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哲理文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典哲理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典哲理文章

经典哲理文章范文1

关键词:图画书;哲理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62-01

图画书包含着丰富的文学和艺术的内涵,显示着作者的想象和智慧。优秀的图画书,能让儿童在对画面的感知中,最早地得到文学和艺术的美感熏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读经典的图画书,挖掘其中深刻的内涵,体味作者沉浸于画面之中的智慧,感受图画书大师营造的温馨、幽默,从而感受优秀的图画书穿越时空带给我们的隽久而永恒的感受,是图画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建构个体审美框架重要环节。

一、完美与缺憾――《缺失的一角》

人总是不断地追求完美,“十全十美”是我们的一个理想境界,我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付出时间、精力、青春甚至生命,在达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后却怅然若失。这是现代人永远的困惑。谢尔・希尔弗斯坦《失落的一角》为我们诠释了这个困惑。

从前有一个圆,它缺一角,所以它决定去找寻那个失去的角,它一边走,一边唱歌,有时太阳暴晒,但有时又淋了场冰冻凉的雨,有时被冰冻雪冻僵,因为缺了一角,它滚不了太快,所以常常停下来和小虫说说话,或者闻闻花香,有时它会超过一只甲虫,有时甲虫又超过了它,就这样不停地滚着,漂洋过海,穿过沼泽与丛林。

……

它又遇到一个角,但这个角太小,又或者太大,又或者太尖,又时又太方。

……

就这样一直一直滚动着,险角环生,掉进坑洞,撞到石墙。

最后有一天,它又一次偶然碰到一角,看上去非常合适,

……

它们开始一起滚动,他们完整了,滚动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它从来没有这么快过。快得不能停下唱歌和虫儿说话,或者闻闻花香,快的不能落下来歇脚。

天啊!现在它完整了,可是它却连歌都唱不了了。

“啊!”它想到“原来是这样!”于是,它停了下来……

它把那一角轻轻放下,慢慢的往前滚动。

它又开始一边滚一边清亮地唱着:“噢,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嗨――哟――哟,我要去寻找我那失蒺的一角。”

这是艺术天才希尔弗斯坦的传世经典,是他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它可能是你最快读完的一本书,但恐怕也是得花上一辈子咀嚼的一本书。希尔弗斯坦以最简洁有味的线条和文字,阐释了一则有关“完美”与“缺憾”的寓言,令人们思索无限。我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最值得记忆和珍藏的也许并非那个结果,而是这个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风雨兼程,行进中伙伴,行进中的自己,坚持的信念,历经的磨难……人生就是在找寻的过程中得以充盈,追求完美的过程比结果更让人回味。

找寻,也许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二、寻找与拥有――《美丽的巴拿马》

我们总是无法停止前行的步伐,因为前方有更加美好的东西在等着我们,那个未知的目标引领着我们匆匆奔去,却总是忽略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雅诺什的《美丽的巴拿马》却给了我们不同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小熊和一个小老虎,他们住在一个很小但很舒适的小房子里,他们是好朋友,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装香蕉的箱子,散发着香蕉的气味,上面写着巴拿马。于是,他们决定去那里,他们觉得那儿才是他们理想的王国,一个到处散发香蕉气味的国家。他们出发了,路上碰到的狐狸、兔子、牛、老鼠都告诉他们向左拐,向左拐就能到达巴拿马。小熊和小老虎经过漫长的路途又回到了他们从前的家:多么美啊,一条小河,一片森林,还有一幢年久失修正在等待他们的小屋。那里就是巴拿马!那里就是小熊和小老虎阔别已久的故乡。

这是一个幽默、哲学和诗意完美结合的图画故事。雅诺什通过小熊和小老虎的经历,把幸福以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把“追求幸福”这个生命存在的意义种植在我们脑海中。在小熊和小老虎探寻过程?,从小屋出发最终又回到了小屋,寻找似乎是徒劳的,但是在寻找过程中,丰富了生命的感受,体会到了梦想、友谊、勇敢对人生的意义,拥有了新的视角。小屋还是那个小屋,却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故事不仅让人思考“幸福是什么”的问题,而且也表达了“美在过程”的人生哲理

经典的图画书虽然是给儿童提供的,但是其中蕴含的深邃的人生哲理,就像一粒优质的种子,埋在儿童的心田,伴随他们的成长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成人面临人生的困惑和困境,我们意外的发现,原来大师们在图画书里早已不动声色的给了我们答案。因而,对于经典图画书的解读,就是对人性、人生的感受和领悟,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的高度不亚于任何,值得我们细细玩味,认真揣摩。

参考文献:

经典哲理文章范文2

一、情感孕育理性:哲理的揭示

哲理性记叙文和一般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一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但是它的叙事是为哲理的揭示服务的,叙事的“草灰蛇线”直指哲理。此类文章的共同特点之一是故事的主人公通常都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洗礼,在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理性的深刻程度来自情感被震撼的程度,感之切,才能思之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使他产生深刻的人生启迪。文中父母亲的形象非常鲜明,出于对儿子的爱,两人采用了迥异的教育方法,正是这一褒一贬的态度给成长中的“我”造成极大的情感落差:母亲夸张式表扬时的洋洋自得,到渴望父亲赞赏的急切,再到父亲冷淡否定的失落。这富有张力的情感落差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生命印记,促使“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比较、反省父母的话,最后得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教学中以哲理的揭示为着眼点,强化渲染作者的心路历程,层层深入地设计了以下问题:1、等待父亲回来的目的是什么?“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复杂的变化?(自豪——急切——紧张——极其紧张到害怕)。2、文章是怎样表达这样的心路历程?(誊写、描边等动作,时间词的特殊用法,独特的心理活动)3、意外的结果是什么?(极度的失望)这样的情感经历引发“我”怎样的思考?对“我”今后的人生造成什么影响?(哲理的揭示)

哲理性叙事课文的重点是哲理的揭示,事与理的纽带是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这类文本的主人公都有类似深刻的情感经历:或由喜到悲,或由惑到解,或受到强烈的刺激......从而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教学这类课文捕捉这一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理解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比重点引导学生去品味人物形象,更能准确地把握哲理性文本的主旨要义。

二、生活解说抽象:哲理的阐释

从故事中揭示出来的哲理,具有抽象的思辩色彩,小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这是由于一方面哲理的获得带着作者特有的生活印记,读者因为缺乏这种经历很难与作者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小学生长于感性思维,而哲理却是以抽象的理性形式出现的。教学时欲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最好的方法是引入可感的生活具象和生活经验,让感性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阐释抽象的哲理。

《钓鱼的启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讲的是作者从三十四年前的放鱼行为中得出这样的人生感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哲理表述对学生而言显然还是抽象的,教学时我设计这样的引导策略:假如三十四年前“我”和父亲不是选择“是”,而选择了“非”——留下了那条大鲈鱼,那么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当“我”无意中在路上捡到别人的钱物时,就会;当“我”在考试时碰到难题,就会;当“我”过马路,红灯亮起而刚好没有交警时,就会……久而久之,道德的约束就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当“我”长大,大学毕业写论文遇到困难时,“我”会;当找工作要和别人竞争时,“我”会;当身无分文,身处困境时“我”会……古语说,要使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道德的行为终会被人发现,那时“我”将。在生活情境的层层推演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道德中“是”与“非”的选择将造成不同的人生结局,抽象的哲理由于生活情境的溶入,变得如此鲜活生动,教师无需再做任何分析解说,深刻的哲理已自然地植根于孩子的心灵深处。

生活不仅是写作的源泉,也是读者理解作品的源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哲理表述,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学生可知可感的生活情境,最大限度地接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鲜活的生活来阐释深刻抽象的哲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现实超越传统:哲理的发展

一些文本的写作年代久远,叙事和哲理都有很深的时代烙印,与学生的阅历有相当的距离,这种文本至今还能被选为教材,足以体现其哲理价值的经典意义。教师在解读和演绎这类文本的哲理内涵时,既要把握它的恒定价值,又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学生的精神成长为着眼点,开掘哲理新的内涵,让传统的哲理焕发出时代的光芒。

《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写作者通过一次家庭活动,感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朴实的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哲理时,常常出现以下两种偏异的倾向:一是学生囿于传统思维定势,总是把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对立起来,说不愿意做只讲体面的苹果、石榴和桃子,只愿做默默无闻的花生;二是教师以理就理,对学生进行苍白枯燥的说教——一定要学花生做默默奉献的人,哲理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在哲理内涵的坚守和新意的开掘上,我设计以下三个引导层次:1.肯定价值,做“有用”的人。(1)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花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花生和桃子、石榴和苹果一样有用,但作者认为它更可贵在哪儿?(3)作者为了写花生的有用,说桃子、石榴和苹果只会炫耀自己而没有价值对吗?这样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初衷非把花生和桃子、石榴和苹果进行取舍性的对比,只是例举两种相对事物的形态,在肯定前者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后者的价值,二者都指向“有用”。教学时要把握住这一恒定价值,否则就会造成哲理价值的偏异与混乱。2.丰富内涵,做“体面”的人。让学生懂得:人的价值观是与时俱进的,当今社会倡导人勇于表现自我、善于表现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认可度的最大化。落花生的品质固然可贵,但当代社会既需要有花生一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也要有桃子、石榴和苹果那样大胆表现自我的勇气和意识,内外兼修,二者可以殊途同归,都指向对社会的“有用”。3、认清自己,做最好的“我”。引领学生价值提升: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的天生特质是不可选择的,如果我们有幸拥有苹果、石榴和桃子那样,有光鲜的外表和优异的禀赋,我们不但不能骄傲,而且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如果上天只给我们花生的平平资质,我们不但不能自弃,更要奋发进取,因为“上苍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另一扇门”,“天生我才必有用”,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你的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认识你“自己”,做最好的“自我”!把哲理内涵定位在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高度,无疑更切中时代的脉搏,更具现实意义。

经典哲理文章范文3

一、有一点小生活

“小生活”就是要去写那些属于学生一族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展现一个本色的“你”。

如以“信任”为话题的作文,有位考生的作文《后门有眼》就写了校园中的一段“小生活”。在高中入学的第一次班会上,老班就要求“上课不许讲话”;但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很快便将老班的“圣旨”抛置脑后,甚至在课堂上不时因某个问题与任课老师发生争论;事后老班对我们大发雷霆,竟还指名道姓强调“×××上课与同桌说话,×××上课与老师顶嘴”。后来,一位细心的同学发现教室的后门上有一个小洞;从此,上课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但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班级成绩也直线下降;经其他老师提醒后,老班在班会上诚恳地向同学们征求了意见后,并用一块小木板将后门上的洞封了起来。从此,课堂气氛活跃,班级成绩骄人。这段“小生活”完全是学生版的、花季版的,抒发了学子们对“互信”式的新型师生关系的企盼,让人品味出一份久违的清荷滴露般的纯真。

二、有一点小感情

“小感情”是相对“假感情”“空感情”而言的。它抒发的是自然流露的感情,抒发的是切身的感受,而不是做作的煽情,不是大而化之的感情,不是口号式的感情。

如以“为了短暂的美丽”为话题的作文,有位考生的作文《军营花开》就写了一名在起床号吹响前为自己化妆的女兵。因为她是一个女孩,所以她爱美;因为她是一名战士,所以她只能偷偷地在自以为无人知晓的凌晨化妆。文章将“人性中对真、善、美的渴望”和“战争对人性的扼杀”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从而演绎出了一朵“军营之花”的“短暂的美丽”。这份情感,虽然违背军规,但它真实;虽然远在军营,但它亲切;虽然只在瞬间,但它给人以震撼。

三、有一点小发现

鉴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事物的看法不大可能高屋建瓴,石破天惊,但如果能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小发现,同样可以让文章新颖。

如以“借”为话题的作文,许多考生都以“中国制造”为骄傲,但有一位考生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小发现”――“中国创造”。他在文中说:“技术是可以借到的,但思想却无法借得。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原发思想,才能真正强盛起来。否则,只能永远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确,无论是“中国芯”,还是“神舟五号”“嫦娥一号”,靠的都是原发思想,靠的都是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真正强大的标志不是有多少“中国制造”,而是有多少“中国创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虽是一字之变,但却显得别具慧眼。

四、有一点小哲理

“大道理”往往给人以空洞、乏味之感,而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带着情感余温、带着生活感悟的“小哲理”,往往因为其真实、真挚、真切而让人“于我心有戚戚焉”。它不大,就是日常所见;它不远,就是日常所及;它不深,就是日常所感。因其贴近生活,故而能打动人心。

如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朱克波的《那枝康乃馨》就值得借鉴。母亲仅靠两亩薄田供儿子上学,可谓含辛茹苦。在母亲节这天,儿子省下一周的生活费,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买了一枝康乃馨送给母亲。而这位母亲见此却仅说了一句话:“孩子,只要你有出息,天天都是妈妈的节日。”母亲这句话虽然质朴,却蕴涵着“小哲理”――“孩子有出息”就是母亲的幸福。这句话中蕴涵的哲理虽然很小,却也足以使人怦然心动,回味无穷。

五、有一点小描写

记叙类文章要想打动阅卷老师,依靠的不是叙述,而是描写。因为“叙述”搭建的仅仅是骨架,而“描写”凝结的才是血肉。“小描写”并不要求成段成篇,只要求“时有”,往往是一段对话,一个动作,一丝心动,甚至是一景一物,便可以凸显出人物的神韵,传达出文章的旨趣。

如命题作文《我的歌》,有位考生写了一首“用父亲的血为词、我的泪为曲”谱写而成的歌。他在对“背尸匠”父亲这一形象的刻画上用足了“小描写”:

在我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下,父亲才从老家来到我的新房。上楼时,父亲显得十分吃力,我伸出手准备拉他一把,谁知他倏地把手缩了回去,只是笑着说了句:“不必了。”到新房时,我高兴地打开门,对父亲说:“瞧!”并随手拿了一双拖鞋让父亲换上,父亲刚准备脱鞋,随即又停了下来,用袖子揉了揉眼说道:“我站在门口看看就心满意足了。”

“倏地把手缩了回去”是因为父亲怕把手上背尸体的“晦气”传给儿子。“准备脱鞋”是父亲下意识的行为,也是他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随即又停了下来”是因为父亲怕把自己身上的“晦气”带进儿子的新房里。“用袖子揉了揉眼”是因为父亲眼中有泪水溢出,这个“泪”是“欣慰”之泪,儿子终于有出息了;这个“泪”是“骄傲”之泪,自己一辈子被人瞧不起,儿子终于让自己在一村老小面前可以抬头做一回人了;这个“泪”也是“辛酸”之泪,为了这一天,自己背了一辈子的尸体,这一天等得太久了。“小描写”虽“小”,但它传情,传神,能让人物形象霎时丰满起来。

六、有一点小化用

“引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提升文章的理性层次,但有时也会有“掉书袋”之嫌,而那些已被人引用过千万遍的“名人名言”更让人大倒胃口。为此,你大可不必去“嚼别人嚼过的甘蔗”,你完全可以在这些“名人名言”里加入一点你自己的“情思”,而这些流淌着你的思想血液的“凡人名言”顷刻间就会变成一道“风味小吃”,让阅卷老师满口生津,这就是“小化用”的魅力所在。

如以“经典与时尚”为材料的作文,有位考生就在名言“所有的果都曾经是花,但并非所有的花都能成为果”中加入了自己的“情思”,使之由一道“大路菜”变成了一道“时鲜小吃”――“所有的经典都曾经是时尚,但并非所有的时尚都能成为经典”。虽是“小化用”,却将“经典与时尚”的辩证关系演绎得深入浅出。

七、有一点小技巧

在文章的主旨确定、写作的素材选定之后,如何使这些素材更好地表现主旨,有时需要使用一点“小技巧”。它可以是:行文上的小布局――让文章有点眉目;情节上的小调整――让文章有点波澜;论证上的小安排――让文章有点层次;表现上的小手法――让文章有点味道。

如命题作文《学会调整》,有位考生在行文上就进行了一点“小布局”,他根据“水”的固态、液态、气态的“三态”变化,为文章设计了三个小标题:“匍匐的冰”“流动的水”“升腾的气”,并在三个小标题下分别写了一个创业者夯实基础、兼容壮大、促成飞跃的创业历程。其实,很多考生在文章中都写了这个内容,但大都写得东拉西扯,而这位考生因为用了一点“小技巧”,就使得文章布局整齐匀称,眉目一清二楚,故事简洁紧凑,主旨明了。

八、有一点小才气

何谓“小才气”?就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加点儿小机智、小文气、小风格,它不一定很大,只要有那么一点表现,就会让阅卷老师颔首一笑。

经典哲理文章范文4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诵读经典的意义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二、组织健全,明确职责

 宣传办办事员陶沙沙负责和学校老师对接,负责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人员的分工,职责的明确活动方案的起草,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学校诵读活动的督查以及具体的操作,拟定计划,组织实施。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流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日常的写作中。同时,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四、存在的问题

经典哲理文章范文5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课前2分钟,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利于上好语文课。例如朗读体味《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情感,不仅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又能让学生体验到人生的哲理,不虚度时光。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经典短文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有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很深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

三、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多念一些精美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句的节奏感,是学习中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优美的造句,口读心记,不知不觉,将它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找一些有关诗词作为写作使用的材料,联系所写的内容,体会意境、感情,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四、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短文,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传统美德,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品质,开阔他们的心胸,又能帮助他们克服人生中的困难。而长期的诵读,不仅使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可以使他们在中华浩瀚的文化长河中遨游。

五、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经典哲理文章范文6

古诗是我国文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古诗这片姹紫嫣红的百花园里,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腹有诗书气自华”,引领学生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领略长江、黄河的气魄与胸襟,感悟唐诗、宋词、元曲的柔媚与豪迈,品味端午的粽子、中秋的圆月、春节的鞭炮……让学生从小沐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视诵读古诗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则传承民族的精神。诵读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秉承的信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今,一踏进校门,就会听到这朗朗上口的经典美文。在校园里,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处处弥漫着经典的气息,洋溢着国学的墨香。让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的年龄阶段诵读经典美文、唐诗宋词,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学会做人,还可以提高学生驾驭自己民族语言的能力,培养读书兴趣,增加文化底蕴。因此,我校安排了2~5年级的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名篇。

经典诵读,产生了喜人的效应,对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起着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三年级的廖清芳同学自从学了《三字经》,她开始佩服古人,她说:“这么多的人生哲理,古人们都可以三个字一顿地概括出来,我终于理解了老师让我背诵经典的缘由,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五年级的卢向明同学说:“当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就会用《三字经》中的‘子不学,断机杼’‘幼不学,老何为’来开导自己,使自己不半途而废;当有人为我解惑时,我就会想起《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我做错事时,我就会用《弟子规》中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来告诫自己不要明知故犯,要知错就改。”廖清芳的爷爷说,背古诗文,可以让孩子积累词汇,丰富语言,提高专注力、记忆力。五年级学生韦福自从进行经典诵读后,懂得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他说他还要继续诵读经典,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家长们也普遍反映,他们的孩子读了经典古诗文后,从经典中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比以前懂事了,变得更有礼貌了。

经典诵读,使学生从小就对文字敏感,为未来的听、说、读、写打下基础。据从镇小升入初中的学生说,经典诵读帮了他们的大忙,而今他们学习文言文轻松多了。通过交流、比赛、游戏等形式,学生自觉快乐地背诵经典,乐此不疲,受到了家长的表扬和肯定。

诵读优秀文章和诗词,品陶涵泳,是中华民族教书育人的一个传统。四百年前,无锡东林书院有一幅顾宪成撰写的著名对联,到现在还家喻户晓。上联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11个字,生动地描绘出了大自然之声和学子的吟诵之音交织齐鸣、天人合一的境界,令人神往。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这句话说出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在诸多学习习惯中,朗读习惯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这不仅因为诵读教育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法宝,而且我们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良好的朗读习惯,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趁儿童心性纯净时,我们要让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伴随着人生的经验的成长,如吐芬芳,绽放光明,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长期的诵读,可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陶冶其性灵,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诵读经典诗文,能让学生切实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培养人文素养,不再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现象,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