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岛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日本岛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日本岛屿

日本岛屿范文1

1.在日本经历的扔垃圾

想在日本扔垃圾,先不说垃圾分类本身的繁琐,首先,在日本不是每天都能往外面扔垃圾的。我所在的地区是每周二和周五扔一般的生活垃圾,必须在早上8点半以前把垃圾放到指定地点,不能头天晚上放。夏天的时候可苦死我了,三十七八度的天气只能看着垃圾在自己房间里静静地发酵,再静静地长出蚊子,每当捏着鼻子扔掉闷了3天的垃圾,心里特别爽!

扔一般的生活垃圾时要尽量晾干水分,扔易拉罐、饮料瓶要先踩扁再分类;如果你没按当地的要求来分类,或者没扔到指定地点,又或是没有用指定的垃圾袋来装垃圾,那么收垃圾的大叔们就有权拒收你的垃圾;如果把粗大垃圾扔在公共垃圾点被发现了的话,扔垃圾的人连带房东都会被罚款……

回国前最头痛还是扔垃圾,前前后后买专用垃圾袋的钱不少于200大洋。一共扔掉不下20袋垃圾,每一样都得好好地分类,再选一个好日子按时扔出去。在QQ上向我爹吐槽扔垃圾的艰辛,我爹不但不安慰我,还说:“那就快回来吧,祖国和我都在召唤你。”

2.日本垃圾分类里的学问

除了时间、地点上的规定,最繁琐的还是具体的分类。虽然开始不习惯,不过熟能生巧,一段时间后便能掌握垃圾分类的“精髓”,其实大道理就只有一条:依据产生垃圾的物质循环原则进行判断。

比如,日本横滨市将垃圾分为10类,并向市民发放了一本27页,主要内容多达500条的关于如何给垃圾分类的手册。这10类大概包括:生活垃圾(可燃)、不可燃垃圾、有害物质、纺织品、资源类、纸类、瓶罐、牛奶盒、大型废旧物、公共设施不负责处理的超大型废弃物。

当然,在生活中不是每一种类型的垃圾都能遇到,常用的分类是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型垃圾、粗大垃圾这四类。

可燃垃圾包括厨房垃圾、弄脏了的衣物、纸渣、一次性餐盒、洗剂类塑料瓶、皮制品等,而不可燃垃圾则是指:铁锅、小家电、刀具等。饮料瓶、易拉罐、玻璃瓶、洗干净的大号牛奶纸盒都是需单独分类的资源型垃圾。旧家具、大型电器、放不进垃圾袋的床上用品等粗大垃圾都必须联系专业人士拖走。如果要扔书、传单和海报,就必须把它们分好类,用纸质的绳子(得去超市买)一摞一摞地捆好再扔到指定地点。你说要这样一样一样地把垃圾分好类再按时按要求扔掉的我是不是很辛苦呢?

琐碎就像空气般已经进入了日本人生活的每个角落,初到日本时,房东请我吃回转寿司,走的时候很认真地嘱咐我要把用过的餐巾纸带走;日本的街道上一般只有便利店旁有分类的垃圾桶,所以日本人会将自己在逛街时产生的垃圾装回家再分类扔掉;一次考试完,发现旁边的日本女生非常细心地把使用橡皮产生的碎渣收集到一张卫生纸上再带走。

这种关注琐碎的特质使得他们在细节上精益求精,这不单在生活中,在工作上也是如此。正因为这种对细节的不断追求,使得日本的很多产品都让人觉得精致,经久耐用,从传统的十二单雏人形到相机、手机等现代化的电子产品。

不过在日本待了一段时间后,这样的社会有时也会让人觉得有点压抑,我无法自然而然地完全接纳这些琐碎的行为,也很难做到像日本人那样,在很多小得看不见的地方也做得滴水不漏。

在日本,成年人会把这些琐碎的习惯很自然地教给他们的孩子,这严谨、细致、不怕麻烦的生活态度早已化作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不管它起好作用还是坏作用,“琐碎情结”已经深植于日本人的民族性之中了。

Tips

按照最简单的垃圾分类法,在日本垃圾还可以分成三大类:

危险废物——主要是指废旧电池、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腐蚀性洗涤剂、医院垃圾、过期药品、含辐射性废弃物等,需要进行专门的无害化处理。

日本岛屿范文2

摘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其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并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风土民俗内涵。词汇教学不仅要讲解词语本身的意义,还应加入这些文化成分, 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领会日语的词汇意义,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关键词:语言;文化;日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日语教学中引入日本文化背景的内容是必要的。因为语言是文化的反应,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对其语言的形式、表现手段乃至交际内容都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不掌握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是不可能真正教好这门语言的。

作为日本文化载体和日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日语同样反映着日本文化的特征。在教学中正确认识日本语言的文化背景,从文化视角来把握日语独特的表达方式,将对提高日语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 地理和气候因素在语言中的反应比较多。日本列岛南北细长,东临太平洋,西接日本海。夏季和冬季分别高温多湿的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的影响,具有热带和寒带的双重性。初秋台风袭来,早春常常雪花飞舞,气候变化多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和熟人打招呼寒暄时,首先说道的就是有关的天气情况。例如:“今日 はぃぃてんきですね”(今天天气真好啊)、“だだんさむくなりましたね”(天气渐渐转冷了)。写信时,在第一段首先描述一下当地的季节、天气,然后才言归正传。例如:“ はぃけぃ日ましに春めぃてました 。”(拜读了您的来信,谢谢。春意渐浓······)。“和”文化反映在语言上的特色则是表达上的委婉方式和暧昧的态度,并运用大量的繁琐的尊他自谦用语。如果我们不重视日本文化特色就无法理解日语的内涵,学不到地道的日语。要了解日语的特点和熟练掌握日本人的表达方式,首先就是要研究产生日本语的文化背景,深化对日本人的民族性即民族文化的认识,只有按照日本人的斯文方式,语言习惯应用地道的日语才能理解对方,并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充分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文化是日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的进行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隋唐时期开始,汉字文献大量地进入日本。这使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汉字的用途以及先进的中国的文化,从而激起了日本人强烈的学习和创造的欲望。他们利用汉字的草体和偏旁部首创造了平假名、片假名,从而改写了日本只能口头交流而无法书写本国的文字的这一历史。单从这一点便可看出当时的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日本人是一个不断积极进取向上的民族。近代,日本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这给日本的文化又带来了大量的新汉字词汇,贴切恰当地把各种全新的概念表达出来。他们还在学习欧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同时,在语言方面也获取了大量的外来语。后来日本人把外来语全部由汉字书写改用片假名书写,方便了外来语的获取。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其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并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风土民俗内涵。认识这种背景和内涵,对于理解掌握一种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师应结合词汇教学导入日本文化知识

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可以为了增加学生对这些词汇的感性认识,可以用图片,实物来说明,并且讲解词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也可以使得枯燥的词汇被生动的记忆下来,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对于词汇的讲解不仅要侧重词语本身意思, 而且要注意词语的文化伴随意义。例如,日本人都非常喜欢每年三四月份盛开的 “樱花”,它是日本的国花,但在日本人眼中还把“樱花”比作人生。“樱花”的花期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 却开得多姿多彩,轰轰烈烈。日本人认为人应该像“樱花”那样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又如讲到日语中“きれい”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日本人对于美的理解,“きれい”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为“美丽、漂亮、好看”,二为“洁净、干净”。这说明,日本人是很爱干净的,他们把洁净与美丽等同看待,认为只有洁净的东西才可能是美丽的,而美丽的东西则一定是洁净的。又如,“あなた”属第二人称代词。在口语交际中,一般很少用于第二人称,常常是婚后,妻子称呼丈夫时用的词汇。再如 ,中国人所说的“水”一般既可以指生水 ,加热才能喝,也可以表示的是热水; 而在日本,“お水”虽然指生水,但是可以直接饮用的,“お水”加热以后才可以称为“お湯”,才指的是热水。由此可见,同样的词汇因其所处的文化领域不同,其特定的词义、感彩和文化历史也各不相同。比如,日语中有“どうも”一词,《广词苑》中解释为“感谢、谢罪、悔やみなどの意で、口头の挨拶に用いる语”。因此,如果一个日本人对你说这个词,你就应该清楚它到底暗含的是什么意思。因此,词汇教学不仅要讲解词语本身的意义,还应加入这些文化成分, 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领会日语的词汇意义,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二)采用网络,录像等多媒体手段直观了解日本文化。

一直以来使用传统文字教科书,在教室里以黑板和教师的说明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迅速提高日语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教师采用学生看图片,录像,或电影等反映日本文化的多种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日本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等。现代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日益普及,各种局域网以及全球性网络的逐步完善,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迅速,这就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来达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习日语的兴趣。

日本岛屿范文3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校;道德教育;学生

一.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1.1.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而被重视

日本由于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因此古代的日本对外交流比较闭塞,尤其是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日本更是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国策。然而日本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地震在日本更是司空见惯,人们不得不共同努力来克服种种自然灾害的突袭。正因为上述原因,日本自古养成了一种“对外排斥,对内聚合”的传统民族性格,集体主义精神被日本尤为强调。在日本发动二战时,国家宣扬集体主义主义精神,要求国民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这虽然是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愚民思想,然而当时的日本国民却对这样的思想教育惟命是从,许多年轻人愿意为国家而奔赴战场,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由此可以看出,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之一被绝大对数的日本人所认同。

在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而经济严重受损,甚至许多人活活饿死。在驻日美军的帮助下,日本经济开始逐渐进入了正轨,大量符合时宜的经济改革措施催生了大批企业的诞生。造就日本企业创造商业神话的锦囊妙计是“年功序列工资制”与“终身雇佣制”。所谓“年功序列工资制”是指企业员工的工资高低由他们在企业正式工作的时间长短来决定。在企业员工的学历与实际工作能力不相上下的前提下,在公司就业时间越长的员工的工资更高,个人晋升空间越大。而“终身雇用制”是指在企业员工不犯严重的错误前提下,企业将对员工实施终身雇佣制,而不会解雇他们,消除了他们失业的风险。这两项策略是日本二战后众多企业所实施的企业经营策略,事实证明这两项策略使得日本的企业在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一跃而起,重新振奋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两项策略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们促使员工团结一心,“年功序列工资制”使得企业员工人人都会有晋升的机会,而“终身雇佣制”确保企业员工不会因为来自外部的巨大市场竞争力而失业,所以这两项策略都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员工们的不良竞争与明争暗斗,是企业员工充分发挥了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将企业越办越大。

1.2.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为了使日本的中小学生从小就能继承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日本特别关注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可以分为爱国主义教育与团队合作教育。

1.2.1.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日本是一个土地面积较狭窄的国家,而国家总人口却上亿,所以日本的人口密度很大,尤其是大城市非常的拥挤,而且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国家,这种空间的狭小、人口的密集以及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给日本民族非常强烈危机感,而恰恰是这种独特的危机感促使日本民众愿意将自己的人生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充分投入国家的怀抱才会使日本国民体会到一丝安全感。正因为如此,日本中小学校极为重视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个人与国家之间紧密的关系,使学生们从小就养成了爱国的意识。

1.2.2.团队合作教育

日本古代以农业耕作为主要产业,而日本又处于全球地质最为活跃的地方,常常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到了农作物的正常收割。为了能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日本一个村里的村民大多都十分团结一心,一遇到自然灾害的突袭,大家都会互相帮助,不会袖手旁观,因为只有这样村子才能长久生存下去。久而久之,团队合作精神深入到日本的民族精神中,为了能使这一优良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并在当代的经济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日本中小学校会关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要求学生们要以团队的利益为重,要能为团队无私地奉献。

2.从多方面贯彻落实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2.1中小学校多元化的道德教育模式

日本中小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不仅专门开设了道德教育的课程,还十分关注在其它课程中融入道德教育的思想。例如,国文课中的课文不但要起到教会学生正确的日语书面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充满着道德教育以为的课文使孩子能明白追求高尚道德的重要性。数学等理论科学培养了学生们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们对道德的判断能力。

2.2学校联合家庭实施道德教育

传统的日本家庭非常关心对孩子们的教育,与中国家庭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不同,日本的家庭教育更加关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道德教育对树立中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很有帮助。所以,日本的中小学校往往会主动联系家长,给家长诸如孩子成长教育手册的东西,希望家长们能够配合学校,在家中时刻关注对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

二.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虽然日本的中小学校尤其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但也面临着困境: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学历社会,学生们因为面对着升学压力而不得不成天埋头苦学,造成很多学生心里非常压抑,他们在学校的课堂上接受道德教育,表现得非常积极。然而,在课下,许多学生为了排解学业压力而发生校园暴力与欺侮事件,造成了非常多的不良影响,使得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失去了原有的目标与意图,成为了单纯的课堂理论知识传授,学生们把道德教育只看作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没有将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与人生价值观中,而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失去其意义的。

参考文献

日本岛屿范文4

中华武术至少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已知最古老的记载要数《汉书・艺文志》,其兵技巧十三家中,有剑道38篇、手搏6篇。由于历史上重文轻武的风气太浓厚,大老粗的搏击之术为风雅的文人、士大夫所耻言,故上述记载都已亡佚。《茅元仪武备志》八十六卷云:“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士七人,今其不传。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鲜,其势法俱备,因知中国失而求之四裔……。”可见研究中国古剑法,除茅元仪得自朝鲜的二十四势外,余皆一鳞半爪而已。但是此二十四势之中国剑法却和日本现行的剑法极其相合。唐豪在《中国古佚剑法》跋中说:“一九二九年,予习太刀之法于日本――太刀者,日本人称之曰剑。其执持之法,以双手为主,与茅元仪《武备志》无异(以下简称茅志)。有所谓构者,即中国之势,随流派而不同,其名称亦殊异。最普通者,曰‘诸上段之构’,与茅志之钻击势、豹头势同;曰‘中段之构’,与逆鳞势同;曰‘下段之构’,与凤头势同;曰‘八相之构’,与展旗势同;曰‘肋构’,与撩掠势同。日剑攻部位,虽依派别而有若干之差异,然普通不外五处属于击者:曰面之正、左右,曰胴之左右,曰右龙手;属于刺者:曰咽喉,曰掩护胴之正面范围内,均于中国古剑法相同。魏文帝曲论自序,云与奋威将军邓展论剑良久,并于之较剑,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及再复一交,知其欲突以取中,因为深进正载其颡。此三中其臂与茅志左翼势之直杀虎口,与日本之击笼手同;刺:日本剑道亦谓之突。突以取中,及茅志左右夹势中杀之刺,与日本刺胸同;截其颡及茅志之上杀,与日本之击面同;茅志中杀之击,与日本之击左、右胴同;茅志逆鳞势之直刺咽喉,与日本之刺喉同。”

何良臣《阵记》谓:“日本刀不过三二下,往往人不得御,则用刀之巧可知。”三百年前茅元仪存其佚书,而今日本演剑法绝精,可作为研究中国古剑道的借径。

日本古昔文化,多自中国吸收融会,是不是明代以前就得到中国的剑法呢?据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市国术馆编辑的《国术声》,唐豪在《火刀问题的论战》一文中说:“日本长刀制度轻利,锻炼精坚,宋代已有其器,欧阳修尝歌以咏之。”又据《行健斋随笔》《长刀》一文:“日本太刀,戚继光《纪效新书》、茅元仪《武备志》、《陆浮亭文集》等皆称之为长刀,盖以其形制较中国固有之刀长也。然在日本,则长刀另有其物,名曰*9刀,柄长如中国之偃月,古代妇女及僧侣习用之,今日本女校之*9刀舞,即其遗风。”该书《木刀》一文又说:“近世日本剑道,服习时以竹刀对击,古则用木,其器与隐流刀法同于明代嘉靖年间传入中国。”戚继光《练兵实纪》手足篇云:“倭刀共二人一排,舞路即多,疾速为上等,次以木刀对砍,举落疾速,不使人乘隙得犯为上等。”

上述可知,中国称之为日本长刀,即日本太刀,也即日本剑道,是早在宋代或以前就受到中国古剑法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明嘉靖间戚继光于辛酉阵上得倭刀习法,后有浙师刘云峰,传诸程冲斗。程冲斗《耕余剩技》《单刀法选》自序:“器名单刀,以双手用一刀也,其技擅自倭奴。……有浙师刘云峰者,得倭之真传,不吝授余,颇尽壶奥。”中国古时称日本为倭奴,故其刀曰倭刀。这倭奴二字为日本民族“刀仅”的音译。民间至今仍有演之者,惟不曰倭刀,而曰苗刀,不知其所以然。近年有人说:程冲斗的《单刀法选》是完全照搬倭刀术,他的刀谱中连拔刀、鞘刀等细节也都效法“倭式”,简直不敢越雷池一步,戚继光的《辛酉刀法》则是力求揉合中日两国的刀法为一体(见《中华武术》1983年第2期林伯原《说刀》一文)。这种说法,未免偏见。《单刀法选》后于《辛酉刀法》六十年,从时间上讲能得《辛酉刀法》的精髓。然而,《武备志》卷八十六说“此法未传”,因此后人怎么能看懂有图无解说的《辛酉刀法》呢?更无法知道是怎么力求揉合中日两国的刀法为一体的了。如果没有一定的“倭式”,很难设想手持五尺多长的锋利战刀在军伍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混乱状况。比如近代的手枪、步枪,其持枪法、使用法未必为中国原有,能说也是完全照搬国外的教条吗?历史证明《单刀法选》是我国最早具体详细介绍倭刀的文献。

拳法在古文献中称为手搏。明代戚继光的《拳经》是自《汉书・艺文志》手搏六篇以后唯一一部最古老的拳法著作。在《拳经》捷要篇中,不但可以考见戚氏当时的古今名家拳法(如宋太宜三十二势长拳、温家七十二行拳等),而且近代风行海内外的太极拳也有一部分是取自戚氏《拳经》。特别是《拳经》的实验主义武术思想,乃是弘扬中国武术的根本。可是戚氏原本――明兵部尚书周世选刻本,已不可得见,近本图势,因沿讹过久,有些地方很难读懂。1935年,唐豪在编著《戚继光拳经》一书时,依据的是钱塘许乃钊《纪效新书》重刻本,并参考文澜阁《四库全书》。许本是取《照旷阁》、《来鹿堂》两家刻本校订重刻的,此两本与《四库全书》也有差异。唐著《戚继光拳经》在校对的时候,获见日人平山潜宽政十年――1798年刻本。其序云:“此书有二本,一者万历十一年所刻刊也,一者万历二十三年所刊也。今取二书校对之,前者支离庞杂,殆不统一,后者条理贯通,反有要归。始信其后出者,则戚将军晚年之删定,而前出者,则草创未定之书矣。因取后出者”。书中有万历二十三年周世选重刻《纪效新书》序。序中有云:“是书余推常时所获。盖善本也。”那么,平山氏本即许氏所指明兵部尚书周世选本重刻的,又是中国失而求之四裔。平山本足以校正许氏本,但平山本亦略有讹字。

由此可见,戚继光的《拳经》早在清初或明代即已传入日本。但是以上各种版本包括日人平山本,只载《拳经》三十二势图诀中的二十四图。《图书集成》戏政典拳搏,只三十二势诀而无图,近代金一明三十二势长拳,其练功图二十四,摘自《纪效新书》,另八图出于伪造,至于上下二路三十二势长拳演练法,完全杜撰,不是戚氏之传,均无考订价值。1934年,唐豪曾于沪上书肆来青阁见《朝鲜武艺丛书》五卷,备载戚继光《纪效新书》三十二势《拳经》等。因价昂未购,后因编《戚继光拳经》往购,则已为某图书馆购去,至今下落不明。

《纪效新书》卷四曰:“倭奴之箭,射皆不远,盖箭重也。”因此日人曾于前清雍正年间,出重金聘请中国武举张恒卓去教演弓箭、藤牌等。其事见雍正朱批谕旨六年八月初八日、十月十七日、十一月初三日、九年六月十九日李卫奏折。李为雍正倚重之能员,时任浙江总督。李因浙江距日本颇近,故时刻留意海防。查证得知日人曾托洋商钟观天带去杭城武举张灿若,教习弓箭。张灿若本名恒卓,住杭城,为雍正元年中式第五名武举。其父张彬如,曾充卫百总,原系弓箭教师。至雍正九年日人始将张及随员刘经先等交原商船带回。李卫以张违禁应聘外洋教演技艺,贪利忘本,咨部将其武举黜革,并充发边远与穷奴甲人为奴。

少林拳在日本流传很广,一般认为,少林拳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当是《少林宗法》和《少林拳术秘诀》,许多少林秘诀和掌故也都源出此书。可是在这两本书中却 称击技为柔术。中国的拳法,从来不名柔术。那么柔术一词是怎么产生的呢?

据说日本柔道也是脱胎中国的摔跤。明末,有一个叫陈元赋的武术家流亡至日本,成为日本有武术之发端。日本的柔术著作中,也常常引东京爱宕山起倒流拳法碑述其原始。碑云:“拳法之始也,自投化明人陈元赋而始。”可见柔术一词是中国的拳法流传到日本以后才开始产生的。由此可见,《少林宗法》和《少林拳术秘诀》中柔术一词来源于日本无疑。

日本岛屿范文5

[关键词] 日本;茶道;文化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关于在外经贸类院校开设《外国文学与文化》课程的尝试与研究”,项目编号396。

【中图分类号】 G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02-2

日本茶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它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日本茶人所推崇的茶汤道礼仪。从古至今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刻的影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使研习茶道的人们和组织越来越多,遍及全国。

一、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饮茶始于春秋,早在《晏子春秋》中便有茗茶的记载。在唐代,饮茶习俗不仅流行于我国国内,还远渡重洋传到日本。公元801年,日本高僧空海、最澄来到中国进行访问,经过一段时间在中国的潜心学习,他们掌握了中国的饮茶文化和习俗,回国时带回了大量中国的佛经和茶种,并把中国的饮茶知识在国内传播开。从此,日本开始种茶。到了中国宋代,日本僧人荣西来华,回国时同样带回了大量的茶种,再次使中国的饮茶文化在日本民间流传,此后,种茶和饮茶的风气逐渐在日本盛行。日本的饮茶文化从一开始便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即僧人茶和武士茶。不管是僧人茶还是武士茶,都有着浓厚的中国饮茶文化的烙印,这段历史通常被称为日本茶道前史,即被认为是日本茶道产生以前的茶文化史。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已达成共识,日人的饮茶文化来源于中国,中日两国在茶文化方面有着较深的渊源,中国茶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对日本有着长期的影响,日本茶道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15世纪末16世纪初,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把饮茶行为注入思想,又逐步制定了更为详细、系统的规范,诸如厘定了茶会的种类,规范了茶器具的种类,确定了茶室、茶庭园的格局,制定了主人点茶和客人饮茶的基本动作流程等等,终于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

如今,茶道已融入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将学习茶道和开展茶道活动作为一种以茶会友、修身养性和对艺术的高雅追求。爱好茶道的人往往成立小的组织,彼此选择日期互相邀请。

二、日本茶道文化的饮食礼仪

日本茶道有一套严格规矩,颇为讲究。茶道仪式可分为庆贺、迎送、叙事、叙景等不同的内容,流派颇多。现代的日本茶道举行的场所有一套特殊的规定,通常,茶道举行的的场所都是有茶的庭园和茶的建筑组成,即茶庭和茶室。茶庭与主要用于眺望的禅宗枯山水庭园不同,它重在近距离体验,使客人在其间经一条露湿的小径,被沿引至茶道仪式的主建筑物―茶室。茶室的布置也是举行茶道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十分讲究,一般要求简朴而优雅,入口的地方是一扇活动的矮门,客人宜躬身入内,表示谦逊,而主人则跪在门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内一般悬挂名人字画,陈设古玩,还放置青瓷茶花瓶,供宾客欣赏。茶室正中设有烧水用的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放着茶碗和各种饮茶用具。另外,茶道饮茶也有很多讲究,使用的茶碗也多为历史珍品,点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都有一定的方式,主宾大都是跪在地上恭敬地双手捧碗,喝茶时一定要三口喝尽,最后一口一定要发出声响,以示对茶的赞美,茶道所用的茶,色泽碧绿,略带涩味,饮茶时常备有点心,糕点之类食品,以调和口味。所以,茶道对于日本民众来说,不是通常解渴消乏的活动,而是一种讲究礼仪、陶冶情操的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

三、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实质

日本茶道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外在表现形式的各种艺术方面内容,在内涵方面还具有其独特的一套哲学思想,因而不能将其简单的归为艺术活动一类。对于这种不同的观点,日本著名文化学者久松真一先生的观点获得了为数众多茶道研究者的认同。他从宗教的角度出发将茶道定义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活动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他认为茶道文化体系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包含了宗教、道德、哲学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内容。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今天日本主流茶道流派“三千家流”的始祖千利休大师将茶道精神归结为“和、敬、清、寂”四个字。从事 日本茶道的人士毕生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这四个字,日本茶道文化倡导人们通过净化心灵、提高品行、磨练意志、学茶上茶,将人们克服困难信心以及道义感进行增强,进而达到升华思想境界这一最终目标。

“和”是表示整个茶事进行过程中具体形式的和谐以及人们内心情感的平和、宁静,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相互礼让、谦卑友好、和谐共处的状态。另外,茶庭院、茶室以及茶具等等 ,其色彩、形状、宽窄、长短以及大小都应该保持协调和完整,给人一种和谐之美,使整个茶事活动在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中进行,从而实现一种参与茶事的主人与客人之间、客人与客人之间、甚至是人与所涉及到的器具、环境之间的理想关系。这个“和”字不仅仅源于佛教的教义,也是儒家基本精神的一种体现,充分体现了日本整个国家内部所极力追求和保持的一个完美理想状态。

“敬”是指相互尊敬,主要建立在“和”这一基础之上,共同实施茶事的人士并不分身份的高低和贵贱,全都聚集在窄小茶室里面,沟通感情和品茶畅饮。茶席上虽然设有上座、次座、末座等席位,但这决不是身份的象征,而只是茶室内设定的座位而已。这体现了禅宗佛教的“心佛平等的精神”,即指参与茶事的所有人,甚至包括人与物都是互相平等的。敬是专注与归依是佛教的三昧,是儒教程朱学派的主一无适,即是专注、专一、没有杂念。从这我们不难看出,茶道文化在禅宗教义之中还蕴含了日本神道“万物皆有灵”的精神。而且这种通过茶事追求人们贵贱无差别的理念的建立,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极为难得。

“清”是纯洁、幽静,即要求和茶事相关的人和物必须要洁净,这是对身体及周围一切事物都要求洁净和美好的一种渴求。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 当每个人都具有清澈透明的心以及纯洁无暇的内心时候,才能够领略和享受大自然之美,轻松愉快地生活。达到了这种意境才是茶道内涵“清”的实质意义,即茶道的本来面目。日本茶道中的“清”完全体现了日本民族的独特民族习性,不只是要求保持清洁,而且具有具有更深层的含义。茶道重要典籍《南方录》指出:“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无垢的净土,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可见这条箴言的寓意之深。

“寂”就是指不贪图奢侈生活、谦恭以及朴素,倡导人们不管世俗有多纷乱,都要具有一颗平常心,做到谦虚做人,拥有无私和坦荡的内心。它是佛教中所讲的“空寂”一语,也是佛语的“寂灭为乐”,这是消除了心中妄想烦恼的境界,即是消除一切心中的杂念,达到无年无想的境界。如果说前三个部分是茶道的修行途径,那么“寂”就可以看作是茶道修行的出发点与目的地。“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无”的意思。茶人与客人通过茶事进行修行,在茶事的过程中领悟到对世间万物的否定,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日本茶道中的寂也便是倡导人们无论世俗如何纷乱都要有一颗平常心,谦虚做人,永葆坦荡无私的心。做茶事时,要严格做到心静如水。假如你心有杂念,就不会做得圆满,其境界也达不到闲寂的标准。

四、结语

日本茶道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而且也是东方文化的精华。日本茶文化经过不断的改变发展,逐渐构成独特而系统的茶道体系,不仅在形式上内容及其丰富,而且在思想层面上也有着丰富的内涵。茶道追求的崇尚精神和倡导的人文文化是推动茶道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的经验,需要饮茶者用心方可领悟。

参考文献:

[1]滕军.论日本茶道的若干特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9,(03):145-149.

[2]张晓光.论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审美文化观念[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02):42-43.

[3]余悦.中国茶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4]柳田圣山.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译林出版社,1989.

[5]张忠良等.中国世界茶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6]栗智.日本茶道的禅宗与“四谛”[J].大众文艺(理论),2009,(12):72-73.

日本岛屿范文6

    日本舞蹈根据自己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把外来舞蹈元素进行改造,这也使中日舞蹈形态美感的差异性受到影响。第一,日本舞蹈注重造型美,但不注重动作之间的衔接。而中国舞蹈对这一点十分重视,讲究的是舞蹈的延伸、流畅与连贯的美感。而日本舞蹈的动作为上下运动,一般表现为身体的屈直或者踩脚的步伐,它注重对舞蹈造型的排列和定型,却缺乏动作与动作间的延续性。第二,日本舞蹈以“稳”为核心,注重动作的平稳性,并且节奏缓慢。而中国舞蹈则以变化为主,尤其体现在舞蹈的轻盈飘逸。这与日本的文化特征密切相关,跪坐和榻榻米更直观的反应了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习惯。第三,对面部表情的要求不同。中国舞蹈直到现在都非常重视面部的表情,其中突出表现在对眼神交流的要求。而日本舞蹈与中国舞蹈在这一点上是截然不同的。日本的舞蹈面部表情很少,有的舞蹈甚至以浓妆和面具淡化面部表情。

    意识美感,是人在内在精神活动上对美的主观反应和评价中国传统的意识美感包括和谐、内敛、超逸。日本的传统意识美感则包括物哀、和谐、天然。两者之间的交汇点在于“和谐。”但由于两国的自然环境、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的差异,在意识美感上的差异性也尤为突出:第一,自然环境影响下生成的不同意识美感。日本位于中国大陆东侧,孤悬海外,且自古以来受地理条件影响长期受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因而对大自然生成了一种莫名的敬畏感“,物哀”的审美意识也逐渐形成。而中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优越,反而不太可能形成这样的审美意识。第二,对“真善”产生“美”的文化的不同吸收。日本崇尚自然、简朴的审美风格,从传统文化角度看属于“真”;而中国则以“至善”作为行为规范和准则。第三,中国的意识美感是内敛与超逸的统一,而日本则表现为以闲寂为主的“静”。中国舞蹈的气质以内敛为主,但开合之间包含着灵动超脱的元素。而日本的岛国根性使其国人拥有着一份民族自卑感和隐忍的气质。

    中国舞蹈发展史上,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高峰。舞蹈作为文化艺术中多彩的一部分,广纳国内外各族乐舞开创了一段唐舞新风。轻盈柔媚逐渐被矫捷奔放所取代,日本在对健舞和软舞的吸收中是否也和中国一样发生了这种转变呢?唐代舞蹈丰富多彩,繁花似锦。按舞蹈风格特点可分为“健舞”和“软舞”两个部分。健舞和软舞是唐代广泛流行于宫廷、贵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间的小型表演性舞蹈,多为独舞或双人舞。前者风格大多刚健矫捷,后者风格大多优美婉转。其艺术技巧很高,后成为教坊传教授业的主要内容。唐代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高峰,此时的日本正处鸟时代后期、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前期。舞蹈作为文化艺术的一个领域在当时的中日交流中并没有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其的分析,可通过唐代日本遣唐使从中国带回的音乐中寻找舞蹈交流的足迹。以遣唐使为中心的中日音乐交流活动的开展,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写下了崭新的一页。早在中国隋代,日本已经派遣遣隋使到中国学习文化,继遣隋使之后,日本于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8月第一次派遣唐使团,期间经历长达264年的历史,正式到达唐国土的一共有十三次,到达人员包含了以学习唐乐为首要任务的声音长和声音生。他们所带回的唐乐中包含了唐代各种舞蹈。那么,在这些东传日本的舞蹈中,日本是怎么进行吸收和摈弃的呢?日本的审美意识对其的作用和影响是怎样的呢?据崔令钦的《教坊记》和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记载,当时的“健舞”有《阿辽》、《柘枝》、《黄獐》、《拂菻》、《大渭州》、《达摩支》、《棱大》、《阿连》、《剑器》、《胡旋》、《胡腾》,共12种。软舞也是由民间乐舞改编而成,多用于宴享。这种舞蹈姿态柔婉,舞步轻盈,音乐伴奏舒缓平和,表演时感情较为细腻。见于记载的舞蹈有《垂手罗》、《春莺啭》、《乌夜啼》、《半社》、《回波乐》、《渠件席》、《兰陵王》、《凉州》、《屈柘枝》、《团圆旋》、《绿腰》、《苏合香》、《甘州》共13种。

    日本对其的吸收和摈弃,从当时传入日本的唐乐曲目中,我们可以初见端倪。朱雀天皇承平年间,日本最初的分类形式汉和辞书《倭名类聚抄》中,就记录有塘区132曲。其中包含有软舞的有《团圆旋》、《春莺啭》、《兰陵王》、《甘州》、《苏合香》、《凉州》,包含健舞的有《剑气浑脱》。此记载后来被日本唐乐研究家岸边成雄根据中国古代文献整理证明,上述曲目虽不完全肯定是唐乐曲目,但至少和隋唐燕乐有着莫大的渊源。为什么在健舞和软舞中,只有上述舞蹈被吸收呢?一方面,部分曲目和舞蹈可能在东传日本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而消失,不存于史料。另一方面,日本的审美意识可能对其产生了作用和影响。日本是流传和吸收较多的是软舞。软舞优美柔婉,符合日本舞蹈形态美感的柔和要求。而健舞刚健矫捷,则不太符合日本形态美感的娴静要求。因此绝大多数健舞没有被日本所选择。虽然健舞中仍有一支《剑气浑脱》(又名《剑器浑脱》)被吸收,但此剑舞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

    限于手中的史料匮乏,已经无法考证清楚其中的一些舞蹈与日本审美意识之间的具体关联,但从上诉材料分析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是存在的。当然,日本对唐传舞蹈的取舍不会仅仅只因为审美意识的原因,这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留下了更多的线索和课题。现在“宫内厅式部职乐部”设在日本皇居中仍有《雅乐》的演出,如《兰陵王》等,这些活化石见证着中日乐舞交流史,也为残存的唐代乐舞留下了一声叹息。(本文作者:杨秋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