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沈从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边城沈从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边城沈从文范文1

2、我用手去触摸你的眼睛。太冷了。倘若你的眼睛这样冷,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沈从文

3、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沈从文家书》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沈从文

5、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沈从文

6、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沈从文《边城

7、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沈从文《边城》

8、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沈从文《边城》

9、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沈从文《边城》

边城沈从文范文2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叙事空间 叙述时间 悲剧色彩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中的分水岭。《边城》之前,是一系列气象奇妙之作,文体多变,题材多样,水准参差。在《边城》中,沈从文的叙事艺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语言境界。《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在表明沈从文小说的叙事特色方面颇具说服力。

一.叙事空间的设置

1.利用叙事空间来衬托作品理想与现实的悲剧色彩

《边城》一开始就为读者描述了一幅祥和平静的乡村生活情景,把人带入了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沈从文凭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以湘西边城特有的各种意象营造出文本的意境:如文中的山城、白塔、渡船、码头构成了湘西边地独有的风景画,给人审美感受与风景的意象美。可作者远不是想给我们描绘一幅自然和人文的景观,清新的文字背后,可以看到作者要反映的深刻的社会问题。沈先生自己也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故事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的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1]这说明作品对看似平和的生活的充分描绘,实则是为展示这种生活下的矛盾和冲突服务的,或者说是一种美丽的乡村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与现实不幸的比照,一片祥和之中引出淡淡的忧愁和无可回避的凄凉。

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作者用来表达理想和现实冲突的手段,自然景物有其深刻的象征含义。《边城》作品里的水不仅美,更有丰富的象征含义。有人分析了河水的象征含义[2]:一方面是破坏和死亡,这可从翠翠母亲喝河水而死及老船夫死时河水暴涨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调和和生命,这可以体现在依山靠水的当地人的平静生活中,尤其是老船夫和翠翠每日与水为伴的美好生活中。另外,水也可象征寂寞和孤独,水不停地流走,带走了深爱着翠翠的爷爷,也带走了她的爱人――傩送二老,而只留下翠翠一人在水边孤独寂寞的等待爱人的归来。白塔也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作品一开始对白塔的描写,可看作是河边人民美好生活的象征;然而白塔最后在那个风雨交加之夜的倒掉,也象征着美好理想的破灭。老船夫为翠翠的幸福费尽心力,仿佛是在为她建造一座幸福的“白塔”,每做一件事都像是在为白塔添加一层,然而终因重重误会而毁灭,河边的白塔是真的倒掉了,幸福的“白塔”也随着老船夫的离去而消失了。这一前一后两者的对比,充分显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最终以象征“理想”的白塔的倒掉为结局,也表示着作品的悲剧立场。

2.利用叙事空间来铺摆故事情节

由于五四及革命,激烈尖锐的社会矛盾集中表现在城市之中,而沈从文却选择了田园牧歌式的“乡村乌托邦”来对抗“城市梦魇”。在《边城》中,“湘西乡村世界”成为《边城》的叙事空间是以背景形式出现的。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是,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实惟利的人生观。”从团总碾房(象征金钱财富)对爱情的争夺,顺顺对二老的逼迫,吊脚楼上陪客,中寨人用心险恶,龙舟赛上观赛者势利的谈话,都可看到古朴人性正被腐蚀,理想在慢慢消失。这一切,为命运冲突提供了社会背景。在《边城》中,小河、吊脚楼、端午龙舟赛、河边水车、碾房、渡口、夜半歌声……曾经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思的地方、风俗成为了故事情节铺排的空间。如翠翠初见船总家的二老,是在两年前的五月端阳看龙船;又加团总将一座新碾坊作为女儿的陪嫁;再如男女订亲,有“走车路”和“走马路”的说法;还如两兄弟月夜里同到碧溪去唱歌等,这些都成为了故事的情节。沈从文凭藉对现实的敏感,以湘西边城特有的各种意象营造出文本的意境,对人生的洞见都在也这个崭新的结构中得到包容与释放,获得最大限度的表达自由,让理想与现实交会碰撞出时代的悲剧色彩。

二.叙事时间的巧妙控制

1.以叙述的高频率展现人物的悲剧命运

按照热奈特的观点,“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的故事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在两者的关系中分为时序、时距、频率”。笔者就《边城》中写翠翠父母的频率进行了梳理,结果在21章的文本中,仅有6处提到翠翠父母(或一方),分别是第1、7、11、12、13、21章,字数约600左右,仅占全文的1%左右,但却分布在故事的开头、、结尾各部分,可以说,“从头到尾,翠翠父母的故事都像影子一样在我们面前晃来晃去。”[3]可见,翠翠父母的故事是《边城》叙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字数不多,频率却相当高。它在整个文本叙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独特而无可替代的,既交代了故事人物的身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展现了母女两代人的悲剧。

文章开头不久便以寥寥数语概括了翠翠父母从相识、相爱到殉情的整个故事,起到介绍故事背景的作用,使文本开头直接渲染出一种悲恸哀婉的气氛。“翠翠的母亲死了,十五年来,抚育孩子是船夫忠实的生存下去的人生意义,看着孩子的长成似乎欣慰。当一个孩子如此强烈的成为他人生的全部意义是往往会预示着什么。”这段叙述似乎没有什么,但却笼罩了翠翠的一生。接着孩子长得越来越象母亲了,“乖得让人怜爱,也懂得使家中的长辈快乐”,这使得老船夫有了些担心,“他口中不怨天,但心里不能完全同意这中不幸的安排”,当他看出孩子的心事时他急于从女儿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要替翠翠安排“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窠”。悲剧在安排之中潜滋暗长,可在充满爱情幻想的憧憬中翠翠退却了,老船夫又再次感觉到母女两有共同的命运,为避免悲剧的发生,老船夫试探性以母亲的性格鼓励开导孩子,又将母亲的浪漫爱情与爱唱歌告诉了孩子,这以后因歌而发生的误会以及产生的悲剧就这样通过这件高频率的叙事不幸成为翠翠命运的畿语。这几次断断续续的补叙既交代了翠翠母亲的悲剧,又在无形中预示并促成了翠翠命运的悲剧。

2.以述本的时序变化展现祖孙三人的悲剧

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用热奈特的话说:“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即叙事时序和故事时序。故事时序固定不变,叙事时序可变化不定。”纵观文本,有两条时间之河:一条是依循自然世界中最寻常的规律,以顺序的形式呈现的显性时间,即翠翠的成长与爷爷的老去,其中4、5节补叙前年、去年端午翠翠分别认识二佬和大佬。第7节用倒叙写祖父与翠翠在端午节前三天的对话。时间的自然相续,合成翠翠美丽而忧愁的爱情故事。另一条是祖父与杨马兵的忧伤回忆,以补叙的形式呈现的隐性时间,写翠翠母亲的爱情悲剧。作者穿梭于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之间,以现代体验与过去对话,抒写关于过去的“记忆”。同时也在叙述中造就了第三个人物――老船夫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船夫女儿因爱而死。死亡的阴影一直就这么远远地挡着他的眼睛,逼迫得他急于要在自己死前为孙女安排好一切。但老人的痛苦还不止于此,更重要也更致命的是,在他内心还有着比翠翠的自然生命更强烈的另一种脾性,即执著并忠实于某种愿望,费尽了心思要想探究它,安排它,即使结局渺不可期――这便是从女儿身上得出的“理想”。可“一切有个命”,翠翠的爱情不过是个幻影,祖父想来成全她,自然更是一场梦罢了。而他为人的质朴与世故,淳厚与精明,率真与老练,周全与暧昧,种种因素纠结在一处,反使得自己一步步陷入窘境,现实的事情也在无可奈何中变得越来越别扭,事与愿违本在预料中。沈从文说,“睁着眼睛时,他做的梦比那个外孙女翠翠便更荒唐更寥阔”。直到最后这样的理想也没有实现。

在这里笔者仅从设置叙事空间和控制叙事时间来欣赏《边城》作品中展现的理想与现实的悲剧色彩,这正体现了沈从文是一个有深厚功力的结构文本大家。

注释:

[1]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安承雄.《边城》里河水的象征意义[J].中国文学研究, 2000(1).

边城沈从文范文3

关键字:《边城》;现实意义;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34-02

一、祖孙之情

(一)至真至情的人性

《边城》中主线是翠翠的爱情,而小说中的老船夫及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他们之间的祖孙之情也几乎围绕翠翠的爱情来展现,老船夫抚养着自己女儿留下的遗孤翠翠,对她疼爱有加,对于从小失去父母的翠翠,他尽自己所能的弥补她的人生缺失,尽管女儿选择随心爱的士兵而去,他仍然毫无怨言很好的与外孙女生活着,并且随着翠翠的长大更加关心他的婚事,加倍的谨慎行事,一方面是因为老船夫觉得自己没有关心自己的女儿,使她最终没能拥有完美的婚姻甚至死去,自己是有责任的,所以更希望翠翠能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已经老了,希望自己可以安排好外孙女的一切,给翠翠找一个可靠的人,看到翠翠出嫁,自己才放心离去。这点充分说明了老船夫对外孙女的爱,同时也体现了至真至情的人性。但是老船夫虽然可以做到关心翠翠,但是却猜不透翠翠的心思,甚至使翠翠的爱情更加曲折,夜里时常会陷入沉思,忧愁翠翠的婚事,甚至睡不着觉,老船夫对翠翠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同时翠翠也很懂事,她小小年纪就会心疼老船夫,懂得大人的辛苦,她会和老船夫一起守船,甚至会自己去对岸接喊渡的人,对于祖父翠翠是很依赖的,她也怕老船夫一个人孤单,像端午节里热闹,老船夫担心会有人来喊渡,走不开,就商量着翠翠自己去看热闹,翠翠本已答应但总觉得老船夫一个人守渡不好,因此就说也不去,虽然小孩子爱热闹对于大节日充满好奇和新鲜感,但终究还是老船夫占了首位,翠翠的爱也在此体现,但爷爷的回答“翠翠,你这是为什么?说定了又翻悔,同茶峒人平素品德不相称。我们应当说一是一,不许三心二意”[1],这对祖孙是至真至情的,同样他们也拥有美好的人性,甚至整个茶峒都拥有着美好的人性。

(二)冷淡生疏的人性

随着时代的推进、社会的发展,到如今人性已不如《边城》中那么纯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内容丰富,每天忙忙碌碌,占据着人们大部分的时间,人们之间的交流日渐减少,感情也变得淡薄,更不用说祖孙之间的交流,那更是少之又少,生活在现今这样发展迅速的社会中,人们难免变得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听老人家的唠唠叨叨,一方面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相应的文化、思想观念也会快速地更新,祖孙之间难免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差距,这样交谈起来会很困难,慢慢的也就不去交流,不闻不问了,另一方面现今的孩子生活过于安逸,成长道路太顺没经受什么磨练,长到翠翠那个年龄仍没有定性,仍然不懂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祖孙之间孙辈反而处于上方,祖辈还来“服侍”孙辈,孙辈对于祖辈已经处于冷淡生疏的状态,它们的人性已被淡化了,人性已经失去了《边城》中所描绘的光泽。

《边城》中的人性是一幅美好的图景,文中突出的人性美代表即老船夫与翠翠,它们之间的情分是有一定的标榜作用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无论是过去现在亦或将来,祖孙之间的情分也是永远无法割舍的,这是炎黄子孙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尽管《边城》描绘的是闭塞落后的农村景象,但是老船夫的朴实、正直、无私的爱,翠翠的懂事、乖巧,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有时我们不妨将作品与现实进行对比,相信不难发现作品中人性的美好,这样的对比是给人们的一个警策,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人性的滑坡,这也是作家沈从文写作的目的。

二、男女之情

(一)纯洁含蓄的人性

傩送二老与翠翠的爱情是简单化的,之所以说它简单,那是因为它们的心思单纯,它们之间的爱情无关其他外在干扰因素,它们完全是二人之间的爱情,天真无邪的翠翠与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傩送二老,两人能够坚守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傩送在面对碾坊家的提亲不卑不亢,为自己的爱情阵地划了一圈保护层,使得自己的爱情不受金钱的腐蚀,这种鄙视钱财、坚守爱情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称赞的;翠翠从懵懂少女到对傩送萌生爱意,渐渐的有了少女情怀,从两年前无意中邂逅傩送的爱意,到再次见到时的情不自禁的夸奖,听到爷爷提起天保大老向她提亲时的生气懊恼,以及最后听到傩送婚事惆怅与心乱如麻,这无不显示了翠翠含蓄的爱情。昭示着纯洁含蓄的人性之美。

(二)功利世俗的人性

边城沈从文范文4

关键词:投标文件、评标办法

中图分类号:G35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加大,建筑业日渐繁荣,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演越烈,建设工程招标制度成为我国工程项目现行采购的最主要方式,是施工企业获得工程项目的主要途径。面对招标公告的投标信息,施工企业必须综合考虑企业、项目和市场的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参加的项目投标,投标文件的编制好坏决定着投标活动的成败,因此编制出高水平的投标文件,在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投标文件的文本的编制及注意事项

投标文件是描述投标人实力和信誉状况、投标报价竞争力及投标人对招标文件响应程度的重要文件,也是评标委员会和招标人评价投标人的主要依据。

1.1投标文件内容要完整。

投标文件一般包括:投标函、开标一览表、投标报价表、投标产品的方案及详细介绍、技术和商务方面与招标文件的偏离表、投标人的资信证明和招标文件要求的其它资料。投标文件对招标文件提出的要求应做出相应的回答,对招标文件中提出的实质性响应要求必须做出符合要求的回答。特别是“评标办法”中提出的对投标文件初审的“资格性证明文件”、“符合性证明文件”一个也不能少,都要符合要求。

1.2投标文件编制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投标时要对招标文件的全部内容响应,如误解招标文件的内容,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认真研读投标须知对投标书的格式、签署方式、密封方法、投标截止日期等,避免由于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细致研究招标文件业主的招标文件是编制投标书的主要依据,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投标文件的编制应实质上响应招标文件的条款,无显著的差异或保留。杜绝重大偏差,避免细微偏差的出现。重大偏差即属于非实质性响应投标,在评标中会作为废标处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针对招标文件中对重大偏差另有其他规定的,按照具体的招标文件执行规定。如:没有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提供投标担保或者所提供的投标担保有瑕疵;投标文件没有投标人授权代表签字和加盖公章;投标文件载明的招标项目完成期限超过招标文件规定的期限;明显不符合技术规格、技术标准的要求;投标文件载明的货物包装方式、检验标准和方法等不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投标文件附有招标人不能接受的条件;不符合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其他实质性要求;这些都可列入重大偏差。投标文件的细微偏差是指投标文件在实质上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个别地方漏项或者提供了不完整的技术信息和数据等情况。常见的细微偏差如算术性偏差:工程量清单中漏报某个工程细目的单价和合价;在招标人给定的工程量清单中修改某些项目的工程数量;除强制性标准规定之外,拟投入本合同的施工、检验设备、人员不足;施工组织设计(含关键工程技术方案)不够完善。细微偏差虽不影响投标文件的有效性,但需在评标结束前予以补正。细微偏差过多将会加重评委的工作量,从而影响评委对投标单位的主观印象。

工程资料齐全、目录清楚、编码完整,不掉页、缺页、错页。针对招标文件评分项目要做到不漏项并标示清楚页码便于评委查找;招标文件中一般对投标资料都提供固定格式或有明确的要求,投标人应按招标文件要求的格式准备投标文件;注意语言规范和注重格式细节;如有些单位因经常投标,往往为图省事在以往的投标文件上进行修改,稍不注意就会在格式上和招标文件的要求有差别,这些小疏忽将导致投标文件在评审的过程中失分;另外标书装订要用明显的标志,明确区分投标文件的每个部分。做到目录页码清楚方便评委查找,文档字体大小适中清晰可辨。因为评审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重,评委打分按照招标文件规定打分,要避免评委在查找不到的情况下按缺项漏项扣分。字体小、印刷质量差字体模糊的文本往往给一些年纪大资深评委们造成阅读困难,从而降低印象分,相反如果投标文件排列有序,查阅便利,这样就有利于评委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投标文件的内容。文本要落落大方,不做不起任何作用的“豪华型”标书,不搞奢侈浪费增加投标成本的行为。另外,投标文件要避免差错,要重视印刷装帧质量,使评委们从投标书的外观和内容上感觉到投标人工作认真、作风严谨这样会给评委一个非常认真严肃的印象,增加他们的信任感。可以说,标书的装订、排版水平是评标的印象分。投标文件的语言要严密,特别是关键细节处,不要给评委留下企图蒙混过关的投机之感。另外,表格、证件等一定要真实有效。例如,标书中要求企业提品的生产许可证,有的企业证件已经过期,却不作任何说明,给评委一种企图蒙混过关之感,导致废标。注意在投标文件中宣传自己的产品形象。尽量详细描述投标产品情况,特别是突出展示自己产品优于竞争对手产品的性能和特点。同时,还应将自身业绩、在其他项目中中标的情况、有关方面的评价、产品样本等有关材料充实到投标文件中,并分别配上详细介绍,以便向评委和招标人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

商务标、技术标的编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投标文件的编制过程中要紧密围绕招标文件的评分项编制,投标人在取得招标文件后,应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对工程所要求的质量、技术标准、工期、信誉、工程量、价格等因素进行核算,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竞争力投标报价。投标报价竞争的胜负,能否中标,不仅取决于竞争者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而且还决定于竞争策略是否正确和投标报价的技巧运用是否得当。标投标活动中必须研究在投标报价中的指导思想、报价策略、作标技巧。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不一定价格最低的投标人就是中标者。同样的报价不同的评标办法计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评分计算办法决定着投标报价计分的名次。根据招标文件评分办法进行合理报价,在总造价基本确定下,调整内部各个项目(或各清单子目)的报价,以期不影响总造价,又不影响中标,还能在结算时得到更理想的经济效益。对能够早日收回资金的项目。如前期措施费、基础工程、土石方工程等可以报得较高以利资金周转,后期工程项目如设备安装、装饰工程等的报价可适当降低; 经过工程量核算,预计今后工程量会增加的项目,单价适当调高,这样在最终结算时可多赢利;而工程量有可能减少的项目,单价适当调低,工程结算时损失不大。但是,这两种情况要统筹考虑,即对于清单中工程量有误的早期工程,如果工程量不可能完成而有可能降低的项目,则不能盲目抬高单价,要具体分析后再定;对于设计图纸不明确,估计修改后工程量可能需要增加的,可以调高单价,而工程内容说不清楚的,则需要慎重考虑,具体项目具体综合分析确定,或适当调低一些单价;在其他项目费中要报工日单价和机械台班单价,可以高些,以便在日后招标人用工或机械时可多盈利。则对于其他项目中的工程量要具体分析,是否报高价,高多少有一个限度,针对有些评分办法中有单项报价抽检就不能太高,特别是对那些合计金额高、工程量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报价,往往成为评委抽检的对象,要避免比对手的单价高太多而失分,从而降低评审分值。此外投标单位还可提出有利于招标单位的合理建议,得到招标单位的信任,学会运用投标报价的技巧和策略,特别是采用“综合评分法”评标时,价格最低的投标人往往不是中标者,通常会依据招标文件的要求从技术、价格、实力三方面来综合评审后,进行考核打分才决定。

遵循“科学、规范、经济、合理、适用、可行”的原则,按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组织精干、措施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在编制技术文件时,投标文件要严谨周密、施工方案及措施要有针对性,不能拼凑堆积;文件中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冬雨季施工安排、环保措施、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应符合所投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组织设计在编制过程中内容尽可能详细,根据具体工程编写,不能生拉硬套,尤其避免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出现,对主要的分部分项工程要有针对性,对施工中的难点、质量不易保证的地方要合理组织安排施工,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质量安全、工期合理。平面布置图要合理布局,分区明确;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种类及数量要满足工程需要,机械设备功率合适、安全性能良好,满足正常使用;劳动力组织方案符合工程进度,工种满足要求;施工进度横道图或网络图施工段要划分正确、工序搭接合理,工期满足要求。

边城沈从文范文5

关键词:边城;生命形式;生命自为

一、乡村人生形式的探索

沈从文在他构造的湘西世界中向读者展现了他对乡村的人生形式的探索,但这种乡村人生形式却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其表现现实人生形式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以独特的视角表现出湘西底层社会人民群众的朴素和谐、乐天知命的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这一系列的作品不同于《边城》,它们都是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向读者再现出20至30年代湘西山村人民的苦乐人生。在这种人生形式的探索中,沈从文的感情是复杂的,虽然作品里充满了热情,但其间还是不难看出他淡淡的悲凉与惆怅。

对于沈从文对这种乡村人生形式的探讨,一方面是其人生和文学理想的体现,还有就是沈从文在经历了从湘西边城到都市文明的转变后对于人生和人性的再一次探讨。所以说这种探讨是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沈从文在看透了人世变态后也会更加容易地总结出那些他所经历的,这种现实的人生形式在被他一一体验后,会更深刻的看到这种人生形式存在的弊端,或是这种人生形式给人民带来的不幸。从而理想的人生形式自然而然地便形成了,这就是《边城》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不管是年轻的翠翠、天保傩送,还是年长的老船夫与船总顺顺。在这样的世界中,即使是悲剧,也不是由于人性恶造成的,这样的人生形式在谁看来都是理想的。尤其是在经历了从“乡下人”到生活在都市中的“乡下人”的转变后,沈从文看到的和想到的自然会将湘西边地与都市生活作出比较,而比较之后,也自然会看到“边城”人的率性、真诚、不做作和都市人的虚伪、没有生命力。这些对于作为一个“乡下人”来说的沈从文,是他无法彻底融入都市社会的一道屏障,也是他对都市社会根本无法理解的一个理由。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写出的《边城》,沈从文便把“边城”比喻作了家乡,他深深注入“边城”和“边城人”中的情感就是他对家乡及家乡人的情感。看到翠翠,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一个湘西土生土长的小姑娘就在身边说话玩耍;看到赛龙舟的场景又仿佛置身于其中,这种看《边城》身临其境的感觉都是源自于作者自身的感受。

二、生命自为的理想之歌

说到边城人的人生形式,那种理想的形式可以看作为湘西人的生命自为的形态。虽然说边城人是信天命的,但是这种天命在他们看来却又不是完全在意识中需要被认同的,在当时半封闭与文化启蒙相融合的边城社会中,造就了边城人独有的精神状态:一方面他们本身本就带有优秀的品质,但另一方面“主体精神的蒙昧又使他们无法加入外部世界的竞争,他们的诚实、淳朴反现出‘呆’相”。[2]这些不论对于个人来说还是对于社会来说都是相互矛盾的,而沈从文则对这种矛盾的状态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天保、傩送和翠翠他们是自然的儿女,他们保留着自然赠予的优秀品质,这是“边城”这个地方的人们所拥有并且相信的东西,在本质上,他们的生命是处在沉睡状态中的,这里的沉睡不是说他们的生命没有活力,而是指他们的认识中对自己的生命没有正确的理解,只是单纯的认为一切是天命所为。但是无论是在沈从文的思想中,还是他表现在作品人物中的思想中,他们的潜意识里是想要与命运相抗争的,他们想要有自己的生活,只是这种想法都还没有成形,他们自己也无法明确这种潜意识里的反抗是什么。“边城”中的老年人与青年人都是有这种意识觉醒的。老船夫对女儿的命运感到伤心,他认为一切都是命运的主宰,可是在潜意识中他还是不想认同这种命运,他对女儿的命运做出了思考,但由于这种意识的不成熟性导致他的这种思考得不出结论,并且他也无法对既已发生的事实进行改变,但这可以说是老船夫对生命的存在一种自为的意识。此外,从老船夫对翠翠说的这一番话中:“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皆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也可以看到老船夫开始对“人”这个个体开始有所思考、有所觉醒的痕迹。而“边城”中的年青人们对这种生命自为的形态则更加地能体现到行动中去,二老傩送在大哥死后,家里又想让他娶团总的女儿的时候,他对父亲说要渡船不要碾坊的这一席话,里面还是有关于“命”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对这“命”的反抗,他可以明确地表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且更是通过行动表达出他想要什么,他选择了离开,这可能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年轻人们生命自为的方式之一。结合沈从文自身的经历来看,边城人的这种生命自为是可以被称作一首理想之歌的。十多年前,沈从文的生命就像是古老的湘西人一样,它被所谓的“命运”所主宰,它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波逐流,没有任何自主的成分。他为了摆脱这种命运论的枷锁,取得支配自己人生命运的权利,离开湘西,走进了大都市。沈从文把自身的命运与《边城》中人物的命运相结合,进而所做出对生命的探讨,不得不说是他对故乡人命运的一种思考,也可谓是他《边城》中故乡情结的另一种所在。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5.

边城沈从文范文6

创作理念,对乡土情怀的抒写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对待人性的态度,阐释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一脉相承性。

关键词:沈从文 汪曾祺 散文化叙事 乡土人生

沈从文是中国著名大学讲师,虽然他未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汪曾祺称他是“用一枝笔打出了一个天下”的人。[1]作为沈从文的得意弟子, 汪曾祺曾在1939年前往西南联大学习。“从汪曾祺的众多文章中可以看出,在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当中,沈从文教授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反复提到沈从文‘要贴到人物来写’的理论,并将之引为‘小说学的精髓。’”[2]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散文化的叙事风格,“水韵情深”的创作理念,以及对乡土情怀的抒写,尤其在人性方面沈从文对汪曾祺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即在这几方面进行论述。

沈从文和汪曾祺在文体上共同体现了小说散文化的叙事风格。沈从文的小说注重结构的布局,但并不刻意安排,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按照自然的方式开展,并走向了必然的结局。由一条浅在的线索来穿引,从开始到结局的整个过程,都是自然的发展,具有一种不可抗拒性。汪曾祺承袭了其师沈从文的小说创作风格,并有所发展,汪曾祺的小说也具有散文化的特性,但他更注重写人物,重文气有画意。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有很多文章像是抒情散文,甚至有的像散文诗,综观沈从文的作品,不论是叙述方法还是结构安排,无论是细节处理还是总体布局,都足显功力,他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也是无可替代的。汪曾祺作为沈从文的得意门生,他继承了其师沈从文的创作手法,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明显地淡化故事情节、淡化人物性格的刻画、淡化结构交代,使得其乡土小说多具有散文化的倾向。《边城》和《受戒》这两篇作品均以民间凡人小事为创作素材,情感平淡内敛,故事简单干净,都没有风云激荡的时事,有的只是下层民众的平凡生活,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大起大落的人物情感,有的只是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平静、安宁。正如汪曾祺所说:“我的作品所关注的往往是小事,生活的一角落,一片段。”[3]作者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水,孕育着温情与柔美,又有着不可言喻的灵性。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沈从文以“水”为主导的创作理念,在汪曾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无疑沈从文和汪曾祺都是一位智者,他们爱水,以水为知己。沈从文的湘西水乡,汪曾祺的苏北水乡,无不反映到他们的作品当中。湘西的水,就如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养料,深深地流进沈从文的血脉,滋润和培育着他的性格。他曾说:“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4]可以说,“水”也造就了他文学的创作。《边城》是浮在水上的故事,每个细节的转变都离不开水,水在《边城》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水是《边城》的灵魂。《边城》从头至尾都有水的参与,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地方依山傍水,冷水带走了翠翠母亲,二佬与翠翠相识结缘于水,大佬离家出走溺水而亡……水像一条浅在的线索,不动声色地将《边城》的整个故事完整地串联了起来。汪曾祺也同样在多水的环境中成长,家乡的湖光云影使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绝大部分也都充溢着粼粼水波。其作品《受戒》、《大悼记事》、《看水》等都是写水的。虽然《受戒》中的水没有《边城》里那样多,份量也没有那么重,但是充满了水的感觉。

正如古人所言:“女人如水”,看到水,让人不禁联想到女子的那份柔情,“水”造就了沈从文,受水灵性的浸染,沈从文笔下的女子多柔情似水,像《边城》里的翠翠,《萧萧》中的萧萧等……在她们身上,更显出女性的柔情、令垂怜的哀愁。汪曾祺对女性的柔美也有独特地描写,像《大悼记事》中的巧云:“眉黑如鸦翅,长如鬓角。眼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受戒》里的小英子的小脚“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可在作者笔下,就连她看似平凡无奇的小脚也充斥着女性美的因素。

汪曾祺传承了沈从文“湘西世界”中“水”的因子,并将他对水的热爱融入到自身的“苏北水乡”中,水的灵性无时无处的渗透在他们二人的文学世界里,可谓“水韵情深”。

具有师承关系的沈从文、汪曾祺,他们展示的是诗

、空灵的乡土世界,抒写着自然风俗与人性美好的纯净牧歌,他们“从赞扬故乡父老的人情美,逐渐到展示原始人性和民性,情调中更多一些世外桃源的文化景观,他们的创作彰显着诗意观照乡土的师承性。”

沈从文以一颗“执拗”、“乡下人”的心表示着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对乡土有着显而易见的怀恋之情,对城市似乎“天生”有一种对立感。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他家乡生活的形与色、风物和习俗。沈从文始终把对人的关注放在首要位置,在他的文学创作中,通过展示生命的人性美来塑造理想人格,展示了人所应有的本质特征,传递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沈从文在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乡土情怀”和对人性的关注,对汪曾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汪曾祺在其文学创作中也传达着对这种生活境界与理想人格的向往。与沈从文一样,汪曾祺以苏北故乡为背景的乡土小说也凸显出别样的人生和人性。汪曾祺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赞扬人性的解放……”在《受戒》里,僧俗之间毫无界限,和尚可以住庵,和尚可以不遵守清规戒规,可以买田娶妻,过着有滋味地世俗生活……总而言之,这里无所谓清规戒律,做和尚只不过是另外一种营生而已。在这样一种充满人性的氛围中,小明子和小英子的少年情愫才能够得到完美的展现,人性光辉才能够如此耀眼。

总而言之,汪曾祺乡土小说创作的很多因素都受到了沈从文的影响,在乡土小说创作中都融入了关注人性,追求理想人格的审美价值。在散文化的叙事风格,“水韵情深”的创作理念,以及表现出乡土情怀方面,都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共同表现出对文学人性美的领悟及对“和谐”的期待与向往,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才如此广受欢迎,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

[2]杨丽.沈从文的童话与汪曾祺的乐园——《边城》与《受戒》比较分析[j].吕梁学院学报,2007(02)

[3]汪曾祺.汪曾祺小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上一篇军训感受

下一篇世界无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