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疾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系统疾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系统疾病范文1

关键词:隔药饼灸;不同灸量;环磷酰胺;血细胞;免疫球蛋白;兔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4.013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4-0050-04

Effects of Different Quantities of 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 on Blood Cells and Immunoglobulin in Model Rabbits JIA Cui-na1, LI Lei-yong2, TIAN Yue-feng1, QIU Qiao1, WANG Ju1 (1.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College,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030619, China; 2. The Second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quantities of 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 on blood cells and immunoglobulin in immunosuppressive rabbits; To study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quantity-effect difference. Methods Immunosuppressive rabbit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cyclophosphamid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blank group, model group, 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 3 Zhuang group, 5 Zhuang group, 7 Zhuang group. Liuwei Dihuang Decoction was used to make herbal-cake, and was put on Shenque (RN8), Guanyuan (RN4), and other acupoints, once for every other day, 10 times in total. Venous blood was taken on the next day after finishing treatment, and the contents of blood cells series and IgG, IgM, complement C3 and complement C4 were detect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blank group, the levels of WBC, NEU, RBC, HGB, HCT, PLT, IgG, IgM, and complement C3 of model group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le the levels of LYM and MON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Key words: 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 different quantities of moxibustion; cyclophosphamide; blood cells; immunoglobulin; rabbits

隔药饼灸是将艾灸、药物、穴位三者有机结合,将药饼放于穴位上进行艾灸,药物和艾绒的药性通过穴位、经络输布渗透并深入体内,发挥药物归经的效能。从古代医家对灸量的沿革、应用、施灸规律、量效关系[1-3],到现代研究者总结不同灸量对不同系统疾病的影响,以及灸量如何准确控制等,都关注到艾灸量这一重要的变化因素在艾灸疗效中的关键作用[4-5]。本研究从量效角度出发,观察免疫抑制模型兔在施以隔药饼不同艾灸量后血细胞和免疫分子的变化,分析不同灸量所产生效果的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新西兰兔50只,3月龄,体质量(2.5±0.3)kg,雌雄不限,太原市小店区丰泽园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动物合格证号SCXK(晋)2015-0003。饲养于温度20~25 ℃、相对湿度50%~70%环境。

1.2 药物、艾条和仪器

注射用环磷酰胺,山西普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40312;0.9%NaCl注射液,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批号20140521;艾条,南阳卧龙汉医艾绒厂。血细胞检测仪(美国雅培),体液免疫检测仪(美国贝克曼)。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将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隔药饼灸3壮组、5壮组、7壮组,每组10只。

2.2 造模

参照文献[6]方法。经过前期预实验,对给药剂量和时间略作调整。实验动物适应性饲养7 d,除空白组外,其余4组每日上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环磷酰胺60 mg/kg,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7 d。

2.3 药饼及艾柱制备

将六味地黄汤药物按组方8∶4∶4∶3∶3∶3的比例混匀,打碎成粉末,过120目筛备用。临用前用75%乙醇调匀,软硬适中,制成直径1 cm、厚0.3 cm的药饼。取艾条中艾绒,制成底径0.8 cm、高0.5 cm的圆锥形艾炷备用。

2.4 艾灸

选取神阙、关元、足三里(双)、脾俞(双)、肾俞(双)8个穴位。穴位定位参照《实验针灸学》[7]。造模完成2 d后,将穴位处的毛剪去,施灸时先将动物固定于兔台,药饼置于穴位上,艾炷置于药饼上,线香点燃,燃尽更换,3个治疗组根据不同分组每穴分别连灸3、5、7壮,隔日1次,共灸10次。

2.5 指标检测

治疗结束后次日,将动物麻醉,腹腔静脉采血,观察外周血细胞变化,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C4。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8.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4 结果

4.1 隔药饼不同灸量对模型兔血细胞的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显著降低,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O)显著升高(P

4.2 隔药饼不同灸量对模型兔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的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gG、IgM和补体C3显著降低(P

5 讨论

隔药饼灸较单纯艾灸增加了药物的作用,使艾绒在燃烧时产生温热,促进机体对药物的吸收,通过经络的渗透输布,发挥药性归经的效能,从而作用于机体各脏腑组织,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六味地黄汤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疾病,为经典的滋阴补肾方。研究发现,该方能提高正常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的功能,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对淋巴细胞免疫有增强作用,从多方面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还可明显增强体液免疫功能[8]。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隔药饼灸不同年龄人群对血细胞有显著调节作用,可增强红细胞CD58的高表达,提高机体免疫力[7]。动物实验也表明,隔药饼灸较单纯艾灸更有效调节外周血细胞、CD4和CD8以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9]。

灸量是影响灸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古至今灸量都是中医家关注的重点,古代医家注重辨证施灸,结合患者病情特点、年龄和施灸部位等不同因素,对患者施以不同的艾灸量。《外台秘要》卷三十九:“灸风者,宜从少以至多也;灸寒者,宜从多以至少也;寒湿者,宜从多以至少也。”较全面认识到施灸用量的规律和施灸足量的判定方法,同时阐述了不同施灸用量的适应症和不同施灸方法的用量特点[2]。现代学者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总结了不同灸量对不同系统疾病的影响,提倡加强对灸量的研究和创新,促使灸量的应用更加客观化和标准化,为临床应用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4]。

灸效的产生必定需要一定量的积累,但并非灸量越大效果越好。这可能与机体自身机制相关,机体的耐受程度是一定的,对艾灸产生热力的吸收有一定限度,当未达到或刚好达到自身机体的阈值时,产生的效果就会随着灸量增大而增加。有研究表明,隔药饼灸不同灸量治疗寒凝型原发性痛经,灸量越大所取得的效果越好[10];不同灸量艾灸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取得效果与使用灸量成正相关[11]。当超出机体自身耐受的阈值时,其敏感度下降,所取得的效果就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有研究发现,不同灸量悬灸哮喘大鼠模型,结果悬灸15、30、60 min的效果呈递增趋势,而悬灸2 h与悬灸1 h的效果相当[12]。另有实验观察,对克罗恩病大鼠模型施以不同灸量发现,艾灸15 min和25 min的效果均好于艾灸5 min,并且两组的效果相当[13]。由此看出,灸效并未一直随灸量的加大而增强,合适灸量就可达到较佳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另外,临床上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体质、部位等因素,辨证施治,选择合适的灸量,以获取较佳治疗效果,避免灸量过度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WBC、NEU、RBC、HGB、HCT、PLT、IgG、IgM、补体C3较空白组显著降低,LYM、MONO显著升高,提示免疫抑制动物造模成功。不同灸量隔药饼灸的3个治疗组对免疫抑制兔的血细胞和免疫分子均有调节作用,由于灸量的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有所差异。隔药饼灸3壮组虽然提高了免疫抑制兔的免疫功能,但其效果总体上与隔药饼灸5壮组和隔药饼灸7壮组相差较多。隔药饼灸5壮组和隔药饼灸7壮组效果相当,血细胞分析中隔药饼灸7壮组的效果优于隔药饼灸5壮组,而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系统检测显示隔药饼灸5壮组的效果较好。适度的灸量可以获得较佳的效果,而效应持续的时间将是我们后期实验探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绍华,符文彬.《备急千金要方》灸法灸量应用浅探[J].中医杂志, 2011,52(9):803-804.

[2] 白桦.基于古代文献的艾灸灸量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3] 王巍,洁.从古今文献探析透灸法的原理及适应症[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3):195-197.

[4] 口锁堂,吴焕淦,刘慧荣,等.灸量的认识及意义[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26(5):935-937.

[5] 蒋国庆.浅淡温和灸的灸量[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1):37.

[6] 张敏,李旭廷,曾富强,等.当归补血汤对环磷酰胺所致家兔血细胞减少的影响[J].四川畜牧兽医,2012,39(12):19-23.

[7] 郭义,方剑乔.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07-408.

[8] 徐瑶,马健,樊巧玲,等.六味地黄汤对大鼠烫伤后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0,6(2):31-34.

[9] 田岳凤,李雷勇,王军,等.隔药饼灸对不同年龄健康人红细胞CD58表达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0,30(11):933-935.

[10] 姬乐,陈日兰,周丽晶,等.隔药灸不同灸量对寒凝型痛经的IL-4、IL-10和IFN-γ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9):4-7.

[11] 马铁明,韩洋,马贤德,等.不同灸量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上皮形态学及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结肠组织中炎性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4,39(1):20-26.

免疫系统疾病范文2

关键词:B方法;流感病毒;模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646-02

The Flue Virus Invades a Formal B Method Model Design of Immune System

TANG Yu1,2,ZOU Sheng-rong1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2.Taizhou Normal College,Taizhou 225300,China)

Abstract:In our works, the B method has already been used in some very and important software items and acquired very successful.There aren't a few successful examples which apply in the biology among them, we built up flue virus to invade immune system factor the formal models of the network with the B method, making use of a living creature information to learn of principle, be turned as a network the immune system of the distributes type information system to study, with the expectation pass thus of research for the feeling vaccine develop, flue diagnosis and immunity therapy research provide a help.

Key words:B method;Flue virus;Model design

1 引言

B语言与方法是一种支持从规格说明到代码生成整个开发过程的形式化方法。它使用相对简单且为人们所熟悉的集合符号表示法来描述抽象机的状态变换,从抽象机开始,逐步精化,直到最后的实现程序。

目前,流感病毒入侵免疫系统是生物上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一方面,虽然有不少人在这方面进行过大力地探索,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成果中虽然发现了不少和流感病毒入侵后有关的细胞因子,并对其作用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还是无法明确细胞因子在其作用过程中到底是如何作用的,有的只知道该细胞因子的生物作用,知道其作用结果,这对于流感病毒入侵免疫系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何不想想用计算机的方法来模拟因子的作用,以便从中发现其规律呢?

B方法已被用在一些极其重要的软件项目中并获得了很大成功。其中有不少应用于生物学方面的成功范例,所以本论文将以B方法来实现流感病毒入侵免疫系统的一个难题。

2 流感病毒入侵免疫系统的建模

以下是我们根据流感病毒入侵免疫系统中几种常见免疫细胞与免疫因子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最终得出一个因子网络调控图(见下图 )。

图中由四部分组成:流感病毒、细胞,细胞因子,抗原。它们之间相互发生作用,图中各细胞因子的分泌源、作用对象以及它在模型中模拟的作用功能的描述如下:

3 流感病毒入侵免疫系统的因子网络的形式化B模型

3.1系统分析

该程序的目的是模拟流感病毒入侵免疫系统因子网络调控图的运行过程,观察其运行过程中各种量的变化,以及该调控图的稳定状态如何,各种初始条件对其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了精确地描述该程序,我们用形式化语言B来对其进行形式化描述。根据程序中所涉及的实体,我们可以分为:流感病毒、细胞、因子、抗原、抗体五个实体,在B方法中用五种抽象机描述。

3.2 系统的B方法描述

3.2.1机器Cell

这个机器可以封装细胞类,这里要定义三个集合,第一个集合是CELL,它是一个延期集合,表示现在的或将来的细胞。第二个集合是CATEGORY,表示细胞的不同类别。第三个集合是STATUS,表示细胞所处的状态。

3.2.2机器cytokine

与前面的Cell机器类似,Cytokine封装细胞因子的各种属性及操作。这里定义两个集合,一个延期集合CYTOKINE,一个种类集合CATEGORY。由于该机器要引用机器Cell中的变量,所以必须将它包含进来。其中种类集合CATEGORYK中含有九种细胞因子IL-1,IL-2,IL-4,IL-6,IFN-α,IFN-β,IFN-γ,TNF-R1,M-CSF。

3.2.3机器FuleVirus

FuleVirus机器与前面的Cell机器类似,FuleVirus封装了抗原的各种属性及操作。这只定义一个集合,VIRUS。

3.2.4机器antibody

Antibody机器封装了抗体的各种属性及操作。这只也定义一个集合,ANTIBODY。

4 系统模拟

4.1系统设计

4.1.1设计思想

首先定义对象管理类、用来管理各种对象,包括:流感病毒、细胞、细胞因子、抗原及抗体。然后定义一个动画控制类,用于衔接对象管理类和图形界面,将其状态显示到图形界面上。图形界面中可以设置对象的参数和全局设置,图形界面中有包括流感病毒、细胞、细胞因子、抗原及抗体的实时曲线图用来反映它们的数量特性。

4.1.2定义对象

为了实现系统的动画效果,我们在此定义Moveable 接口,Actor2D为一实体类,所有细胞类、细胞因子类、抗原类及抗体类都是由Actor2D派生而来。

4.1.3系统的流程描述

系统首先进入初始化,然后进行参数设置,最后启动动画模拟程序。

4.1.4系统接口

接口名:Moveable

功能描述:可移动的对象必须实现该接口

方法描述:getBounds( ):得到边界

collidesWith( ):碰撞检测

processCollisions( ):处理碰撞

update():更新对象

4.1.5系统实体类

类名:Actor2D

功能描述:场景中的角色

构造函数:Actor2D( )

成员描述:pos:位置

vel:运动方向向量

bounds:物体的边界盒

frameWidth: 运动边界x边界宽度

frameHeight: 运动边界y边界宽度

方法描述:initial():初始化

setPos(Vector2D):设置坐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getPos():返回坐标

getVel():返回运动方向向量

setFrameBounds(int, int):设置运动边界

getFrameBounds():返回运动边界

getFrameWidth():返回运动边界x边界宽度

getFrameHeight():返回运动边界y边界宽度

checkBounds():将物体限定在运动边界内

updateBounds():更新物体边界盒

getBounds():返回物体边界盒

collidesWith(Moveable) :碰撞检测

update():更新对象的位置和边界盒

4.1.6动画控制类

类名:AnimationControl

功能描述:控制动画的流程

构造函数:AnimationControl( )

成员描述:animateJPanel : 动画面板

statuePanel : 状态面板

showCellNumJFrame : 细胞数量曲线图显示面板

animation : 动画线程

offscreen : 图像缓冲

frameRate : 帧速

totalSeconds : 总共耗费的时间

totalFrame : 总的帧数

g2d : 绘图句柄

方法描述:initial():初始化

getFrameRate():返回帧速

setFrameRate(int) :设置帧速

start():开始动画线程

resume():恢复动画线程

pause():暂停动画线程

stop():停止动画线程

run():线程运行的主方法

updateStatuePanel():更新状态面板

paintCellMovePanel():绘制细胞运动面板

paintCellNumPanel():绘制细胞及细胞因子数量曲线图显示面板

getOffscreen():返回图像缓冲

createOffscreen(boolean) :是否生成图像缓冲

createGraphics(boolean, boolean) :生成图像句柄

4.2系统模拟

模型采用一种交互式的界面,验证过程中图形的演示完全由用户自行控制。在开发过程中采用C++语言,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实现该模型的设计。

在仿真过程中,我们主要从时间上对其进行调控,在等时间内,每一次运行的细胞、细胞因子、抗原及抗体的数量会有所不同。同时,我们也可以以抗原的数量为基准来观察其它实体的数量变化。但由于生物学中免疫系统的免疫具有周期性的规律,所以我们主要采用第一种方式,以期能从中验证生物免疫规律或是从中发现规律,以促进对流感病毒入侵免疫系统的的研究。

5 结论

B方法是一种基于自动定理证明的成熟的形式化方法。它利用本身的优势来帮助解决在生物学或者其他领域中碰到的很多仅仅靠当前的实验条件还无法完全解决的复杂问题,对生物学领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裘宗燕.译.B方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邹盛荣,郑国梁.B语言和方法与Z、VDM的比较.计算机科学,2002(10):136-138.

[3]陆德源.现代免疫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

[4]李涛.著.计算机免疫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免疫系统疾病范文3

我校在充分调研国内外“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后,于2010年开始启动“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于2011年起正式实施,根据学生自愿和考核的原则,在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中遴选学生42人单列“卓越医师班”,尝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本文以免疫系统功能与疾病为例,总结以结构功能与疾病模式进行课程整合的优点,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优势

1.1充分整合学习资源,有利于临床医专业学生培养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模块,整合临床和基础课程,系统讲述各器官系统正常结构与功能、病理生理、药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使医学生在结束学习后,能对整个器官系统的知识有系统了解,更适合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3-5]。

1.2减少各学科知识的重复,增加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各学科间内容重复较多,基础理论与临床脱节。以免疫系统课程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下,基础知识分散在《解剖组胚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等课程,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分散在《内科学》、《神经病学》、《皮肤病学》、《外科学》、《儿科学》等课程,时间跨度在一年级至到四年级。各学科知识内容难免重复讲授,导致学生压力较大、容易遗忘,效率不高。而"以器官系统为巾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能系统学习免疫系统结构、功能、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内容,将免疫基础和临床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临床辩证思维的能力,加强学生对免疫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等的认识[3-5]。

1.3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其有更科学更完整知识体系、更高临床技能的医学生为目标。本课程在学习《医学免疫学》前提下,学习免疫系统组织学、免疫性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实现了宏观和微观的统一;马上又进入到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基础,学习免疫系统疾病(重点在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的体格检查、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内容;接着学习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需要的改革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认为缺乏配套教材和知识体系融合度不够是器官系统教学模式中现存的最主要的问题。

2.1配套教材亟待编写 目前国内还缺乏权威的“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系统教材,这是目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在免疫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课程教学中仍沿用以学科为纲编写的教材,根据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和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编写教学大纲。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先后看组胚、生理、医学免疫学、内科学、儿科学等多本教材,没有一本完整系统的教材和参考书指导他们复习和临床实践。随着改革的推进,对配套教材的需求已迫在眉睫。

在教材的编写上,要打破学科界限,突出为临床服务,内容少而精,坚持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体现知识新、内容精、学科广。在基础部分编写免疫系统器官组织学、免疫系统功能、免疫调节等,临床部分主要编写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免疫缺陷病等,对内科、儿科、影像学诊断、体格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等内容按照增新删旧的原则进行教材重组,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增加2009年ACR分类诊断标准。

2.2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融合 由于教研室原因,《医学免疫学》安排在第三学期,本课程整合时,仅将免疫组织学、自身免疫性疾病、儿科学免疫系统疾病和免疫缺陷病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安排在第五学期上课,故在免疫系统器官功能与疾病的整体性有所欠缺。由于目前处于教改的初级阶段,在缺乏配套教材的情况下整合内容时难免会出现只是形式上把基础和临床学科的内容“拼合”在一起,缺少基础与临床的内在关联而达到内容上的相互渗透与有机融合,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上的分散或脱节。因此建议在学校统一组织协调下,本课程最好能将医学免疫学和免疫组织学和免疫系统疾病有机融合。

“器官系统为中心”教改中从管理层到教师都高度重视,在课程整合和教学实践中力争做到内容上的“融合”。在管理上采用了教改课题立项和课程负责人的形式。每个系统遴选一位临床教师作为课程总负责人,每个学科选一位教师作为该学科负责人组成课程组,参与教学的教师都是具有"整合"理念、知识渊博、综合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免疫系统课程组在教改课题立项后立即召集基础部、临床学院和儿童学院三个院系课程组教师反复讨论、商榷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在课程开始前、课程中、课程结束考试前进行集体备课,并与学生进行沟通,共同讨论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教学内容。

2.3加强师资是关键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三段式”教学,大多教师的思维方式是以学科独立的授课方法和手段来实施教学活动,临床疾病严格按照概念一病因一病理一临床表现一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一诊断和鉴别诊断一并发症一治疗一预后一预防的思路实施授课,方法过于死板,没有系统性、边缘性和交叉性。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和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多媒体、道具等丰富的教学手段,坚持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及时与多个教研室教师沟通,有效实施教学内容的重组,解决学科之间的脱节和重复现象,以培养符合新世纪需求的德才兼备的学生,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

免疫系统疾病范文4

精神因素当今的社会,来自各方的压力太大了,有的患者在生活、工作的重压下,容易出现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睡眠状况不佳的情况,而这些情况也是引起经常口腔溃疡的原因之一。

2、免疫力低下导致口腔溃疡

免疫反映复发性口腔溃疡首先与免疫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有的患者表现为免疫缺陷,有的患者则表现为自身免疫反应,也就是由于各种因素,使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抗原,产生免疫反映,而引起组织的破坏而发生疾病。

3、消化系统疾病导致口腔溃疡

患系统性疾病的患者易发生口腔溃疡,主要是通过影响免疫系统而致病。口腔溃疡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肝炎等有关。研究表明:30%-48%的口腔溃疡患者有消化道疾病,如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情况。其中9%以上有消化道溃疡。

4、感染因素导致口腔溃疡

有人提出链球菌和几种病毒在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中起病原的作用。

5、遗传因素导致口腔溃疡

免疫系统疾病范文5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机体的起源细胞, 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或组织器官,医学界称其为“万用细胞”。

■干细胞能治疗哪些疾病?

干细胞可以治疗的疾病有: 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运动神经元病,脑瘫,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后的截瘫,遗传性共济失调),糖尿病足,股骨头坏死,脑血管疾病,下肢缺血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等。

■干细胞治疗安全性及效果如何?

因为干细胞是一种未分化、未成熟的细胞,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这种未分化细胞的识别能力很低,从而避免了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及过敏反应等,使同种异体移植神经干细胞变得非常安全。目前,干细胞研究完成了干细胞的临床前全套安全性实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致瘤性试验致畸性试验、局部刺激试验、发热试验和免疫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干细胞临床应用是安全、无毒的。在临床研究中,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除了极少数病人有轻微的发热、头痛外,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什么是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在体内或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 肝、心肌、内皮等多种组织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用于衰老和病变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修复。

■什么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利用病人自体的骨髓,通过体外分离、纯化,将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回输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称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已被广泛用来治疗多种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相对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由于不存在供体受限的问题,目前备受青睐。

■哪些病人可以做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

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可用来治疗各种难治性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包括脊髓损伤,截瘫患者; 脑瘫,小脑萎缩; 脑外伤,脑卒中(出血和梗塞),脑炎后遗症如脑外伤、脑中风导致的长期昏迷、偏瘫、失语、精神焦虑、抑郁等后遗症

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包括运动神经元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帕金森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遗传性橄榄桥脑萎缩(OPCA)等。

另外,也可用来治疗外周动脉及下肢缺血性疾病,糖尿病及糖尿病足,股骨头坏死及骨软化症, 血管性末梢神经炎等难治性疾病。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原理是什么?

神经系统很多疾病发生的原理是神经细胞或组织变性死亡,功能减弱或丧失。干细胞具有能够分裂增殖和向多种细胞分化的生物学特性及能力。所以,通过干细胞移植来替代、修复患者损失的细胞,恢复细胞组织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标。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替代作用;神经营养作用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禁忌症有哪些?

① 高度过敏体质或者有严重过敏史者 ;

②休克或全身衰竭生命体征不正常及不配合检查者;

③晚期恶性肿瘤;

④全身感染或局部严重感染需抗感染康复后;

⑤合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

⑥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

⑦血清学检查阳性者如艾滋病、乙肝、梅毒等;

⑧染色体或基因缺陷,免疫功能缺陷;

⑨极个别的期望值过高,或者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者。

■除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各种难治性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还有哪些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可以治疗?

多发性硬化,以及恶性胶质瘤也可以通过自体免疫细胞回输得到较好的治疗。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移植疗程?

病人首先看干细胞治疗中心门诊。门诊行各项常规检查后符合条件的患者将入院一天,完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集工作,当天患者可出院。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在国际GMP标准的实验室里得到分离,纯化,体外培养3~4周(根据患者细胞生长情况而定)。培养完成后患者将再入院一天,通过静脉注射、腰穿或介入等方法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在治疗后几个星期内,患者还不会看到或感觉到任何改变,当然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很快就见到效果。在1个月内,有时需要2个月的时间,患者应该可以感觉到症状减轻,活动能力增加。一般建议做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3~6个月以及长期随访。

■干细胞移植治疗有没有副作用?如果有,包括哪些风险?

迄今,干细胞移植治疗尚未导致重大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但任何一种疗法都可能会有副作用,所以无法肯定副作用不会发生,但是直到现在,都还未发现严重的副作用。仅有个别病人在腰穿后产生穿刺部位疼痛、轻微头昏、头痛及低度发热等。

■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有无后遗症?治疗后效果持续时间是多长?

治疗后一般没有后遗症,干细胞移植后会在患者体内长期存活,但其疗效则根据原发病的不同也不尽相同。对于原致病因素已经消除的患者来说,可能会长期有效,但对于致病因素持续存在的患者而言,则由于致病因素的持续破坏,其疗效难以长期维持,但可以延缓疾病发展的速度。

免疫系统疾病范文6

1.1理化生物学性质CRP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急性期蛋白,由相对分子质量为23.02×103的5个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有206个氨基酸残基。完整的CRP是一种环形结构的五聚体,在急性期反应时肝细胞在IL-6等细胞因子诱导下大量合成CRP。正常情况下每天合成1~10mg,急性期炎性反应时每天可合成1g。外科损伤患者CRP水平8~10h可增加1倍(在IL-6刺激物缺乏时2~4h内合成并降至正常)。循环中CRP的半衰期为19h。但一旦它与配体结合,可快速被清除[1]。

1.2CRP的合成代谢CRP是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组织损伤等炎性反应刺激时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能结合大范围的内源和外源性物质,然后通过调理作用促进其从血液及组织中清除,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CRP能结合坏死的内源性物质和效应细胞,CRP可与许多细菌、真菌、寄生虫的细胞壁磷酰胆碱和人细胞膜磷酰胆碱结合产生活性和完整的有机体,一旦结合了其中之一的CRP配体就能够激活大量的生物系统,并通过一定程序致配体消除[2]。

2CRP生理和病理作用

近年来研究显示,CRP在体内能识别和启动靶效应细胞及其产物,从组织中清除可能有毒性的或引起自身过敏的DNA,充当先天防御机制,这些功能对于那些缺乏免疫系统的原始动物中与CRP相似的pentraxins族有利且至关重要。

2.1CRP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2.1.1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CRP是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一部分,它可以结合肺炎链球菌的荚膜C-多糖,在钙离子存在下可结合膜上的磷酸胆碱、染色质,可激活补体途径,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在刺激淋巴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活化时起调理素作用,对细菌感染能迅速地发生反应[3]。

2.2CRP与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防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灭病原体,清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等异物入侵的主要防线,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白细胞会明显升高[4]。

2.3CRP在感染中的作用多数病毒感染不与CRP结合,而是细胞内的结合,相反,直接的损伤和多数细菌感染发生在细胞外,使细胞膜分离,暴露出胆碱磷酸分子和提供一个CRP的附着点,通过IL-6传递给肝脏,刺激产生活性CRP,CRP在细菌感染时增高,而病毒感染时不增高,升高的幅度与细菌感染的程度相符合[5]。在临床上可鉴别诊断病毒性或细菌性发热疾病及监测感染,明确术后感染并发症对炎性反应过程的筛选[6]。

2.4CRP在手术和意外创伤中作用CRP正常合成率为1~10mg/d,在外科损伤患者血中CRP8~10h可增加1倍,48h达到高峰,24h后下降。因此在外科损伤等急性事件发生大约3d内测试对指示炎性反应是有用的。

3CRP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3.1CRP与心血管疾病CRP水平高,意味着心脏病、卒中发作的风险比正常情况高2~5倍[7]。在不清楚心脏病风险时进行CRP检查可了解心脏病风险及家族病史,对心脏病的诊断大有帮助,如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综合征等。

3.2CRP与糖尿病CRP水平升高也是糖尿病等慢性轻微炎性反应的标志。

3.3CRP与骨关节疾病(1)帮助鉴别诊断关节痛、肌痛和不典型背痛;(2)可用于风湿病的处理;(3)CRP可用于骨关节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牛皮癣性关节炎、Reiter综合征、结晶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系统性脉管炎、结缔组织疾病、A型淀粉样变性)的诊断。

3.4CRP与生殖系统疾病可用于生殖器感染、子宫附件炎(骨盆炎症性疾病)的诊断。

3.5CRP与肿瘤可协助恶性肿瘤的诊断及观察肿瘤治疗效果。

3.6CRP与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

3.7CRP与其他系统疾病。

上一篇如此多娇

下一篇乡愁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