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个真实的故事作文范文1
社会之大,无奇不有。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上,上演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的故事让人惊异,有的故事令人感动,有的故事使人难忘……以你的眼睛做为一个小小的视角,在大街上,在小巷旁,在人群中,在邻里间,你会发现数不胜数的新事、奇事,反映着社会新风气、时代新风尚。而我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就真实地发生在我的身上。
三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朋友拿着一份课本剧剧本在大街上急急忙忙地走着——这份剧本需要复印,当晚就要用,可偏偏我和朋友都没带钱,我们都十分着急,不知如何是好。正当我手足无措时,朋友突然大叫道:“我们可以去小孟家的文具店啊,也许那儿能复印!”没等我说话,她就一把拉住我,跑向了小孟家开的文具店。到了门口,朋友问道:“小孟在吗?”出来的却是他的爸爸,“他不在,有什么事吗?”“这儿可以复印吗?”“哦,不行——你们是他的同学?”“嗯,以前的”。我正酝酿着该如何厚着脸皮向这位不认识的叔叔借钱,突然看到同学的爸爸的手在口袋里摸索着什么,大概是读懂了我俩脸上写着的尴尬吧,没等我们反应过来,他便拿出5元钱递给我们。“喏,这5元你们拿去复印吧。”这对于身无分文的我们,真是雪中送炭啊!我和朋友顿时张大了嘴巴,很感激地望了那位叔叔一眼。“真是谢谢了!”
我和朋友拿着这5元到了一家我认识的复印店,复印完,老板说:“这点钱就不用给了,以后多来光顾啊!”我们又都愣住了——今晚真幸运!我攥着那热乎乎的刚从复印机里拿出来的纸,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感动,要知道,热乎乎的不仅是纸,更是那一颗颗助人为乐的心啊!“真是谢谢了!”
接着,我们去一家商店打公用电话。和爸爸联系过后,刚准备付钱,年轻的店主爽快地说:“不用给啦,不就是两角钱嘛,呵呵,就当今天是大酬宾!”我和朋友的嘴巴又一次张成了“O”型,我们真的被感动了,做生意的人,谁不希望能多挣点前呢?可是他们却这样不计报酬地热心帮助我们。顿时觉得,世界真的好美我们真的好幸福。“真是谢谢了!”
三年了,时间的潮水带走了许多记忆中的往事,但这件事,无论过了多久,我都会记忆犹新。我忘不了这件事,忘不了那些好心肠的人们,更忘不了当时的感受:我和朋友在感到幸运的同时,还有一个相同的感受——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
一个真实的故事作文范文2
结婚二年后,先生跟我商量把婆婆从乡下接来安度晚年。先生很小时父亲就过世了,他是婆婆唯一的寄托,婆婆一个人扶养他长大,供他读完大学。“含辛茹苦” 这四个字用在婆婆的身上,绝对不为过! 我连连说好,马上给婆婆收拾出一间南向带阳台的房间,可以晒太阳,养花草什么的。先生站在阳光充足的房间,一句话没说,却突然举起我在房间里转圈,在我张牙舞爪地求饶时,先生说:“接咱妈去。”
先生身材高大,我喜欢贴着他的胸口,感觉娇小的身体随时可被他抓起来塞进口袋。当我和先生发生争执而又不肯屈服时,先生就把我举起来,在脑袋上方摇摇晃晃,一直到我吓得求饶。这种惊恐的快乐让迷恋。
婆婆在乡下的习惯一时改不掉。我习惯买束鲜花摆在客厅里,婆婆后来实在忍不住了:“你们娃娃不知道过日子,买花干什么?又不能当饭吃!” 我笑着说:“妈,家里有鲜花盛开,人的心情会好。” 婆婆低着头嘟哝,先生就笑:“妈,这是城里人的习惯,慢慢的,你就习惯了。”
婆婆不再说什么,但每次见我买了鲜花回来,依旧忍不住问花了多少钱,我说 了,他就“啧啧”咂嘴。有时,见我买大包小包的东西回家,她就问这个多少钱那个多少钱,我——如实回答,她的嘴就咂的更响了。先生拧着我的鼻子说:“小傻瓜你别告诉她真实价钱不就行了吗?”
快乐的生活渐渐有了不和谐音。 婆婆最看不惯我先生起来做早餐。在她看来,大男人给老婆烧饭,哪有这个道理?早餐桌上,婆婆的脸经常阴着,我装做看不见。婆婆便把筷子弄得丁当乱响, 这是她无声的抗议。
我在少年宫做舞蹈老师,跳来跳去已够累的了,早晨暖洋洋的被窝,我不想扔掉这惟一的享受,于是,我对婆婆的抗议装聋作哑。婆婆偶乐帮我做一些家务,她一做我就更忙了。比如,她把垃圾袋通通收集起来,说等攒够了卖废塑料,搞得家里到处都是废塑料袋;她不舍得用洗洁精洗碗,为了不伤她的自尊,我只好偷偷再洗一遍。
一次,我晚上偷偷洗碗被婆婆看见了,她“啪”的一声摔上门,趴在自己的房间里放声大哭。先生左右为难,事后,先生一晚上没跟我说话,我撒娇,耍赖,他也不理我。我火了,问他:“我究竟哪里做错了?” 先生瞪着我说:“你就不能迁就一下,碗再不干净也吃不死人吧?”
后来,好长一段时间,婆婆不跟我说话,家里的气氛开始逐渐尴尬。那段日子,先生活得很累,不知道要先逗谁开心好。
婆婆为了不让儿子做早餐,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烧早饭的“重任”。 婆婆看着先生吃得快乐,再看看我,用眼神谴责我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为了逃避尴尬,我只好在上班的路上买包奶打发自己。睡觉时,先生有点生气地问我:“芦荻,是不是嫌弃我妈做饭不干净才不在家吃?”翻了一个身,他扔给我冷冷的脊背任凭我委屈的流泪。最后,先生叹气:“芦荻,就当是为了我,你在家吃早餐行不行?”我只好回到尴尬的早餐上。
那天早晨,我喝着婆婆烧的稀饭,忽然一阵反胃,肚子里所有的东西都抢着向外奔跑,我拼命地压制着不让它们往上涌,但还是没压住,我扔下碗,冲进卫生间,吐得稀里哗。当我喘息着平定下来时,见婆婆夹杂着家乡话的抱怨和哭声,先生站在卫生间门口愤怒地望着我,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和先生开始了第一次激烈的争吵,婆婆先是瞪着眼看我们,然后起身,蹒跚着出门去了。先生恨恨地瞅了我一眼,下楼追婆婆去了。
意外迎来新生命,却突然葬送了婆婆的性命!
整整三天,先生没有回家,连电话都没有。我正气着,想想自从婆婆来后,我够委屈自己了,还要我怎么样?莫明其妙的,我总想呕吐,吃什么都没有胃口,加上乱七八糟的家事,心情差到了极点。后来,还是同事说:“芦荻,你脸色很差,还是去医院看看吧。”
医院检查的结果是我怀孕了。我明白了那天早晨我为什么突然呕吐,幸福中夹着一丝幽怨:先生和作为过来人的婆婆,他们怎么就丝毫没有想到这呢?
在医院门口,我看见了先生。仅仅三天没见,他憔悴了许多。我本想转身就走,但他的模样让我心疼,没忍住,我喊了他。先生循着声音看见了我,却好像不认识了,眼神里有一丝藏不住院的厌恶,它们冰冷地刺伤了我。我跟自己说不要看他不要看他,伸手拦了一辆出租车。那时,我多想向先生大喊一声:“亲爱的我要给你生宝贝了!”然后被他举起来,幸福地旋转。我希望的没有发生。在出租车里,我的眼泪才迟迟地落下来。为什么一场争吵就让爱情糟糕到这样的程度?回家后,我躺在床上想先生,想他满眼的厌恶。我握着被子的一角哭了。
夜里,家里有翻抽屉的声音。打开灯,我看见先生泪流满面的脸。他正在拿钱。我冷冷地看着他,一声不响。他对我视若不见,拿着存折和钱匆匆离开。或许先生是打算彻底离开我了。真是理智的男人,情与钱分得如此清楚。我冷笑了几下,眼泪“哗啦哗啦”的流下来。
第二天,我没去上班。想彻底清理一下自己的思绪,找先生好好谈一次,找到先生的公司,秘书有点奇怪地看着我说:“陈总的母亲出了车祸,正在医院里呢。”
我瞠目结舌。
飞奔到医院,找到先生时,婆婆已经去了。 先生一直不看我,一脸僵硬。我望着婆婆干瘦苍白的脸,眼泪止不住:天哪!怎么会是这样?直到安葬了婆婆,先生也没跟我说一句话,甚至看我一眼都带着深深的厌恶。
关于车祸,我还是从别人嘴里了解到大概,婆婆出门后迷迷糊糊地向车站走,她想回老家,先生越追她走得越快,穿过马路时,一辆公交车迎面撞过来……
我终于明白了先生的厌恶,如果那天早晨我没有呕吐,如果我们没有争吵,如果……在他的心里,我是间接杀死他母亲的罪人。
先生默不作声搬进了婆婆的房间,每晚回来都满身酒气。而我一直被愧疚和可怜的自尊压得喘不过气来,想跟他解释,想跟他说我们快有孩子了,但看着他冰冷的眼神,又把所有的话都咽了回去。我宁愿先生打我一顿或者骂我一顿,虽然这一切事故都不是我的故意。
日子一天一天地窒息着重复下去,先生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我们僵持着,比陌路人还要尴尬。我是系在他心上的死结。
一个真实的故事作文范文3
作文的真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真实,一是表情达意的真实。材料的真实是说所写材料与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一致。表情达意的真实就是作文中的“情”“意”与心中所想一致。两种真实是有所区别的,材料的虚假是虚构,表情达意的虚假则是虚伪。所以,我们在虚构时要注意表情达意的真实,而表情达意的关键在于讲真话。巴金说:“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文章是抒写性灵之物,主要就在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精神活动展示出来,与别人交流,不真实即失去了交流的基础,因此,这表的“情”、达的“意”绝对假不得,而虚构与表情达意的真实并不矛盾。虚构的材料也可以表达作者对生活真切的感受。我们没有因为小说虚构而斥之为虚假的文章,相反有时候恰恰表达出作者对世事深刻的、真实的认识。如,《泰坦尼克号》剧本是根据一件真实的灾难事件进行想象虚构,再现那次灾难中可贵的人性。故事是假的,情却是真的。从而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另外,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生活,需要把日常的生活现象典型化,这就是孕育作品时的艺术构思过程。所谓典型化,就是化生活素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为此,必须经过艺术概括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改造、集中,虚构出新的形象。它所反映的内容,已不再是生命的原型。所以说,作文虽来源于生活,但同时它又超越了生活,是作者思维化了的产物,这就不可避免有虚构的东西存在。正如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所说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学生必须根据表现个性化生活和感受的实际需要,对获取的已经融入自己主观情趣的生活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或选择取舍,或适当地变形想象)。此时的虚实相生,不仅表现在立意、语言上,也表现在这种对生活素材的“加工”上。学生需要融入自身的情感观念,对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适当虚构,或删减,或移植,或补充,或想象,或改造,使其更突出,更生动,更能适合中心和自身感情表达的需要。作文的虚构,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偷梁换柱”法。即写作文时,对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地点、事件进行必要的调换。可以用虚构的人物、地点,换掉现实中的人物、地点,在事件的叙述过程中也可以作必要调整。这样,虽然虚构了,但更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2.“添枝加叶”法。即对生活中不完整的或过于简单的事例,进行必要的补充。补写出符合情理的结局,补充必要的内容,使并不完整的内容变得完整,使并不具体的事例变得具体,使并不丰满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这样就可以使所表现的内容更真实。
3.“移花接木”法。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这对叙述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是有帮助的。
4.“无中生有”法。如果实在找不出与中心和主旨相关的人和事,不如干脆“无中生有”地虚构一个故事,塑造一个人物,再依据这个虚构的故事和人物进行推理。只要这个故事和人物符合推理要求,这样的虚构也是可行的。
一个真实的故事作文范文4
2008年全国卷Ⅰ的作文试题以“抗震救灾”为材料。面对这场巨大的苦难,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很多: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民族精神的凝聚,像潮水一样的爱心,生命的坚强与生命的奇迹等。这一切都可以写,而且,我们也不难感受到考生的真情实感,但是,面对考生作文,我却感到深深的悲哀。很多作文在回避苦难本身,无视在这场民族灾难中生命的痛苦,无视在这场民族灾难中生命的痛苦。这次地震,受灾人数四千六百多万,近七万人遇难,失踪一万七千多人,逝者已去,我们无法再说什么。那么,幸运活下来的人呢?还有那么多人受伤,还有那些可怜的孤儿。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又有谁能代替?这种痛苦,决不是几句口号、几句安慰、几句祝愿就可化解的。但我们很少看到这些。
其实,无视生命中的真实的痛苦与沉重,是学生作文中的一大通病。
写“诚信”则“拥有诚信,就会一路阳光”,何其虚假!这样夸大“诚信”,实则是对“诚信”的贬低。
写“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则询问哪个重要,何其虚伪!谁都知道二者都很重要,难的是何时该听取别人的意见,何时该相信自己。更有甚者,“只要处理好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就会获得成功”,又是何其肤浅!要想获得成功,还需要有多方面的条件。
写“认识自己”,则极力嘲笑批判那只“乌鸦”。其实,谁都知道“认识自己”是多么艰难。对那只“乌鸦”,我们何不宽容一些?
写“幸福”,便满大街都是幸福;写“思维方式”,便思维方式一变,快乐就会来到。
很多老师也依然在真心(或者违心?)地大讲种种求新求异之法,所谓“故事新编”、“网页制作”、“病历报告”、“公式证明”、“辩论赛”等,这实在是误导。我们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变成了“作”文,为文而文,为“分”而文。
这是作文的悲哀。
正是因为在有意或无意间回避了真实的生命,无视生命的沉重,生命的艰难,生命的脆弱,我们的很多作文语言美丽却内容苍白,空谈道理而真情缺乏。这对作者而言,是一种折磨;对读者而言,也是一种痛苦。
因此,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真实的生命,关注生命中真实的痛苦与艰难,则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一个现实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就可以写出“好”作文。但至少可以写出“真”作文。
在作文中关注真实的生命,对此,也许有人会有所谓的“消极、悲观”的疑虑。其实,消极与否,悲观与否,并不在于你写什么,而在于你是如何面对的。因为生活仅仅是生活而已,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尤其是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自己该如何来做人,如何来生活。
正视真实的生命与生命中真实的一切,并不意味着否定美好与光明,高贵与尊严。相反,恰恰在这正视中,美好和光明,高贵与尊严,才显得更加真实和深沉,更加厚重和亲切。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并不是有意回避或不敢面对真实的生命,而恰恰在于他敢于正视,深入思考,并以最大的热情与努力来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来不断体现作为一个人的精神与心灵,来不断扣问生命的终极意义。
一个真实的故事作文范文5
材料作文这一命题形式,主要是在审题上多了一些难度,写作的大方向多少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考生需要通过对文意的把握,自行揭开这一层面纱,如果方法得当,这一层面纱揭开之后,一切都一目了然。
从2012年高考出现的十六道材料作文题的材料内容看,在大多数题目当中,出题人也没有为难考生的意思,题意比较明确,选择范围也比较大。以全国卷为例,材料的重点很明显是母亲的那几句话。而母亲的几句话当中,“甩掉多余的顾虑”自然是重中之重。考生抓住这句话,在此范围内立意行文,就不必担心作文偏题的问题。
这带给我们一点启示:如果是材料作文,如果材料呈现出故事性的特点,我们不妨抓住故事中的主人公,重点看主人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依据主人公的言行立意。只要抓住关键人物和核心问题,自然就不会产生审题的偏差。
今年北京卷也是材料作文,材料基本上也是在讲述一个故事(铁路巡视员老计)。但这个故事和上面的情况有所不同。老计的故事和列车司机的表现基本上呈现为并列式,这就带来另外一种审题模式——要么取其一,要么两者并重。从老计的角度看,对工作的认真和热爱自然不能放过;从司机的角度看,呼吁社会对普通劳动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肯定同样顺理成章。
今年的浙江卷、湖北卷同为材料作义,也同为讲故事的方式,甚至讲故事的方式都大同小异,其主体都呈现出不同人对同一事件从不同角度提出各自的看法的形式。而这些不同的看法,对考生来说,其实就是出题人所暗示给大家的不同写作角度。相对来说,这种命题方式的审题难度更小一些,考生也不至于有太多的担心。
同样采用故事型材料作文的还包括新课标卷、天津卷、辽宁卷、安徽卷、重庆卷等,综合来看,故事型材料作文占据了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半壁江山。
不过,部分故事型材料作文却让学生和网友产生了质疑。如北京卷的作文材料:铁路巡视员老计辛勤工作几十年,工作上从未有过闪失,每辆列车经过的时候,他都敬礼示意,而每列火车经过的时候,司机也都鸣笛以示回应。尽管这个故事源于一个真实的报道,但作为材料用到高考考场上,就有了时过境迁的味道。不能说这个故事原本是真实的,就不允许学生加以质疑。学生要由这个材料完成一个重要的考试,而这个材料不管指向什么样的写作方向,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最好都无懈可击。而在这个故事里,老计敬礼很令人感动,但司机鸣笛就颇令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和这个材料的情况颇为近似的还有今年重庆卷的材料。很多学生看过这个材料之后哑然失笑,甚至戏谑地说,这个门卫和这个工人关系不一般。门卫因为这个工人还没有跟他道别而断定此人还没有离开是可以接受的,但门卫因此而断定此人必定有危险,继而四下里寻找就让人觉得过分了。故事的叙述不够严谨,合理性和可信度同样打了折扣。
可能有很多人认为笔者是在小题大做,吹毛求疵。但学生对作文材料产生质疑会严重干扰学生的写作欲望。更何况,多年以来,各地作文题一个默然形成的共性是基本上只允许正面肯定,很少有反面质疑或否定的可能。学生在审题中产生了怀疑。还要无视这种怀疑,仅能从正面去诠释,这个写作过程必然是心里有反感而难以言说的过程,也就必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笔者认为,既然故事型材料作文占据了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半壁江山,那么2013年故事型材料作文仍将是备考的重点;既然有这么多人在质疑故事型材料作文的严谨性,那么2013年高考的作文命题可能会更注意故事材料的合理性和可信度,以便于学生自南表达和书写真情。
还有一种材料作文相对来说要稍微困难一点,那就是比较有哲思味道的材料作文。其实,其他材料作文也有这种倾向,但因为材料中有出题人的提示或暗示,考生写起来相对比较有把握。但这种材料没有什么故事性,学生至多可以了解到一个大概的范围,而在这样的范围里选取什么样的角度,却多少让人心怀犹疑。今年的上海卷、福建卷、江西卷、四川卷都有这样的特点。以上海卷为例。材料似乎告诉我们天才之所以被称为天才,就是因为其抓住了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曾经拥有,但又转瞬即逝的东西。但“天才”二字对我们来说不具有普世意义,即使是天才,也未必什么都能抓得住。即使是面对微光,我们也必须有所舍有所取。再有,那所谓的微光,其特点必然是转瞬即逝,否则,它也不必被称为微光。我们要生活,我们不可能长着一双火眼金睛,时刻盯着微光的出现。如此说来,这则材料的意思就复杂了。学生在落笔前,必定有一个比较艰难的选择过程。
不过,这则材料倒也不至于无的放矢。其实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一则材料都不至于让考生无从下笔,除非考生本人对自己要求很高。就这则材料而言,我们多少都有过悔之晚矣的时候,在今天看来,是依然后悔,还是乐观处之?其实写出你的真实感受即可。
今年的材料作文题中,还有一类应该和上述的种类有所不同,那就是山东和广东两省的作文题。它们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一个共同特点:有可能更希望考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行文。也许命题人更希望考生能勾连当下,表达出一种纵深性的思考。如果这两地的考生之前所作的准备主要是类似于掘古坟似的材料积累的话,这样的材料有可能令这样的考生措手不及。
当然,有时代感、有真情实感、有个性的文章永远是值得提倡的。
不过,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今年的考题绝大多数是材料作文,并不意味着命题作文已经被边缘化。许多地方高考作文题的出题形式一般都是以小循环的方式呈现,即今年是材料作文,明年是命题作文……
一个真实的故事作文范文6
关键词:真话;基本属实;艺术真实
近年来,中考语文试卷中写作能力考查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老师在研究了新课标以后对学生说:“中学生写作文应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我感觉这是老师对写“真话”的理解有点片面了,这儿谈一下我这点不算成熟的看法。
我对“真话”的理解作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吃面,难道吃干面吗?肯定不是,就像你让学生把发生的事件一字不漏地写出来一样傻。一般人都会把干面加水揉,把面重新组合一下,经过几道工序以后,才可以算是做成可口的香喷喷的大馒头,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记叙文吧;我们把面做成面条,使面变得有条有理,那也叫吃面,而且还劲道,那可能就变成了议论文,我们把面做成饺子,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馅,不同于干面吧,那也叫“吃面”,那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散文;“诗”可以说就是吃方便面了,曲曲折折都是人生的精华,坎坎坷坷都是人生的哲理,人类最佳语言的制造品,那他们不叫“吃面”吗?那也叫“吃面”,那才叫地地道道的吃面。我觉得对作文“真实”,只要“基本属实”或“艺术真实”就可以。其他的细枝末节,可以适当加工一下,甚至,可以在不改变原汁原味(故事的基本真实)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加点“水分”也未尝不可。
一、学生的“目睹”是“真实”
写“真话”,就是写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亲眼所见的。老师学生也是这样理解,按照这件事真实发生的一言一行全都记下来,其实这样面太窄不利于学生去发挥。既然是文章,那它就是一个有序的结合体,应该适当把这个“所谓的真话”,适当加工一下。例如有一些人物甚至可以换一下,使之更趋于必然化、人文化、有序化。文章,是一个精神产品,既然是精神产品,肯定是经过人的大脑加工处理的。
二、学生的“耳闻”是真实
有些师生认为,道听途说真实性较差,不能算真实。其实,听别人说也是获取作文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间接材料)。对于别人说的一些事,我们可以用作写作的材料,只不过适当加工一下,甚至还可以把别的同学做的事,当成自己做的事来写,别的父母的事拿过来用在自己的父母身上。有些同学会说,那不是写假话吗?我觉得不算是假话,别的同学能做的事也是真实的,你也一样能做,只不过暂时没做,在合适条件下,一定会做的。但是你必须带着这样的心理去写,你才能进入角色,写的有感情,你可以把这些事加工得更合情合理的,更符合一般人的思维逻辑,也就是来把这个真实的故事来艺术加工一下,使之看起来更真实,这也算是“真话”,而且高于现实的“艺术的真实”。
三、学生借鉴“课本”和“课外书”等
课本和课外书等是我们获取的间接作文素材,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也是我们获取信息最多、最常用的渠道,其实就是人的后天学习。不管是课本还是课外书中一些的真实事件,可以拿来适当加工一下使之符合自己的地域身份用在自己身上。很多学生写的优秀作文,很大一部分可能不是他真实经历过或体验过的,可能是他从课本中和课外书中学来的再加上一小部分自己的经历。特别是同龄人的《优秀作文选》,更是和自己有基本相同心理,基本相似的经历,基本一样的感受,基本一样的生活,更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最好的材料和捷径。当然,学生还可以从报纸电视等学到一些真实的素材,学生只要看过了以后都纳入了自己的“大脑知识库”中,你大脑中现已贮存的任何素材,目前都已成为你自己的素材,只要合情合理地写出来,就算是“艺术真实”。
总之,学生写“真话”作文时,调动大脑中贮存的素材灵活运用。写作就是积累的释放,感情的抒发。希望老师同学转变观念,把作文写“活”。我想,通过我这点不算成熟的看法能让同学把写作文当成是人生中的一件轻松愉快的事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