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生法律法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生法律法规范文1
[关键词] 桃树 流胶病 生理性 侵染性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82-01
流胶病又叫树脂病,疣皮病,是核果类果树普遍发生的一种极常见的枝干病害。近年来,我县桃树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桃树流胶病也成为令群众头痛的一个“顽疾”,该病轻则引起树势衰弱,严重的造成死株、甚至毁园。经过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统计,幼园的病株率在10%-20%,成园的病株率在30%-50%,而且树龄越大,病株率越高,极大的影响了桃园特别是进入盛果期桃园的经济效益。笔者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现总结出该病在我县的发生规律,并结合实际提出防治方案,供大家参考:
流胶病的发生分为生理性流胶和侵染性流胶两种,生理性流胶比较常见,如负载过重、土壤板结或管理粗放都易诱发该病;侵染性病害为真菌侵染所致。流胶病在桃树的枝干部位都可发生,以主干发生最为严重,可引起树势衰弱,果实品质下降,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
一、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
1.发生规律
1.1发生条件一般在4月中旬(日平均气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遇连续阴雨天气,相对湿度80%以上时可能大发生,老龄树,连续大量结果的树发病较重,透水性差、贫瘠土壤的桃园容易发病。
1.2造成流胶的原因分为生理性流胶和侵染性流胶两种。①生理性流胶主要是蛀杆害虫造成的伤口、冻伤、树干外皮裂口、大的剪锯口;另外,土壤板结、负载过重、土壤排水不良等都可能诱发流胶病。②侵染性流胶为真菌侵染,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葡萄座腔菌和桃囊孢菌。病原菌在原来的的染病部位组织中越冬,翌年在桃树萌芽前后随着气温的上升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从枝干的皮孔和未愈合的伤口侵入,成为初次感病的主要菌源。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左右时,患病组织溢出胶状物,以后随气温上升,树体流胶点逐渐增多。发病高峰期跟气温和降雨关系密切,主要集中在雨季。我县分别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和9月中、下旬。
2.症状表现
桃树的流胶部位以主干为主,多集中在根颈部,特别是根基部的裂口,属于极易发病的部位;其余部位也可发病,包括主枝的剪锯口,严重的植株当年生枝条的叶腋处也可发病。发病初期,枝干表皮出现肿胀,然后出现油渍状斑点,进而流出浅黄色胶状物,尤其在连阴雨或空气湿度高的时候流胶现象更为严重。流出的树胶经过2-3天后变为红褐色,3-4个流胶珠连在一起,形成大小不一的不规则流胶病斑,呈胶冻状。以后,胶体颜色逐渐加深,由浅黄色变为黄色,再变为淡红褐色、最后变为棕褐色。如果气候干燥,胶状物转变成深褐色,坚硬,黏附于枝干表皮。流胶部位还容易被腐生菌侵染,使受害组织变褐、腐烂,致使树势衰弱,叶片变黄、变小,果实停止生长、严重时枝干或全株枯死。
二、防治方法
1.生理性流胶病的防治
1.1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沼液、沼肥,增强树势。
1.2冬、夏进行两次主干涂白,涂白剂采用生石灰10份、硫磺1份、盐0.2份(夏季不加盐)加水30份拌成糊状涂抹树干及主枝基部,防止流胶病的发生。
1.3加强生长期管理。灌溉时切忌园内蓄水,每次漫过即可,灌后及时中耕,利于根系呼吸。若遇连阴雨天气要注意排水。施肥要按照前氮中磷后钾的原则,特别是生长后期要控制氮肥施入量,防止徒长。生长季节要进行抹芽、摘心,果树旺长的要喷多效唑控制树势,尽量减少剪锯口。
1.4加强蛀干害虫的防治,降低流胶病的发病几率。
2.侵染性流胶病的防治
侵染性流胶病属于真菌病害,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中的雨季,,到10月份以后就不再侵染为害。根据其发生特点及发生规律规律,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2.1冬季全面清园。彻底清除园内落叶、枝条和杂草。刮除老翘皮,铲除虫源,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2在早春果树萌芽前将原来染病组织彻底刮除,伤口涂抹波美5度石硫合剂。
计生法律法规范文2
(福建省南安市植保植检站福建南安362300)
龙眼木毒蛾是一种间歇性暴发害虫,对南安龙眼、杨梅等果树造成很大危害,是近年来南安市龙眼、杨梅上的主要害虫。其危害方式主要是以幼虫取食寄主植物的叶、花、果穗和嫩果等,大发生时将寄主植物的叶片取食后,仅剩主脉,严重影响寄主植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严重时整株叶片被吃光,导致绝收。5月份是龙眼木毒蛾的危害高峰期,管理粗放的山区果园受害较重。
1发生规律
龙眼木毒蛾在南安市一年发生1代,以滞育幼虫在卵壳内越夏和越冬。3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到4月中下旬孵化结束,卵的孵化期不整齐,同一卵块的不同卵孵化期相差可达7天,初孵幼虫常群集在叶背,白天不活动,晚上取食叶肉。2龄后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叶片缺刻。3龄后幼虫爬行迅速,迁移性强,同时幼虫受惊时会吐丝下垂,借助风力扩散传播。4龄以上幼虫暴食性强,食量剧增,1只幼虫1天可以吃掉5个花穗,危害严重的果园往往前一天仅有部分叶片被危害,到了第2天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了。老熟幼虫多在树枝分杈处吐丝固定虫体化蛹,老熟幼虫不结茧,而是依靠臀刺上的钩刺钩在丝上固定蛹,蛹期8~14天,5月下旬至6月下旬进入羽化盛期,成虫的羽化高峰期在傍晚,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羽化后,雄蛾活动能力强,可以在果园中长时间飞舞觅偶,而雌蛾活动能力弱,长时间停留在蛹壳附近,羽化后的第2天开始交尾产卵,雌蛾常在晚上产卵,雌蛾把卵块产在树枝上,每只雌蛾产卵1块,每卵块有卵300~500粒,卵产出后胚胎开始发育,7月下旬至8月上旬即可完成胚胎发育,胚胎发育完成的幼虫开始在卵壳内滞育并越夏、越冬。
2防治方法
针对龙眼木毒蛾发生特点,应采取做好果园虫情的监测预报,加强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必要时使用化学防治措施,以有效地控制龙眼木毒蛾的危害。
2.1物理防治
龙眼木毒蛾产卵呈块状,而且比较集中,可以结合果园的栽培管理,彻底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加强整形修剪等,清除在枝叶上的卵块、初孵幼虫和蛹;刮除老桩翘皮,清除树干下部卵块或初孵群集的幼虫,在土表层或土石缝中的卵块则通过中耕培土消灭;对于钻入枯枝落叶层下或土表层下化蛹的老熟幼虫,可在大量化蛹后进行中耕杀蛹或在根际培土,阻止成虫羽化等。利用龙眼木毒蛾成虫的趋光性,可在成虫盛发期,利用黑光灯、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集中消灭。
2.2生物防治
龙眼木毒蛾的天敌有卵跳小蜂、松毛虫黑点瘤姬蜂等。这些天敌对龙眼木毒蛾的种群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要加强保护利用,在田间施用化学农药时,尽量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农药和施药方法。当龙眼木毒蛾在果园普遍发生危害时,可在4月上旬和5月上旬各喷粉1次,药剂可选用白僵菌80亿~100亿孢子/克或者苏云金杆菌8000单位/毫克。也可采用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或木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等喷雾防治。
2.3化学防治
计生法律法规范文3
新沂地处交通枢纽,该虫一旦传播扩散,不仅危及新沂当地的杨树资源及其它树木,对周边地区的树木也会造成很大危害,严重威胁一方生态安全,必须予以及时除治,现将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发生规律
草履蚧在新沂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卵囊中于树冠下土块和裂缝及烂草中越冬。越冬卵一般于来年2月15日前后到3月上旬孵化,孵化后的若虫要暂时在卵囊内停留一段时间,待气温回升到适宜出土的范围,若虫开始出土沿树干上爬,3月3日前后达盛期,3月28日基本结束。个别年份,冬季气温偏高时,若虫孵化出土的时间会提前。5月2日前后,雄成虫羽化,雌若虫第3次脱皮成为雌成虫。5月22日前后为交尾盛期。雌成虫在5月26日前后下树,钻入树干周围的土缝处,分泌白色绵状卵囊,将卵产于其中而越夏越冬。
2 防治方法
根据草履蚧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对草履蚧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2.1 应用草履蚧伞形阻杀器进行阻杀法
由于传统的树干扎塑料布或缠塑料胶带阻隔若虫上树法中的刮树皮、绑扎塑料布环节费工费力费时,涂抹的药环容易被雨水冲刷掉,同时遭受阳光曝晒,药效降低,有效期短,杀虫效果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草履蚧防治中的难题,新沂市林业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钱振晗发明了一种草履蚧伞形阻杀器(专利号:ZL2011 2 0016827.3)。该发明采用防水防晒的制伞布料和棉布料预先制作成一定宽度的同心双层圆形带,应用时根据树干粗度随时剪取适当的长度,将有棉布料的一面涂上农药,然后用环剥刀在树皮上刮刻一道凹槽,再将涂好药的圆形带固定在树干上,形成伞状,阻隔草履蚧上树为害,并将草履蚧杀灭。涂抹在棉布料上的农药受到上面一层制伞布料的保护,既能防阳光曝晒,又能防雨水冲刷,延长农药有效期,提高防治效果。由于制伞布料和棉布料经久耐用,用此制作的草履蚧伞形阻杀器能多次利用。应用草履蚧伞形阻杀器防治草履蚧可以提高工效8~10倍。操作简便快捷,省工省力省时,而且能多次利用,既能阻隔草履蚧上树为害,又能将其杀灭,防治效果显著,从根本上解决了草履蚧防治的难题。
2.2 诱集雌虫产卵法
雌成虫在5月26日前后开始下树产卵越夏越冬,这时可以在树干基部周围培土15~20公分,待雌成虫下树后钻入松土内,扒开后集中消灭。
2.3 化学防治
2.4 注射防治
对于树冠高大的成年树木,可在3月20日至5月20日进行树干注射药物防治,每隔9~14天防治一次。药物选用内吸剂,在树干基部周围打4~6个孔,用注射器注入,每孔注入10ml原液,杀虫防治效果可达90%。
2.5 喷药防治
如果发现有草履蚧若虫上树,要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择2.5%溴氰菊酯1500~2000倍液,40%氧化乐果1200倍液,蚧螨灵600~700倍液,防效均在90%以上。
参考文献
[1]徐公天,杨志华.中国园林害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计生法律法规范文4
[关键词] 玉米螟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100-02
近年来玉米螟在山西省大同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已成为制约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玉米螟是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危害性大,主要危害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也可以危害棉花、向日葵和豆类等,它是世界性的大害虫,也是我国玉米生产的第一大害虫。尤其近二、三年在大同地区发生危害严重,玉米受害植株率为30%,减产20%-30%。而且由于玉米螟的危害造成伤口在成熟后期湿度大的年份大量引发玉米穗腐病,造成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因此玉米螟的防治是玉米生产中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10~13毫米,翅展雄虫20~26毫米,头胸部黄褐色。雄虫前翅底色淡黄,横跨翅面有两条暗褐色横线,前横线波状,后横线锯齿状,环斑为1暗褐色斑点,肾斑呈一暗褐色短棒状,两斑之间有1小黄色斑。后翅淡黄色,中部亦有两条横线与前翅的横线相连。雌蛾前后翅颜色比雄蛾更淡,后翅线纹常不明显。
2.卵
卵粒略呈椭圆形,扁平,长约1毫米,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白色,孵化前出现黑点。卵粒呈鱼鳞状排列成卵块。
3.幼虫
圆筒形,老熟时25毫米左右。头前胸背板和臀板赤褐色,体黄白至淡红褐色,体背有3条褐色纵线,中央1条明显,半透明,两侧的纵线隐约可见。中、后胸背面各具4个园形笔片,腹部1~8节背面各有2列横排的笔片,前4后2,前大后小。
4.蛹
体长15毫米左右,纺锤形,褐色至红褐色。未端有褐色尾状钩刺5~8根。
二、生活史及习性
1.生活史
玉米螟在我国自北向南1年可发生1-6代,如黑龙江和吉林省东部山区1年仅发生1代;辽宁、内蒙、山西的大部和河北北部等省1年可发生2代;山西南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1年可发生3代;因海拔和气温和不同而造成发生代数不同,海拔愈高,温度愈低代数愈少,大同地区1的发生1代。不论1年发生几代,都是最后1代的老熟幼虫在寄主的秸杆,穗轴或根茬里越冬,以在玉米秸杆中越冬虫量最大。
2.习性
2.1成虫
通常在夜间羽化,白天潜伏在茂密作物和杂草中,越冬代成虫在麦田内潜伏的数量最多,在高温多湿的夜晚最适宜蛾子的活动。蛾子有趋光性和趋食甜酸的习性,羽化后第二天傍晚交尾,第三天开始产卵,此间不需补充营养,产卵期7~10天,一头雌蛾一般产卵10~20块,大约300~600粒,最多1000粒,卵多产在玉米、高粱的叶背中脉两侧,凡距光源较近或附近堆放大量秸杆的玉米田产卵较多,播种早、植株高大,生长茂密嫩绿的玉米田产卵较多。成虫产卵对寄主植株高度有选择性,玉米、高粱株高50厘米以下时,一般不产卵,因此早播田比晚播田第1生严重。成虫寿命雌蛾平均7~8天,雄蛾6~7天。
2.2幼虫
具有趋糖、趋湿、背光等习性,因此幼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都要选择当时相对含糖量高、湿度大,便于隐藏的部位定居,如心叶、穗苞、花丝、茎杆等。幼虫还具有趋触习性,3龄前表现为潜藏,4龄后表现,幼虫共5个龄期,老熟后在危害部位附近化蛹。
在北方地区第1代卵产于春播玉米心叶期,幼虫孵化后先取食卵壳,然后爬行分散,或吐丝下垂随风飘移至邻近植株上,最终都集中到心叶深处,咬食末展开的嫩叶,使叶片伸出后呈现横排孔状花叶。雄穗打苞后,幼虫随即转入雄穗苞内取食末展开的雄穗。抽雄后,雄穗散开,大部分幼虫已发育至4龄,则由雄穗向下转移,蛀入茎杆内,多在植株上部。以后雌穗开始抽丝时,幼虫全部向下转移,多蛀入雌穗或雌穗着生节附近及下部茎杆,此时蛀茎取食,正值雌穗发育阶段,其危害直接影响雌穗发育的大小和籽粒形成,对产量影响很大。
三、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螟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重点抓好玉米心叶末期颗粒治螟,同时加强谷子和高粱上的防治,以减轻危害和压低虫源。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螟品种
应尽量选择好具有优良抗虫性玉米品种,不同地区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情况或符合当地种植经验的抗螟品种。如郑单958。
1.2越冬防治
压低越冬基数,减少虫源,减轻第1代的发生程度,主要措施是处理越冬寄主。秋冬之后至翌年春季化蛹前,对寄主的秸杆、根茬、穗轴、苞叶等采取烧、铡、沤、封等方法,最大程度的加以处理,对减轻第一生程度有明显作用。
1.3齐泥收割
根据玉米螟幼虫一部分在玉米、高粱、谷子根茬越冬习性,在秋收时齐地面收割,低留根茬,可大减少根茬中的越冬虫量。
2.生物防治
2.1白僵菌封垛
在越冬幼虫化蛹前10~15天,将白僵菌粉分层撒在寄主秸杆垛内,每立方米100~150克,可以收到较高的防治效果。
2.2释放赤眼蜂
田间释放赤眼蜂,可以防治玉米,寄主最高的蜂种是毛松赤眼峰,在卵初盛期开始放蜂,3~5天放蜂1次,共放3~4次每亩放蜂1~3万头,卵盛期放蜂量应大一些,大同地区首次放蜂时间是7月5日左右。
计生法律法规范文5
大白菜霜霉病俗称白霉、干叶等,在甘肃有些地方也称脚肿病、棉花病。此病也是油菜、芥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病害,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西北地区大白菜霜霉病发生最为严重,在病害流行年份损失可达40%~50%。本文对大白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技术进行介绍,以期为有效控制白菜霜霉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1 主要症状
大白菜在生长的每个阶段均会发生霜霉病,植株各部位均会受害,但以叶片受害最为严重,其次是茎、花梗和种荚。幼苗期发病叶片背面出现白色霜霉状物,正面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叶片、幼茎变黄枯死。成株期一般先从外部叶片开始发病,最初叶片正面出现淡绿色或黄绿色斑点,发病中期病斑逐渐扩大,色泽也转为淡黄或浅褐色,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发病后期病斑变成黄色或黄褐色。进入包心期,若环境条件适宜,病情发展很快,病斑迅速增加,叶片自外向内逐渐变黄干枯,最后只剩一个叶球,有风吹或行人在地里走动时会起“白烟”。留种株茎部、花梗染病时病部肥肿弯曲畸形,俗称“龙头拐”,种荚受害时果实结籽少或不结籽。病部均会长出白色霜霉状物。
2 病原菌
大白菜霜霉病病原为鞭毛菌亚门卵纲霜霉属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侵染所致。
3 发病规律
3.1 传播方式
在北方霜霉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夏或菌丝在种株体内越冬。雨天或灌溉时通过水飞溅传到植株上,萌发后生出芽管,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寄主组织,引起初侵染。随之发展成为菌丝,在细胞间隙扩散,引起寄主组织病变,从病变部位产生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子囊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再次侵染,导致病害蔓延。种株体内越冬的菌丝体在翌年春天也可从内部长出孢囊梗和孢子囊,引起再次侵染。
3.2 发病条件
霜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与温湿度的关系最为密切。温度决定病害出现的迟早和发展速度。孢子囊的形成与萌发的最适温度为7~13℃,侵入寄主的适温为16℃,菌丝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4℃。因此当气温15~24℃,昼夜温差大时最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流行。温度20℃以上病斑发展最快,特别是24~25℃的温度下很容易产生黄褐色的病斑。
湿度决定病害发展的严重程度,只要田间处于高湿状态,夜间经常结露,病情就会发展;多雨、大雾、重雾或田间积水,湿度大于95%时病害发生严重。
4 防治方法
针对大白菜霜霉病的发病规律和条件,在防治上应采取加强栽培管理为主,选栽抗病品种、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选栽抗病品种和杂种一代
抗病毒病的品种一般都兼抗霜霉病,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适合当地食用习惯又抗病的品种种植。还有一些杂种一代也表现高度抗病性,丰产性也较好,如丰抗90、丰抗70、北京新5号、北京106、青杂3号等。
4.2 改进栽培管理技术
①合理轮作,适期播种 由于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为减少菌源,应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而且实践证明,早播发病重,晚播发病轻,但包心不实,会影响产量。因此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期播种。
②加强田间水肥管理 播种前平整土地,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基肥,合理地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包心后加强浇水追肥,不可缺水、缺肥。
③及时清理园地 间苗、定苗时及时清除病苗;拉秧后也要把病叶、病株清除、深埋或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收获后深翻土壤,减少病菌在田间的再次侵染。
4.3 化学防治
播种前可用25%甲霜灵拌种,每5 kg种子用药40~60 g或用种子质量0.4%的福美双或百菌清拌种。发病初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喷雾。莲座期可用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每6~8天喷1次,共喷3~4次。喷药要仔细,特别是老叶背面也要喷到。喷药后天气干旱,可减少喷雾次数,如遇阴天或多露、多雾天气多喷,雨后要补喷。
参考文献
[1] 甘肃农作物病虫害编辑委员会.甘肃农作物病虫害[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2] 刘树生.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计生法律法规范文6
1 腐烂病发生原因
(1)果园小气候恶化。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大和树龄的增长,以及树形不合理,通风透光条件变差,为病害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条件。(2)肥水不当。氮、磷、钾肥料施用不足或比例搭配不合理,有机肥及微量元素补充不足,秋季土壤需水量过多,春季土壤干旱板结,肥力下降,树势衰弱,也是病害发生蔓延的主要原因。(3)病虫害统防统治不得当。(4)果园负载不合理。疏花疏果不到位,负载量过大,大小年严重。(5)修剪伤口过多。伤口保护不严格,保护不得当,造成树势衰弱,导致腐烂病的发生。(6)人为传播。在修剪过程中对工具消毒不严格,用带有病菌的剪锯修剪,形成人为传播。(7)环境清理不彻底。园内病枝、残果、残叶及杂草清除不彻底,为病害发生创造了条件。
2 腐烂病危害症状
苹果树腐烂又名烂皮病,是渭北果区发生最为严重的一类枝干病害,常造成树体局部枝干的皮层腐烂、坏死,甚至全树死亡。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溃疡型。多发生于树体主干、大枝和枝杈部位,初发生时呈红褐色或暗褐色,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稍隆起。组织松软,水渍状,有酒糟味。其后病疤长出许多小颗粒,天气潮湿时渗出黄色丝状物。后期病部失水干缩下陷,与健皮组织交界处形成裂缝。发病严重时也可深达木质部。(2)枝枯型。多发生在2~3年生小枝上,春季在发病的小枝上病部迅速扩张失水,不呈湿腐状,很快环绕枝干,使病部以上枝条枯死,病部散生出众多黑色颗粒物。
3 腐烂病发病规律
腐烂病病菌一般在病皮内越冬,春季产生孢子,随风雨传播,经伤口入侵。侵入树皮内的病菌并不立即发病,只有在被侵染部位的树长势衰弱或死亡时,才开始扩展、蔓延。春季和秋季是发病的高峰季节。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树势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管理粗放、衰弱树易得病。反之,少得病或不得病,冻害和日烧也是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
4 腐烂病的防治技术
4.1 基础性防治措施
(1)改良土壤,多施有机肥,行间种草,培肥地力,促进根系健壮生长。(2)合理修剪,调节负载量,严格疏花疏果,避免出现大小年现象。(3)及时清园,清理果园内的落叶,残枝,残果,杂草等带出果园集中销毁。(4)定期检查,及早防治,将刮治时间提前到采果后至落叶前,剪锯口要及时保护。
4.2 化学防治措施
(1)矿物源农药,春季萌芽前树体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夏季苹果树落皮层形成期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涂刷主干、主枝和枝杈部位,可有效预防腐烂病的危害。(2)生物源农药,春季萌芽前树体喷10%农抗120水剂1 000~1 200倍液或1.5%多抗霉素1 000倍液;夏季6―7月树体落皮层形成期用10%农抗120水剂100倍液或1.5%多抗霉素50倍液涂刷主干、主枝和枝杈部位;果实采收后,用43%好力克(戊唑醇)500倍液喷雾。
4.3 刮治及包泥措施
(1)3月上旬至5月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苹果树腐烂病高发期,要经常检查,及时刮治。刮除时要彻底刮净病部组织,在其周围刮去0.5厘米左右的好皮,病斑刮成菱形。刮后伤口涂上1%硫酸铜溶液。刮掉的病皮、木渣等要集中烧毁或深埋,发病初可在雨后或早晨有露水时,呈红褐色,病症明显,便于发现。刮治要达到以下标准:①要彻底,刮去0.5厘米左右的好皮。②要光滑,刮成菱形或纺锤形,不留毛茬,以利伤口愈合。③刮后及时涂拂蓝克。(2)包泥法:用土、草木灰及少量尿素合成泥浆,或纯尿泥,或牛粪泥浆涂抹病部,厚度要超过1厘米,大于病斑2~3厘米,要挤压紧密,不留空隙,用塑料袋捆扎,做到包扎要严不露缝隙。
4.4 桥接及涂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