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视频传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视频传输范文1
[关键词] 非屏蔽双绞线无源差分转换有源差分转换频率补偿
在现代化的大型商场中有比较复杂的安防系统,视频监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视频信号传输则是关键技术之一。目前视频信号的传输介质主要有75Ω同轴电缆、光纤和UTP(Unshielded Twisted Pair:非屏蔽双绞线)等三种。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对图像信号的损失最小,但需要光端机等发射和接收设备,以及光纤熔焊机等施工设备,施工麻烦费用高,在一般民用场所使用较少。75Ω同轴电缆是一种应用量很大的传输介质,具有宽带和特征阻抗稳定的特点,主要用于传输单端信号,但由于芯线和屏蔽层间的电容效应使其在长线传输时信号高频部分损失比较严重,而且由于其一般传输单端信号,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共模干扰,此外线路费用相对较高。近来,非屏蔽双绞线用于视频信号传输成为备受工程商们比较推崇的方案,特别是在对布线成本要求严格而对图像质量不太苛求的集中监控场合,使用非屏蔽双绞线的确有比较显著的优点。
一、UTP传输视频信号的基本原理
双绞线一般由两根AWG22-26号绝缘铜导线按照一定的绞距相互缠绕而成,实际应用中,通常是把多对双绞线一起包在一个非屏蔽的绝缘护套里,成为非屏蔽双绞线线缆,典型的就是用于有线网络数据传输的网线,其内部一共有四对双绞线。在视频传输场合里,一般选用5类或超5类网线以保证传输质量。在使用双绞线传输信号时,一般传输的是差分信号,也称为平衡信号,两根线里信号的极性相反,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线对之间的串扰,同时外部电磁场在两根线上产生的共模干扰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抑制。
监控摄像头输出的视频信号通常是1VP-P的单端信号,即非平衡信号,如果直接用双绞线传输,随着线路的延长,高频部分的衰减会很大,信号能可靠传输的距离非常有限,必须要把单端信号转换成差分信号再通过双绞线传输出去,远端再将差分信号转换成单端信号。
二、无源差分转换器设计
在实际的应用中,单端与差分信号间的转换根据传输距离的长短有两种选择。如果距离较近,可以采用无源转换的方式。
这种无源转换方式转换器成本非常低,如果采用标准的超5类网线作为传输介质,视频信号可以传输250米左右,但图像质量已经明显下降,其原因在于双绞线存在15pF/m~46pF/m左右的寄生电容,该电容将衰减双绞线上传输的信号,信号频率越高、传输距离越远,则衰减量越大。测试表明,在4MHz和8MHz两个频点上的衰减程度分别约为4.1dB/100m和5.8dB/100m。当复合视频信号经过双绞线长线传输后,图像的边缘处模糊不清,图像整体亮度偏暗,色彩有所偏失。所以这种无源转换方案只适于低成本、短距离一般性场合。
三、有源差分转换器设计
如果要提高图像质量或加长传输距离,需要对视频信号的高频部分进行加权补偿,使得整个传输线路在6MHZ带宽内基本保持平坦传输特性,这是无源转换方式无法完成的,需要采用有源转换电路来实现单端信号和差分信号间的转换。这种有源转换电路有多种,可以用运放搭接,但最好采用专用的转换芯片,推荐采用Intersil公司250MHz差分转换芯片组EL5171/5172作为解决方案,这种方案的性价比相对较高。
采用有源转换方式由于在差分发送和接收器内都进行了频率补偿,可以有效改善因为双绞线自身频率特性而造成的信号损失,使得用双绞线传输视频信号达2Km成为现实。
四、UTP视频信号传输的应用要点
1.关于网线。在UTP视频传输系统里,差分发送器、双绞线和差分接收器共同决定了信号传输的质量,尽管采用有源转换方式可以对线路进行一定的频率补偿,但双绞线仍然是传输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目前网线市场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现象比较严重,在传输距离比较远的场合一定要选择符合超5类以上标准的网线。屏蔽双绞线不适合作为视频传输介质,因为网线外部屏蔽层与各线对之间存在寄生电容,从而使信号衰减更强,此外屏蔽层一般应连接发射和接收两端的地,在外界电磁干扰下,在两个地之间会串入很难滤掉的干扰信号。
2.关于布线施工。进管双绞线自身具有比较强的抗共模干扰性,但在施工过程中应尽可能尽管双绞线自身具有比较强的抗共模干扰性,但在施工过程中应尽可能尽管双绞线自身具有比较强的抗共模干扰性,但在施工过程中应尽可能远离电机、动力线和荧光灯等电磁干扰源,避免和供电电路平行走线;尽可能不要穿过排烟排气管道等温度较高的区域,因为温度每升高10℃信号衰减就会增大4%左右;不可对双绞线过度施加外力从而使其内部结构产生拉伸、挤压、扭曲和弯曲变形,否则会影响其高频特性;此外在户外布线时应特别注意防雷设计。
五、结束语
非屏蔽双绞线传输视频信号具有成本低廉、施工方便、抗干扰能力强和传输质量较高的特点,它不仅可以传输AV信号,而且可以在传输AV信号的同时传输电动云台的控制信号,此外还可用于传输高分辨率VGA信号,非常适合于大型商场、机场和车船码头等需要大量视频监控设施的场合,随着非屏蔽双绞线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其应用范围还会不断扩大,必将成为最主要的模拟和数字信号有线传输介质。
参考文献:
[1]NOKDX/CDT.解析影响线缆传输性能的关键参数[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3(4)
视频传输范文2
关键词 无线视频传输;视频图像;压缩编码;Qos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58-0177-02
1 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的原理与特征
与传统的有线网络相比,无线传输环境的信道环境较为恶劣,再加上网络时代的时变性、Qos保障的复杂性等特点,给无线视频传输服务提出了更多挑战,尤其体现了视频图像编码、传输技术、压缩技术等应用特点。
1.1 信道资源有限
虽然视频数据经过了压缩编码处理,但是仍然需要较多的传输频带,例如,电视质量编码、传输容量等。但是鉴于恶劣的无线信道环境,而带宽资源比较匮乏,因此给数据传输带来更高要求。虽然目前蓝牙技术日益发展与完善,但是以蓝牙2.0协议来看,最多只能支持3M左右的传输速率。
1.2 实时性要求较高
以传统的通信数据来看,视频通讯的实时性、完整性要求较高。但是在多媒体应用中,点到点延迟一般在150ms范围内。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实现数据和发送端、接收端的压缩和解压缩功能之外,还应包含延迟传输。
1.3 Qos质量保障
与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相比,普遍存在误码率高现象。在无线通信的传输过程中,带来Qos质量影响的因素较多,包括用户数量变化、环境变化、天气变化等。为了实现宽带的压缩,应该在发送端,压缩视频信息。同时认识到,压缩之后的数据相比压缩之前的数据,对传输误差更敏感,而极少的误差也可能造成重建视频质量的大幅下降,对Qos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实行视频发展,具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传输系统与视频编解码必须解决高误码比、包丢失等问题,以此确保Qos质量。
2 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
鉴于视频传输数据的特殊性,无线视频传输系统中,对实时性的要求较高。以下将对视频编码协议中的实时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与阐述。在小波编码算法中,存在较多优点,但是算法较为复杂,目前与实时性的要求甚远。基于协议编码计算的基本环节,对提高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的实时性具有重要意义。
2.1 运动模式的估计
通过对编码的预测,可有效减少时间域的冗余信息。运动模式的估计,是预测编码的关键环节。在参考帧中,寻找与目前帧图像块基本类似的图像块,也就是最佳匹配块。一般估计结果由运动量来体现。研究运动模式的估算方法,主要就是研究相匹配的搜索算法。经分析研究表明,在原始的运动估算法中,编码器消耗了大约70%的编码器执行时间。因此,为了加快编码器的执行速度,必须加快估计算法的研究,可实现全局结果,但是由于运算量比较大,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弊端。通过减少搜索时间与空间的方式,采取快速估计算法,加快搜索过程。在实际应用中,快速搜索的典型算法主要有:二维对数法、三步搜索法、交叉搜索法以及共轭方向搜索法。
2.2 算法结构的并存
在并行的处理结构体系中,一般利于系统处理能力的提高,再加上视频编码的计算方法处理潜力较强。因此,加强对并行运算方法的编码计算研究,可确保编码算法的顺利实现。例如,在两个处理器并存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实现图像块运动或DCT变换。这样,就可极大缩小运动估计与DCT的变换环节运算。
2.3 专业DSP设计
在微电子计算发展过程中,DSP的专业芯片也有所进步。目前,基本实现了几十甚至上百BOPS每秒的运算速度,提高DSP应用性能。这给系统的实时处理能力,提供了硬件保障。通过利用高速DSP芯片,在视频编码算法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给很多厂商提供了专用芯片。
3 Qos的质量控制
3.1 网络技术为核心
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Qos,主要通过基站、交换机、路由器等提供支持,包括丢包率、数据率、传输延迟等。在传统的互联网应用中,给单一等级尽量提供服务,但是还无法确保Qos质量。根据Qos的质量要求,主要提出了以网络为核心的两种Qos控制策略:集成服务与区分服务。出于集成服务,应该在传输路径中,给每个节点的数据传输预留空间,并做好资源维护工作,因此在实现中存在一定难度,缺乏扩展性。在此基础山,提出了区分的服务模型。区分服务模型,主要在网络的入口处,实现各个数据分类,在数据包中相应标记区分服务,以此提高数据包的路径处理效率。
3.2 终端技术为核心
鉴于终端控制机制,主要包括差错控制与拥塞控制两种形式。拥塞控制的主要目标在于采取某种办法控制网络阻塞问题,降低丢包率与时延问题。一般拥堵控制机制主要包括速率自适应视频编码、速率控制以及速率整形。对于视频流的来说,常见方式为速率控制,基本方法为:通过应用速率反馈体系,利用媒体流的效率,提高层次编码能力,在媒体服务器端,实现媒体的动态调节,提高传输效率,确保客户端在网络应用中,即使带宽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流媒体的收看质量。
通过采取拥堵控制措施,只能尽量降低数据包的丢失,但是在实际网络应用中,不会出现丢失数据包的现象,如果达到时延过大的分组现象,也可能由于没有用而丢弃,进而降低视频质量。若想改善视频质量,必须采取一定的差错控制策略。其中包括:重传延迟约束、前向纠错、隐藏差错、弹性编码的纠错等。一般隐藏差错仅能在接收端完成,而其他控制机制,只需要在接收端与发送端完成即可。
本文对无线视频传输的基本原理进行全面的阐述,提出了无线视频传输系统设计方法及Qos质量控制原理,对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硬件设计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视频传输范文3
关键词:雷达视频回波;分层编码;多速率多播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1 引言
现代化协同作战指挥系统越来越重视各信息子站点的信息、情报共享。当前国内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组建了各自的雷达防空网络。一个先进的雷达防空网络,不仅要求各雷达站能精确地探测目标信息,更要求各雷达站可靠、及时地将雷达探测的目标信息可靠地上报到各级指挥所,便于各级单位协同作战。
雷达视频回波是雷达探测到的目标信息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文献[1]指出通过对目标视频回波信号处理后,可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定位、和跟踪。尤其是在目标识别中,需要通过雷达视频回波数据,来分析和研究目标特性。雷达视频包含的信息量巨大。文献[2]指出,对雷达视频回波,采用进行40MHZ进行A/D采用,设置A/D分辨率为10bit(比特),则回波数据量则达到为50Mbps。
虽然雷达视频回波数据巨大,但是针对具体的每一个信息用户(不同的上级指挥单位)来说,并不是每一个信息用户都需要所有的视频回波数据。有的信息用户可能只需要在远程观看视频图像即可,而对于需要利用视频回波数据进行目标识别分析的用户,为了深入地挖掘目标特性,其无疑需要更多的视频回波数据。同时,从物理上来说,不同的用户其可利用的网络带宽不同,如果统一地发送全部视频数据,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可模型化为雷达视频回波数据的传输是一个多速率多播的问题。多播的源节点为雷达站,多播的接收节点为协同作战指挥系统中雷达视频回波的信息用户,这些用户根据自身的带宽需求,以不同的速率接收数据。本文将视频分层技术“分层编码”(Layered Coding)应用到雷达视频回波数据的传输机制中,以实现协同作战指挥系统中雷达视频回波数据的多速率多播(Multi-rate Multicast)传输机制。这种基于分层编码技术的多速率多播传输机制,称为分层多播(Layered Multicast)。
在分层编码技术[3,4,5]中,发送方以层次结构组织数据发送,每一层为一独立的组,最低层(第一层)发送基本的视频流,第二层及以上各层发送增强质量的信息,信息接收者根据自身的网络能力,以累积的方式加入一个或多个层次,层次越多解码后的视频质量越高,即接收到的视频数据越全面。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根据雷达视频数据用户可用带宽的不同及其利用数据的用途不同,如何利用分层多播技术,实现雷达视频数据到各级用户之间的多速率多播。
2 问题模型
首先,我们举例(如图1到图4)说明分层多播技术。在图1所示的网络中,分层多播的源节点是节点s,接收节点是t1、t2和t3,各边上标明的数字是该条链路的带宽,s到t1、t2和t3的网络带宽为1mbps,2mbps,3mbps。假定在源节点s处将雷达视频回波编码分成3个分层,每个分层的发送速率都是1 mbps,则t1、t2和t3都能收到第1层视频回波数据,如图2所示;t2和t3都能收到第2层视频回波数据,只有t3能收到第3层视频回波数据。
从上述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通过将雷达视频回波数据采用分层编码方式进行分层多播传输,能够实现视频回波最大化速率传输,满足雷达视频回波用户的最大需求。
由于现有的存储转发路由机制的传统网络中,每个多播数据传输都是基于树形结构的。因此本文研究的最大化雷达视频回波传输速率,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问题,可模型化为如何根据视频回波数据各分层的发送速率以及各接收节点的可用带宽,为每个分层构建树形的数据多播传输图,如图2、图3、图4。
3 传输算法
假定雷达视频回波数据的源节点s将数据分成m个分层,L1,L2,…,Lm,每个分层Li的发送速率为ri。雷达视频回波数据的接收节点(数据用户)有n个,分别为t1,t2,…,tn。在雷达视频传输的网络中,从源节点s到接收节点tj有n(j)条路径,分别为pj(1),pj(2),…,pj(n(j)),对应的路径带宽为bj(1), bj(2),…,bj(n(j))。我们构建的雷达视频回波数据传输算法如下:
步骤1:在网络拓扑中,将雷达视频回波数据源节点s到各接收节点tj的各条路径pj(k)按其路径带宽bj(k)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步骤2:挑选从源节点s到各接收节点tj的最大带宽路径,构建一个多播树。这个多播树可达的多播速率决定了各接收节点在这个多播树中能够接收到几个视频分层数据。
步骤3:在网络拓扑中,剖分出在步骤二中已利用的各链路的带宽,得到一个新的网络拓扑图。返回到步骤1中,重新执行。
重复步骤1,步骤2和步骤3,直到不能再构建新的多播树为止。
上述算法是一种启发式的贪心算法,其思想就是让每个接收节点在其可用带宽的限制下尽可能收到其所需的雷达视频回波数据,从而保证了用户可有带宽和用户需求之间的一种最大化。
4 结论
本文研究了大容量的雷达视频回波数据传输问题。根据雷达视频数据用户可用网络接收带宽的不同以及其利用雷达视频回波数据的用途不同,首次将分层多播的技术引入到雷达视频回波数据的传输机制中,并实现了有效的传输算法,能够很好地解决协同作战指挥系统中大数据量的雷达视频回波传输问题。
参考文献:
[1]尹志勇,焦新泉水,任勇峰.雷达视频回波信号实时采集、压缩转发装置[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0,18(2):479-481.
[2]韩菲.基于雷达视频的Huffman编码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04,24(1): 68-71.
[3]S. E. Deering, D. R. Cheriton. Multicast routing in datagram internetworks and extended LANs [J]. ACM Trans. Comput. Syst., 1990, 8(2): 85-110.
[4]S. McCanne, V. Jacobson, and M.Vetterli. Receiver driven layered multicast [C]. Proc. of ACM SIGCOMM, 1996: 117130.
视频传输范文4
数字音频技术是把模拟音频信号变换为振幅不变的脉冲信号,音频信号的信息量全部包含在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中。各种处理设备引入的噪声和产生的失真与数字信息完全分离。因此,数字音频信号具有:复制不走样、抗干扰能力强、动态范围大、可远距离传输、可以远程监控等优点。
现如今,数字音频信号还可以融入到网络传输系统中,在一条传输线路上同时实行多路音频信号的传输,大大节省了传输运行成本,简化了传输线路。
音频信号的数字化
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需要对模拟信号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图1所示,先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再经过低通滤波器去除掉采样中产生的高频失真,通过量化将采样后的数值调整为整数,再经过二进制编码后生成数字信号。
采样,是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抽取信号的瞬时幅度值。每一秒钟所采样的次数叫做采样频率。以CD为例,采样频率为44.1kHz,即1秒钟对模拟信号进行了44100次取值,如图2b所示,采样后的信号变成了多个密布的点。采样频率越高,抽取的点密度越高,信号也就越精准。
在图2b中采样过后的信号除了原始频谱之外,还会额外产生一些高频的失真,形成新的频谱。这些失真的频谱以nfu(n为正整数)为中心、左右对称,它的频谱分布与原信号的频谱形状相同。采用低通滤波器(LPF)把新增加的多余的频谱滤掉就可以恢复原信号的频谱。
根据奈奎斯特(Nyquist)采样定理:采样频率fs大于或等于采样信号最高频率fu的2倍,就可以通过低通滤波器恢复无失真的原始信号。如果fs
因此采样频率fs必须大于原信号中最高频率的2倍以上,新增加的频谱与原信号的频谱才不会相互叠加。例如,人耳的听音频率上限是20kHz,采样频率最低应为40kHz。但低通滤波器有一定的截止边沿宽度,是按一定规律逐步对信号衰减滤除的,为了较好的防止产生高频失真,通常fs=(2.1~2.5) fu。CD的采样频率是44.1kHz,它等于20kHz的2.205倍。
采样后的振幅值并不是整数,且是随机变化的。还需要将这些随机变化的振幅值通过四舍五入的方法将其变换为能用二进制数列来表达的数值,这个过程就是量化,单位是bit(比特),如图4中采样和量化所示。采样值是6.4的幅值量化后取整数6,采样值是3.6的幅值量化后取整数4。
将量化后的二进制数组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成可以顺序传送的脉冲序列,这个过程就是编码。由于数字电路以开关的通和断(1和0)两种状态为基础,可以大大简化数字电路的运算,因此二进制编码在数字技术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量化级数越多,量化误差就越小,声音质量就越好,如图5所示,3bit是23个二进制数,6bit是26个二进制数。对于音频信号,由于动态范围较大,而且要求的信噪比又高,所以量化的取值大一些,通常为16bit,甚至20-24bit。
以太网的传输方式
以太网创建于1980年,它是一种可以在互连设备之间相互传送数据的技术。发展至今日,因它具有成本低、速率快、可靠性高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以太网传送Email、图片、声音、视频等等。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是一种争用型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它的工作原理是: 发送数据前先侦听信道是否空闲 ,若空闲,则立即发送数据。若信道忙碌,则等待一段时间至信道中的信息传输结束后再发送数据;若在上一段信息发送结束后,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点都提出发送请求,则判定为冲突。
若侦听到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数据,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再重新尝试。我们称这种传输机制为“Best Effort”(尽力而为),也就是说当数据抵达端口后,本着FlFO(先入先出)的原则转发。不对数据进行分类,当数据进入端口的速度大于端口能发送的速度时,FIFO按数据到达端口的先后顺序让数据进入队列,同时,在出口让数据按进队的顺序出队,先进的数据将先出队,后进的数据将后出队。采用CSMA/ CD控制方式的特点是:原理比较简单,技术上容易实现,网络中各工作站处于平等地位 ,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优先级控制。
在以太网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带宽”一词,它是指在单位时间(一般指的是1秒钟)内能传输的数据量。也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从一端流到另一端的信息量,即数据传输率。数字信息流的基本单位是bit(比特),时间的基本单位是s(秒),因此bit/s(比特/秒,也用bps表示)是描述带宽的单位,1bit/s是带宽的基本单位。不难想象,以1bit/s的速率进行通信是非常缓慢的。幸好我们可以使用通信速率很快的设备,比如56k的调制解调器利用电话线拨号上网,其带宽是56000bit/s(1k=1000bit/s), 电信ADSL宽带上网在512kbit/s至100Mbit/s之间,而现如今的以太网则可以轻松达到100Mbit/s以上(1Mbit/s=1000*1000bit/ s=1,000,000bit/s)。
以千兆网(1Gbit/s)为例:假如说交换机的端口带宽是1Gbit/s,也就是1000,000,000bit/s,则说明每秒可传输1000,000,000个二进制的“位”,那么1bit所占用的时间是1÷1000,000,000=1ns。也就是每个二进制位(1bit)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1ns时,就不会发成冲突,如图6所示。
但在以太网传输中,并不是以二进制位(bit)来传输的,而是以“帧”为单位的。如图7所示,在一帧中至少包含了46 Byte(字节)的数据,那么一个最小的以太网帧是72 Byte;如果一帧中包含的最大数据是1500 Byte,那么一最大的以太网帧是1526 Byte。
网络设备和组件在接收一个帧之后,需要一段短暂的时间来恢复并为接收下一帧做准备,也就是相邻两帧之间是有一个间隙的,IFG(Inter frame Gap)帧间距。IFG的最小值是12Byte,如图8所示。
我们假设这两帧数据在千兆网(1Gbit/s)内传输,那么两帧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96ns就不会发生冲突。
随着网络带宽的提升,千兆网在传统以太网的基础上对帧的数据量做出了一定的修改。采用了载波延伸(Gamier Extension)的方法,将最小字节扩展到512Byte,即凡是发送帧长不足512 Byte时,就填充特殊字符(0F)补足。当许多短帧需要发送时,如果每一帧都扩展为512 Byte,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又设定了帧突发(Frame Bursting)的方法,可以解决此问题,第一个短帧使用载波延伸,一旦发送成功,则随后的短帧连续发送直到1500 Byte为止。此期间由于线路始终处于“忙”的状态,不会有其它站点抢占信道。
传统以太网如何传输实时数据流(音、视频流)?
以太网通过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为数据提供了具有实时特征的端对端传送服务。RTP本身并不能保证传送,也不能保证防止无序传送。因此,想要对所有的数据流进行排序,就离不开对数据的缓冲(Buffer)。但是,一旦采用缓冲的机制就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延时。所以我们在网络上听歌、看电影的时候,都会缓冲后才开始播放。但这个缓冲时间,在专业音、视频传输领域里是不能被接受的。
数字音频信号对以太网的要求
我们以C D为例,它的采样频率是44.1kHz,量化位数是16bit。每次采样的时间是1÷44.1×1000≈22.7μs。我们对声音的要求是连续不间断的,也就是要求每个采样下的数据传输间隔不能大于22.7μs。而在千兆网(1Gbit/s)里,两帧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只有96ns,远小于我们所要求的22.7μs,那么在这个带宽下,我们是完全可以传输连续不间断的音频信号的。
视频传输范文5
【关键词】无线多媒体 集群论 多径路由 视频 优质的服务路由
1 前言
视频流传输是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的典型应用,视频传感器节点的视频数据传送到汇聚节点,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视频流传输中,应考虑以下两个点因素:
(1)视频流媒体数据上的 QoS,如带宽、 时延延迟抖动、丢的包率。
(2)平衡的完整网络能源、扩展的网络生活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路由协议用于视频数据传输的服务质量感应路由协议的基础。
早期的感应QoS 路由算法只有单一的 QoS 参数,如网络或传输,通过深化研究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专为多媒体数据传输的路由机制,而实现实时数据传输可靠性。视频失真机理的 QoS 路由算法的预测模型为 PEMuR,但缺点是需要计算额外的成本,由于传感器网络资源有限,这种方法是不切实际的。路由算法的质量服务通过异步视频图像,基于相关性图像编码策略,通过负载均衡方法的视频数据转移到不同的路径,不仅影响视频解码的质量和还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因此,没有优先多径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2 基于改进的MPCA集群论的多径路由算法
2.1 优化分布链接信息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部署,每个节点不知道上下文中其他通讯节点信息,网络 的每个节点的邻居表。设置如图 1 中所示,n 节点设置在网络上,由会议节点和建立邻居请求节点,必需包含节点数为1。当收到邻居节点信息后,必需在记录的节点编号和生产时,必需包含节点数。
2.2 MPCA 算法
(1)接收者发送到网络邻居节点请求建立邻居节点,建立邻居节点与链路带宽之间的关系链接从邻居表中删除,并提供大量的可行路径,寻找邻居节点,产生排序顺序和每个节点的邻居表,根据信息素在链接时,初始值为零,则当前路径汇聚节点的路由表设置为null,初始化计时器节点集内,发送每个节点值;
(2)添加P,如果只发送更新路径P节点路由表,并考虑优先级,则进入步骤3;将计算的路径设置为目标函数,最优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为所选路径设置值,更新的节点生成一个反向路径,它代表如果相交节点信息素重置,则其余的全局信息素更新,进入步骤3;
(3)通知节点,开始传输视频流数据,根据数据的重要性不同,选择适当的优先转发路径,等待下一个循环周期的记录。
3 模拟与分析
3.1 仿真和实验方法
NS2模拟仿真软件,首先进行工具设置视频,视频测试用例文件为 foreman_qcif,Mpeg-4视频编码,编码共有400帧,帧格式为IBBPBBPBBP...,帧长度12,videodata到UDP片段大小是1024字节。每个节点的初始能量为二维网络测试场景的大小。链接丢失率范围被设置为0到0.6。链道带宽,数据发送速率,随机值范围为500 KB/S~1.5 Mb/s的视频流,允许路径最大时长为5秒,最小的路径带宽设置为800 KB/s,默认信息色素初值为0。仿真实验分为两个部分:
(1)比较算法MPCA及经典群集上的算法收敛性,利用重复随机试验的方法在不同网络规模模拟场景下进行实验,直到算法的评价指标达到收敛;
(2)利用NS2的视频工具集,真实的视频流文件数据中的视频传输,网络和性能比较两种不同情况,包括帧下降率、延迟、峰值信噪比,以及能源消耗。
3.2 网络和视频性能比较
网络大小为200个节点,随机的统一部署,邻居节点集的网络密度是5。由于使用mpeg-4代码,所以需要3个不同优先级的请求路径,对应3种不同的视频帧,BP帧,帧提供不同的传输路径。路径汇聚节点发送的数量设置R=3,路径的优先级最高,P帧第二,最低的B帧,帧传输。我们使用两种类型的视频模拟场景:
(1)以确保实时;
(2)确保图像质量在每一轮网络维护中减少0.04;在应用程序场景中权重因子QoS物按缺省设置。
在两个应用程序场景,MPCA 算法和定向扩散算法,与服务质量感知的多径路由算法 MMSPEED相比,固定 MMSPEED 路由路径数是3,优化的实时数据,其最大路径延迟是 3 秒,下限概率达0.2;第二场景中,最佳的数据可靠性,路径延迟线为 10 秒,可以达到下限的概率 0.8,如表1。
4 结束语
基于集群论的视频传输多路径路由算法基于改进MPCA聚类算法。基于集群的经典理论,根据邻居节点构建一个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信息的优化分布,信息素初始化,以加快收敛速度。多径路由方案依据不同的视频编码数据,选择适当的优先级,尽可能保证关键数据的有效传输。基于集群的路由协议更加灵活,因为算法是基于视频大小和QoS参数集的权重因素来应对不同多媒体应用需求。
参考文献
[1]韩苏闽.基于金字塔理论的视频流传输算法[J].科技传播,2014(02):20-23.
[2]刘丽艳.视频传输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2012(06):33-36.
[3]胡绍军.数字视频流传输算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计算机科学,2011(07):43-45.
[4]Baykaso?lu A,Ozsoydan F B.An improved approach for determination of index positions on CNC magazines with cutting tool duplications by integrating shortest path algorith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5:1-19.
视频传输范文6
PCI Express(PCIe)工作模式是一种“电压差式传输”的方式。两条铜线,通过相互间的电压差来表示逻辑0和1。以这种方式进行资料传输,可以支持极高的运行频率。在速度达到10Gbp s后,只需更换光纤就可以使之效能倍增。所以有预测说,PCIe是下一阶段主流的传输总线带宽技术。显而易见的是,随着其技术的成熟,PCIe在视频等消费类产品中将占有越来越多的分量。
IDT是PCIe特别兴趣小组PCI-SIG的活跃成员,拥有基于标准的战略产品规划,已经提供了很多优秀的针对系统互连和系统I/O扩展要求的交换解决方案。日前,该公司又推出了业界第一款PCIe Gen2交换器,可以支持多播和多主分区。新型PCIe第二代可兼容交换解决方案可通过分区交换架构为系统架构师提供广泛的灵活性。该架构可实现PCIe槽位的动态分配,I/O外设的实时资源共享及多个主联合体的负载平衡,并利用先进的故障恢复支持提供了无可匹敌的系统实用性和可靠性选择。同时,该分区架构还有利于IDT客户用一个IDT器件代替多个分立式交换器,降低了功耗和单板空间要求,达到了提高电源利用率的目的。此外,IDT还为新型交换器提供专用评估和开发套件,以用于器件测试、分析和系统仿真。
在拥有优秀的系统互连和系统I/O技术的基础上,IDT公司日前宣布已经成功收购了高性能视频处理公司Silicon Optix的视频处理技术及相关资产,包括Hollywood Quality Video(HQV)品牌和Reon产品线。同时,IDT也收购了SiliconOptix HQV知识产权和工程团队成员,以进一步扩展平板显示市场。Silicon Optix Emmy专有的HQV视频处理技术运用真正的1080i至1080p高清非隔行扫描和保证无锯齿状边缘视频的先进多向对角线滤波器,实现最锐利和最清晰的高清图像。通过采用先进的缩放、每像素细节增强,以及对数据压缩带来的噪声和失真进行滤波和降噪处理,HQV还能够把标清数据源转换成接近高清的视频信号。HQV产品和技术是对IDTDisplayPort-certified IDT PanelPort接收器和集成计时控制器产品的补充。二者的融合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高的附加价值,也就是在本来专用于系统互连交换的芯片中融入视频处理技术,使一块芯片中拥有更加丰富的内容。IDT相关人士表示,这种融合还会进一步扩大。凭借平板显示市场的技术专长、丰富的资源和在该市场与现有客户的牢固关系,IDT将扩展在Hollywood Quality Video的成功,同时加快平板显示器的广泛采用。(梦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