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1
教学中,我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中进行,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虽然我感觉在教学中启发得不错,学生很积极主动,自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练习的反馈中,出现了以下几种错误。我整理如下:
1.有几位学困生不知应该取舍哪一位上的数字,比如:“148264”要求四舍五入到百位,学生竟把百位上的数舍去了,写成“148264≈148000”,虽然在教学中一再强调:要求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要看这一位的下一位上的数字是多少,再决定取舍,如果是0,1,2,3,4就舍去,如果是5,6,7,8,9就进一。其实这几个数是学生根据“四舍”“五入”这四个字交流、研究、探讨出来的,按说印象应该很深才是。
2.有一位女同学把“148264”要求四舍五入到百位,写成“148264≈1483百”,还有一位男同学四舍五入到十位写成“148264≈14826十”。
3.有三位同学写不好“约等号”,一个写成英文字母“w”形状,一位写成波浪状,一位把“≈”翻过来写。这在教学中我确实没重视这些情况,我认为太简单了,大家肯定都会。我也没有专门挑出来教约等号的写法,所以,看到这几位同学有如此的创意,我有些哭笑不得。
仔细分析以上这些情况,我进行了深深的反思,认为一方面可能是我在上课过程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没有因材施教,只是跟着成绩好的、接受新知识能力快的学生的步伐走,所以忽略了后进生。另一方面我认为主要是这些学困生基础薄弱,对新知识适应能力较慢,且上课分神,不专心听讲,态度不端正等有关。导致这些学生往往再辅导多次才能跟上步伐。所以,对一个班级来说,学生的个体差异参差不齐,那么怎样整合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共同前进,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耐心、方法和优异的教学技术。目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现有的方法只能是在课堂之外的时间给后进生多讲解几遍、多出几道练习题来帮助他们。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2
三年级
学科
美术
学期
下学期
辅导人
主 题
在美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主题整体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深入的思考:首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合作性学习情境;其次,对美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进行了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深入的思考:首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合作性学习情境;其次,对美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进行了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深入的思考.最后,阐述了自己在美术课堂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索所采取的策略
主题教材分析
学生的学习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学生相互交流的结果。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多边互助,尤其是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向交流的被动局面,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较好方式。
主题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美术理论知识,领会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小组合作的方式如何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主题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要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探索性的个性化的主体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在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从而减轻思想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主题教学训练点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这一新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受熏陶和感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的人格。积极探索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自主型的个性化的现代美术教学方法,对儿童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主题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
关注学习过程,创设合作性学习情境,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潜能的发挥。在整个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
二、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自由地呼吸,在富有情趣、活动自由的美术教学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特征和技术方法。
三、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教学中注意建立师生关系,由“填鸭式”、教学变为“共享式”教学。
四、在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前提下,教师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构建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对话”的主旋律
主题教学课时分配
一是美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心智 。
二是紧紧抓住美术教材和生活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 。
三是美术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它能与艺术的美感融为一体 。
主题教学准备
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知识层次、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高低中三个层次的学生,从而使学生优势互补,促进差生的学习。同时要注意把活泼的学生平均分配,男女合理搭配,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能力、个性是多样的,即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成效。每组中选举一名组织、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分配和答疑解难工作。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教师还应注意选拔培养美术骨干,使他们在小组活动中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合作学习。
主题教学问题研讨
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
主题研
究课教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恐龙的种类及生活环境,分析恐龙的外形特点,能够用多种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恐龙。
2.过程和方法:学生在观察、分析、体验的过程中,了解恐龙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环境。结合图片、视频创设情境,利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恐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探究恐龙世界奥秘的兴趣,探究恐龙灭绝之谜,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同时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恐龙的造型特征并能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动态造型及合理的组织画面。
教学材料: 纸张、彩笔
课题 《恐龙世界》
一、情境导入
1、观看影视片段《恐龙的传说》。
2、引入课题
二、观察了解
1、观看恐龙图片。结合学生对恐龙已有的认知提问,了解恐龙的种类、体貌特征及部分生活习性。
①你能把所知道的恐龙告诉大家吗?
②恐龙生活的年代很久远,它们统治了地球一亿多年,它们的种类有哪些?它们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性与当时的生活环境非常协调,那时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教师小结:恐龙的种类很多,可分成两大类:鸟龙类和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分为食肉类或是食草类。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态更是多种多样。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还有在陆地上爬的。
三、方法指导
教师对个别有特色的恐龙外部形态略作画法演示并讲解。
1、画陆地恐龙时要把握其一般的形体特征:体大,尾粗长,从头至尾的脊椎呈流线型,后腿粗壮,大多有粗皮,少毛或无毛,有的有甲、剑等生长物。
2、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既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四、创作表现
作业要求:课本P29页学习活动一,根据相关影视、图书资料所获得的对恐龙的了解,画一幅恐龙及其生活环境的想象画。 可以在恐龙身体部分特点稍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装饰。
五、欣赏评述
六、对学生优秀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发现优秀作品在构图、着色、想象等方面的表现。
学生说说片中的主角,谈谈这些动物是什么(恐龙)。
1、欣赏恐龙图片,谈谈自己了解的恐龙及结构特点。
2、听讲体会,了解恐龙的种类等。
1、学生掌握陆地恐龙的体型特征,学习恐龙外部形态画法。
2、学生掌握会飞的鸟龙的体型特征,学习恐龙外部形态画法。
学生按照作业要求尝试进行绘画创作。
自评互评,谈自己的看法,找自己的差距。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3
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以长方形的周长教学为重点,正方形周长的教学可以略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并说说理由。在正方形的周长教学中,可以拓展,出示8分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想象,如果围成正方形,那么边长可以是几?今天学生猜测:32分米、2分米、8分米,在学生的讨论中,马上否认了32分米和8分米。而对于边长为2分米的,让几个学生合作,一起把长8分米的绳子拉成一个近似的正方形。使学生直观认识到正方形的周长就是绳子的长,正方形的周长拉直了就是一条线,体会到周长一条线,为能以后与面积一个面的比较做好铺垫。同时可以继续利用这根绳子,如果这根8分米的绳子,要围成一个长方形,大家猜测它的长和宽可以是几呢?也可以让学生一起示范动手拉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从而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同时在拉的过程中体会到,不管形状怎样变,长加宽的和是不变的。
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基本出现的方法是:方法一:长+宽+长+宽;方法二:长*2+宽*2
;方法三:(长+宽)*2在这三种方法中,需不需要优化?想想还是需要优化的,因为(长+宽)*2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逆向思考的题目作用非常大。比如已知周长,求长和宽,就需要这种方法作基础。那么在优化的时候,如何进行优化呢?怎样优化才能水到渠成?还是没有很好的方法。
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用手势表示(长+宽)*2,使学生理解(长+宽)是一份,长方形的周长有这样的两份。加深学生对这种算法的理解。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4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2、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3、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具准备
学具:小棒、圆片等。教具:课件。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1、听说你们班的同学很棒!我带来两道口答题。看看谁答得又快又对?
2、出题:
1、2、3、4、5、6、7、8、9、
1——9的自然数中,单数多还是双数多?为什么呢?
2、3、4、5、6、7、8、9、10、
2至10呢?原因是?
3、归纳、最好能引出:()开头,()结尾。(你们主要看两端)
3、灯片:
上两图中,哪种图形的个数多些?你们答得又快又对?有什么决窍呢?(看两端。)
4、提出质疑:真只看两端就可以了吗?
出示一行无序排的图形。首尾相同,中间不同。
4、思考:
灯片:上图为什么不能一眼看谁多些出来?
归纳:中间要有规律。什么规律?一个什么,又另一个什么?(补动作相间)这叫什么?(相间、一个隔一个)补充(也要看中间是否相间)
二、看图学习,自我探究。
1、带着体会,我们来参加一个动物王国的文艺活动。
2、灯片:看看动物在干什么?
图上有没有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
谁说说(相互说说)
3、孩子观察得是否真的对呢?请你们两人一组拿出卡片出来。填一填
4、发现了什么:总是多一?哪里多一?谁比谁多一?两端多一?两端的比中间的多一?
5、孩子们真聪明,你们能在纸上画一画多一的图吗?
谁来说说你画的?
师也可示范的念出来:方、圆、方、圆……
6、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间隔规律现象
自由说说、指名说说。
三、练习巩固,实际运用。
1、图上哪种物体多?
出题: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2、哪种树多?(图上)
出题: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这一段河堤的对岸也这样栽。共要多少棵桃树?
3、出示锯木头。出题:把一根木头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两人说说。
四、思维训练。
1、国庆节摆花。
30盆大花。听说在每两盆大花中间要摆一盆小花。(或两盆小花)不知要准备多少盆小花?
如果要两端是小花呢?
我去赏花。走到第10盆是什么花?
2、排队形比赛
3男3女3男2女
要求是每个女孩子总站在两个男孩子中间。
五、小结:
1、圆形的间隔规律。
2、总结全课。
3、课外作业。
数一数,计一计
物体数量物体数量
兔子蘑菇
夹子手帕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5
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
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和观察习惯。
二、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都是大同小异。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儿童心目中的天空五彩缤纷,五花八门,内容丰富。
三,注重调动学生综合学习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注重对学生学习评价: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6
一、指导观察、感知表象,培养观察思维能力
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知觉活动,是思维的源泉和开端。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特征,必须让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和直观教具进行观察,进而获得并建立清晰的表象,为进行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1.观察的目的:小学生观察数学教材时,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在观察过程中容易受兴趣的支配,经常被某些感兴趣的因素所吸引而离开观察的目的。如:教学“10的认识”,老师出示鸽子挂图让学生观察,可有的学生在观察时却大声议论:“我喜欢鸽子。”有的又说:“那鸽子好乖,飞到他手上。”等等,而对于这幅图上有几只鸽子,有几个人根本就没有观察到。因此在观察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才能不走或少走“弯路”。
2.教给观察的方法:低年级学生虽然已经会看图,但观察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笼统性,往往只能看出图中比较明显的事物,对观察对象的特点缺乏精确的分化。因此必须教给学生“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细节”等合理的观察方法。
3.在观察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数学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把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贯穿于教学始终。如:“球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一个实物或教具,并让学生说出是球体。先让球处于静止状态,进行观察,再转动球的角度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再让学生摸一摸、抱一抱,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认识了球,进一步明确了“球”的概念。这样学生初步具有球的表象,从而发展了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注重操作、领悟新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操作是认识事物的第一位,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感性认识,而且通过手脑并用,还可以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1.在操作中积累动态表象。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的是一种表现为过程、情境形式的动态表象,这不但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记忆。如“九加几”的进位加法。“9+7”的教学,教师准备小棒:左手9根右手7根,要算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我们知道“9+1”等于“10”,那么我们就从右手的7根里拿一根放到左手。(教师一边说一边从右手拿一根放到左手,再用橡皮捆成一捆)右手7根就剩下6根,“10+6=16”。在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后,再进行“9+7”的操作,并说一说操作过程。然后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回想刚才的操作过程,这样,“凑十”的情境表象异常深刻。
2.“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根据手与脑的这种联系,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通过操作而准确、有序、清晰地反映出来。例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时,先让学生对照算式32÷2进行操作,把3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应该怎样分?(学生在操作中很快遇到困难:还余下一捆和2根小棒怎么办?)再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把操作过程进行复述,结合列竖式讲清算理,归纳出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这样动手操作,使算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抽象静态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也得到全面和充分的体现。
三、语言表述、内化新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述思维的工具。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的概念、基本算理、计算方法的理解。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让学生动口表述算理,讲清思路,说明原因,归纳方法等,达到深化理解知识,内化新知含义,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设计开放式题目,有助于帮助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1.让学生说出操作过程。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所摄取的信息,最终需要借助于数学语言复述出来,达到内化的目的。如教学“9+7”,教师引导学生边摆边说:“从右边7根小棒中拿出1根放到左边,9根和1根组成10根,再加上右边剩下的6根得到16根小棒。”这样使学生在手、脑、口并用中理解“凑十法”算理。
2.根据算式说算理或计算方法。在讲授新知识时,必须让学生充分表达其思维过程,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如“13-4”,启发学生想:4加几得13?所以13减4得几。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