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生只为一事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生只为一事来范文1
去超市买两瓶酱油不用掏钱包:去饭店吃饭不用刷信用卡,拿出手机在POS机上“嘀”一声,就能轻松付款。近年来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万式悄然走进一些大城市的超市和零售店。对于商家和百姓来说,智能手机等移动支付终端正在连渐“取代”我们口袋中的钱包。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作为现代都市的一员,繁忙的工作已经使网购几乎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主流购物模式。尤其是爱美的女孩子们,各种服装、包包、鞋子、化妆品……女生的日常生活用品,大都从网上购买。甚至,人们还把购物这件事从电脑搬到了手机上地铁、餐馆、超市……随时随地地购买、下单。原本零碎的等车、等住、等餐时间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在有3G和Wi―Fi覆盖的地方,随心所欲地实现购物和移动支付。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的交易量一直在快速攀升,2013和2014年该市场爆发式的增长便是佐证。据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总体交易规模突破13010亿元 同比增长率高速800.3%。而2014年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则选7.77万亿元 同比增长近500%,延续了2013年的高增长率。
然而这种趋势还在加强。自从今年3月两会政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后,“互联网+”在商超、餐饮、出行等传统领域愈发流行和深入。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结合让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消费方式各种移动支付的场景正在加速拓展。这不继家乐福、华润等商超巨头接入支付宝支付后甜品行业也开启了“互联网+”模式著名甜品品牌哈根选斯垒国门店已经支持支付宝钱包支付:而互联网金融公司银盛支付刑宣布与顺捷洗衣、宝驾、新东方国际游学等达成了支付合作,为进一步解放钱包而跨界融合。
一生只为一事来范文2
关键词:诊断学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 教学模式
1、引言
诊断学是综合运用一系列基本医学知识、理论与技能对疾病实施诊断的医学分支,是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一门由基础课程向临床课程过渡的桥梁学科。该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症状与体征判断以及实验室相关检查等多个方面,其教学成效的优良特性对临床医学生养成完善的临床思维能力与诊断水平具重大现实意义。基于此,广大医学院教师需进一步深化该学科教学之内涵,并以此不断提升医学生之未来临床创新能力。本文即是针对此方面问题,从发掘当前临床诊断学教学模式中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入手进行总结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关教学改革措施,旨在为医学教育同行提供参考。
2、当前诊断学教学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在一定程度阻碍了诊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知道,诊断学是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联系临床诊断实践的过度性学科,因此要确保在该学科的学习中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具备更高多学科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这些基础医学学科比如包括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以及病理学等。当然更高的要求还应当对这些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相互关联的能力,这也是确保临床诊断准确率的最客观才保障。比如我们在进行心脏听诊的体格检查教学时,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组织解剖学知识,就不可能准确掌握心脏瓣膜的位置;如果不能从生理学方面理解心脏的搏动规律与血液运行顺序,自然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心脏听诊主要内容之含义。总体来看,在学习任务相对繁重的情况下,实际中始终有部分学生难以全面综合性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因此可在一定程度对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2.2诊断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医学生如果未能很好地掌握诊断学相关知识,势必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然而,排除学生自身的因素,教学方式的合理性也是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客观因素。而就当前多数医学院对诊断学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该门课程太少的课时与较多的课程内容愈发显得矛盾突出,以至于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有部分有选择性地授课,进而导致讲解不够全面和深入,虽然说大学生应鼓励和肠道自学,但教师的课堂讲授也是不容忽视的。
2.3诊断学所包含的基础内容有与临床教学脱节的情况
也正是因为诊断学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做到基础与临床两方面的学习并重,进而在大号基础知识根基的同时帮助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在临床见习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在显示的诊断学教学中普遍还存在重基础而轻实践的情况,从而导致诊断学主要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在课堂的授课中完成,而相对欠缺了实验室与临床见习的实践内容,很难做到课本知识的临床转化,未能完全达到诊断学教学最理想的目的。
2.4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仍比较传统
目前大部分的医学院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时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是所谓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更容易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倦怠感,其创新能力便更是无从谈起,被动地学习仅仅成为了应付考试的一种需要。然而就考试的情况来看,起模式也是比较陈旧的,仍是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而这样的考试往往又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以提高成绩,其辨析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实质上的提高。基于此改革教学与考试的模式均应成为诊断学教学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临床诊断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分析
3.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以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好诊断学知识的第一步。作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多引导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复习,以此不断对旧学的基础医学知识适时巩固,其中需特别主要加强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重温,如此才能为帮学生更好地掌握诊断学知识打下见识的基础。如在心脏听诊的体格检查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心脏各个瓣膜的位置、血液循环的路线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
3.2科学设置诊断学课程以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教师课堂的授课质量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存有非常密切之联系。而科学安排诊断学课程是学好该门学科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当前科技的进步,医学学科的内部分支也会更加地细化,但也不能因此而缩减基础课程的授课课时,在课时严重减少的情况下,多数教师均是在匆匆忙忙中完成授课程序,进而会对授课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很多时候,其目的变成了为了完成课程讲授任务,而不是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因此说,适当的增加学时,合理设置诊断学的课程是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必备条件。
3.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我们重点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条件,提出实验方向和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和操作,完成后提交实验分析报告。比如,在实验诊断学中,除了学生必须动手完成血尿便常规检查的训练外,我们给学生一份病人的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结果,让学生提出为诊断提供依据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和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项目,预测会出现哪几种检查结果,根据不同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得出诊断结论。这样,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4逐步施行基础知识考试与床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诊断学的特性决定了其考核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与基础知识的笔试,只有将其与临床操作考核较好地结合,才能更切实地达到考察教学成效的目的。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是我们形成发散性思维,提高医疗诊断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看待一个疾病,在纷繁复杂的众多症状中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进行准确的诊断。诊断学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在考试考核的时候,可以作为笔试的重点部分。但是,诊断学的一些临床技能操作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说诊断学中的体格检查部分、穿刺术等内容都是偏重于临床操作内容。在考试考核的时候,我们认为可以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毕竟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合格是其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而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引导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重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间的桥梁学科,我们必须看到诊断学在医学课程学习与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认真对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不断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也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医学生未来临床诊断工作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康熙雄,等.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7 版:1.
[2]王北松,许宇飞.诊断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9):152-153.
一生只为一事来范文3
论文摘要:德育课作为中职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德育课自身理论性较强,又比较抽象,再加上很多学生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上职校关健是要把专业课学好,文化课尤其是德育课学的好坏并不重要。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如果德育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得出这样心得:把德育课的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给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未来,学生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传说中有一种水晶球,它可以让人们看到未来。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是充满好奇的,而现实中却没有这样的水晶球。如果教师能利用课堂知识与现实的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可看到未来的水晶球,让学生明白德育课所学内容不是远离现实的,而是与自己实际生活以及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那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1.学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和误解
从学生层面来看,不少中职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和误解,对课程产生先人为主的厌烦情绪,极大影响了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效果。通过长期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中职学生对德育课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上职校关键是要把专业课学好,因此,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德育课都是一些空洞理论,今后没有多大用;有的学生还认为课本上讲的和社会上的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学不学都无所谓。由于认知内驱力不足,实用主义倾向严重,所以学生根本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德育课学习上。第二,一些学生心态浮躁,目光短浅,德育课学习打擦边球。中职学校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群体情况复杂多样,有部分学生纯粹是为了拿个文凭,平时学习无动力、激情,考查、考试准备、复习不积极,根本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德育课学习上。
2.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学工作决定并影响着德育课实效性。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育人意识不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德育课教师更多的是从教学内容和体系上把握课堂教学,较少考虑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强德育实效性。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生能不能认真听课并参与其中是影响德育课学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能不能让学生有兴趣听课又跟教师讲课有着密切关系。激发中职生学习德育课兴趣的方法和途径—送学生一个可透视未来的水晶球
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教师要针对症结所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即在教学中注意把知识与现实尤其学生的未来联系起来,送学生一个可透视未来的水晶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郊区的玻璃厂里,几个实习工人面对每天流水线式的切割雕刻玻璃的工作非常厌烦,他们觉得这份工作太一般,太单调,看不出有什么用处。他们的师傅知道了他们的心事,没说什么,而是在周末带几个徒弟到城里玩。
汽车在公路上疾驶,很快进人了市区。街道两旁不时闪出一幢幢高大的楼房,有几幢楼房在阳光下反射出一种很亮丽的蓝色、黄色或红色。车上的几个徒弟看着两边的风景,指指点点,非常开心,他们也注意到了那几幢会发光的楼房。这时他们的师傅指着那些楼房说:“你们看,这些楼房为什么会折射出蓝光吗?是因为楼房的外部是用玻璃幕墙装饰的,而制造这些幕墙的玻璃就是你们每天雕刻的玻璃!’川真的?”徒弟们兴奋地望着那几幢楼房,眼睛里有一种少见的光芒。
这时,汽车在一家医院门前停了下来,儿个徒弟不明白师博来这儿做什么?看病吗?师傅把他们领到医院的婴儿室外,隔着玻璃看里面:一张又一张小床,躺着一个个可爱的或调皮的或正在哭泣的小宝贝。这时,他们注意到屋里有一个还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箱,里边也躺着一个婴儿。“那个玻璃箱叫保温箱,是专门为早产的婴儿准备的。早产的婴儿为什么要呆在玻璃箱里边呢?因为那里边是恒温保湿的,可以最大限度保护婴儿,让他平安度过危险期。你们知道吗,做这种恒温箱的玻璃也是我们厂生产的!”“哦!原来我们生产的玻璃有那么多用处啊!”
从此以后,几个徒弟的工作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他们不在把工作视为苦差,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同样的道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运用美好的前景引导学生,创造机会,从不同角度,把学生所学德育课知识与他们的未来结合起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对未来是多么重要,从而引起对当下所学内容的重视,相信课堂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要想在课堂上结合所教内容恰当地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看到美好的蓝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情况,因势利导
课堂上需要研习的知识内容很多,教师不可能将每一个知识点都与现实、与未来紧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上课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弄清楚了学生的所思所想,知道了学生关心的问题,教师的引导才具有针对性,也才能吸引住学生。当然,同一个知识点,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看到希望,但至少能让大多数学生看到希望。例如,对中专一年级刚人学的新生,我认为他们的情况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对上职业学校存在偏见,认为自己不如上普高的学生,但是这部分学生非常想学有所成,知识能力相对较好;二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很迷惘,走一步算一步;三是在初中时就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都相对较差。根据这些情况,我在他们进人新学校的第一节德育课上,首先让学生明白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异同,使学生理解了无论是接受那一种教育都能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并展示报纸、电视报道等媒体材料,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比有着专科文凭甚至本科学历的无特长学生更容易就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导人,我们现在要学的这门课就是如何让你成功地成为一名职业人的课程,由此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印象,并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z.联系实际,解除疑惑
教师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体系,还要注意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当学生质疑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没用时,教师就可以旁征博引,用现实中的实例与他们共同进行探讨。为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搭建一个和谐平等的对话平台,使学生乐于参与。比如,我在讲授“学习知识重要性”内容时,曾使用“贫穷的农家子弟因为发奋读书,最终考取大学,并成功创业改变自己和家庭贫穷面貌”的例子。这时有一个学生当场反驳说:“我觉得读书没有多大用处,我家旁边就有一个人今年还不到30岁,小学没有毕业就出去打工了,现在在外面办了工厂,今年春节回家还开了小汽车了!而许多比他文化程度高的人却贫困的很!”我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转而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同学:“请大家结合上述两个例子来进行讨论!各组组长把本组意见记录下来,并形成本组结论。”这一下班上可热闹了,大家纷纷发言,有支持那位同学观点的,有支持教师的观点的,而且每一组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讨论差不多了,我抓住时机再问:请刚才那位同学来说说你讲的那位成功人士,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模具制造。”
“他天生就会吗?”
“哪有天生会的,跟师傅学的嘛”
“哦!我知道了,如果他不学习也就不会,是吧”
“是,,
“所以学习很重要是不是?”
接着我继续总结:“我们所讲的学习知识,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那位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机遇,还有一个就是他肯钻研爱学习,如果他不爱学习不肯钻研显然不能取得成功,如果他书读的再多点,知识更扎实点,他的成就可能更大,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好好学习”,同学们齐声回答!
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展开讨论交流,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反思,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榜样示范,点燃希望
一生只为一事来范文4
一、“人是什么?”
我们生活着的每一个人,先是自然个体,再是社会个体,然后达到个人自律化。所谓的自然个体说的是人的物质性存在,讲人的生物性,本能性,自然性;社会个体,是指个体的一定的社会共同性、群体性(集团性)的人格化,讲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规定性。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人是最高形式的自然存在。但,人的本质属性,不是他的生物性,而是人的社会性。
“人没有对象就不存在,……这个与主体有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对象,都不是别的什么,就是这个主体的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对象是人的显示出来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客观的我。”(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
马克思这样揭示人的本质:一切现实存在的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以及由它决定的各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
个体在社会化自律化过程中,“需要有一种双重的技能:一为给予的技能,即把别人作为自由生物而加以影响的技能,一为获得的技能,即从别人对我们的影响中获得最大益处的技能。”(费希特语)
为了成为个人,人应该有能力、勇气和本领选择自己的道路并通过对自我的改造,抑制和消灭我们的理性和主动性在觉醒以前产生的固有错误意向,通过努力获得和提高技能,以实现我们的社会存在价值。
这就是对人的社会性的基本认识。
二、“人能成为什么?”
1、影响人成长的主客观因素
“人能成为什么?”中的“人”应该是一个生活中具体的人。我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由以下因素促成:
一是客观因素,如自然因素,社会文化因素,遗传因素即天赋等。这些因素都是我们不容选择的,非人力所能为。我不能选择生身父母和家庭环境,不能选择我出生地域、社会环境和早期教育。正是给予这样的考虑,有人说:“一切人的命运都形成于偶然,都取决于周围人的命运。……” 人与人这种起点上的不同,要么由地域性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造成,要么由家族血缘造成。
二是主观因素,如意志、态度、情绪、价值观以及后续教育和学识。这是我们可以自我选择并决定的。不论人生的起点如何,人都要为改变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做出努力和付出代价,从而创造出自己幸福生活并为社会增添福址。人常说,“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一切都是自为的”,讲的就是人的主观作用。
2、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有人说:“我思考青春犹如思考杂技场,我思考成年犹如思考角斗场。”可见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承担着怎样社会责任和竞争压力。
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做过研究和分析,由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伴有个人认定感的定型和巩固,而从幻想的生活过渡到实际的生活,总要产生一定的心理困难。
这是人生心理危机时期。这里需要对这一关键时期做一说明,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黑格尔早就对这种困难作过十分生动的描述,他说:“青年人在此以前只注意一般的对象,只为自己工作,现在他正在变成男子汉,他必须进入实际生活,为别人做事,并且注意小事。尽管这一切都在常理之中,但开始做这些琐碎事情,对一个人来说毕竟是件痛苦的事,而且因为不能立竿见影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很可能害上怀疑病。” “这种怀疑病——无论在许多人身上是多么微不足道——几乎没有人能逃得过去。一个人遇到这事越迟,怀疑病症也就越严重。天性软弱的人可能被这种病症拖累终生。人处于这种状态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主观态度,无法克服自己对现实的憎恶,因而处于相对无能状态,而相对无能有可能变成真的无能。”
由于不能承担这些具体的责任,看不惯一切,似乎成了有些人逃避自我的方式之一。他们试图恢复过去有过的自由散漫生活,甩掉已承担的义务包袱,看不到自身潜伏着的创造能力。要想放下肩上昔日生活的重担,就不应该向后看,而必须向前看,——瞻望未知境界,对自己以及他人承担新的责任。
3、人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才能完善自己
要做人,首先就得承担责任。
①要谈责任,先谈自由
人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人们日常口头上的自由,它的意义是:是不受约束,不受限制。而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就是把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自由的前提是必须遵从自然规律、生命规律、社会规律。看来绝对的“自由”是不成立的。
自由和责任总是互为前提的。哲学家中有人把“自由” 反面定义和正面定义加以区别。他们认为,反面定义是指人想要尽可能地摆脱束缚着人的生命活动的外部框框和限制。对于这种意义上的自由的需要,是一切生物都在某种程度上普遍具有的。第二种定义是人所专有的,它依靠旨在实现生活目标和原则的自觉的社会道德积极性,为实现这些目标和原则,个人感到自己本人是有责任的。这些目标和原则不是使自己和别人分开,而是使自己和别人联系在一起。也有诗人用诗句形象化地表现了这一点:
我明白了,
做一个自由的人意味着什么。
我弄清楚了这种难于弄清的感情,
世界上最属于个人的感情之一。
你知道吗,什么是做一个自由的人?
那就是,对一切都要负责任!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和恩克斯)
②再谈责任
责任,指社会个体分内应做的事。正是这样的“责任”从完成某种社会要求或道德要求的角度说明人格。何谓“人格”,人的能作为权利和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如果“有权利就有责任”这个说法是正确的,那么,反过来说“有责任就有权利”也是正确的。
人的责任的大小,如果是由个体的道德力量和个人的尽其所能的义务限度决定的,那么,首先是由他的责任感决定的。所以,放弃责任等于放弃自由和向外部力量投降。在责任面前“如果我为了替自己辩护,把自己的不幸解释为命运不好,那我就使自己屈从于厄运。如果我把不幸归罪于变化,我便使自己屈从于变化。但如果我自己承担一切责任,我就以此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有的人总是倾向于把自己不好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而把别人的不好行为归因于内心动机,结果自己的责任便减轻了,别人的责任便增加了。
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贤哲一致认为:“真正的存在”,他要求生活与自然规律、社会智慧和普遍原则的规律协调一致。企图固守自己渺小的经验的“自我”的人,必然感到孤独和一事无成。
为了成为个人,人应该有能力、勇气和本领选择自己的道路并承担责任。
三、责任决定成败
1、责任胜于能力
有一位伟人曾说:“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之后。”看来责任是多么受人推崇。
然而,在现实生活以及工作中,责任经常被忽视,人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能力。
一个员工能力强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不愿意付出,他就不能为所在事业创造更多价值。而一个愿意为事业全身心付出的员工,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来。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用b级人才办a级事情”,“用a级人才却办不成b级事情”。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固然很关键,但最关键的还在于这个人才是不是一个对一定的社会组织来讲真正意义上负责任员工。
当然,责任胜于能力,并不是对能力的否定。一个只有责任感而无能力的人,是无用之人。而责任需要用业绩来证明,业绩是靠能力去创造的。
2、责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能力”的: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主观条件。这种主观条件除了天资、天赋以外,还包括情绪、态度、意志和后天习得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方式等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惯”也应属于主观条件范畴。一个员工形成了敬业习惯是其人生成功的基本条件。有了责任心,主观条件都可以充分调动起来,潜能可以更充分地开发出来。反之,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天赋,如果生活目标、工作态度、自我控制能力达不到一定的程度,不仅难于创造一流业绩,更有甚者还会形成天赋优势上的蜕化,从而一事无成。
3、能力永远由责任承载
一个人如果有能力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庆幸自己只承担了一份,那么,他首先是一个不愿意多承担责任的人;他拒绝让自己的能力有更大的进步,甚至是对自己有所超越;他放弃了能够承担更多责任的义务,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放弃了自己。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永远由责任承载着,也因责任而得到发展。这个人与成功的距离不但不会接近,反而会一天天拉远。
4、承担责任,充分释放人生潜力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工作,也没有不需承担责任的人。相反,一个人的职位越高,肩负的责任也就越重。不要害怕承担责任,要下决心,你一定可以承担任何正常职业生涯中的责任。
世界上,最容易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推卸自己眼前的责任,认为等到以后准备好了、条件成熟了再去承担才好。在需要你承担较大责任的时候,马上就去承担它,这就是最好的准备。如果不习惯这样做,即使等到条件成熟了以后,你也不可能承担起重大的责任,也不可能做好任何重要的事情。
5、尽职尽责,让责任成为习惯
工作需要自动自发,工作就是要付出努力。工作不仅仅是我们为了谋生才做的事,而是成就社会个体存在的意义和精神的需要。工作自动自发的员工,会勇于负责,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积极愿望。他们不会象机器一样,别人吩咐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而不自动自发的员工,则墨守成规,害怕犯错误,他们会告诉自己,上级没有让我做的事,我又何必插手呢?又没有额外的奖励!这两种不同的想法,会明显导致不同的工作表现。
勤奋刻苦是一所高贵的学校,所有想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进入其中,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这所学校里,你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技能、独立精神和坚忍不拔的习惯。
世界上到处是一些看来就要成功的人,但他们并没有成功。原因在于:他们希望到达辉煌的颠峰,但不希望越过那些艰难的阶梯;他们希望赢得胜利,但不希望参加真刀实枪的战斗;他们希望一切都能一帆风顺,而不愿意遭遇任何阻力。
6、责任体现在细节中
做大事不拘小节,固然是一种处事态度,但往往也是一种很危险的做法。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做事认真仔细,才能把事做得尽善尽美。
每一个人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小事构成的,但不能因此而对工作中的小事敷衍应付或忽视责任。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他人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惟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小事!工作无小事,认真对待每一件就算做大事,持之以恒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平凡,固守自己的本分和岗位,就是做了最好的贡献。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7、“没有任何借口”
责任感是人走向社会的关键品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资本。“拒绝借口”应该成为所有集体和个人奉行的行为准则。集体中的每一个员工应想尽办法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任何借口,包括那些看似合理的借口。集体中的员工应该懂得:工作中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生也没有任何借口。
第二个命题:心态决定命运
一、何为“心态”?
心态就是性格加态度。
性格是一个人独特而稳定的个性特征,它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的心理认知和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态度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往往伴随着自我心理判断,影响着人们是否进行价值判断并采取积极的或消极的对应措施,影响着这种行为的强度和程度。
我们不难看出,心态成为影响人行为的根本性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发展上的趋势。心态如何决定着人们的命运如何。
二、何为“命运”
谈起“命运”,宿命论者认为:人间吉凶、祸富、贵贱等命运,具有神秘地无可奈何的某种必然。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既有必然性,有具有偶然性。必然性是由人自身内部的根本原因引起的这样一种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具有不可避免性、“一定如此”性;偶然性是由人外部原因或自身非根本原因引起的,这种发展趋势可能出现,可能不出现,可能这样出现,可能那样出现。必然性决定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偶然性加速和延缓发展进程。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一认识肯定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己的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条件对必然的趋势加以影响,对偶然因素加以控制和创造,使情态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
三、心态决定一切
人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也具有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包括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在这种认识和改造过程上,人的心态起到了根本性作用。如何保持良好心态,消除或转化不良心态呢?
1、给自己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很重要
个人能力的发挥与个人心态呈现一种强相关关系。
能力发挥得好心态必然也好,心态好已有的能力也必然发挥好;反之亦然。
但是,人的能力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自我能力评价和工作中自我目标定位,这两方面的主观认识,与其客观的实际能力是会有一定差距的。——这种心理定位与客观实际的差距对每个人的人生都起者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自我定位过高,容易自负,产生浮躁,认为大材小用,就会心存怨气,始终处在一种不愉快的状态下,不能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长期以往,负面感情积累多多,必然会形成自负向自卑方面的转化。这种定位过高的主观倾向对人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这在前面已作过说明,我们把它叫做“人生危机时期”。如果不加强自我认识,不进行有效调整,会影响终生。
自己定位过低,虽然不如前者令人担忧——因为人往往会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埋头苦干,积累成功的感觉,从而找回真正的自我,但是由于缺乏自信心,容易产生自卑感,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事业启动缓慢。
自己定位与客观实际能力相应,这种一种心理状态是最能发挥个人才能的心态,也是令人令己满意的心态。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平和的心态,不仅容易认识自己,给自己确立一个合理的具体明确的目标,而且在这样的一个目标的鞭策下,总在一种努力奋斗、安心满意的心态下工作。具有了这样的心态,事业大都能够进入良性循环:当取得了成功后,往往再去争取一个同样明确具体、符合实际的目标。奋斗、成功,再奋斗、再成功……这种人在社会中的比例不大,但却分布在高能力人群中。由于他们具有客观地把握自我定位的良好心态,使得他们成为社会组织、社会生产中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
目前社会上对自己能力高估的人是普遍存在的。面对这种情况,一个集体就需要倡导忧患意识,引导员工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多看自己的不足,多看别人的优点,找准真正的自我。但是,有些人你是永远无法把他从自我的高定位上拉下来的,他们往往要被时代所淘汰。
2、自信是成功的保证
自信不是自负,它们在自我心理定位上可以加以区分。与金钱、势力、出身和亲友相比,自信是更有力量的东西,是人们从事任何事都最可靠的资本。而仅仅有自信心还是不够的,应该使自信心变得更坚强,那么即使遇着挫折,也能不屈不挠,不断进取,决不会遇到困难就退缩。
一个人的成功,决不能超出他自信所能达到的高度。
有相当一些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如果在某一方面缺少特殊的才能,他就不再努力,认为努力也是枉然。但是,仍有许多人,他们在最初的时候其实与常人无异,也没有特殊才能,最终却成功了。这是因为他们的自信要高过一般人,并能以自信作支柱去努力奋斗,获得成功。
一个人如果不亲自试验,那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身体里究竟潜藏着多少才能与力量。造化给予我们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潜藏在我们脑海里的,使每一个人都具有宏韬伟略。
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立自助的独立生活,但实际生活中,只有少数人可以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助的生活。
外界的扶助,如出身、亲友的扶助,有时或许是一种幸福,但更多的时候情况恰恰相反。依赖他人,追随他人,让人家去思想、策划、工作,自然要比自己去思想、策划、工作要容易的多,也惬意得多。所以,一个人一旦有了依赖的观念,就会丧失勤奋努力的精神,就会违背人自主能动、追求自由的天性,从而失去内心真正的幸福。
因此,人生最大的损失,除了丧失人格以外,就要数失掉自信心了。
3、忍耐力便是持之以恒
凭借无坚不摧的忍耐力而做成的事业是神奇的。
当一切的才能的较量宣告失败,一切可依托的外在人际因素不再起任何作用,忍耐力却仍然坚守着阵地,依靠忍耐力,终将克服许多困难,甚至最后还会做成许多原本已经失望的事情。“铁杵磨成针”、“龟兔赛跑”决不仅仅是个寓言和童话。
许多人最终都没有成功,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够、诚心不足或是没有对成功的热望,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坚强的决心。这种人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做起事来也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他们时而对现状心满意足,时而又非常不满。对于这种人所做的事情,别人肯定不敢担保,就连他自己也常常毫无把握。
4、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心理的剂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能受到关于“为人态度”教育,那他长大成人后很自然地就会拥有良好的态度。可见童年这方面教育和培养多么重要。
拥有优秀的品格和良好态度的人,将来一定很容易获得成功,而在成就大业的道路上,他良好的态度将成为最大的资本。许多人就是因为缺乏良好的教养,在待人接物上养成了自大、自负、蛮横、粗陋以及生硬的态度。如果这种人还没有自知之明,不加以改善,那前途必定是一片灰暗,做起事来也不会顺利,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大的成就。如果说社会关系是一部机器,那么,良好的态度就是这部机器中的油。
5、跌倒了就要快速爬起来
伟大的心理学家艾德勒,穷其一生研究人类及其潜能,他曾经宣称,他发现人类最不可思异的一种特性,就是“人具有反败为胜的力量”。
哲学家尼采认为杰出的人,“不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并且热爱这种挑战”。
有一则北欧寓言中说过,冰冷的北极风造就了维京人。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相信,人们会因为舒适的生活和没有任何困难而觉得快乐呢?正相反,自怜的人即使舒舒服服地靠在沙发上,也不会停止自怜自叹。反倒是那些不计环境优劣的人常常感觉快乐,他们对自己承担的责任勇于担当,也从不逃避。
人具有勇于接受挑战并感到快乐的天性,分析起来理由有两个:一是,我们可能成功。二是,即使不能成功,这种努力本身已经迫使我们向前看,而不是只会悔恨,它会驱除消极思想,代之以积极的看法。它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力,促使我们忙碌,使我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忧伤过去的事情。
人生最重要的不只是运用自己所拥有的,因为任何人都会这样做。真正重大的课题是如何从你的损失或失败中获益,这需要真正的智慧。
6、懂得满足,便会快乐
满足是一种心态,你的心态是为你所有的、完全受你控制的一种东西。
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要尝试着找到你工作中令你满意的地方。
如果你可以选择职业,甚或是职业中的某一专业,对这些事又有天然的才能和爱好,那你就很容易从中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地方。
而当你接受一项自己并不喜爱的工作时,那你可能要经受心理和情绪上的挫折。但如果你能够运用积极的心态,能够受到激励去获得经验,这样会使你的工作变得很熟练,最终能够缓解并最终战胜这种挫折。
人们励志自助的三个重要原则:
第一,用自我激励的警句,控制自己的心态。
第二,确立目标比没有目标更能使自己容易认识那些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事物。如果你具有积极的心态,把目标定的愈高,成就也就愈大。
第三,想要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成功,都必须懂得那些事情的发展规律,并了解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而且有必要定期从事建设性的思考、研究、学习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