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心人的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心人的话范文1
听到你的音,动了我的心;见到你的人,掉了我的魂;转身不见人,浑身都在疼;随时都在想,成为你的人。
我爱你,我吻你,我要发狂般的吻你。因为你是我的天使,我的皇后,我崇高的爱神!
我快乐是因为我心里有你;我舒心是因为你心里有我;我甜密是因为我爱你;我顺利是因为你爱我!
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我是你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是你秋天穿上的御寒衣服…
我是星,你是月,没有你我没法过;你是山,我是水,没有你我不美;你是树,我是花,除了你我不嫁。
我思前想后、环顾左右,就是不能放弃爱你的念头。
我送你一颗忘忧草,再为你逮只幸福鸟,当幸福鸟含着忘忧草像你飞来时,请把你的心整理好,那是我对你最好的祝福,只希望你能快乐到老幸福到老!
我羡慕太阳,他能看见你灿烂的笑容,我羡慕月亮,她能注视你安祥地入睡,我羡慕自己,至少能时刻想念你。
我有十万个我爱你,每天分给你一个,可以分273年又355天。但是我们都活不了那么久,所以我下辈子、下下辈子都要继续说:我爱你!
我终于发现,这世界上有丰厚的爱,我不能辜负。于是我想对你说,我爱你,请你倾听。
想你成歌,飞扬;想你成河,流淌;想你成云;飘荡;想你成吻,舒畅;想你不是一个定格,想你是永恒,幸福流淌!
爱,是一壶美酒,一饮就醉了;思念,是汹涌澎湃的大海,轻易就淹没了我;你,是一朵娇艳的花,在我心中早已悄然开放!
爱 爱=两份的爱;爱-爱=无私的爱;(经典句子 ()) 爱*爱=无限的爱;爱/爱=唯一的爱!
把持不住思念的心跳,让我深切体验牵挂的美妙,送你一件专心织成的暖和外套,用祝福将你笼罩,愿快乐永远在你怀抱,幸福放声欢笑。
动听的铃声,妖艳的鲜花,都受时间的限制,只有我的祝福永恒,愿温馨喜悦与幸福……犹如吐露芳香的花朵,洋溢在你欢乐的时光!
独坐相思椅,手握相思笔,望着相思月,写着相思信,句句相思语,滴滴相思泪,全部相思你!天蓝海深,爱你是真!
你是草,我是水,一点一点滋润你。你是花,我是瓶,生生世世装着你。
你有点灵气,我有点傻气;你有点秀气,我有点土气;你有点香气,我有点烟气;如果你生气,我不会发脾气。
关心人的话范文2
关键词 心理干预 恶心呕吐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常用的方法之一,化疗药物可抑制、杀死肿瘤细胞生长,但许多化疗药物都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反应,病人非常痛苦,其中恶心、呕吐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反应。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与病人的心理作用有关。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们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2月首次行妇科术后化疗患者25例,均无消化系统症状。年龄40~60岁;文化程度:小学10例,初中及高中以上15例。将25例病人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13例,对照组12例,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均采用医生既定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除完成治疗外,不给予心理干预,对有主动求医行为者给予必要的解答但不实行系统化教育。观察组在进行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具体实施如下。
⑴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用亲切的语言和病人交谈,向患者解释癌症发生的机理和实施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配合各种治疗。具体的如提供资料、墙报等大量有关癌症及化疗的信息和知识,帮助患者更进一步认识癌症,稳定情绪。给病人讲解化疗的相关知识,以解除患者对化疗的不良认知,详细介绍化疗中出现的恶心、呕吐等,让患者预先有所准备并明白不良反应是正常反应。在化疗过程中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并给合患者的认知情况、心理状态,作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鼓励他们战胜癌症,配合好治疗。
⑵转移法:在化疗过程中对病人态度和蔼,采用诱导教育使患者联想心情愉快的事情,在化疗时实施放松练习,教会患者通过想象、慢节律呼吸分散和转移注意力,也可在病房向患者发放报纸、书刊、播放电视等,鼓励患者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以降低患者全身包括内脏肌肉的张力,减少、减轻患者的恶心呕吐反应。
⑶暗示法:治疗时动作要熟练,与患者交谈时表情要亲切自然,使患者觉得化疗只不过是普通的输液治疗,在其面前谈论轻松积极健康的话题:如经治医生在肿瘤治疗方面的成就,展示反应轻的病例,有可能的话让这些病友做个现身说法,让患者亲自感受到成功病例榜样作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操作时反复告诫暗示患者不难受,解除其紧张焦虑情绪,对患者的合作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⑷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由于化疗药费昂贵,会加重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且有些家属认为预后难测,因而表现出对患者不关心、发牢骚,不积极支持治疗方案,由于患者都很敏感,任何一点不和谐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所以要努力做好家属思想工作,让家属重视患者、关心患者,积极支持治疗给患者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使病人情绪上得到支持,便于更好的接受治疗。
观察指标统计方法:采用1990年欧洲临床肿瘤会议推荐的恶心呕吐评价标准:①0度,无恶心呕吐;②1度,有恶心但不影响进食和日常生活,呕吐1~2次/日;③2度,因恶心影响进食和日常生活,呕吐3~5次/日;④3度,卧床不起,呕吐>5次/日。0~1度为治疗有效,2度以上为无效[1]。
结 果
两组病人恶心呕吐程度。
讨 论
化疗药物属细胞毒性药物,刺激大脑呕吐产生5-羟色胺、多巴胺等致吐的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和神经受体与大脑的化学感受器结合而引发恶心呕吐。止吐药物为5-羟色胺受体的拮抗剂,对恶心呕吐有较好的效果。资料报道:恶心呕吐与患者的精神状态、心理因素、身体素质等密切相关。治疗前后的紧张、恐惧、焦虑等诸多不良因素均能减低患者对恶心呕吐的耐受能力[2]。
心理干预通过指导病人调整认知,改善情绪和行为,减轻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使身心放松,一方面可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从而降低大脑呕吐中枢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可增强病人对恶心呕吐的耐受力,实验表示,通过心理干预,病人化疗期间的恶心呕吐反应明显低于观察组(X2=4.87,P<0.05)其方法简单,对增进化疗病人的舒适度、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心人的话范文3
【关键词】人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并对其进行的高度凝炼和深刻总结。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人们真心接受和广泛认同,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从人的需要理论出发,我们只有始终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变为他们自觉自愿的价值追求和实际行动。
关于人的需要的基本观点
需要是表示生物有机体与外部世界产生的依存关系。生物有机体通过这种依存关系为其提供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能量。人作为高等动物,人的需要是由动物需要发展而来,既与动物有密切联系,又有根本区别。一方面,人是生物界的成员,人的需要与动物需要都具有自然性。马克思指出:“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①为了维持自己的肉体生命,人必须靠燃料、食物、衣服、住房等产品才能生活,而要获得这些满足需要的产品,人必须如同野蛮人一样与自然进行搏斗,且时时刻刻都得去完成。
另一方面,人作为生物界的最高形式,人的需要具有不同于动物需要的特殊性质。“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②动物的需要只能以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本能活动来满足;而人的需要则是建立在劳动实践基础上的,人对需要对象和满足方式具有鲜明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正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迫使人与人进行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劳动协作,从而使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
可见,从产生机制上来看,人的需要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两大类,自然需要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天然形成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由劳动实践活动产生并满足的需要。自然需要是社会需要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人的社会需要是自然需要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发展和升华,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就不会完全摆脱自然界的制约。但人毕竟是脱离动物界的社会人,人的本质需要是社会需要,这使人的自然需要不断超越了纯粹的先天性和遗传性。正如马克思说:“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③
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必然性”。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④人总在需要的驱使下从事某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推动历史的发展。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已经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⑤在此,第一个需要就是指吃喝住穿等满足生存性的自然需要,满足自然需要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它也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当第一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政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等社会需要,这些社会需要促使人不断进行政治交往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人的需要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它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而且体现在它是历史发展的本源动力。
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关键
在哲学上,“价值”是反映作为客体的外部客观事物对于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⑥人的需要表达了人的主体意向,是形成价值关系的最初原因;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递进性,是促使价值关系发展的主导力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和满足的程度大小,是价值评价高低的决定因素,所以说,价值关系的形成、发展及评价都是以人的需要为内在尺度。价值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界定的,一旦价值离开了人的需要,外部客观事物就无所谓意义和价值。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程度的总的看法、根本观点,是关于价值标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价值观为人们提供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好坏、对错的评价标准和原则,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精神灵魂,也构成社会成员的内心信仰和思想动力。作为社会意识和思想领域的价值观,它植根于现实社会中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在人的思想观念方面的反映,人的需要的内容和水平直接决定着价值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期实践中,由于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需要,因而形成多种价值观。多元化的价值观有核心与非核心的划分,其中,核心价值观是占主导地位的并得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认同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接受和一致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共同倡导的价值共识、价值标准和价值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具有凝聚价值共识,规范价值目标,引导价值追求的强大功能。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它的强大功能,必须让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人民群众)掌握,即实现大众化,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是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
马克思告诉我们:“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⑦从人的需要理论来看,抓住人本身需要的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而彻底的理论就能说服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掌握和实践。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往往与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直接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当代中国人民现实需要的集中反映,又是当代中国人民的需要在价值观念上的抽象,这说明关注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逻辑起点和根本目的。
在具体实现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过多地强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方面,认为“三个倡导”集中反映人民增长的需要和价值目标,只要对基本内涵在理论上进行系统阐释和逻辑证明,在实践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大众传媒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会自然而然的得以实现。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完全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人民的现实需要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人民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关键性也没有得到充分认识。马克思曾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⑧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信仰问题,就必须从解决他们的利益问题入手。
人的利益是人的需要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需要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形成各个层次的利益群体。不同群体有不同的需要内容和水平,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使主导的价值追求与人民需要的间距逐渐扩大,党和政府的价值承诺与人民需要满足的实际水平不能对称,这些都成为实现大众化的现实难题。所以,大众化决不只是属于精神领域的思想问题,而是人民的需要和利益问题。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快速变迁,人的需要及其实现呈现出新变化:一方面,人的需要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人的各种需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始终关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的现实的根本需要。
以物质需要为基础满足精神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立足点。从人的需要内容来看,可以区分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人的物质需要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等需要。精神需要主要是指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需要。满足一定程度的物质需要是维持人的肉体存在的必要前提,但人更为重要的需要体现为对精神需要的追求。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基本摆脱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已经步入全面建设和建成小康的社会,这标志着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已得到基本满足,而对日益凸显的精神需要的满足更为迫切。
一是转化话语方式,注重理论的通俗化。以往理论宣传的话语方式具有明显的政治化、抽象化、说教化倾向,难以适应不同理解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不同认同感受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理论兴趣。实现大众化必须强调价值观念的生活化、具体化、生动化,杜绝空话大话套话,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方式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通俗的大众语言。
二是丰富载体形式,注重宣传的多样化。过去的理论宣传和教育形式单一,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和行动指向。实现大众化要努力把传统载体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坚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建立全方位、宽领域的宣传体系,把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渗透到文学作品、艺术精典、影视大片、道德模范、人文景观等具体载体之中,形成有利于其大众化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景象。
三是率先典型示范,注重引领的榜样化。一些官员以追求金钱、权力、美色为价值取向,其行为严重阻隔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并外化为精神自觉和价值行为。实现大众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大众化的积极倡导者、主动宣传者及自觉实践者,积极反映自身过硬的文化理论水平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有利于形成“身教重于言传”的典型示范效应和榜样引导作用。
以个体需要为基础整合群体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切入点。人的需要从主体上可分为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个体需要是个体的人的需要,群体需要是一定的社会共同体的需要。人的需要的产生、满足和发展必定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体需要必须组成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如民族、国家、阶级、集团等)。因此,要将精神诉求与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的民生需要结合起来,切实解决一系列的民生问题,给人民给以看得见的现实利益。
一是增加满足民生需要的个人劳动成果的分配。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分配侧重于国家和资本所有者的份额,使得个人的劳动收入不能与国家的经济成就相匹配。实现大众化必须使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并且高于GDP的增幅,更要高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幅。
二是提高实现民生需要的消费比例。我国长期强调唯经济增长和速度原则,重投资、出口而轻消费。实现大众化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降低资源投入和外贸出口的比重,相应提高人民满足民生需要的消费比重,使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保持“三驾马车”的均衡发展趋势。
三是重视以民生需要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过去单纯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民生建设严重滞后,民生投入明显不足,民生需要不能有效满足。实现大众化必须制定我国民生建设的长远发展计划,加大民生支出的比例,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以生存需要为基础提升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着眼点。从人的需要层次来看,可以划分为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及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是人对维持其生存所必备的生活资料和条件的需要,主要包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要、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享受的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更高更好追求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是人使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三个需要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及发展需要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人们不只关心吃好、穿美、行便、住舒适的物质性享受需要,而且注重健身娱乐、艺术享受、美景欣赏、情感交流等精神性享受需要。愈来愈多的人更加追求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享受需要及发展需要,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着眼点。
一是体现享受需要及发展需要的公正原则。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造成了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的差异性,一些富裕群体享受着奢侈性需要,促进自我发展,而贫困群体承受着基本性待遇,限制了发展空间。实现大众化必须更加注重制度安排的公正原则,鼓励先富群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使后富群体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是注重享受需要及发展需要的精神导向。人民群众在享受更优越的饮食、服饰、住房、交通等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追求精神素质的提高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但也出现了把享受需要归结为物质性享受,以创造财富衡量人的发展倾向。实现大众化要改善文化娱乐、增加艺术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友情、亲情和爱情等,增进体验和享用精神生活的真、善、美,摆脱单一、片面的“机器人”发展需要的禁锢。
三是突出享受需要及发展需要的社会制约。满足人的需要的劳动实践活动是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为了满足人们更高水平的物质性享受需要或创造性发展需要,人们损害自然需要、他人需要或社会需要,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和紧张。实现大众化必须自觉规范和约束满足需要的活动,不断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责任,积极承担对他人和社会的伦理关怀,让每个人合理、正当的需要都能得到相应地满足。
(作者为延安大学学院和泽东干部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和陕西省2013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需要理论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XTS04、13A083)
【注释】
①⑤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页,第79页,第9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7~5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8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06页。
关心人的话范文4
学习企业文化个人心得1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思想、管理模式、团队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同类企业的基本标志。通过企业文化的学习,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了柳汽企业文化的内涵,明确了我们到底要怎么把企业文化融入我们的工作中去。
企业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人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因而而企业文化重在对人的最大潜能的发挥,而这种潜能的最终目标是转变员工的思想认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和技术能力,从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柳汽的企业精神是:自立自强、创优创新、同心同德、为国为民,它一种动力,一种工作理念,它是公司的生命和灵魂,使公司走向成功,使公司的一切工作都以卓越的成效完成,真正做到更上一层楼。
而核心价值观持续改进,创优创新;靠大靠强,质量优先;海纳百川,客户至上更是对柳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持续改进强调积累,积少成多,化时间为空间,积累一点点的进步为巨大的进步;创优创新要求我们每位员工多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许就能找出更好的方式给客户创造最优的价值、获得更多的回报;靠大靠强则要求我们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以更好的企业为标杆,包括他们的组织、文化、管理都应该成为我们整个生产经营,使我们的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质量优先说出了质量永远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持续生存发展的基础;海纳百川指出了汽车行业是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型的企业,汇聚各种人才,先进的技术管理,彼此相互融合、创新,企业方能做强做大;客户至上,顾客就是上帝,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出发点,提高公司产品的知名度。
目前,我公司和国内外大公司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的品牌知名度还不高,同时我们的产品和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相比也存在的一定的差距,唯有通过持续改进,创优创新;靠大靠强,质量优先,确定有自己特色的柳汽精神,用不变的核心理念来迎接瞬息万变的市场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企业的经营建设最终的落脚点是人,企业文化只有通过武装人,塑造人,鼓舞人来实现企业和谐,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只有我们每位柳汽人在日常工作都能注意到自己的行为是符合柳汽企业文化要求并有意识去改正,处处以企业文化来严格要求自己,激励自己,把企业价值观溶入到工作中,那么企业文化才能真正的发挥其最终的效果。
学习企业文化个人心得2
听了韦老师两次的课程培训,我的收获是颇多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许许多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也可以规划自己的未来。由于每个人的阅历不尽相同,所以大家对生活的理解也不同,彼此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的差异。人就这么一辈子!因此有人选择了索取与享受,而有人则选择了给予与奉献,还有大量非常善良但心态与行动却一直在摇摆的寻常百姓。这也就形成了日常的文化差异。
李总提出我们大宇公司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有人这样说,一个企业应是一所学校、一支军队和一个家庭,这种比喻确实有其道理,他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拥有一个能使自己的员工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环境,这也许是企业人才来源的最好的途径。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优秀的人才?一个企业的优秀人才,应该是深知企业的文化,在思想上能有机地溶入企业的文化中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具备能创造性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前者尤为重要。
来到大宇公司就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期待:希望通过自身的奋斗来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获得合理公平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而且也包括精神上的。有时,绝对公平是没有的,但如果失去了基本的公平,一个团队就不可能团结,分崩瓦解只是迟早的问题。怎样让大宇这个团队拧成一股绳,发挥出最大最好的效应,是我们迫切需思索的问题!
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堂堂正正为人、兢兢业业做事”的原则,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口号,而是把它切切实实地融入到具体的工作和公司的经营活动中。
创新、超越、团结、务实这是大宇公司的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以服从组织、团队合作、责任敬业、诚实守信和自我批判等的企业价值观和文化为依据,这种文化与管理,是公司发展过程中多年经验的积累与沉淀,是大宇公司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个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我认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要通过工作的实践来不断的学习,积极地注意吸纳其它企业的先进思想,结合公司的实际和自己的员工来共同建立的一种文化。如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风险理念、人才理念等等一系列形成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发部分。
一个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才可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其资本才可能不断增加,而且成为真正有价值的资本,否则,再多的资本也不过是一堆废纸,因为它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逐渐丧失。
公司的企业的文化是开放的、包容和不断发展的,所以只要我们继承这种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集体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宇的明天会更好!
学习企业文化个人心得3
经过一天紧张而又充满生动趣味的培训。这不仅是公司对企业文化建设迈出的一大步,而且让我们员工收获颇丰。
首先从个人角度讲,杨经理一上午的脱稿演讲,思路清晰,条理明确。语音铿锵有力。让人意识到这是一个有积累,有准备的人。也验证了那句“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名言。尤其对公司“达博加瑞”名称的精辟诠释,让“吾”见识了文化人的底蕴。
从大方向,从公司的角度讲。前景目标规划信息的传递。增强了我们对公司的期望和信心。从小个体讲,对我们个人的启发则是:“我需要思考,在随公司一同发展的过程中,我需要以什么样的速度,迈出什么样的步伐,才能和公司同步。”更直接的讲则是:“在公司迅猛的发展过程中,我需要做什么样的职业规划。理顺我的工作思路,更多的去承担我的工作责任。
培训的核心是紧紧围绕着”团队建设和执行力“这一主题。谈到这个话题,我不得不提到的是下午培训时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杨经理对我们工程部提出了一个非但有针对性,且是有预谋性,逼我们工程部在现场做承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公司产品质量的监管“问题。当时我很冲动,很个人英雄主义的在众人面前承诺“我来吧!”我坐下来,冷静思考。用杨经理团队建设的理论方式来思考问题。我站起来表述的事实答案应该是“我们工程部的每一位员工都肩负着质量监管的工作,尤其我们一线生产的员工,在生产的过程中,直接的,并且时时刻刻的参与到这个工程监管的工作中来。”当然这一切的工作,都是在我们部门领导的布置和指导下进行的。
关心人的话范文5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缺乏人性化服务理念,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资金短缺,教学投入少,教师综合业务素质偏低,真正科班出身管理员极少,距离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规范化的图书馆差距很大,很多院校成了“闲人的休息所和疗养地”。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的实质是“人本管理”,而“人本管理”的实质就是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环境,管理中心的内容是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变落后的传统体制,改进消极的工作方法,运用人本管理先进的理念进行图书馆管理创新。因此,要提升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信息化服务,必须改变落后的管理制度,更新管理人员陈旧观念,依托网络资源,提高图书馆的网络化、科学化管理,使之人性化、信息化、高效化有机结合。
2坚持服务以学生为本,加强信息化科学化管理
2.1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应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把学生由图书馆的客人变成图书馆的主人。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更新观念,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向学生负责、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工作的中心则放在“用”上。图书馆的管理环节,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只停留在表面微笑服务是不够的,要从传统的形态走出来,向信息化的图书馆方向迈进。
2.2强化情报意识,提高文献检索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教育形式是开放的、灵活主动的、选择性较强,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要与时展同轨,扮演好知识导航员、网络管理员、信息过虑员等重多角色。为方便学生快速借阅程序,就要努力创造简捷、快速的检索方法和渠道,多开设一些服务于学生检索窗口,学生打开检索系统,就能立即查到本馆的书籍,了解新书和新信息,可以在网上续借、预约借阅,推广快捷的网上检索,建立自己命名的主页,购置相关数据库,自建与本校专业相关联适应本馆学生的数据库。
2.3改善阅读环境,强化人性化服务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向日本、韩国先进的理念学习,学习他们高雅、清新、具有浓厚的人文底蕴和现代精神的设计,学习他们亲切自然、舒适宜人的装饰。“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理念要真正体现在实体空间设计上,学生很容易、很方便、不出校门就能找到想要的资料和信息,在图书馆能找到那份被尊重与关怀,以及人与人,人与信息直接交流的空间和服务平台。
3充分挖掘馆员的潜能,丰富网上服务的内涵
3.1利用网络环境,培养馆员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未来是要建设一个专业型、对外开放式、电子信息化、现代化式的图书馆,使其真正成为高职院校的文献资料信息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具有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服务的综合素质。要在传统管理模式基础上,不断更新观念,发挥热情,从“人本思想”的理念创新,增强适应信息时代、人性化服务的能力,以自身综合素质的优势,为创新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关心人的话范文6
关键词:护理管理;人性化;管理价值
本文研究如何针对心外科室实施人性化管理,促使医护人员在相对比较轻松舒适的环境下开展相应工作,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激情,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效率[1]。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017年3月在我院心外科工作的医护人员20名,均为女性进行研究,在当前我院的护理资源中对相关的护理人员进行充分考察了解。年龄:30岁以下的有10名,30岁~40岁的有8名,年龄在40岁以上的有2名。学历程度:本科7名,大专学历12名,中专1名。职称级别:主管护师5名,普通护师6名,护士9名(包括含3名合同护士)。
1.2护理人力资源分析
对科室医护人员的基本资料统计与分析发现,科室里年资相对比较低的医护人员比重高。这些医护人员年轻,身体各项素质相对比较好,因此对于辛苦的夜班工作耐受力比较大。但他们工作年限不长,存在临床护理经验不足、缺乏沟通的技巧、对不合作的患者缺乏耐心等缺点,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也不及高年资护士,这些均影响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1.3方法
1.3.1正确认识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一些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度不高,使医护人员工作进展受阻,加上医护人员的工作相对比较繁忙,且工作收入相对比较低,致使相应医护人员出现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感[2]。此外,医护人员在百忙之中还要参加各项职业考试,医院的管理机制比较传统化,极易使他们感到心力交瘁,因此施展有效的人性化管理相当重要。
1.3.2分工排班人性化
从医护人员的工作年龄、身体年龄、身体健康状态以及病患的临床需求等方面考虑,在分工排班上,尽可能优化人力资源,在人力健康状态以及专业职业技术力量等方面保持平衡。比如,将健康状态优良的、护理年限比较长的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安排在护理难度以及护理强度相对比较大的病患班次中,而将身体状况不好或者有身孕的医护人员安排做病房的相关辅助护理工作。
1.3.3重视激励法管理
给予医护人员相应的精神鼓励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工作强度相对比较大,且工作比较繁重的护理状态下,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能有效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可以有效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加主动参与相应的专业性职业讲座和考试。同时充分在工作中调动医护人员的管理意识(参与科室管理的意识),使护理人员能得到相应的精神寄托,在工作上得到应有的满足,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1.3.4物质激励
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将护理质量纳入护理人员考核绩效标准里。比如,对工作相对出色、通过三基考试且相应的考试成绩优异的人员进行绩效评定,同时和年度的绩效考核相互关联。针对年终考核优异的医护人员,进行证书嘉奖,同时给予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以有效激发他们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结果
我院心外科经过开展人性化管理,合理调配医护人员的分工排班制度,有效调节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安排。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医患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病患的临床护理服从性有了显著的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与此同时,因为护理工作到位,极大幅度地降低了医患纠纷等问题。此外,人性化管理还通过一定的物质激励机制,将科室中相关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3讨论
人性化管理能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其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它不仅帮助医护人员建立起有效的医患关系,还同时能将相关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有效地挖掘出来,从而将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效率大幅度地提高。因此优秀的管理者在实施人性化管理时要专注于团队凝聚力的提升,建立起更好的工作环境氛围,促使医护人员工作状态更加轻松舒适,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程丽萍.人性化管理模式在脑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5,35(0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