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类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壤类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范文1

1森林土壤类型的特征

1.1燥红土燥红土分布于深切割的金沙江河谷地区,海拔在1200m以下地带,焚风效应显著,具有热量高、蒸发强、旱季长的特点。气候类型为南亚热带河谷气候,年均降雨量850mm以下,蒸发量则为降雨量的3.5倍。成土母质有冲积物、坡积物和零积物等,母岩有砂岩、砾岩和页岩。主要植被以合欢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和车桑子为主的灌草丛。土壤剖面号:01号地点:金塘镇附近的河谷山坡上大地形属乌蒙山系西坡地形:中山下部河谷海拔:990m。坡向:南偏西60°坡位:下部坡度:25°母岩:石灰岩母质:坡积物植被:车桑子、山绿豆、余甘子、苦刺、扭黄茅、拟金茅、桔草等。(1)剖面特征A层0~10cm,灰棕色,质地中壤,粒块状结构,紧密度为紧。湿度为干,草根多,有石块侵入,石砾含量为30%,层次过度不明显。B层10~28cm,黄红色。质地为中壤,块核状结构。湿度为干,植物根系多,有少量半风化母质,含石量为30%,层次过度不明显。C层28cm以下,棕褐色。有少量植物根,湿度为干,是半风化母质。(2)理化性质

1.2红壤红壤是巧家县的主要土壤,分布在海拔1200~2400(2600)m间的中低山地,气候类型为中、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主要植被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云南松与阔叶混交林,成土母质主要是沉积的冲积物、堆积物,母岩为石灰岩、砂岩、页岩。在地形、气候和森林植被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各种亚类。据调查,巧家县境内红壤亚类有红壤、黄红壤、褐红壤和粗骨性红壤等4个亚类。

1.3黄棕壤黄棕壤是在暖湿气候条件下发育形成的土壤,成土母岩为玄武岩、石灰岩,母质多为坡积物、原物。主要分布于红壤和棕壤之间,在海拔1800~3000m间的山地。植被类型以华山松林、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层一般为中厚层,肥力较高,呈灰黄色、黄棕色,土壤质地以中壤为主。(1)剖面特征A层0~5cm,灰黄色,质地为中壤,粒状结构,紧密度为疏松,温度为润,有根系盘结,有小石块入侵,含石量为10%,层次过度不明显。B层5~25cm,黄棕色,质地为重壤,块状结构,紧密度为疏松,温度为润,根系较多,有结核与腐烂根,含石量10%。BC层25~66cm,黄棕色,质地为重壤,块状结构,紧密度为紧密,有少量根系分布,有结核,含石量20%,层次过度不明显。C层66cm以下,黄棕色,质地重壤,核状结构,紧密度为较紧密,有石块侵入,含石量30%,母质与母岩交错分布,层次过度为逐渐过度。(2)理化性质。

1.4棕壤棕壤在巧家县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3500m之间,有季节性冻层出现。成土母质有残积物、坡积物,母岩主要以玄武岩、石灰岩为主,是暖温带湿润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土壤类型。原生植被以针阔混交林为主,但原生植被遭破坏严重,多为阔叶灌丛或箭竹林,在2800m左右有人工华山松林。棕壤区降水丰沛,雨季多雾雨,土层一般比较深厚,土壤有机质及矿物含量较高,自然肥力高。植被:箭竹、锈斑杜鹃、大白花杜鹃、锈线菊、小蘖、黄连刺、牛毛草、鞭打绣球、野青茅、翻白叶、草血竭等。(1)剖面特征A0层0~5cm,半分解和未分解的草叶和箭竹叶、苔藓等。A层5~31cm,表层冻结8cm,暗棕色,质地为重壤,粒块结构,湿度为潮湿,结持力疏松,有大量草根与箭竹根盘结,有石块侵入,含石量25%,层次过度明显。B层31~45cm,棕色,质地为重壤,块状结构,湿度为湿,结持力为紧密,有少量根系盘结和石块侵入,含石量15%,层次过度明显。C层45cm以下,黄棕色,质地为粘壤,块核状结构,湿度为湿,结持力为紧密,半风化和未风化的母岩占40%。

1.5暗棕壤暗棕壤分布在海拔3300~3700m范围内,主要在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被有箭竹、杜鹃多种,草本以牛毛草、翻白叶为主。主要有草甸暗棕壤亚类,成土母质以玄武岩为主的残积物、坡积物,土层以中层居多,自然肥力较高。

1.6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在海拔3600m以上,主要分布在药山顶部,该地区气候寒冷而湿润,常年积雪达10个月左右,其成土过程以腐殖质积累和融冻作用为主,母质为玄武岩风化的残积物,土壤颜色为暗褐色。植被以零散低矮分布的箭竹、单花金丝桃、胡颓子、黄连剌、牛毛草、羊茅、白斑人参果、沿叶香青、翻白叶等,地表附生物有地衣、苔鲜等。酸性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全磷、全钾等含量较高。

2森林土壤的分布规律

2.1土壤的垂直地带谱巧家县因地形复杂,相对高差悬殊,生物气候发生变化而形成土壤的垂直分布,由金沙江河谷区(牛栏江河谷区)的基带土壤燥红土(褐红壤)开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一系列与较高纬度带相应的土壤类型。巧家县出现的土壤垂直地带谱,从南亚热带,中、北亚热带,南温带,中、北温带和寒温带的垂直地带谱结构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是山地生物气候条件变化的必然反映。巧家县土壤垂直地带谱为:517~1200(1500)m燥红土(褐红壤)1200~2400(2600)m红壤1800~3000m黄棕壤2800~3500m棕壤3300~3700m暗棕壤3600~4040m亚高山草甸土。详见图1。

土壤类型范文2

1、欧洲西部地区:狭义的西欧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广义是自斯堪的纳维亚南部半岛到意大利;

2、欧洲西部地区土壤以平原为主,次为高原,山地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英国西北和法国东南;平原地形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由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西欧适宜牧草生长,因此乳畜业发达;

3、大多数地方发展混合农业,种植小麦的同时发展乳畜业,形成互补,法国是欧洲西部农业发达的国家。

(来源:文章屋网 )

土壤类型范文3

关键词植被;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丘四区寺尔沟小流域

中图分类号S1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255-02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丘四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区,每年土壤侵蚀模数高达6 000 t/hm2以上,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度低,丘四区植被恢复和重建的重要制约条件之一是水分条件。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和治理丘四区生态环境的前提是充分认识各种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状况和水分利用情况。影响丘四区土壤水分的因素包括立地类型、植被生长季节、植被类型和土壤剖面等。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包括耕作以外的自然和人为干扰)会改变土壤性质和植被对地表的覆盖,从而影响土壤水含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含水量的有地表植被的盖度、类型及生长情况等[1-6]。对其土壤水分进行观测分析,通过水分平衡对各类植被生长适宜进行分析,通过选择丘四区寺尔沟小流域典型植被,了解该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水分利用情况,从而为该地区植被恢复、生态建设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降水的分配

1.1降水时间分布

区内土壤水分的补给和恢复依靠天然降水,这是丘四区土壤水分的唯一来源。丘四区特有的土壤水文现象之一是土壤水分亏缺。而在雨季时,有较大的降水入渗补给,主要依靠降雨强度适中、历时长的降水,而微雨和暴雨的作用不是很大。分析试验区≥10 mm降雨量的降水分布状况(表1)。根据多年降雨观测数据,3―4月的降水8次,≥10 mm降水平均每月小于1次;5―10月的降水多达56.6次,≥10 mm降水3次左右,占年平均降水量的10.18%;11月至翌年2月的降水为11.2次,≥10 mm降水为0次。

1.2不同植被类型地面上水量的分配

降水到达地面后,会进行第2次再分配。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而流失,另一部分渗入土壤,形成土壤水。降水状况影响地表径流的年内变化,使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同年份(5―10月)降雨量与地表径流表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小麦地和苜蓿地分别平均地面径流占同期平均降水的6.95%和8.08%;云杉所占比例最大,为10.85%,荒地和沙棘平均地面径流占同期平均降水的比例最小,分别为3.40%和3.14%。由此可见,寺尔沟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平均地面径流占同期平均降水的比例不同。

2土壤水分动态

2.1土壤水分年际变化

降水量和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是巨大的,天然降水是丘四区植被生长需水的唯一来源。土壤水分变化与当地气候变化,尤其是降雨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是基本一致的。在干旱年份,降雨量补充较少,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差异会加大;一般在丰水年,土壤含水量会得到部分补偿,不同植被类型的差异会缩小。2004―2009年各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年际变化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在2007年降水量较大,各植被土壤水分均值高于其他年份。土壤水分年际变化的一个共同的趋势是:除2008年以外,小麦与沙棘的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其他植被,小麦与沙棘间土壤水分差异不明显。因为沙棘耗水量相对苜蓿和云杉较少。云杉与苜蓿土壤含水量间均无差异,除2007年以外,云杉与苜蓿地的土壤水分相对低于其他植被。在干旱区,土壤蒸发量大,天然降雨少,苜蓿和云杉均为高耗水性植被,因此其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相对较大。由此可知,不同年份各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差异明显。

2.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丘四区一般总孔隙度为50%~55%,土壤疏松多孔,加之以干旱半干旱气候为主,有相当一部分降水恢复的水分很快又蒸发到大气中,因此土壤所能保存的雨季降水中,水分减少较多。由于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地下水埋藏很深,土壤水分仅占田间持水量的57.6%~74.2%,土壤水分经常处于亏缺状况,主要因负补偿效应导致。2004―2009年寺尔沟小流域观测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0~100 cm土层中,云杉林地的水分亏缺量在121.57~138.07 mm,坡耕地的水分亏缺量在131.40~159.40 mm,沙棘林地的亏缺量在99.03~125.64 mm,天然草地的亏缺量在127.280~144.590 mm,坡耕地亏缺量最大,沙棘林地亏缺量最小,沙棘林地对土壤水分具有更好的补偿效应。

2.3土壤水分剖面变化

对各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剖面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在0~20 cm土层深度与其他土层有极著的差异,并且土壤水分最大。各土地利用类型在20~60 cm土层深度土壤水分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深层60~100 cm土壤水分的差异不明显;土壤水分在整个剖面上呈降低趋势。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土壤水分进行分析(F值),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差异明显,对于整个土壤剖面水分状态由高到低顺序是坡耕地>沙棘林地>天然草地>云杉林地,在80 cm深度以下的表现尤为明显。

3结语

试验结果表明,在对各类植被土壤水分利用测定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水分平衡对各类植被生长适宜性进行分析,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4参考文献

[1] 马国飞,张晓煜,张磊,等.宁夏压砂地土壤水分动态及消耗规律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1(1):4-7.

[2] 佟长福,史海滨,李和平,等.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人工牧草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需水规律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21(6):12-14.

[3] 许正辉,李世兰,阎彦梅.青海互助县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0(10):93-94,99.

[4] 宋闰柳,于静洁,薛明.华北山区东台沟小流域沟道土壤水分动态特征[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8(5):42-45.

[5] 李小勇.互助县寺尔沟流域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水分特征[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248,254.

土壤类型范文4

关键词:竞争型神经网络;离散化;粗糙集;“死”点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5-5708-03

目前土壤分类研究已经由单纯的形态描述向指标化和数量化方向发展[1-2]。土壤分类在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和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各种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土壤规划开始广泛的引入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方法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工作效率和精确度[3]。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其不足之处,诸如缺乏定量指标,难以输入计算机,不能建立信息系统,更不能进行分类的自动检索,与现代信息社会难以适应[4-5]。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不但要满足自身的粮食需求,还要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因此针对本省土壤的特点和分类情况进行详细的研究,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显得至关重要。对因土施肥、合理种植、调整农业结构,保护和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土壤资源动态变化监测,实现土壤资源信息共享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LVQ神经网络通过寻找输入/输出数据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特征提取和统计分类等模式识别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LVQ神经网络已经奠定了在模式识别领域不可或缺的地位。BP网络是一种最为普遍的网络,其缺点在于用了基于梯度下降的非线性优化策略,有可能陷入局部最小问题,不能保证求出全局最小值。其他一些优化策略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法等,虽然可以求得全局最小,但是计算量很大,有时候会出现效率问题。另外也有一些利用SOFM网络的一些算法[6-8],该文尝试利用改进型的LVQ神经网络来对河南省部分地区出去的土壤样本进行分类。

2 以河南部分地区土壤抽样为例的聚类分析

2.1样本来源

选择本省主要土类:潮土、褐土、砂姜黑土、黄棕壤、水稻土等,主要分布在豫东的商丘、开封;豫北的安阳市、南东县;豫西(西南)洛阳市、洛宁县、三门峡市的陕县,平顶山市的舞钢市、宝丰县、南阳市郊;豫中南漯河市、临颖县、周口市,驻马店地区的汝南、遂平、确山、信阳市、罗山县等地(市县)。按照 Portch PPI/PPIC,Hunter(ASI,1984)的方法程序进行,如表1所示。

2.2对样本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

我们首先判定各个属性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引入阈值学习来对竞争型神经网络进行改进,然后利用竞争型神经网络的分类功能,将每一个连续属性分割成若干类,分割连续属性也就等于找到了一个断点集合。这样对每个连续属性离散化完毕之后,我们再次利用改进后的竞争型神经网络检测离散化后的属性是否仍然满足决策一致性,若满足就说明离散化成功,否则重新寻找断点集合,直到满足决策一致。

2.3利用改进后的LVQ神经网络进行聚类分析

糙集对数据的属性进行约简,用约简后的数据集作为竞争型神经网络的设计依据及训练数据。这样得到的训练数据表示清晰,从而使得两种方法进行互补,既能利用粗糙集简约数据,减少竞争型神经网络训练时间,又能利用竞争型神经网络降低噪声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兴久.模糊聚类分析在土壤分类中的应用[J].哈尔滨:东北农学院学报,1988,13(2):125-126.

[2] 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应用 [M]. 2版.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1-106.

[3] Goodehild M F. Geographie Information Seienee. IJCIS,1992,6(1):235-243.

[4] 龚子同,陈志诚.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参比[J] .土壤,1999,31(2):57-63.

[5] 周慧珍. 对土壤制图中应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的认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367-371.

[6] 赵娟,李国昌,张玉彬,等.SOM神经网络数据融合技术的诊断系统的研究[J].河北工业业科技,2010,27(6):378-380.

土壤类型范文5

关键词:黄河故道;土地利用变化;土壤有机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中图分类号 S15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062-03

Abstract:Soil organic carbon(SOC) and soil 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 (ROC) of three soil layer of five land utilization types, including woodland, cultivated land, orchard land, wetland and mudflat,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psoil (0~20cm)SOC contents of various land use types display aggregate, cultivated land(7.42g/kg)>woodland(4.79g/kg)>orchard land(2.93g/kg), wetland(2.96g/kg) and mudflat(3.07g/kg),and the latter three land use types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OC and ROC show extreme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OC is more active response to changes of land use types than SOC. ROC/SOC trends to be stable except topsoil of cultivated land.

Key words:The ancient course of Yellow River;Land use change;Soil oganic carbon;Soil 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

黄河明清故道系指公元1194―1855年间,黄河向南侵入淮河所形成的一段主河道所流经的地域,位于黄河、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之间,流经豫、鲁、皖、苏四省22个县(市),全长730km,南北平均宽32.5km,土地总面积约2.4万km2,形成了淮河与黄河流域之间一个自然景观独特的地理单元[1]。该区域土壤成土母质为黄泛冲积物,土壤类型以潮土为主,土种主要为飞沙土。该土种砂性重,结构松散,缺乏毛细孔结构,沙粒阳离子交换量较低,其保水保肥性较差[2,3],肥力较低。研究表明,砀山县飞沙土中有机质的含量仅为0.4%左右[4],属于极低的水平。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重要的影响[5],是造成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含量水平降低的重要因素。对于SOC含量较低区域土地利用改变导致的土壤碳含量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沙化地区。对于黄河故道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碳影响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土壤易氧化有机碳(soil 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ROC)是土壤活性有机碳重要的组分之一,由于其循环速率快,稳定性差,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碳的释放。在土壤受到人为活动干扰的早期阶段,土壤碳库的变化被认为主要发生在ROC库中,因此常被用作土壤碳库短期变化的表征因素[6]。本研究通过测定安徽省砀山县黄河故道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ROC含量,以期了解在有机质含量较低的飞沙土中土地利用变化所造成的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黄河故道在安徽省砀山境内长46.6km,区域面积约699.7km2,占砀山县总面积的59%。本研究区域选择位于砀山县西北部官庄坝镇的砀山黄河故道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区总面积约21.80km2,其中核心区5.86km2,是黄河故道区域内保持得较为完好的湿地之一,2017年初入选安徽省第一批重要湿地名录。该区域年降雨量773mm,年均气温14℃。

1.2 研究方法 在研究区域内选择较为典型的林地、耕地、果园、湿地、滩涂为采样区。采样区内具体情况见表1。样品采集时间为2016年7月底。在每个采样区内随机布设3个10m×10m样方,每个样方内按“5点取样法”,用直径为5cm的不锈钢土钻分别采集0~20cm、20~40cm、40~60cm深度的土壤,同层土壤混合为一个样本,共采集45个土样。土样用自封袋带回实验室自然风干,在此过程中剔除样品中的石子和动植物残体,碾碎后过2mm孔径土壤筛备测。SOC的测定采用外加热重铬酸钾容量法,ROC的y定采用333mmol・L-1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7]。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OC含量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OC含量在3个土层深度上的表现见图1。土壤0~20cm表层SOC含量范围在2.93~7.42g/kg,其中林地、耕地、果园以及湿地表层土壤SOC含量均显著高于20cm以下土层(P

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ROC含量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ROC含量如图2所示,其范围为0.325~3.918 g/kg。除滩涂三层土壤ROC含量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表现为0~20cm土壤ROC显著高于20cm以下土壤。这与上述SOC随土层深度变化情况相似。但也存在细微差异,表现为林地与湿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中,20~40cm土层与40~60cm之间,ROC含量出现了显著差异(P

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3个土层SOC和ROC的平均含量值进行回归,建立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见图3。结果显示SOC与ROC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

为了消除总有机碳含量的差异对ROC含量产生的影响,对ROC与SOC进行比值处理,获得ROC分配比例,其范围为25.38%~53.67%,见图4。统计结果显示,各土地利用类型随土壤深度改变,ROC/SOC值未出显著差异。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土层的横向比较显示,只在0~20cm表层耕地ROC分配比例(53.67%)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间ROC分配比例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砀山黄河故道区域各土地利用方式对ROC分配比例的影响不显著。

3 结论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造成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黄河故道区域土壤以飞沙土为主。这一区域湿地景观是主要的环境背景,在受到人为干扰后,湿地转变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后,土壤有机碳发生了变化。本研究显示:(1)该地区湿地转变为林地、耕地、果园和滩涂后,除滩涂外,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SOC在0~20cm的土壤表层出现积聚,其中耕地与林地表层土壤SOC含量提高最为明显,如果考虑到耕地有施肥带来有机质输入的影响,林地在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作用较有效;(2)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与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ROC含量主要还是依赖于SOC含量的高低;(3)林地、耕地20~40cm、40~60cm土层ROC含量与SOC相比出现了显著差异,说明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变化的分辨上,ROC较SOC具有更高的灵敏度;(4)除耕地表层土壤外,ROC分配比例在各土层间无显著差异,同一土层各土地利用类型间也无显著差异,说明飞沙土为主的砀山黄河故道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的土层ROC分配比例趋于稳定,其值为(32.64±4.97)%。

参考文献

[1]黄以柱. 黄河故道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自然杂志, 1995(4):211-215.

[2]Walpola, B C,Arunakumara, K.Decomposition of Gliricidia leaves:the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of leaves and soil texture on carbon mineralization[J],Tropic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 Extension.2010,13(1):19-23.

[3]Ismail S M, Ozawa K. Improvement of crop yield, soil moisture distribution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sandy soils by clay application[J].Applied Clay Science,2007,37(1-2):81-89.

[4]付金沐,史志刚,孙林华,等.安徽砀山县域土壤有机质现状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745-3746,3777.

[5]马晓哲,王铮.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碳源汇的影响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15,35(17):5898-5907.

[6]沈宏,曹志洪,胡正义.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及其生态效应[J].生态学杂志,1999,18(3):32-38.

[7]Blair G J,Lefroy R,Lisle L.Soil carbon fractions based on their degree of oxidation,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carbon management index for agricultural systems[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1995,46(7):1459-1466.

土壤类型范文6

关键词 盐碱土;pH值;水溶性盐;改良物质

中图分类号 S1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210-02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也是解决土壤退化的难题。据调查,除南极洲外,其余各大洲及其大部分岛屿的滨海地区和半干旱、干旱区,都有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分布[1]。

有机质贫瘠、营养元素含量低是盐渍化土壤的主要特点。有机改良物质能改善盐渍化土壤的理化指标含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其通过以下2种机理达到改良目的:一是改善盐碱土物理性质,降低盐碱土容重,增加盐碱土孔隙度,提高盐碱土渗透性,降低土壤的盐分含量。二是降低土壤pH值,增加钙、硫酸根离子含量,减少钠、氯、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含量[2]。盐碱土的改良,不但可以改善盐碱土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还能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增加土地可耕作面积,做到资源可持续发展[3]。

1 研究方法

研究区域选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开发区农场一队附近的草甸草原,现场进行踏查,根据土壤地表植被种类、覆盖度及生长状况辨别其盐碱程度,并用简易pH试纸验证,将试验区土壤类型分为3种,依次为重度盐碱土、中度盐碱土和轻度盐碱土,划分标准由表1可知。分别在3种类型的盐碱土上设立试验样方,每种类型48个样方(规格为1 m×1 m),共计144个样方。选取磷石膏、煤渣、鸡粪、污泥和酒糟为土壤改良物质,每种改良物质9个样方,并以空白试验地作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pH值变化

pH值是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之一,对土壤养分存在形式有重要影响,并与土壤微生物及植物根系营养状态联系密切,直接影响土壤中各类元素的存在形式和迁移转化规律[4]。

由图1可知,对3种不同类型盐碱土添加改良物质,5种改良物质对不同类型盐碱土pH值影响明显。重度盐碱土:酒糟改良土壤pH值效果最好,平均降低1.03;其次是磷石膏,平均降低0.92;鸡粪、煤渣和污泥3种改良物质平均降低约0.6。中度盐碱土:煤渣是改良土壤pH值最好的物质,平均降低0.76。轻度盐碱土:磷石膏是改良土壤pH值最好的物质,平均降低0.52。

改良物质对不同类型盐碱土壤pH值的影响,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酒糟改良土壤pH值的效果最好,比空白对照平均降低0.23,其次是磷石膏,降低0.21。由此表明,改良物质对不同盐碱土pH值影响较大,主要原因在于,改良物质在盐碱土中分解有机酸或释放二氧化碳及阳离子,置换盐碱土壤胶体上的钠离子,改变土壤化学形态,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从而降低土壤中的pH值。

2.2 土壤水溶性盐变化

水溶性盐指标是盐碱土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是限制盐碱土上农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之一[5]。由图3可知,对3种不同类型盐碱土添加改良物质,重度盐碱土:酒糟对降低土壤水溶性盐最显著,盐量降低16.2%,其次是磷石膏,盐量降低15.3%,再次是煤渣,盐量降低10.2%;第四是鸡粪,盐量降低6.3%;第五是污泥,盐量降低1.8%;中度盐碱土:酒糟对降低土壤水溶性盐最显著,盐量降低12.4%,其次是煤渣,盐量降低10.3%;再次是磷石膏,盐量降低9.7%;第四是鸡粪,盐量降低6.4%;第五是污泥,盐量降低4.6%;轻度盐碱土:磷石膏对降低土壤水溶性盐最显著,盐量降低14%,其次是酒糟,盐量降低13.7%,再次是污泥,盐量降低9.3%,第四是鸡粪,盐量降低8.3%,第五是煤渣,盐量降低0.4%。

改良物质对不同类型盐碱土壤水溶性盐的影响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磷石膏降低土壤水溶性盐最显著,土壤脱盐量比对照增加了0.29 g/kg,其次是酒糟,土壤脱盐量为0.27 g/kg。5种改良物质的土壤脱盐效果均比对照明显,表明改良物质使盐碱土壤中水溶性盐分降低,主要是由于改良物质使盐碱土壤中的阳离子钠被钙、镁等离子置换,降低盐碱土的盐含量,改善了盐碱土的理化性质,促进作物生长。

3 结论

施用酒糟对盐碱土壤pH值改善效果最好,施用磷石膏对盐碱土壤水溶性盐改善效果最好。改良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类型的盐碱土,采用不同的改良物质改善盐碱土的理化性质,从而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农作物生长[6-7]。

4 参考文献

[1] 钦佩,周春霖,安树青,等.海滨盐土农业生态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2.

[2] 牛东玲,王启基.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2,33(6):449-455.

[3] 张建锋,乔勇进,焦明,等.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1997(3):5-8.

[4] 毕武臣,高明刚.盐碱地改良的技术措施[J].防护林科技,2001(3):66-67.

[5] 李焕珍,张中原,梁成华,等.磷石膏改良盐碱土效果的研究[J].土壤通报,1994,25(6):248-251.

上一篇情人节的话语

下一篇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