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游子思乡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游子思乡的诗句范文1
例如:“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这是晏殊词中经常流露出来的一种极富人生哲理的人生态度。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则流露出一种悲凉﹑凄美的意境。诗人借登乐游原抒发了自己壮士迟暮之感,也强烈地宣泄了对国事盛衰之悲。诗人以其独有的才华和灵感将自己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不幸人生,妙笔生花成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夕阳”不仅是指落日这自然景物,还暗指诗人生当晚唐,目睹乱世,深患国家之内忧外患,曾想展一己之才,匡世济民,可惜其一生命运坎坷,至暮年都未能如愿。当然,这首诗千百年来撼人心弦,不是因为它的写景和诗人的自我伤感,而是因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升华的境界,给人一种哲学上的意义。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不仅抒发的是人去楼空的感慨和深重的乡愁,更是作者对自己以前那种狂放不羁、荒唐无常生活的终结。据说,崔颢早年好赌酗酒,更被世人不齿的是他择妻也以貌美为标准,且稍不如意即离弃,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而晚年的崔颢,“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崔颢诗歌的“忽变常体”,其标志就是这首连李白都自叹不如的《黄鹤楼》。此诗之所以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轴之作,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手,特别是后四句中“晴川”和“芳草”对仗工整,而“日暮乡关”和“烟波江上”又很随意,读来让人不仅想起汉末狂生祢衡被杀此地的警世典故,更顿生空茫之感及不如归去之叹。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也使全诗意脉贯通,形成清拔俊秀,寄情高远的超妙仙境。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把羁旅在外漂泊人对家乡的思念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马致远最好的作品,都写于一种“夕阳”与深秋的背景中,《天净沙·秋思》亦如是。这首小令名作之所以被称为“秋思之祖”,就其作品内容本身而言,简简单单,普普通通,重要的就是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点睛作用。夕阳西下使枯藤、老树、昏鸦这幅昏暗的深秋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试想,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他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在夕阳残照的荒凉古道上,孤独的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这是何等的凄美与悲凉啊!这首小令不仅写出了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之苦,而且透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而“夕阳西下”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孤立之意。赏吟完一曲《秋思》,让人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啊!
“黄昏鼓角是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益《上汝州城楼》)这里的“黄昏”在诗人的笔下是何等的悲凉,那惆怅的意境,感伤的格调反衬出诗人在国土沦陷后的悲痛情绪。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诗人由眼前的“日暮”景象,想起自己漂泊异乡的处境,把思乡的情感和“日暮”的景象糅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惆怅孤独的画面,深刻地展现了游子思乡的凄恻之情,给读者的心灵蒙上一层淡淡的惆怅。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以苍劲的笔触,深沉的情怀,勾画出边塞黄昏时特有的气象,给人一种雄厚的力度,有力地表现了壮士们防守边塞的艰苦和坚持抗战的决心。
当然,描写黄昏的诗句也并非都是苍茫、悲凉的,与之相反,也有格调清新、奋发向上的诗句。例如,徐元杰的:“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湖上》)诗人笔下的“夕阳”,简直是一幅诗的画卷。夕阳西下,箫鼓声声,人们驾着归船,一片欢歌笑语,整个境界开阔明朗,表现了劳动归来时的欢快、喜悦之情。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又给我们绘制了一幅恬静幽雅的图画:斜日柔光,细草青青,黄犊鸣叫,一片清淡的春色。
“日暮江亭春影绿,鸳鸯浴,水远山长看不足。”(欧阳炯《南乡子》)则呈现出另一种情趣:日暮江亭,春光碧绿,池塘中鸳鸯戏水,远山近水,斜晖脉脉,整个大自然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情怀。
游子思乡的诗句范文2
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这种热情是可以理解的。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日益变得功利和浮躁的人们,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而古典诗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世界上许多民族尚处于蒙昧时期的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编纂了《诗经》这样完备的诗歌总集,拥有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2000多年来,我们积累了足可引以为自豪的诗歌遗产,而唐诗宋词——尤其是那些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传诵至今的名篇佳什,更是诗歌遗产中的“极品”,说它们“字字珠玑”,绝对不是夸张。作为现代人的中国青少年,如果不会欣赏唐诗宋词的美,实在是一件无法弥补的憾事。
当然,现在的青少年升学压力重,课外作业多,没有充裕的时间和悠闲的心情去阅读与考试无关的书籍。但我想,诗词篇幅短小,课余读一些,所花时间不多;再则,在紧张学习的间隙,伸一伸懒腰,慢声吟诵一两首优美的小诗,正好可以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调剂一下疲惫的身心,也是十分惬意的。我看,关键还在于培养读诗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时间总是挤得出来的。
要培养对诗的兴趣,首先是用心灵去接近它、解读它。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它们所蕴含的古代诗人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纵然有时代隔阂,也不致成为我们欣赏的障碍。再说,那些真正的好诗,大多明白如话,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语言,对今天的读者却依然充满了魅力。比如下面这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没有一个冷僻的字,不用任何典故,朴素得比如今的很多新诗和流行歌曲的歌词更晓畅易懂。它真挚的感情全从肺腑中流出,即使从未有过远离亲人、作客他乡的生活经历的人,也不能不为之动情,不能不为之从内心升起对母爱的深深眷恋;更不用说有过这种生活经历的人了。记得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离开乡下到上海求学,虽然路不算远,但少小离家,总有一种游子思乡的心情。不幸又在初中毕业之前忽遭丧母之痛,悲痛中反复地读这首诗,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不太会写诗的我居然也写出这样的诗句:“密缝针线今犹在,不忍开箱检旧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这首《游子吟》给予我的巨大的冲击力。
诗词都是有韵律、有节奏的,在古代,诗词都能合着乐唱。当时的唱法现在虽然已经失传,但读诗词如果不懂它的韵律和节奏,就很难品出它特有的韵味。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书时那种悠长摇曳的声调和如醉如痴的神态,人们也许觉得很可笑,其实,读诗词时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诗词韵味的体验和充分的感情投入。人们把读诗叫做“吟诗”,吟,就是一种拉长了声调有节奏的诵读。我无意于提倡吟,但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想把读诗变成一种精神享受,那就至少应该学会用普通话朗诵。我听过孙道临朗诵诗词,虽然不是吟,但同样读出了诗词的韵味。学习这种朗诵,除了体会诗意外,关键在于处理好诗句的节奏,具体说,就是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和某些字音的拖长。一般说,一句中逢双的字如果是平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读的时候都要把这个字的音调拖长些(押韵的字如果是平声,也要拖长),从而形成一种长短相同、抑扬顿挫的节律。
游子思乡的诗句范文3
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重阳节在秋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每到重阳节,我国都有登高赏秋,敬老的传统,故而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我国唐朝的大诗人王维,曾作过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名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描绘了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作者对亲人的加倍思念。
今年重阳节,延续30多年历史的千叟宴如期在三水芦苞镇独树岗村举行,250多围酒席宴请了1600多名村中老人、港澳同胞和党政代表,酒席之多、参与面之广,创下了历年之最。
独树岗村传来阵阵欢笑声和碰杯声,村前灯光篮球场和广场大排筵席,村中老人、港澳宗亲和政企代表齐聚一堂。20名长者坐在主席台上,接受少先队的献花和政府部门的祝福。今年103岁、村中最长寿的老人蔡月桂脸上笑出层层皱纹。一直以来,独树岗村有着敬老爱老的传统,每年重阳节,村里都会举办千叟宴。老干部蔡可平依然记得,30多年前,港澳同胞自发组织千叟宴,“当时只在村中古庙摆几十席”,如今,筵席的规模越来越大,今年首次突破250席,创下历史新高,并加入了各种文艺表演。
过去老人们以满腔热血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为社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建立了光辉的业绩,吃尽了千辛万苦。人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深有体会,我们的父母所处的年代和带儿女的辛苦人人知道。现在老了又不愿打扰儿女的工作,自己孤独的生活,就像满文军在歌里唱的“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真实的唱出了我们的心声。父母无私的把全部的爱给了我们儿女,自己默默的老去,想想我心里也很伤感!
在这里我想说点:作为儿女应该抽时间常回家看看,老人没时间等我们有时间,为父母尽尽孝心,捶背揉肩,嘘寒问暖,多吃几顿团圆饭,为老人洗洗衣服陪陪他们,象照顾孩子那样呵护他们,让我们的父母愉快的度过晚年。不要找借口说原因,免的以后心里悔恨自己。老人节,想起我的双亲已离我远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眼前浮现父母慈祥的笑容,心里荡起无数的感慨,想起童年,想起父母年轻的笑脸,许多许多……
我们应该感谢,感谢有这样一个传统的老人节日,让我们有时间和机会孝敬老人,感受亲情!九九重阳,秋高气爽,沉淀着金秋的丰硕,感受了生活的温馨!祝天下父母,健康长寿!
今天,很开心很有意义的一天,因为这是我进入中学以来做的最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虽然以前也参加过这我喜欢的社会实践,但还是抑制不住我心中的好奇,控制不住我想要快点到达敬老院这个神秘的目的地的心情。
敬老院以前给我的感觉是黑白的,无色彩的,它永远都笼罩着一种暗淡悲伤的气氛,可是这个敬老院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宁静的,清新与安宁,绿色也较多,很像一家疗养院。
虽然怀着很大的热情,也充满信心,但参加这次活动之后,我才明白,自己成功在那里,失败与不足又在哪里,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还更觉得自己是个门外汉,许多东西都急需吸收与提高。对我来说。我与个别老人的交谈能力是有的,而且和他们交谈时我会察言观色,不同的时候能及时应付,也给老人们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可是,最大的缺点是忽视了组织每一个老人聚在一起聊天,搞些热闹的气氛使他们知道我们的心意,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我还非常欠缺组织能力,也非常欠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能力。
这次活动,在众多参加者的参与下,我们形成一道亮丽风景线。这让我认识到,做每一件事,我们都要用心,用心用爱去左每一件事,让自己无悔,让温暖和爱与人分享,让自己在爱中茁壮成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唐代着名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成为千百年来游子思乡的名言,不知打动了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在这天,我们应该尊老敬老,听长辈的话。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文明社会,我们更应该孝敬,听从长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这一点。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学会了感恩,并且知道了孝敬长辈。就在这天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在家里为长辈做一件孝心事。这天我早早得写完了作业,思考着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到底该为长辈做什么呢?这时奶奶突然对我说:“午饭要延迟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我,非常失落。突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我的脑际——为什么非要奶奶煮饭,我自己难道不可以吗?正好我可以让奶奶尝一下我的手艺。虽然我只会做蛋炒饭,但我认为只要付出真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克服。
说做就做,我急忙跑到厨房,从冰箱里拿了两个鸡蛋,还有剩饭,又从碗橱里拿了几个碗,再跑到放佐料的地方拿了油和盐。准备工作井然有序,按照爸爸教我的方法:先在锅里放油,在等待着油煮开时,我们还可以把蛋敲开。油煮开了,我们就可以把调好的蛋倒下去,蛋煮好后,就可以炒饭了。炒饭很简单:先放少许油,再把饭倒下去炒,炒到快熟的时候放少许盐,就行了。最后把蛋和饭一起放入锅内,一直不停地翻炒!
饭很快就炒好了,我把它们盛到碗里,放在桌上后,就急忙跑到田里去喊奶奶:“奶奶吃饭了吧,我好饿!”我并没有和奶奶说我已经煮好饭了,因为我想给她一个surprise。当奶奶来到厨房时,看到桌上的饭时,非常震惊,便问道:“这是你做的?”我笑嘻嘻的说道:“对啊,没事儿干,而且我肚子好饿啊,所以就做了。”奶奶听了非常开心,便说道:“我的孙女长大了嘛,都会做饭了!”我满怀信心地说:“那是当然!”中午,我们坐在桌上,津津有味地吃着饭,谈笑风生。这天我们聊了许多。
游子思乡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贯休;诗僧;动物;意象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10-01
贯休诗中有很多独特的意象与意象群,有的染上浓重的个人特色,有的深刻地体现出时代风貌,非常值得一看,在这其中,有一种,最为独特,那就是特殊的动物意象群。
动物意象群,在诗歌中也运用得非常多。除却平常多见的“禽”、“鸟”、“蝉”、“大雁”等动物意象,贯休诗歌中还有很多独特的种类。主要有“麋鹿”、“猿”、“鹤”。
一、鹤之意象
在贯休诗歌中出现出现最多的是“鹤”,代表性的语句有:
“放鹤久不归,不知更归否。”《闲居拟齐梁四首》
“之子逍遥尘世薄,格淡于云语如鹤。”《寒月送玄士入天台》
“寺倚乌龙腹,窗中见碧棱。空廊人画祖,古殿鹤窥灯。”《寄宋使君》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归结出:出现“鹤”的诗歌基本都是闲居诗和寄友诗,而意境上都代表一种逍遥自在,忘却尘世的感觉,同时把“鹤”当做自我高绝凌云之精神的象征。因而见“鹤”字时,常是俗世碰壁,隐居闲游,欲与老友同道远在江湖,隔绝红尘之态。贯休是个有出世心的人,但是再强势积极之人,难免有困顿厌倦疲惫释然之时,在如此多的诗篇中出现这样的意象,表现这样的感情,这说明在心底,纵横俗世的禅月大师还是憧憬着一个遥远清静,无人侵扰,只有知己好友,闲云野鹤的曼妙之境。
二、猿之意象
而用到“猿”字的,有以下代表性诗句:
“好音入耳应非久,三峡闻猿莫回首。”《送张拾遗赴施州司户》
“黑壤生红黍,黄猿领白儿。因思石桥月,曾与故人期。”《春山行》
“橡栗堆行径,猿猴绕定身。傥然重结社,愿作扫坛人。”《寄僧野和尚》
“寒思白阁层,石屋两三僧。斜雪扫不尽,饥猿唤得应。”《怀白阁道侣》
自古凄婉孤寂,游子思乡者,多闻猿而入诗。这样的意象运用,在以上贯休的诗歌中也有:“好音入耳应非久,三峡闻猿莫回首”、“历历数声猿,寥寥渡白烟。”等皆是,然而这又无法概括全部。贯休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有时创造性的将“猿”代表的遥深孤寂的境地进一步发挥而成一种远离红尘,沉淀心灵而不失妙趣的境界。“黄猿领白儿”、“数家舂碓,几处浴猿猴。”等句将猿猴书写得无比生活化,已然不是于深山老林中大喊大叫让人难过的动物,而是代表着一种轻松、静谧、恬然自得的心境与生活。于是,就是好友被贬之时,贯休诗中也劝解道“猿到三声不用愁”,个中滋味,自然是与前边相同的。
可见“鹤”、“猿”都在不同程度上代表和象征着贯休轻松隐然的一面。
三、鹿之意象
而“鹿”则略有不同,先看看以下的诗句:
“乳鹿暗行柽径雪,瀑泉微溅石楼经。闲行不觉过天井,长啸深能动岳灵。”
“如何麋鹿群中出,又见鸾天上来。剑阁霞粘残雪在,锦江香甚百花开。”《到蜀与郑中丞相遇》
“落花鸟衔来,永日香氤氲。终期将尔曹,归去麋鹿群。”《赠许征君》
“鹿睡红霞影,泉淋白石门。伊余心更苦,何日共深论。”《寄西山胡汾》
游子思乡的诗句范文5
一、抓住诗歌题目,找准“文眼”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因此,赏诗要先赏题。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蕴涵许多的重要信息。诗题可以揭示诗歌内容,可以表露诗人心情,可以展示诗人创作思路。然而,诸多考生拿到试题,常常轻视诗题,忽视对诗题的分析,从而错失了获取一些关键信息的机会,丢掉了本应得到的分。
刘克庄有一首诗:“一片能教一段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如果没有告知诗题,许多考生根本读不懂这首诗。一旦知道诗题是《落梅》,此诗就容易理解了。
诗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有关注题目的意识,关注题目能使笔者们较快地切人文本,回答问题也更容易了。我们在抓住诗歌题目,找准“文眼”时应该注意:(1)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环境;(2)题目小引的写作背景介绍;(3)关注诗句中与题目相照应的词语。
二、关注作者的生活阅历,了解写作用意
诗歌鉴赏题的诗歌都附有作者的姓名,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他的诗风所决定的,语文我们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只有如此,在考试时,考生才能调动这些记忆,将诗歌所孕育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
例如。在鉴赏李煜《望江南》的艺术手法时,我们可借助此位“后主亡国失家”的独特生活阅历来挖掘作者的写作用意。通过分析,我们可发现诗中的梦魂既可以说是联想,其实也可以说是虚笔,两者相交融,不能严格区分。所以。我们可以说他运用了虚笔、联想、反衬等手法,故可以表述为:“作者运用了联想、虚笔以及衬托的表现手法,以梦写醒,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乐写愁,以梦中的乐景反衬昔日为帝。今日却成亡国之徒的内心伤痛的悲惨之情”。作者的写作用意也予以清晰的展示,
三、重视诗歌意象,品味作者的感慨得失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客观事物。它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审美单元。鉴赏时把握了意象就有利于理解诗歌意境、风格及作者蕴蓄其中的思想情感,
现在用一些意象加以说明。“月亮”是一个含有乡愁、别情的象征意象,“月是故乡明”:“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好菊,因此被称为隐士花,有了清高的品质;冰清玉洁的梅花“凌寒独自开”,因而有了不畏艰险:敢为天下先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浮云和浮萍一样,漂泊无依,用来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梧桐是悲凉悲伤的象征,如“梧桐更兼细雨”;蝉。尤其是寒蝉,叫声凄厉,是悲凉的同义词。有“寒蝉凄切”为证,同时,蝉拣高枝而鸣,餐风饮露有高洁的品质;鸿雁是候鸟,秋季南迁,常引起游子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这些意象已成为汉民族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考生在鉴赏古诗词时,要发挥想象力,将各组意象串联起来,再从整体上解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积累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从而提高古诗鉴赏水平。
四、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诗歌的主旨
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也有区别:意象与词句有关,意境与全篇对应。一般来说。一首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看意境。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意境由情和景有机结合,要研究意境,就要研究情和景的结合方式。
游子思乡的诗句范文6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有美感的形象。我们平常所说的诗歌鉴赏,特别是理解诗歌形象,就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诗歌中的意象因物象不同而各异,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是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①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例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②鸿雁。鸿雁常常引发游子思乡怀亲、羁旅伤感之情。例如:“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③莲。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例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即“怜子”,“青”即“清”。④月亮。一般来说,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⑤落花。“落花”寓“年华易逝,美丽不再”之意。例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具体地说,意境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或词人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创造出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意境是评价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1.意象与意境有密切的联系。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没有意象,难以融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2.意象与意境的区别。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地把握两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融合成一种意境。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之零陵郡次新亭
范云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
(1)诗中前四句写了哪些意象?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江”“天”“树”“烟”。(2)“苍茫空阔、孤寂无依”的意境。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心事重重的旅人在眺望江天、远树、云烟,我们还能感知到诗人对前途的隐忧。(3)表达了作者羁旅孤寂、漂泊无依之感。
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可以看出意象与意境的细微区别。
①内涵深浅有别。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中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精心挑选而写入的,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此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被称之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具体意象,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而且我们所说的意境,一般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营造意境。例如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其中有12个意象,虽然鲜明生动地呈现出了一幅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再看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作品营造了一种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采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②范围大小有别。意象是一个个物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范围比较大,通常是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例如的词《沁园春・长沙》,被人们称赞为“意象壮美,意境高远”的典范之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段中有山、林、江、舸、鹰、鱼等意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竞争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几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