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沙群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的西沙群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的西沙群岛

美丽的西沙群岛范文1

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很美丽的地方.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漂亮极了!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插着好多扇子;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十分可爱!

海滩上有各种各样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形态各异,多姿多彩.

多么美丽的地方呀!我向往的地方---西沙群岛.

美丽的西沙群岛范文2

1.熟读成诵,促进积累。叶圣陶先生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叶老的话,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如,《可爱的西沙群岛》(语文社S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自然段的朗读训练――

师:西沙群岛的海里都有什么样的鱼,读给大家听听。

(屏幕显示以上各种鱼的录像、文字。)

师:看到这些鱼,你想说什么?

生1:鱼真多啊!

生2:这些鱼真美!

生3:鱼真怪……

师:那就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读一读。(生读,但读不到位,师带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

(师引读)西沙群岛的鱼真多呀,有的……有的……

西沙群岛的鱼真美呀,有的……

西沙群岛的鱼真怪呀,有的……

西沙群岛的鱼真有趣呀(这一遍读时屏幕上的字幕消失),有的……

这样,学生在读中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在读中想象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境,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中,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表达句式。

2.广泛阅读,丰富积累。古人学习语文,不但主张“熟读精思”,也主张“博览群书”。鲁迅先生也主张要“多看”: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由此可见,广泛阅读是丰富学生知识的重要途径。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习作时才会表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其目的之一就是告诉我们语文教材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内容,应该构建更丰富的母语课程。教师平时要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可爱的西沙群岛》后,推荐学生阅读《美丽的三潭印月》、《武夷山的动物》,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壮丽河山及其秀美的景色。这样让学生进行更丰富、更广泛的阅读,为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的“源头活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丰富语言积累。

3.整理摘录,落实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所阅读的课内、课外读物中,摘录精彩的好词佳句,是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培养学生摘录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积蓄丰厚”,在上阅读课时,老师就要教给学生一些积累好词佳句的方法,可让每个学生备一本“摘抄本”或“采蜜集”,并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范例来指导学生进行摘录,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类摘录,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积累语言的能力。

例如,老师对课文《可爱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的摘录指导――

师:如果让你把描写海水这段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你选哪个词?请在课文中找一找。

生:五光十色。

师:(板书“五光十色”)像这样表示颜色多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师:把“五光十色”这个词换成“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行不行?为什么?

生:可以换。因为这几个词都是近义词。

生:不能换。因为水能反射阳光,这里用“五光十色”最恰当。

师:我来到商店,走到卖布匹的地方一看,那里的布是――(生答:五颜六色。)来到卖珠宝首饰的地方一看,那些首饰是――(生答:五光十色。)想象海水的样子像翡翠、玛瑙、蓝宝石,你再摘录这段话。

这样引导学生对其精彩的语句语段进行品析、鉴赏,在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之后,再让学生摘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理解了词义、积累了好词佳句,也领悟了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提高了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

积累语言的难度虽然很大,但只要语文教师积极探索积累语言的途径,并持之以恒地指导、落实,学生就能积累丰富的语言,语文素养就能得到提高。

美丽的西沙群岛范文3

一、分析题目,赏文拟题巧训练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内容的课文挺多,文章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细心琢磨、推敲,紧扣文章内容拟定了新颖,耐人寻味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以题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作者拟定题目的意图,就能帮助学生尽快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题目前面用“富饶”来修饰西沙群岛,文章就围绕着“富饶”来写,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突出海岛的美丽风光和物产丰富;通过介绍海底的水产、珊瑚突出西沙群岛的富饶;通过介绍海岛的鸟多,突出海岛是“鸟的天堂”。文章围饶这三方面集中突出了西沙群岛的确美丽富饶,令人喜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以题目中“富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再现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西沙群岛的情感,并借鉴文本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仿写拟题,拟出新颖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如一个学生结合家乡的广场拟题为《美丽的广场》,介绍了广场有五位英雄的塑像,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有满树盛开的桂花,树下的百花盛开,争夺斗艳,让人流连忘返,更让人缅怀革命先烈……小作者的这个题目与习作内容相对应,既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突出了老区环境优美,又突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心情。

二、分析结尾,首尾呼应学方法

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直接关系到文章鲜明的主题,新颖的内容,有趣的情节和作者抒发的激情。好的文章开头能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而优美的结尾则起到总结全文,展示未来的作用。文本中写景状物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经过作者冥思苦想,认真琢磨、推敲而写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尾,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首尾呼应突出主题。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开头:“西沙群岛……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文章介绍了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而文章的结尾“富饶的西沙群岛……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不仅照应开头,而且展望未来,起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2.开头起势统领全文。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的开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物,是出奇少见的,因此用“天下奇观”来介绍钱塘江大潮,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3.总结慨括定性结尾。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的结尾:“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又赞美了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技巧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如一位学生写了《美丽的花圃》一文,开头以“社区门前有几个花圃,春天,树木郁郁葱葱,有高高的青松,有矮矮的翠柏,有张开手臂的剑树,还有盛开着火红花的樱树,真是一幅风景如画的美丽花圃”来介绍花圃的美丽,结尾以“我看到如诗如画的美景,感慨千万。人人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迷人”来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整篇习作既照应开头花圃的美丽,又做到结尾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做到了首尾相呼应,写得生动、新颖。

三、品味文句,观察有序有重点

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都是作者用情感和心血巧妙构思,布局谋篇而写出来的,文章的词语与句子的运用在突出文章重点方面独具特色,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好素材。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文章开头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总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怪石多,神奇有趣;然后,具体详细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岩石的动作、神态、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突出景色的美丽神奇。接着用“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略写了黄山的奇石多的“数不胜数”,真是神奇有趣呢!这样的写作既做到布局编排十分合理,又起到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学习文本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仿写,写一写家乡的浮盖山、九石渡、老鼠岩、匡山等美景,做到在仿写练习中突出重点,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突出家乡的风光美。

2.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爱默生曾经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作者观察景物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的,在写景状物时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文就突出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的写作技巧。(1)作者写《颐和园》时是按照“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游览顺序写;写昆明湖畔的景色,是按照“长长的堤岸―湖中心的小岛―小岛的十七孔桥”的观察顺序写。这样写条理清楚,让人一目了然。(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景色时,先从整体上写长廊;接着从内部介绍长廊;最后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样按照顺序介绍就把长廊富有特点的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游人面前。(3)作者写万寿山的景色时是按照从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4)作者登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是按照“向下、向前、向东”三种观察点来写的。作者这样按照顺序把整个颐和园四周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阅读文本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水南大桥、万安浮桥、南门公园等景物进行仿写练习,学习作者运用观察顺序来写文章的方法,并巧用“首先……接着……然后……紧接着……最后……”的顺序词语,把习作写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观察变化,生动描绘。自然景物有时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如云雾、晚霞、火烧云、河水等这些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摹声都会发生着变化。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文,作者用了“三个变化”形象地描绘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1)地面变化。作者连用7个“……了”的句子和四个“变成”来写了“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老头儿、小白猪”都改变了原来的颜色,不但展示了太空栩栩如生的美景,也喧染了人们欢乐的心境。(2)颜色变化。用一个“烧”字概括描写了火烧云的耀眼,再用四个“一会儿……”的排比句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千变万化,用“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既描写颜色的变化,又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观。(3)形状变化。第3~5自然段用“一会儿”、“忽然”、“接着”的顺序词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状,向勾勒出“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动态的画面,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变大、由清楚变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在文章生动地描写了火烧云上来时色彩绚丽、形态多变与下去时的恍恍惚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结合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秋天天空中的云朵、天边的晚霞、火烧云,观察早晨的云雾来写出景物形态、大小的变化及颜色变化,把景物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

四、巧用修辞,凸显语言文句新

要把文章写得具体、形象,常常要巧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巧用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的生动逼真,文章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流连忘返。

1.巧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的句子里巧用了“犹如”“如同”“好像”等比喻词,把浪潮比喻成“白色战马”,把响声比喻成“山崩地裂”,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浪潮的壮观景象,听到了浪潮的雷鸣般响声,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美丽的西沙群岛范文4

一、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心理因素,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而诵读课文是让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美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仍有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对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为了追求课程的进度,把课堂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讲解新课上,只给学生留出短短的几分钟进行朗读,这在压制学生朗读激情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美教育的推进。因此,教师在教读课文时,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读中增加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在读中对文章思想有所感悟。例如我在讲解《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就给了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多种形式诵读课文,去深刻体会中朝人民之间用献血凝成的友谊。小金花、大娘、大嫂、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体现着真、善、美,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体会人物的形象,领会两国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二、奇思妙想创造美

创造美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去表达美,才是创新教育、主动精神的体现。想象是创造的基石,如果学生能够由课文展开联想,再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就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进一步领会文章中蕴含的的文学艺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天真好动,想象力丰富,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总是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还应该适当的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大力提倡学生创造美,这不仅能够提高审美教育的有效性,还迎合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在播放课件朗诵的同时,我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天空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洒在地上仿佛是一层白霜,李白望着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来家乡,想到自己一人漂泊在外,忍不住留下了眼泪,诗中虽然并未描写流泪这一片段,但学生通过发挥想象,使诗人的形象表现的更加饱满,深刻体会到了使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无比思念。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

多媒体设备可以通过线条、形状、色彩、声音、图片等外在形式,形象、直观的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深切的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美丽。因此在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课文情境,提高学生审美感官的灵敏度和活跃性。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就将多媒体设备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生动、优美的语言仿佛真的把学生带到了西沙群岛;接着我又为学生展示了一组西沙群岛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景色,在学生观赏的同时,我结合文章内容对其进行讲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五彩斑斓的珊瑚,海水中嬉戏的鱼群,海滩上五颜六色的贝壳以及周围茂密的树林,这就是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一张张美丽的图片为课堂营造出一种美的氛围,既增加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更让学生享受到了审美愉悦,可以说圆满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运用对比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美丽的西沙群岛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有效课堂;教学效果;学习效果

多媒体的应用给现代课堂注入了许多鲜活的血液,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同时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乐于学习。但是,随着多媒体手段使用的越来越频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如果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不但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是画蛇添足,让语文课成为“ 四不象”。面对许许多多的问题,也促使人们对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进行冷静的思考,并作出相应的改革。

1.在语文教学中过度依赖多媒体

语文教学的主要媒介是语言文字,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水平的主要媒介。而课堂上,教师常急于使用课件,直化语言,替代学生的感悟。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感悟,阻碍了学生独特的想象与体验,如《草原》一文描绘的迷人的草原景象的同时还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光靠图片多媒体资料用局限住学生的思维想象,凭借文字的阅读,不同的学生会重构出不同的具体化形态。正如霍拉勃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所说:“既定作品的具体化形态,由于读者不同便会不同。甚至同一读者的这次阅读与下次阅读也不同。”可老师呢,常常是每教一段,就迫不及待地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景物的照片,常此以往,我们的学生的感悟能力,语文水平将越来越不尽如人意。

2.在语文教学中不忍舍弃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可我们有一些老师制作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还有一些低年级老师上公开课教学生字时,总喜欢把生字制作成课件,来一笔一笔的展示,有这必要吗?这些“花哨”、“好玩”的课件,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中轻重失度掌握不好多媒体

课堂教学是40分钟的艺术,教师要从四十分中去要质量,要讲究教学效果。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掌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好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理解课文要表达的中心,这样才体现出了教学效果。可教学中,由于媒体使用时机把握得不当,常出现轻重失度的现象。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课件,在课前学生目睹了“告别”的电影片断,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学到课文,再用这个片断来激发学生情感时,就怎么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了。

由于多媒体在使用过程中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一些人就否认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这是思想认识上的错误。火车刚发明时,比马车跑得还慢,人们都称之为“怪物”,但今天它在交通方面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了。对于多媒体这一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应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它,用科学的方法使用它。那么如何走出多媒体使用的误区,正确使用它呢?笔者认为:

(1)找准适当时机切入

所谓最佳切入点是指在最适宜的地方运用。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如教古诗《夜书所见》时,为了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我先让学生找出诗句中难理解的词“萧萧”和“客情”,然后演示课件,让学生在动听乐曲配音中听诗歌朗读,观察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学生看音像课件,并与课文对照,化难为易。教学中认真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欣赏大自然从秋天晚上的美景,欣赏儿童“挑促织”的情景,领会深秋夜晚实在非常可爱,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想象力和分析力,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很有益处。

(2)抓住最佳时机引导

最佳引导时机就是根据不同的教材确定多媒体使用的时机,以求得“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因为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掌握,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一个愉快的、直观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带到”作者所描绘的环境中去,让他们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效果就最佳。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感受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我先放课件――几幅西沙群岛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让其去读文本。这样学生就能抓住“海水”,“海底”,“海滩”,“岛上”等重点表示地点词语再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物产丰富,从而真正理解西沙群岛的确是“可爱的地方”。又如一位老师教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后,问学生:“大家想不想去小兴安岭看一看?”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一幅幅的美丽画面,让学生走进了小兴安岭。学生们在情不自禁的赞叹声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在必要的时候反复用

课件放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从有限的播放时间中所得的影像是大多是朦胧的、浅显的、模糊的,若要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或景物有个清晰的印象,教学时有必要反复播放课件,再现人物形象或景物景象,以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如《赵州桥》这篇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赵州桥。在学习完这两个自然段后,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把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用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凭借课件镜头直观的帮助,对赵州桥的美丽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的感悟。

总之,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滥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美丽的西沙群岛范文6

在小岛的东面是一片森林。春天时,桃花开了,馨香四溢,春于是在这深红与浅红里被点燃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各施手段,竟弄身姿,攀于枝头。它们或正,或侧,或仰,或俯,有如粉荷,有如胭脂。花大都全开了,也有半开的,偶然会碰到几枝懒起的,也含苞待放。由于它太小巧,太娇嫩,太动人,使人不忍心用手掌碰碰它,亲近它,进而越发的惹人爱怜。那些大而艳的花,忘不了炫耀自己,早早的挤于努力外伸的新枝上,争夺着空气和阳光。坐于树下,如置于一把大伞里,不知是哪位花仙,将这些美丽的精灵,收集了来,顺着枝丫,编织成了伞衣。这时,你绝对会庆幸花仙匆忙间的疏忽,以至于留下的空隙,光从隙缝里轻泻下来,沐浴中的花瓣,竟如粉红的玉,晶莹剔透,煞是好看。天也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显得格外静溢,更加令人沉醉!

在小岛的西面住着一群有人性的兔子,它们十分可爱。长着一个三瓣嘴,红红的眼睛透着不为人知的光彩……

在小岛的北面有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远看它是那样绿,绿的像一条翡翠色的绸带;近看它是那样的清,清的可以看到河底的鱼虾。晚上,它在月光的照耀下是那样的漂亮,那样的温柔,显得那样的迷人。 春天,它身旁的花开了,树儿也都长出了新芽。五颜六色的的花和翠绿的大树,还有不知什么时候偷偷伸出头来的小草,把河妆扮的更加娇艳。

上一篇职场法则

下一篇中秋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