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范文1
——题记。
还是和往常一样,那个教室,那些人。那个老师,那节课。
只不过,我们都安静了许多。没有了往日的喧哗,没有了老师的训斥。“安静些”,没有在这节课上出现。专注地盯着黑板,认真的听着老师讲的一字一句。
刹那间,看到老师的眼睛红了。这还是我们认为最严肃的老师吗?是因为我们的突然安静,还是因为这是最后一节课。没有多说什么,还是在珍惜这最后的一分一秒。
听着老师在讲,一句句话、我们不再是认为这是唠叨,而是一句句最贴心的话。鼻头酸酸的,眼泪止不住要留出来。告诉自己,最后一节课,要开心。
认真的注视着语文老师,两鬓微白。接了我们这届后,又苍老了很多。心痛,无瞬间蔓延。
下课铃响了,不知为何。不在认识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而是感觉好悲凉,好想,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呐么,我们就一直可以和这些人、这个教室、这个老师在上这节最后的语文课。
天不由人吗?下课铃声还是无情的响了。想得透彻人心。
最后一句老师再见。用尽了全身的感情。最响亮,最动人。
唯念,我们都要记住,好好地。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范文2
今天上午的第四节课,是一堂语文课,也是一堂作文评讲课。
“铃铃铃”上课铃声响了,老师来到教室,把作文本发了下来。我拿到了作文本,打开一看,哇!我得了95分,我好高兴啊!
老师让这次作文得88分以上的同学来读自己的作文。第一个读自己的作文的是李潇雨同学。她的作文写得非常好。特别是写我们班的同学的。男同学古灵精怪,女同学活泼可爱。我想:她虽然“重女轻男”,不过也为我们女同学争了一口气。她回座位时,几乎全班同学都在为她鼓掌。第二个读文章的是我。我捧着作文本,心砰砰地跳,慢慢地走追踪讲台。刚开始我的声音很小,我悄悄地扫视了一下教室,看见同学们坐得端端正正的在专心听我读作文。我鼓足勇气,大声地读着我的作文。我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只有几个女同学拍手而已。那时,我真的有点嫉妒李潇雨呢!突然,老师叫凌宗雷同学到讲台读他自己的作文,我想:他也能读作文?我倒要看看他能搞出些什么名堂。谁知,他念的第一句就出了个大名堂:我们教室有一个扫把角。那“扫把”他是用白话读的,教室顿时笑声一片。老师说:“如果全班都像凌宗雷同学一样的话,那就浪费了我们多少宝贵时间了?你们要像前几个同学一样。”
这是一堂多么有趣的作文评讲课啊!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范文3
语文教学日益“沉重”,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淡漠程度日益加深,似乎已经成了语文教学面临的“二律悖反”。
当今青少年阅读主球的“非文化”倾向,是对“沉重”的语文阅读的一种反驳,对我们教材选材观念与价值取向的一种否定,这不能不引起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深思。
成长本该是丰富而充满乐趣的,语文教材何必太“沉重”?我们期待“有表情”的语文课。
笔者在审查一些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感到我们的教材真是太“沉重”了。翻阅各种版本的教材,发觉竟然“异曲同工”,无不给人沉甸甸的感觉:深刻的道理、厚重的积淀、人生的哲理、生命的启迪、滴水内观宇宙、微言中显大义……很有思想,很有文化,也很有内涵,但总觉得“沉重”了些。如此“沉重”的教材,会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沉重”起来?会不会使我们的学生“望语文而生畏”?与于漪老师谈及此事,它亦有着同样的忧虑。
比如上海市初中语文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成长记事”,收课文六篇:秦文君的《女孩独立》讲述女儿成长中的插曲,离学生生活较近;赵丽宏的《顶碗少年》主旨为“战胜挫折”;外国短篇《走一步,再走一步》则是“战胜自我”;王安石的《伤仲永》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世说新语》中的《周处》要求“勇于改过”;白居易的《自述苦学》突出学习的艰辛,“口舌成疮,手肘成?。六篇课文,除《女孩独立》具有浓厚的生活请去外,其余都是微言大义,寓涵做人的道理。
作为教师,我是越读越觉得“沉重”。考虑到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心里与心理特点,我们为什么不让他们在感悟人生道理的同时,去体验与感受成长的快乐?
成长中固然有挫折、有磨难、哟艰辛,要求我们有志向、有毅力、有战胜一切的勇气,但总体而言,成长是快乐的,成长是丰富的,成长史色彩斑斓的,成长本身应该是充满乐趣的。我们为何只让他们感受“沉重”的一面?
语文界人士几乎形成一个共识,我们的语文教学日益“沉重”,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淡漠程度日益加深,这似乎已成了语文教学面临的“二律悖反”规律。当然,导致语文课堂“沉重”的原因很多,但无可否认,教材是重要因素之一。语文教材注重道德养成、思想熏陶、文化熏陶、情感培养,注重文本的教育功能,这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但过于强调了这点,而忽略了其他,我们的教材就“沉重”起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沉重”起来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必然会因此而“沉重”起来。最后,丧失的事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文本阅读愿望。
最近有文章说现在大学生有五大阅读时尚,依次为“读图”(“几米”漫画等)“韩流”(《 台》等)“童书”(《哈利.波特》等)“网络”(“痞子蔡”等)、,这实际上体现了当今青少年阅读追求的“非文化”倾向,中学生的阅读方向也与此一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当然有其多元背景,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对“沉重”的语文阅读的一种反驳,是对我们教材选材观念与价值取向的一种否定,这不能不引起语文教学工作的深思。
沉重的教材不仅容易泯灭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文化阅读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出现偏颇,他们将只看到语文的一个侧面,而失去对语文的整体关注,不利于他们更全面、更正确地人堆语文、学习语文。高尔基曾说,文学是人学。语文应该包容人类生命的所有范畴,语文本来是丰富的,语文也是快乐的,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充满魅力。因此,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单纯的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育学生探索精神,@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活动的主题要有了,但在操作上教师更要适当引导。语文教材必须尽可能全面的反映人生,这不仅仅为了增加语文教学的情趣性,调动语文学习的兴趣,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体验生活,阅读人生,认识社会,去体验成长与成熟的快乐。
其实,我们的学生对语文是充满着期待的,笔者曾经布置过作文“我喜欢的语文课”,其中有篇习作,给了我(或许也可以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深刻的启示。
我期待,一堂有表情的语文课。世界是表情最丰富的,小小一本书就可以浓缩几千年的表情,五大洲一切好人、坏人、男人、女人各式各样的表情,让人品尝尽喜怒哀乐所调成的人间百味。书里有丰富的表情,也给人以最丰富的表情。
这个时代赋予每个人寻找自己表情的权利。新时代的课堂上,读书人再也不必整天“之乎者也”,也不必摇头晃脑的维持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呆板表情。然而,当我推开语文的大门,我却找不到那一张张充满向往的脸;我面对的,只是一张张呆滞的脸,一双双缺乏生气的眼睛。我希望这只是我一时的花眼,可不争的事实却是多年的期盼,多年的依旧……在语文中,已经很难见到一群学生对着课文中的某个人物破口大骂,或抱着一本书放声大哭了。我们都日趋“稳重”“成熟”到“不屑”于十六七岁青年人身上的热火般的冲动和蓬勃的朝气了。我们的语文课“表情”的却是太少了。但是,我们真的不需要“表情”了吗?没有表情的人会被叫做冷酷,让人敬而远之,那么,没有表情的课呢?我们的表情哪里去了?
不再能见到苏堤的春风拂面和别样的接天莲叶,忘却了曾经的“停车坐爱枫林晚”,远去了曾经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四季相易的美多被遗忘了,老泪纵横的祥林嫂,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千年来闻者伤心、见者流泪的悲情人物都被莫名其妙的死板表情所遗忘。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我愿用利斧将一切硬如磐石、冷如冰霜的表情劈开,将朽木连根拔起,让被压抑的枯草重生,成为生生不息的离离草原上中的一株,我会虔诚祈祷、荣生吧,荣生吧,让小草最终展现出甜蜜的微笑。
我期盼回归,一堂有表情的语文课的回归,这是一种真实情感的回归,是人性的回归。我期盼我们都能看清书中人物的表情,从而拥有自己的表情,悲而泣!人是有表情的,课堂也是有表情的,尤其是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时而哄堂大笑,时而纷纷落泪,时而面面相觑,时而愤慨拍案。一堂课后是酣畅淋漓的痛快,是敢爱敢恨的无畏。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对策
教学对策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运用适合教学特点,贴近教学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益的一种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与教学对策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从三个方面就教学对策选择的途径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教学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注意激发学生直接的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如:在作文教学中,同学们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没什么可写,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视作文是一件无用的苦差事。要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息。”这段话形象地说明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农村生活,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此可带学生野外踏青,让学生用眼睛观察春天的美景,用耳朵倾听大自然和谐的乐章,这样学生作文就会有话可说,不仅踏青的过程会叙述完整,而且多处也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春天美景进行描写,有情可抒,他们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或感慨此次踏青的收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会认识到:作文是记录生活、交流生活的重要手段,只要认真去体会,多观察,用心去写,就会化难为易。
二、导语精妙,抓住人心
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弦,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看到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呢?其实不然,成功的导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的氛围。
在设计导语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原则。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即:能够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范文5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设备;教学方法
新教改下,出现了这么一个怪圈:
镜头一:一位新上任不久的年轻教师在给学生上一堂精心设计的公开课,精彩的多媒体设计,热闹的小组讨论,学生精妙的发言,此起彼伏的掌声,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听课者不断地点头微笑;
镜头二:一位学识渊博的老教师在上课,因为不习惯用多媒体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但他渊博的学识并未吸引到学生,台下不少学生在讲话,打瞌睡。
得出的结论是:镜头一的课是堂好课,一堂成功的课,当然镜头二的就是失败的课了。真的应该这样评价吗?而镜头的背后,学生反映:镜头一是一节准备了两个星期的课,学生都觉得新鲜好玩,但也有学生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是做戏给人看;镜头二的课又太枯燥沉闷了,学生都提不起兴趣来。
那么,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改应该改成什么样呢?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兼顾好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兴趣的提高、主体的参与呢?我认为: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要上好一节课,我们的教学可以分别从教师本身、教学设备、教学方法上来下功夫。
1 从教师本身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让语文课更具亲和力
首先是教师角色要更富人情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而传统的与学生不平等的“为人师”的角色,往往抑制了这种良好氛围的产生。因此,现代语文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使自己更富有人情味。一方面,你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平等参与者;另一方面,你要成为学生学习之路上“把机会留给学生,把困难留给自己”的陪伴者。其次,课堂组织要更具人文性。不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在“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让课堂多一分平凡、自由与真我,少一分教学上刻意追求的“完美”。
2 教学设备的使用,必须始终为着教学目的服务
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呈现全新的状态,课堂教学无疑面临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教学内容的集约化、综合化、模块化,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灵活性、交互性,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如今,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尤其是研究课或公开演示课中,如果没有教学课件的使用,你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肯定,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实际运用当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却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甚至失去了现代技术应有的意义:为精心设计的流程而实际牺牲了学习的自主性;非人的技术取代了人的交流,导致课堂情感的缺少;为了直观而牺牲思维的训练,丢掉了语文教学的灵魂。作为一种手段,在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多媒体技术只能服从于学科教学的目的。在运用过程中必须思考文本的对象、施教的对象,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使用的具体方法与应用的范围,并预测其效果,尤其要注意导致尴尬状况出现的因素,这样,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才能起到正面效果,并不断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一些新的合规律的教学方式才会出现。
3 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灵活使用,也应服从于教学目的的需要
3.1 对教材的内容分析要更富亲近感。教师提问不要只关注作者、作品,而是把问题更多的引向学生本身,这样更能拉近学生和作品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再者可以把语文课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语文课脱离了生活,也就脱离了生活中的学生,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语文学习材料必须配合时代的发展,联系社会的实际环境”。(谢锡金《香港的语文教育改革》)教师要将静态的文章分析“还原”到动态的生活中去,从而使教与学的视野更广阔全面。
3.2 语文课堂上可以使用教学幽默。教学幽默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记忆。幽默往往是通过让人发笑而使人领悟某个观点、某种道理。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们常常是靠了一个幽默而印象深刻地领悟并记住了一个观点、一种道理。这是教学幽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作用。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我让他们哈哈大笑,在他们张开嘴巴的时候,我丢进去遗像东西让他们咀嚼。”教学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多一些人情味;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幽默可以消除课堂上的尴尬、不愉快。
3.3 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喜怒哀乐的情感传递、神采飞扬的表达、机智幽默的语言,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课堂的;而新颖明睿的导引、令人愤悱的问题、活泼生动的组织,常常使学生流连忘返,情不自禁。其中反映的也是一个教师对课堂的有效调控和娴熟的灵活应变技能。
总之,好课应该有实际的教学效果。谁都知道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因此,衡量课好坏只能以实际的教学效果为标准,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获得了一定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否有了某种程度的提高,而不能仅看教学形式是否完美。有了实际效果,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气氛热烈的是好课,教学形式简单,课堂气氛不够热烈的也是好课;相反,没有实际效果,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的不是好课,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气氛热闹的也同样不能算好课。比如,文言文教学,疏通词句是关键,往往以前教学串讲为主,可能没有热烈的讨论,也没有精彩的表演,但如果教师的串讲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听得明白,能顺利地闯过文字关,教学目的的达到了,这就是好课。而作文教学,教师可以整节课组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即使教师不明确发表意见,学生能在讨论中拓展思路,活跃思维,这也算取得了实际的效果,也应该是好课。
其实,好课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凡是运用恰当的教学形式,围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核心而展开的富于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就是好课。
参考文献
[1]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蔡明)(《中学语文教学》2004/8)
[2]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吴春平)(《中学语文》2003/10)
[3] 《让语文课更具亲和力》(周秀燕)(《中学语文》2003/3)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创设情景;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38-02
正文: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时刻关注的问题,现在,随着多媒体教学设施在我们中学的配备形式多样,表现力强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其特有的优势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若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视野,启迪学生思维;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去年,我校全面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年来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带给我全新的感受。下面我结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一下个人肤浅的看法。
1.运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我们都明白它的内涵。同样,课堂导入对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来说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彩的导入可极大激发学生本课时的学习兴趣,可促使他们尽快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初中的学生尽管不像小学生那样好动,但他们对于课堂上音响、动画等听觉、视觉方面的感受还是相当强的。所以我们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的需要来设计一段精彩的导入,如"一首歌曲""一幅图片""一段动画"将生硬的文字描绘创设成一种声情并茂的意境,这样的导入就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对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情境起到十分有效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时,因这篇文章距今时间较长,学生在把握文意方面有一定难度,在品味读移山的内涵时就更难把握了。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曲,再把"太行、王屋"二山的图片展现给同学们。听着《爱拼才会赢》,看着高耸入云的"太行、王屋"二山还有辛勤移山的愚公一家几辈人的图片,学生好似身临其境,这样就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情境氛围。尽管文章还没有开讲,可学生对于愚公敢于迎难而上、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这堂课的内容及思想内涵的领会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导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前,不论是使用黑板还是投影仪,课前,我们都需花大量的时间来写字而且受面积限制,课堂容量不能过大,在初三复习阶段,这种弊端尤显突出。一堂语文课,应该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而实际上学生把好多的时间都放在了观看教师的板书上,收效极差;教师本人也忙于板书没有过多时间进行讲析、检查,往往事倍功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让师生能有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上。
比如:我在复习文言诗句默写时,若在课堂上板书出问题再写出答案的话,占用时间会很长,复习内容就会压缩,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而我使用多媒体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每复习一句,我先展示问题,让学生抢答,随后就出示答案。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又节省了许多板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留下了许多的学习、思考的时间,更主要的是:把原先枯燥的复习变成了快乐抢答。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减轻了老师课堂上的压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3.运用多媒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形象化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形象、直观,将许多抽象的内容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看后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其形式的多样化,促进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思维,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读九年级下册第七课《变色龙》时,首先想让学生了解一下变色龙是如何变色的?我解释了好多遍,可学生的脸上还是一片茫然,不知道它是怎样的"龙"?更不知它是如何"变色"的。在教另一个班时,我吸取了教训,在课前,我准备了有关"蜥蜴皮肤的颜色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在课上展示给学生看时,学生脸上的表情由惊奇到大悟,甚至有的学生尽能归纳出这是蜥蜴的伪装,是一种保护色。在后来领悟文中"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的形象时,对其围绕"狗的主人是谁"而反复脱、穿军大衣的动作描写来揭示其虚伪的性格领悟起来就非常容易了。学生领悟起来容易了,这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就自然很很轻松了。这都应归功于多媒体的帮助。将原来很繁琐的过程简化了,深奥的内容形象化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优化作文课堂教学
大家都明白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每位语文教师都想尽快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学生也明白其重要性。尽管如此,可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畏惧情绪--怕写作文。因此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我的作文教学体会中,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是怕;其次是无材料,或者说有了材料而不知如何去用。故学生面对作文课往往手足无措,应付了事。若能恰当地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将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学材料相整合,实现教学资料课堂的优化组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
比如在作文训练《大爱无声》时,我首先展示文字:这是一个爱的世界,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父母对于子女拳拳的爱;子女对父母眷眷的爱;老师对学生殷切的爱;学生对老师纯真的爱;朋友之间诚挚的爱;邻里之间融融的爱……紧随这些文字将相关图片(特别穿插了四川地震中感人的图片)展示出来给学生看,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一片议论。于是我就引导大家去谈对图片的感受,你对哪幅图片感受最深?为什么感受最深?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段文字呢?学生触图生情,真正做到有感而发,很流利顺畅的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在作文讲评课上,我把学生作文中较感人的片段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共同体会感受,互相学习、借鉴,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更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了作文不再是那么可怕,只要我们面对话题有感而发,有情就抒,就有话可说,也就能写出较不错的作文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