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芒种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芒种古诗

芒种古诗范文1

2、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非常生动地描写了这个为花神饯行的场面,具有很浓郁的民俗意味。“至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摆设各种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3、传说在太行深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内,住着一家,母子二人过日子,儿子叫芒种,二十岁未婚。母亲年事已高,渐渐干不了家务,芒种一个人独自承担了所有家务。有一位荞麦姑娘,被芒种这种孝顺母亲的行为感动,她经常借故和芒种接触,时间久了便产生了爱情。两人成婚,日子虽然艰苦,但也美满。

4、可有一年大旱,为了熬过冬季,芒种只能将家里的小马驹牵到集镇去卖,以换粮食过冬。芒种将马驹卖给一个叫东北风,来自冰凌宫,家住花木凋零寨的老板,其真名为韩露。韩露却看上了荞麦姑娘,并要挟芒种把妻子许配给他。韩露家有土地百顷,钱财万贯,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依仗兄弟白露在京城里居官,便胡作非为,任意抢霸民女。不过荞麦姑娘坚决不从。

5、当韩露来抢亲时,荞麦姑娘只身逃走。这天清晨漫山遍野起了茫茫大雾,四处看不到荞麦姑娘钧身影。韩露心急似火,暴跳如雷,他横冲直闯,扬鞭催马,不一会儿,马落坡跌在池塘里,韩露溺水而亡。第二天,在蒜头崖下找到了荞麦姑娘的遗体,她虽然跳崖而死,可身上没有一点伤痕,闭着眼睛,面带微微的笑容,脸色依然是那样俊俏美丽,手里攥有遗书一封: “隋投意合结夫妻,恩爱美满两相依,可恨霸道心不善,逼得夫妻两分离。待到来生再相见,银花如雪开满地……”芒种母子二人看了遗书,泪如泉涌,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山泉呜咽,明星闭眼。芒种给妻子荠麦姑娘穿上素日里她移爱韵柳黄绿的布衫和紫绿色的罗裙,发髻上又扎上粉白色的花朵,在这岭下灼向阳洼里埋葬了她,筑了一个高大的坟丘。

芒种古诗范文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村不在美,有麦相应。——题记

五月是一个芒种收割的季节,在这个季节中大家忙着并快乐着。五月的麦子黄了,熟的那么欢畅,那么荡漾,像串串金色的汗珠,像无边的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犹如一片片浪花在荡漾,鸟儿越过犹如一根根树枝在摇曳。在雨水的滋润下小麦从大地妈妈的怀抱中探出脑袋在农民伯伯的精心呵护下一点点的向上窜当夏姑娘拂过麦田时麦子漏出了金灿灿的笑容,像个可爱的少女听这是什么声音?哦!原来农民伯伯们已经在地里收麦子了于是我朝麦田的近处走去。夏日的天气骄阳似火,我在阳光下还没站多久就热得满身是汗,而麦田里的农民伯伯们正顶着烈日在收割麦子,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学过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五月在乡村,因劳动而显得不平凡。五月在乡村,烙下了属于它的一片土地。五月在乡村,有小麦的气息。五月在乡村,有农民的笑意。五月的麦洋溢着笑脸,五月的风柔柔和和。这就是五月—一个特殊的劳动季。

河南安阳安阳县安阳县崔家桥镇一中初二:杨佳颖

芒种古诗范文3

【关键词】古典诗歌 ;心灵宣言; 熟悉的风景; 课堂亮点

在“有效教学”的大背景下,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课堂形成了特有的课堂结构。先简介作者、写作背景,然后领学生读两遍,再弄清楚诗歌大意,最后思考几个问题。形成了所谓的“知人论世――初读文本――细读文本――文本探究”的课堂流程。且不说这类课堂阅读层次浅,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是应试都过不了关。仔细观察上述形式的课堂,诗歌的韵味流失了,只读到了诗歌的轮廓。

有鉴于此,有必要仔细琢磨《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2012版)有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教学目的的说明:通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散文名篇,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上说明字字千钧,值得语文工作者认真领会。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古香古色的现代人”出发,提出古典诗歌教学的指导思想。

1 树立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宣言书的理念

创作诗歌的过程就是诗人的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颠簸,流传下来的多是较有思想高度和艺术境界的,诗句往往蕴涵哲理,体会诗人的崇高理想、高尚节操,或表达人类普遍的美好情感;同时句子描写生动、意境优美、体现高超的艺术技巧,代表了人类的审美取向。特别是其中闪耀的古代文人的哲学观念、教育方法、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思辨认识、达观态度,不但没有被历史湮灭,反而在当今的世界焕发了独特的青春光彩。在当今这个后阅读时代,越发唤起了人类的朴素的记忆。但不管如何,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写照,正如艾青所言: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最真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最为真实的记录。

1.1 诗歌是“这一个”时代的产物。

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到唐宋明清,一时代有一时代诗歌的风貌。“诗能养人”,《诗经》是一首首歌,据说这些诗歌都曾由孔子在音乐的伴奏下歌唱过,这个传说显示了诗歌的音乐价值。当今流行乐坛还有许多直接演唱或改编《诗经》里的曲目的故事。为什么曹操会有《短歌行》。一个“忧”字统摄全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仅曹操的去日似朝露,天下贤才亦是,提醒贤才们快拿定主意,到我曹某处施展抱负吧!“青青子,悠悠我心”引用《诗经》却又巧妙地省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提醒贤才们就算我没有找你们,你们也可以主动投奔我曹某人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更是让人想象到曹操对贤人的思念、渴盼、欢迎。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对贤才的思考、直至对天下的思考正是东汉末年天下分裂,作为一代英雄曹操心灵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李白诗中有那么多的“酒劲”、“月亮”,杜甫的诗中有那么多的“秋意”、“愁苦”。正是盛唐时期及以后安史之乱在他们心灵留下的痕迹,为什么顾炎武的诗中“一轮明月心”天地可鉴,正是明清之际社会大变革在孤臣心里烙下的印记,一言以蔽之,诗歌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正如索绪尔所言: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各种信仰和偏见”。

1.2 诗歌是“这一个”诗人的产物。

诗人首先是普通人,诗歌中的美都需在情感上生根,没有情感,就没有诗。表达在诗歌中的崇高、神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品质固然值得称道,而蕴含其里的悲剧、恐惧、忧愁、悲悯、叹穷甚至卑微的品质也令后人心有戚戚。是人,心理就极其复杂,性格往往多面。苏轼、等豪放派词人也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失骄杨君失柳”的儿女情长。李清照、柳永等婉约派词人也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豪迈之作。郁郁寡欢的杜甫哪怕忧愁也来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令人叹为观止。俗话说:定点打铁,方能百炼成钢。但即便是“定点打铁”,也要求正反面兼顾,方能成钢。优秀诗歌中那伤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雄浑壮阔总是若隐若现、欲露还藏、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而文人总有一种将自己的作品“藏诸名山,传诸后世”的愿望,总喜欢将自己的作品化作虚弱的声音,在浅吟低唱真挚的情怀、赤子的心愿,后人不可不察。

芒种古诗范文4

郭文斌新近出版的《农历》延续《白鹿原》所开辟的乡土中国叙事模式,着力叙述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乡土世界。和《白鹿原》等不同的是,《农历》还给乡土中国叙事模式注入了新的基质。

中国传统社会在历法上有着和西方社会不一样。西方历法普遍采用的是太阳历。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反应传统中国人以农业畜牧业的需要为根据来制定历法。这种历法反应了中国人对于农业文明的推重。根据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农历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不仅是农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依据。传统节日与节气。中国自从清朝末期,为了跟上西方现代化的脚步,中国废除了农历,而改用和西方社会普遍采用的阳历即公历的历法。从此,农历遁入民间。《农历》从小说的标题来看,就是一部和中国传统历法有关的一部小说。事实上,小说也是以农历记时为叙述顺序的一部作品。小说采用分节的方式,一次采用的标题是元宵、干节、龙节、清明、小满、端午、七巧、中元、中秋、重阳、寒节、冬至、腊八、大年、上九和附录望。《农历》以中国传统历法为叙事中心,找到了回归传统乡土中国的叙事利器,也从根本上找到了回归乡土中国的叙事路径。

乡土中国的时间标示是农历,但是,历法毕竟不是乡土中国的全部,还有和历法相关的文化观念。正因为如此,《农历》并没有停留在农历的历法的表述上。而是从中国传统历法的内在精神入手,写出了对农历这种历法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守。《农历》是一部传统文化的赞歌。小说叙事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引用。小说大量地引用,甚至是大段大段地引用传统文化经典,像孔子、老子的经典著作、《朱子家训》和《孝经》《心经》等。在阅读过程中,的确觉得作者有点掉书袋子的感觉。然而在看过郭文斌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时,心中忧虑就释怀了。因为在郭文斌看来,这就是小时候生活场景的再现。在他还是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到大人大段地朗诵传统文化经典。其实,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引用不仅是对于郭文斌小时候真是场景的再现,也是对于“过去”岁月的回望与探求。和农历一起失落的不仅有是一种历法,还是一种传统文化精神。《农历》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唤醒,其实也是对于失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寻找。为了烘托传统文化分为,《农历》还大量插入民谣、古诗、对联、议程词和一些剧本。《农历》引用的传统文化经典、古诗等,都属于历史传统文化。这样打规模的从历史的文化记载中寻找表现资源,有着郭文斌自己的考量。他在《寻找安详》中曾这样说:“从一定意义上讲,要想保持和坚守就得向回走,因为只有向回走才能把‘根’留住。”。

重回传统,留住根,寻找安详,是《农历》的根本目的。为此,《农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安详的生活图景。《农历》以农历节日为切入点,描绘了一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神之间和谐、安详的生活图景。《农历》以五月、六月的视角,描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景象。传统中国的节日有很大程度的“事鬼神”的。《农历》中的节日描写很大程度上就是祭祀死去的先人。小说中的元宵、清明、送灯、寒节给先人做彩衣等,莫不如此。不仅如此,五月、六月一家不止仅祭祀自家的先祖,还给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乱人坟送灯、挂纸。他们敬畏不仅是自己的祖先,而是一切故人,体现了对于鬼神的敬畏之心。这可敬畏之心也表现在六月一家在端午节、七巧节等日子给敬神的仪式中。对节日里对于鬼神的祭祀,展示了中国传统乡村与神秘的鬼神世界之间力求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农历》还表现了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关系。与现代社会,人征服自然、占有自然地贪欲相比较,《农历》中的六月一家对于自然抱有生命的尊重。在他们眼里,自然万物也是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五月、六月认识到,动物有生命,也认识到即使是树木也有生命。干节,五月、六月外出打干。他们意识到,树木和动物一样也有生命,因此,只能打干树枝,而不能折活的树枝。因为,活树枝生命尚在,而干树枝是死去的。正是对于自然生命的尊重,在八月十五下梨子时,六月决定把最后一只梨子留给梨树。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是《农历》书写的重点。五月、六月一家,父慈子孝,家庭关系融洽。父亲、母亲以自己的实际言行,表现出了对于子女的喜爱,并以实际行动熏陶子女的言行。他们还和外嫁女儿、成家单过的儿子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家人和和睦睦,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这一家和乡亲之间也有着非常融洽的关系。中秋节,梨子成熟,五月、六月家梨子丰收。六月爹决定把梨子送给邻居家享用。六月爹认为,虽然梨树是长在自家院子里,但是,阳光、雨露、土壤缺不是自己家独有的。透视,他也认为,只有共同分享,才能快乐。六月爹安排五月、六月一家一家地送梨。姐弟俩一家一家地送完满满一袋鲜梨后发现,自己的收获却比先前还要丰富。不仅是各家各户回赠了各种糕点果实。更重要的事,姐弟俩感觉到回赠的礼物中,出了各种实物外,还有一种意想不到的人情和乡情的收获。分梨、送梨、回赠,流动的不只是实物,还有浓浓的人间情,充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