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毕业一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毕业一年范文1
----- 当流星划过天际的那一刻,短暂的让我们来不及去欣赏,但是却留给我美丽的记忆!
时光总是不可挽留,就像流星从天空划过时总让我来不及去欣赏,转眼间,大学降至,我们也既然离开这座梦幻的校园,留下这最后的遐想、最后的感觉和最后的离别!人生总是有许多个最后,而这一次的最后却与众不同,它将伴随着我们走过这最后的校园生活,走过这花开花落的的回忆,走过这书香淡雅的天堂,去奔向现实残酷的明天,然而这无数个最后对于我们花季少年来说又是一个展新的开始!让人期待,而又让人畏惧!
回忆刚入校园时的记忆,油然而生的在脑海中慢慢浮现,似雨水在滴答滴答的敲打着地面,提醒着我,光阴似箭!而我的梦便从那一刻开始,飞向那无数个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站在同学面前害羞的介绍自己,第一次与这个充满梦想的班级玩“信任椅”的游戏,第一次体验我的军旅生活,第一次站在演讲台上演讲自己伟大的父亲,第一次老师在医院对我细心的照顾而感动的流泪........很多个第一次,都给我的人生轨迹留下了惊艳的风静,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苦又甜,正是经历了这如浓酒般的轨迹,我的人生才能多一道色彩让我去回忆,回忆那二班的风采,回忆那友谊的纯真,回忆那老师的和蔼,回忆那似水的年华。因为我们都曾经走过这点滴回忆。
瞬间的记忆让我来不及不去停留,路还很长,只有不断的挑战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而此刻,友谊长存!
毕业一年范文2
我是一个应届毕业生,在一家公司工作不满一年,与公司的协议签订为一年,现在公司要辞退我,请问公司是否可以在这个时候辞退我,我听说应届毕业生工作不满一年不能被辞退,不知道是否有这样的规定?如果公司一定要辞退我,请问公司的赔偿金应该是多少?怎么计算?谢谢各位的回答!
答复:
应届毕业生去用人单位工作,大多都签订了毕业生就业协议,提问者james所说的与公司签订一年的协议,也许就是指的就业协议。由于james在这点上没有明言,笔者暂就认为其为就业协议。
毕业生就业协议是一份比较特殊的合同,它不同于劳动合同,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而是着眼于协议签订后到毕业生去用人单位正式工作前的双方关系。所以就业协议大抵有“劳动合同签订后,本协议失效”之类的规定。
那如果毕业生去用人单位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呢?这是现在比较棘手的一种情况。各类看法较多,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既然就业协议上设有简单的劳动关系内容,如工资、试用期等,则在其有效的时候,还是应当按照就业协议的要求履行,如果不履行,则算违反了就业协议的约定。
毕业一年范文3
感慨万千,斗转星移,浮光掠影,弹指之间,那些青葱岁月如同白驹过隙般悄然从指缝溜走。
过去的种种在胸集纠结,像打翻的五味瓶,甜蜜,酸楚,苦涩,一并涌上心头。
过去的六年,总是默默地期盼着这个好雨时节,因为这时候,会有灿烂的阳光,会有满目的百花争艳,会有香甜的冰激凌。
这是个毕业的季节,当时不经世事的我们会殷切地期待学校那一大堆的活动,期待和好朋友们在一起欢乐的场景。
浮生若梦,六年时间如同流星般瞬间划过静谧的夜空,短暂而凄美。
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离别的味道。
大家同学了六年。六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有时,会觉得很短,像一场梦一样,眼睛一闭一睁,就过去了。有时,会觉得很长,六年的时间,我们从小屁孩儿长到了青少年;从刚入学到了要毕业;从相识到了离别。
即将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六年的学校,离开相处了六年的同学,离开教了我们六年的老师。我们的心中,都有太多太多,难以言尽的不舍。挥一挥手,怎能抹去,这不绝如缕的眷恋,哪怕今后的风景会更美更好,我都无法轻抛过去,一展笑颜。尽管告别,在人的一生中是寻常之事。
但真正告别时,却又难一展笑颜,说,再见。
现在的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天来到学校的场景。傻傻的小屁孩儿,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
在这里,我没心没肺的哭过,没心没肺的笑过,努力的拼搏过。经过六年的洗礼,同学们都从青涩的面孔逐渐走向成熟。
不是已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而是到了真的要挥手说拜拜的时候了。
我想把这段充满欢笑,充满浪漫,也充满酸涩与淡淡忧郁的小学生活,用更优美的文字,更多的语言,描绘一帧小照。
当手放在键盘上,就要开始描绘之时,以前经历的一切的一切都历历在目,不停的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出来,而我的手,却什么字,也打不出来了。
毕业一年范文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而这都需要优秀的法律人才作为支撑。但与这些不相称的是,多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接连亮起红灯。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社会人士将矛头直指高校法学院系死板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如何改变目前的现状?相关人士建议,应该改变以往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按照市场要求细化专业,培养运营型和技能型法律人才。
现象篇
在郑州打工的小张每天起床都很早,因为他要到离自己租住房子很远的郑东新区上班。
小张已从郑州某政法类院校毕业3年了,现在,小张对他所学的法律专业是彻底失望了,刚毕业时的豪言壮语如今也只能作罢。
上高中时,小张非常喜爱法律专业,高考报志愿时就选择了郑州一所法学院校。在大学期间,小张也清楚自己的大专学历太低,便参加了郑州大学的自考法律本科考试。
毕业时,小张的第一志愿是考公务员,最好能考入法院系统,第二志愿是做一名律师。
考公务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毕业后,小张打算先找一份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为未来打基础。
到实际找工作时,小张才发现,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大专毕业生,根本就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他在人才市场上转了很多圈后,几乎找不到招聘法律人才的企业,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企业招法务专员,却要求最低有本科文凭。
毕业两个多月后,迫于生活压力,小张到商场做了一名销售人员。其间,小张也参加了3次公务员考试,但都没有进入面试。
“公务员一般都有专业限制,而法律类专业的毕业生太多了,导致竞争压力非常大。”小张说,他每次报考都发现法律类专业的报考人数最多。
小张的大学同学,除了少数考上公务员外,只有一人努力后通过了司法考试,目前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做见习律师。
小邵是郑州某学校毕业的法律本科生,谈起求职之路,小邵连连叹气。
“我毕业的时候,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考研,有近一半的人选择考公务员,当然,考上的并不算多。”小邵说。
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小邵发现,想找对口的工作,比登天还难。
“我还算是幸运的,毕业时有一个学姐介绍我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做内勤,我高兴地去上班了。刚开始每月的工资是800元,后来涨到了1200元,只能勉强够生活费。”小邵说虽然她已经通过了司法考试,但在律师事务所待一段时间后,就再也没有做律师
的想法了。“如果没有人带,律师起步实在是太难了。”小邵说,刚入行的律师几乎接不到案子不说,每月还得给律师事务所交管理费,连自己的花销都不够。
目前,小邵在一家投资担保公司做客户经理,虽然与自己的专业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至少收入要比以前好一些。
“据我了解,我大学同学还坚持从事法律职业的不超过5个,很多人都已经转行了,几个想进入律师圈的都半途而废了。”小邵说,她的一个同学已经研究生毕业,但还是改行做其他的了。
谈到今后的打算,小邵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今后会从事什么行业。”
近两年来,记者多次走访过人才市场,但几乎见不到哪个企业招聘专职的法务人才,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处境非常尴尬。
一家科技公司的招聘经理曾对记者说:“如果招聘一个法务人员,还不如请一个律师做兼职的法律顾问,既经济又实惠。”
记者了解到,只有大型公司才会招聘法务人才,而且要求都非常高,很多都要求研究生学历,还要求有一定实战工作经验。
记者采访过多位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跳出自己所学的专业找工作。
河南省新动力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广晓说,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招一名法务人员,肯定要考虑这名法务人员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企业一般不会录用。所以,法学专业毕业生前两三年的主要任务还是积累工作经验。
“企业法务人员应该是今后法学专业毕业生比较广阔的就业平台,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一般情况下,企业法务人员的待遇偏低,这也是法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企业做法务人员的原因。”朱广晓说。
河南文丰律师事务律师张灵全说,通常来说,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有四条出路:通过考公务员进入司法机关,进律师事务所当律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做法律“边缘人”(如做媒体跑法律线的记者)。
毕业一年范文5
世人说夏天太热,冬天太冷,秋日凋零,春天的早春寒、暮春雪也不太好。在我看来,南方的春天还不错,而绍兴似乎丢了这个季节,冬季过后就是一场接一场的冷雨,温度迟迟不肯回升。七月中旬到项目部报到,从北京到重庆,再调至绍兴,兜兜转转,跌跌撞撞的两个月过去。作为见习技术员,项目部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成长环境,积极组织各种技术技能培训,召开见习生座谈会,签订导师带徒协议……这给我们提供了更系统的学习平台。记得去单位报到的路上,我的心情还是十分忐忑不安的,因为我知道自己在校期间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现场管理工作还是有差距的,担心做不好。因为它将全面检验我各方面的能力:学习、生活、交流、心理、身体、思想等等。就像是一块块试金石,检验我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因为这也关系到我能顺利的结束见习期,也是我建立信心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对它的投入是百分之百的。至少,我要成全自己!
我和这里的世界不熟,在新环境里,最让人煎熬的是孤独,孤独到怀疑人生,一孤独就会回忆过往,想想以前的各种事,就会感到幸福。只知道那时年少,桃花谢了又开,春风一吹就又是一个春天。这一刻我终于清醒的认识到以前过的叫生活,不算时间,舒服就好;现在过的叫日子,夕阳西下时不禁叹道:生命真美妙!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不断的转变思路,不断的抬头看远方。
早起测水准,一测一整天。扶着铟瓦尺一人立于天微微亮的白鹭金滩湖边桥头上,抬头看过去,竟恍恍惚惚不知今日何时,今地何处,今生何求,余生何往,茫茫然一痴人尔。实则与草木、虫蚁无异,一世一枯荣。经历过了,就知道,流光只是生命的旁观者,它看似与众生同游红尘,却分明遗世独立,那么多的离合悲欢,生死别离,它都坦然相待。
此刻,伏案回忆工作至今两个多月的点点滴滴,百感交集,五味陈杂,乱书一气以慰藉这段时光:
华灯初上,夜月白霜;不言盛景,不诉衷肠;
执笔挥书,重彩浓着;江湖夜雨,不曾止歇。
烟雨江南;白练腾空;塞北齐鲁,愿可回首;
广袤天地,路途昏暗;以梦为伴,终达彼岸。
人往往都是这样,没有经历过的话,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到底是怎么一个样子。所以,不管怎么样,即使是自己完全陌生的事情,只要进入角色,都一定要去勇敢承担。因为没有经验,那么就需要做更多的学习准备工作,努力去做就好。
毕业一年范文6
值此盛夏,我们还是可以看看毕业季的艺术生与新一代的青年艺术家,适当地表达我们老一辈人的期待与批评――赶在年轻人弄明白这个世界是被我们老一辈人搞砸了的之前,先把希望和责任、关切与责备统统都推到他们头上。
当然,青年艺术家也不必担心被种种问题压垮,他们尽可以仰着懵懂无辜的青春脸庞,享受几年快乐时光。因为“青年”的身份和“艺术家”的身份都是最好的遮羞布。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是最占便宜的事情,无知狂妄脾气暴躁没问题,那是青年的可爱与艺术家的真性情。穷困潦倒也没问题,那是青年的本色与艺术家对抗世界的牺牲。趋炎附势也没问题,那是青年的实干与艺术家的努力。SO,好好享受青年时光吧。告别青年时节,就要奔往中年的权力榜啦,那可是一条没有遮羞布的裸奔之路。
喧嚣彷徨毕业季
近年来的毕业季最大的改变就是把毕业展览办成盛大的狂欢节。经济萧条的阴霾下,毕业的艺术生的就业问题并没有起色,但是毕业季的展览却越来越盛大,开幕式上大咖捧场、明星助阵、莺歌燕舞,接下来是各种赞助奖项、拍卖轮番上阵,电视、纸媒、电媒再加上微信、微博全方位的跟进报道。优胜者早早尝到市场的甜头,陪跑者也开心热闹了一回。不管怎么说,至少毕业生们就像结婚的新人――再普通寻常的人生也有了一次当主角的机会。尽管这一次主角与日后的生活与事业并无太大关系。
但是毕业季的热闹喧哗与创作水准、教学水平的提升并无关系,甚至对市场的销售也没有太大影响,一场喧嚣过后,毕业生依然像历届学长一样面临着就业、生存和创作的难题。在艺术市场低迷和经济下行的今天,近年的毕业生甚至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从毕业生到艺术家,他们面临的除了饭碗问题之外,生活与创作也面临着新时代中的新问题。
少年子弟江湖老
就像大学里没有人教你如何面对挫败,如何处理,同样没有人教年轻艺术家如何面对艺术圈的江湖,但是不说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艺术圈的江湖和老炮的荫庇,不仅影响着艺术家作品展示、销售的机会,甚至影响着艺术家的身份认同与创作方向。
我们常常说,今天的青年人还没年轻过就老了。因为相比起福利制度与赞助机制完善的欧美艺术界,我们的青年艺术家面临着更为艰难的生存压力,实在没有太多资本像西方艺术青年一样充满独立与反叛的精神。我们传统而保守的文化,也让青年人早早步入江湖的泥沼中。
西方世界里,信新教的艺术家可以以个人身份面对上帝的救赎,出生在新教牧师家庭的梵高就是典型的追求个人完整性的艺术家,梵高的自我完成意味着无视环境,一个人去挑战世界,最后达到艺术生命的完满。
拉丁文化中,一个人的价值在于热情地拥抱生活,不断地制造激情与美感,甚至有意破坏生活的秩序去获得。从20世纪初巴黎艺术的黄金时代的毕加索到莫迪利亚尼,再到今天的西方艺术圈,处处都是此类充满热血与浪漫的艺术家。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在江湖或庙堂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自我实现。艰难的生存环境也由不得艺术家一味的任性和反叛。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艺术家都无法摆脱圈子文化与人情江湖的泥沼,所以我们的青年艺术家多圆滑早熟,擅钻营巴结。如何围绕在艺术圈老炮周围以寻找更多的机会,这是除了创作之外的重要命题。
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选择继续追随还是努力摆脱上一代的江湖?这决定着未来的艺术生态。
随波逐流应无根
今天的流行文化的影响力前所未有地大,历史上主宰文化潮流的精英文化、宫廷文化在当代已经失效,当代的流行文化影响着所有人的价值观、审美取向和阶层意识。
事实上,很多青年艺术家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远远多于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与流行文化事实上是对立的两者。当代艺术属于小众,流行文化属于大众,当代艺术表达现实的窘境与精神的困境,流行文化只有狂欢与享乐,当代艺术需要反思与批判,流行文化流于浅表和平庸。而许多深受流行文化影响的青年艺术家作品有着流行文化的本质,而不是当代艺术的本色。他们热衷于复制某种模式或者追随某个潮流,就像流行文化中的“复制功能”,他们习惯于从众如流,而不是独立思考,他们的作品光鲜亮丽却没有深度厚度。
事实上,青年艺术家不仅追随流行文化,还紧跟化。我们知道,中国青年并没有像西方青年一样形成能够与主流的化对抗的“青年亚文化”。中国青年文化大多数时候都是追求成人世界的潮流,难能可贵的是近代的几次艺术运动中,青年扮演了主角。但是今天的青年艺术家不再像星星美展、85新潮运动那样勇敢地挑战前人,自行扮演创造历史的主角。这一茬青年不再有魄力去开创一个时代,他们甚至没有向往哪个时代,只满足于随波逐流。如果说80年代的青年艺术家是文化拯救者的身份,90年代的青年艺术家是权力对抗者的身份,这一茬的新青年艺术家更像一个游戏者的身份。
今天的青年艺术家似乎只是在时代的巨澜中随波逐流,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很多艺术家仍旧是依靠荷尔蒙的本能冲动在创作。如果一个艺术家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都与大众差不多,那么他做出来的艺术,如何站在时代的对立面?如何与时代保持距离?哪怕一个充满强烈冲突的大时代提供了无数的矛盾、分裂、冲突的素材,他也顶多是浮光掠影地把这些素材简单地视觉化,而无法触及时代的本质。
当年的圆明园艺术家村的艺术青年与今天的黑桥艺术青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始终站在主流的对立面,后者已经隐没在主流当中。对着新一代的青年艺术家来说,选择随波逐流的营营役役还是特立独行地开创时代,这决定了艺术圈未来的新气象。
游戏人间小清新
我有一位在美院教书的朋友这么形容今天的艺术青年:“80后普遍性格比较安分,乐于遵从某些规则,有自我,却是小小的,私密的,对世界充满善意的,不合适的时候就会躲藏起来,不给别人看。90后的学生明显有个状态是学习的功利心非常强,在做一件事之前会反复确认它的价值,内心又是极其叛逆的,有种不论好坏要先破除了规则,自我才能抬头的心态,他们在绘画中非常积极地在寻求这种自我。不怕被孤立,不怕不合群,比80后还要更果断,更无情,更虚无。他们不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害怕的是自我的缺失,害怕有一天在实践中证明了自我并没有那么独特和可信,看起来他们不停地在找,其实他们还不够强大。”
这位老师讲的关键词其实就是“自我”。无论80后还是90后的青年艺术家的“自我”无比巨大,他们不再像上一代那样考虑“理想主义”“永恒价值”“崇高信仰”之类的命题。90年代之后的“当代艺术”陷入精神的幻灭,人们不再追求永恒与深度,不再有方向与信仰,曾经的真理和偶像被质疑,一切清晰的价值都变得模糊和不确定。曾经的中心与主体也逐渐模糊,一切都变得无序、无中心、边缘化。一切偶像都被反神话、反英雄的观念覆盖。
当北岛写下“我不相信”的诗句的时候,其实他那一代人还是坚信某些崇高的价值与理想,到了今天,连质疑本身也遭到质疑,连嘲笑本身也逃不过嘲笑,消解自身也被消解。一切秩序都在无厘头的游戏中失效。
此种怀疑一切的精神和反文化的姿态,不仅消解了权力与权威,也无视了历史、传统、理性、秩序,最终走向彻底的虚无、偏颇与极端。90年代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也由于缺乏终极意义和超越性精神,只能一再解构,一再扮演反对者的角色,一再用一种流派取代另一种流派。主体消失在语言中,精神沦丧在游戏里。
许多持游戏心态的艺术家以为自己是反叛者,其实真正的反叛是站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以清醒的姿态来直面现实,并与大众保持距离。当游戏与恶搞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真正的叛逆者应该站在他们的对面,去寻找值得坚守的价值与使命感。
无论是新世纪初流行的小清新艺术,还是今天流行的“坏画”,其实都是艺术家在身份迷失之后,不知道用什么姿态去介入这个时代,只能退缩回到自我的小世界里,表达着个人的小感伤与小情绪,或者用“恶搞”来表达自我的游戏心态。“当代艺术”在这里已经不再是折射现实际遇与精神困境的艺术。
断裂的历史
在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同时,青年们天然地失去历史感。对于历史的理解是个人和时代的精神象征,历史意味着我们如何以过往为坐标来看待今天与计划明天。80年代的理想幻灭就是90年代的荒诞与享乐的伏笔,90年代的无意识也是今天的对抗与游戏的来由。
但是在新一代青年的眼中,历史意识已经消失,历史不再是当代生活的前传,历史不再是今天的借鉴和明天的启示。在新青年看来,历史与今天已然断裂,历史只不过是蒙尘的照片和档案,我们只存在于当下,不再寻根的好处也许是轻松上路,但是最终无法摆脱历史断裂的身份迷失和价值的虚空。
在失去了历史的坐标,失去了对历史重大变革的探究之后,当代艺术就失去了历史深度,当代艺术也不再寻求解决与答案,只有一堆象征反抗的碎片。
历史感消逝之后,当代人就像一个虚假的橡皮人,所有的情感、历史感、真实感都被抽空。一方面是“人死了”――人的精神被异化,人的信仰迷失。另一方面,艺术家作为一个人却在不停地膨胀―― 当代艺术以“渎神”的姿态宣布,个人取代神圣偶像与英雄崇拜,批判与质疑一切崇高价值成为许多当代艺术家的唯一选择。
我们创作着许多“历史题材”,但是作品中的“历史”与现实是断裂的。当代艺术表现出来的所谓“历史”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园林山石、明代家具、刺绣古装等传统符号。在面对历史的转折带来的文化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的时候,我们缺少德国的“新莱比锡画派”的敏锐。今天的我们面临着“新莱比锡画派”极其相似的精神困境,但是却没有敏锐地把历史与现实的复杂纠缠表现出来,只是一味地遗忘或解构历史。
高科技与人文主义
近年来的毕业展览上,跨媒体的作品非常抢眼,越来越多同学使用最新最繁复的技术制作作品,但是此种新科技作品在形式上夺人眼球,在内容上却忽略“人文主义”与“知识传统”。
知识并不等同于学问或科学,科技是一种可以重复验证的定理,学问是一种观念的陈述,而知识还包括对自由和真理的向往,包括对终极意义的理解。科技只有与人文精神结合,只有成为带有人文色彩的工具,才是科技的最好归宿。如果科技无视人性,碾压自由,那么它带来的将是危机而不是福音。
科技改变了生活方式,扩大了视野,但是科技无法替代我们对于生活的思考,也无法代替精神的归宿,互联网的平台再多也无法消除人的虚无感与孤独感。科技再发达,也无法让我们不再面对生存与死亡等终极问题―― 这是艺术与文化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