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 把握细节;重视细节;体悟细节

细节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从课前精致的教学设计到精彩的课堂教学乃至精深的教学反思都离不开对细节的钻研,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对教学细节的一些感悟。

1 教学设计中把握细节

课堂四十分钟的精彩与否跟教学设计休戚相关,教学设计中的细节不是故作玄虚的“作秀”,而应是实实在在的“内秀”,所以教者要把握好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除却缺乏文本灵魂的浮华,扎扎实实从文本出发,在认真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做好每一个小小细节的安排,触摸文章心脉。

1.1 捕捉文眼(亮点一)。有位教师在设计《我的战友》这一课时,紧紧抓“纹丝不动”这个最能理清文章脉络的关键性的词 ,请学生细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这个词语。学生在默读时,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情。

1.1.1 “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这是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1.1.2 “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这是从表现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1.1.3 “但是这样一来……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这是从后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1.1.4 “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声。”(这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纹丝不动”就是这篇课文中的一个文眼,有着牵一发而动全文的作用。因此教学设计中,利用这个文眼带动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体会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伟大的精神品质。可以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给学生以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的权利,语文课堂也因此有了真正的生命活力。

1.2 开掘意蕴 (亮点二)。周晔的《我的伯父 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初读此句,大多数人会把感悟的点聚焦在鲁迅“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上,但如果仅靠教师的说教,学生的理解只能是生硬,死板的。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有位老师作了如下处理:

师:在救护车夫中,如果老师请你把目光投向周晔,肯定有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有吗?读读。(引出上面那段话)

师:请大家细细地读这两句话,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你会发现什么词用了两次。(引出“清清楚楚”)

师:小周晔她清清楚楚什么?(伯父的那种表情和动作)

师: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变了变了,变成了……(严肃的。)

师:孩子们,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伯父是谈笑风生,而此刻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让学生思考片刻)来,我们一起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聆听先生在想些什么。

(生扮演鲁迅先生,说说心声。)

师: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会,我们再回过头来,你想啊――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她清清楚楚地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直到现在,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她还清清楚楚地,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还有什么?

1:她知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2:伯父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劳苦大众的爱。

以上设计中,教师一步步引领学生入境入情,运用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的方法,开拓情境,延伸文本,充分挖掘出了文字意蕴,从而使这一细节深刻化,形象化,呈现出五彩光芒。

2 课堂处理中重视细节

有位教师在执教《蚂蚁的力量》一文时,这样处理

师:谁愿意来演一演蚂蚁扭成团突围的场面。(学生举手积极)

师:首先来选演外层蚂蚁的同学。请了3女2男。

(演之前)

师:两位男同学十分强壮,肯定是蚂蚁将军。(两男同学笑)你们是什么身份呀?(师对位女生)

两个说是蚂蚁妈妈,另一个说是蚂蚁奶奶。

师:妈妈保护宝宝理所当然,奶奶年纪那么大了,你是怎么想的?

生(“蚂蚁奶奶”):我反正活不长了。我就带头做个好榜样吧!(大家笑)

师又请了五位同学当里层的蚂蚁,只见他们围成两圈,里一层,外一层,并扭成一团正迅速的转动朝河岸(教室门口)方向突围。谁知一不小心学生碰倒了挂在黑板上的卡片架,轰隆一声倒在水泥地上。(大家哄堂大笑)

师:情况十分危机,一棵大树倒下差点压到蚂蚁,还好他们动作迅速。(班级学生又集中精神看表演。)掌声响起、、、、、、

情境的利用,有时能把课堂推向。上段实录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原有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恰到好处。可以看到情境设置的好,那课堂就会熠熠生辉。

3 教学反思中体悟细节

有位二年级的教师在执教《我们知道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颤动”一词,先让学生自由说说大致的意思(生积极回答),然后师出示大屏幕(画面:树枝上三片树叶在风中摇曳),可以说很直观的让孩子明白了“颤动”,但有位特级教师在交流中就指出了这一细节的单薄,他强调应赋予词语人文性,灵动性,在出示画面后应再乘机启发:“颤动”是风与树叶在干什么呀?生可能就会回答:嬉戏、打闹、玩耍……赋予了此细节童话般的色彩,体现了低年级孩子的心理。不难看出反思中的体悟确实能丰厚我们的教学细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2

一、集腋成裘,积小爱为大爱

无论是小爱还是大爱,他们的共同性质就是要温暖人心,给人力量。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平安的环境下,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无私无畏地奉献出自己那一点一滴的爱。在我们的身边,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我们去帮助,去关心,去爱护。特别是一些贫困生,更需要我们老师的爱。在我班上有一名学生,因她的父亲精神上出现问题,以至于母亲忍受不了而离家出走,可怜的她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孩子由原本活泼开朗的性格变得不爱说话,甚至害怕说话。当我了解到此事之后,我总是会时不时地在生活上、学习上帮助她,关心她。比如:我经常会买一些学习用品送给她;双休日有时还会带她去书店逛逛,购买一些书籍赠与她;在学习上,我也经常为其开小灶,帮助她解决一些学习上的疑难杂症;私下里,我还会像知心姐姐那样,与她聊聊心里话。在两年多的相处下,我们俩的关系变得特别的融洽,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了,在学校里,也能经常听见孩子的笑声了。在一次去她家时,孩子的奶奶激动地握着我的手,告诉我孩子现在变得活泼起来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回到家就关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不与外人有太多的接触。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激动,是我的爱改变了一个孩子的性格,或者说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这就是爱,有点微不足道的小爱,却是不可或缺的小爱。

二、和风细雨,用宽容去温暖

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是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我们教师不要只是一味批评,而应该调整好心态,学会宽容。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的会犯一些错误,特别是一些比较调皮的学生,他们总会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来。就拿《中国师德手册》中所提到的一个案例来说:张敏娜老师班上有个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玩蜗牛。如果是我,我看到这种现象时第一反应应该是马上质问他。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张老师不但不发火,还面带笑容坦诚地望着他,并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下课后去办公室一趟。而更让我意外的是,张老师到了办公室后不但不批评他,居然还表扬他没有影响其他同学。这样的结果恐怕是连这位学生也没料到的,但是就因为这样,这名学生自觉惭愧,并表示以后不再玩了。是张老师的宽容和尊重,让这名学生主动认错、改错。

反思自己,我在教学中似乎少了一些宽容,少了一些耐心。遇事不够冷静,解决问题时过于简单化、表面化、粗暴化。作为教育者都知道,教师最头痛的就是那些经常不做作业,找各种理由来回答老师的学生,不在少数。可是面对这些学生时,我们总是束手无策,因为我们的鲁莽有时让学生感情受挫,破罐子破摔。

就像前段时间,我们班来了个突击检查,检查平时回家作业完成情况,结果发现个别同学偶尔做,偶尔不做,还有个别同学是乱做一通。当我听到这样的结果时,气就不打一处来,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怎么惩罚他们,在其他学生那里立威。于是我不但惩罚了不做作业的学生,还惩罚了检查的组长。可是没过两天, 不做作业的还是老样子,因为他们对老师的惩罚压根没在意,仍然是爱咋样就咋样!看到这些,再结合一些优秀教师的做法,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学会和风细雨,用宽容去温暖每一位学生。

三、赏识之爱,让沙漠变绿洲

教师的核心是爱学生,它要求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都汲取爱的甘霖,让沙漠变绿洲。作为一名富有爱心的教师,我们要学会不断地关心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师生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心灵的碰撞与升华,我们要学会让学生在赞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3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他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出幼芽:儿童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情感体验得越深,想知道得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越强烈。”因为学生对知识学习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渴求,知识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欲望,不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将使学习变得淡而寡味,从情感激发入手,顺应学生心理需求,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抓住作家的内心体验引导、启发,让学生来感悟、来表现、来创造,让学生从中体验作品的丰富情感、体验作品的多彩人生经历。这样抓住语文教学精髓,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同呼吸、共命运,让学生从内心获得情感体验的乐趣,获得再创造、取得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真心喜爱语文、热爱语文,热爱这样以情动人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教学是如此动人心魄、如此魅力无穷。

因此,从学生角度看,情感是一种学习的情感态度,是反映小学生学习深度、维持时间及自主程度的重要因素,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个人喜好色彩。对于知识的吸收,这一群体很难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多的也许是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愉快教育”讲的就是对学生认知情感的开发。

对语文课程的支点即文本而言,重视文本情感开发,更应是实施有效语文课堂的有力支撑点,这是由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的。中华文字神奇灿烂,方方正正却奥妙无比,从唐诗宋词到散文对联,每篇每文、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要想走进文本,走入文化,情感是实现与文本对话的共振点和有效桥梁。神奇瑰丽的祖国风光,激人心怀的哲理小文,令人扼腕的情感故事,无一不是引导学生探索神奇语文的有效武器。

挖掘、开发文本情感,能促进师生同构共生、教学相长。教师在驾驭和控制文本情感的同时,还要观照学生的学情,分析、衡量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的同异,建构情感流程的框架,找到表达情感的途径与方法。如媒体渲染,激情导入,诗意熏陶,都能给学生更多情感信息和价值启示,为提高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判断力创造条件。

当然,文本情感是学习情感的基础,是学习情感的重要部分,其他如学习实施过程中诸如激励、实施程序、实施程度等策略、方法,应是学习情感不可缺少的部分。

综观语文课堂,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而不同程度地忽视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情感教育,重视学习过程、学习情感的开发而忽视文本情感挖掘。如课堂中,互读、自读、赛读、开火车读、表演读等形式多样,气氛活跃,热热闹闹,但课堂结束,冷静下来,一脸茫然。这就是爆发点过多地专注于形式而非停留在知识点上,其实这与某些经典课堂的热闹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当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知识点燃之后,必然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即情由文生,这应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基本出发点。实施策略、教学展现形式应是文本情感的有力推动,而非主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效率 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30-01

教师在不断思考中进行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教师就要更好地了解小学生学习的一些特点,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师就要知道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将教学的具体内容直接呈现出来,忽视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就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融入到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促进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1 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阅读的学习,尤其是小学生自身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够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真正的学习到阅读知识以及技巧,帮助学生促进自身的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之中,首先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的感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学生们在学习《珍珠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自己认为的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珍珠鸟的模样,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多媒体教室还可以帮助学生矫正一些字词上的发音,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上便显得更加出色。

教师同样也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回答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一个积极的教学氛围,还能够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不断提高,提高自身的阅读学习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更加稳固,还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更加能够融入到阅读学习当中,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肯定是的教学方式,积极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有关于阅读的比赛,提高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重视程度,教师同时也要对学生在课堂上回答的较为合理的阅读问题给予一定的肯定,提高学生在阅读学习上的自信心。

2 重视学生的阅读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学生对于阅读技巧的探索,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自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的学习技巧以及阅读知识,阅读教师中最重要的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进行更好理解,或是让学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能够使教师不断创新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点的记忆,良好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学习就像是盖高楼,只有地基打得稳才能够该更高的楼,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自此的不能忽略的,要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尽量少绕弯路,教师要更好地指导学生去记忆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学习,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像是在重点的地方进行标记,进行形象记忆等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更好掌握。

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对于文章情感的理解,学生只有更好的理解阅读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学习,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自己的亲人是什么样子,而伯父就像是另一个父亲一样的存在,可能看上去比较严厉,但是心里是真心爱你的,学生通过这种情感的体验,就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章情感的更好把握,同时促进学生的想象,对学生的阅读学习也是一种提升。

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在阅读上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班级中可以树立一个学习榜样,这样能够带动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教在班级之中树立权威,教师要做好自己,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学习。

3 反思教学方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同时也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不断了解,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创新出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加强学生在阅读上的训练,例如:教师在每一次晨读上都鼓励学生大声的进行课文朗读,这样你呢狗狗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阅读知识。

教师要更加重视对教师的反思,不断思考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重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教师就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师能够进行更好的创新,这有利于促进阅读教学效率。

教师要重视对阅读教学的完善与创新,紧随时代的发展,将学生的学习地位突出起来,提高学生在阅读学习上的自主能力,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席丽新.创设情境 注重训练 有效生成――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谈[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相关的教学材料,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通过问答,使学生获取完整的篇章信息和准确的信息分布,领略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见课堂提问是计划性和目的性都非常鲜明的一种教学活动。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存在着影响教学效果妨碍学生发展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关注。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对象不能面对全体学生

调查发现,大多数老师经常提问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而对于差生很少或几乎不提问,这说明差生不受教师的关注。

(二)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调查显示,有近35%的小学生很少举手发言,而且二、四、六三个年级呈现递减趋势,表明随年级增加,小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课堂提问。

(三)提问后教师评价不恰当

问卷调查中,62%的学生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回答进行适当点评并给予鼓励,表明学生希望得到肯定,受到重视。但调查中也发现只有60%的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给予适当的评价,仍有40%的教师提问后评价方式不恰当。

二、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教师身上,表现在:

1.教师备课不深入

在小学,语文老师多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繁杂,备课时间会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问题设计的难易度、排列顺序、问题表述等方面考虑的就很少,而且很难做到和学生兴趣点相连接,从而导致问题过难或枯燥乏味等问题。

2.教师课上处理生成问题能力差

之所以差生在提问时不受重视,不是差生不受老师喜欢,是因为教师设计问题梯度性差,问题对于差生过难,教师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生成新问题以应对差生不恰当的答案,于是为避免时间浪费,干脆找好学生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3.教师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小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标准答案,有理即正确,为了对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激发学习兴趣,多数教师一味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空洞的赞美,不能对问题的回答进行正确的评价。学生其实并不喜欢这样近似虚假的鼓励,渐渐失去参与课堂的兴趣。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课前设计

1.清晰明确

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有限,缺乏知识积累,缺少社会经验,理解能力有限。而且调查也显示教师对于各个学段的问题设计重点是不同的,各有侧重。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清晰明确的问题,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有的教师这样问:“作者是怎样浏览金华的双龙洞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把学生弄晕,不知从何答起。若问:“能把作者游双龙洞的地点按顺序说出来吗?”学生定会跃跃欲试,接着问:“每到一处,作者有什么见闻?从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这样把问题分解开来,并做到问的具体明确,不仅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回答,还能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刻性,真正做到有效提问。

2.抓兴趣点

小学生另一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但注意力不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意寻找课本知识与学生日常的兴趣爱好的切合点,使问题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教师可以设置悬念:“青蛙到底有没有跳出井口去看一看天呢?”学生由此进行争辩,想出多种结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锻炼了求异思维、争辩能力和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乐于思考、愿意参与,使教师的提问有效而有趣。

3.突出重难点

语文学科中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体现,学生语文素养如何形成与发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突出重难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实现教学目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跟作者谈起《水浒传》时曾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是个含义颇深的重要句子。有位教师为了体现其是文章的重点又是难点,设计了四“问”:“设问”:《水浒传》的内容作者不清楚,鲁迅却记得牢,仅仅是因为记性的好坏吗?“反问”:是鲁迅在夸耀自己读书认真吗?“追问”:仅仅是风趣的批评吗?批评的目的是什么?“深问”:鲁迅是不是只关心作者一个人?教师一步一步问,帮助学生逐渐接触到问题的实质,让学生理解重难点,掌握教学目标要求达到的水平,提问有效性提高。

另外,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课前设计还要注意问题的深度、梯度和外延问题,争取使问出的问题深浅适宜、层层推进、并给学生留有创造和想象的空间。

(二)课上实施

1.提问时机恰到好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抓住提问时机是有效提问的关键,而且小学生年龄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要求教师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也就是: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等。

2.提问方式灵活多样

小学生的特点是喜欢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加之小学语文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难免有些枯燥,提不起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方式上灵活多变,以不同的提问方式唤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实现教学目标。

3.提问对象广中有重

由于每个人发展程度是有差异的,一个班级中必定会有对于语文学科学习优秀与不优秀之分。但是教学目标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所以教师提问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的,只是问题的难易程度会有所不同,或者说在教学板块中各有侧重。

4.问后评价丰富具体

小学阶段不仅是积累知识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品格,尤其是自信心形成的阶段;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又是没有标准答案,有理即正确。因此教师问后评价对学生的知识与品格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应及时的对学生的答案做出恰当而具体的评价。优秀的地方加以表扬,不足的地方引导其改正,加以鼓励。

(三)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施者,其课后反思是必须的。通过反思课堂中提问时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教师可以总结自己的提问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效,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促进学生发展,有哪些不足之处,又有哪些处理的较好之处,以此来作为下一次备课与讲课的借鉴。一次一次调整,一步一步改进,从而能够真正实现有效提问。

参考文献

[1]张玲菊.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微探.课堂教学.文教资料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现状;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文本理解、写作等方面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提升与课本阅读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规范课本阅读量,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最大化的提升,使语文教学工作能够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与类型较为单一一方面,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为现代文,文言文、诗歌等内容的比例相对较少,学生接触到的文章类型较为单一,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另一 方面,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将重点放在识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写作教学方面,因而可供阅读的内容较少,内容上的单一致使阅读量明显不足。(二)阅读量与阅读容量不足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学生应当能够具备超过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并能够背诵数量为160篇左右的诗文。但是从实际的教学工作来看,教材中的文章数量并不能达到实际要求。另外,语文教学的课时有限,大部分时间教师仅能在课堂上讲述教材上的文章,课外文章并不能引用到课堂上进行阅读与讲解,而课下学生也没有时间或没有意识自主进行课外阅读活动,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无法有效提升,语文阅读容量难以到达预期标准。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必要性

(一)提高语文课本阅读量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育工作者普遍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因此对教育工作、教育体制予以了全面的改革。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与落实促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都逐步开展创新改革。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性阶段、重点阶段,应当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交际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因而语文学科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利用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这一层面看,提高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对课本阅读量予以关注,就是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二)提高语文课本阅读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小学教育。在此背景下,教育界也开始逐步加强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努力提升教学的实际质量与效率。同时,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家长对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因而他们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这种情况使教师不得不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反思与创新。为了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必须对课本阅读量问题予以关注,通过规范阅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素养,并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教学工作的展开应当以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个性特点为前提。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发展都不够成熟,而其好奇心、求知欲与好动性较强,为了有效展开阅读教学,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基本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阅读的乐趣。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组织一些阅读比赛,让学生分组进行阅读学习,看哪一组阅读的文章多,看哪一组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刻。另外,教师也可以举办读后感比赛,鼓励学生深入阅读,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合理的比赛安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激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

(二)教师应当合理控制课本阅读量虽然提升课本阅读量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但是教师应当客观看待课本阅读量提升的问题,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要保证阅读量的充足,又要保证阅读量不能够超出小学生的承受与学习能力范围,避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与学习负担。教师应当综合分析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找到课内外文章的联结点,在讲授教材中文章的同时,为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课外文章,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与学习,使其能够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同时在提高阅读量时,教师应当注意对文章类型的丰富,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某一个文本类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且难度适中的记叙文、散文、文言文以及说明文等不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的丰富,使学生在阅读中投入兴趣与精力,并逐渐将阅读培养成为一种习惯,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阅读。

(三)教师应当挖掘文本的独特魅力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够认识文字、学会运用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文本中文字的独特内涵与魅力,吸引学生进行学习与阅读,不同的文字组合在一起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含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知文字,使其能够对文章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碰壁’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是什么意思?”通过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结语课本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是由于课时限制等原因,课本阅读量并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对语文阅读教学予以改善,通过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等方法,提升学生对课本阅读的兴趣,提高其阅读量,丰富阅读类型,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汤超霞.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