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故乡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故乡里范文1

4月30日那一天,我们去故乡里游玩,故乡里公园的农家风光、水乡风情令我最难忘。

那一天,我们乘着空调巴士去故乡里公园游览。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的,笑声回荡在车上,不知不觉的,竟然已经到达了故乡里了。一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几个青盆,青盆大约10厘米高,两只耳把特别像炒菜的锅把子似的。我兴高采烈地走到青盆前,心中充满了好奇:咦?这是什么呢?当听完导游哥哥的讲解后,才知道这个青盆的玩法。首先,我把手放进水中浸泡一分钟左右,再抓住耳把不停地摸厂摩擦,不一会儿,青盆里就会跃出雪白色的水花,真是太稀奇了!

向远处眺望,有一条小河,小河的对面就是水乡风情街了。里面有一尊尊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铜像。有的下象棋,有的小孩在赶猪、赶鹅,还有的是爷孙在吃田螺......这一幅幅逼真的画像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农家风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小孩从河里抓了几只螃蟹,可一不小心,却把装螃蟹的篮子掉在地上了,一只只螃蟹爬了出来,小孩看得目瞪口呆,这真是一个粗心的小孩啊!

走出水乡风情街后,我就来到了小河旁。这一条小河深七十厘米左右,水很清澈,纤尘不染。只要微风拂过水面,水面就会荡起一条条粼粼的波汶。小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接着又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玩。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时代,回到50年代的当地人们生活习俗,但在故乡里公园中却可以让你亲身体现50年代的农家风光。

故乡里范文2

总在童年吧?有些恍惚于那份朦胧的久远了。还记得那口盛满了乡愁的古井,大块青石叠砌成圆环形的井栏,一身苔痕,幽古而黯淡的色调,井里藏了什么?是停驻了长年岁月中风霜雨雪的模样还是存贮了世间沧桑而现的一井叮当?那自井壁深苔聚集的水珠,滴的那么安详,像是年迈而满脸寿斑的祖母独坐于春风柔软的古宅里光滑的青石坎上沐着满院的暖阳脸上的表情。每逢明月交替的朔望,我常于梦境中见自己在袅袅炊烟中担两只水桶而过井湄,醒来时只发现湿了枕席。

抬头看看吧,那轮白着脸的,月。

我不是李白,未曾吟过“儿时不识月,呼作百玉盘”,只是爱月,即便只是清幽如水的月光。你该听过摇起一野月华,传自木楼檐角的风铃声罢?古宅的木楼曾当着街心,在古韵弥长的江南村落,即便是起自石基上的木楼,也是有气派的华居了,那幽古劲儿,似曾在幼时习诵的唐诗版画上见过。据说古屋是曾祖父在日建造的,我出生时,曾祖父已长眠在三里外山野中了。木楼檐下有大扇撑起的窗,父亲就常在此望月独酌,父亲登梯而上的喘息溢满了这满楼的清冷,那清冷穿透着数年的风月,一直定格在我记忆的帷幕上,兴许是那月色与流逝的时光同属一种流离的变体而相容于记忆中,不然,分属于不同的时代遥隔了千百年的文人墨客们何以竞相吟咏明月呢?

明月以温柔的静静流淌的月光携着夜空濯洗我早熟的忧伤,而故乡并不是忧伤之所,村野近郊的秋浦河便常以四季的流淌映照我欢乐的容颜。河边是常有木竹制的码头,窄窄的升向浅水滩变成捣衣之地,每每随母亲去河边,便可见金阳像万千点水的蜻蜓逐舞在清脆的棒杵声中,杵声远落,撞起若干年后心灵空悠的回响:母亲,你带笑的影子摇荡于波上,那明媚的荡漾一如你手把着摇床所唱的儿歌,多少年后,我耳际还盘旋着那波流于岁月之上的捣衣声,唯我深知那声音其实传自你最母性的手掌。

我愿回乡,归入江南童年里古老的沧寒,即便不去触碰父亲存了多年的酒盏,也好独闭柴门听一夜雨打窗扉,中宵梦回时也能见一豆焰明浮于半壁,母亲曾在灯下为我缝制的虎头鞋,游子一吟,于是,秋寒远去,徒留低吟。

故乡里范文3

悠着飘飞的风筝

往前跑

童年

在晴空下,似

燕子

拿着画笔的风

三月里

和激动

把梦涂成蓝色

而今,天是蓝的

风筝却装载了沉重

《雨中钓鱼》

雨,凿开了水泡

杨树下的水面

宛若镜子

倒影如烟的童年

河边,支起的鱼竿

静静等待

一颗心

在惊呼后,泛起水样的涡子

现在,我在钓鱼

每每收获颇丰

故乡里范文4

心潮澎湃故乡行

韩启纲

光阴如流水,羁旅天涯,离开故乡已弹指数十春。我总是想和我的儿孙一道回去,让在异地他乡落地生根的年轻人感受故土的芳香、故乡人的温情,这次终于如愿以偿。

为了避开国庆出行高峰,儿子调换了休假,9月29日,我们一家三代人即驱车离沪西行,赶赴老家韩家冲。韩家冲距离湖北秭归新县城茅坪约5公里,距离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约6公里。

族侄特意到县城迎接我们,一进家门,族弟阿国、阿森、阿平、阿宝和其他外姓乡亲二十多人早就等候在那里,真所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昔别君年少,儿孙忽成行”。我带领老伴、儿子、孙女和他们一一见面,几个小老乡立刻拉着孙女去摘板栗去了,我们则坐下来喝茶聊家常,久别重逢,说到动情处竟然泫然流涕。

故乡的变化日新月异

茶园翠绿、果树满山、水泥路修到了村里

且不说雄伟的三峡大坝、壮观的西陵长江大桥就伫立在家门口,就说茅坪吧,原来只不过是长江边一无名小镇,现在变成了秭归新县城所在地、一座适宜居住的现代化新兴城市。

从前,这里没有像样的工业,现在,经济开发区内生产高科技产品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农民们昔日靠种植单一的粮食作物为生,一年忙到头也维持不了温饱,现在修了三峡大坝,退耕还林全部改种茶叶、柑橘、板栗等经济作物,放眼四望,青松翠竹掩映,茶园层层翠绿,果树满山岗,不但减轻了体力劳动,收益也成倍增长,很多人家都盖起了三层小洋楼。

茅坪到韩家冲原来是羊肠小道,运输只能用背篓背,背得太累了也无法放下重物休息,必须借助于打杵支撑住背篓,才能歇一歇。现在拜“村村通”工程所赐,乡村小路都修成了村级公路、水泥路面,不少村民购起了摩托车和货车,甚至还有小汽车,每年几千吨茶果土特产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成为村民开发经济园林的致富路。

家乡人的喝水问题也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小时候,我最吃不消的就是下山担水,现在吃的是山泉水再经过生物慢滤池工艺处理的自来水,再也不用去担水,而且可以直接饮用,比城市里的自来水不知道甘甜多少倍。以前做饭的燃料是柴草,烟熏火燎的,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既卫生又快捷。至于彩电、冰箱、洗衣机早已不是稀罕奢侈之物。

感受乡亲们的情谊

为父母扫墓、“鱼席”、丰富的特产馈赠

闲聊了一会儿,在族亲们的簇拥下,去给我的父母扫墓。当我们攀援陡坎、穿越荆棘来到树林深处我父母的坟墓前,追思起他们的养育之恩,却没有福气享受到我的报答,我的心沉沉的,充满了愧疚与自责,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泪如泉涌。所幸的是,族亲们把我父母的坟墓看护得好好的,我心中油然升起了一股感激之情。

中午,在族弟阿森家里吃饭,二十多人坐了两桌,按照老家的风俗菜品要用“十碗”、“八扣”、“鱼席”来招待宾客,中间一行摆四碗,两边两行各摆三碗,年长客人要坐上席,因此,我和老伴谦让不过,只好坐在上席。游子归乡,桌上自然少不得摆的是家乡风味特产呀!长江白刹肥鱼、刁子鱼、板栗烧仔鸡、扣腊肉、香肠、香菌炖猪蹄、蘑芋、懒豆花、炸广椒、炒阳荷、凉拌鱼腥草、萝卜饺子、凉虾……主食副食洋洋大观,各食所需。我那小孙女从来没有见识过炒阳荷、萝卜饺子,直盯着吃。

七天假期转瞬即过,儿子要赶回上海上班,我们只得依依不舍地和故乡告别。乡亲们纷纷以各色老家特产相赠:三峡苕酥、糯米花糖、草鸡蛋、大板栗、红皮小花生、豆豉、木姜子、柚子、茶叶、稻花香酒……我收下了这沉甸甸的礼物,更感受到家乡人的一片深情。

再见了,故乡!我挥一挥手告别了故乡,我只是一朵云彩,虽然飘荡在故乡的天外,故乡永远在我心怀,游子我还会回来。

外婆家的“泉水叮咚”

马蒋荣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跳下了山岗,走过了草地,来到我身旁……”这首《泉水叮咚》的歌曲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几乎成为每个唱歌人的最爱!我直到现在也一直喜欢唱这首歌,而且每当唱起这首歌,就好像朦胧中又一次到了外婆家,好像又到了那口在接水的水缸边!虽然外婆已经作古四十多年了,里山人的生活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知道那眼泉水还在。

外婆家是在离绍兴市区45公里的一个深山坳的半山坡上,长途中巴招呼站下来后还要走上一刻钟的山路。在改革开放前,几户祖祖辈辈生活在此地的同姓“里山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六谷蒲”(玉米棒)加工的“六谷粉”做成的“六谷糊”、“六谷糕”是他们常年的主食, “撖菜桄”(米苋梗)和“霉干莱”是他们常年的“下饭”。一年365天,一眼泉水沿着老屋边的一条明沟,不管春夏的多雨,还是秋冬的干旱,以一样的流速、一样的流量“叮咚、叮咚”地跳下了山岗……过去,外婆家吃的、用的水都靠这股小小的清泉。每天晚上,他们往水缸里接水,接满一缸水要一个多小时。小时候每年放寒暑假,我总要和母亲到外婆家住上一些日子,所以每天晚上总能够听到接水的声音。

里山的竹管子媲美

上海的自来水龙头

记得小时候的我非常调皮,我曾经想弄明白为什么这个竹子能够像上海的水龙头一样,想放就放,想关就关。那天,我偷偷爬到屋后接泉水的地方,发现那水原来就是从山上石头缝的一个泉眼里流下来的,山坳里的几户农家的接水竹管都从这里一段一段地接出去。我的外婆家是第一家,这根竹管一接上,其他的竹管就没有了水;如果第二家接上了水,第三家就没有了水……就这样他们这里世世代代已经约定俗成:我外婆家因为离泉眼最近,所以每天晚上才接水,而离泉眼最远的农户就每天早上接水。大家都接满水后,这泉水就“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

太阳能热水器里用的

仍然是这股清泉

如今,外婆的老屋已经早就被我两个表哥改建成三层楼的一排外贴墙砖铝合金门窗的“小别墅”了,屋顶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不过,他们用的、吃的还是这眼泉水,只是在屋后流出泉水的地方用大石头垒起了一个平台,上面修建了一个约4米见方的有盖大水池,接水的也不再是毛竹片了,而是自来水管子和开启自如的水龙头!当然由于水池装了溢流孔,所以仍有细细的泉水“跳下了山岗……”

最终,这股泉水流到一个叫南溪的小河交界处,在那里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水利厅立了一块大大的大理石碑:小舜江(南溪)绍兴源头水保护区,严禁任何污染!唯愿外婆家的泉水永远清澈明晰。

又见三婶儿

赵玉玲

1998年退休,我回了一趟老家,去看望那

个曾经给过我无数快乐的小山村,还有我魂牵梦绕的三婶儿。

坐在车上,一颗激动的心又回到了从前――那是个小山村,十几户人家坐落在河的两崖上。那个时候家里来个青岛女孩,晚上半村人都会到你家串门,借着昏暗的灯光来看你这个“青岛客”。

三婶儿是个快活人儿。在孩子群里,就像一只老母鸡,咯咯地笑着,忙活着,喂鸡喂狗喂猪。我最爱喝她熬的地瓜面粥,里面放些花生渣,甜丝丝,香喷喷,我一气能喝六七小碗儿。我家东屋是放柴草的,门前一颗柿子树。柿子熟透了,啪嗒啪嗒掉下来,摔成柿饼子。三婶儿轻轻捡起来,连吹带弹,弄干净递给我,我就大口地吮吸那甜透的柿浆。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沟底那条小河,一年四季总是唱着欢快的歌。冬天,小河结冰了,我想吃那晶莹剔透的冰块,三婶儿就用刀砍开冰面,捞冰块给我吃,常吃得满嘴通红――

我真想三婶儿!我自己年龄越大,越觉得她亲切善良。

其实三婶儿的日子很累。我父母省吃俭用,常送些衣服给点钱,接济他们。可远水难解近渴,孩子们饿得嗷嗷叫。辛辛苦苦干一年,还欠大队的钱!

终于熬到了改革开放,家乡摇身一变成了开发区,几个弟妹们全都有了自己的事业:搞装修的,跑运输的,开饭店的,开馒头房的,开小工厂的,生活远远超过了城里人――

秋天的原野五彩斑斓,一条公路把我引到村前。弟妹们早已等候在那边,我边走边看,小山村全变样了,大瓦房一排排,私家车停在大树下。就在这时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向我奔来,我甩开双手,跑过去,一把抱住了她。“三婶儿!你好吗?”“好,好!怎么才来家看我!”“上班脱不开呀。”我笑了。仔细看看她老人家,身材萎缩了,头发斑白,目光混浊,额上道道皱纹记载着她的艰辛,我的泪水就下来了。

来到宽敞明亮的家,坐在三婶儿的热炕头上,握着她那双粗糙的手,我又回到了幸福的童年。再看灶间地下,摆满了鸡鸭鱼肉、海参鲍鱼。三婶儿说她的大冰箱里也是满满的。

小山村大变样了,三婶儿如今的日子,比蜜还甜!

回乡探亲前,可以做哪些准备?

1 先和在故乡的亲戚好友联系,了解那里的情况,安排好自己的住宿,也让家乡的亲戚有所准备,并且为他们准备好礼物。

故乡里范文5

故乡在梦里,

而梦在哪里?

我感到天在下雨,

那云是否是故乡的云?

风扶过我的脸,

那风是否是亲人托来的信使?

我听见了来自遥远的呼唤,

那是谁在诉说思念的情?

我看到了来自天空的微笑,

那是谁在祈祷祝福的愿?

家,那满载精神粮食的仓库;

家,那寄托情感悲喜的天堂;

故乡里范文6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教师个人水平得到较好的发挥,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情感,就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部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做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因为“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根植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质疑的重要性;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质疑解惑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种种问题,制定标准,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所幸的是,不久后的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惑”的新课改精神强有力地引导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时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力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回答得丰富多彩。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提高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呢?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在本套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上一篇清明诗句

下一篇我们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