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生法律法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生法律法规范文1
[关键词] 桃树 流胶病 生理性 侵染性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82-01
流胶病又叫树脂病,疣皮病,是核果类果树普遍发生的一种极常见的枝干病害。近年来,我县桃树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桃树流胶病也成为令群众头痛的一个“顽疾”,该病轻则引起树势衰弱,严重的造成死株、甚至毁园。经过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统计,幼园的病株率在10%-20%,成园的病株率在30%-50%,而且树龄越大,病株率越高,极大的影响了桃园特别是进入盛果期桃园的经济效益。笔者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现总结出该病在我县的发生规律,并结合实际提出防治方案,供大家参考:
流胶病的发生分为生理性流胶和侵染性流胶两种,生理性流胶比较常见,如负载过重、土壤板结或管理粗放都易诱发该病;侵染性病害为真菌侵染所致。流胶病在桃树的枝干部位都可发生,以主干发生最为严重,可引起树势衰弱,果实品质下降,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
一、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
1.发生规律
1.1发生条件一般在4月中旬(日平均气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遇连续阴雨天气,相对湿度80%以上时可能大发生,老龄树,连续大量结果的树发病较重,透水性差、贫瘠土壤的桃园容易发病。
1.2造成流胶的原因分为生理性流胶和侵染性流胶两种。①生理性流胶主要是蛀杆害虫造成的伤口、冻伤、树干外皮裂口、大的剪锯口;另外,土壤板结、负载过重、土壤排水不良等都可能诱发流胶病。②侵染性流胶为真菌侵染,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葡萄座腔菌和桃囊孢菌。病原菌在原来的的染病部位组织中越冬,翌年在桃树萌芽前后随着气温的上升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从枝干的皮孔和未愈合的伤口侵入,成为初次感病的主要菌源。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左右时,患病组织溢出胶状物,以后随气温上升,树体流胶点逐渐增多。发病高峰期跟气温和降雨关系密切,主要集中在雨季。我县分别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和9月中、下旬。
2.症状表现
桃树的流胶部位以主干为主,多集中在根颈部,特别是根基部的裂口,属于极易发病的部位;其余部位也可发病,包括主枝的剪锯口,严重的植株当年生枝条的叶腋处也可发病。发病初期,枝干表皮出现肿胀,然后出现油渍状斑点,进而流出浅黄色胶状物,尤其在连阴雨或空气湿度高的时候流胶现象更为严重。流出的树胶经过2-3天后变为红褐色,3-4个流胶珠连在一起,形成大小不一的不规则流胶病斑,呈胶冻状。以后,胶体颜色逐渐加深,由浅黄色变为黄色,再变为淡红褐色、最后变为棕褐色。如果气候干燥,胶状物转变成深褐色,坚硬,黏附于枝干表皮。流胶部位还容易被腐生菌侵染,使受害组织变褐、腐烂,致使树势衰弱,叶片变黄、变小,果实停止生长、严重时枝干或全株枯死。
二、防治方法
1.生理性流胶病的防治
1.1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沼液、沼肥,增强树势。
1.2冬、夏进行两次主干涂白,涂白剂采用生石灰10份、硫磺1份、盐0.2份(夏季不加盐)加水30份拌成糊状涂抹树干及主枝基部,防止流胶病的发生。
1.3加强生长期管理。灌溉时切忌园内蓄水,每次漫过即可,灌后及时中耕,利于根系呼吸。若遇连阴雨天气要注意排水。施肥要按照前氮中磷后钾的原则,特别是生长后期要控制氮肥施入量,防止徒长。生长季节要进行抹芽、摘心,果树旺长的要喷多效唑控制树势,尽量减少剪锯口。
1.4加强蛀干害虫的防治,降低流胶病的发病几率。
2.侵染性流胶病的防治
侵染性流胶病属于真菌病害,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中的雨季,,到10月份以后就不再侵染为害。根据其发生特点及发生规律规律,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2.1冬季全面清园。彻底清除园内落叶、枝条和杂草。刮除老翘皮,铲除虫源,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2在早春果树萌芽前将原来染病组织彻底刮除,伤口涂抹波美5度石硫合剂。
计生法律法规范文2
关键词黄连木种子小蜂;黄连木尺蠖;黄连木缀叶丛螟;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滁州市属江淮丘陵区,土壤以普通黄棕壤、残余碳酸盐黄棕壤、粘盘黄棕壤为主,其中粘盘黄棕壤分布广泛。黄连木是滁州市境内普生的天然乡土树种,现有森林资源中黄连木树种占40%以上的天然次生林1万公顷。黄连木根系发达,具有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等特点,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黄连木栽培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滁州市承担了国家林业局和中石油林油一体化3 333.3hm2黄连木油料能源林基地一期工程和33.3hm2苗木繁育基地建设任务。为保护现有黄连木森林资源和积极发展基地建设,近年来对滁州市黄连木次生林主要危害生物进行调查,生产中黄连木主要危害生物有:黄连木种子小蜂、黄连木尺蠖、黄连木缀叶丛螟,其防治方法如下。
1黄连木种子小蜂
1.1发生规律
黄连木种子小蜂主要危害黄连木果实,发生严重时可使黄连木果实绝收。该虫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果内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开始化蛹,5月上中旬进入羽化盛期,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危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后,停留在种子内,当气温高达20℃以上时,将种皮咬一圆孔出来,夜间静伏叶背或枝上,白天飞翔活动,卵产于幼果的内果壁上,一般每果实仅产卵1粒,卵孵化后即蛀入果实内,取食种仁,被害果则由青变红,果实颜色变化在成熟前与健康果无大区别,只有在果实成熟时正常果由红色变为蓝绿色,而受害果仍为红色。幼虫把子实食光变成空壳,8月下旬至9月上旬幼虫老熟,在种实内越冬。
1.2防治方法
1.2.1营林措施。黄连木适应性强,多生长在干旱、瘠薄的山区,生长势较弱,可通过改土、深耕、锄草、加强肥水管理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性。
1.2.2物理防治。结合抚育管理,秋冬季及时清理树下虫果,集中销毁,减少虫源地的虫口密度。亦可将种实在水中漂选,将虫果捞出并销毁。
1.2.3化学防治。①成虫羽化期5月上中旬和6月上旬各喷1次农药,可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全树上下均匀喷布,喷药间隔时间10d,防治效果较好。②种子采集后,在种子库内用溴甲烷、氯化苦或磷化铝熏蒸处理,常温下密闭3d,该虫可被全部杀死。③对于黄连木生长集中、郁蔽度较大、或者缺水区域,可采用10%敌马烟剂, 选择无风的早晨或傍晚, 放烟3~5次,效果较好。
1.2.4植物检疫。把好产地检疫关,严格检疫种子,严禁带虫种实调运,防止该虫随种实调运,人为传播蔓延。健康饱满的果实蓝绿色,被害的果实红褐色,极易区分。
1.2.5生物防治。黄连木种子小蜂幼虫及蛹的天敌是多种鸟类,成虫的天敌有蜘蛛类、蚂蚁类等,应注意保护天敌。
2黄连木尺蠖
2.1发生规律
黄连木尺蠖原称木尺蠖,寄主达30余科170多种植物,最适宜寄主为黄连木、核桃、紫穗槐、洋槐等,是一种暴食性及杂食性害虫。此外,害虫取食造成的伤口和分泌物的积累,易引发病菌侵染,导致病害并发。黄连木尺蠖每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下潮湿浅土层中及石块下越冬,翌年5月开始陆续羽化,7月上中旬进入羽化盛期。卵多产于树木的老皮缝隙中,产卵成块。初孵幼虫喜栖息叶尖为害,性活泼喜光,常分散在树冠危害,可吐丝转移。3龄前的幼虫一般只啃食叶肉,致叶面呈现半透明网状斑剥,这时是防治幼虫为害的最佳时机。3龄后幼虫性迟钝,但食量猛增,7~8月份危害最重,易暴食成灾, 可成群外迁扩大为害,常将树木叶片吃光。9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落入土中或石块下3~5cm深处化蛹越冬。成虫趋光性强,白天静伏在树干、树叶及杂草等处,易被发现。
2.2防治方法
2.2.1物理防治。在虫蛹密度大的地区,可利用人工防治,即晚秋或早春在黄连木树附近进行人工挖蛹,降低虫口密度,也可用振落法捕杀黄连木尺蠖幼虫。成虫趋光性强,在成虫发生期6~8月份,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2.2.2化学防治。10%灭百可是防治黄连木尺蠖幼龄幼虫比较理想的药剂。由于黄连木尺蠖3龄以前幼龄幼虫抗药性弱并分散在树冠取食,有利于喷药防治,为防治最适时机。
2.2.3生物防治。用赤眼蜂、鸡、苏云金杆菌等防治黄连木尺蠖幼虫。用Bt乳剂500~800倍液、仿生灭幼脲1号8 000倍液等无毒、低毒农药防治低龄幼虫,保护天敌。
3黄连木缀叶丛螟
3.1发生规律
黄连木缀叶丛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根茎部及其周围结茧越冬,翌年6月上中旬羽化产卵,7月初始见幼虫,7~8月中旬为幼虫危害盛期,9月中下旬老熟幼虫下树至寄主根茎部及其周围石块、枯枝落叶层及疏松土层中越冬,入土深度5~10cm。幼虫取食叶表皮和叶肉呈网格状。幼虫稍大后,在两块叶片间吐丝结网,缀小枝叶为一巢,取食其中。随着虫体增大,食量增加,缀叶由少到多,将多个叶片缀成1个大巢,严重时将叶片全部食光。
3.2防治方法
3.2.1物理防治。①在6中旬至7月成虫发生期,设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虫口密度。②在7月上中旬幼虫发生初期,经常巡视黄连木,随时摘除树冠的虫巢。此时缀叶丛螟幼虫多聚生在一起,啃食叶表皮及叶肉,危害轻,而且每摘除1个虫巢至少可消灭100条幼虫,明显减轻其危害程度。③冬季及时清理被害黄连木树下的落叶及杂草,挖出虫茧或翻耕树冠下的土壤(深度5~10cm),消灭越冬虫茧。
计生法律法规范文3
新沂地处交通枢纽,该虫一旦传播扩散,不仅危及新沂当地的杨树资源及其它树木,对周边地区的树木也会造成很大危害,严重威胁一方生态安全,必须予以及时除治,现将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发生规律
草履蚧在新沂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卵囊中于树冠下土块和裂缝及烂草中越冬。越冬卵一般于来年2月15日前后到3月上旬孵化,孵化后的若虫要暂时在卵囊内停留一段时间,待气温回升到适宜出土的范围,若虫开始出土沿树干上爬,3月3日前后达盛期,3月28日基本结束。个别年份,冬季气温偏高时,若虫孵化出土的时间会提前。5月2日前后,雄成虫羽化,雌若虫第3次脱皮成为雌成虫。5月22日前后为交尾盛期。雌成虫在5月26日前后下树,钻入树干周围的土缝处,分泌白色绵状卵囊,将卵产于其中而越夏越冬。
2 防治方法
根据草履蚧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对草履蚧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2.1 应用草履蚧伞形阻杀器进行阻杀法
由于传统的树干扎塑料布或缠塑料胶带阻隔若虫上树法中的刮树皮、绑扎塑料布环节费工费力费时,涂抹的药环容易被雨水冲刷掉,同时遭受阳光曝晒,药效降低,有效期短,杀虫效果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草履蚧防治中的难题,新沂市林业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钱振晗发明了一种草履蚧伞形阻杀器(专利号:ZL2011 2 0016827.3)。该发明采用防水防晒的制伞布料和棉布料预先制作成一定宽度的同心双层圆形带,应用时根据树干粗度随时剪取适当的长度,将有棉布料的一面涂上农药,然后用环剥刀在树皮上刮刻一道凹槽,再将涂好药的圆形带固定在树干上,形成伞状,阻隔草履蚧上树为害,并将草履蚧杀灭。涂抹在棉布料上的农药受到上面一层制伞布料的保护,既能防阳光曝晒,又能防雨水冲刷,延长农药有效期,提高防治效果。由于制伞布料和棉布料经久耐用,用此制作的草履蚧伞形阻杀器能多次利用。应用草履蚧伞形阻杀器防治草履蚧可以提高工效8~10倍。操作简便快捷,省工省力省时,而且能多次利用,既能阻隔草履蚧上树为害,又能将其杀灭,防治效果显著,从根本上解决了草履蚧防治的难题。
2.2 诱集雌虫产卵法
雌成虫在5月26日前后开始下树产卵越夏越冬,这时可以在树干基部周围培土15~20公分,待雌成虫下树后钻入松土内,扒开后集中消灭。
2.3 化学防治
2.4 注射防治
对于树冠高大的成年树木,可在3月20日至5月20日进行树干注射药物防治,每隔9~14天防治一次。药物选用内吸剂,在树干基部周围打4~6个孔,用注射器注入,每孔注入10ml原液,杀虫防治效果可达90%。
2.5 喷药防治
如果发现有草履蚧若虫上树,要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择2.5%溴氰菊酯1500~2000倍液,40%氧化乐果1200倍液,蚧螨灵600~700倍液,防效均在90%以上。
参考文献
[1]徐公天,杨志华.中国园林害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计生法律法规范文4
关键词:棉铃虫;棉蚜;棉叶螨;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94-02
1 棉铃虫
1.1 发生规律 棉铃虫是世界性棉花害虫,具有寄主范围广、繁殖潜力大、种群扩迁和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特点。棉铃虫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共发生3代和不完整的4代。近年来在棉田发生为害较为严重,世代交替重叠和各龄幼虫均可同期发生,造成棉花品质、产量受影响。
近几年棉铃虫在我区为中度发生,棉铃虫上年以蛹在2~25cm的深土中越冬,来年4、5月份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5cm地温达到18.5℃,便有个别成虫出现,一般越冬代成虫羽化始期在4月18~20日,羽化盛期在5月上旬,1代幼虫发生始期在5月上旬,盛期在5月中下旬,主要以危害棉花幼苗为主。一代棉铃虫羽化盛期在7月2~10日,卵盛期在7月2~12日,第二代低龄幼虫发生盛期在7月8~15日,主要以危害花蕾、幼铃为主。二代成虫羽化始期在8月2日,羽化盛期在8月5~15日,三代幼虫盛发期在8月13~20日,主要以危害棉花顶桃为主。
1.2 防治技术 (1)抓好铲埂除蛹工作。3月5日至4月初组织全团干部职工对棉田、苜蓿、青贮、果园、自用地等直埂、引渠、田边四周开展铲埂除蛹工作,有效降低早春虫口基数。
(2)注重测报,加强田间调查力度,准确掌握棉铃虫各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和低龄幼虫高峰期,实施生防、化防,有效地开展棉铃虫成虫的诱杀工作和低龄幼虫的防治工作。(3)种好种足玉米诱集带,加强玉米诱集带的管理,杜绝在玉米诱集带上施药。(4)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棉田中后期灌水,控制氮肥用量,适时喷施缩节胺,防治棉花徒长,可减少棉铃虫在棉田的产卵量,有效降低棉铃虫的危害。(5)针对棉铃虫卵散产,有强烈的趋嫩性这一特点,在棉花打顶、整枝时将嫩枝和顶尖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可消灭部分卵和幼虫,降低棉铃虫发生量。(6)充分利用杨树枝把的诱蛾作用,在6月20日左右在棉田四周摆放杨树枝把,减少棉铃虫成虫在田间的产卵量。(7)对棉铃虫重发生条田,在头年可以采取冬灌或深翻等措施,破坏棉铃虫越冬场所,减少越冬数量。(8)化学防治。一是严格按照防治指标,严禁乱打药;二是准确掌握防治适期,严格遵循“打在卵高峰,治在三龄前”的防治原则,选择在卵高峰期和低龄幼虫的高峰期进行防治;三是优先考虑生物农药,选择对天敌较为安全的农药,同时也要考虑对后期棉蚜的影响;四是注重喷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2 棉蚜
2.1 发生规律 棉蚜在我区1a可发生20~30代,一般正常年份,棉蚜在5月初前后侵入棉田,侵入棉田初期,棉蚜种群数量增长缓慢,在田间速度也不快。随着温度的上升,到5月中旬至6月中旬,棉蚜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单株蚜量达千头,个别棉田形成点片危害,此时中心株和点片挑治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时期。伏蚜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2012年我区5~7月份日平均温度在22~27℃,加之此期雨水较多,棉蚜最适宜的温度就是23~27℃,因此5~7月适宜的温度是造成2012年前期棉蚜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2.2 防治技术 (1)坚持“点片挑治、合理用药、保护天敌、以益控害”的防治策略。(2)坚持以“治早、治小”的原则,掌握棉蚜的迁飞和扩散,是制定综合防治的重要依据,也是监测棉蚜发生依据的主要指标。(3)冬春防治。消灭室内花卉和温室大棚及室外蚜源,压低棉田发生基数。为消灭蚜源,在冬前及早春进行二次灭蚜活动,可有效地压低蚜源基数。(4)生育期防治。原则是“早查早治,防止蔓延”。(5)有效利用有翅蚜的趋黄习性。6月初组织各农业单位摆放黄蚜板,可有效减少有翅棉蚜向棉田的迁飞量。(6)以生物防治为主,不要见虫就打,注意保护天敌,达到“以害养益,以益控害”的生态防治效果。(7)农业防治。清洁田园,合理运筹水肥,合理调控棉花,使棉花长势壮而不旺,有效地控制棉蚜的危害。(8)化学防治。5月下旬至6月中旬,狠抓中心蚜株的点片挑治工作,组织职工开展群防群治,对中心蚜株采取拔株、滴心、涂茎或点片喷药防治,及时消灭蚜源。
3 棉叶螨
3.1 发生规律 棉叶螨主要以雌成螨在杂草根际土壤中或枯枝落叶下越冬,在来年的3月当气温达到6~8℃便开始活动,此时主要是通过爬行、风、水流、人畜和机(下转135页)(上接94页)械作业等传播。于5月上、中旬开始点片出现(最早可在5月初就发现),但此时温度底,繁殖速度慢,棉苗受害较轻。到5月下旬,6月初随着气温上升,棉叶螨很快繁殖,集中为害。于6月下旬、7月初便出现第一个高峰期,7月中下旬又出现第二个高峰,如得不到有效控制,于8月份出现第3个高峰,而且一次比一次的螨量多、为害重,到8月下旬危害严重的条田便出现一片红叶或叶片脱落现象,对棉花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计生法律法规范文5
1 梨小食心虫发生严重的原因
(1)梨、桃混栽或相邻建园给梨小食心虫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第1、2代危害桃梢和桃果,第3、4代危害梨果,发生世代重叠,没有明显的高峰和低谷,使果农不能有效、针对性防治,使梨小食心虫危害越来越严重。
(2)由于监测技术不到位及梨小食心虫透明状的卵极难发现和识别,果农只能大量、频繁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在运城市梨园中防治梨小食心虫的药剂甚至在10次以上,滥用农药,使其效果大幅下降。
2 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1)桃梨混栽或间隔栽种的果园梨小食心虫发生严重,第1、2代梨小食心虫在桃树上危害桃梢、桃果,待梨果膨大、初步着色期第3、4代梨小食心虫开始在梨果上产卵、蛀果,进行危害。
(2)运城市梨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一般在3月中a下旬开始发生,4月上旬达到高峰期,全年发生4~5代。春季雨水较多、气候偏暖的年份,越冬代梨小食心发生严重。夏季雨季较多的年份,第2、3代梨小食心虫发生严重。第1、2代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趋势明显,从第3代开始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没有明显的发生高峰和低谷。
3 梨小食心虫高效防治技术
(1)物理防治。在9月中下旬,结合防治红蜘蛛等在树干上越冬的害虫,于8月下旬或早熟果实收获后在距地面80厘米高的树干上绑缚诱虫带,诱虫带为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利产品,有两层纸组成,内层为瓦楞形,每个树干上1个,于深冬或初春萌动前解下,集中烧毁,可有效诱捕梨小食心虫、苹果红蜘蛛、康氏粉蚧、苹果卷叶蛾等害虫,明显降低越冬害虫的基数。其作用类似树干绑草,待到深冬解下烧毁。在梨小食心虫发生期在果园悬挂佳多或富威盛频振式杀虫灯,每10~15亩一个,悬挂在接近树冠处。
(2)糖醋液防治。利用梨小成虫对糖醋液的趋性,在果园内放置糖醋液诱杀。糖醋液的配比为:红糖5∶醋20∶水80或红糖1∶醋4∶酒1∶水16。糖醋液应现用现配,用多少配多少,以免降低气味,影响诱杀效果。每亩悬挂6~8瓶,瓶口径10~15厘米为宜,挂于树冠的中上部无遮挡处,下雨后要将瓶内糖醋液倒掉,重新倒入糖醋液。
计生法律法规范文6
一、危害特点
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初孵幼虫为害玉米嫩叶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后即潜入心叶内蛀食心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玉米打包时幼虫集中在苞叶或雄穗包内咬食雄穗;雄穗抽出后,又蛀入茎杆,风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长出后,幼虫虫龄已大,大量幼虫到雌穗上为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破坏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在虫蛀处易被风吹折断,形成早枯和瘪粒,减产很大。
二、形态特征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成虫:体长12一15毫米,翅展20-34毫米,黄色(雌)或黄褐色(雄)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卵块由20一60卵粒呈不规则鱼鳞状排列,单粒卵椭圆形扁平,幼虫:5龄,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头壳棕黑色,体污白色,体背毛片明显。?蛹?:玉米螟蛹15一19毫米,纺锤形、黄褐色、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成虫有趋光性和较强性诱反应,玉米螟喜欢把卵产在玉米叶片背面中脉两侧。
三、发生条件:
玉米螟发生的轻重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气候、天敌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越冬基数: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率就高。如果百杆越冬活虫量在50头以下发生轻;在50一100头发生中等;在100头以上幼虫死亡率在10%以下发生较重。
2、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影响玉米螟最大,适于玉米螟各虫态发生的温度范围在15一30℃之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上。在玉米生长期间温度可以达到要求,这时各地玉米螟发生数量常与当地湿度和降水有密切关系。
春季复苏的越冬幼虫必须咬嚼潮湿的秸秆和吸食雨水,取得足够的含水食物后才能化蛹。成虫羽化后,也必须饮水才能正常产卵。
3、天敌: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寄生卵赤眼蜂、黑卵蜂,寄生幼虫的寄生蝇、白僵菌、细菌、病毒等。捕食性天敌有瓢虫、步行虫、草蜻蛉等,都对虫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抗虫品种:不同品系的玉米对玉米螟抗性强弱不同,玉米螟发生强弱也不同。近年研究抗螟玉米品系在心叶期的心叶中含有抗螟素,抑制初龄幼虫的发育,甚至引起死亡。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心叶期抗虫新品种,对减轻心叶期螟害将起到重要作用。
四、玉米螟危害加重原因
1、气候条件有利玉米螟的发生。随着气候变暖,冬季气温上升,越冬幼虫死亡率大大降低。夏季雨水比较调和,有利于玉米螟生长发育。
2、玉米种植面积和种植密度增大,秸秆转化率低,虫源基数增多。特别是地膜玉米面积的扩大,长势良好的玉米将会受到玉米螟的严重为害。
3、对玉米螟危害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农民不重视防治。分户种植不利于?玉米螟的防治,致使虫量上升。
4、育种工作忽视了抗虫性研究,绝大多数玉米品种是高感玉米螟,抗玉米螟的品种很少,为玉米螟大发生提供及为有了的物质基础。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中含有的抗螟素多少有关。同一品系生育后期抗螟能力降低。
五、发生规律
玉米螟在我县一年发生一代,老熟幼虫在玉米的秸秆、穗轴、根茬里越冬。越冬代幼虫在6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下旬为化蛹盛期,蛹羽化盛期是7月中旬。?成虫产卵盛期是7月下旬,卵期一般是5一7天。?玉米螟卵孵化盛期约7月下旬,也就是玉米螟幼虫开始田间危害玉米的时期,危害最严重时期是8月初一8月下旬。9月份幼虫进入越冬状态。
六、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技术
防治玉米螟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虫品种:选用高抗虫害玉米品种,能有效防治玉米螟发生。
②、秋季应及时将茎秆粉碎还田或运出处理,在春季玉米螟蛹羽化前,将上一年的秸秆完全处理干净。
2、物理防治:利用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开灯时间为7月上旬~8月上旬,开灯时间为晚9时至第二天凌晨。
3、生物防治:白僵菌封跺 5月中旬发现有越冬幼虫爬出洞口时,每立方米垛量用白僵菌(每克含孢子量300亿)10~20克喷粉封垛。
利用赤眼蜂防治,7月初每亩释放赤眼蜂1.5万头―3万头,分两次防治,间隔时间5―7天。放蜂时间在当地玉米螟化蛹率达到20%后10天第一次放蜂,间隔1周后第二次放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