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财产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财产品范文1
官方最近一次全面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报告是在2011年,当时公布的截至2010年底的地方债务总额为10. 7万亿元。
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公共投资已经成为中国保持GDP增速的最大引擎。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危机爆发时,为了对抗冲击,中国开始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地方政府也启动了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设立政府融资平台来筹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影子银行。
而银行理财产品则是影子银行的重要财源。2013年7月31日召开的银监会年中工作会议透露,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资金余额达9. 08万亿元,其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余额2. 78万亿元。
实际上,理财产品本身的风险正在逐步浮出水面,并引发监管层的注意。2012年华夏银行、交通银行接连因其理财产品亏损而与持有人之间产生纠纷,其中交通银行的“至尊18号”持有人的维权行动目前仍在进行。
“理财产品就是变相吸储,它不像存在银行的钱那样安全,具有一定风险,尤其操作方式并不很透明。”一位国有银行内部人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然而,对银行来说,在信贷整体收紧的情况下,再次发行理财产品以筹措资金似乎成为唯一的选择,理财产品就像无法戒除的“毒瘾”。
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来,信托资产余额达9. 45万亿元。
影子银行的“血库”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对“影子银行”作了严格界定,即“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
在中国,信托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典当行等监管程度较低的金融机构,通常被认为是影子银行。在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直接贷款时,这些机构往往可以伸出援手,当然,利息比银行的贷款利率要高出许多。
信托公司要提供贷款,就需要融资,渠道之一就是将部分信贷打包交给银行代售,这就成了银行的理财产品。
而在刚刚过去的“钱荒”中,银行对资金的渴求也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推升至高位。
据国泰君安统计,在6月17日的一周里,新发行的个人银行理财产品预计平均收益率4. 58%,较之前一周上升19基点,较端午节前一周上升29基点。按收益区间看,5%至 8%高收益产品占比高达17. 51%,为2013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
由于中国的利率并未真正市场化,存款利率偏低,难以抵御物价上涨的幅度,中国的银行储户很容易被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吸引。
摩根大通公司(J. P. Morgan Chase & Co)估测,在2010年至2012年中国正规银行缩减信贷期间,影子银行的贷款余额增加了一倍,达到人民币36万亿元(约合5. 8万亿美元),占中国GDP的69%左右。作为影子银行业重要支柱的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也扩大近两倍,至人民币8. 7万亿元,信托业由此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中国第二大金融服务行业。
银监会的数据显示,至2013年6月末,信托资产余额达到9. 45万亿元。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曾指出,理财产品在某些情况下,短期融资被投入长期项目,一旦面临资金周转问题,一个简单方法就是通过新发产品来偿还到期产品。其危险性在于,一旦资金链断裂,这种击鼓传花的做法就难以为继。
许多人深信,巨大的储蓄余额使得中国不可能出现美国次级债那样的金融危机。但警报仍然存在。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越来越大,很容易形成黑洞,最坏的结果就是资金链断裂,比如银行可能会无力应付理财产品的集中兑付。目前中国银行的表内信贷有8万亿元,但实际上信贷规模有30万亿元,属于影子银行的贷款中相当一部分是由理财产品募集来的资金又去发放的贷款。”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证券研究所所长吕随启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影子银行规模过大的风险对于个人来讲,可能是到期没办法兑付,对于国家来讲,则可能引起金融系统崩溃。”
一笔糊涂账
相对于银行,信托公司这样的金融机构并不需要详细披露自己的业务数据,因此,理财产品一旦进入信托这条管道,就似乎去向不明。实际上,信誉良好的大企业基本上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求助于信托公司的往往是风险较高的民营企业或项目。这正是理财产品的风险所在。
多数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对投资方向的描述都非常模糊。
以招商银行2011年11月发售的“招银进宝系列之朝招金理财计划”为例,其投资方向这样表述:本理财计划资金由招商银行投资于信用级别较高、流动性较好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债券回购、以及高信用级别的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固定收益工具。
其投资比例区间如下: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固定收益工具为30%~95%;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0%~70%;投资于同业存款、交易所债券回购的信托计划0%~50%;投资于新股申购、可转换债券的信托计划0%~30%;现金0%~20%。其设定范围之广可见一斑。
此外,说明中还特别强调,“理财产品存续期内可能因市场的重大变化导致投资比例暂时超出上述区间,银行将尽合理努力,以客户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尽快使投资比例恢复至上述规定区间”,以及“银行有权根据市场情况,在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且根据约定提前公告的情况下,对本理财计划的投资范围、投资品种和投资比例进行调整”。
“这些钱进入同一个资金池中,然后进行统一的投资操作,别说是投资者,就连银行自己可能都不清楚谁的钱究竟投向了哪,而银行本来也没打算给投资者清楚的交代。这就像一笔糊涂账,银行和投资者都是糊里糊涂的。”吕随启告诉本刊记者。
“银行的销售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往往会夸大收益,同时绝口不提风险。绝大多数中国人相信放在银行的钱不可能损失,因此习惯性地把理财产品与存款画等号。而销售人员也经常会这样误导我们。”交通银行“至尊18号”的持有人林小雅(化名)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林小雅承认,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她并没有充分考虑风险,对此后交通银行一再延迟的季度报告也没有足够重视。
银监会念“紧箍咒”
由于出现了华夏银行、交通银行的亏损事件,监管部门开始加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
2013年3月25日,银监会下发“8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理财产品资金池的运作模式作出严苛规定。
首先,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这实际上是对以往资金池模式的否定,这压缩了银行“黑箱操作”的空间。
而对于投资方向,“8号文”指出,“一些银行在业务开展中存在规避贷款管理、未及时隔离投资风险等问题”。
“理财产品大多数投向了高风险的房地产、基建项目等等,尤其是地方政府发行的城投债。这是个公开的秘密。”一位不愿具名的信托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此外,“8号文”对非标准化债券资产也作了界定,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
在股份制银行当中,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2012年非标准化债券资产占理财产品余额分别达到50%和64%。
西南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曾韵佼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信贷资产在表内要受到很多监管,一旦出表,监管便没有那么严格,无法跟踪。如果风险较高的贷款没有放在表内,计提的拨备不是很高,一旦出现这类问题的银行较多,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而“8号文”对非标准化债券资产的界定,实际上将各种银行信贷资产出表的可能形式都包括了进去,无异于为银行套上了“紧箍咒”。
吕随启认为,“8号文”对中小银行的影响更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更强,在扩张信贷上更有话语权,因此理财产品比重较小。而中小银行理财产品的比重更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增武对本刊记者说,在理财产品上中小银行的违规操作比较多,股份制银行非标资产占的比重较大。“现在一些银行为规避监管,令非标资产符合比例,便把理财产品发行量这个分母做大,这也会积聚非标准债券的风险。”
信托业受挫
由于银行都想在信贷规模的控制下尽量做大,只能通过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形成的影子银行业务,变相扩大信贷。
银信合作始于2005年,2009年银监会出台“111号文”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银行自身信贷,于是银行只好借助于信托公司这一通道,变相发放贷款。
信托公司在银信合作通道业务中赚取的通道费并不高,在千分之三到万分之五之间,但信托业的资金规模更容易做大,而且银行推荐的客户操作更快。“银行已经对融资主体把过关,而且银信合作业务是银行做的发行,由银行兜底,如果借款人还不了款,会由银行自己来解决。”上述信托业内部人士说。
简而言之,银信合作的通道类业务虽然报酬率低,但整体风险小,主要依赖规模做大来获取利润。
“信托公司在通道业务这种合作模式下,只是作为规避监管的一个外壳、一个手段而已。” 曾韵佼说。
“银行通道业务中,银行占主导,因为资金和客户都是它的,银行只是利用信托的通道做它的业务而已。”上述信托公司内部人士说。
曾韵佼告诉记者,信托贷款、信托收益权是理财产品投资的非标准债券资产中比例最高的。王增武也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对信托这样的通道业务“相当依赖”。
理财产品范文2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季另辟蹊径,成功打入优质客户内部,掌握了一大把优质资源,笔者对此也非常佩服。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说,最大的购买群体正是这些大叔大妈们,他们手上有闲钱,掌握家中的财政大权,对理财的兴趣也是十分浓厚,虽说一般不会接触网络,却正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生力军。对于他们而言,银行是可靠的代名词,而且银行理财产品也确实做到了低风险、不低收益,成为注重理财安全的投资者的首选。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获得了高速成长。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萌芽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当时大多数人没有理财的意识和概念,银行提供给客户的是专业化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自2004年银行理财产品在国内问世以来,每年都在以几何级数增长,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在近几年时间内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发行的理财产品仅135款,而2012年末则增长到32152款,8年增长了237倍。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3年度,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为56827款,发行规模约为56.43万亿元,较上年度增长85.87%。2014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共发行理财产品87718只,累计募集资金49.4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1.25%和47.57%。发行规模的爆炸式增长,展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巨大发展潜力。
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势头迅猛,近5年来,银行理财一直保持50%以上的增速,进入2014年,银行理财势头依旧不减。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速增长的这几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却一步一个台阶的向下走。从最初能达到7%的收益率递减到6%,到如今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的“破6进5”,确实有点让人看不懂,难道银行真是奉行“多了砍,少了赶”的原则?据数据显示, 2014年上半年,共有82450只理财产品进行了兑付,共兑付客户收益2561.30亿元,加权平均的年化收益率为5.20%。其中,有10.44%的理财产品实际兑付客户的收益率要高于预期的最高收益率。虽然预期收益率逐年在下降,然而银行兑付客户收益率总体水平较去年有明显增长。业内人士分析,去年银行理财的高收益水平主要是当时的“钱荒”造成的,从今年一季度到现在收益率的降低只是逐渐恢复常态。
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让投资人放心,据了解,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没有出现违约,仅有113只理财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最高收益率。据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只有31款银行理财产品发生了亏损,仅占兑付产品总数的0.04%。即便是亏损的这31只产品的平均本金偿付比例也达到了90.59%,绝大部分是结构性产品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虽然迅猛,却也不是一帆风顺。回首往昔发展历程,也算是一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血泪史”。那些年,让银行理财摔跟头的产品着实不少。2007年国内股市牛气冲天的时候,国内各银行是看得眼红心跳,迫切希望参与其中分一杯羹。一时间,挂钩股票、基金、保险等高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爆炸性增长,而随后股市行情急转直下,这一批高回报的银行理财产品也跟着栽了个大跟头,当时亏损过半的比比皆是。
坑爹的不仅仅只有股市,银行还曾经发行过很多突破普通人想象力的产品。这些感觉自己“萌萌哒”的理财产品被统称为另类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标的从最初的艺术品、红酒、白酒、普洱茶、古董陶瓷,再到挂钩二氧化碳排放权、全球水资源指数等新兴概念,甚至还有火腿理财,涉猎极其广泛。时至今日,另类理财产品仍然存在,只是有赢有亏,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这类产品通常具有“典型的高风险、高利润”,大多数采取“预期年化基准收益+超额收益”模式,且不保本,貌似更希望投资者到期提取实物,更适合具有较强风险承受力的投资者,普通投资者还是无福消受。
理财产品范文3
张锦江起了个大早,7:30就守在电脑前了。因为今天早上8:30招商银行要发一款新的理财产品,5万起存,3个月,利率4.33%,没有税,这比起3个月的银行普通定存,利率整整高了1%。张锦江计划买30万,三个月他的收益有12900元,他觉得这个收益还不错。
尝试所有银行
张锦江是个生意人,有自己的企业,平时很忙,基本上没有时间理财。2007年以前,他自己的钱都是丢在银行,银行算几个利息他自己就拿几个。2007年春天,张锦江在一个商务聚会上结识了一位银行理财经理,经银行理财经理介绍,他开始对银行理财产品感兴趣,并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拉开抽屉,张锦江取出一个文件袋,里面装着厚厚的一叠票据。从2007年2月至今,张锦江一共购买了42款理财产品,其中工商银行8款、招商银行12款、建设银行8款、北京银行4款、农业银行2款、浦发银行3款、民生银行1款,信托产品4款。
在这些银行里,他拥有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的理财金卡,每张卡里都有他购买的理财产品,总价值约300万。
在张锦江的记忆里,最难抢的理财产品是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消息刚一出,基本上就被抢空了。这些理财产品的特质都是保本,利息高于银行定存。5年时间,张锦江算了一下自己的收益率,平均年收益率约5%,跑赢了银行定存。
“如果不是之前有亏损,收益率会更高一些。”
实际上,对于张锦江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他的妻子并不理解:“大清早就起床守在电脑前,和打仗似的。辛苦半天,收益率远远不如股市和信托。”但是张锦江并不这么认为,工作繁忙的他平时并没有时间去关注股市,“我曾经炒过股,赔了;买信托产品,预期的收益率总是和实际有所差别,可是购买银行保本理财产品,我从来没有赔过,资金虽然增长得慢,却是一直都在增长。”
交学费
其实,张锦江之所以一直喜爱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按他自己的话说:“时间短,收益比储蓄高,平稳,基本上零风险,银行承诺的收益率,基本上都能拿到。”
不过,几年的摸索,张锦江觉得,其实理财产品的购买依然是有诀窍的,傻瓜买法虽然不至于赔钱,但是赚得不多。
2007年2月,张锦江购买的第一款理财产品是通过认识的那个银行理财经理抢到的,是一款投资债券和房地产企业的产品,半年的收益率银行承诺4.8%,那时候因为是抱着尝试的态度,因此张锦江购买得并不多,只买了2万元,这只理财产品让他赚了960元。
之后,张锦江就开始自己研究银行理财产品,理财意识逐渐清醒。加上做企业,他经常需要短期周转一些大额资金,因此用那些钱买理财产品也成了他的习惯。但是,2008年,张锦江因为购买理财产品交了学费。
2008年5月,张锦江接到招商银行的电话,电话那头客服人员询问张锦江:“您有一款理财产品可能需要您作出决定,是提前清算还是延期?”接到电话张锦江就懵了,对于购买理财产品还是新手的他来说,这意味着自己购买的产品亏了。
赶紧翻开当初购买的合同,招商银行金葵花添富增利理财产品(代码:8104),主要投资领域为公司治理良好、业绩稳定的优秀基金、新股申购和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上市公司股票。打开电脑,张锦江找到这款理财产品,发现最新的报告是5月底出的,清楚地写着该产品亏损12.39%,这次他可是购买了50万,因为2007年股市看上去一片大好。
张锦江赶紧算了一下自己的亏损率,并作出决定,提前清算。因为2008年开始,股市就坐上了滑铁卢,他觉得卖掉可以止损,事实证明,张锦江的决定是正确的。
有了这次经验之后,张锦江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就谨慎多了,银行尽管承诺收益率,但是如果不是清楚地写着还本,张锦江觉得购买一定要慎重。
这之后,张锦江还尝试购买股票和信托产品,但是比较之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和信托产品他觉得风险太高,不适合他,因为他属于比较保守的理财者。股票需要时间和运气,信托需要眼光和运气,都不适合他,只有银行理财产品可以让他省心。
长期投资收益高
“为最大限度锁定收益率,我建议大家最好购买6个月期限以上的中长期产品。”张锦江说。
因为张锦江清楚地算过一笔账,短期的理财产品基本上收益率在2%到3%之间,6个月以上的产品收益率基本上在5%到7%之间,对于并不着急使用的闲置资金,长期的收益率基本上是短期产品的两倍。并且张锦江觉得,长期产品省心,不用经常去折腾。
“几年的投资经验告诉我,越是买不到的理财产品,越是收益率稳定。”张锦江自2008年交了学费之后,后来基本上就没交过学费,因为“我是一个懒人,我告诉我的理财经理,我就是不要风险高的产品,收益率可能不需要很高,但是财富必须是增长的。”
经过对比,张锦江觉得现在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每个银行的服务都比以前好,产品选择的范围明显扩大。“我上个月就接到很多电话,都是关于新推出了理财产品,问我是否需要购买。”
“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因为我有固定的理财顾问,所以产品不用太操心。”其实之所以选择成为这三家银行的理财金客户,张锦江说,是经过自己选择的。“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是四大银行里收益最高的两家银行,它们资金充裕,背景硬,所以投资实体总能拿到好项目,因此产品收益稳定。招商银行经营灵活,产品更新快,服务好。”
理财产品范文4
1、选择之前先了解产品:选理财产品时,要清楚自己是什么理财需求,跟银行专业的理财经理提出,他们也会了解情况,投资经验、投资目地、风险偏好等建立资料档案。最后会推荐相关的理财产品,投资者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购买。
2、重视风险:在投资中有一项重要的环节是风险评估。就是当投资者对某项理财产品有购买意愿的时候,理财工作人员会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了解。
3、办理手续和售后重视:确认好购买哪种理财产品后,就需要办理相关手续和签订合同。投资者不仅要清楚理财产品的相关信息,还要记住客服投诉电话和理财经理的联系方式。
(来源:文章屋网 )
理财产品范文5
信贷类理财产品
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可分为存量贷款类理财产品和新发贷款类理财产品,一年期的产品年化收益率可达到4.6%,抗通胀功能强于短期债券类理财产品,在购买时,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充分认识潜在风险:了解清楚产品的投资方向,购买的是何种贷款:尽量选择产品信息公开的银行,信用级别高的贷款项目,最好有信用增级手段:在加息预期下,应选择期限较短的产品。
挂钩类理财产品
银行挂钩类理财产品包括挂钩股票类、商品类、票据、利率和汇率类等。目前,不少银行以“抗通胀”为题材推出理财产品,广义上说是产品收益率超过cPI,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狭义上说,一般就是指挂钩黄金、大宗商品、医药、食品、农业、原油或贵金属等理财产品,这些产品有很强的抗通胀能力。如某银行发行的抗通胀金属投资保本产品,即精选标的挂钩4种商品包括铂金、钯、镍与铜。预期年化收益率为9%,也可以挂钩相关商品的指数基金,资源类、消费类等抗通胀的概念股票。由于挂钩类产品设定的收益每件和结构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投资者要关注产品挂钩标的、收益结构设计、收益区间和计算方式、是否保本、投资期限长度、以何币种认购、是否有汇率风险等。
理财产品范文6
坐在家里上网,就能轻松赚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大挣一笔吗?其实,天上掉下的“馅饼”,往往是一个“陷阱”。
因银行工作人员趋利避害、宣传误导,投资者错把保险产品当银行理财产品,盲目追求高收益的“贪婪之心”,最终导致自己财产深陷危机,这样的悲剧事件比比皆是。
案例一 年长者更容易被忽悠
家住湖北的肖先生称在2012年10月份的时候,其父亲到汉西路上的一家银行办理转存业务,因为觉得定存的收益太低,就问一位李姓工作人员有没有收益高点的理财产品。“他就推荐了两款产品,一款是5年期交的产品,每年交费3万元,5年之后可连本带利取出,收益比银行定存明显要高;另一款是5万元趸交产品,2年后可取出来。”
肖先生回忆称,其父当时问了李姓工作人员是不是银行的人、卖的是不是银行的产品,当对方给出肯定的答复后,其父才同意购买。“但是在购买过程中,银行人员要我父亲出示家里其他人的身份证,他们解释说那样收益更高一些。”肖先生告诉记者,老父亲告诉他们这件事情后,出于怀疑,他拨打了银行客服电话咨询,“这才知道,我父亲买的理财产品居然是保险产品!”肖先生非常气愤地表示。
解析 有着稳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一眨眼变成了收益不固定且需长期交纳保费的保险产品,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近年来时有发生。为什么存单变保单现象频频出现?很多市民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根本不知道哪一种适合自己,只是盲目地追求高收益,但是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通常也是与高风险捆绑在一起的。一味地盯着高收益带来的高额回报,从而出现了肖先生父亲这样错把保险产品当理财产品的现象。
据了解,目前我国银行所有分支机构销售的理财产品必须向总行和当地的银监局报备,且购买协议上都附有银行的公章。为什么仍有如此多人被骗?平安银行理财经理刘俊表示,由于投资者理财知识薄弱,对金融工具不熟悉,加上追求高收益的心态,在翻阅产品协议书时,往往过于关注投资收益,而忽视了银行公章。尤其是老年群体,他们对保险、理财了解得比较少,很容易被忽悠,而且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很难逐一阅读合约中的条款,所以,老年群体便成为一些理财经理和保险推销员猎取的对象。
案例二 小心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
市民叶女士曾遭遇过所谓“做理财送保险”的骗局。
叶女士2009年时本想去某银行将10万元存成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当时,银行一位温姓理财经理向她推荐,说有款收益远高于同期银行一年定存利息的理财产品可以购买,当时一年期定存利率为2.5%。
据叶女士所说,温经理告诉她,这款理财产品每份一万元,连存3年就可以支取,取出时可以获得5000元的利息。叶女士完全相信了理财经理的推荐,在签字时,也没有仔细查看合同,就花2万元购买了2份此款产品,另外的8万元存成了一年期定存。完成购买手续后,理财经理送给叶女士50元购物卡,并表示购买此款产品的投资者,还将被赠送2份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
3年交完6万元后,叶女士等到理财产品持有期满,便去银行支取。到了银行后傻了眼,柜员查询后告知,其账户上根本没有理财产品,只有2份保险公司的保险。
叶女士非常纳闷,自己买的理财产品哪里去了?
前往保险公司咨询后,对方表示,3年6万元的投入,是购买了保险公司的产品,而且持有期间为10年。要想在2013年取出,就是退保,只能按照现金价值,退回5. 6万元左右。
回家后,叶女士的先生告诉她,自己曾经接到一个自称是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当时他并不知道叶女士购买过保险,就告知该工作人员,自己未曾购买过保险产品。该工作人员并未继续询问,即挂断了电话。此后,叶女士及其家人再也没有接到保险公司的任何回访电话。解析 投资者被保险,除了自己理财知识薄弱,对金融工具不熟悉,盲目追求高收益的心态之外,另一个责任当然要归咎于监管层监管不力和银行理财经理的违规行为。银行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银行过于追求业务导向,银行理财经理为完成任务,在介绍产品的时候往往没有实事求是,存在误导客户的行为。
或许大家都会问,这样的保险合同具有效力吗?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寿险负责人杨忠表示,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最基本的要求是回访到本人。如果非本人接听,可以请求接电话者将电话转给投保人。而且,回访电话中必须问清保监会要求的几个基本问题。如果消费者觉得保单有问题,可以和保险公司协商解决。在案例二中,叶女士不但被银行温姓理财经理误导,而且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偏偏又没有对叶女士这样的“问题客户”进行及时复访。这样的保险合同是否具有效力,还当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案例三 切勿贪婪高收益
2013年10月初,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居民王某上网时,偶然发现在一个名为“上海时尚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理财网站,有个600元起投,30%的高额回报的产品,这让王某心动了。从600元、1800元到几万元,几次试投,都按时按点得到了返本和分红,可就在王某一次性加大投资额度时,事情却急转直下。
10月28日,王某打开电脑,关注投资情况时,网站怎么也打不开,网站管理员QQ也处于离线状态,累计汇入的19万元不见了踪影。王某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立即向宝鸡市公安局陈仓分局报了案。
办案民警通过QQ与诈骗分子接触,由此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继而,辗转湖南、福建、广西等地通过连续多日的布控侦查,最终将犯罪团伙抓获。
办案民警表示,该诈骗团伙利用网络,精心设下圈套,先在网上购买了投资理财网页,加入百度推广,设置一个虚假的理财网站,诱骗受害人。受害人试投资时,他们起先给予丰厚的资金返还,待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后,迅速撤掉原先的网页,重新启用另一套网页,继续实施诈骗,而受害人汇来的钱款则被立即转移。此外,犯罪嫌疑人还通过非法渠道,购买他人身份证件,在全国各地办理银行卡并开通网银,利用多个账户、不同银行不同地点的多个营业网点,以虚假身份,将骗来的赃款实现跨行转移。
解析 网络投资理财,不仅购买方便,而且收益颇高,当然受到网民的青睐,而网络骗子也就是瞄准了投资者的这点“贪婪之心”,才制造了一系列高收益、无风险的幌子,引投资者上钩的。所以,投资者千万不要轻信没有资质或虚假的理财网站,更不可轻易向他们指定的银行账号汇款。这种不知道投资标的,更不确定自己的钱会被用来做什么的,最好不要贸然投资,在金融规律里,不存在高收益、零风险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