心。
8、小满菜
小满是开春来的第一个真正“农忙季”,人们把小满时吃苦苦菜的习俗赋予了“先苦后甘”的含义。当我们想起小时候把饭菜送到田埂上,喊爸爸妈妈吃饭的情景,就觉得格外幸福,饭菜也格外好吃。
9、芒种梅
若要找一个味道代表芒种,梅子必定最合适。芒种的梅子或许还有些青涩,但吃法反而比熟透的梅子有更多花样,煮梅子、腌脆梅、酿梅酒......在炎炎夏日,谁的记忆里没有一棵梅子树!
10、夏至面
夏至的面,需要用刚刚从田野里收割的小麦来做,在经过愉快的揉捏和拉扯后,无论做成汤面、凉面还是拌面,都有让人吃到碗底朝天的魔力。
11、小暑藕
清凉的荷塘,为我们长出水灵灵的藕,顺便帮我们养成小暑时节一定要吃藕的好习惯,这道从水塘淤泥里长出来的鲜活美味,总是在小暑天来到我们的饭桌上。
12、大暑汤
大暑之前,是热气滚滚的小暑;大暑之后,是清清爽爽的立秋。节气之交,我们的饭桌既不能太清淡,也不能太荤腥,所以有喝汤“温补”的传统。说到喝汤,为什么我们又开始怀念妈妈的美味厨房了呢。
13、立秋肉
先是有一位不知名的老祖宗发明了“立秋贴秋膘”的传统,后来又有一位知名的老祖宗发明了一道叫做东坡肉的菜,还告诉我们应该在立秋时节吃,所以,立秋吃肉进补这种美好的传统,当然不能丢。
14、处暑鱼
处暑时节,洋流为海岸线上的人们带来丰盛的海洋大餐,于是“鱼”理所当然成为处暑节气的传家大餐,而在这时,放养在水田里的稻花鱼,也快上桌了呢。
15、白露酒
古人挑白露时节酿酒,不仅天气适合发酵,还能从清晨的芭蕉叶子上收集酿酒用的夜露,连同枝头摘下的桂花也可以一起封入酒坛子里酿桂花酒。古人的有情有趣,无意间给我们留下一个酒香四溢的节气。
16、秋分蟹
秋风起,蟹脚痒。到了秋分时节,再不去捕,肥美膏黄的螃蟹都快爬上饭桌了,无论是大快朵颐式的吃,还是拿着蟹八件一步步拆解细嚼慢咽,秋分的蟹,把这个季节变得更加美味。
17、寒露酥
寒露酥因为有核桃、枣子、莲子、板栗、芝麻等好果好实一起成熟上市,寒露时的酥饼比其他时段似乎要好吃一些,每当这时,家里不备一些柔软、松脆的酥饼,日子总过得仿佛意犹未尽。
18、霜降柿
在大部分果子已经圆满收场的霜降时节,家门口那颗高大的柿子树上,鲜红的柿子还在枝头倔强的等待一场寒霜,一场让我们格外怀念的家乡味道。
19、立冬饺
迎接冬天最好的方式,是挥舞着擀面杖,和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包饺子,然后,围着饭桌吵吵闹闹的说着家常。立冬吃饺子的传统由来已久,久到似乎是我们基因的一部分。
20、小雪煲
天越来越冷,我们的饭桌也越来越热闹,小雪时节,饭桌上一定不能缺少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羊肉煲,混合着香叶、八角、桂皮、枸杞和料酒的汤汁拌饭,去到哪里都念念不忘。
21、大雪炉
小时候,每当雪越下越大,爸爸妈妈总是能准确的在杂物堆里,把那个积满灰尘的铜炉子翻出来,随便一擦又是明亮如初,清汤锅底、麻辣锅底和满满一桌子菜,都快要把窗外的雪融化了。
22、冬至圆
长辈们说,冬至的汤圆,吃一碗,大一岁,所以小时候的我们,唯恐比别人家孩子长得慢,于是拼命吃,把这种甜甜糯糯的味道吃进骨子里。
23、小寒粥
南瓜粥、红薯粥、桂圆粥、腊八粥,寒冬的热粥一直是格外暖心的存在,总是让人不禁想起天寒地冻时窝在家里懒懒度日的那些时光。
24、大寒宴
寒露节气诗范文6
1.了解有关一年四季的知识,四季歌能运用花、树等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来表现四季的不同特征四季歌。
2.培养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绘画工具、材料表现四季,四季歌学习给诗配画或画配诗,体会画画与作诗互相融合的感觉;能用色彩表现四季的象征景色,四季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力和综合创造四季歌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四季歌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杜甫眼中的春景,碧与白,青与红,色彩流溢,春天的美景历历在目;“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眼中的夏天,碧绿的莲叶,茂盛而广袤,阳光映照下的荷花显得特别的红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杜牧眼中的秋天,色调明朗、充满生气,充分展现了秋季的美丽;“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眼中的冬天,则因为有了梅雪争春而更显活力,色彩鲜明。
那在儿童眼中的四季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本课以《四季歌》为题,意在通过观察、欣赏一年四季的典型美景,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知道有关色彩的象征意义;学习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诗画融合创作的能力。教材提供了春天的樱花、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和冬天梅花的图片,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比较四季的特点,体会四季色彩象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诗画融合的名家大作或同龄作品,教材还提供画家笳咏的《春江水暖》、徐英槐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潘天寿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及一些学生作品,并以此激发创作欲望。那么,怎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加强生活感悟呢?让学生游览、观察,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这样,学生的创作才会更有生机,教师的教学也更显得有本有源。
2.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四季的特点,进行四季的诗配画或画配诗创作。
难点:画出四季的象征景色,能够在创作时表达自己的情感。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分组:4--6人为一组。
要求:①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知识水平、家庭环境等情况分组;②选好组长,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和责任(实际上本学期学生的分组都可以参照这样的要求来安排);③各组做好主题描述、过程分析、总结工作;④发挥组长的作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收集有关四季的材料(诗歌、故事、图片等)
对四季景色的描述
3.畅谈感想。
学生间互相讲述四季的特点及色彩特征。
4.创作作品。
(1)主题:画出四季的象征色彩。
(2)技法:运用蜡笔水彩画、钢笔水彩画、水粉等形式作画。
(3)配一句或几句表达自己感想的话或诗歌。
5.课外拓展。
设计四季故事,进一步探索你喜欢的季节的特点。
课外资料
1.四季诗歌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雪梅二首
(宋)卢梅坡
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虽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2.四季基本常识。
为什么说四季轮回在于地球绕太阳公转?
一年一度,冬去春来,四季更迭。这一自然规律,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根据太阳运行的位置制定了24节气,其名称和顺序都同现今通行的基本相同,24节气告诉人们太阳在运行中有节气意义的位置和日子。据记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用圭表测日影的办法,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日子,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安排各个节气。这24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人们还把24节气编为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每月有两个,上半年来六、二十一,下半年来八、二十三,相差不过一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