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1
有的老师问:“成语歌里的成语,为什么有的在成语词典里查不到呢?”
成语的界说以及成语词典的收录标准向来异说纷呈,宽严不一。目前看得到的成语词典,收得少的只有几千条,收得多的可达两万多条。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取从宽的一说。除了大家都公认的成语以外,也酌收了少量由谚俗等其它熟语形式转化而成的准成语以及正向成语转化的固定短语。小学生学习语文,不是重在给他们建构一个语文知识的系统,而是重在培养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我们选收成语,编写成语歌,着眼点是常用不常用,有无积累价值,而不是界定其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成语。
“在低年级就安排儿童学习成语,是不是为时过早?成语多来自书面语,有的还是典故,儿童能理解得了吗?”
诚然,我们编写教材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这是勿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不可形而上学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实践证明,儿童学习语言,对于某个成语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一个成语的方方面面都理解了才去运用,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地加深了对这个成语的理解,逐渐地知道了该怎么运用这个成语。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我们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自然要教给他们语言的精华,教给他们长效的、终生有用的东西。而成悟恰恰是汉语言的精华,而且文化含量特高,让他们从小接触这些语文精品,不仅能提高其语文能力,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蕴,其重要意义自不待言。郑板桥有一副对联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语文教学也应该做到“删繁就简”,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有一些树叶,一秋、二秋就落了,唯有“三秋树”上的树叶是不掉的,是耐寒的,是经得起考验的。成语是汉语言的精粹,具有言简意丰、形象生动的特点,被誉为汉语言词汇库中的“集成块”,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不正是“三秋树”上未凋的树叶吗?这恰恰是我们应当好好抓住的东西。好几年前,朱家珑同志曾打过这么一个比方:“现在很多家长都在给孩子安排食谱,以便让孩子科学地进食,健康地发育成长。但是给孩子吃什么?怎样吃?吃多少?这里面是大有讲究的。蛋糕香甜可口,孩子大都爱吃。稀饭易于消化,在中国的家庭里大致也是要常吃的。而牛肉之类是高蛋白食品,营养丰富,缺点是消化起来慢一些。如果要使你的孩子有强健的体魄,光靠蛋糕、稀饭的营养毕竟不够,还必须补充牛肉这类的高蛋白。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牛肉之类比较难消化就从孩子的食谱中将其取消,那样做显然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我以为这是颇有见地的。多年来,我们一味强调要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却忽略了开发儿童的潜能,忽略了当今时代儿童知识面扩大、感悟力提高的一面,其结果是造成了我们的孩子语文功底浅薄,文化积淀甚少。这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为了克服这一流弊,我们应当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吸收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像“二月花”那样领导标新,敢为人先,大胆冲破这一人为的禁区。
可不可以等学生进了中学,理解力强了,再去背成语歌呢?我以为这是不可以的。国外学术界有一种“文化剥夺”的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他的生命的某一特定阶段未能充分发展某一方面的特征,那么这种特定特征在生命的较后的各个阶段常常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种思想在动物和婴儿的行为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儿童时代背会的东西往往终生不忘,这便是所谓的“童子功”。如果在他们的记忆高峰阶段被剥夺了必要的记忆刺激,是不是也会产生某些无法补救的损失呢?这就正像《金缕曲》中所说的那样,“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低年级儿童正处在启蒙阶段,识的字很少,没法查成语词典,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成语歌里的成语呢?”
这的确是一个难题。然而只要我们顺应儿童的思维特点,遵循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办法总是有的,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会差。
我有一个6岁的孙女。有一次她正在画画,我问她:你会画些什么?她说:会画机器猫,画小狗,还会画大自然。我问她:什么是大自然?她说:大自然就是有山、有水,有花,有小鱼……她不是从概念上去解释这个词的意思,而是用相关的表象来说明她对这个词的理解。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让儿童理解成语的意思,不是要给成语下一个定义,让儿童把定义背下来。儿童理解成语的过程就是在他们的头脑里建立对象的言语形式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带有具体性、形象性,因而以具体而形象的事物作为理解成语意思的中介当是行之有效的。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一、联系课文内容教成语
为了给儿童学习成语提供方便,单元练习里成语歌的内容大都与该单元的课文内容有一些联系。我们教学成语歌就要充分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如本册第8单元有《司马光》一课,该单元练习中的成语歌便是:“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我们一看便知,这就是对司马光临危不惧、从容应变的赞颂。帮助学生理解这几个成语,只要联系《司马光》这课的故事情节说一说就可以了。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情况危急,别的小朋友吓坏了,司马光却不害怕,这就叫“临危不惧”。他急中生智,想出了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立即行动,这就叫“多谋善断”。他不慌不忙,很能沉得住气,这就叫“从容不迫”。“方寸不乱”,“方寸”就是“心”,“方寸不乱”是说他遇事心里不乱,跟“从容不迫”的意思差不多。
又如,“练习7”的成语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备无患/防患未然”。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愁。《蚂蚁和蝈蝈》中的蝈蝈就是这个样子的。夏天,蝈蝈只顾乘凉、唱歌、睡觉,根本不去想冬天到了怎么办,结果到了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蚂蚁就不是这样,还在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就已经储备过冬的粮食了。由于事先有了准备,所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帮助学生理解这首成语歌,只要联系《蚂蚁和蝈蝈》一课的有关情节说一说,让学生大体上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二、借助生活经验教成语
启发儿童回忆相关的生活情景是理解成语的好办法。如“练习1”的成语歌:“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载歌载舞/灯火辉煌”。这几个成语都是描写欢庆、热闹场面的。“申奥”成功那天夜里人们狂欢的场面,儿童仍记忆犹新。教师便可启发学生回忆回忆当时的情景,相机出示成语,解说意思。教师可以问学生:当“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时,是什么情景?(生答:广场上沸腾了,人们伸出两个指头欢呼着,跳跃着,一次又一次地把鲜花抛向空中。)这就叫“欢声雷动 欣喜若狂”。还有的人又是唱歌,又是跳舞,这叫做什么呢?(生答:载歌载舞。)广场上的灯都亮了起来,照得广场就跟白天一样,这就叫──(生答:灯火辉煌。)
三、观察相关事物教成语
将儿童带至现场,一边观察,一边讲解,让成语与该成语所代表的事物或情景在儿童的头脑里挂起钩来。如教学“练习2”的成语歌“春暖花开/春*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教师就可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把儿童带到公园里,让儿童观察一下园子里的景物,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出示成语,让学生结合眼前的景物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可以现场进行教学:春天来了,小朋友观察一下,大自然有哪些变化?(生:风变得暖和了,花儿开了。)天变暖和了,花儿开了,这就叫“春暖花开”。(生:柳树发芽了,地里长出了小草,杏花开了,蜜蜂忙着采蜜……)你看,公园里到处都可能看到春天的景色,这就叫“春*满园”。春天的景色好看不好看?(生:非常好看。)春天的景色很好看,非常美,这就叫“春光明媚”。春天来了,大自然多热闹呀!春天的气氛多浓呀!这就叫“春意盎然”。
四、凭借语言环境教成语
有一些成语歌,几个成语意思连贯,很像一首四言小诗。教学这样的成语歌,不要孤零零地解释四条成语,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首小诗来教。要让学生一边读成语歌,一边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像,力求进入成语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去。读的时候,也不要觉得是干巴巴地念四个成语,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首小诗来读,要一边诵读一边在头脑里“过电影”,力求读出感情来,读出韵味来,有一种美的感受。这么一来,儿童凭借语言环境,就能意会到这四个成语的意思。
如第3单元的成语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教。四个成语,语意连贯,一气呵成,表达了一个中心:抱定一个宗旨,只要坚持不懈,顽强不息地干下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教学时,教师可联系《精卫填海》的故事内容,帮助儿童理解成语歌的大致意思。(关于“愚公移山”,教师可以简单地讲讲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把它当作一首四言小诗来诵读。要读得铿锵有力,要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读出来。成语歌的意思明白了,四个成语也就自然理解了。
我们将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成语编成成语歌,就是为了便于儿童记忆。心理学家乔治.米勒经过多年对记忆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块”的新概念:“人们的记快具有块状结构。人记忆某件事物,总是跟与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信息一起,以整块形式来记忆的。”(见张光鉴《相似论》100页)以韵语的形式来记忆成语是符合“块”的记忆机制的。教成语歌的重头戏是“读”是“背”,每一首成语歌都要让儿童熟读成诵,烂熟于胸。因为非如此就不足以形成牢固的积累。有的老师教成语歌,不要求儿童读,也不要求儿童背,只是要求他们查查成语词典,把定义记在书上,这就难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2
描写童趣最著名的诗句当数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表现一起嬉戏、天真无邪的场景,让读者一下子联想到自己小时候过家家等游戏情景,也由此诞生了沿用千年的两个成语,即“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使人体会那种最真挚、最纯净的美好情感。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写爱国诗词最为专长,但他那首著名的《清平乐・村居》,却属于农村田园风格,其中描写儿童的词句,廖廖数字,童真便跃然纸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和二儿,都在忙活着,小儿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读罢这句,一个顽皮淘气的孩童,就会浮现脑中。
童趣诗写得最为著名的,当属南宋诗人杨万里了。他多以儿童日常生活的瞬间为切入点,描绘出一幅幅浸润着童趣美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真是一幅活泼明朗、意趣天然的水墨画。“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午睡之后,窗前的孩子们在柳树下嬉闹玩乐,让生活多了一份乐趣和生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碎地声。”冬天,调皮的顽童将一块冰穿上彩线,当锣敲打,声音清越嘹亮,于是顽童越发用力,忽然冰块被敲碎,散落在地。这份稚气的乐趣和余景的玩味,让我们忘记了背景中冬季的严寒和冰冷。
刘克庄的诗作《鸟石山》,也是描写儿童的:“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孩子们的狂劲儿、野劲儿、疯劲儿,在这首诗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诗人范成大在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诗人把儿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欢跃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儿时,都做过偷瓜摸枣的事儿,按常理,大多数孩子都会挨大人的责骂,可是在白居易眼中,偷莲的孩子却是这样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全诗没有批评和责怪,只有温馨的描绘,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娃,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采白莲,回来时却不知隐藏自己的踪迹,浮萍中竟有一条道在船尾闪现。这真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智慧课堂;精妙的设计;目标升降;替代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反映在清晰的课堂教学节的呈现上。我认为,课堂设计实际上就是单位时间的设计。把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的呈现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分配在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就是一个教学节。一堂课的设计就是由几个教学节构成的。教学节能否合理设计和动态推进,实际上就反映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课前精妙的设计
每一节课教师都要精心准备,不仅仅要充分研读教材而且要充分备学生。问题设计是否由浅入深?每一次的提问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怎样的答案?而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能否给予深层次的导。总之这样的思考是课前必须做的。也只有这样的准备才会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如在讲《济南的冬天》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里写道:“凡在北国过过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梁实秋在《北平的冬天》里写道:“说起冬天,不寒而栗”“冬天实在是很可怕”。而跻身济南的冬天,你却能如坐春风,心旷神怡。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再读课文,说说围绕这一特点,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文中说: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那么出奇的究竟是什么呢?
这样的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学生的回答也就水到渠成。而当自己的精心设计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时,更需要教师做到有放有收。放是让学生按照他们思考提出的新观点、新问题去交流,去探讨。要做到合理的引导,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当然教师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的去说,必须能回归课堂,让思维关注文本。
二、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当学生读到“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一句时,我问道“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引发同学们回答;“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时。把“而不仅是技术”读漏了。老师马上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抓住这一细节,增设了教学环节:师:他刚才哪儿读错了?生:他把“而不仅是技术”读漏了。师:漏掉后影意思的表达吗?生:意思不同。师:读读此句体会差别大不大?生:它们差别很大。漏掉的词语在双层递加的作用。“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师:这位同学体会的太棒了,大家给点掌声。
上述教学环节的即时增补,更利于拓宽、深化教学目标。同样,当我们事先预想的环节与学生的意愿、当时的环境相悖时,我以为完全可以舍弃不用。因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的兴趣、情绪、意见、观点,乃至错误的回答都应是完善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语文课堂才会焕发出鲜活的生命的气息。
三、探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
在教学中,我们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例如,学习《万里长城》时,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问题:“鸭绿江”在哪里?“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的话,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这样就造成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又挤掉了一部分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于是我选择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结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教学:师:“结晶”是什么意思,我也说不大说得明白,不过我知道盐就是一种结晶体。谁知道盐是怎么来的?生:我知道。要先在滩涂上围住大量的海水,然后让太阳晒。经过很长时间后,绝大多数的海水蒸发掉了,剩下来的一点点亮晶晶的东西就是盐。师:那课文说“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你觉得这里什么是“海水”?什么是“盐”?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结晶”这个原本较难解释的物理名词的意思,而且对课文中心句的字面意思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随即调整了原先的教学预案,把“为什么说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这个问题选为课堂的主问题,然后引导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自己质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要想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学习具有实效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参考文献:
[1]高辉.中学语文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A].2007.
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27-01
理想的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社会变革,激发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已成为国土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协调人口和资源及环境的关系,也离不开地理科学。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习。
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记忆方法,增加学习兴趣
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把复杂纷繁的地理事物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而科学的记忆方法则可降低难度,增加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九月星空图》时可这样描述:晴朗的夜晚,遥望苍茫的天穹,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暗蓝的星空天幕上,银河闪烁,牛郎、织女隔着银河互相辉映,大熊(座)、小熊(座)母子相偎。色彩鲜明的挂图,伴以形象生动的描述,给予学生的已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拟人化的情景,学生学来有趣,记忆牢固。
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学习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4.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学习兴趣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5.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科学教学法,培养学习兴趣
5.1精心设计引言。引言是一节课的导语,它虽不是课的正文,却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处理得好,即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通过具体事例、小故事等精心设计引言,巧妙的导入,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使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5.2设置悬念教学。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游思,培养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地球偏向力的时候提出,黄河两岸是否对称?如不对称,哪一岸陡?哪一岸缓?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提出,骆驼刺为什么根系特别发达,而其地上部分又特别矮小?"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知道答案。"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
5.3运用趣味性教学。地理学科包罗万象,知识面广,课上的生动有趣,能使学生精神振奋,从而感召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牧区时,用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还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无形中把学生引进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用李白所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庐山挺拔险峻,峡谷瀑布的秀丽风景;用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诗,描绘长江三峡河段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水系特征,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之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教师应选择有地理性、趣味性的地理谚语穿插在教材的讲授过程中,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引用“雷打未惊蛰,雨水四十日”的天气谚语来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东南部地区季风活动和锋面雨带的形成规律,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使获得知识更为巩固;又如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一句地理谚语,概括了昆明准静止锋以东地区的阴雨冷湿的气候和崎岖起伏的高原地形。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如果引用得当,可以大大加深和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能获得牢固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5
【关键词】阅读教学;贴近生活;拓宽思路;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悟出: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一课一练,如:句式学用、段式仿写、课文信息提取,写课文概说文、写语言赏析短文、写人物评析短文,用自己写的段替换课文中的段,给课文增写一个段,缩写课文内容,写文言诗句的描述文,文言诗歌教学中的“以诗译诗”,引用课文语句写励志小短文,写成语故事、典故小故事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积累生活,在阅读中学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写作中表达出真情实感;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积累表达情绪的方法,积累写作技巧,然后在写作中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一、阅读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有了发泄的欲望
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同学们会联想到自己身边的老师,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阶》,学生便会想到自己父亲的点点滴滴,忍俊不禁要提笔写写自己的父亲;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体会到在枯燥的三味书屋中有作者的读书之乐、课间休息之乐、学习收获之乐、观察先生教书读书之乐等等,从中受到启发,便想谈谈自己学生生活的苦与乐;阅读到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学生便联想到家乡的一年四季,回味、观察体会着家乡的春夏秋冬,激发了学生讴歌家乡之情……
二、阅读教学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会了修辞手法、描法、表达方式、叙述技巧以及具体的写作方法,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得以施展和运用。朱自清的《背影》用截取法构建文章,在品读中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精心的选材;在《散步》当中,除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结构以外,还学习作者通过“散步”这种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小事表现浓浓亲情的以小见大的写法;《最后一课》学习作者精心剪裁,详略得当的记叙使文章主题高度升华写法。在阅读写景的文章中,除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外,还学到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记事的文章中学会了顺序、倒叙、插叙的记叙方法,学会了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人称写法;在写人的文章中积累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我的母亲》,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引导学生不要把着眼点放在事件本身上,而是更多地关注事件过程中那些动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在说明文中,学习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用各种说明方法,同时掌握说明文语言特点以及说明文的顺序,这样在阅读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积累了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写作视野。
三、在阅读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选材、立意以及布局谋篇的能力
首先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学生背诵名篇佳句、积累精彩的片段,摘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另外还有句式的积累、篇章的积累、语感的积累等等。如学生诵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指导学生摘录“心旷神怡”、“百废俱兴”、“气象万千”等成语;学生赏析曹操的《龟虽寿》指导学生摘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古诗词中积累雄心壮志一类的词语;《社戏》中积累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月夜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四季的描绘;《与朱元思书》中富春江的秋景。其次在阅读中积累典型事件,学习《孙篡权学》《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文章,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课文外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了司马迁、屈原、鲁迅、徐霞客、鲁滨孙、海伦・凯勒、居里夫人……学生没有经历战争,阅读让学生认识了战争的罪恶;没有离乡,阅读让学生体验了离乡的愁苦;没有尝试到爱情的滋味,阅读让其感受到爱情的美好,阅读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体验,写作时启发学生对阅读中积累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找准写作切入点,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同时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了写作技巧,弄清写文章时应该怎样选择材料的,怎样设计开头和结尾的,怎样巧妙过渡,怎样遣词造句等等。可见,只要会阅读,就会写作。只有引导学生阅读好教科书中的教材,初中6本语文书,高中5本语文书,再加上选修教材和读本,就有足够的写作材料供我们选择使用,学生的作文内容便会丰盈起来,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颜景洪.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2):16-16.
[2]刘明.如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苏州大学,2010.
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6
关键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习惯提高质量; 课外活动十分重要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9-0043-01
在地理教学中怎样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体现出地理课堂独特教学的魅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简单的总结如下三点。
一、教师要设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探寻,深入研究,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教师在课前创设情景、幽默的教学语言、生动的场景欣赏、难忘的野外观察等,都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积极创新,大胆尝试。如我在讲述“季风特点”时,采用生动的体态语言“手势法”,“实感法”,一手表示大陆,一手表示海洋,大拇指表示季风的风向,这样,学生就对夏季风和冬季风有了立体感。学生的感受是非常兴奋。更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如此,我还让同学们大谈夏天和冬天同学们对风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他们分别用了“干冷”“凉爽”“寒风凛冽”“海风习习”。老师更进一步的提出是夏天常用护肤霜还是冬天常用护肤霜?这样以来就更增强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季风的特点认识更加深刻。由于学生的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更需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经常性的加上一些小插曲,如联系时事热点,学习的一些诗词句子,使课堂更具感染力和启发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还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重点应抓住三个环节:课前、课堂、课后。首先,课前应注意必要的预习。多年以来,地里作为非主要科目,学生对其预习的效果可能会差些,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加以补足,老师要多费口舌,利用上课前花点时间,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其次学生要在课堂上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和指导。课堂使学生掌握知识最重要的遗患,老师通过课堂上必要的讲解――方法多样,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通过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猜猜看,对对碰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作用,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成长在其中。还需让学生大胆质疑、解疑,鼓励他们积极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规律”时,可让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那样还会有生命存在吗?从而,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地球自转的好处和规律。最后当然也少不了课后的巩固。除了完成相应的作业,还应注意生活中收集观察,体会中学习地理。老师也可以设计课后问题,让学生大胆想象。如,真若太阳在饶地球转动会怎么样?太阳在转动吗?它可能在怎么转动?饶哪个星体运动?你将来愿意探索它吗?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展开丰富的想象。在生活中也有好多知识可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知识会是学生终身享用。古人把“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叫帅兵之才,有其一定的道理。
三、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是知识的基础,又是知识的升华。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所需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作用。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更应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兴趣小组、观察小组、开展演讲比赛、进行正反辩论赛、撰写观察作文、参加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课堂内所不能学到的知识。这对以后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自由的发挥,激发他们去求知、探索,努力使他们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需要的新型人才。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教材改革的今天,设法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相通过我们教师不辞辛苦的共同努力,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学模式,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喜爱地理,研究地理,必将会取得累累的果实。
四、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
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和板图结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1、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1)巧借古诗教学。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四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丽风光一览无余;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2)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3)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适当应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纳,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灯”(北极星);“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些谜语。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然后开始讲新课,效果不错。讲课中也可以穿插一些地理谜语,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船出长江口”――上海;“空中码头”――连云港;“用圆规画圆”――太原;“大言不惭”――海口;“银河渡口”――天津。
2、形象的描述与板图结合。如讲锋面雨带随夏季风在我国东部移动的规律时,一边画略图,一边用兴奋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年5月份,源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趁机登陆,在南岭一带受到冷空气的阻挡,冷暖两种气团在此交锋,这里首先进入雨季,珠江水流开始上涨。尔后,夏季风的“援兵”赶来,势力增大,于6月份向北挺进到长江流域。冷暖空气又在江淮之间交锋,势均力敌,相持摆动一个月左右,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连绵的天气,因此时恰逢黄梅成熟季节,人们称这时的降水为“梅雨”。“梅雨”结束后,夏季风乘胜北进,势如破竹,于7―8月份连克华北和东北,夏季风一统神州。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冬季风不甘失败,马上气势汹汹,大兵压境。在9月份,夏季风被迫退到长江流域,10月份无可奈何地离开大陆。就这样锋面雨带随夏季风有规律地移动,造成了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而北方则开始晚、结束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