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数学口算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数学口算题范文1
我们学校从三年级就开始推行学科免考制———凡是平时认真听讲、成绩优秀者,都有机会取得相应的免考资格。免考制度是由各任课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制定,免考细则涉及学生平时上课听讲、作业态度、作业正确率以及每单元自我评估的成绩等方面内容。我在三年级的时候获得了语文免考的资格,四年级的时候获得了语文和英语免考的资格。因为我只有数学没有免考过,所以今年我的目标就是能够获得数学免考的资格。为此,我还在暑假的时候报了一个数学班,提前学习了五年级数学课的内容。
这学期的前六次数学考试,我的考试分数都没下过九十分。可就在一个星期前的一次考试,我从“珠穆朗玛峰”跌到了“渤海”!
考试那天,我有点紧张。考试时,全班都非常的安静,安静的让我有的发慌。再加上试卷有一大题是用简便方法做综合算式,做综合算式是我的弱点。做作业时我错的最多的就是列综合算式。而且考试时间只有一节课。当时我刚刚做完试卷时就收卷了,没有一点时间来检查!试卷发下来以后,我发现我有十七点五分都丢在综合算式那一大题上了。还有一道口算题算错了。所以,我只得了八十一点五分。当时我的泪水哗啦哗啦的流了下来。虽然这只是一次口算测试,但数学老师选免考生的时候也要根据口算测试的成绩选免考生。而我已经下了一次A,所以免考是没我的份了。
三个多月的努力就因为这一次考试功亏一篑了,虽然我不甘心,但是这是没有办法的。我只
在这了我郑重的对免考说一声:“拜拜!我们下学期再见面吧!”
三年级数学口算题范文2
关键词:计算;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61—01
本人长期从事低中年级数学教学,发现学生在做作业或考试时,错的原因主要是计算错,常常听到同事们也在说,学生这么不认真,计算又错了。我归结一下,造成低年级学生计算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题和书写错误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纪小,对审题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做作业时往往是没看题目就开始做,有的是看不懂题目的要求,也有的是数字或运算符号抄错了造成答案错。如最容易写错或看错的数字是“0和6”、“3、5、8”、“1和7 ”、“+和×、÷”。由于学生不规范写字标准进行正确书写,不仔细看,把0写了像6或6写了像0,还有“3、5、8”、“1和7 ”、“+和×、÷”写了也让自己和别人混淆。有的学生把2+3算成是6,把2×3算成5,这就是没有看清运算符号。
要避免以上错误,在学生一年级开始学认数、写数时教师就要求他们用“田”字格书写本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0—9这几个数字,并教学生把这些数学比喻成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如写“1”时教学生念“1”像小棒,教“7”时,教学生说“7”像镰刀,教“3”时说“3”像耳朵,教“6”时说“6”像口哨……,通过这样形象比喻,学生对这些数字就有深刻印象。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容易混淆的数字进行对比,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经常给学生这样训练,学生书写就能规范得多,学生也能进行正确地书写。
在做作业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读题目,要求学生题目要认真读,仔细看。
二、运算顺序错
有的学生在做混合运算时,不认真看题目,也有的是运算顺序不清楚造成答案错。如计算36+32×8有个别学生没认真看运算顺序就先算“36+32”了,特别是“加减”或“乘除”连在一起的同级运算,如128—64+50,32÷4×8有学生与运算顺序平时讲的“有加减法和乘除法混在一起的,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理解不够,就把上面两题先算加和乘了。
针对上面情况,教师在教两步计算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法的同级运算里,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数。在做两步计算时,让学生读一读算式,再看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先算的用尺子在算式下面划上“—”线。如做上题36+32×8、128—64+50、32÷4×8时,看完算式后在32×8、128—64、32÷4下面划上“—”线,这样就不容易算错。
三、计算出错
学生不认真计算,这是造成答案错的最主要原因,造成这种现象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口算错误;(二)忘了进退位;(三)计算方法不正确。
学生做作业时不管数字大小都用口算,这样有时有进位的忘了进位,该退位的没退位。如有学生算28×200=41600 19+17=35 51—24=37、535÷5=17等。
有的学生在计算时不能口算的用口算,能用口算的又口算错,为什么会口算错?我认为主要是对用乘法口诀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特别是20以内进退位口算的准确率不高。因此,作为低年级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做到:
(一)加强口算训练。
教师平时要加强口算训练,特别是表内乘除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因为在小学里学生数的计算离不开它们,有的教师认为20以内加减计算是一年级就学过的,后面就不要这方面的训练了,这样想法是不对的,学生年纪小,在生活中接触数的计算比较少,他们大多只有在学习数学时才有接触数进行计算。所以教师在学生学了这些计算方法后既使到二三年级也要经常在课前出一些口算题让学生口算。学生在口算时要做到100%的正确。
(二)掌握正确算理方法。
在教两位数乘、除二三位数时,一定要让每个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特别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学生最容易计算错,主要是学生忘了在商中间或末尾补上“0”。在教除法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计算除法时,不要急着做,要先判断商的位数再开始计算,这样就不容易把商中间或末尾的“0”漏了。如计算1836÷6,先判断商是3位数,而不是2位数,商应是306,而不是36;4680÷9商应是520,而不是52。在做混混合运算有遇到除法计算时,也要保持这个习惯。
(三)教育学生养成列竖式的习惯。
三年级数学口算题范文3
一、成绩分析
本次考试我班应到31人,实到31人。本次中期有两套试卷,都组织了严格的考试。两套试卷题型相同,第二套试卷难度相对较小。第一套试卷平均分85.5分,100分的1人,90分至99 分的13人,80分至89分的11人,70分至79分的3人,60分至69分的2人,60分以下的1人,及格率为96.8%.第二套试卷平均分93.5分,100分的7人,90分至99 分的16人,80分至89分的7人,70分至79分的1人。及格率100%.现就第一套试卷作简单分析。
从考试结果看,我班还有50%的学生适应能力差,解题思路还不够清晰,不能很好联系实际答题。有少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能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还有少部分学生计算准确率不高,解题粗心大意,把乘法看成除法,把除法看成乘法。有少部分学生成绩不容乐观,令人担忧。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1、填空题:本题面广量大,分数占全卷的1/4。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掌握情况。很多学生不能根据书本上知识灵活处理问题。错的较多的题是第1、2、5、7、8小题。
2、判断题:本题共5小题,五个知识点。其中1小题出错最多。都认为一辆大卡车的载重量都在几吨中,不知道大卡车可以载重几十吨,这大概是农村孩子没有见过这样的大卡车吧。
3、选择题: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关键是学生不太爱动脑子、不认真读题,导致一些简单的题也能出错,同时还缺乏解题方法。
4、细心计算题:包括口算、用竖式计算、改错。本道题大部分学生计算完全正确,只有少数学生计算粗心大意,导致算错,全部同学都掌握了计算方法。
5、画一画、填一填:画一画这一题是全班学生错误的共性问题。当我拿到试卷时,我就猜想到大部分学生会做错。分析其原因:学生不明题意,看不出最近的那条路线。
6、解决问题。共5题,其中第5题错误率达60%以上,不知道怎么去解决租车问题,看来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从这几方面加以改进
1、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有待于加强,提高准确度.
2、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口算题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意识;思考;对策
尴尬一:算着估的估算
数学问题,大多是需要通过运算来解决的,而一道需要常规运算,甚至需要通过复杂或烦琐的运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少算甚至不算便得到解决,那该是多么让人赏心悦目的境界!这就是估算的魅力。然而曾几何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估算的教学的把握又成了教师新的困惑。且看下面几种现象:
【案例】三年级数学课外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爸爸抓一把黄豆,数一数是98粒,爸爸连续抓了3把,大约抓了多少粒?课后批改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是这样计算的:
98×3=294(粒) 294≈290 答:大约抓了290粒。
乍一看答案是对的,可是仔细一看他们的解题过程,又让我大吃一惊――他们怎么这样计算的呢?于是请了几个学生来了解情况,问:你是怎么想的?“爸爸抓了一把是98粒,抓了3把,就是98×3=294,问题中有‘大约’就294≈290了。”一连问了好几个学生,他们竟然都是这么想的。原来,学生心中的估算就是这样――先算再估。
从上述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估算的具体表现是为估算而估算,不会主动运用估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学生长期精于计算,估算意识相当淡薄。
【对策】估算教学,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记住一种估算的方法,应当是通过估算的教学,来培养学生这种近似的意识。下面提几条具体的教学建议。
1.教师要重视估算,并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当中,我们想要的那种估算的意识,是如何培养学生这种近似的意识,这是我们数学教学本身发展应该关注的问题,那么也应该作为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
2.要选好题目,提出好问题,让学生去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选好题目,要提出好问题,提出有估计价值的问题,这对我们教师是个挑战。一位教师碰到了这么一件事,一家三口去吃饭,当时点了一些饭菜,价钱分别是42元、56元、19元、33元、25元、9元,当时就大致地估了估,大约不够200元。服务员收费时却报出了226元。这显然是错误的。经查证,服务员将42记了两次,正好多收了42元。由于有了估算的意识才避免了服务员的错收费。这就是估算的应用啊!
尴尬二:估算题一定有“大约”
【案例1】在二年级总复习时,有教师出示过一道习题,让学生解答:妈妈带了500元钱去商场买一把电风扇和一辆自行车,可以怎样买?电风扇有278元的、190元的、215元的,自行车有226元的、310元的、252元三种。面对这样一道有多个答案的题目,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计算,花费了很多的时间,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计算错误,大部分学生却没有采用估算,问及学生,回答大多是:题目里并没有要求用估算。
【案例2】有一道习题: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这道一点也不难的习题难住了许多学生。
生:将1500米看成2000米,答案是12000米;或将1500米看成1000米,答案是6000米,与精确答案的9000米都相差太远。
师:是呀。可是为什么不直接用1500×6=9000,这样不是更简单更准确吗?
生:我们也知道用1500×6=9000更简单更准确。可是它问的是大约吐丝多少米?是要求有估算的呀。
案例1中,因为题目中没有出现“大约”“大概”“估计”等字眼,学生就没有意识用估算。案例2中,学生原本能熟练地进行口算1500×6=9000,但以为出现了“大约”这个关键词,就理所当然地理解为一定要用估算。其实,案例2中以为单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是个估算量,所以1500×6=9000(米)这个计算结果其实就是估算量。通过这两个案例的对比,学生为了“估算”而估算的现象再明白不过了。同时两个案例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估算意识的缺位和错位。没有正确的估算意识,估算的教学应该是不成功的。
【对策】我们应该让学生正确建构“大约”的意义,笔者认为,是小学低年级测量教学和计数学习过程――厘米、米、毫米、千米、克、千克、吨、时、分、秒认识等。在测量教学中,应该重视让学生明白所有测量的数据都是近似数这个道理。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近似是测量数据的本质属性,无需再在前面冠以“大约”二字。
三年级数学口算题范文5
小学数学 迁移规律
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使迁移顺利进行
在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时,一要掌握好时机。只有当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抽象概括才有基础,否则容易造成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只有对多个圆的图形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知后,才能引导学生概括出圆的特征。二要适时适度。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所以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要注意认识的阶段性,既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教材各阶段的基本要求分阶段进行,又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渗透、衔接和过渡,不能操之过急。例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但在三年级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不宜过早地去揭示这种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淡化他们对正方形和长方形区别的认识。等到四年级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再去揭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才比较合适。三要提供目的,指明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抽象概括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要注意知识的联系性,精心安排复习和基本训练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在回忆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帮助学生复习整数乘法计算方法,从而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更好地理解数位对齐和积的写法,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也可以根据如何处理小数点来设计一组复习题,为引导学生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作好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1)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除数扩大100倍呢?(2)把9.56扩大10倍,小数点应该怎样移动?扩大100倍呢?在新课结束后,还可以设计一组专门训练小数除法中专门处理小数点的基本训练题,只要求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不必再去计算。例如: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6÷0.4=( )÷4 0.785÷0.325=( )÷325
3.6÷0.04=( )÷4 7.85÷0.325=( )÷325
3.6÷0.004=( )÷4 78.5÷0.325=( )÷325
这样就突出了重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突破难点,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三、要注意让学生通过类推来掌握新知识
类推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不同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间接推理。这种推理形式比较简单具体,虽然推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这种推理的方法在科学发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这种方法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建立新的概念系统。例如,在多位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个级数的读写,类推到万级,再类推到亿级;从用两位数乘、除,类推到用三位数乘、除。这样由已知到未知,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通过推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不仅可以加速知识迁移的进程,而且在类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里要注意的是,由类推得到的结论只是一种可能,所以还应经常提醒学生:对推出的结论要养成想一想是否正确的习惯,学会用实际例子来进行检验,以提高判断推理的能力。
四、要注意练习的设计,在学生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渗透和拓宽
1.练习要有针对性
练习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来设计,才能提高练习的效率。例如,在整数乘法或把带分数化假分数时,经常要用到一位数乘、加的口算,但如果盲目出题,即使练习再多也无济于事。学生最感困难和最容易出错的,是在乘得的积加上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的情况,如:只要把整数乘法计算过程中属于这种情况的100道两步口算题全排出来,有计划地安排在各节课上经常训练,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就能提高整数乘法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2.练习要有阶梯性
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一般都要经历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切到确切,从表面理解到比较深刻理解这样的过程。阶梯性的练习,有助于推进理解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可以先练习求两队合作完成一项工程需要多少天的基本题,再练习求三队合作完成一项工程需要多少天的发展题。然后将例题变化成其中一队先单做几天后,求两队合作剩下的工程需要多少天;或者先由两队合作多少天,剩下的由其中一队单独做还需要多少天等的变式题。通过这样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掌握得比较全面,沟通了“工程问题”和“一般工作问题”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并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数学口算题范文6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过程散乱,评价方式枯燥,评价效果低下。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才能够构造全新模式的评价体系,让评价成为促进全面发展的动力,成为学生快乐的体验,这样的评价才是新课程评价的精髓。
1.评价主体的单向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师生评价关系是不平等的。评价就是教师说了算,不允许学生说话,教师处于至高无尚的地位。学习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考试成绩分析以及课堂教学中散乱的语言评判。这种单向的评价无法做到“以人为本”。学生仅成为评价的客体,在学习中被被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错误的导向作用,导致小学数学学习活动成为做作业、做试卷的代名词,在大量的题海中获得考试成绩的提升;另一方面,这样的评价还抹灭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评价过程是痛苦的、被动的,不适合新课改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要求。
2.评价内容、过程的单一性
传统小学数学评价的单一性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评价功能是单一的,评价仅仅是对学生的甄别与选拔,评价的激励性、导向性被忽视,评价的人文性没有被纳入思考的范围;其次,评价途径也是单一的,过程评价就是对作业的批改,总结性评价依靠一张试卷,书面评价成为唯一的途径,数学=做题;再次,评价内容是单一的,因为对教学目标的认识狭隘,评价仅针对传统的“双基”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没有评价,对于数学知识探究与形成的过程评价更显得“虚弱”,对于评价过程的人文化则没有涉及,评价无法做到以人为本,也无法做到促进人的发展;另外,评价过程重视定量评价,缺乏定性评价,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被淹没在浩瀚的题海中。
3.评价方法的机械性
在单一性与单向性的制约下,传统小学数学评价呈现出机械性的特点。这种机械性首先体现在:学生只有通过机械的答题训练获得较高的成绩,才能够得到老师的激励;其次,这种评价带来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加重,大量的作用批改与作业训练让师生苦不堪言,学习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再次,这样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枯燥的,评价过程缺乏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方法手段“目中无人”;另外,由于过于重视总结性评价,导致评价的诊断功能滞后,无法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同时,这种评价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违背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厌学,评价过程人文性的缺乏导致了教学无法以人为本。
二、新课程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新要求
与传统的应试评价不同,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评价过程是快乐的、评价内容是全面的、评价方式是灵活的、主体关系是民主的,这样的评价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效果与以人为本的理念。
1.评价过程与结果人文化
目前,对于评价的激励性与全面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对于评价过程与结果的人文化研究较少。其实,评价过程也是学生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是快乐的,评价过程才能够谈得上是“以人为本”。所以,一方面评价要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从评价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的同时,促进身心与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评价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变延续多年的传统应试评价,从学生能力与态度价值观层面,进行全面多维度的评价,减少应试评价的比例,加大激励性评价的比例,提高评价的舒适度。
2.评价主体与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以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为主,以考试为唯一方式的单一性评价。新课程改革对评价的要求是落实评价的多元化。首先,体现在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不仅指老师,应实行教师、学生、伙伴、家长四维度评价主体,特别重视自我、伙伴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权从教师手中分配到各个主体手中,避免评价的单一性。其次,体现在评价方式多样化,考试只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与其他的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定量评价也只是手段之一,适时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适时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单独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等等。
3.重视评价的维度与过程
随着小学数学从双基向四基方面的转变,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应该立即调整,从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扩展到对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方法、情感价值观的多维度评价,从各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其次,要重视过程评价,重视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小组合作的评价等,养成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与实践反思的能力。尤其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看,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传统的总结性应试评价无法对此进行诊断,只有我们介入到学生的实践过程与思维过程中,才能够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去思维、去实践、去合作。
三、优化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策略
1.让评价过程变得更为快乐、舒适
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要照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体现人文关怀。如果数学的学习评价内容与方式是学生厌烦的,违背教育的快乐原则与健康原则,这个评价就是失败的。
(1)以民主平等的评价关系为基础。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生态的基础上,建立评价的生态观念,让评价不再成为教师的“裁决”,而是成为一种“协商”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行为与结果给予自己的看法,教师的评价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因为一切评价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与情感转换为自我反思与激励的过程,才能够起到评价的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多元评价、多样评价等都有了理论上的立足点。
(2)要加大激励性评价力度。评价的目的是发展,虽然发展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激励,但相对于传统评价的消极性,目前需要加大激励性评价的比重。要深刻认识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个道理,激励性评价的方式很多,途径也很多,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语言、目光、分数等进行激励,还要努力把激励评价系统化。例如:通过班级的《评价公布栏》,对学生个人或者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一个学生主动发现了一个问题、解决了一个问题、大胆发言了、在探究中表现突出等学生,可以通过在公布栏中加分、加小红花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提升评价的游戏化色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学中,可以开展各种数学游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游戏中对自己活着同伴进行评价,例如:开展口算比赛活动等,通过同学的互评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开展教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评价等。游戏过程中的评价符合学生的心理喜好,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再如游戏“我当小老师”,请学生上台当老师对统计表提出问题,考下面的小朋友,答对了就鼓掌。不仅要求“小老师”会提出问题,而且会解决问题,“小老师”极易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2.让评价标准更加全面、对症
学习评价是一个细致、持久、科学的过程。要加大对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公正性的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够让评价发挥其积极的效果。
(1)提升评价的目标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特点,给出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针对三年级数学内容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口算、 听算、笔算和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单项测评。其中口算注重准确性和对速度的要求,笔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用题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解答。同时,给出一定的量化标准,例如:在口算测试中,给出定量的口算题,规定时间是5分钟,鼓励学生在完成目标的数量和有限时间中超越目标,能算多少题就算多少,不以 100 分为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级评价,优秀率40%、达标率在80%。教师要善于设计这样的测评过程,才能够让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2)重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评价。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是不同的,不同的基础如果用同样的要求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奋斗目标,根据学生进步的情况进行分成评价,以便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发展。例如:在学习学案的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集中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用A、B、C、D标出等级,A级是必须掌握的内容,B级是大部分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内容,C级是优生提升的内容,D级属于个别学生冲刺超越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对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体探究,互相帮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数学基础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3)重视评价信息的全面收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建立在全面的基础上,防止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如何才能够做到全面呢?最关键的是要做到评价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学习时间、思维、情感、实践、结果、数量等,只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把握,才能够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拓宽评价途径的方式保证信息的全面性,例如:让课堂中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笔试和面试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等。
3.让评价的形式更加灵活生动
小学生对于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非常敏感,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体验到愉快。为此,不仅需要提升评价过程本身的舒适度(前面已经有论述),而且要实现多种方式的评价,让评价灵活多样,减轻评价的压力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充实新鲜感。例如:
(1)不限时间的考试。选择一个时间宽松的时候,给学生一个难度适中的试卷,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后交上来,不限实际。这样的考试让学生更加自信,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把自己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这样的评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2)无人监考的考场。相信学生能够诚信、鼓励学生诚信考试,通过无人监考的考场让学生享受到被信任的感觉,让学生在自我监督与群体舆论约束中树立自己内在的道德防线,提高道德的自主性与自觉性,这样的考试不再仅仅是数学的检测,更是道德成长的过程。
(3)电子化考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走进学生的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人机之间的对话,让学生通过微机上的试题软件与活动课件,对自己进行检测。例如:在微机中针对章节内容设置题库,每次都能够通过软件自动生成不同组合的试卷。学生通过微机可以对自动生成的试卷进行自我练习,微机自动批改并给出提示。学生如果对自己的得分不满意还可以重新生成试卷进行练习。这样的评价过程具有自主性,能够让学生通过努力活动自己满意的结果,把评价与学习的激励高度融合起来。
(4)语言与肢体动作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一对一评价,让评价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交流的深度更加深入。例如:针对某一个章节的知识点,让学生选择一定的问题进行互相提问;教师通过个别交谈与个别练习评价,给予学生个别评价;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的语言评价。这些评价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亲切感,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无声鼓励赞许的目光、喜欢的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同时,可以通过象征物对学生作鼓励性评价,如:把“争章活动”与课堂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好问章”“合作章”“进步章”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5)活动式评价。小学生对游戏有着天然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活动当中,再通过游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例如:扑克牌游戏。10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最容易出错,用一种学生熟悉的东西来练习计算。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在座位上和同座的小朋友一起玩。如:1个人拿1位数1-9;1个人拿2位数10-99 。每人出1 张,算一道,加法题,谁先算出来这两张牌就归谁。如果算错了,裁判要帮助你纠正。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评价与竞赛的过程。
另外,要改革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传统的评价结果是对成绩进行百分制排名、分档次、对优势进行鼓励、对差生进行打击,99是优生、89就是差生,要被老师批、家长骂。为了体现人文化的关怀,就不能够强化分数之间的细微差异,对结果进行模糊处理。如:在一定的等地制的同时,大量引入如争章式(类似于少先队的争章活动)、问卷式、小结式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尽量从评价中获得正面体验。
4.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方向评价,这种评价与生俱来的权威性、不可抗拒性,学生处于被压制的地位。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评价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确立以学生、教师、家长为主要评价人的评价体系。
首先,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评价要体现“以人文本”,教学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不能忽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因为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等,学生自己的感觉是最真实的,而教师的评价往往是笼统的、武断的。另外,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的各种素质,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小组内同学是最有发言权,因此学生的互评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要重视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和孩子之间有这特殊的关系,家长评价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由于家长对教学的不了解,他们的评价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要在教学中合理引导家长进行科学评价,让家长的评价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一个主要动因。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做一份作业题,让学生写出“一家人到北京旅游,请制定三种旅行计划,分高、中、低三档,并列出火车票、飞机票、宾馆住宿、景点门票等费用,然后根据家庭收入确定一个合理的方案。然后把这个方案给家长进行评价,请家长提供修改的意见。在此作业过程中,通过家长的力量促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自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会学习是终身受益的。
5.评价的内容更加全面化、科学
传统的小学数学评价把数学学习当成一种技能的学习,主要评价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新课程的评价应该落实全面的评价观,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落实评价工作。
首先,双基的评价不能缺少。数学学科本身的严谨性、逻辑性的学习必须通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得以把握。无论我们如何去发展学生多元化的能力与情感,都不能够放弃对双基目标的重视。在当前新课堂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强调对思想方法与实践活动的重视,开展了很多活动,但是这些活动没有促进双基的学习,反而在“热闹”的氛围中忘记了基础知识,导致学生的思维与活动失去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思维而思维、为了活动而活动,走入了教学的误区。
其次,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小学数学的知识形成过程对于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基本的思想,方法这些本质的东西就是在过程中形成的。为了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人本、高效,就要对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合作讨论行为等进行适当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例如:“圆的认识”中,学生在学习用圆规画圆的基础上,思考其他方法画圆。经过思考讨论得到了用一个钉子,一根绳子,一支笔就可以得到圆;还可以用瓶盖等圆形物体描出圆;用两支笔就可以画圆……针对这些富有创意的想法,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圆的实际问题。如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为什么在街上观看表演时,人们总爱围成一个圆?等。对学生好的表现都应给予评价鼓励。再如:教学64-30=?,多数学生都用这几种方法:①60-30=30,30+4=34。②用十位上的6减去十位上的3,再与4和起来就是34。③用加法算减法,34+30=64,64-30=34。只有一个学生例外,他这样想:把64看作6元4角,30看作3元,6元4角减3元就是3元4角,即34,这种思考方法就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