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的春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王大爷的春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王大爷的春天

王大爷的春天范文1

乡村是落后的,可是它最原始的自然风光,给了我童年最好的彩色照。那是的我,人小胆大,常常“自立为王”,带领着邻家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起下河摸鱼,上树掏鸟蛋,有时也会偷偷地潜入到王大爷的果园,肆无忌惮的饱餐一顿,最后,不幸被王大爷发现,我们便会飞奔而去,王大爷会含笑说:“这些孩子!”那种做贼时的忐忑心情,至今难忘。少年不知愁滋味,整天乐呵呵的满山奔跑,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当然,也会心中藏着“快快长大”的愿望,现在想来,如果永远是个孩子,那将是上帝莫大的恩赐。

在童年的记忆里,除了欢笑,还有感动,还有纯纯的友情。

春天在我们作文中以“春姑娘来了,撒下一片绿色的种子”的方式,悄悄地来到身边,满山开始泛绿的生机,惹得我们坐立不安,忽一日春风来,吹的迎春花儿开,在太阳的照耀下,金灿灿的花儿在悬崖峭壁上绽放,出于安全考虑,父母亲早已经严厉警告过,甚至恐吓自家孩子不准上山采花,可是,孩子都是爱美的天使,怎忍得隔着万里,远远遥望?

傍晚的夕阳下,三个小伙伴,匆匆吃过晚饭,悄悄地溜出自家院子,我们的身影被拉的悠长,嘻嘻笑笑,打打闹闹,想着让我们魂牵梦绕的迎春花出发了。

在采了几束迎春花后,仍渴望得到峭壁上那株最美的花儿,似乎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抵挡不了我们对它的挚爱,商讨后,决定以搭“韧体”的办法去设法采到那株花,我踩在小青的肩膀上,小栋踩在我的肩膀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得到了那株喜爱的迎春花,一时的忘我兴奋,使小栋失去了重心,重重的摔倒在地上,继而从山坡上滚下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青眼疾手快的拽住了他,但也被拖出去了几丈远,三个人,此刻已经是满身伤痕,但被刚才的惊吓,忘记了身上的伤痛,继而担心回家后该如何交代,记得老人说过,用山上的一种野草涂抹在伤口上,可以有效止血,于是,三个人又手忙脚乱的寻找野草。天黑了,还是不敢回家,毕竟年幼,三个人,紧紧地挨坐在一起,相互给予着安慰。当三户家长着急的找到我们时,在明月的光辉里,依稀可以看见家长脸上的汗珠和着急的泪水,那一刻,我们知道又一次的让父母亲劳心劳力了,很幸福的跟在父母身后,慢慢的走回家。第二日,三个小伙伴又在老地方集合了,互相询问着伤势,共同叹息着没有带回迎春花的遗憾,那一日,三个小伙伴,很郑重的结拜为兄弟,这么多年来,那份醉人真诚的友情一直没变。

王大爷的春天范文2

——爱心捐助

一个人没有精神,就不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一个国家没有精神,就不可能繁荣昌盛;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就不可能崛起。

奥运会就是集体育精神,民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于一身的世界级盛会,宗旨为“更快,更高,更强”。“和平,友谊,进步”是奥林匹克宗旨的高度概括。这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综合实力和民族素质的具体表现。

但是对我们小学生来说,这些都不符合实际,我们不可能去北京当什么志愿者,也不可能去北京为外国人指路。但作为一名光荣的东道主,我们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并且有意义的事,如——爱心捐款。

上个星期三,是3月5日,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日,我也想做一件好事,可不知做什么,搀扶老奶奶过马路?太老套了。给王大爷洗衣?不符合实际。一直到下午放学,我也没能做成一件好事。

晚上,我正在写作业,爸爸在一旁,一边看《大江晚报》,一边督促我写作业。休息时间到了,爸爸让我看报纸,说有一位男孩,叫许凡,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光手术费就要60万元,才凑齐了9万元,问我想不想做一件好事。

60万元就能挽救一条生命?当然同意,正好学雷锋,一举两得。可我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于是,我决定号召全班同学捐款。

捐助一开始不是很顺利,有不少同学都以各种理由拒绝捐助,但好心人还是有的,共6位同学,共凑了533.7元。我很高兴,虽然这笔钱对60万来说是杯水车薪,但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永远是春天。

6名同学选出了2位代表,在星期日去了报社,献出了爱心。但捐款人却写成了“环城西路小学六(三)班”,这是爱的奉献,他们为了全体荣誉,而放弃了个人利益。这不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源泉吗?

后来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在老师循循善诱的教育下,同学们纷纷领悟到生命的可贵,准备用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心。

王大爷的春天范文3

中国传统讲“养儿防老”,对于无子女的孤寡老年人来说,养老的问题更是突出,养老院渐渐进入孤寡老人的视野。近年来,在一些城市,公办的养老院因床位紧张,已是一床难求。早在2008年,全国老龄办的报告显示,只有6%~8%的老年人选择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养老。全国老龄办还发文提出,推进居家养老,依托社区,引入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

对于日渐增多的孤老们来说,春天将随之而来么?

离开养老院的老人

这是一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小楼,坐落在成都市。走进楼道,身上猛地一凉,眼前黑乎乎的,有点看不清台阶在哪儿。89岁的白芬和87岁的沈兰,就住在这栋楼的二层。除了在养老院度过的一年零六个月,两位老人在这里住了30多年。

提起养老院的生活,沈兰显得有些忿忿不平。

成都有32家养老服务机构,大多远离中心市区,分布在成都市的周边。沈兰曾经入住的那一家养老院,位于远离市区20公里外温江区的边上。每个月480元的床位费,加上300元伙食费、100元杂费以及护理费,算下来一个月每个人要1100元。护工负责做好食堂的饭、打扫室内卫生、洗涤床上用品、早晨将开水送到寝室门口、的娱乐活动。除此以外的特别护理,需要额外付钱。沈兰得过血管瘤,不敢太多用力,加了二级特护,每月多付200元,换取护工将开水送到室内,并把洗脸水倒进脸盆;一日三餐送进室内;洗碗;以及代为清洗个人衣物。

沈兰每月有1509元退休金,缴纳完养老院的一切费用,已所剩无几。养老院的用电有限制,超出部分需要额外付钱。8角钱一度电,让她唏嘘不已。最让她觉得糟糕的是,护工基本只在一日三餐的时间出现,老人每天早晨要早早地起床,等着送水的护工。错过了,要么等到中午,要么自己去接。而养老院“随时停水,我端不动盆,一看水小,就用杯子接,再一杯杯倒进盆里”。

据成都市民政局的统计,成都市内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仅有7所,床位2252张。因为供不应求,很多想要住进养老院的老年人,只能选择民办的养老院。民办养老院有的初期投入就需上千万资金,迫于经营的压力,往往细分科目,增加可以收费的服务项目,招收非专业的临时护工,对老年人精神生活关注少,备受老年人诟病。

有一位王大爷,没有子女,有一次生病,躺在屋里两天后才被发现。

与沈兰一起住进养老院的白芬爱唱歌,吃饭也编个歌,喝水也编个歌,沈兰戏称她是“歌舞团团长”。养老院组织活动时,常请白芬给大家唱歌。说起唱歌的事,屋内的气氛一下热烈起来。对于年轻护工们表演的节目,白芬兴致不高:“还没我唱得好呢,我天天在屋里面吼。”虽然养老院有更多听众,却没有带给她足够的归属感,“总有一种压抑的感觉”。

一年六个月后,沈兰和白芬决定离开养老院,回到自己家里生活。

居家养老之困

据2006年的有关调查数据,在我国城市中,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的养老服务需求,需要家政服务的占25.2%,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0%。市场化的家政服务公司,是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的提供方。而对这些服务的满意率普遍偏低,如家政服务满意率为22.6%,护理服务满意率仅为8.3%。

沈兰和白芬请到的第一个保姆,是从养老院带出来的护工。约定两人每月付给护工1500元工资,护工负责两个人的饮食起居,还承诺为两个人养老送终。护工就在沈兰屋里支了个行军床住下了,可是,3个月后的大年初三,竟然没有告别就消失了。随之消失的,还有几百斤旧粮票。沈兰认定,这几百斤粮票一定是被护工拿去卖钱了。

之后,保姆换了一个又一个。

最后这一位保姆,工资同样是1500元,以钟点工的形式工作,并不住在家里,主要负责一日三餐、打扫卫生、为两位老人洗澡和洗衣服。

白芬住院时,这位保姆是同房间一位病友的护理,已经照顾那位病友好几年。在那位病友的推荐下,这个保姆开始兼做医院护理和她们两人的事情。后来,保姆顾不过来两边,而沈兰和白芬给的工资高,保姆便直接辞去了原来的那一份。这件事在两位老人心中投下了阴影,“请来的人,只认钱不认人,哪里钱多就往哪里去,没有感情。”

后面连串的事件,也让两位老人更坚定了这种想法。这位保姆又找了另外一份钟点工的工作,需要做完上一家的饭才来两位老人这边,两位老人的中午饭常常要等到下午一两点。保姆对自己的工作范围,也有着清晰的界定,多一点也不会伸手。而老人的生活具体到每一天,都琐碎而繁杂。家里的电视频道,自从被第一个保姆调乱了顺序后,至今仍是乱的,竟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将其调整好。一条涤纶的裤子,崩了线,只好舍弃不穿。老花镜的腿坏了一只,用胶布粘住,歪歪扭扭地挂在耳朵上。窗台上的盆景,积了厚厚的一层灰。交一次水电费,对于沈兰和白芬来说,都是一件需要颇费脑筋的事情。在她们可以联系到的人中,越来越少人能帮忙做这些。

看病的日子,是沈兰的大日子。6点起床,吃过早饭,沈兰便开始整理病历和化验单,有心电图、血常规、彩超等。沈兰把每一张单据铺平并叠成病历大小,然后按时间顺序,夹在病历相应的那一页。而数天前,她已开始拨打114,预约华西医院的专家号。

挂专家号的病人很多,轮到沈兰向医生讲述病情时,分配给她的时间并不多,医生也并不打算看她整理好的厚厚两本病历。沈兰试图向医生全面描述自己身体的状况,而作为心血管科的医生,对于头疼、怕热以及淋巴结病史、肝硬化都毫无兴趣。医生一再提醒沈兰“只说和心脏有关的问题”,而她仍然没办法将头疼、泌尿的问题从“与心脏有关”的问题中剔除出去。门口早已挤满等待的病人,医生几乎是强制结束了诊断,直到志愿者推着轮椅出门的时候,沈兰的问题还没有问完。然而,除了按照医生的处方拿药,她也没有别的选择。

老无所依的无奈

在白芬房间的角落,有一个用碎花布遮住的小书架,满满当当地摆着中国小说、法国小说、历史、诗词、英文等书籍。白芬早年毕业于辽宁私立坤光女子学校,受该校英国女教师的影响,年轻的白芬追逐梦想,终身未嫁。曾经教授高中数学的白芬,却热爱文学和历史。望着窗外,白芬大声吟诵起李白的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出将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87岁的沈兰,11个兄弟姐妹中唯一还健在并生活在成都的,只有一个85岁的弟弟,自顾不暇。她最年轻的“忘年交”,也已经71岁。能够联系的朋友越来越少,沈兰难抑悲伤:“越来越老,帮不上别人一点忙,只能给别人添麻烦,人家就离你远了。”

沈兰和白芬所住的小区,原是单位公房,大家都是同事,邻里之间很熟悉。随着住房的市场化,一些同事买了外面的房子,不再住在这个小区。年龄大的同事,不少也都随子女离开了。邻居换了好几拨,生面孔越来越多。

白芬和沈兰已经太久没有和其他人聊过天。当两个航天学校的新志愿者来拜访时,她们提了很多问题。比如航天学校是地方的还是军区的?学费多少钱?分不分配工作?百事可乐多少钱一瓶?……尴尬的沉默,出现在讨论老人健康状况的那一刻。年轻人说:“我们也可以把你们当成我们家人一样。”白芬嗫嚅着:“是,一家人。”目光在地板上游移。通往老人心底的路径,对于两个年轻人,并不平坦。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仅为3.10人,家庭户规模在持续缩小。相应地,越来越多有儿女的老年人与孤寡老人相似,要面对没有子女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年生活。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9.7%,其中地级以上大中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更高,已经达到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