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铤而走险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铤而走险评价范文1
学术诚信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表明学术诚信问题主要根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学术研究成为一种潜藏名利诱惑的职业;二是社会给予研究人员的期望和压力过高,同时伴随着不正当竞争、同行压力、扭曲的评估系统等现象;三是缺乏职业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四是对不正当行为的查证和制裁力度不够。我国目前存在的学术诚信问题,不仅反映了学术界诚信意识和诚信机制的薄弱,而且折射出其背后的社会环境和浮夸文化土壤。教育部的意见把握住了这些核心问题,作出了针对性的部署。
重视学术规范教育。教育是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对学术规范的无知和意识薄弱是导致学术失范的重要原因。2008年年底发生的“贺海波论文事件”对于浙江大学教训深刻。之后我们举一反三,强化诚信是为人之道、学术之本,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已经成为教师岗前培训和学生学业教育的必备一课。
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学术不端行为与扭曲的学术评价机制密切相关。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过度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容易促使教师和科研人员追求短平快的研究成果,甚至铤而走险从事学术不端行为。所以要充分尊重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尤其是在考核评估中避免“一刀切”,建立“和而不同”的分类评价和质量导向的考核机制,形成“宏观压力大,微观空间足,学术规范强,评估体系巧”的政策环境,抑制学术浮躁和学术不端行为,激励师生通过扎实的研究工作获取高质量的原创性学术成果。以“代表作”为主体内容的评价体系,可能是走向以贡献为度量的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探索方向。
铤而走险评价范文2
所以我萌生了退意。但同事告诉我,唔要紧。届时有一堆同事过去。没什么关系的啦。
她说的没错,那天去的人有两桌。举手投足,气势逼人。可怜几个刚出茅庐的东道主,一下就被提溜到了人生的艰难时刻,怎么以理科生的劣势应付这种需要气氛的局面?其中一位正在脑海里紧急编织冷笑话。
我不打算在这里评价他的笑话,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因为当晚我更为窘迫的命运。
上了几个凉菜后,问卷就来到了大家的身边。一开始只是殃及东道主周边的宾客,随后这个趋势扩大化了。我心里嘀咕,难道他要挨个问?那我就直说吧。
然而事情生变起来,总是那么叫人错愕。我坐错桌了。这桌里还有两位情况与我类似的同事,她们坦荡地发出了声明。她们不用这个产品。此番赴约纯属添添人气打打秋风。
于是,我的先发优势就这样转瞬即逝。而且,一种更可怕的、类似集体主义和我本人的荣誉感之类的奇怪念头降临了。
我忽然觉得这样不好,接二也就罢了,如果还要连三,显得咱们这桌人太不识趣太不把人放眼里了。(见了活鬼的大局观!)
我开始铤而走险。打算硬着头皮揽下这烫手活。为了不过于露馅,我把和问卷设计者的对话可能降至到了最低。不懂处全部装了懂。还怀
旧了一把,瞄了眼我左边的同事的答卷。―上一次偷看人家答卷,还是上个世纪。
铤而走险评价范文3
每每看见街头菜摊上,色泽酡红的香椿芽被小贩们扎成小捆码着,尽管用湿布盖了,时间略长仍免不了一副蔫的样子时,我总会想起在这座城市里曾经居住过的一处庭院,想起庭院里长着的两棵香椿树,想起采摘香椿芽馈赠亲朋好友的情景,随即心中感叹一声:只有亲手采摘的香椿芽那才叫鲜嫩!可惜,我已搬家了,这些都成了别后的遗憾,沁我肺腑的香椿味儿随风淡了,然而记忆中的香椿树还在生命的深处执著地生长着,深情地摇曳着……
其实在我的故乡,乡亲们在庭院或房前屋后栽植香椿树的习惯历史悠久,一棵或几十棵香椿树往往就是一个庭院或一个村庄的特有标志。远远望去,村口或院子里高大的香椿树便是游子心目中摇曳着的故乡意象。瞧那一簇簇极力向上的枝条,多像挥动的手臂啊,招呼着每个过路的行人;又像绿绿的茸茸的鸡毛掸子,正试图轻轻掸净白云飘浮的蓝天……
在香椿长出嫩芽的时节,见有人攀在一棵香椿树上,用手或借助于绑在长竿上的铁钩采摘香椿芽,你一定会不由自主地进入烹调香椿的诱惑里,定会想到香椿拌豆腐、香椿拌冷面、香椿炒蛋、腌香椿等诸多美味。据营养学家说,除香椿的根、皮、叶均可入药外,香椿更是名贵的木本蔬菜,其顶端芽嫩,香气浓郁,营养丰富,蛋白质和磷含量颇高。对其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香椿居西红柿、黄瓜、大白菜、甘蓝、菠菜之上,是蔬菜中的上品,可适用鲜食、炒食、凉拌、油炸、腌制等多种吃法。香椿不仅是寻常百姓餐桌上的佳肴,在大大小小饭店的菜谱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赢得众多食客的青睐。
铤而走险评价范文4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起统计数据造假事件。2012年广东省中山市横栏镇的年报工业总产值85.1亿元,初步核实为22.2亿元,足足虚报了3倍之多。作为始作俑者的中山市横栏镇“一举成名”,成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代言人。虽然广东省统计局表示,横栏镇数据造假问题对全省总量核算影响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统计局的权威形象因此大打折扣。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在统计数据尚不能独立于政绩考核指标之外的大背景下,铤而走险为数据“注水”无疑是一条捷径。而地方政府的分级管理无异于为数据腐败提供了便利的土壤。根据《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但这种管理体制使得地方统计系统缺乏独立性。以横栏镇为例,该镇建立的统计办公室就挂靠在经科局,其统计经费、人员管理都不得不依赖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控制数据也变得更加容易。
2012年,国家统计局正式启动联网直报制度,全国70万家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报送统计数据。虽然从路径上关闭了统计部门篡改数据的可能,但是这一制度在数据直报之前,仍留下了人为操作的空间。专家分析认为,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向企业“游说”,或变相施压,是数据造假的原因之一。统计数据具有连续性,不能突然出现大的偏差。对基层企业统计数据的调整,大多通过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上级主管部门,对其所属企业中规模较大的个别企业进行调整。更加隐秘的做法是,由统计部门帮助测算,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与企业落实,让企业按照测算结果上报。
数据统计造假方式层出不穷,如何做到遏制其继续蔓延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玉栋指出,要加强《统计法》修订,提高《统计法》的执法力度。《统计法》自1983年颁布以来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但是对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理力度不强、威慑力不足。对于编造虚假统计数据违法行为的处罚,《统计法》第三十七条指出: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通报。这种处罚办法在现实操作中的反映也可以简单归纳为几个词“整改”“警告”“处分”,再严厉点也就是“免职”。除此之外,接受处分的往往是统计的基层人员,而对分管领导乃至县级以上干部的相关问责少之又少。专家认为,摒弃隔靴搔痒的处罚办法其关键,就是加大处罚力度,实行有效的问责制,涉案官员应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诚信的统计环境,光靠集中整治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长效管理机制做支撑,也需要地方官员的权力自律。针对GDP注水的问题,除了“下载”“安装”制度补丁以外,修正官员政绩评价体系才是根本。如果GDP仍然决定着官员的仕途、政绩,那就难以铲除GDP造假的现实土壤。不仅GDP数据要打假,GDP核算体系也要华丽转身。针对地方GDP注水的问题,取消地方GDP统计的呼声不断。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抓紧提出国家统一核算地区GDP方案,以期排除地方干扰。但是,中央的GDP统计数据来源于地方,这些数据靠国家统计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统计不现实,如果靠蜻蜓点水式的抽样调查又缺乏科学性与可信度,最后可能仍然难逃把地方上报的数字作为GDP数据来源的统计魔咒。要真正遏制住GDP弄虚作假,关键还是要改革政绩评价体系。让地方政府不单是对GDP负责,还要对环境和公共服务负责,修正官员的短视政绩观,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铤而走险评价范文5
马纳利奇评价说,“他们团结互助,希望同伴早获自由,甘于为他人奉献。”从矿工的话语中,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既为成功的解救感到欣慰,也为这种精神所感动。而他们这种精神来自何处呢?
从舆论报道中不难发现,这与信息的透明和政府的作为大有关联。智利政府十分明确地告诉矿工,政府正在采取什么样的救援措施,包括告诉被困矿工救援所需要的真实时间,让被困人员对自己目前所处的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正如“没有什么比了解自己真实的处境更能消除恐惧”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看到了积极的互动。
同时,在舆论的密集报道中,我们不但得知了每个矿工的名字,而且连他们的个人兴趣都清清楚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感叹。因为相比之下,在我们这个经历了太多“矿难救援奇迹”的国度中,却出现了与此不同的场景,如山西王家岭矿难后,有工作人员表示:“救上他们,我一辈子不会再当矿工。”有关方面发出了“为尊重绝大多数遇难人员家属的意见,对38名遇难人员名单不再公布”的信息……这一切,难道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尊重所有公民的生命和生命尊严是文明的要义所在。反观现实,在一起起矿难中,矿工的生命都显得那样脆弱,生命的神圣性都受到了漠视。种种对待生命的非文明现象的存在,无法让我们感受到对人的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的价值的崇尚,也是在消解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但是,在智利矿难的救援行动中,我们不但看到了奇迹,也见证了人性的光辉,更看到了对生命的尊重。而这点,或许更值得我们去扪心自问,而不是成为一个秀观者。
铤而走险评价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 考试作弊 防范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正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然而,面对普及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以往被称为学习的“圣殿”、改变命运的“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因考试作弊成风而蒙尘。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十分普遍,如今更是出现了“不作弊则大学不完整”的不正之风。随着作弊现象的普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作弊的方式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如:考试过程中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抄袭夹带、传递纸条、约定手势、花钱请人替考、手机传递答案、使用现代化的作弊手段如微型对讲机、微型耳机、针孔摄像头等等。调查显示,有40%以上的大学生承认在考试中有过作弊抄袭行为。考试作弊现象已不容忽视。
高等学校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手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方式,它对于高校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优良的考风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是优良学风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体现高校学生诚信的重要方面。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一方面背离了考试目的,影响了教学质量评估的可靠性,扰乱了考场纪律,影响他人正常考试,直接威胁着考试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对学风、校风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作弊之风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品德,引发诚信危机。加强考风学风建设,寻求有效的预防及根治对策已刻不容缓。
1大学生作弊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考试作弊从社会角度来看已经是一种不诚信的社会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不良风气、缺乏正向引导的家庭环境、不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教学管理的不完善和学生自身因素等均是引发作弊的原因。
1.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也在不断滋长并悄然进入校园,助长了“作弊不算什么”的不良心态。如今社会,“权钱交易”“制假贩假”“偷税漏税”等等造假现象早已数见不鲜,这些不诚信甚至违法行为在无形中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他们认为,与社会上形形的造假行为比起来,考试作弊不算什么。此外,校园周边甚至校园内部也是时常可以看到贩卖各种考试答案、出售高科技作弊工具和“办证”的宣传广告以及各种网络作弊途径,时时浸染大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觉得作弊“触手可及”。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成才渠道逐步多元化,读书早已不是唯一出路,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读书无用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成才的观念。不少学生认为“读大学只是为了混个文凭”“学了有什么用,还不如去做兼职挣钱”“考试应付一下就行”“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他们上课不认真,甚至直接逃课,一到考试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作弊,殊不知作弊行为已然违背校规校纪和诚信道德。
1.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教育的第一学校,在学生成人成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经济以及职业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家长教育观念滞后,仍以为“学习的好与坏”就是“考试分数的高与低”,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为了不让家长失望,部分学生只能走作弊的“捷径”。此外,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没有做到以身作则,相反,平时不断给孩子灌输急功近利的思想,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言行已经对孩子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1.3考试评价体系的不合理
现如今,大部分高校任然实行的是“一卷定乾坤”的考试方式,过于重视考试分数、排名和升学,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不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是造成高校学生作弊的主要动机之一。尽管现在高校提出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很多时候,学校仍然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情况和升学的硬性指标。此外,社会对人才质量标准的界定同样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现在很多用人单位进高校招聘时,盲目追求高分、高学历,对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却是很少考核。这就很容易让学生进入“高分等于好工作”的误区。学生铤而走险通过作弊获取高分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1.4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缺失
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的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使得原有的诚信道德体系功能丧失,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失去了“诚信考试光荣,违纪作弊可耻”道德环境。然而,面对这样一个道德真空期,高校在诚信教育尤其是诚信应考方面做的尤为不足,大部分诚信教育工作仍然停留在表面,缺少针对性,没有让学生意识到作弊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此外,学校在考试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考试知识覆盖面窄、命题方式单一并缺少审核环节、部分教师考前“划范围”、考试座次安排不合理、监考不力、阅卷评分标准模糊等。以上种种弊端给学生提供了考试作弊的环境和条件。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和社会接轨,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课堂秩序不严格,少数教师对迟到、旷课的学生不闻不问,缺乏责任心;备课不充分,上课应付了事,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等也是造成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之一。
1.5学生自身因素
现如今,高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并不断趋于低龄化。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念成型的关键时期,控制力不足,心理素质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学生虚荣心强,但是平时学习又怕吃苦,经常迟到早退,为了不挂科或取得好的名次,考试时只能铤而走险通过作弊谋求“出路”。(2)从众心理严重。部分学生看到别人作弊后顺利“通关”,甚至拿奖学金,心理不平衡,争相效仿,从而导致作弊。(3)心存侥幸。现在不少大学生认为作弊被抓只是概率事件,而且被抓的概率比较小。这主要是监考时信息不对称所致,监考老师预防作弊的措施和处理作弊的流程单一,且已被大部分学生知晓,而学生作弊手段则是多种多样。(4)顾及“哥们儿义气”被动作弊。这类学生大多学习成绩较好,面对朋友的“求助”,他们有一种怕得罪对方或影响同学之间感情的心理,从而不得不被动参与作弊。以上学生作弊的原因均是主观思想所决定的,是高校学生作弊的决定性因素。
2大学生作弊的防范对策
由以上作弊原因分析可知,高校学生作弊的动机较为复杂,不是某个单一方面造成的。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遏制作弊顽症的蔓延。
2.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诚信应考的道德环境
有效预防作弊现象,从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学生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诚信应考的道德观念深入学生当中,才能真正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可见,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诚信应考的道德环境尤为重要。对此,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加入诚信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内外都能接受诚信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个人的诚信品质要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2]。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定期开展学习校纪校规中关于作弊处罚的相关规定的座谈会、组织诚信应考主题班会、召开考前诚信动员大会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作弊的危害及严重后果,营造诚信考试氛围,让学生认识到考试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
2.2完善考试理念,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把考试当作检验和考核学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实用性,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考试理念,从社会需求出发,创建有利于培养新时期人才的考核方式。弱化考试的评价功能,从考试的形式、考试内容、评奖评优标准、升学分数比重等方面深化改革,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积极探索并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2]。从考试形式来讲,淡化“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如考勤、作业、课堂问答等所占比重,并针对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基础课程可以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课堂讨论、演讲比赛等考核方式,专业课程可以采取作品设计、答辩、实地调研、项目研究等考核方式。从考试内容来看,尽量避免死记硬背,注重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调整课程设置,使其能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此外,调整评奖评优过程中以分数高低作为单一标准的做法、降低升学分数比重,探索更加合理的评价方式,同样有助淡化传统的考试方式,完善考试理念,从而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2.3严格惩罚制度,强化考试管理
相当一部分学生把作弊被抓当作小概率事件,归咎于自己运气不好,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考试纪律的松散,考试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规范考试流程、合理安排监考人员。大部分高校期中、期末等课程考试形式不规范,监考老师没有严格执行标准考试流程,例如,默认学生自己安排考场座位、考前不检查证件、对作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等不规范行为都为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外部环境。此外,部分高校监考老师安排不合理,由于学生数量大,考试场次多以及某些人为因素,合理安排监考老师难度较大,很多课程考试都是任课老师自己监考。对此,高校应加大对监考老师的培训和管理,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和具有实效性的巡考方式,把监考同工资绩效、评优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强化监考老师的责任意识,严肃考风考纪。②制定操作性强的惩罚制度。现如今,高校对作弊的处罚已经相当严格,但是属于“一棍子打死”,缺少可操作性,监考老师不忍心抓学生作弊也是造成作弊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对此,笔者认为应该视学生作弊情节严重程度给予不同处罚,适当地给予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把握惩罚力度,建立考试诚信档案并与评优评先、单位选人用人等挂钩。这样既减轻了老师不忍心抓学生作弊的心理负担,提高了监考执行力,又保证了处罚的力度和威慑作用。
总之,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成因较为复杂,包含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原因等多方因素,预防作弊应从诚信道德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目的出发,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参与,营造诚信氛围,完善考试理念,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考试管理,把预防和减少高校学生考试作弊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认真对待,采取有针对性的治本之策,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