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考试系统 系统设计
1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及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考试形式一般包括人工出题、人工阅卷、成绩评估和试卷分析。传统考试模式造成教师工作量大,考核内容不全面。鉴于该门课程强调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和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传统的考试形式已无法达到考核目的。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实现计算机考试信息化,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实现无纸化考试,可全面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考试工作效率,使考试更加公正、客观。
2 需求分析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主要实现的功能有用户管理、试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自动组卷和评分等。系统采取管理员、教师和学生这三种权限对系统进行控制。管理员负责用户信息的管理及试题库的管理和维护。教师负责组卷管理、试题库管理及考试过程管理。学生权限是登录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答卷考试。系统选用Visual Studio 2010,SQL Server 2008,C#开发语言,使系统更具有灵活性、安全性和易用性。考试系统应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与系统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框架结构
根据以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需求分析,得出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3.2 数据库设计
在考试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中,先要对系统分析得到的数据字典中的数据存储进行分析,分析各数据存储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系统的关系模式。本系统采用E-R图来进行数据结构的分析。如管理员E-R图,如图2所示。
根据设计好的E-R图在数据库中创建各表,包括管理员信息表、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考试成绩信息表和试题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包括系统编号、管理员登录账号、管理员姓名、管理员登录密码;学生信息表主要包括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及登录密码;教师信息表包括教师编号、教师姓名、教师登录密码;学生成绩表中包含学生的学号、姓名及考试成绩;试题信息表包括系统编号、试题题目和试题答案。
4 系统实现
本文以登录模块的实现为例,登录界面提供所有用户的登录(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员),该模块采用了验证码技术,该技术通过Random类实现。Random类中最常用的是Random.Next方法。Random.Next方法主要用于返回一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登录界面:三个textbox控件用于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一个dropdownlist控件用于选择登录身份;image控件用于显示验证码;两个button控件用于登录和取消。
5 总结
本文从系统登录模块、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等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总体设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实现提供解决方案,一个完善的考试系统不仅要有友好的界面,操作简便,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后台管理模块,完善的后台管理模块可以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变得更加灵活和易维护。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使系统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陈传明,郑孝遥.计算机基础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0(07).
[2]黄美琼.基于B/S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设计[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期),2012(02).
作者简介
叶娇(1988-),女。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吉林动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B/S; C#; SQL Server 2005;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试分为理论和实操两个部分。理论考试是在试卷上答题,实操考试是在机器上答题,考试完毕后,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改卷。因此,为了提高改卷效率,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发一个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
1、系统开发技术介绍
1.1 B/S开发模式介绍
B/S(Browser/Server)模式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的三层结构。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计算机负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与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B/S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在用户的机器上安装浏览器软件即可,客户端零维护。B/S(Browser/Server)结构有以下特点:
(1)数据安全性高
对于B/S结构的软件来说,由于其数据集中存放于总部的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不保存任何业务数据和数据库连接信息,也无需进行数据同步,所以相对于C/S结构来说就相当安全了。
(2)数据一致性
对于B/S结构来说,由于其数据是集中存放的,客户端发生的每一笔业务单据都直接进入中央数据库,所以相对于C/S结构来说不存在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3)数据溯源性
由于B/S结构的数据是集中存放的,所以总服务器可以直接追溯到各级分支机构的原始业务单据,也就是说看到的结果可溯源。
(4)服务响应及时性
对于B/S结构来说,其应用都集中于总部服务器上,各应用节点并没有任何程序,一个地方更新则全部应用程序更新,可以做到快速服务响应。
1.2 技术
是.NET框架中的一个应用模型,运行于具有.NET框架环境的服务器中,能被用于一台Web服务器来建立强大的Web应用程序。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执行效率高
是把基于通用语言的程序在服务器上运行。比以前的ASP即时解释程序的执行效果高很多。
(2)可管理性效率高
使用一种字符基础的、分级的配置系统,使你服务器环境和应用程序的设置更加简单。因为配置信息都保存在简单文本中,新的设置都不需要启动本地的管理员工具就能实现。
(3)安全性
语法在很大程度上与ASP兼容,同时它还提供一种新的编程模型和结构,可生成伸缩性和稳定性更好的应用程序,并提供了更好的安全保护。
1.3 C#技术
C#(C Sharp)语言是由C和C++衍生出来的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已成为在.NET平台上进行开发的首选语言,微软甚至用C#编写了.NET 框架的大部分代码。C#功能强大且具有以下特点:
(1)简单
虽然C#源自于C和C++,但它却没有在设计思路中加入前辈语言某种遗传的新事物,并且设计时考虑了实际应用的需要。
(2)彻底的面向对象设计
C#是彻底的面向对象语言,每种类型都可以看作一个对象。C#具有面向对象语言所应有的一切特称:封装、继承和多态,并且经过精心设计。
(3)与Web应用紧密结合
C#与Web应用紧密结合,支持绝大多数Web标准,如HTML、XML、SOAP等。利用简单的C#组件,开发者能够快速的开发Web服务,并通过Internet使这些服务能够被运行于任何操作系统上的编程语言所调用,从而扩充了Web功能。
(4)完善的错误、异常处理机制
对错误的处理能力是评价一种语言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在程序开发中,即使最优秀的程序员也会出现错误。C#提供了完善的错误和异常处理机制,使程序在交付使用时能够更加健壮。
(5)兼容性
C#遵守.NET的公共语言规范,从而保证能够与其他语言开发的组件兼容。
(6)灵活的版本处理技术
在大型的工程开发中,升级系统的组件非常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处理这个问题,C#语言本省内置了版本控制功能,使开发人员开发和维护各种商业应用更加容易。
1.4 SQL Server 2005
SQL Server 2005是微软在SQL Server 2000推出后经过五年来研究开发的成果,已经成为软件行业必不可少的一个数据操作软件,其具有了在线恢复、在线检索操作、高效的安全性、专门的管理员连接以及与Web紧密结合等特点。
2、系统设计
2.1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是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把考试内容分为理论和实操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全是单选题,实操部分为对Office的操作。学生考试的时候根据题库进行抽取,自动生成考卷。理论试题直接在网上解答和提交,实操题在机器上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上传到Web服务器。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的情况对题库加以修改。整个系统包括用户管理、试题库管理、试卷生成、在线考试和自动评分五个模块。
(1)用户管理:教师可以对自己上课的班级学生信息进行新增、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2)试题库管理: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选择相应的题目,能对题库进行修改、删除和添加等操作。
(3)试卷生成:教师根据试题库提供的题型选择相应的题量,自动生成试卷。
(4)在线考试:系统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学生的考试时间。
(5)自动评分:系统对理论题的单选题,在服务器端自动批改,并将成绩存储在数据库中。
2.2系统的技术方案
本系统采用了B/S模式和多层结构系统架构的设计,利用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工具,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作为前台开发工具,利用C#语言进行Web应用程序的开发。
3小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是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而开发的一款考试系统,对考试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教师的课程教学水平和工作效率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冠军. Web程序设计[J].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范文3
关键词:技工学校 计算机应用 期末考试 题型 内容 基本原则
一、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及现状
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组编,陈素主编、潘永雄主审的《计算机应用》(2003年2月第1版)多年来被指定为广东省技工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必修教材。该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了计算机操作的必备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病毒防治、中英文录入,以配图等方式分步骤、详细清楚地介绍了Windows2000、Word2000、Excel2000、PowerPoint2000、Internet基础及应用等。按照技工学校相关教学规定,计算机应用课程是技工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由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科任教师负责设计试卷,同时出一份期末考试A卷和一份期末考试B卷,将A卷用作正考,将B卷用作补考。
在现实的考试活动中,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出期末考试试卷时,依据平时教学实际,采用与其他公共基础课程不同的考核方式,依托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中级),采用无纸化考试方式,从试题库中调取题目组合试卷,按照相关专业部(系)的具体要求,让考试题目尽可能多地涵盖所学知识点。采用百分制,分为6种题型,如理论题(20分,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文件管理题(10分,共5小题,每小题2分)、Word排版题(15分,共2小题,其中第1小题为8分,第2小题为7分)、Word制表题(10分,共为1小题)、Excel操作题(20分,其中初级考试的为4小题,中级考试的为5小题)、网络制作(15分,共为1小题)、PowerPoint操作(10分,共为1小题)。依托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中级),学生与教师在同一个机房,计算机考试系统自动计时,时间一到,系统自动强制性退出,并且给出评分,科任教师即可得出中技生该课程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然后依据所在技工学校的“学生课程成绩综合计算办法”,采用期末卷面成绩占课程总成绩60%和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40%的实操要求,进行综合核算,即可得到中技生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方面的总成绩。
二、导致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现实情况的相关原因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所出的试卷,依据相关中技生的实际和其专业教学的实际,所出考核题型比较固定,在考核知识点方面却比较灵活。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考核方式。笔者认为,导致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相关现实情况的相关原因有以下三点:
1.传统考核使科任教师采取选择和坚守的态度
长期以来,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核已经形成了由科任教师运用机房设备对中技生进行实践操作考核的传统,由“笔试+机试”的方式慢慢地过渡到全部采用“机试”的方式,不断完善机试的题型和时长,使得计算机应用的考核方式与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如语文课程等)、专业基础课程(如机械基础课程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若是没有新的理论支撑和重大的过错,势必难以出现较大的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计算机应用课程现有的考核方式还会在技工学校得到坚持和贯彻。作为技工学校的科任教师,能做的就是让中技生在平时学得扎实一些、在考核系统中考得好一些罢了。
2.省级计算机统考方式为现有考核方式提供支撑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堂教学面临较大压力,现在社会上的用工需求比较实在,若中技生在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方面比较缺乏,其就业竞争力势必略逊于具备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准职场人员。而且,很多省级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求将计算机中级等级证书与中技生的毕业证书进行挂钩。这两种实实在在的压力,迫使技工学校在平时基本上依照社会的实际要求和省级计算机统考方面的考纲来组织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而在进行课程考核时,也依托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中级)对中技生进行考核,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该课程现有考核方式的现实情况。
3.高效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中级)为现有考核方式提供生命力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结合当前中技生的现实情况和其所持有的综合能力,依照省级计算机统考的考核标准,对现在的中技生进行相关考核,帮助学生寻找课程知识点方面的缺点和不足,使其更加清楚地明自身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现状,进而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系统(中级),不断地进行改正和操练,使其实际操作能力获得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中级)的运用,也使科任教师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机应用科任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了相关的工作效率。
三、设计试卷考核题型和考核内容的基本原则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笔者认为,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设计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试卷时,针对考核题型和考核内容方面的考虑,也适用于这句民谚。结合中技生目前的实际情况,结合技工学校的相关规定,参照笔者本人的一些实践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试卷所涉及的考核题型和考核内容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现实性原则
针对中技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和操作能力不强的现实,计算机专业教师在确定计算机应用期末考试试卷的考核题型时,应当按照省级统考的要求,结合学校相关专业部(系)的规定,对中技生进行考前练兵。就当前情况来看,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期末考试试卷的考核题型不易做大的变动,但是在题量方面有待商榷,例如多安排一些操作题,以增强中技生的动手能力;注重用理论题题型来考核中技生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知识点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
2.科学性原则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出计算机应用期末考试试卷,是为了检测一定时期内中技生群体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将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视为一种检测的工具和手段而已,所以笔者认为,依照题型、题量和考试时长,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试卷所涉知识点在计算机应用课程全部知识点中所占比例不宜过大,不宜达到100%,占30%~40%比较合理。
3.难易适中原则
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范文4
关键词:远程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考前辅导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3-0000-02
按照《教育部关于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生部分公共课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通知》(教高[2004]5号)的要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学生都需要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统一的网上考试。由于这项考试具有考试面广、题库量大、操作性强、监考严格四大特点,加上贵州“老少边穷”的省情,致使我校本部开放教育本科学员网考合格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于周边省份同级同类学员。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电大,已经深深感受到网考给扩大开放教育办学规模,保证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带来的巨大压力,从2011年起,贵州电大开始了“远程教育中提高计算机网考合格率的对策研究”课题,笔者参加该课题研究,并负责考前培训的工作,在教学策略和考前辅导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以下是针对考前培训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考前辅导的安排
关于考前辅导的时间安排,主要有以下四点:1.本课程每个学期都应该开设,而课程结束时间很关键,上半年应在6月上旬结束,下半年应在12月上旬结束,让学生趁热打铁,学完即可报考当期网考。2.集中教学(面授)时间不要与其他任何课程冲突,如某个时刻开放教育本科仅安排该门课程教学,以便让多次报考的学生也能参加集中教学和辅导。3.由于开放教育的教学对象是成年人,工学矛盾、家学矛盾都比较突出,因此平时辅导时间最好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考前再安排1-2次周六的时间进行集中强化。4.调整教学计划,从新生入学着手,在新生入学培训后,立即开始对本课程的学习。
由于成人学员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时间相对紧张,因此及时获得考试信息、下载课程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制定正确的学习策略和备考方案、正确完成网考报名程序等均是顺利通过考试的关键。在开始培训之前,我们要先让学生填写调查表进行知识的摸底,根据收集到的学员情况制定适合学员的学习策略,帮助学员实现对考试内容、考试大纲、考试时间、试题结构与题型、试题题量与难度分布、可用的学习资源、自己可支配的有效时间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合理的学习策略和备考方案。另外,辅导员还要检查督促学员积极参加面授辅导、网上答疑和讨论,接受考前强化培训,进行考前模拟练习等,同时利用电话、E-MAIL和QQ聊天等网络工具,为学员提供各种学习和考试的咨询服务。
二、安排考前培训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该课程网络统考重在考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考试中基础知识的选择题部分占40分,而操作题占60分,满分100分。对大部分开放教育学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面授辅导成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作为辅导教师应仔细研究统考大纲,坚持以纲为纲,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分析统考知识点,把握章节重难点,总结反馈统考信息,认真设计面授辅导方案。通过面授辅导,引导学员按照知识体系和结构由浅入深系统的进行复习备考。
考前培训我们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论知识部分、操作部分和网考要点讲授。
(一)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占总分的40%,涉及知识面极广。根据以往考试情况分析,我们发现相对操作题,考生在理论知识部分失分情况更为严重。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随着计算机网考题库不断进行扩充,很多理论题已经超出考试大纲的范围,其次由于成人生自身年龄偏大,记忆力下降。根据以上特点,我们的理论教学要突出四个重点:1.教会学生进行取舍,复习以考试大纲为主,对于某些过于刁钻的题目果断放弃。2.在教学的时候尽量以理解为主,多让学生联想,少让学生少记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病毒的特性的时候,我们就以感冒病毒来举例,这样学生看到计算机病毒时,就自然而然的想到感冒病毒,就会想到传染性、破坏性、潜伏性等特性。3.教会学生巧做题目。例如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的转换,是考试的必考题目。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这部分内容起码要花上半节课的内容,而且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还要花大量时间进行计算。我们就教学生使用附件的科学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既省时又省力。其实很多Word、Excel的题目,只要把软件打开一看就可以得到答案,根本无需强行记忆。4.使用好随书附带的联系光盘,建议有时间的学生多做理论练习题,熟悉题目。
(二)操作部分
操作题占到总分的60%。题目包括计算机基础操作题、WORD文字编辑操作题、EXCEL电子表格操作题、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操作题、Internet的应用操作题及新增加的多媒体应用。这部分的练习我们以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组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随书光盘“全国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练习系统”为平台进行练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上海市
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从高职类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来讲,通过上海市计算机一级考试是为学生对将来的学习打下计算机技能的基础,考证通过率是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之一。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同时把提高考证通过率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1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我院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差异性很大,这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薄弱,office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基本技能不高,距离计算机应用教学目标差距较大,因此教学任务很繁重。
2课程建设的实施
2.1改革学期课程设置,制定课程新标准
在综合考虑了课程学习目标、学生现状以及设备资源等问题后,对120课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安排为:44+64+12课时,分别在三个学期进行。明确了教学目标:把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对学生的应知要求;把office软件操作、网页制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技能作为对学生的应会要求。
2.2围绕任务组织教学,完善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确定了学什么,接下来的教学方案设计则是解决怎么学、如何教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该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小的实体案例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设计教学任务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些任务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模仿学习,重在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有些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检查指导,重在熟练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些任务是开放性的创新任务,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程都在机房进行教学,实现了更加充分的实践教学,边讲边练、边学边做,有利于实现双向互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利用广播功能,教师把授课内容与操作步骤实时传送到每台学生电脑的屏幕上,清晰直观,学生一目了然;教师利用监控功能,则可以观察到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利用录屏软件将实例的整个操作过程完整清晰的录制下来,使学生在自己操练时可以重复观看;利用文件传输和作业提交等功能,极大的方便了师生交互,提高了教学效果。针对部分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差的问题,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学校专门安排课外补习班,使那些零基础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以便他们跟上课堂教学水平。在第二学期组织学生参与全校性的技能比武,如平面设计、动画设计,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加灵活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里的这些操作软件。在第三学期,除了正常的12学时的课程外,为了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排课,老师们牺牲课后时间,留下来为学生开放机房安排课后辅导,每班每周有一次课外上机时间,在参加市统考前每班能有4次课外上机练习,每次2小时。这些措施对课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保障与促进作用。
2.3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
2.3.1选取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及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选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同时补充自编的上机习题集一本。
2.3.2制作课件
通过多年的授课实践,通过集体备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案、课件,所有课件均由题目、素材、样张、操作视频组成。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考试环境,在平时上课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案例转成电子版教案,让学生一边看电子教案,一边做实验操作。
2.3.3开发试题库与学生练习软件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不仅有操作部分还有理论部分,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论题的知识,我们开发了web版的理论题考试系统和单机版的试题库,让学生能够随时练习和自测。
2.4建立相对公平的考核机制
2.4.1严抓平时成绩,合理组合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由出勤、纪律分与练习、测试分组成,每次上课老师都需要点名,每次课结束都需要学生提交当天的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中还有一部分的惩罚和奖励机制。学生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40%)、期中考试(10%)和期末考试(50%)成绩三部分组成,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在45分以下的,总评直接定为不及格。
2.4.2坚持教考分离、交叉阅卷的考核模式
统一出卷:由任课老师轮流出每年的期末试卷,每年由4-5位老师组成一个出卷小组,每位老师出同类型的试题12份,然后由组长将试卷再重新编排。这样能够确保12份试卷在难度上相对统一。规范考场:每个机房作为考场时,安排25-30人一个考场,以确保学生之间相互隔离,考前30分钟监考人员到场做好考前准备:开机、发放本场考试试卷、控制学生机。考场中都安排一名担任该门课的老师在场参加监考,以便回答学生合理问题、解决试卷错误或电脑故障。考试结束要做好相应记录并备份数据,整理上传学生考试数据,最后清理每台电脑上的本场考试的数据,为下场考试做准备。交叉阅卷:每位任课老师在考试结束以后都将按照规定拿到非自己班级的学生数据,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阅卷,并将成绩交给任课老师,由任课老师完成最后的学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总评成绩录入并打印,再完成试卷分析表,对自己班级的学生做出一个整体评价。这些试卷分析和成绩统计信息会公布给所有任课老师和相关班级的班主任,通过这些信息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在后续课程里加以强化训练。
3总结
在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中,运用了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期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深化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考核评价方案,编写配套的教案、学习资料、试题库,编制多媒体课件,在这个过程中,教风与学风相互促进,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保证了学生在上海市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在2016年度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全市49所)合格率排名第一,以下是近几年我院与全市高校的数据比较: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老师在课程上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也离不开学院领导的支持、教务部门的协作、各班辅导员的配合。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技能的要求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必然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必须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编.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范文6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讲练结合 项目教学法
1.引言
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而区别于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本科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教与学上也应该区别于传统的本科教学。然而,在一些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被教师认为是“什么人都可以上”,被学生认为是“教该课程的老师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课程。然而纵观历届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的寥寥无几,无非是学完了,一级证书拿到了,最后却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接触一部分已经取得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级证书的学生后发现,这些学生有些连Excel的数据填充都不会,更谈不上Office办公软件的高级运用。这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与学中一个非常实际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高职类不同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据调查高中阶段属于理科类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普遍优于文科类学生。因此对于招收理科类和文科类学生的专业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外语类、财经类、工商管理类专业文科生偏多、女生偏多,这类学生通常上课认真,课堂容易管理,喜欢动手操作。但这类学生通常对计算机操作接受能力较差,教师讲过的操作很容易忘记。因此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重点教授基础操作、与考试相关的实用的操作反复练习;对于课堂上完不成的学生,要求他们课后反复练习,以提高他们操作的熟练程度。而电子类、物流类、营销类等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中理科类男生偏多,高中阶段对电脑接触较多,而且男生动手操作能力强,老师操作一遍很快就学会了。但这类学生通常在教师操作时不认真听讲,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不按要求规范操作。对于这类学生要加强管理,要求他们严格按操作要求来完成练习,同时给他们一些提高的练习,发挥他们计算机操作的潜能,也能使部分基础好的学生不至于无事可做,影响到其他学生。
根据教育部文件,高职要面向岗位群开设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也应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规格要求,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项目教学。例如:对于Word一次课教学,要求学生设计一份个人简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要求其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设计简历,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份英文简历。教师在展示参考的案例时,也最好是与专业相关的。在Excel教学中,设计的表格可以与专业相关,会计类的可以设计一些财务报表,营销类的可以设计销售情况统计表,等等。这样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高职新生在入校之前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城镇学生高中阶段已经上过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课程,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有的已经接受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高,这部分学生往往对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教学不感兴趣。而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差,有的来自广东偏远山区的学生甚至在进大学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难易结合,有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授课内容和练习。
对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了实训指导书中练习后,教师应该给他们设计一些难度较高的练习,这样既可以避免这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练习后无事可做而影响课堂教学,又可以给他们建立一种“计算机基础知识还是有很多需要深挖的,不是光学一些简单的操作就够了”的思想,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让这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充当小老师来指导其他基础差的同学,这样他们既有了成就感,又能在指导其他同学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练习与课后练习相结合
要想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级的考试,很大一部分学生只靠课堂上的练习是不能实现的。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很多学生课堂上都不能按时按质的完成规定练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课后与学生建立一种交流平台,可以通过QQ和邮箱的形式,课后将作业发给学生,供学生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5.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
高职类学生通常都是高中阶段比较爱玩、调皮的学生,通常这类学生课题上比较爱玩游戏、讲话、睡觉。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主要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所以任课老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让学生都动起来,督促每位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课堂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教师讲授的操作当堂消化。
6.讲练结合
如果条件允许,高职类学校应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部学时安排在机房教学,尽量避免一半多媒体,一半机房的情况。因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如果能做到教师操作一遍,学生能够马上上机实践,就会使学生接受得相对快点。如果中间间隔的时间过长,就会出现学生操作脱节的现象,教师就需要重复讲解,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
7.优化网络教学资源
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电子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样张、历年操作真题等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站,供学生课后下载。这样既能为学生课后继续学习提供资源,又能锻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
8.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
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时,应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围绕案例展开,能使有基础的学生能围绕着具体的案例思路观察分析,不断提高;使没有基础的同学能够通过讲解逐步揭开案例迷团,知其所以然。在实验课时,我使用项目教学法,并将任务分两个层次,一般的学生完成“基础任务”,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任务”后的空余时间完成“提高任务”,这样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上机需要完成的任务,获得满意的心理感受。
9.避免应试教育
高职高专教师应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虽然计算机一级证书也是高职类学生必须取得的证书之一,但是教师在教授学生时不能步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处处针对考试组织教学而忽略学生个性和技能的培养。教师应将考点融入到前面提到的项目教学中,而项目的设计要尽量以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为原型,让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学会计算机基础操作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0.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被教育部门重视。而它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使它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有了存在的价值和特殊性。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教与学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技之长,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
[2]陈林.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9.
[3]王润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