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边塞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白写的边塞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白写的边塞诗范文1

咏物诗这类诗以自然界事物或其他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外物为歌咏对象。它起源很早,从现存作品看,《楚辞》中的《九章・桔颂》已开其端。魏晋以后,作者渐众,作品渐多。大诗人杜甫咏物诗数量多,题材广,举凡山川日月,花鸟虫鱼,无不摄入毫端。

咏物诗名目繁多,单就歌咏自然事物而论,即有咏花、咏鸟、咏月、咏雪、咏草、咏石之类,尤其是历代咏花、咏鸟之作,都是成千累万。在咏花诗中,咏梅、咏菊、咏兰、咏牡丹、咏荷花等数量都很可观。

咏史诗这类诗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歌咏或评论对象。它始于东汉班固的《咏史》一诗,唐代咏史诗已臻于高度成熟,不仅名家辈出,而且众体大备。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都留下了许多名作。

历代咏史诗取材广泛,又有一些热门题材,特别是一些历史人物,如咏昭君、咏西施、咏荆轲、咏诸葛亮、咏岳飞等。其中以咏昭君最为突出,东汉后,几乎每代都有题咏,现存昭君诗达600余首。

咏怀诗这是抒情述怀一类的作品,多用诗骚以来的比兴、寄托、象征一类手法,以含蓄为其风格特征。起源于诗人阮籍,他创作的《咏怀诗》今存95首(其中五言82首,四言13首),“厥旨渊放,归趣难求”,为后代作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咏怀诗有其特写的涵义和作法,不采用直抒方式,所以即兴式或随感式的作品通常不包括在内。有时却可以以其他品类的面目出现,诸如咏史、游仙、题画、咏物、怀古等,这是与咏怀诗的特殊手法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历代咏怀诗的创作数量是相当大的。

田园诗这类诗以田园风光、村居生活和隐逸情趣为歌咏对象。它渊源于《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七月》叙述了农民一年到头艰苦的劳动生活,可算是中国最古的“四时田园”诗。而自觉地进行田园诗的创作,是从东晋陶渊明开始的。他的《归园田居(五首)》等,是田园诗的代表作。

南宋范成大把劳动、隐逸和田家苦三者归拢一起,谱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田园交响乐章。他的大型组诗《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中国古代田园诗集大成。元以后也不乏有分量作品,但只能说是田园诗的余响。

山水诗这类诗以描写自然界的山水景物为主。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应推曹操的《观沧海》,尽管作品别有寄托,却不失为山水诗的前驱。山水诗的真正创始人,是东晋初年的庾阐。他的诗现存20首,山水诗占了将近一半,诗中所写都是山水景物。

到了唐代,山水诗更走向完美、纯熟。初唐的王绩、宋之问、陈子昂等已多有佳作,盛唐诗坛进而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这一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首领,宋代的山水诗里,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大家颇多佳篇,杨万里尤多。元明清时期,山水诗的创作仍有新的发展。

边塞诗这是一类描写边塞风光、戍卒生适和战争场面的诗歌作品(也有少量反映民族间友好相处的)。边塞诗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诗经・小雅》中《采薇》《出车》《六月》三篇,应是最早的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蓬勃兴起,可谓盛极一时。初唐“四杰”与陈子昂等佳作连篇,迎来了边塞诗创作的初步繁荣。随后的盛唐更出现了阵容壮大的创作群体――边塞诗派,掀起了边塞诗创作的。

爱情诗爱情诗起源极早,《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记载的上古传说中的涂山氏之歌,便是它的先河。而从《诗经》开始,中国古代诗坛已涌现出大量来自民间的爱情诗作。随后屈原创作的《山鬼》《湘君》《湘夫人》等,是文人诗中爱情诗的发轫之作。

爱情诗有若干分支,主要有恋歌、弃妇诗、思妇诗、悼亡诗等。

李白写的边塞诗范文2

一、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鉴赏古诗就有可能因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演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让学生牢记诗歌发展的“一条线,两个点”。其次,还应对诗歌的格律知识有比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偶、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歌的特点:高度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二、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掌握诗歌种类的特点,有助于整体上理解诗歌。

1.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围,侧重于歌咏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李白、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当然,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会。比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3.边塞诗 唐代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4.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鉴赏这类诗歌,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5.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叹,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而表现作者历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感之情。

三、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语言大致有这些类型:

1.清新 其特点是选用语新颖,不在俗套。

2.平淡 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其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 其特点是重在言行,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还有铺陈、激越高亢、清婉秀丽、平易隽永、质朴与靡丽、精约与繁琐、典雅与平直、含蓄与直露、阳刚与阴柔、雄浑与清奇、自然与壮美、空灵与艰深、幽默与崇高,等等。

四、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我们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五、表现手法

李白写的边塞诗范文3

一、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

二、日积月累 反复吟读

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诗歌是感性寓于理性。有的诗歌离我们年代已久远,要让我们去领会,谈何容易,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反复吟咏诗歌。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当然,我们吟诗时,也并不是单纯的反复无目的的吟诵,我们要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比如学孟郊诗《游子吟》,通过反复吟咏,母亲为儿子密密缝合的细节就如电影镜头浮现在读者眼前,母亲害怕孩子迟迟不归的忧心也让我们感同身受。通过诵读让学生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春风化雨般受到情操的陶冶,从而发挥古诗词所固有的怡情功能,彰显其文学魅力。

三、情景交融品析内容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重点要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叉等关系。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一)、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二)、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三)、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人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四)、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五)、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是著名的咏史怀古的篇章。

四、品味语言 运用语言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诗歌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六个方面:

(一)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这种清新飘逸浪漫的语言风格以李白为代表。还有相当一部分田园山水诗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二)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赋体,骚体,词这几类往往具有绚丽的语言特色。

(四)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

(五)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六)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七)注意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题眼、诗眼、体会寻常词语的蕴涵。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诗意全出: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风弄影”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五、意为心声 以象表意

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意”(主观思想)和“象”(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意境就是由这两方面自然而有机融合而成的。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在讲《雨霖铃》时,讲到“杨柳岸晓风残月”,扣住杨柳、晓风、残月几个意象,就很容易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将自己的离情别绪融入这几个意象中,渲染出一种凄清、伤感的艺术氛围。学习王维《山居秋暝》则要通过清泉、翠竹、明月、碧莲等意象让学生领会空山秋天恬静、清幽的意境美。

李白写的边塞诗范文4

同时我又是喜欢用声音描绘生活的人。秦腔是陕西的地方戏,在甘肃、宁夏和新疆都叫它秦剧。从陕西的秦腔到甘肃的花儿再到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其中都有一种苍凉、雄健和静思的壮美之气。大学时候我特喜欢画画,常常去乌鲁木齐的西公园阅微草堂看各位前辈的优秀画作,到鉴湖边上听那些老人们吼秦腔。西域中原至始至终是一脉相同的。维吾尔人在十二木卡姆的演唱中所穿戴的装束从头到脚都是皆以墨色为主。西域尚黑,喀喇汗王朝也叫黑汗王朝,秦国五行缺水,所以从皇帝老儿到军队装束到黎民百姓都尚黑。秦人尚黑,直到今天依然崇尚黑色,你去到关中农家走走,或者“耕读传家远,诗书济世长”之类的春联,一家比一家的字好看,寓意深刻。这些春联都是手工活,不是大书法家的墨宝,也不是现代工业的产品。在陕西,你随便拉出个稼娃,随便给个秃头毛笔,随便沾上从锅底刮下来的黑煤,在随便撂一块水泥石板地,就写得让你不再盲目那些所谓的书法家了。在鲁克沁的巴扎上第一次听到《十二木卡姆》时,我惊叹着这就是库姆塔格的境界,就是火焰山的高度。而这竟然和信天游、和秦腔在旋律与节奏,有着异曲同工的佳音和奇妙。他们的魂都不在舞台上,不是白领的戏曲,不是上层的戏曲。那些没有在苦难生活中体味的人,唱这些或者听这些都是无病假。他们生长在黄土高坡上、河西走廊中、火焰山之麓,他们都属于广大苦难人民的,他们所寄予的只有在耕地的牲畜,只有干活的工具,这个农民丢下农具就开始吼起来,都是带血的声音。

新疆是个唯一焦、浓、重、淡、清俱全的天堂,所以艾青来了,王蒙也来了,其实赵丹也是,痛心的是他被盛世才那个老狐狸害死了,要不那就比周润发还要发,还有周涛、刘亮程等。读了周涛的《巩乃斯的马》、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都给我墨色的感觉,前者是水中的墨,后者是黄土中的墨。欣赏善于用墨的新疆大地,若干年后我也来了,呵呵。但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红柯老师:23年前,他只身一人从陕西的宝鸡文理学院毕业后,西奔边疆小城奎屯,在奎屯一住就是十年,然后又回到了陕西。那是一个专门描写灵异和神奇新疆的陕西先锋作家,此次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里有他的作品,获奖的作品《乌尔禾》,写的是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支边青年的爱情故事,但最有看点的还是《西去的骑手》,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堂吉诃德的味道,写的是马仲英,当年把威猛的解放军搞的走不过来的孤胆英雄。这些历史的沧桑和浑厚就像重重的墨色,是让记忆中永远不会变味的浓香。由此而联想到李白,他也是咱们西北娃,和我以前以及现在的家都是邻居。真正进入李白的世界是就必须从李白走过的路开始。李白来到鄯善县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愿得腰中剑,直为斩楼兰。我感觉李白就和《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有的一拼,希望有一个温暖而安静的家的女孩肯定是受不了这类人的。再后知道李白诞生于中亚黄金草原;好多年以后,我来到天山脚下,在优美的牧场上挺一个倔强的老教授给我们讲孔子、讲孟子,讲得最多的还是李白时代或者说这令人神往的墨色丝路讲得最多。老教授说他当年使劲的抬教育部编纂教科书的人的杠,说教科书上是对岑参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对轮台的解释有误,硬是把教科书上对轮台地点的注释改正了过来。在达到课堂听讲,那可是伴随着天山牧场骏马悠扬的叫声,看着天山明月冉冉升起,也只能用心领神会来形容当时的心境,那真有种笔锋舞墨玩转乾坤之势,让我感觉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

丝路最精彩的一部分当属新疆,丝路最精彩一部分中的新、奇、美、险都俱全当属鄯善。当年从张骞到唐玄奘,左宗棠、白彦虎、不要忘了还有王振将军和解放军等,他们为了某种理想都走着这段艰辛而新鲜的丝路。多年以后的我,一个沧海一粟的特立独行者,怀里揣着为了找到某人或者某个理想,从老家西安来到这里,坐火车在丝路上往返了四年的没有一次不是坐着火车匆匆而去,又匆匆而来。这让我一下子对丝路的内涵产生了无知的惭愧之心。现在我人在鄯善,我现在就要从这段最为精彩的片段读起,寻找先辈的故事和故事里的道理。李白是一位能够放开社会约束,不受他物顾虑的顽主,当年在长安城的金銮宝殿,能让当时的美女国母杨贵妃为他脱靴挠痒,这不仅仅因为蛮夷PK成为魑魅魍魉的本事,我感觉李白的基因中有种草原人的习性,有种西北人的放浪,所以李白才成为了李白。李白被称为“谪仙人”,“一斗酒,诗百篇”。李白的边塞诗不多,但我看能镇住人的这斩楼兰的豪气和霸气。这种气节在李诗中有墨黑般的雄健,可以说是处处可见,但拿起剑的霸王风度只有在鄯善这丝路最最精彩的部分才能写出来的。

李白写的边塞诗范文5

我国的山水文学比较发达,吟咏祖国山川美景的诗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例如苏轼的就是一首有名的写景诗,描写出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有魅力的美景,杜牧的《山行》,就描写了深秋季节山中枫叶一片火红,顺着一条曲折的小路上得山来停步不前,是因为留恋着这美丽的枫林景色,画面鲜明优美;杨万里的《小池》一诗,就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具有无限生命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情趣的生动画面。诗人描摹物态时也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我们要从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山水诗,他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庐山香炉峰的峭拔雄伟,在阳光下的紫气蒸腾、烟雾缭绕、气势壮观的景象以及瀑布从山顶直泻而下、一落千丈的磅大气势,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读者眼前。贺知章的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比喻多么新颖,想象多么奇特!“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赞美了大自然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景象。

二、从送别诗中体会朋友情

珍视朋友亲情,是我国传统思想里的一种认识。古诗中所反映的浓郁的友情,乃是一份可贵的精神财富。关于友情的抒写,多为送别之作。但同为送别诗,表达惜别之情的方式却有微妙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仔细去领悟。例如,高适的《别董大》一诗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北风吹雁,长云暗日”,在高适的眼里似乎没有半点离愁之感,他反而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不赏识像你这样的优秀人物呢?既表达了彼此之间的深厚情意,也是他对朋友品格才能的高度赞赏,对友人的未来的衷心祝福!还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细雨霏霏,杨柳依依,在送别的宴席上,诗人劝好友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识的知心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远的安西呢?字面上看似乎是在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祝愿好友,在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多多保重,一切平安。教学时,品味这两首诗的细微差别,我们也就领悟到了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

三、从边塞诗中体会爱国情

诗人忠于祖国的一腔爱国之情往往在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中流露出来。这在一些边塞诗中表现尤为明显。例如曹植的《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祖国,在沙场上这种英勇战斗,不惜献身的爱国之情溢于诗中: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我们要抓住“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场面描写,让学生领悟.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的战斗,敌人的矛戈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他们“不破楼兰终不还”,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还有王昌龄的《出塞》一诗,前两句描写了皎洁的明月,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戍边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这些正体现了将士们崇高的爱国之情。

四、从言志诗中体会人格情

李白写的边塞诗范文6

一、 培养学生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时, 因为学生普遍在小学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广大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依据作者的生活背景、 生活经历、 思想感情、 艺术特色等将诗人描写的人物形象加以总结归纳,进而提升学生把握各类诗词的思想内容及其情感的能力, 为其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 也要让学生了解这类归纳也同样会有特例存在, 需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将一些较为特殊的案例单独分析。只有拥有了分析归纳的基础, 才能够让学生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及其情感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例如, 依据写作风格来说: 李白的诗词通常豪放洒脱, 杜甫则忧国忧民, 而陶渊明则重视归隐田园、 寄情于山水, 陆游则心系国家、 慷慨激昂等; 若依据诗的类别则可以划分为: 送别诗 — —无比眷恋、 无限忧愁, 怀古诗 — —壮志难酬、 怀才不遇, 思乡诗 — —含情脉脉、厌恶战争、 渴望和平, 边塞诗 — —利用边塞风光展现奋勇杀敌的爱国激情和对统治阶层急于开疆拓土的无限愤怒等。学生只有对这些诗词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才能够为他们鉴赏古诗词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 也有例外比如在学煜的 《相见欢》 时, 就需要学生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着手, 发现它是一首咏别诗, 再依据作者的写作背景可以发现该词是被囚于宋国时所写, 展现的是李煜背井离乡的锥心之痛以及作为亡国君王的悲切情怀。

二、 培养学生把握诗词意象的能力

在进行诗词鉴赏的教学进程当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把握诗词意象能力的培养, 目前许多教师通常所使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归纳分类的思想。首先, 应该让学生明确所谓意象实质上是指客观事物经过作者创作诗词时的情感变动, 而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来讲, 意象就是借物抒情, 利用物来寄托诗人的主观情感, 所谓 “象” 是指生活当中的自然景色或者生活场景。从诗词所展现的意象着手, 利用丰富的想象或者联想对诗词所描述的意境或者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把控, 是提升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 第一, 在送别类诗词当中, 通常利用杨柳、酒、 长亭等词来描述诗人送别之后恋恋不舍的情怀。比如在柳永的 《雨霖铃》 中, 有这样一句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 其中的 “长亭” 就是指古代在路旁的亭子, 它是专门供人休息或送别所用的, 它就具有非常浓烈的惜别之情; 第二, 在思想类诗词当中, 诗人通常借月亮、鸿雁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对于故乡浓烈的思念之情或者对于亲朋好友的无比牵挂。比如苏轼在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中的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一意境就抒发了极为浓烈的思念情怀, 其意境描写使人豁然开朗、 回味无穷。

三、 培养学生品析诗词语言的能力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 要想教会学生品析诗词的能力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 利用遣词造句、 修辞手法等知识储备, 感悟诗词描写当中的重点词汇或者诗句的含义及其妙处; 第二, 利用诗词作品的语言特色、 使用技巧对诗词语言的寓意加以品析; 第三, 利用诗词韵律、 节奏对诗词描写的意境加以品析,具体的做法是教会学生在整体掌握诗词的基础上, 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怀是直抒胸臆还是寓情于景或物。当然, 部分诗词的品析则要从一些关键词句入手, 把握好诗词当中的重点动词或者色彩词的意义与作用, 在精确性、 形象性、 生动性等方向加以品析。此外, 在古诗词鉴赏时还要重视典故的运用, 因为典故往往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独特效果等。

例如, 在学习温庭筠的 《商山早行》 时就要教会学生在 “鸡声” “茅店” “人迹” “霜” “月” 这些特点明显的景物当中, 领悟诗人羁旅早行的凄凉情怀。同时, 在课堂上, 教师讲授典故时, 则要注意分寸, 不能讲得过于深奥, 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在平时可以接触到或者一些较为常识性的典故即可。比如, 在赏析古诗词时学生可以从诗词所用典故当中知道该典故的出处, 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诗词所描绘的事物及其抒发的情怀。

上一篇数学信息技术

下一篇报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