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虎的成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带虎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带虎的成语

带虎的成语范文1

2. 【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纵然传闻是错的,也会信以为真。

3. 【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4. 【如虎添翼】喻强者又得助力而更强悍,更令人害怕。

5. 【羊入虎口】喻危险之至,难免死亡。

6. 【纵虎归山】纵容恶人,让他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地盘,再度危害他人。

7. 【狐假虎威】喻假借声势去吓唬别人。

8. 【卧虎藏龙】喻人才多而杰出。

9. 【虎入羊群】喻声势非常大,对方一点抵抗的力量都没有,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10. 【虎口余生】比喻经历极大危险,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11.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地盯著,等待时机成熟以便下手。

12. 【虎头蛇尾】喻做事有始无终,没有恒心。

13. 【为虎作伥】比喻做坏事的帮凶。

14.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既猛又急,粗鲁难看。

15. 【势成骑虎】喻一个人做了某件事后,想罢手也来不及,有左右为难之意。

16. 【骑虎难下】喻行事迫於大势而不能中止。

17. 【与虎谋皮】比喻不可能成功的事。

18. 【暴虎冯河】赤手空拳的去打虎及不藉船只的去渡河,喻空有勇气的匹夫之勇。

19. 【谈虎色变】原意是指必须亲身经历才有真知;后引申为惊惧某事,谈及此事就惊慌色变。

20. 【调虎离山】骗人离开根据地,以期达到某种目的的计策。

21. 【养虎贻患】喻纵容敌人或恶人,给自己带来后患。

22. 【饿虎扑羊】喻非常贪馋。

23. 【龙吟虎啸】指龙虎的叫啸,形容人吟啸声非常洪壮嘹亮。

24. 【龙争虎斗】形容两强争斗,不相上下。

25. 【龙潭虎穴】喻险要的地方。

带虎的成语范文2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老年痴呆症;应用效果

老年痴呆是由于人脑功能失调导致的功能性、退行以及记忆力逐渐衰退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护理干预,患者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智力均会慢慢的下降,会出现多种行为异常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因此,给予老年痴呆患者有效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2013年7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痴呆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给予实验组患者常规护理以及预见性护理,应用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表(QOLAD)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以探究预见性护理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7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痴呆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所有患者在研究前已对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有所了解,且表示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实验组患者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65~87岁,平均年龄(77.39±2.48)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6.57±2.86)年;根据(DSM-Ⅳ)标准以及美国精神功能障碍分类确诊混合性痴呆患者15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3例,血管性痴呆患者22例;文化程度:小学以及初中28例,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9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65~87岁,平均年龄(77.37±2.46)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6.55±2.89)年;混合性痴呆患者14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22例;文化程度:小学以及初中28例,高中14例,大专及以上8例。

利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P值均大于0.05,这就说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不会影响本次实验结果,可进行分析比较。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对患者的血压、体温进行及时的测量,对病房床单等适时换洗,提醒患者定时服用药物。

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实验组患者预见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对待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人员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及情绪变化,给予患者适当的引导与鼓励,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②生活护理:在饮食中,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搭配健康饮食方案,多让患者进食易消化、清淡、低糖、低盐、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不要让患者进食刺激性食物,患者绝对不可以饮酒吸烟。对于病情较轻微的患者,让其自己进食,提高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喂食,护理人员的动作要轻柔,不要催促患者,减少患者发生呛咳的情况;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保证其床铺的干净整洁,经常更换衣物、床单,在容易产生压疮的部位放上海绵垫,避免患者产生压疮。老年痴呆患者会出现夜间无眠或者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睡眠加强计划,白天多参加运动和娱乐活动,临睡前喝热牛奶,若有必要,可给予患者安定片。③安全护理:不要在走廊或者病房内放置障碍物,对病房门窗进行检查,对相关物品的摆放进行固定。患者容易出现坠床或者跌倒的情况,因此,要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陪护与照料,保证地面的干燥。教育患者穿比较宽松的衣物,尽量不穿有鞋带的鞋子。外出时护理人员一定要陪伴在患者的身边。在患者的身上放置家庭联系方式,使患者走丢后能与家人联系。④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护理的相关知识,并教育家属多看望患者,多关心患者,避免老年痴呆患者产生孤独感以及遗弃感,通过家人的关心爱护,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观察标准

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应用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表(QOLAD)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越高。

1.4数据处理

将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各项研究数据准确的录入SPSS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例如平均年龄等,使用(x±S)表示,并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例如男女比例等,使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若P小于0.05,代表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数据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QOLAD量表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P

2.2并发症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老年痴呆患者越来越多。有研究显示[2],在老年人中,老年痴呆的发病机率为4%至5%之间,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老年痴呆症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特别容易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因此,给予患者早期治疗与护理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预见性护理程序是以症状护理为主要依据的护理方法,原则为“先预防后治疗”,可有效提高护理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3]。护理人员应用敏锐的观察力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并给予细致周到的看护,进行系统性循环评估管理,使护理得以落实到实处[4]。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护理的难度较大,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患者交流,对待护理工作要认真仔细、有高度责任心,将患者的实际情况摸清,当患者出现任何异常情况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给予患者相关应对处理;当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时,能够迅速将患者的情绪稳定下来,减少患者所承受的痛苦[5]。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QOLAD量表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P

综上所述,给予老年痴呆症患者预见性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该种护理方法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减轻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廖长青,周琦.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2):2924,2971.

[2]杨晓红.预见性护理程序在64例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5(6):3357-3357.

[3]李伶俐,文娟,余文鹃等.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应用[J].医学信息,2014,28(34):224-224.

[4]曾莹,陈芳兰.预见性护理程序对老年痴呆症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120-121.

带虎的成语范文3

【关键词】朱仙镇;木板年画;传承;保护

木版年画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木版年画融合了绘画、雕版印刷、民间戏曲、民间文学、民间信仰等多种艺术及文化内涵,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民间美术形式。中国的木版年画分布范围很广,不同的地域特色、自然地理环境及民间风俗使不同区域的木板年画所呈现的艺术风格别具特色。位于中原腹地的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因特有的地域风俗使其极具民间性和乡土味,在中国年画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一、朱仙镇木板年画的渊源

中国的木版年画产生于宋代。北宋的都城正是现在的开封,受到统治者们的影响,宋代的文化艺术发展蓬勃生机,民间的文化艺术也受到波及,得到很大的发展。宋代的市井文化高度发达,《清明上河图》中呈现出的北宋京城汴梁就是这样一个世俗生活丰富多彩的面貌。经冯骥才先生对此画的研究,在画作中出现了叫一个“王家纸马”的售卖年画的作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宋代的中国,木板年画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民间美术形式存在于百姓生活当中。

雕版印刷技术也促进了木版年画的发展和普及。木版门神画在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的影响下也应运而生。每逢临近春节年画就很受欢迎,特别是到北宋的中后期,民间雕版印刷技艺发展越发的纯熟,年画的题材也更加多样化,《如梦录》中记载宋朝时“纸马铺遍布全城”,即可窥探当时的场景。《东京梦华录》中有关于民间木版年画最早的文献记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木版年画源于宋都开封,在宋代时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现实境况

由于受到时代变迁、经济发展、文化习俗信仰逐渐产生变化等多种原因,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在当代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民间的文化艺术在现代文明的强大影响下是逐渐被边缘化。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当下所面临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如:机器胶印等先进的印刷技术的发展冲击了传统手工木版年画的制作;民族传统节日的淡化和西方外来节日的被重视的冲击;现代人们消费艺术品和使用生活物品的习惯变化;人们居住地由过去平房到现在楼房的变化,使得年画无处粘贴等等因素,加之传统年画的形式与内容和当下的社会发展显得不是分协调,不能很好地融合到市场经济中去……这些都是导致年画逐渐衰败的主要原因。

伴随着我国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村镇的自然环境也发生了改变,过去的村民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居民,他们所生活的人文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严重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特别是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近年来,我国对这一现象十分重视,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古老文化作为了一种文化遗产被保护了起来。原生态保护是对民间传统文化最好方式,然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形势下,这种措施显然与之产生矛盾,这也正是在保护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中所面临和抉择的重要问题。

三、朱仙镇年画的保护措施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危机,生存境遇不容乐观,这其中就包括朱仙镇木版年画。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对其抢救工作非常重视,持续开展,但相对应的理论研究工作相对滞后,亟待完善。此外,对濒危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文化等价值进行积极的宣传,促进人们思想的提高和转变,使民众自发的有意识的对原本漠视的民间文化加以传承和保护至关重要。在理论研究方面,相关专家和学者要更加的深入研究,挖掘出更多宝贵的价值和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注的不仅仅是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更多关注的是关注的是民族文化对整个民族存在的作用,精神遗产在民族精神和民族发展的传承中所起到的突出作用,彰显的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特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特有的现实意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人类遗产保护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木版年画己成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贵遗产,在我国众多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形式中,木版年画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它所特有的艺术语言清晰地展现出了农耕时期大众的心理活动,本真地刻画出大众的心灵寄托,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古以来我国民间文化生活的景象。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我们要加以传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 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M].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 1954.

[2] 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朱仙镇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10.

[3] 冯骥才.守望民间[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4] 沈泓.年画之旅——朱仙镇[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6,1.

带虎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 环城游憩带 旅游经济联系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传统节日文化与榆林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研究”(12JK0184);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榆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20011SKJ15)。

国内学者对环城游憩带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邹积林(1990)在旅游区划空间形态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城市周围的环状区形态。李久全(1999)观察到了西安环城风景区的旅游开发模式。吴必虎于1998年提出环城游憩带概念,并在2001年,以中国最大城市上海为案例,对影响ReBAM的形成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之后环城游憩带的研究不断增多,并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主要从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与农业旅游的关系、市场与资源、空间结构与特征方面着手。

研究方法

1.模型构建

空间相互作用是由厄尔曼创立的用以表示两个地理区域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术语。在厄尔曼看来,这种相互依赖是对某一单一区域人――地相互关系的补充,空间相互作用包括货物、人口、货币和信息在地域间的流动。经济联系量,或称作空间交互作用量,是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既能反映经济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

在梯度推移理论中空间相互作用量借助牛顿万有引力公式进行描述:

(1)

式中:Iij为i地与j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Mi、Mj分别是i地与j地的地理质量(如人口、产值、交通以及制度与政策等情况),它可以影响到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Dij为i与j两地之间的距离,K、b为常数,可根据实际情况用回归方法求出。

同样,我们可以用类似公式来测度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用以反映中心旅游城市对周边区域的旅游经济辐射能力。不过,此时的M不再代表地理质量,而是表示旅游潜力(如交通可达性,资源基础,环境条件等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到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模型:

(2)

式中:Aij为城市i的旅游经济隶属度;Iij为城市i与N个中心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量,j从1到N。

还有一个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就是中心城市如何确定。我们可以单独根据城市土地面积、城市人口规模或者城市经济水平来简单度量,而聚类分析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实证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 长江三角洲简介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的全部,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共计15个地级以上旅游城市,面积近10万km2 ,占全国国土面积约1%。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业发达, 城市不仅沿海岸线、大江大河线依水而兴,而且还沿铁道和公路线不断扩展,形成了一种“交通走廊式”的城市发展格局。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均坐落在半径为300公里的范围内,这一距离符合我国城市居民出游的一般规律。

(2)聚类分析

徐知渊(2011)从旅游资源条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接待设施条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自然人文环境条件六方面考量,选取了35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长江三角洲16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实力。本文在此基础上用SPSS19.0软件根据其得出的旅游竞争力强度得分指标做k-means聚类分析将15个城市分为三类,结果如下:

表1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得分

Tab.1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score of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图1:聚类分析 图 2:每个聚类案例数

Fig 1 cluster analysis Fig2 Each clustering Case number

由结果可以看出,上海是第一类,总体最优,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的类,第二类是得分为正值其他5个城市,第三类是剩下的9个城市,得分为负数。因此,我们设定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为长江三角洲旅游中心城市。

(3)旅游经济联系度测量

根据式(1),令K=1,b=2,Mi= ,Mj= ,则公式变成:

Iij= × /Dij2

Pi ,Pj分别为城市i和j的旅游总人次;Vi,Vj分别为城市i和j的旅游总收入(这里Pi,Pj,Vi,Vj采用2011年统计数字);Dij为i和j两城市最短的交通距离(用2011年区域内的公路、国道、高速公路,用google地图度量,单位为km)。Iij(单位:亿元・万次・km-2)为长江三角洲城市之间旅游经济联系度。(表2)

表2 长江三角洲城市之间旅游经济联系度

Tab.2 the strength of tourism economic linkage during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上海与苏州表现出最强的经济联系度,其次为无锡、嘉兴、杭州,最弱的为绍兴、常州和泰州。这与王苏杰、卞显红(2005)分析的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度存在着一定的变化。上海与嘉兴之间的经济联系度有所提高,经济联系度最弱的城市已由舟山、镇江、湖州变为现在的绍兴、常州和泰州。苏州与无锡之间表现出整个长三角中经济联系度最强的两个城市,说明长三角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城市间距离有很大的关系。

(4)旅游经济隶属度测量

旅游经济隶属度是指旅游经济的辐射空间和影响范围。本文以聚类分析中的前两类城市为中心城市。国家级旅游城市上海和省级旅游城市南京、杭州和苏州及无锡和宁波。由式(2),j从1到6,得出:Aij=Iij/ 。Aij为长江三角洲城市之间旅游经济隶属度。

上海的旅游经济影响最大的城市是苏州,其次是无锡、嘉兴和杭州。无锡对苏州的经济隶属度大于其对南京的隶属度,因此应该划分苏州的旅游经济圈。南京旅游经济影响较大的城市有常州、镇江、扬州和泰州。杭州影响较大的城市为宁波、嘉兴、湖州和绍兴。苏州影响较大的城市为无锡。

上海与苏州表现出最强旅游经济关联,无锡与上海联系位居第二,苏州和无锡应在上海环城游憩带。南京与长江三角洲城市之间具有较强旅游经济联系的城市为常州、镇江、扬州和泰州,形成了明显的旅游经济联系紧密区,镇江和扬州属于南京环城游憩带。根据杭州与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杭州环城游憩带可以包括宁波、嘉兴、舟山、绍兴与湖州五市。舟山与宁波旅游经济隶属度最高,然后是杭州,把宁波划入杭州环城游憩带。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44-345.

[2]转引自山村顺次,新观光地理学[M].大明堂,1995:135.

带虎的成语范文5

关 键 词:老弄堂 传统文化 景德镇 城市发展 融合

引言

老弄堂见证了千年瓷都的变迁,是景德镇传统文化和城市魅力的精华。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和工业化生产的推广,加之人们对老弄堂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关注程度不够,老弄堂逐渐失去原来的味道,产生了诸多问题。目前,延续传统文脉与保持地域特色,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共识。如何保护、更新老弄堂历史街区,让其重现生机而又不丧失自身的文化魅力,是当今景德镇城市更新设计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景德镇老弄堂概况

景德镇老弄堂形成于五代、宋,成熟于明清,曾有“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弄”之说,其建筑类型主要有民居、店铺、会馆、制瓷作坊、窑房等。这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而且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更是千年古镇风貌变迁和陶瓷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舞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时至今日,景德镇老城区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古民居、瓷作坊,和以它们为元素而串联起来的老弄堂。主要集中在南起小港嘴,北至观音阁,东起马鞍山,西至十八渡、三闾庙的范围。尽管我们很难再看到建国以前完整的老弄堂,但是,能够在今天见到分布之广、数量之多的老弄堂的城市已经为数不多了。

随着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人口增加和旧城区改造,部分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老弄堂受到破坏,公共基础设施逐渐陈旧,交通变得拥堵,空间环境日益局促,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老弄堂更新改造刻不容缓。

2.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的内容

老弄堂是景德镇城市发展的基础,承载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是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的主要内容。按其存在形式主要包括两部分:有形遗产(也称物质文化遗产,如古民居、古作坊、古窑房为代表的老弄堂建筑、古窑址、陶瓷文物甚至弄堂格局、空间秩序、环境风貌等)和无形遗产(也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制瓷工艺、传统民俗等)。两者是皮与毛的关系,有形遗产是无形遗产的载体,无形遗产在有形遗产上累积、发展。它们是景德镇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丰富的陶瓷文化内涵。

3.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的关系

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目的相同:保护是为了留下丰厚的文化资源,提高人们的精神享受水平;城市发展是为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充实便捷。

保护老弄堂传统文化是景德镇城市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保护就是最大限度地延长老弄堂历史街区的寿命,挖掘、发扬瓷都的历史文化内涵,吸收和综合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并赋予现代意义,使保护与发展结合,确保景德镇城市的特征与个性的延续,使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和谐统一。同时,景德镇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城市的进步就必须承扬地域传统文化,促进景德镇城市发展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创造出富有个性、延续传统的地域性特色城市景观。

4.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研究意义

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相融合对景德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意义重大:有利于保护老弄堂格局,传承景德镇特色建筑文化,展示城市魅力;有利于继承千年制瓷及历史民俗文化,宣扬瓷都地域特色,使城市的发展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整合经济、文化、旅游资源,创造瓷都新气象;有利于创新城市形象及亲和力,连接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促进景德镇再现古镇风貌并缔造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名城。

5.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原则

5.1以人为本原则

居民是老弄堂的主人,传统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以保护老弄堂传统文化、服务居民、促进景德镇城市发展为主。首先关注老弄堂居民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可借助原有的民居、商铺等场所适当统筹,合理规划,保留并强化其生活氛围,让老弄堂环境具有亲切、宜栖、多样等特性,更贴近百姓生活,更具场所魅力,突出居民的主体地位。

5.2安全性原则

老弄堂建筑大部分是砖木结构,由于长期风雨侵袭,缺乏维护,有些已成危房。为真实反映历史,老弄堂建筑结构一般是不允许改变的,在工艺上使用原技术与材料本身就是古建筑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部分不妨碍建筑原真性表现的地方,如建筑内已破旧不堪的木楼板,可采用混凝土现浇楼板等现代建筑材料来替代。保证建筑结构上的安全,使古建筑满足现代防腐、消防安全的要求。

5.3时代性原则

任何历史建筑都不可能完全保持它建成之初的状态,因而对老弄堂传统文化的保护是指在适应时代需要的同时保护它自身的特色,不是禁止改变,而是对发展要加以控制。不应过分强调保护传统文化而牺牲城市环境的舒适性和创造性,要使城市有机生长、协调发展。

5.4可持续发展原则

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与周边城市环境如何融合、如何可持续科学发展等问题的探索。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是作为历史产物和未来改造者对当代的一种理解,不只是为了过去而尊重历史,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历史。既对老弄堂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又能确保传统物质空间形态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形成和谐的关系。

6.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方式

景德镇既要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参与到现代文明中去;又要传承历史文脉,使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现代语境下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再拘泥于形式的延续,而必须通过传统与现代的交流和互补,创造具有个性的城市景观特色空间。

6.1借鉴、更新保护理念

景德镇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的城市,只有更新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理念,才能使传统永不褪色,创造出景德镇独具个性的城市魅力。通过现代语言和设计手段呈现传统要素,借用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形式和技术,营建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特色环境空间,使景德镇城市能够依托特有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魅力,如将老烟囱做成广告景观塔之类的设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的完美结合,似乎可以感受到在现代文明笼罩下的历史回音。

6.2老弄堂格局保存与完善

老弄堂街巷多、分布广、面积大,在传统文化保护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首先要保存、保留老弄堂传统街区的独特布局。整体遵循原有的网状式格局,集中整合、全力打造老弄堂。通过整体布局和详细分析,将南起珠山路北至观音阁,东起莲社北路西至昌江及三闾庙划定为重点保护区。以已具备基础条件的前街(中山北路)和改造后的斗富弄为依托,以纵横交错的老弄堂为经纬,以古窑房、古作坊、老店铺等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统一为特点,在整体上形成一个代表景德镇传统文化的历史风貌区。在保护好相应的历史遗产的同时,可考虑在老弄堂与新城区交接处局部打破传统构型的限制,作为与现代城市的过渡性区域,形成适宜人居、休闲的开放空间,以适应现代城市生活。

6.3老弄堂传统文脉的传承

城市不更新就会衰落,但城市发展不能摒弃历史,从理论上讲,城市最深刻的特征在于它的文化,而文化又常常深植于传统中。任何一座现代城市要想获得独特的精神内涵,对传统文脉的传承是必不可少的。老弄堂是景德镇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传统文脉是景德镇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所在,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沉淀、遗迹和风貌。尊重历史、保护遗迹、传承历史文化是城市文脉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使这些沉淀着悠久岁月的老弄堂传统文化与现代景德镇城市空间有机互融。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城市新的内涵和形式,使老弄堂文化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成为景德镇永恒的精神依托和文化象征。

6.4老弄堂陶瓷特色的突显与延续

现今“特色城市”的城建理念逐渐被大家所重视。老弄堂拥有悠久制瓷历史和陶瓷文化资源,是打造景德镇不可多得的特色要素。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和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中,需要把陶瓷文化的特质巧妙地体现出来,在陶瓷文化内涵的挖掘、利用上下功夫。通过各种手段,弘扬陶瓷文化,培养民族精神,营造人文氛围,将陶瓷文化特色显现和传承下去。

老弄堂中对原有制瓷作坊、窑房的恢复,传统民居、会所的开放,陶瓷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传统制瓷工艺的展示,陶瓷世家、当代名人陶艺工作室及各式陶瓷店面的设立,无一不根植于陶瓷文化的传承。同时,陶瓷作为现代环境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已很成熟。选取代表性的点和独特视角对陶瓷文化进行再现和重构,以雕塑、壁画、墙地砖、公共设施等可感的艺术形式介入弄堂环境空间,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有助于彰显和延续城市文化特色。

6.5老弄堂建筑保护及创新

建筑本身就是老弄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多为二、三层,以线性布局为主,整体统一,呈现丰富的徽派建筑风格,多用以维修窑炉而废弃的窑砖修成,兼顾明显的地域特色。要正确认识老弄堂传统建筑形式的精神和内涵,使景德镇城市建筑植根于传统文化。在保护老弄堂建筑文化的前提下,对老弄堂建筑进行保护、修复、更新、扩展。不仅要注重历史文化性,还需融合时代特征,发挥创造性设计思维,让老弄堂建筑能够融入现代城市发展当中,同时又影响新建筑,使现代景德镇城市建筑能够吸收传统中的优势元素,形成一种互相融合的局面。例如用简化、变异等手法对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形体(如马头墙、牌坊、窗格等)进行设计,创造出地域化、人文化的建筑符号,使之升华为大家认同的标志兼具时代特色。这些设计保留了传统特征的同时,体现出文脉的延续和时代特征结合的创新精神。只有立足城市环境特点与要求之上的合理保留与改造,才能满足人们对新时代审美情趣和功能的需要,创造和谐有序又富于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样式,并达到空间情调的协和感。这样才能加深时代性在老弄堂传统精神上的延续,让老弄堂传统文化在现代景德镇城市格局中充分发挥适应时展的作用。

6.6老弄堂民俗风情的承扬与再现

老弄堂是人们解读当地文化、民俗民风最快捷的窗口。现今,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制瓷业的发展,源发于老弄堂的民俗民风,有的延续至今,有的已发生演变。作为老弄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联系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文化纽带。

在景德镇城市发展中应从深层次去把握当地独特的传统民俗风情,为民俗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空间。首先,结合每年一届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把一些传统的行业庆祝如烧灯窑、唱堂会、拜风火神、暖窑神等作为展示传统文化的纪念活动举行。其次,择重点恢复部分老弄堂原有的会馆建筑。会馆是老弄堂制瓷行业同乡联络聚会,同时又是祭祖、举行春秋大祭、行业执事的场所。会馆是老弄堂民俗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恢复其场所特征,有较高的纪念价值。另外,结合当下出现的“陶艺热”现象,根据城市空间布局,设置一定数量的陶瓷艺术家工作室、陶吧等,作为对新出现的民俗活动的回应,必将形成一道独特风景线。

6.7老弄堂旅游的挖掘与开发

老弄堂是在千百年制瓷发展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建筑景观、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共为一体,是景德镇旅游产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努力发掘老弄堂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景德镇城市文化新名片。围绕传统文化旅游为主题,依托老弄堂的历史风貌,融入当下生活元素,将老弄堂打造成特有的陶瓷文化氛围旅游休闲景区。区内设有古建筑文化展示、陶瓷文化旅游、瓷器购物街、陶瓷名人作坊、民俗文化展示、特色地方餐饮等具有历史性和代表性的景点项目,融入参观旅游、陶瓷购物、考古研究、古建筑开发、休闲娱乐的文化产业链之中。先要加强老弄堂旅游资源保护,改善环境面貌。重点建设入口景观、重要古建筑、陶瓷购物街、老弄堂会馆文化区等核心景区,完善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除了老弄堂旅游景区特有的优势外,借助与其相邻的已开放的御窑厂、龙珠阁、昌南阁文化旅游区,最大限度的开发、整合旅游资源,必将对瓷都文化产业和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结语

老弄堂作为景德镇千年历史的见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承担着融古纳今的作用。要使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有机融合,必须构建属于自己的当代城市发展文化理念。在尊重老弄堂现有条件和传统文脉的同时,也应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自觉地吸收先进文化。以现代文明的最新成果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味,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使老弄堂在景德镇城市建设中进一步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并与现代城市相契合,共同烘托出千年瓷都的深厚韵味。

本文为201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历史?延续——关于景德镇老弄堂的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互融的设计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G2011095)

参考文献

[1] 陈雨前,江华.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10月

[2] 江华.景德镇老城区陶瓷历史文化及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探讨[J].南方文物.2003年第1期

[3] 傅筱,高庆辉,马骏华.探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景德镇老城区的保护与改造规划设计[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10月

带虎的成语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城市商业,空间

0 概述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时代,它呼唤新的秩序、观念及模式,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机遇。说:“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它使得交易场所、交易时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物品种类也更加丰富,同时减少了中间环节,加快了交易速度,因而它势必会对城市商业空间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商业模式及空间形态。从本文来说,城市商业空间要做加法,“+”除了技术上的“+”,更重要的是,在思维理念、营销模式上的“+”;要建立起人、店、商品的数据关联,掌握目标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行为,从而更好地探讨商业空间的建构与重塑。

1 “互联网+”时代实体城市传统商业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不仅对传统商业的连接方式、消费方式、消费形式的改变产生了影响,还对其生产方式、商品和服务等供应链的组织方式产生一次深刻的变革。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对称、地域垄断的能够问题都不复存在,这彻底动摇了传统商业的基石;从产业战略态势上来看,供给者从强势变成了弱势,而消费者被赋予了无上的权利,从而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由于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意识与行为习惯的改变,商业内容、空间结构与形态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商业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大众服务,如果商业不改变自己的话,就无法适应消费人群的需求。

2 “互联网+”时代城市商业空间的构建与重塑

对于现在的商业行为和商业空间来说,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要素促进了全新的商业业态,推动传统商业空间功能多元化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因此,城市商业空间要主动迎合大环境的改变,从业态上和空间塑造等多方面来改变自己,让受众参与到这个空间里来,从而实现消费的体验过程。

2.1 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城市商业空间也将注入新的元素、产生新的变化,并呈现出传统实体商业空间全新的发展趋势。

(1)业态多元化。未来的城市商业空间将集购物、办公、娱乐、休闲、社交、配套居住等功能一体。与传统的综合体相比,“互联网+”时代下的城市商业空间更加追求业态上的跨界重构和创新,且其业态将呈现更加娱乐化、知识性、复合化和多元化。在美国西雅图,星巴克把工厂搬进咖啡厅,人们不仅可以喝咖啡,还可以尽情体验咖啡文化。进店之后,人们还可以实景观摩一颗咖啡豆是如何变成咖啡的,其不但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咖啡的烹煮和烘焙过程,同时还能伸手触摸各种材料。

(2)主题特色化。“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商业空间更加注重主题性,以文化、艺术、生态、互联网、健康、娱乐、社交等为特色的主题将常态化。此外,多主题的叠加,能够彰显产品特色、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还可以打造具有地域性的主题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和展现其文化独特性。

(3)休闲体验化。“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商业空间将以休闲体验为核心,从以物质消费为主导向转变为以精神消费为主导,未来将更多地从功能上进行改变,文化、休闲、娱乐和社交将逐步代替购物消费;产业上将打破生产、生活、生态、生意的界限,从功能分离走向“四生一体”,从而凸显娱乐、购物、体验等休闲元素,营造休闲体验的环境氛围。

2.2 复合感性的空间

传统的城市综合体商业的空间划分形式较为明确、单一,“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商业空间重在打破当前的空间维度,在建筑内部空间上下功夫,让艺术、娱乐、办公和可体验的商业空间复合能够融为一体,并与艺术、人文、自然等元素结合,加强体验性和独特性。

首先,室内空间生态化。如K11在三楼打造了近300平米的室内体验种植区,突破了室内环境的局限,利用多种高科技种植技术让绿色植物在室内自然地生长,使得人们在购物休闲的同时,还能近距离地接近大自然和感受室外空间的乐趣。其次是室内空间室外化。在室内打造室外的景^环境,创造更加愉悦的感官体验。其次,垂直空间街区化。如重庆洪崖洞的4条街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在街区里面灵活搭配,让游客的体验更加丰富。最后,室内空间艺术化。如重庆的元色餐厅,将时尚T台艺术与传统的餐饮相结合,让空间更加立体化,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展。再比如,2016年6月在郑州万象城中进行的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国际)美术学院毕业展开幕活动、毕业作品展及创意市集活动等,实现了高校原创艺术与城市商业的完美结合。

2.3 人的模式

互联网让商业回归本质,商场不再是只提品信息给顾客的场所,而应该重视与顾客的情感链接。顾客需要的是和商场的情感连接与交互,商场要让顾客觉得其不再是冷冰冰的品牌,而是一个人格化的品牌。都说服务在于细节,细节关乎成败。河南省新乡市胖东来百货就把“细节”做得十分到位,比如,其除了每层楼都有公共卫生间外,还分别在一楼和二楼设置了母婴室、无障碍卫生间、直饮水等公共便民设施;同时还在二楼设置了吸烟室,充分考虑了在购物之余每位消费者的各种需求。这对于位于三线城市的新乡市中的胖东来百货来说,能做到这样的人性化的服务,实属难得。

3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下,笔者希望通过对城市商业空间的构建和重塑研究,去帮助人们来认识这样一个新的模式,使其主动迎接挑战,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

首先,基于“互联网+”具有城市生活的建构功能,改变传统城市日常生活,构建城市生活的现代性内涵,从而探讨“互联网+”时代城市商业业态的变革。笔者在文中总结并归纳了新经济形态下,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时空观念对城市商业空间的发展趋势产生的影响。其次,基于网民对“互联网+”空间的生产及其之间的社会互动,展示了“互联网+”消解了原有城市商业空间原有的结构,并将其重塑为一个承载多元的社会文化、消费文化和融合情感氛围的空间。进而,我们可以从商业空间业态、商业空间形态与空间设计等方面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的模式。最后,提出“互联网+”时代下城市商业空间的有关策略,使得这些空间具有体验性与创新性的意义。这里的体验、创新不单单考虑一个概念,而应该把体验性落实于空间,变成实体商业服务的一部分,进而达到全方位的体验。当然,实体商业不应该只关注顾客的消费,还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服务品质。

参考文献:

[1] 马妍,李苗裔.“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商业功能空间演变及规划响应[J].规划师,2016(04).

[2] 王振坡,翟婧彤,贾宾,郑志恒.“互联网+”时代下城市商业空间布局重构研究[J].建筑经济,2016(05).

[3] 陈虹,刘雨菡.“互联网+”时代的城市空间影响及规划变革[J].规划师,2016(04).

[4] 蒋宏.“互联网+创新创业+休闲”:未来城市生活方式的思考[J].中国名城,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