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课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山雨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山雨课文

山雨课文范文1

具体来说,幽默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语文教师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去学习。课堂的环境气氛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幽默艺术,具有快速弥漫性和情绪感染力的作用,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一次早晨第一节课,我在讲荀子的《劝学》时,看见几个学生很是疲惫,有的眼皮半闭半睁,有的甚至趴在了桌子上。看到此种情况,我停止了讲解,等了一会,我对学生们说:“刚才我看见了荀况,老先生很是生气。”学生们都很好奇地看着我,有的开始窃窃私语。我接着说:“荀子正在和周公打官司呢。荀子说,他的弟子正在拜读他的《劝学》,正在领悟学习的重要性,可是周公来了却破坏他的宏伟大计,是可忍孰不可忍!”学生们听完哄堂大笑,课堂上马上活跃起来,那几个瞌睡打盹的学生也不好意思地坐直了身子,开始认真听讲。事后我也在想,如果在课上对那几个学生进行批评的话,他们也能听老师的话认真听课,但是那是在老师的权威之下,被动学习,效果不好。另外也不能保证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听讲,这个时候,既要委婉含蓄地批评那几个瞌睡打盹的学生,也要调节一下课堂气氛,达到一个较为满意的效果。

可见,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增加点“幽默佐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到语文的魅力。

幽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教学幽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心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幽默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轻松,同时也能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如赏析《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这一句时,我故意进行如下理解翻译,“兰芝从早到晚辛勤地工作和休息”,马上有学生进行纠正,说我译的不对。我做进一步引导:“那你们说该如何理解呢?”很快有学生给出了正确的翻译。我接着说:“看来这句中的‘作息’一词在给我们捣乱,让老师也犯了错误,那同学们再从诗中找找,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容易出错的地方?”话音一落,学生们马上分小组进行寻找,不一会他们便找出“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等语句,接着我给他们讲解总结了偏义复词现象,学生印象特别深刻。这篇课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我用故意犯错的幽默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探究的热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一次,在讲到鲁迅的《祝福》时,我让学生们探讨“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这一话题,学生们踊跃发言。其间有一名学生,做这样的分析:“祥林嫂应该具有反抗精神。如,她在被迫改嫁时,以死抗婚,头撞在香案角上,头破血流,这就是佐证。”此话一出,马上招来其他同学的反驳,可是这位同学就是不服气,而且有几个同学也支持他。看到此种情形,我便问学生们:“从人性角度考虑,祥林嫂在家守寡好呢,还是再嫁好呢?”学生们都说再嫁重建家庭好。我接着说:“祥林嫂应该不是单身主义者吧,她也渴望新的生活吧,那她头撞香案就不怕毁了容?当时她也不可能到韩国去整容吧。”学生一听,都哈哈笑了起来。看到他们兴趣被极大调动起来,我接着引导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祥林嫂应该也爱美;幸福生活,人人向往,祥林嫂应该也向往。那么她为什么要以死抗婚呢?”经过这样幽默引导,学生的思考角度更加深入,探究更加积极,达到了预期效果。

幽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幽默可以缩短师生间心理上的距离,消除师生间地位上差异带来的心理隔膜。如果一个语文老师缺乏幽默感,往往会给学生产生冷漠、疏远的感觉,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必要要求,也可能让学生误解为对他们粗暴地强加要求,这样一来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对立情绪。

一次,我在让学生朗读杜甫的《登高》,有个学生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语调轻柔,节奏有点快。我笑了笑点评说:“听你这样一读,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杜甫,面带笑容,精神焕发,春风得意,手端酒杯,一饮而尽,好不惬意。”此话一完,周围的同学笑了起来,那位同学很是羞涩,我又让他重读,再读时他就读得低沉、厚重了许多,基本上读出了诗歌的意蕴,我给予了他掌声。当他坐下时,我看到他眼里满是感激之情。

还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发现有个平时爱打瞌睡的学生又趴在了课桌上,其实我对他已经进行了多次的批评教育,可是效果总是不好。于是我灵机一动,叫了他的名字,进行检查背诵。我让他背诵同学早已经背会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一节。他不情愿地站了起来,脸上满是抵触之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他一背完,我示意同学们给以掌声。掌声一落,我按照诗歌的节奏说:“轻轻的我来了,但我不能轻轻的去,我轻轻的招手,作别瞌睡的摇篮。”大家听后都乐了,那个学生也羞愧地低下了头,此后课堂上,他再也不趴下睡觉了。

我想,如果我课上采用普通的教育方式,很可能伤害到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怨恨走向对立面,这样就与教育目的相悖了。正因为语文课堂有了幽默,让我和学生们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

山雨课文范文2

中华上下五千年,五千年的悠远历史,缔造了灿烂的文明。

小时候,初识语文就是那“人之初,性本善”,继而学到李峤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不知何时,李白的诗也占据了我的心:“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及白居易的“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着,又似懂非懂地读着“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总之,语文一直是我生活与成长中最耀眼的,最美丽的启明星。

瑟瑟的秋风将我引入初中的大门,我被新奇特别的世界所迷醉,殊不知曾经引以为豪的语文正在“掉链子”:第一次周周练成绩极不理想,语文老师对我不肯定,甚至有些轻视让我信心大减,原来还是老师的“左右手”如今什么也没有……从不肯承认自己“多愁善感”但那时,真的“愁”了。忧郁至极只能吟诵起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然而双休日回到家,各类的书籍,杂志也吊足了我对语文的兴趣,抛开了课本优秀的文章选段不谈,课外的语文也同样精彩。她带我领略了雄鹰拥抱蓝天的砰然激情,感受了江河走投无路汇成瀑布的震撼力;目睹了萌芽冲破泥土,绽开一丝绿的精彩……我憧憬到对知识的渴望,不顾一切的想在语文上找到新的动力!

渐渐地,我不再彷徨与犹豫不决。每一次我倾心书写一个又一个文字,构成我与众不同的答卷,将笔飘渺在行云流水的文章里,我在尽力,我在尽力,一步一个脚印,用我对语文执着的热爱与追求锻炼着我尚未丰满的翅膀!

“花”娇艳地开在我的心里!

山雨课文范文3

“小组学习”是现如今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说实话,我一直对“小组学习”这一形式未置可否,我知道小组学习互动的意义和作用,可在实际操作中则觉得无章可循,适度难以把握,而且平时用了却未发现有什么特别的效果。直到那天……那天是《祝福》的第二课时,按照预先的备课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是谁将朴实、善良、勤劳的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问题刚落,下面的学生就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鲁四老爷,有的说是祥林嫂的婆婆,等等。我给了学生三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五分钟小组讨论。我则在教室里转悠着,监督某些学生借机聊天。为了让大家的认识更深入,我接着启发:“祥林嫂的死是由于鲁四老爷的无情和四周人们的残酷。事实固然如此,但这究竟是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呢?比如说鲁四老爷和四周人们的这些行为,我们今天看是麻木、冷酷,但在当时呢?”这一提示,聪明的孩子会意地笑了,一男生忙站起来:“说祥林嫂的死是由于鲁四老爷的无情和四周人们的残酷,那只是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杀死祥林嫂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是吃人的封建制度。比如祥林嫂的婆婆、柳妈、小叔子、大伯,虽然和鲁四老爷不同,他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也是被人吃的。”

正当我想总结慷慨陈词一番时,有位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组觉得祥林嫂自己也有责任。”我一惊,备课时可没想到这一点,其他的一些学生有的说“怎么可能呢?”有的睁着一双迷惑的眼睛,有的也颇有同感地点了点头,有的则陷入了思考。我示意他继续往下说。“比如祥林嫂被迫再嫁时又哭又骂后来又撞破额头,这种表现不是说‘我不喜欢眼前这个男人’而不愿嫁的反抗,而是‘烈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思想在她身上的反映。她是为了维护‘贞洁’才又哭又嚎又撞香案角的。”我带头为这个孩子鼓了掌,随即其他组也有人站起来:“老师,文中还有例子证明。柳妈说祥林嫂死后,两个丈夫争夺她,阎王会把她锯开,祥林嫂不但不因为它迷信、不科学、非理性而不相信它,相反她却因它而痛苦,因它而摧残了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可以说祥林嫂死于愚昧。”“老师,我想,刚才他们所举的例子不也是说明了祥林嫂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也深刻地说明了封建礼教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又一个学生说。

这时,我恰好想到了鲁迅先生在《论第三种人》一文中曾这样说过:生在阶级社会里,要想做一个超阶级的人,这样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恰如一个人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生在封建社会中的祥林嫂是不可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园囿的,她正是被封建社会的四大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扼杀致死的。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段话,并解释说:“当时整个中国,人们头脑都被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束缚了,若只是束缚了一小群人,那还不要紧,重要的是整个民族的思想都被束缚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畸形的社会。广大群众思想麻木,在牺牲的弱女子的悲剧面前,居然没有一个人,包括和她同命运的柳妈以及一般群众(如冲茶的短工)表示同情,更没有任何一个人对如此荒谬的封建礼教表示愤怒,有的只是冷漠,甚至是冷嘲。祥林嫂自己呢,也是深陷在那束缚里的一员。她也麻木,虽曾反抗,但无非只是想将自己重新融入那个畸形的社会中。当然,这背后最本质的原因,那就是封建礼教对群众的麻醉。这种迷信和麻木,虽然不是病,但是和病一样是可以杀人的。祥林嫂一个没有任何病症的人,就是这样被杀死的。正因为这样,鲁迅才放弃了学医,把改造中国人的灵魂放在第一位。因为如果思想上迷信不改变,多健康的身体也会走向死亡。前几年有一个年轻的研究生,写文章说,鲁迅弃医从文,因为他感到有一种比细菌更为可怕的东西,就是传统的思想,是可以杀人的。祥林嫂无辜地被杀了。这是一场悲剧,其特点是没有凶手的。我思想的闸门好像一下子被打开了,这其中的很多话并不是我预设好的。

上完课后,我终于感受到李炳亭先生《高效课堂22条》中的一条“小组学习决定成败”,若没有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对于这篇课文的解读,我的学生包括我,肯定不会如此深刻。一种久违了的,因为从“小组学习”这一模式中,我尝到了甜头。

山雨课文范文4

关键词:训练监督;挖掘教材;引导实践;传统文化;言传身教

G623.2

引 言: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名族大业,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作为基层的语文教师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如何去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又怎样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去,这都是我们老师要去思考的。同样,老师作为道德文化的传承者,必须要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

对学生,许多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从行为习惯出发。教育应贴近儿童的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道德上的启示。我认为:应当结合小学生的现实情况,同时充分发挥教学的功能,化概括的说教为生动趣味的游戏,使小学生从被迫承受变为为积极主动的介入,使小学生在玩中明理,乐中学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熏陶。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反复训练,加强督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我认为应从造就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下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培养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阅读习惯、书写习惯、姿势、注意力和阅读习惯、讲卫生、做眼保健操等习惯。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当然,要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不是一两次就能成功,我认为必须反复培训,严格监督。

1.让训练落到实处。

学生的习惯必须要反反复复的训练。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充分根据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如阅读和写字姿势的训练,以提高训练效果,把枯燥的训练变成有趣的活动,变成他们喜欢的形式,以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

2.持之以恒,严加督促。

好习惯是不容易的,在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有重复,所以,老师平时的鞭策越来越重要,要通过定期检查来推动,使学生在经常性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行为。因此,每次写作时,做作业时,我总是忘不了对学生说注意习惯。通常情况下,在集体环境下,发现不够好的学生,及时帮助他纠正。

二、充分挖掘教材,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低年级的孩子可塑性强。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保留在直觉、具体层次的掌握,他们的道德情感是高度直观的,他们的道德行为大多是在教师的要求或是以教师为榜样的情况下实现的。新教材正是关注的这些特点,以文本为主体,具体形象鲜明地把教育渗透在每一个字和一个生动的动作中。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1.利用有趣的故事,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年级的孩子情感还没成形,直观的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的东西和生动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良好的感情,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如何编故事,把抽象的具象化,把机械化为生动,是语音教学中德育的常用方法,如在学"aoe”这个韵母时,我的设计是由故事的"小燕子”进入家庭:春天,燕子飞回来了,她见到了他的伙伴,小女孩,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歌咏比赛作准备呢,看她长大嘴巴(aaa)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因为她要演唱的歌曲就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见他的伙伴燕子,欢呼起来,"ooo”的,害羞的白鹅的长脖子感到害羞,像"eee”。让我们去这个美丽的花园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吧。在这个故事中,孩子们聚精会神的听、模仿表现,不但学会了拼音的音和形,也感受了伟大母亲的美丽,年轻的心经历了一次洗礼。

2.充分利用识字教学渗透德育

识字,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级阶段,学生需要了解2500种常用的汉字。教师在识字、书写教授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审美原则,渗透德育教育。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详细分析同一人字形的关系,将识字与写作结合教学与教育,让学生掌握单词结构中的形态分析和趣味性,了解生活中的道理,接受团结、相互谦虚、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3.在作业批改中渗透

学生的家庭作业不仅可以测试他们的知识水平,而且可以反映他们的思想。所以在做作业时,应经常注意各种迹象,指导,及时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三、引导实践,规范一言一行

实践出真知。教者应引导学生在平常学习、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言行,巩固教学效果,以便逐渐养成习惯。

1.利用班会,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尊重教师”教学,结合教师节主题班会,号召学生爱老师。又如在教学《两只羊》一文中,两只羊走到独木桥中间互不相让,最后就一起掉到水中。这时老师就可以渗透相互谦让的美德教育。还可以在班会中教会学生上课纪律,如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发言要响亮,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上下楼梯靠右行等等。学习《我爱国旗》时告诉学生要爱国旗、爱祖国,结合每周的升国旗的活动,学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对国旗的尊敬。

2.与家长配合,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讲授自己动手一类的文章后,建议学生自己穿衣、洗脸、洗脚,自己系鞋带,自己洗手帕、洗袜子,自己铺床、叠被子等等。定期在班上进行这类动手比赛,评出优秀,带动其他同学进步。

四、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山雨课文范文5

十多年后,2005年夏季闷热的北京,韩军老师为参加“六一杯”首届中国“新生代”中学和小学语文教育杰出(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大展示活动的与会代表,上了一节流泪的课:课文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学生是高中生,时间是45分钟。随着轻缓深沉的音乐响起,韩军开始了声情并茂的朗诵,男中音,夹着些许“鲁菜”的味道,有抑有扬,时顿时挫,忽轻忽重,亦缓亦急。“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经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旁侧……”音律开始不稳,眼中有泪涌动,他回转身子,拭泪,学生和听课教师中也开始有垂首拭泪者。20多分钟过去了,音乐远去,会场无声。

在语文课上流出眼泪,没有人会觉得奇怪,因为它承载了人类太多的情感:陈子昂的直言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吟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动人诗句;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写出了“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悼亡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朱自清望着父亲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肥胖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面对汇聚了如此浓烈情感的语文,谁会不流泪?

然而,当今的语文课堂,我们失去了人类原生态的情感,失去了原本酸甜苦楚的眼泪,有的只是僵化的冷面肢解;隐去了学生内心亟需建构的精神家园,支起的却是赢取高分的语文知识、技巧的冷硬框架。我们的语文老师见怪不怪地继续在讲台上讲解着能得高分的答题技巧,我们的学生们也正似懂非懂地认真地听着。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感的缺失,正如韩军老师所言:“百年来的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着两个根深蒂固的弊端,一个弊端是‘伪圣化’,一个弊端是‘技术化’。”正是这两个弊端扼杀了学生的情感,干涸了学生的眼泪。

当然,语文学科多年来教改的艰辛与成就是不可抹杀的,但用发展的眼光看,我们的语文教育确实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缺憾,其表现为:其一,从学习结果看,学生经十几年的语文学习,花费了相当多的学时,但语文能力的低下仍甚为明显,普遍的情况是语言贫乏,知识面窄,情感干枯,见解浮浅,思维板滞。阅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阅读品位低俗,阅读能力低下,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终身与书为伴的意识。

其二,从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情感与魅力。许多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语文而不爱上语文课,而是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

其三,从教学功能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愈演愈烈,导致了“应试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最有力的指挥棒。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除如上文所述,学生厌学、惧学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外,而且事实上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既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明显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分――毕竟语文优劣之间在分数上差距并不太大,又不能张扬语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总是在两难之中无所适从,处境尴尬。学校往往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语文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应有的功能失却了。

凡此种种缺憾,正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缺少一种泛着温馨光芒的内涵――人文泪花的闪烁。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把西方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引进来而创造了“教学控制论”;随着教学控制论影响的深入,在语文教学中原本不强的人文关怀精神更无立足之地。固然,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语文教师对人文精神的价值具有较强烈的自觉意识,他们迫切地希望人文精神得到弘扬,所以,弘扬人文精神,融入人文关怀自然而然地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流派。不错,目前的语文教学的确需要加强人文精神,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一部分人已经把人文精神狭义化,“人文精神”当作“文人精神”,在教学中把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比如,有人喜爱文学,希望每节课都让学生受到文学的洗礼与浸染;有人喜爱文言,就恨不得把白话踢出语文教材。他们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人文关怀,更无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与此相对应,另一方面,有一部分人则把人文精神泛化,以为“关心人的发展”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便是语文价值的沦丧。他们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的能力,忽视学生的基础;只注重教法的创新,忽视教法的继承;只注重学生的“发展”,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无论“狭义化”还是“泛化”,其共同的特点都是片面地曲解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钱理群先生说过: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它既是人文教育,又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但是,应该知道,人文教育并不等于只向学生传授某些人文知识,使其掌握某方面的技能。就如同一些学校把素质教育的衡量标准作了这样的误解一样:认为学会唱歌、跳舞、书法、阅读多少文学作品,便是人文教育。这些教育方法和内容对实施人文教育当然也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获得了若干人文学科的知识就等于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

厦门大学潘懋元先生也就此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能将人文知识化为人文精神。所以,进行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是为真知灼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些人:学识丰富、理论水平不低,乃至成果不少,但就是举止言行粗俗,缺少文明礼貌,更谈不上优雅;有的人对某些高尚伟大的杰出人物颇有研究,但是,却根本没有学到这些人的思想、品格、胸怀和境界。这与其归结为个人品性的问题,还不如认为是缺乏人文知识的“内化”更富有本质意义。

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囿于文本的分析目前已到了穷途末路,语文教学培养出来的是一个个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机器学生”。辛勤的语文教学换来的是辛辣的嘲讽和批判。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重新闪烁着人文的泪花呢?其实,学生精神思想的形成靠人文环境的孕育,需要善于接受师长的熏陶,善于从书籍中获取启迪,得到营养,在中外人物身上感受风采。

我们要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儿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让他们从孔丘身上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从屈原身上感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从司马迁身上感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壮志;从岳飞身上感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奋发;从鲁迅身上感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韧性;从巴尔扎克身上感悟“我要统治欧洲文坛”的雄心壮志;从比尔・盖茨身上感悟“我要让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的创业豪情。

我们要引领孩子们在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里,体味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戚,感受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体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多元的语文,多元的情感走向,是语文的根本,而我们的语文似乎在日益功利化的时代远离了这个立命之本,逐渐走向浮躁,走上独木桥,走入“挪威的森林”,最终陷入情感的干涸地带。很少有人在意语文课堂上学生眼中“晶莹的泪花”,也很少有人透过语文教师的泪光去寻求语文的真正含义。程红兵、韩军们看到了,也做到了,我们的广大语文教师是否看到,抑或是去试图做到呢?

山雨课文范文6

“向善”是德育课程建设的方向

“向善德育目标体系”是立体的、多维度的,是引领师生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向善德育目标体系”共有六个目标:1.善待自己――做最好的自己;2.善待家人――做孝敬父母的好儿女;3.善待师长――做让人喜爱的我;4.善待同伴――做最受欢迎的我;5.善待集体――做尽责的我;6.善待环境――做环保践行者。六个目标之下,又分为多个具体可操作的子目标。

学校以向善德育目标体系为依据开发了《向善德育活动校本课程》,通过构建服务向善目标的课程,做好顶层设计,落实向善德育目标。以“向善德育目标体系”的六个板块为主题,构建以安全自护、健康快乐、孝敬感恩、尊师尽责、礼仪交往、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依据六个板块,结合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了不同的、具体可操作的向善教育三级发展目标。三级指标的确立让不同年级的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且目标是可测的。

如低年级“善待自己”的二级向善目标是“学会保护自己,做平安的我”,具体可操作的三级指标是“牢记家人电话和住址,学会打求助电话(如110、119、120等)寻求帮助”。围绕低年级三级发展目标,学校开设“急救电话会拨打”向善活动课。中年级“善待自己”的第三级可操作性指标是“强健体魄,积极参加学校的体育活动;不吃“三无”食品,注意营养均衡,合理膳食”。围绕中年级三级发展目标,学校开发“健康运动平衡膳食”活动课。高年级“善待自己”的第三级可操作性指标是“能在学习、生活中解决困难并体验成功感与满足感,有积极的应试心态,学习压力处理和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围绕高年级三级发展目标,学校开设“轻松迎考”向善活动课。

学生的需要是向善德育课程建设的基础

现在学生因多数是独生子女,唯我唯尊,不懂得赏识与宽容,沟通交往能力较弱。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低年级开设了“夸夸我的小伙伴”,在中年级开设了“学会沟通”,在高年级开设了“接纳他人学会赏识”等内容的向善活动课。结合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劳动能力薄弱、责任缺失等普遍问题,我们在低年级“善待家人”板块中开设了“家庭善行岗我建立”“少给父母添麻烦”等有针对性的向善教育活动课程。这些课程的设计既符合学校的向善目标,同时也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既培养了学生自理、自强的高贵品格与生活技能,又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

德育实践是向善德育课程建设的目的

上一篇三角纸折法

下一篇我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