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范文1

儒学中心思想是学做人、讲做人的道理。孟子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其中有不少内容早已成为后人修身的重要准则,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养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的有关思想,要点有四个方面。

人生理想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以下引文出自《孟子》只列篇名)

立志,确立人生理想目标,是修身第一要事。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有了方向,立身行事就不会走入歧途。《论语》说,“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说“尚志”,也是说首先要立志。而这个志,就是要“居仁由义”。做到这一点,“大人之事备矣”,就是君子了。他反复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居仁由义就是以仁存心,依义而行。人立身行事,无非两方面,内心的情感、思想、精神和外在的言行举止。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要从这两个方面内外兼修;两方面配合完美,方成君子。居仁由义,以仁心为精神家园,以义为康庄大道,亦即“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意。

浩然之气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公孙丑上》)

孟子所说浩然之气,是一种可以战胜一切的精神力量,也是表现孟子自我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它不是一时冲动或偶然的机遇就能产生,它是“集义所生”,其基础在于坚持不懈修身的积累,稍有懈怠或背离就会丢失。文天祥说“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所说即孟子此意。

孟子又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即不可夺志的具体要求。而做到志不可夺,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基础就在养浩然之气。

孟子浩然之气的思想,影响巨大。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囚于土牢,曾作《正气歌》,引先贤事迹,颂浩然之气,激励自己,说“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文天祥《正气歌》上承先贤,又启示后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成为士人的追求和传统。钱穆先生曾说:“一部四千年中国史,正是一部浩獬ご妫正气磅礴的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

人生价值观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孟子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要“舍生而取义”,是对人生价值观的明确宣告。孔子说士要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而他在解释这一点的时候,明确指出,为什么可以而且应该舍生取义呢?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个人的物质生命并非最高的价值,精神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生命。这样一种对人生所持有的根本价值观,正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的精神基础。

人格尊严

孟子与弟子多次谈士的进退,突出强调士君子的人格尊严。他说:“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世间所公认的尊贵有三种,一是爵位,二是年寿,三是德行;朝廷以爵为尊,乡里社区以寿为尊,而治国为政则以德行为重,不可“得其一而慢其二”,有了爵位之尊就轻慢其他二者。由此他提出“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范文2

象者,气之外现。外“象”多为内“气”所主。

因此,欲除恶象,当先止产生恶象之邪气。

遍观当今因邪气而生之恶象,有两种我印象颇深。

其一是“缺少信任”之气蔓延,滋生冷漠之象。君不见,汪小菲与大S大婚,两人承诺将所有收到的礼金捐给慈善机构。婚礼完毕,此事似乎便没了下文。有好事者穷追不舍,请汪小菲拿出捐款证据。汪不得已,拿出了两张共500万元的收据,这才消除了好事者们的怀疑。事后,汪无奈地说:“我本想悄悄做些好事,没想到反遭质疑。”

不只汪小菲,陈光标高调行善之举也屡被质疑。深圳机关公务员免费为行人擦鞋的举动,社会上肯定之声尚未落地,质疑之声早已四起;而对于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母亲生日时跪母拜寿的行为,亦是褒扬之声刚至,非议之声旋起。这一切都让人感到,这个社会似乎真的陷入了一个“全民质疑”的时代。

这些人是否真的有作秀的动机我们不得而知,但其出发点显然包含着希望通过一己之力,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响应善举,但为何适得其反呢?究其根源,当是“缺乏信任”之气所致。这种邪气,会让拥有向善之心的人因畏惧伤害而裹足不前,也会让整个社会逐渐滋生、慢慢呈现出一种冷漠之象。

其二是“无理智”之气弥漫,催生混乱之象。“”事件在国内引发有良知的中国人的愤慨。游行、抵制日货的行为确实可以彰显爱国之心,这种正气值得肯定,如果它能一直充盈天地,便可以使我巍巍中华呈现一种伟岸、浩然之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此过程中,一股不理智之气逐渐弥漫开来,于是在某些地区便催生出混乱之象:一些日系车被砸、部分门店被冲击,更有无辜车主被打伤……如此行为,引得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中国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预测中国社会将陷入动荡。试想,如果这些爱国人士能克制住非理智之气,理国,那么,这种混乱之象还会出现吗?

可见,要想彻底止邪气、除恶象,第一要务便是培养国人的“浩然之气”。

孟子有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心中充盈此气,便能具备豁达光明之胸怀,便能心无杂念、心无恶念,更能秉持正义、恪守善念。这样,无论是观人还是行事,就不会以怀疑之眼光、犹豫之心态处之了,那种不信任之气也会因缺乏生存空间而消遁于无形,社会之清朗、向善之象便会沛然而成。

学会制怒,培养“冲融气象”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记得《家书》中说:“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其实,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具备“豁达光明之识”,让我们心胸开阔;拥有“冲融恬淡之趣”则会让我们愤怒而能克制,感性又不乏理性。当每一个个体都能通过文明有序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愤怒或激动之情时,社会上的无理智之气、非理性之象便会飘然散去,社会之文明、进步之气象便会蔚然而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范文3

2、国人皆曰可杀。

3、志,气之帅也。

4、王顾左右而言他。

5、以五十步笑百步。

6、居移气,养移体。

7、登泰山而小天下。

8、人皆可以为尧舜。

9、养心莫善于寡欲。

10、仁人无敌于天下。

11、天下殆哉,岌岌乎。

1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3、彼一时,此一时也。

14、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范文4

中国古人所倡导的为人之德有自强、持节、知耻、勇毅、廉洁、勤俭、爱物等。对于领导者来说,养气、节制、谦虚是重要内容。

第一,养气。

这里的“气”指正气、做人的气节等。孟子的“养气”学说为历代贤人志士所信奉。

当弟子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时,孟子回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位弟子又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回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的“气”也就是“勇气”的气、“士气”的气。而“浩然”,则是盛大流行的样子。可见,浩然之气是指人在道德意识支配下所产生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和伟大而刚强的精神气质。所谓的养气,就是指修炼并获得浩然之气。

第二,节制。

节制是重要的传统道德规范。节制,就是要按照道德要求和原则,控制和限制自己的和行为,使自己守正祛邪、举止有度、取用有节。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墨家强调节用不费;《易经》也告诫,君子要以节俭为美德,不可追求荣华富贵,强调“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节制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内心守定质朴,减少私欲杂念,才能放下包袱,有所作为。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对于不应为的有所节制,才能做好该为的事情。

第三,谦虚。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可见,谦是被古人作为世间大道来认识的。

谦是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管子说:“修恭逊、敬爱、辞让,除怨无争,以相逆也,则不失于人矣。尝试多怨争利,相为不逊,则不得其身。”所以,保持谦和的姿态,才能有良好的人际环境。老子认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保持这样的谦下、虚怀的态度,才能不至于成为孤家寡人。

谦下才能有成就。对于这一点,老子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说,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谦就是让,让则有失,而正是失造就了得,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修炼处事之德

在仁义道德的大原则下,中国人的处事之德也有多方面的表现。对于领导者来说,诚信、有恒、力行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诚信。

诚信是诚实而有信用,被儒家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本和立政之本。这里的诚信重在个人“诚”的修养,强调为人以“诚”。

“诚”历来为人们所崇尚。《庄子》对此有深刻地剖析:“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大意是: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所以,勉强啼哭的人虽然外表悲痛其实并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然外表严厉其实并不威严,勉强亲热的人虽然笑容满面其实并不和善。真正的悲痛没有哭声而哀伤,真正的怒气未曾发作而威严,真正的亲热未曾含笑而和善。自然的真性存在于内心,神情的表露流于外在,这就是人们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

第二,有恒。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恒心,才能成就事业。《易经》中也专门设《恒》卦倡导人们做事要有恒。其中说,“君子以立不易方。”主张君子要树立恒久不变的正确思想。

在古人看来,恒方能成功地治家。《易》有:“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意思是,治理一家人,君子的日常言语必切合实际,言而有物,居家行事必守恒不变。广义地看,领导班子的建设,乃至整个组织的管理,都离不开持续的正确管理。

第三,力行。

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强调力行的实践精神。孔子崇尚“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要“敏于事而慎于言”。

为什么要力行?在荀子看来,这是因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修德的方法和条件

第一,反思自我。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以说,自省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修养道德、提高思想境界的阶梯。

孟子明确提出人要反求诸己。他说了一段著名的话:“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在这里,孟子一口气提出三个需要反求诸己的情况:如果我爱人,可是人不亲近我,那就要反躬自问是不是自己的仁爱还不够?我管理人可是人不听从我管理,那就要反躬自问,是不是自己的智能还不够?我对人有礼貌,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对待,那就要反躬自问是不是自己的恭敬还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问。

反求诸己的核心是知耻改过。孟子认为修养道德必须能够知耻改过,对自己的行为正误保持清醒的认识,正确的就要坚持,错误的就要改正。总之,经常地反思自我,不如别人就要奋力追赶,有了错误就要坚决改正,这就是修养道德的正确态度。

第二,创造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其实,孔子早就说过:“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修炼道德与心性是不可缺少的。

其一,要回避消极的环境。所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其实,任何不利于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环境都是需要远离的。

其二,要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古代先哲注重交友的重要性,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孟子也告诉自己的弟子,要结交天下“善士”,“尚友”是提高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范文5

论文摘要 朱开山从到老金沟到放牛沟到山东菜馆到山河煤矿的经历,完全无愧于一部伟大的平民史诗。他那种集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于一身的大丈夫气概,是孟子学说强势的一面近乎完美的体现。

52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受到观众热捧。最高收视率达11.84%,创下了2007年以来央视电视剧收视率新高。不少观众认为。继《亮剑》中李云龙后,李幼斌又塑造了一个经典角色。有观众表示,李云龙相对简单,而朱开山必须面对更复杂的处境,赤子之心未泯,但人情练达、世俗无碍,压不倒、打不垮、行得正、走得稳,显然是在践行着孟子对于大丈夫的要求。显然,观众喜欢《亮剑》中的李云龙,是因为他身上的那股子劲,面对任何强敌都敢于亮剑的气魄。同样,观众喜欢《闯关东》中的朱开山。也是赞叹他的强势人格,他身上体现出的那种大仁大义大智大勇的大丈夫气概!更为可贵的是,李云龙亮相的时候已经身为八路军的一名团长。朱开山出场时却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平民。因此,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人生。他历尽艰辛的英雄之旅,更能给我们今天日趋平淡平凡的生活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再加上观剧时的移情作用,自然而然会引起更多普通观众的强烈共鸣。

故事以清末一户山东人家“闯关东”为主线。故事的第一主人公朱开山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平民英雄。年轻时在中崭露头角闻名一时。失败后,朱开山走了上闯关东之路,在广袤荒凉的土地上。领着妻子儿女们历尽艰辛白手起家,一路闯荡。一路拼搏,最后一举成为哈尔滨富商。朱开山从到老金沟到放牛沟到山东菜馆到山河煤矿的经历。完全无愧于一部伟大的平民史诗。

朱开山,这个来自孔孟之乡的平民,虽然读书不多,但是深受孔孟学说的熏陶,尤其是孟子学说强势的一面,在他的身上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英雄不问出处,正如孟子所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所举的六人,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都是身处逆境。历经磨难,发愤图强,终获成功的大丈夫。孟子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时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段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话,用平民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十字箴言。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朱开山就有。“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的这段话主要的意思是说,浩然之气就是至大至刚至纯至正的大丈夫气概,浩然之气就是大仁大义无愧于心的大丈夫作为。

我们先说朱开山的大仁。在对待韩老海和潘五爷一次又一次的寻衅上,朱开山显示了他的博怀。尤其是面对潘五爷为代表的热河帮一次又一次的无理挑衅,朱开山所表现出的一次又一次的忍让,更是他的过人之处。他的所作所为甚至让所有对他寄予厚望的山东帮人大失所望,而朱开山说“大家都是闯关东来的,不容易!,’朱开山的大仁,最终感化了潘五爷。朱、潘两家归好,后来山东帮和热河帮合股联手创建了山河煤矿。他还将身患传染病被日本人抛弃的日本小孩一郎救活并收为干儿。后来当朱开山发现一郎受森田指使,使山河煤矿易主,气成大病,生命垂危之际,仍对一郎说:“你永远是朱家的四儿子!”他用大仁大爱感化了一郎,一郎最后将森田侵占山河煤矿的罪证交了出来。并以自杀谢罪。 转贴于

我们再看朱开山的大义。他冒着生命危险隐瞒身份。只身深入到金沟探明杀害义兄贺老四的凶手。并亲自为义兄报了仇。这件事已经很了不起了,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早年参加打击入侵的洋鬼子,在关东时又与占领东北的日本人斗。他举家为抗日战士送食物,甚至要亲手宰了向日本人献媚的大儿子。最后,为了不让日寇霸占山河煤矿阴谋得逞,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投入毕生家财的煤矿炸毁。

孟子说大丈夫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是说大丈夫当有远大抱负,这和《周易》所言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强劲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孟子又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方为大丈夫,这是说大丈夫还要有大智大勇。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范文6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西教育思想解读》《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教育史》等。

十以来,我们党发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特别强调要引导青少年学生坚韧豁达、奋发向上,养成完善的人格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在此,我着重谈谈有关“弘毅”与人格修养的问题。

一、弘毅的内涵解读

“弘毅”是什么意思?

查阅文献和字词典,“弘毅”一词,最早出自孔子的《论语》。《论语・泰伯》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朱熹集注说:“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查古汉语词典,“弘”的意思是“大,扩充,使光大, 胸怀宽广”;“毅”的意思是“坚决,果断,不动摇,意志坚强”。《说文》解释说:“弘,弓声也。”“毅,有决也。……强而能断也。”二字连起来,就是广大、宽厚、扩展和果敢、坚定、刚强的意思。据此,可把“弘毅”理解为“抱负远大,意志坚强”或“心胸宽广,意志坚强”。也有将“弘”解释为“强”的。《论语・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无)?” 《论语・子路》曰:“刚、毅、木、讷近仁。”此“刚”即“弘”“刚强”之意。《说文》说:“任重须强,不强则力绌;致远须决,不决则志渝。”所以,章炳麟在《广<论语>骈枝》中说:“此弘字即今之强字也。”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也认为“弘毅”就是“强毅”。强,刚强,坚强;毅,“有决心、有果断和不为外力所动摇的勇敢”(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词典》“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302)。

综合上述各种解释,笔者认为,两种解释都通,不同语境下可作不同的解释。在《论语・泰伯》《卫灵公》中,“弘”应当作“远大、扩大”解。“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人应当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的毅力,才能担当社会重任、实现远大理想。在《论语・卫灵公》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意思是:理想是由人去弘扬、拓展和实现的,而不是相反。全句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和凸显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才能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和人类的理想目标。

中外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个性心理健全和谐完善坚强的人。唯有个性健全、和谐、完善、坚强,才能担当大事、成就伟业、实现梦想。

二、弘毅与人格修养

通俗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区别于他人的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又被称为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具体来说,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不同于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内,就是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格或曰个性,照我的理解,就是我们每个人活生生的生命现实展现过程及其独特方式。

所谓修养,是指每个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逐渐训练培植养成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良好独特的思想、道德、性格、意志、情感、态度、理想、信念、行为等方面综合人格素质的过程及其结果。所谓人格修养,既指每个个体思想、道德、性格、情感、意志、理想、信念、谈吐和举止的训练、培植和完善过程,亦指每个个体通过这个过程所获得的综合人格素质和不断提升的人生境界。修养是一种深邃的文化,一种圆睿的智慧,一种为人的善良,一种渊博的知识,一种至善的美德,是完美人生的一种内在力量。良好的人格修养最能体现一个人品位与价值,一个有很高人格修养的人才最具个性和人格魅力。

“弘毅”与人格修养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它是构成个体良好完善的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前面说过,人格或曰个性的内容中,理想、信念、态度、情感、意志等是其最重要的内容。思维活跃、心地开朗、胸怀宽阔、达观向上、目光远大、信念坚定、审时度势、果敢决断、刚毅坚强,无疑是我们要训练、培植和养成的健全和谐人格的重要品质。这些心理品质的缺失,就会使个体出现个性心理疾病或曰人格障碍。

其次,它是个体进行人格修养的重要心理条件。人格的形成受到先天遗传、社会环境和后天教育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人的气质、智力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人的性格、价值观、理想信念等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教育或训练。综合来看,人格主要是受后天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由于后天因素良莠不齐、清浊难分、诱惑很多,由于人格的修炼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因此需要个体具有良好健康、豁然达观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还需要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抵御诱惑的坚强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才能达成人格修炼的目的。这就是朱熹所说:“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弘为强劲,毅为耐性,不强劲不足以担当重任,无耐性不能够实现目标。人格修养的价值就在于凸显弘毅坚韧、刚健进取的个性,张扬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追日”情怀,成就个体自我的魅力人生。

正因为弘毅在人格修养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所以不仅历代名人都强调情感陶冶、意志磨练,而且当代很多大中小学都将“弘毅”作为校训的重要内容,用以激励和勖勉青少年养成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坚定执著的理想信念和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历史又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任赋予新一代青少年身上。孟子当年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在青年手中才能变成现实。青年“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这都是说,青少年只有弘毅,才能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坚韧意志,担当大任,成就梦想。

三、弘毅的修炼方法

弘毅虽属于人格修养中一种重要的精神素养或曰心理品质,仍需内外兼修,动静结合。修炼方法主要有:持志、养气、存心、力行。

首先是持志。“志”,许慎解释为“意”,(《说文解字》“志”解)朱熹解释为“心之所之。”(《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为政》“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之“志”注)“志”即志向,亦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理想、信念。理想和志向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人们生活的目标追求和精神支柱,更是区别贤士与凡人的首要标志。历代圣贤都强调“志”即理想的重要性。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说:“士何事?曰尚志。”(《孟子・尽心上》)《礼记・学记》曰:“凡学,士先志。”朱熹说:“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亦不过如前人所说,专在人自立志。”(《性理精义》卷七)志向确立与否、志向正确远大与否,成为决定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

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要求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

历代圣贤更强调持志。孟子主张“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朱熹强调“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 》元四明程端礼辑)所谓“持志”,就是将所立之志专一恒久保持,勿使其受到外物干扰而遗失,亦即志向、理想、信念的专一执守与恒久弥坚。一个人,确立理想并不难,难的是理想坚守、执着与不渝。很多人,不是没有理想,而是理想不坚定、不专守、易变移。这不仅成就不了大事,而且对成就事业实现梦想是有害无益的。

其次是养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气”是什么?在孟子那里,一是指身体里面天然具有的质朴元气,“气,体之充也。”二是指最宏大最刚强、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前者是生物自然的,后者是精神人为的。孟子强调的是后者,凸显人的精神气质。他认为,第一,“气”受“志”的统帅而具有正确的方向,“夫志,气之帅也”;“志”是最高的,“气”是较次的,“夫志至焉,气次焉”。第二,“气”得到“道义”的配合而变得最宏大最刚强,弥漫天地之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第三,“志”与“气”相互作用和影响,志向统一明确就会激起人高涨的热情和气魄,满腔热情、豪迈气魄凝集起来也会推动理想的实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孟子・公孙丑上》)的确,理想是导引人生前进的灯塔,理想指引人生发展的方向,理想为人生修炼提供不竭的动力。“气”是人生发展的热情和气魄,“气”为人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和飞轮,“气”提升人生修炼的高度和境界。

“浩然之气”是怎么形成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孟子认为,“浩然之气”,说到底,是在“志”的统帅和“正义”与“真理”的配合下凝集了“正义”而内在生成的即“集义所生者”,而非外在赋予的“非义袭而取之”,但离不开后天精心的保存养护。在某种程度上说,先天集义所生之“气”,只是个体“浩然之气”生成基础和萌芽的“善端”,“浩然之气”则是在保持先天质朴元气基础上运用“正义”精心养护修炼而不加害即“直养而无害”的结果。“浩然之气”的本质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在先天善性基础上,在“志向”“理想”“真理”的综合作用下,通过精心修炼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强盛的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再次是存心。所谓“存心”,就是要保存童子之自然纯朴之善心,也就是保持自然、平和、宏阔、宽广、善良的心态和胸怀。

孔子的人格境界是“一乐”“三不”“四毋”。“一乐”,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这种不迷恋物质享受、甘于清贫、追求道义的行为被后人赞誉为“孔颜乐处”精神。“三不”,即“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君子人格。(《论语・子罕》)“仁者不忧”要求具有“仁者爱人”的宽厚情怀;(《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智者不惑”要求具有渊博宏富的知识智慧;“勇者不惧”要求具有勇猛顽强的体魄毅力。“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即不凭空想象、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孟子主张“存心养性”。“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孟子・离娄下》)“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养心莫过于寡欲”。(《孟子・尽心上》)朱熹从人性有天理之善、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的观点出发,主张采用“存灭”的方法存心养性,即用存养的办法涵养心性,用“灭欲”的方法纠灭偏蔽。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宋元学案・晦翁学案》)

后世思想家、教育家也十分重视“存心”。譬如,明代大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李贽都明确提出应“存护童心”。王守仁从“心学”出发,提出教育当“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传习录・教约》)李贽认为,“苟童心常存”,则“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童心说》)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更是提出教育应当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让其独立思考、亲手去做、亲眼观察、大胆说话、广泛接触、自由发挥,以发掘儿童的内在潜力,培养儿童的健全个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的“六大解放”。(《陶行知全集》)这些思想对今天开展青少年人格修养仍然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

还有就是力行。所谓“力行”,就是努力实践。孔子不仅主张学思结合,而且主张力行实践。他说:“力行近乎仁。”(《礼记・中庸》)“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墨家教育更是坚持“实践本位”原则。墨子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墨子再三强调:“口言之,身必行之”,(《墨子・公孟》)反对只说空话而不务实事、言行不一。

上一篇心很累

下一篇金融行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