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带虎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带虎的成语范文1
2. 【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纵然传闻是错的,也会信以为真。
3. 【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4. 【如虎添翼】喻强者又得助力而更强悍,更令人害怕。
5. 【羊入虎口】喻危险之至,难免死亡。
6. 【纵虎归山】纵容恶人,让他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地盘,再度危害他人。
7. 【狐假虎威】喻假借声势去吓唬别人。
8. 【卧虎藏龙】喻人才多而杰出。
9. 【虎入羊群】喻声势非常大,对方一点抵抗的力量都没有,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10. 【虎口余生】比喻经历极大危险,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11.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地盯著,等待时机成熟以便下手。
12. 【虎头蛇尾】喻做事有始无终,没有恒心。
13. 【为虎作伥】比喻做坏事的帮凶。
14.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既猛又急,粗鲁难看。
15. 【势成骑虎】喻一个人做了某件事后,想罢手也来不及,有左右为难之意。
16. 【骑虎难下】喻行事迫於大势而不能中止。
17. 【与虎谋皮】比喻不可能成功的事。
18. 【暴虎冯河】赤手空拳的去打虎及不藉船只的去渡河,喻空有勇气的匹夫之勇。
19. 【谈虎色变】原意是指必须亲身经历才有真知;后引申为惊惧某事,谈及此事就惊慌色变。
20. 【调虎离山】骗人离开根据地,以期达到某种目的的计策。
21. 【养虎贻患】喻纵容敌人或恶人,给自己带来后患。
22. 【饿虎扑羊】喻非常贪馋。
23. 【龙吟虎啸】指龙虎的叫啸,形容人吟啸声非常洪壮嘹亮。
24. 【龙争虎斗】形容两强争斗,不相上下。
25. 【龙潭虎穴】喻险要的地方。
带虎的成语范文2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老年痴呆症;应用效果
老年痴呆是由于人脑功能失调导致的功能性、退行以及记忆力逐渐衰退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护理干预,患者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智力均会慢慢的下降,会出现多种行为异常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因此,给予老年痴呆患者有效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2013年7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痴呆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给予实验组患者常规护理以及预见性护理,应用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表(QOLAD)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以探究预见性护理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7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痴呆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所有患者在研究前已对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有所了解,且表示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实验组患者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65~87岁,平均年龄(77.39±2.48)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6.57±2.86)年;根据(DSM-Ⅳ)标准以及美国精神功能障碍分类确诊混合性痴呆患者15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3例,血管性痴呆患者22例;文化程度:小学以及初中28例,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9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65~87岁,平均年龄(77.37±2.46)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6.55±2.89)年;混合性痴呆患者14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22例;文化程度:小学以及初中28例,高中14例,大专及以上8例。
利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P值均大于0.05,这就说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不会影响本次实验结果,可进行分析比较。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对患者的血压、体温进行及时的测量,对病房床单等适时换洗,提醒患者定时服用药物。
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实验组患者预见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对待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人员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及情绪变化,给予患者适当的引导与鼓励,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②生活护理:在饮食中,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搭配健康饮食方案,多让患者进食易消化、清淡、低糖、低盐、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不要让患者进食刺激性食物,患者绝对不可以饮酒吸烟。对于病情较轻微的患者,让其自己进食,提高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喂食,护理人员的动作要轻柔,不要催促患者,减少患者发生呛咳的情况;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保证其床铺的干净整洁,经常更换衣物、床单,在容易产生压疮的部位放上海绵垫,避免患者产生压疮。老年痴呆患者会出现夜间无眠或者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睡眠加强计划,白天多参加运动和娱乐活动,临睡前喝热牛奶,若有必要,可给予患者安定片。③安全护理:不要在走廊或者病房内放置障碍物,对病房门窗进行检查,对相关物品的摆放进行固定。患者容易出现坠床或者跌倒的情况,因此,要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陪护与照料,保证地面的干燥。教育患者穿比较宽松的衣物,尽量不穿有鞋带的鞋子。外出时护理人员一定要陪伴在患者的身边。在患者的身上放置家庭联系方式,使患者走丢后能与家人联系。④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护理的相关知识,并教育家属多看望患者,多关心患者,避免老年痴呆患者产生孤独感以及遗弃感,通过家人的关心爱护,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观察标准
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应用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表(QOLAD)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越高。
1.4数据处理
将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各项研究数据准确的录入SPSS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例如平均年龄等,使用(x±S)表示,并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例如男女比例等,使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若P小于0.05,代表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数据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QOLAD量表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P
2.2并发症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老年痴呆患者越来越多。有研究显示[2],在老年人中,老年痴呆的发病机率为4%至5%之间,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老年痴呆症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特别容易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因此,给予患者早期治疗与护理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预见性护理程序是以症状护理为主要依据的护理方法,原则为“先预防后治疗”,可有效提高护理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3]。护理人员应用敏锐的观察力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并给予细致周到的看护,进行系统性循环评估管理,使护理得以落实到实处[4]。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护理的难度较大,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患者交流,对待护理工作要认真仔细、有高度责任心,将患者的实际情况摸清,当患者出现任何异常情况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给予患者相关应对处理;当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时,能够迅速将患者的情绪稳定下来,减少患者所承受的痛苦[5]。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QOLAD量表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P
综上所述,给予老年痴呆症患者预见性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该种护理方法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减轻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廖长青,周琦.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2):2924,2971.
[2]杨晓红.预见性护理程序在64例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5(6):3357-3357.
[3]李伶俐,文娟,余文鹃等.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应用[J].医学信息,2014,28(34):224-224.
[4]曾莹,陈芳兰.预见性护理程序对老年痴呆症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120-121.
带虎的成语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远程开放教育;机遇;挑战
当今,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也从最初的工业领域迅速拓展到金融、交通、教育等领域。以“互联网+”教育为驱动,我国的教育理念也悄然改变,教育界正在走向真正以学生为核心的第四代教育时代。对于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传播手段的远程开放教育来说,“互联网+”已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引擎。
一、概念界定
(一)对“互联网+”的认识“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是互联网思维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进一步应用和演进。“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发挥互联网在要素配置及资源整合中的积极作用,为社会经济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新的动力源泉,助力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在推动整个社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等方面发挥的作用。[1](二)远程开放教育的内涵远程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是成人教育学历中的一种。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的在校教学模式。开放教育相对于封闭教育,诞生于1999年,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实施本专科学历教育,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可考”终身教育价值理念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远程开放教育是指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有机结合。[2](三)远程开放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开放教育也逐渐向多种媒体教学形态发展。我国的远程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其主要媒介也从早期的依靠印刷制品、广播电视等传统技术,发展到后来依靠计算机多媒体、网络APP等新技术手段。进入21世纪,“六网融通”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的主要媒介是高清、快速的双向视频系统、云教室、一站式网络云平台、移动互联网学习终端等。
二、“互联网+”时代下远程开放教育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跨界融合,远程开放教育所依托的办学主体,受众对象、教学手段等将发生重大变化,远程开放教育将在尊重人性、重塑教育服务供给模式、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互联网环境下远程开放教育的受众更加广泛“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传统的教育强调教学硬件设施,而“互联网+”教育注重知识的共享,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的效应。开放教育宽进严出的办学理念将教育对象拓展到所有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增长率为3.1%,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为有学习需求及学习愿望的人提供学习机会,即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互联网的普及让远程开放教育如虎添翼,也极大的促进了教育公平。(二)互联网与远程开放教育的融合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方便公民自主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十五条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互联网条件下开展远程开放教育,将大大扩展教育的覆盖面,办学主体不再单一,学习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某部分人群,学习资源的传输不再受时空限制,教育服务将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学习者量身打造。由此可见,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相辅相成,互联网与远程开放教育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三)互联网移动学习促进了远程开放教育学习终端的多元化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移动设备使用的便捷性,使得大量网民从PC端向移动端转化,据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25亿人,这无疑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基础,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终端也进一步走向多元化。(四)互联网沟通模式有利于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组织“互联网+”教育彻底打破了时空限制,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消除了师生沟通障碍,有利于满足教育的个性化需求,符合当前碎片化学习的趋势。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远程开放教育在整个学习期间,师生大多处于分离状态,学校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通过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如图2所示,互联网使学校、教师、学生紧密相连,学生成为学习行为的主体,一切教学组织活动将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沟通模式由以前的单向或双向沟通变为多向沟通,同时,教师也改变了过去的主导者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服务者,教学组织从“满堂灌”走向更加注重互动对话的“翻转课堂.
三、“互联网+”时代下远程开放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战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政策环境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远程开放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思路的影响,与““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与模式还存在一定距离,远程开放教育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一)远程开放教育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说起“互联网+”教育,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产生被誉为教育大革新,给世界高等教育带来了震撼性的冲击。2012年Udacity、Cours-era和edX全球三大慕课平台相继成立,更是唤起了教育界人士对教学模式的重新审视。我国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也是蓬勃发展,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icourse等平台也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欢迎。这些网络平台如“学习超市”,知识资源琳琅满目,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由选择购买,这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冲击不言而喻。此外,很多民营机构参与网络课程的开发与运作更加剧了市场竞争。(二)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教师作为教育开放教育模式的具体实践者和执行者,对教育质量的提高起着核心作用。“互联网+”教育彻底扭转了教师课堂教育、灌输教育等传统教育模式,颠覆了教与学一贯而终的上施下效,教师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授课,“互联网+”教育也赋予了教师新的使命。教师不但要懂学科理论知识,还必须精通互联网技术;不但要研究教学方法,还必须将服务至上的理念融入到课程改革,教学支持等层面;不但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必须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服务者。众所周知,开放远程学习(ODL)时代的到来,需要精通专业知识与熟练掌握现代远程技术的技术型教师、服务型教师、管理型教师。面对新形势,远程教育部门需要挖掘和培养一大批具有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新型教师。(三)建立质量为本,安全为重的评价体系质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命,办学质量不但影响着远程开放教育的声誉,也关系着广大学习者的切身利益。近年来,部分远程开放教育机构的市场化运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这就要加强远程开放教育举办机构的内外部质量评价工作,在评价的基础上使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有清楚的呈现。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改革以往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新的“互联网+”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网络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安全威胁。因此,远程开放教育机构需要加强计算机硬件建设,使网络系统正常运行,从而确保网络数据的保密性,保护学习者的个人隐私,使信息的传输受到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3]
四、“互联网+”时代下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建议
“互联网+”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紧抓机遇,乘风破浪,更好的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则是远程开放教育所要研究的课题。(一)加强合作,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按照“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行动计划,远程开放教育需要探索改革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与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与传统服务模式不同,“互联网+”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服务模式应该走向公共服务的新范式。MOOC课程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注册学习者充分验证了开放性的网络课程优势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在于与其他科研单位、行业企业的合作办学;在于建设特色专业、课程和发放相关证书。远程开放教育要开展广泛合作,需要颠覆过去独立提供教育服务的模式,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尝试新型的公共服务道路,探索资源开放共享与学分互认机制。在教学与支持服务模式上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个性化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遵循服务至上的宗旨,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平台。(二)开启以课程为核心的远程教育新模式大规模的网络课程的盛行成就了高的注册量和点击率。不过,无法忽略的一个问题是:课程完成率,向来是互联网教育的薄弱环节。公开资料显示,一般MOOC平台课程的完成率仅4%-10%。相比之下,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则在于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教育是个性化的,需要人对人的服务。当今社会,学习者需要利用边角时间学习,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机构应该充分考虑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点,满足学习者碎片化、多终端的学习需要。然而,与时俱进的课程研发,细致贴心的支持服务才是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与不竭动力。所以,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依然是以课程到导向,以课程为核心。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逐渐盛行,人类的生活也步入微时代。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开辟了国家开放大学微学习时代。该网将成为优质微、小课程资源汇聚、共享、学习的公共平台,以全面而优质的课程资源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值得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做进一步推广与应用。[4](三)依托云平台,探索云教室的运用远程开放教育的先行者国家开放大学在2012年首先提出云教室的概念。云教室的核心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基础上的电脑、电化教室管理系统。云计算教室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存储在"云端",为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只要拥有一个云终端,在丰富的大数据库的支持下,老师就可随时随地备课、辅导学生,学生则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原来在教室才能进行的听课、答疑。云教室虽然早期硬件投入大,但后期维护费用、运营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克服众多传统电脑教室的问题,总体来说属于高性价比的教学设施。国家开放大学一直致力于打造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远程教育创新平台。国家开放大学的云平台分布在总部、44个分部、近千个学院及3000多个教学点和6万多个教学班,这成为远程开放教育开展云教学的基本保障,也极大的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数字化信息的推广、以及教育的公平。[5]
五、结语
“互联网+”为远程开放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如何实现互联网与远程开放教育的深度融合,迎接“互联网+”教育时代,满足人们快节奏和移动化的信息需求,提升信息和知识服务能力,还需要各级政府、办学机构结合各地方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特色积极地开展探索与尝试,才能真正探索出“互联网+”时代下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4.
[2]谢新观,金振坤,孙福万.远程教育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52-55.
[3]乔杉.20年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才刚开始[N].人民日报,2014-4-21.
[4]赵亚静.大数据和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4:30-32.
带虎的成语范文4
一、城市特色象征
建筑物是城市的基本要素,是城市形象的象征和妆扮城市的艺术作品,它不但要具有实用价值,还应当具备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建筑必须考虑其艺术生命力。建筑物的艺术生命力,一是与环境的和谐,二是多个因素要有机结合,三是要融入民族文化的韵味,四是要体现现代气息。
二、文化底蕴诉求
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数典忘祖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包括城镇建设,应当在保持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气息,既不能泥古不化,也不应“唯西是从”。楼越建越大、越建越高并不代表现代化,古建筑越拆越少也未必就能体现现代城市气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所取得的成就,曾对不少国家和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有些国家仍然保留着相关的标志性历史建筑。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东方民族的审美观念,从各方面揭示了人类成长、社会演变的发展过程,对今天进行现代城市建设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在社会进步、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应当重视、保护和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这既是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如陕西的汉长安城遗址、山西的平遥古城等,都是我国璀璨文化的珍宝。许多地方将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资源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利用遗产资源优势,打造提升城市品牌,从而达到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目的。
三、品牌形象入心
建筑的形式、环境是城市的公众形象,而建筑的内部结构则是建筑的主体,人们置身其中,往往会对它丰富而强烈的艺术形式赞叹不已。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这种“建筑艺术意义”的精神,也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
城市形象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切事物都在更新变化,城市同样如此,城市建设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发展、如何建设,那种不顾自己城市环境、历史文化内涵,照搬照抄、完全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模式,或是不顾时代变化,拒绝现代意识,追求所谓的“民族风格”而一味求古的建筑思维,都是不可取的。根据自己的城市环境,充分利用城市既有历史文化内涵,积极引进现代意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长处,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城市,才是有生命力的。
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一个文化内涵丰富、富有时代朝气、积极向上的城市,一个具有独特艺术生命力的城市建筑环境,对外来投资者、旅游者都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对经济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因此,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在积极引进现代意识的同时,必须要对自己的建筑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做深入调查和了解。
综上所述,在我们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过程,就建筑而言,也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的方针。作为现代城市建筑规划的主管部门,要在旧城的基础上对其历史、建筑资源优势、建筑物的组合结构,做全面的调查研究,使建设规划既有现代性、科学性,又有历史性、艺术性,从而使城市建设更合理、更和谐、更富魅力。
四、抢救遗产刻不容缓
首先,要加强遗产建筑的维修和抢救,认真贯彻文物维修“不改变遗产原状”“修旧如旧”的原则。这里的“修旧如旧”,并不是做“旧”的意思理解,而是指在结构、材料、形制上的历史一致性。经过历史的沧桑,许多遗产建筑损坏严重,有的已经破败不堪,必须争取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加大维修抢救力度,使重要的遗产建筑重放光彩,这也是遗产保护和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第二,要加强文物宣传和遗产利用。遗产宣传包括遗产法制宣传、遗产不可再生的属性宣传和文物建筑的历史内涵、价值宣传等。许多历史建筑历史内涵丰富,有着不少历史典故和美丽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教育、认识、审美价值,一定要精心保护。在坚持保护的同时,合理利用现有的文物建筑,有的可以做博物馆、陈列馆使用,有的可以内部恢复原貌,对外开放为游览景点,文物建筑的使用要考虑与文物价值、原有使用功能相结合。
第三,配合城市建设,规划好重点文物建筑的保护范围和环境,加快环境治理和文物建筑的修缮工作,为城市多增加一些亮点,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对外吸引力。
带虎的成语范文5
关 键 词:老弄堂 传统文化 景德镇 城市发展 融合
引言
老弄堂见证了千年瓷都的变迁,是景德镇传统文化和城市魅力的精华。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和工业化生产的推广,加之人们对老弄堂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关注程度不够,老弄堂逐渐失去原来的味道,产生了诸多问题。目前,延续传统文脉与保持地域特色,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共识。如何保护、更新老弄堂历史街区,让其重现生机而又不丧失自身的文化魅力,是当今景德镇城市更新设计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景德镇老弄堂概况
景德镇老弄堂形成于五代、宋,成熟于明清,曾有“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弄”之说,其建筑类型主要有民居、店铺、会馆、制瓷作坊、窑房等。这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而且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更是千年古镇风貌变迁和陶瓷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舞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时至今日,景德镇老城区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古民居、瓷作坊,和以它们为元素而串联起来的老弄堂。主要集中在南起小港嘴,北至观音阁,东起马鞍山,西至十八渡、三闾庙的范围。尽管我们很难再看到建国以前完整的老弄堂,但是,能够在今天见到分布之广、数量之多的老弄堂的城市已经为数不多了。
随着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人口增加和旧城区改造,部分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老弄堂受到破坏,公共基础设施逐渐陈旧,交通变得拥堵,空间环境日益局促,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老弄堂更新改造刻不容缓。
2.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的内容
老弄堂是景德镇城市发展的基础,承载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是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的主要内容。按其存在形式主要包括两部分:有形遗产(也称物质文化遗产,如古民居、古作坊、古窑房为代表的老弄堂建筑、古窑址、陶瓷文物甚至弄堂格局、空间秩序、环境风貌等)和无形遗产(也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制瓷工艺、传统民俗等)。两者是皮与毛的关系,有形遗产是无形遗产的载体,无形遗产在有形遗产上累积、发展。它们是景德镇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丰富的陶瓷文化内涵。
3.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的关系
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目的相同:保护是为了留下丰厚的文化资源,提高人们的精神享受水平;城市发展是为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充实便捷。
保护老弄堂传统文化是景德镇城市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保护就是最大限度地延长老弄堂历史街区的寿命,挖掘、发扬瓷都的历史文化内涵,吸收和综合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并赋予现代意义,使保护与发展结合,确保景德镇城市的特征与个性的延续,使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和谐统一。同时,景德镇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城市的进步就必须承扬地域传统文化,促进景德镇城市发展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创造出富有个性、延续传统的地域性特色城市景观。
4.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研究意义
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相融合对景德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意义重大:有利于保护老弄堂格局,传承景德镇特色建筑文化,展示城市魅力;有利于继承千年制瓷及历史民俗文化,宣扬瓷都地域特色,使城市的发展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整合经济、文化、旅游资源,创造瓷都新气象;有利于创新城市形象及亲和力,连接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促进景德镇再现古镇风貌并缔造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名城。
5.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原则
5.1以人为本原则
居民是老弄堂的主人,传统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以保护老弄堂传统文化、服务居民、促进景德镇城市发展为主。首先关注老弄堂居民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可借助原有的民居、商铺等场所适当统筹,合理规划,保留并强化其生活氛围,让老弄堂环境具有亲切、宜栖、多样等特性,更贴近百姓生活,更具场所魅力,突出居民的主体地位。
5.2安全性原则
老弄堂建筑大部分是砖木结构,由于长期风雨侵袭,缺乏维护,有些已成危房。为真实反映历史,老弄堂建筑结构一般是不允许改变的,在工艺上使用原技术与材料本身就是古建筑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部分不妨碍建筑原真性表现的地方,如建筑内已破旧不堪的木楼板,可采用混凝土现浇楼板等现代建筑材料来替代。保证建筑结构上的安全,使古建筑满足现代防腐、消防安全的要求。
5.3时代性原则
任何历史建筑都不可能完全保持它建成之初的状态,因而对老弄堂传统文化的保护是指在适应时代需要的同时保护它自身的特色,不是禁止改变,而是对发展要加以控制。不应过分强调保护传统文化而牺牲城市环境的舒适性和创造性,要使城市有机生长、协调发展。
5.4可持续发展原则
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与周边城市环境如何融合、如何可持续科学发展等问题的探索。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是作为历史产物和未来改造者对当代的一种理解,不只是为了过去而尊重历史,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历史。既对老弄堂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又能确保传统物质空间形态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形成和谐的关系。
6.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方式
景德镇既要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参与到现代文明中去;又要传承历史文脉,使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现代语境下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再拘泥于形式的延续,而必须通过传统与现代的交流和互补,创造具有个性的城市景观特色空间。
6.1借鉴、更新保护理念
景德镇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的城市,只有更新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理念,才能使传统永不褪色,创造出景德镇独具个性的城市魅力。通过现代语言和设计手段呈现传统要素,借用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形式和技术,营建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特色环境空间,使景德镇城市能够依托特有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魅力,如将老烟囱做成广告景观塔之类的设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的完美结合,似乎可以感受到在现代文明笼罩下的历史回音。
6.2老弄堂格局保存与完善
老弄堂街巷多、分布广、面积大,在传统文化保护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首先要保存、保留老弄堂传统街区的独特布局。整体遵循原有的网状式格局,集中整合、全力打造老弄堂。通过整体布局和详细分析,将南起珠山路北至观音阁,东起莲社北路西至昌江及三闾庙划定为重点保护区。以已具备基础条件的前街(中山北路)和改造后的斗富弄为依托,以纵横交错的老弄堂为经纬,以古窑房、古作坊、老店铺等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统一为特点,在整体上形成一个代表景德镇传统文化的历史风貌区。在保护好相应的历史遗产的同时,可考虑在老弄堂与新城区交接处局部打破传统构型的限制,作为与现代城市的过渡性区域,形成适宜人居、休闲的开放空间,以适应现代城市生活。
6.3老弄堂传统文脉的传承
城市不更新就会衰落,但城市发展不能摒弃历史,从理论上讲,城市最深刻的特征在于它的文化,而文化又常常深植于传统中。任何一座现代城市要想获得独特的精神内涵,对传统文脉的传承是必不可少的。老弄堂是景德镇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传统文脉是景德镇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所在,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沉淀、遗迹和风貌。尊重历史、保护遗迹、传承历史文化是城市文脉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使这些沉淀着悠久岁月的老弄堂传统文化与现代景德镇城市空间有机互融。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城市新的内涵和形式,使老弄堂文化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成为景德镇永恒的精神依托和文化象征。
6.4老弄堂陶瓷特色的突显与延续
现今“特色城市”的城建理念逐渐被大家所重视。老弄堂拥有悠久制瓷历史和陶瓷文化资源,是打造景德镇不可多得的特色要素。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和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中,需要把陶瓷文化的特质巧妙地体现出来,在陶瓷文化内涵的挖掘、利用上下功夫。通过各种手段,弘扬陶瓷文化,培养民族精神,营造人文氛围,将陶瓷文化特色显现和传承下去。
老弄堂中对原有制瓷作坊、窑房的恢复,传统民居、会所的开放,陶瓷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传统制瓷工艺的展示,陶瓷世家、当代名人陶艺工作室及各式陶瓷店面的设立,无一不根植于陶瓷文化的传承。同时,陶瓷作为现代环境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已很成熟。选取代表性的点和独特视角对陶瓷文化进行再现和重构,以雕塑、壁画、墙地砖、公共设施等可感的艺术形式介入弄堂环境空间,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有助于彰显和延续城市文化特色。
6.5老弄堂建筑保护及创新
建筑本身就是老弄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多为二、三层,以线性布局为主,整体统一,呈现丰富的徽派建筑风格,多用以维修窑炉而废弃的窑砖修成,兼顾明显的地域特色。要正确认识老弄堂传统建筑形式的精神和内涵,使景德镇城市建筑植根于传统文化。在保护老弄堂建筑文化的前提下,对老弄堂建筑进行保护、修复、更新、扩展。不仅要注重历史文化性,还需融合时代特征,发挥创造性设计思维,让老弄堂建筑能够融入现代城市发展当中,同时又影响新建筑,使现代景德镇城市建筑能够吸收传统中的优势元素,形成一种互相融合的局面。例如用简化、变异等手法对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形体(如马头墙、牌坊、窗格等)进行设计,创造出地域化、人文化的建筑符号,使之升华为大家认同的标志兼具时代特色。这些设计保留了传统特征的同时,体现出文脉的延续和时代特征结合的创新精神。只有立足城市环境特点与要求之上的合理保留与改造,才能满足人们对新时代审美情趣和功能的需要,创造和谐有序又富于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样式,并达到空间情调的协和感。这样才能加深时代性在老弄堂传统精神上的延续,让老弄堂传统文化在现代景德镇城市格局中充分发挥适应时展的作用。
6.6老弄堂民俗风情的承扬与再现
老弄堂是人们解读当地文化、民俗民风最快捷的窗口。现今,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制瓷业的发展,源发于老弄堂的民俗民风,有的延续至今,有的已发生演变。作为老弄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联系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文化纽带。
在景德镇城市发展中应从深层次去把握当地独特的传统民俗风情,为民俗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空间。首先,结合每年一届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把一些传统的行业庆祝如烧灯窑、唱堂会、拜风火神、暖窑神等作为展示传统文化的纪念活动举行。其次,择重点恢复部分老弄堂原有的会馆建筑。会馆是老弄堂制瓷行业同乡联络聚会,同时又是祭祖、举行春秋大祭、行业执事的场所。会馆是老弄堂民俗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恢复其场所特征,有较高的纪念价值。另外,结合当下出现的“陶艺热”现象,根据城市空间布局,设置一定数量的陶瓷艺术家工作室、陶吧等,作为对新出现的民俗活动的回应,必将形成一道独特风景线。
6.7老弄堂旅游的挖掘与开发
老弄堂是在千百年制瓷发展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建筑景观、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共为一体,是景德镇旅游产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努力发掘老弄堂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景德镇城市文化新名片。围绕传统文化旅游为主题,依托老弄堂的历史风貌,融入当下生活元素,将老弄堂打造成特有的陶瓷文化氛围旅游休闲景区。区内设有古建筑文化展示、陶瓷文化旅游、瓷器购物街、陶瓷名人作坊、民俗文化展示、特色地方餐饮等具有历史性和代表性的景点项目,融入参观旅游、陶瓷购物、考古研究、古建筑开发、休闲娱乐的文化产业链之中。先要加强老弄堂旅游资源保护,改善环境面貌。重点建设入口景观、重要古建筑、陶瓷购物街、老弄堂会馆文化区等核心景区,完善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除了老弄堂旅游景区特有的优势外,借助与其相邻的已开放的御窑厂、龙珠阁、昌南阁文化旅游区,最大限度的开发、整合旅游资源,必将对瓷都文化产业和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结语
老弄堂作为景德镇千年历史的见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承担着融古纳今的作用。要使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有机融合,必须构建属于自己的当代城市发展文化理念。在尊重老弄堂现有条件和传统文脉的同时,也应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自觉地吸收先进文化。以现代文明的最新成果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味,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使老弄堂在景德镇城市建设中进一步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并与现代城市相契合,共同烘托出千年瓷都的深厚韵味。
本文为201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历史?延续——关于景德镇老弄堂的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互融的设计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G2011095)
参考文献
[1] 陈雨前,江华.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10月
[2] 江华.景德镇老城区陶瓷历史文化及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探讨[J].南方文物.2003年第1期
[3] 傅筱,高庆辉,马骏华.探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景德镇老城区的保护与改造规划设计[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10月
带虎的成语范文6
摘要:文章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员数据素养的内涵,论述了“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员数据素养的构成,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员数据素养的培养策略,为“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员素质的提升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91-02
1“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员数据素养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内涵已不足以对公众所需的技能素养进行全面的概括,并且在实施措施及具体认识方面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推进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了数据素养这样一种新的素养概念,这种素养概念注重对数据的分析应用及辩证认识,并切实体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及官方概念表述等方面[1]。面对图书馆的变化,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员必须要重新认知用户的信息需求,有效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打破信息壁垒,对用户和图书馆员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构,有助于用户快捷方便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和利用,建立图书馆与网络之间的共存互补,促进“互联网+”图书馆的实现[2]。
数据素养即馆员数据搜集、组织、分析、处理和创新等能力,以及在数据应用和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发展,图书馆用户行为数据正在加速生成和积累,它包含了丰富的用户信息,如需求、偏好及信用等。图书馆员要及时发掘这些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图书馆管理水平提高及馆员自身专业的发展,这是当前“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员数据素养的内涵所在[3]。
2“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员数据素养的构成
图书馆员的数据素养从概念上来看就是理解、交流、获取并运用信息的能力,也即“听、说、读、写”数据的能力。把数据素养的概念与信息素养的研究相结合,数据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数据态度、数据知识、数据伦理、数据意识以及数据技能[4]。以上基本要素构成了“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员数据素养的组成内容(见图1)。
图1“互联网+”环境下数据素养的基本要素与核心内容
2.1数据态度
数据素养的前提是数据态度,主要指代主观能动性方面的态度,对收集、分析、分享、处理及呈现数据的过程,以及结果都能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不仅如此,数据态度还涵盖了数据伦理及数据价值的对待问题。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相应地训练数据技能和知识,同理,通过价值观和道德观可以对数据态度产生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在数据展示过程中开始应用数据可视化技术,但是在复杂情况下由于没把好数据关,只能在形式上用信息图展示数据,缺乏具体的内容,甚至还会出现数据相悖的问题。从展示效果上来说,这种行为由于本身不够重视数据,在形式上花费大量时间的行为是舍本逐末。在目前“互联网+”以及大数据背景之下,应该用正确、积极及严谨的态度对待数据问题,在海量数据向高价值可见结果转化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2数据意识
数据素养的先决条件是数据意识,数据意识决定了数据捕捉、判断及利用的自觉程度,囊括了主体意识、安全意识、更新意识及人才意识等内容。不仅如此,在数据素养的衡量过程中,数据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馆员能否在第一时间内把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挖掘出来,对数据成果进行分享和传播,这对管理科学数据的效果和过程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数据素养中,数据态度和数据意识是不同的,前者能对后者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后者能直接决定前者。
2.3数据知识
数据素养的基础是数据知识,包括数据效用、数据特征、数据传播规范、数据类型、数据格式转换方式、数据展示规律及数据搜索方法。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说,数据知识能使原有的知识构成得到改变,能够促进专业知识和文化内涵效用的发挥。
2.4数据技能
数据素养的保证是数据技能,在数据素养中,数据技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数据获取、处理、展示、利用、再创造以及评价能力。通过技术培训可以获得一些数据技能,如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展示;通过实践经验也可以获取一些技能,包括数据的运用和评价;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及相应的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把大数据中的价值展现出来,创造更大的财富,造福人类和社会。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之下,数据技能教育已经体现出了紧迫性和重要性,其目标是从海量无规律的数据中训练研究者对所需的数据进行辨别,并充分使用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工具,对数据进行有效的获取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数据进行创造和使用。
2.5数据伦理
数据素养的准则是数据伦理,在数据素养中,数据伦理不可缺少。从概念上来说,数据伦理是指在数据的获取和利用过程中,要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数据评判能力,提高安全意识,合理利用资源。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通常有多样化的数据来源渠道及种类各异的数据类型和参差不齐的数据质量,其中私有的数据就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数据安全及个人隐私问题不容忽视,如果个人、数据采集公司或国家滥用这些数据,那么大数据就会逐渐失去可信度,从数据价值的挖掘方面来说,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在数据素养中,数据伦理对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起到了影响和制约的作用。
3“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员数据素养的培养策略
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的背景下,逐渐与许多新技术和内容相融合,如:微信公众平台和QQ实时服务等的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也体现了互联、高效以及便利的服务[5]。从图书馆员的角度来看,馆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个人素养,即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图书馆员要具有危机管理意识、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及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等。
宋文:“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员数据素养的构成与培养3.1制定与岗位相关的知识更新制度
图书馆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具体的服务技术、服务理念都在不断地发展,如若图书馆员故步自封,将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因此,图书馆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打破思想上的惰性,坚定终身学习的理念,争当为用户服务的优秀工作者。目前,一些图书馆虽然为馆员已经设置了专门的培训课程,但大多是呆板地传授理论知识,实用性较差,往往流于形式,图书馆应该从实用性出发,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实用、可行的培训课程和发展制度,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员队伍素质,使图书馆综合实力得到切实增强[6]。
3.2分级别开展业务培训
图书馆应建立完善的学习培训体系,发掘馆员培训需求。①利用馆员档案信息分析制订培训方案和目标,转变传统的培训观念,充分调动馆员参与培训的主动性。②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级别馆员的数据素养培训。数据素养培训可以采取差异性的培训方法,以保证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和目标。③对新入馆的馆员开展培训。为了帮助新入馆的图书馆员快速完成角色转换,对图书馆概况和业务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开展相关的基础业务培训,包括图书馆发展历史、组织方式、用户服务方法及传承理念等。④馆员基础培训内容。为了提高馆员的业务能力,图书馆还要培训具体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业务知识,介绍图书馆的发展背景、馆藏资料的相关制度、参考咨询服务、数字图书馆发展历程、文献提供服务及图书馆与著作权等[7]]。
3.3创建聚集各类型培训资源的网络实时交流平台
针对图书馆员的群体现状,业界有必要联合创建专属网站,网站不仅能图书馆动态、开展业务培训,还有助于培养馆员的专业技能,为馆员提供一个学习的专属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6]孟祥保,李爱国.国外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
素养教育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11-16.
[2]刘琳琳,郭涵,袁澍宇.“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馆员培训与发展方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5(13):20-23.
[3]谭理.转型期图书馆员自我管理能力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5(2):57-60.
[4]吴碧薇.基于信息素养的数据素养核心能力基本框架构建[J].图书与情报,2015(4):89-93.
[5]杨晓菲.“互联网+”视角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5):41-43,122.
[7]]张艳梅.用户数据素养教育视角下的图书馆科学数据管理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4):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