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教学范文1
精神力和物质力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德育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个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在寻找德育发展规律中积极建构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文化,已成为摆在每个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文化时空,德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将学校文化与德育文化教育观念协调一致,才能在学校人性化的文化氛围中实现人性的回归。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结合德育,我做了以下一点思考:
一、关爱每一位学生
学生是有尊严、有个性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爱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们。在科学课堂上,在提问或演示实验过程时,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般请学习较好学生或演示熟练的同学回答问题或演示实验,而忽视其他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应该请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回答,或在演示实验时请这些学生做小助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尊重、关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吝啬地给予学生赞美。小学生天性渴求被赞美。对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该积极鼓励、表扬,让他们在收获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与认可,会对学生的学习乃至成长产生巨大作用。有一次,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人的运动方式有哪几种?有个平时学习态度非常不认真的同学站起坐下连续做了几次,我走过去问他:“你在干什么?”他偷偷看我一眼说:“我思考站起坐下是什么运动方式。”“你思考的结果是什么?”他自信地说:“这是直线运动方式。”我一愣,没想到他这么认真,连忙夸他真聪明。他很不好意思,此后学习态度有了非常大的转变。这使我欣喜不已。这就是赞美的好处。只有关爱学生,学生才会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会发自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责任感和做事的勇气、毅力
自信心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时时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了解土壤》教学中,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土壤,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然后让学生动手通过几个小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我”正在进行科学探究,并且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结论,了解了一般土壤中的成分,从而获得自信。实验获得的成功最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教学中要注重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与科学家比,找优点,找差距。“我”的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让学生明白差距,重视后天知识的积累和品德的培养。当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更需要教师对学生多些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
做一件事能否成功,坚持是关键。小学生做事情缺乏耐心,缺乏勇气和毅力,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刚开始还兴趣盎然,但做了一会儿,特别是失败了就耷拉着脑袋不想做了。教师这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想失败的原因,思考怎样才能把实验做成功,提高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断鼓励他们完成研究任务。例如:我布置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规律,并做记录,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刚开始同学们都有记录交上来,但没几天记录上交的就少了,记录的字也越来越少。最后,只有少数几个孩子坚持了下来。为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毅力,一星期后我加强了课下对学生督促,及时鼓励帮助他们,以科学家的故事激励他们,让他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坚持到底的毅力,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科学教学范文2
关键词:农村资源优势 自制教学仪器 远程教育平台
一、充分利用农村的生物与非生物资源
我们生活在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处于大自然的怀抱,各种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把这些资源充分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把学生常见的熟悉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究的内容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
一方面是丰富的生物资源。《生命世界》在整个科学课程标准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观察大树、蚂蚁、鸽子、青蛙、猫等常见的动、植物;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感受生物的生命周期,研究生物的繁殖,进而探究生命的共同特征;进一步观察动植物的外形,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教材中的内容在城市小学进行,肯定会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让学生很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然而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了。学生家里就养着猫、小狗……,田野里、路边上时时会有一些蚂蚱、蚂蚁等小动物出没。而各种植物更是经常见到,很多孩子还亲手栽过树、种过农作物。这就是农村环境为我们的孩子提供的特有的探究材料。
二、克服困难,自制教学仪器
走入我们的科学实验室,与城市小学相比较,农村小学实验器材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实验器材的不足影响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及探究的顺利进行。从教学内容看,作为农村科学教师的我们,应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塑料袋、矿泉水瓶、注射器、蜡烛、易拉罐、输液器、小塑料盆、纸饭盒、纸杯、卡片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上课用的教具,并且,学生在亲手制作学具的过程中,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例如,我在本学期四年级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我只从实验室里拿了一次温度计,其余的全部是自己制作或学生制作的。如一个葡萄糖瓶,上面插一根输液管,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也可以用它制作小型灭火器,还可以用于探究气体和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
自从2006年国家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走进了校园,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契机。多媒体课件运用于科学教学之后,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信息容量大、密度高、范围广、操作简便、教学效果好、直观明显等优势,能实现对学生感官的多重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日食和月食》一文时,我在远教卫星资源上下载了Flas,具体形象地把日、月食发生的过程在学生面前展示,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实物,使学生能够做到一目了然,提高了课堂效率。
另外,远程教育平台上,为我们展示了许多科学课专家(如路培琦、郝京华等著名教授)所上的下水课,无论从课的结构设计上,还是课堂宏观调控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另外,还有许多讲座,能为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之,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特有的资源,更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科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教版《小学科学培训手册》课程标准解读
科学教学范文3
关键词 分层施教;科学教导;数学教学
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全面的育人观,分层教学理念为孩子在不同起跑线上学习数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持续发展为本,学生问的差异是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教师要堵绝一种模式育人,一种方法教学,一把尺子量人,从内心深处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困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发展,体验成功快乐,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切实将分层教学理念无形的落实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
深入了解学生合理分层是孩子站在不同起跑线上学习数学的前提。一个班级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基奠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心中必须清楚在每一个知识版块中每个学生所处的层面,进行准确分层,一般分为A、B、C三层,这种分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有的学生在空间与图形版块可能是A层的,在综合应用方面可能又是c层的,有的学生随时问的推移原来可能是C层的现在已经进步为B层的……,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关注层次的变化,从而改变起跑线的变化,为孩子找准起跑点。
用分层教学理念精心备课是孩子在不同起跑线上学习数学的基石。一节课的效度高低,备课起决定性作用,全班所有学生能否站在适合自己的起跑线上学习数学,备课时除了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层次明确的教学目标,做到目标层次梯度与学生层次对号入座。
如在五年级小数乘小数第二课时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目标(1)全体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使A、B层学生理解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时位数小够要在前面补0,C层学生会在位数不够时掌握补0的方法;目标(2)AB层学生能准确熟练迅速的进行计算,C层学生 能依据计算法则进行正确计算;目标(3)通过完成我会填方框训练,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与学的环节
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与分层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站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尽己之力学到相应知识,获取成功的体验,品味收获的快乐。在一般的教学中对于 体学生要达成的目标,一般让AB层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获取知识,c层学生一般在老师的指导、帮助或AB层学生的帮助下掌握知识,确保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都有一定的收获。如一位老师在设计梯形面积计算教学时,AB层学生在老师出示的操作提示下自主进行剪、拼、摆、画、讨论等,老师重点指导、参与C层学生的拼摆,让他们掌握一种推导的方法,最后全班交流,巧妙的设计是全班同学都明白梯形的面积计算是(上底+下底)×高÷2,都体验参与学习的快乐。
三、精心设计分层练习作业
针对性的梯度作业练习是孩子符自的起点上学习数学信息的反馈,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是后续教学的新起点确定的依据。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各层学生相对应的练习作业,精心设计基本巩同练习、拓展练习和综合应用练习,也可设计必做题目和造做题目,分层测试卡等。
科学合理分层评价是不同孩子在各自起跑线上努力学习的加油站。评价是一种导向,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是兴趣和自信的添加剂,教师应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多几把尺子萤人,以激励为主,及时肯定BC层学生的点滴进步,对A层学生多采用竞争性挑战性评价。如一位五年级数学老师在单元检测评价中每单元会命制难易程度不同的两套试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试卷,A层学生90分以上可得一个红星,100分可得两个红星,B层学生8O分以上可得一个红星,90分以上可得两个红星,100分可得三个红星,C层学生65分以上可得一个红星,80分以上可得两个红星,95分以上可得三个红星,100分可得四个红星。
科学教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科学;合作学习;探究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结果,往往淡化甚至不管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人是具有思维活动的,通过人的尝试活动,人逐渐学会思考如何获得成功。人是有感情的,人在尝试活动中,不仅会思考,而且还能从尝试活动本身获得成功的喜悦,尝试成功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具有促进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作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用“高效益”的方式将实验的结果得出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反复通过习题训练理解、掌握规律,但这样做恰恰是本末倒置的。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去尝试,自己初步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中的难点,进行引导、点拨。学生在不断地追求尝试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把尝试成功作为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对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指导。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
1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有探究的欲望时,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最优秀的兴奋剂,促使各种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探究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在课前教师要精心创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的“激情”情境,尽可能地引起学生的惊奇、新鲜、疑问、猜测,使探究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让学生怀着由惊奇所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到科学活动的探究中去,去积极地探究其中的无穷奥妙。如:在教学《有趣的磁现象》一课时,我先在手里拿着一根小铁钉,一不小心掉在讲台前的地上,接着请三位同学来帮我寻找,可三位同学忙乎了一阵都没有找到。这时,我拿出一块磁铁给其中一位同 学说,请它出来帮忙找吧。果然,一会儿磁铁就把小铁钉吸起来了,接着,我又请这位同学去吸文具盒里的削笔刀、小剪刀、铅笔、圆珠笔??,这时,同学们个个睁大眼睛,十分好奇,为什么有的东西能吸起来,有的东西不能吸起来呢?于是,同学们个个动起手来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弄清磁铁的基本特征。
2 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其主要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大胆质疑,进而对自然进行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就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进而释疑。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探究活动中,如在进行"电磁铁"这一知识点教学时,上课刚开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听到电铃声我们开始上课,而电铃是怎么样的,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而引导其提出各种问题,为本次教学埋下伏笔,这样的教学首先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其探究的热情,再经过教师引导就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学习行为。开拓探究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掌握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因为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思维、任意猜测,教师从中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和积极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从而转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
3 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科学教学范文5
关键词: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现象:学生动手机会多了,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了课标中所指出的"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成效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又如何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一、学生学情分析要落在“实”处
1.关注学生的前概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考虑科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2.要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科学学习活动,探究科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科学现象或科学问题,也能在获得科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落在“实”处
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同时又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教学要有效就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则必须经过教师自身的理性思考,得以内化的目标。可以这样说,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定位目标时务必关注目标的三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选择要落在“实”处
1.对实验材料的选择要体现实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1)材料要多样。(2)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3)材料选择要具代表性。
2.实验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科学实验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教学手段运用要落在“实”处
1.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要实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例如,在教学“杠杆的科学”时,可以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指出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这样不但节省了教师的许多讲解时间,而且让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有许多教师认为课件做得越华丽越漂亮就是一个好课件,实际上这样反而会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降低了一节课的效率。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它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巧妙的构思和设计。
2.小组合作要体现实效,避免形同虚设
科学教学范文6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趣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动力,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并以积极主动和坚强的意志参与探究性活动。例如:在教学教科学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物质的变化第五课“铁钉生锈了”时,我饶有兴趣地给学生例举了生活中的铁锈,再拿出样品让学生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铁生锈与什么有关?在生活中怎样减缓铁生锈的速度?……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他们纷纷动手观察、试验。最后通过动手实验发现铁钉在水或空气中容易生锈,而在油中却不生锈。给铁加保护层(涂油漆或做成搪瓷)会减缓铁生锈的速度。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想尽办法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唤起他们探究学习的意识,从而变“接受学习”为“探索性学习”,进而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二、积极参与注重探究过程
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是简单地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章“声音”第二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让每个同学先倾听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并描述自己听到的各种声音。进而思考:这些声音听起来为什么不同?再让学生想办法使一个橡皮筋、钢尺发出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方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
三、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践行合作探究模式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主要是靠学生亲自尝试、探究获取的。学生有了兴趣和热情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增强,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工具”。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知识的探究欲,要培养他们去主动参与,善于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后,让同学们五人一小组,各自明确自己的任务,搜集有关水的知识。课堂上,同学们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交流了世界上水资源的分布,淡水和咸水的分布状况,以及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进而产生了节约用水的意识。通过这一做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践行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科学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结论。如在教学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磁铁”时,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
五、创新拓展,探究科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