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人才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车间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车间人才培养方案

车间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05-02

1.就业市场发展前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产品正以大众化消费品的姿态进入百姓生活。汽车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致使我国汽车工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预计2015年我国的汽车产销量将稳居世界第一位。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使得维修行业对高素质从业人员需求的矛盾日益扩大,特别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动手能力较强的汽车检测维修技工奇缺的状况日益显现。

2.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经查阅文献,调研相关高职院校,发现目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设置上仍然存在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专业培养目标方面。培养目标定位过于专业化,忽略了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目标对动态性把握不够,不能随着职业岗位能力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不能使高职课程设置依据培养目标的变化而适时变动。

2.2 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课程体系设置注重文化课知识的掌握,专业课技能的强化,忽略了如何把课程作为一个信息载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地发展;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比较呆板,缺乏应用性和可开发的空间;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不够科学,在课程设置时没有进行细致的职业分析;课程内容重复与老化现象严重,没有很好区分"必须、够用"界限,跟不上科技的发展及市场需求。

3.课程体系优化

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与市场调研,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地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3.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先从汽车基本结构的认知与拆装做起,而后进行零部件的检测与修复,最后进行相关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形成逐段提高的教育教学和学习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从市场出发,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最高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 包括课程教学大纲的确定、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等, 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新模式中突出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保证他们在就业上岗后能尽快适应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要求,彰显职业院校办学特色。

根据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进行专业学习领域设计。根据具体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对课程内容重构,理论知识选取能够支撑后续课程、必需够用(满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为原则,选取维修实例、职业资格考核应知内容、交通部机动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考试中检测维修师的理论和实操内容;实践技能选取基本技能操作、应用广泛的技术技能、企业真实任务及项目、职业资格考核应会技能。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

3.2 课程体系优化实施。

(1)基于汽车故障检排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技能技能课程以解决故障的工作过程为引领,设计与企业的检测、维修工位及程序一致,与企业文化、氛围统一的教学情境;拓展能力课程多选式,采用选修的方式,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建立和实施企业全程参与课程建设的合作机制和操作流程,进行基于汽车故障检排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

①聘请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协会和各类汽车维修企业专家担任工作任务分析的行业专家,他们都是来自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汽车维修企业,并具有多年实践经验,保证了工作任务分析完整性,覆盖专业岗位群。整合不同专家的意见,形成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典型工作任务。②聘请行业汽车维修专家和校内有企业工作背景的专业骨干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专家,进一步对任务、项目、能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根据岗位工作内容进行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分析。分析得到的工作项目用于指导搭建课程结构,工作任务、工作行为用于构建课程内容。在工作分析时,确定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以确立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和学时安排。③以故障现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和教学实施进程,在任务单、技能单、作业单、考核单中融入汽车检测、维修企业岗位工作标准,并吸收企业培训、认证内容;在一体化教室中增加网络资料查询系统,并丰富信息资料单内容,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和学做一体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④将职业行为规范和技能认证融入课程建设中,实施"学中做、做中学",注重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企业岗位的规则来要求自己。⑤构建由过程评价、自我评价、校企共同评价等多元结合的评价体系。

(2)基于汽车故障检排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通过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整理转化,按照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四个方面的要求,重点将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汽车机械识图、汽车机械基础两门课程,删减与本专业关系不大,以及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学不会的相关知识,保留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训练,同时降低知识深度、拓展认知宽度与广度。专业理论课程中将传统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和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三门课程进行细化整合,其中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细化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检修两部分;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细化为汽车传动系统的诊断与检修、汽车转向、行驶和制动系统的诊断与检修和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检修;整合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和汽车车身电控系统为汽车电子与电器系统课程。通过以上措施,构建出基于故障检排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旨在与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相适应,在强调汽车机械构造的同时,突出汽车电子电控系统。

4.结语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各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重新定位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基于汽车故障检排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德良;刘翔.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2012(04)

[2] 刘平.新型汽车维修人才的特点及培养[J].汽车维修,2011(12)

车间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能力素质 人才培养 职业岗位 培养规格

绍兴市职教中心以创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契机,以“适应行业,校企合作,提升质量,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导思想,努力探索和创新实用型中职人才培养途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用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思路

1.调研市场人才需求

绍兴市职教中心各专业项目负责人及所在团队成员主动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按照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分阶段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要求,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人才市场岗位标准密切衔接,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就业岗位需要无缝对接。

2.理顺专业教学体系

在专业大类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各分支专业每年都按照市场需要、招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使专业课程设置、课时比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能适应市场需求,强化了专业教学体系,体现出了专业特色。

3.专家引领

2012年7月,各项目负责人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与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就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职业岗位需求进行系统分析与修订,使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需求对接,强调了学科知识的传授,进一步重视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加强了对学生生存能力、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非智力性因素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完善机制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训内容

2012年8月22日-24日,学校组织示范校项目负责人研讨会,对在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尤其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方法,更新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优化了实训内容,更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2.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增强就业能力

建立“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同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同步、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校企合作机制。结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学校将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融入教学计划,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之中,要求所有学生均参加考证。

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全面提升培养质量

学校加强校内外交流,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性机制,引领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工作。目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学校全面展开,以育人为根本、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同时,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得以提升,形成了招生、教学、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创新途径

1.实施 “教、学、做、工、证合一”的教学模式

学校创设了“无界化创业园区”,建立了“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创建了美术设计、校导游服务接待中心等多家公司,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和样板。如在今年9月1日开学期间,校导游服务接待中心的马鸿、姚琦等几名同学前往客运中心迎接新生和家长,为新生和家长义务进行绍兴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讲解,带领新生游校园,讲解学校概况、特色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2.推行“把教室建在车间,把车间建在校园”的校企共建实训模式

引进合作企业的技术、设备、资金,在学校共建集生产、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车间。学校通过组织人员到相关企业和职能部门调研,掌握企业发展态势和用工需求,为实现“校企一体”找准发展方向。

3.探索多种“深度校企合作”形式

车间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并存,没有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第二课堂重视程度加强,但仍是发散的,没有与第一课堂有机地互动和渗透形成整体;课内、课外培养目标不一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不协调;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结合不够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淄博职业学院提出了创新设计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设想,重在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从五个方面探索以“四个融为一体”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一、依据“四个融为一体”,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在对人才培养现状广泛调研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数控技术专业明确了以“四个融为一体”、畅通培养与就业渠道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并以此重构了课程、师资、实训等支撑体系。

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活动按课程开发和设计的理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把新生入学教育、军训、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以课程开发设计的理念来建设;把车间、实训室、社会活动基地等场地当课堂来运用;把师傅、教练、组织者等当教师来管理。从目标、内容到评价都力求符合课程管理的要求,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将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将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化、专业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通过这“两化”打造学生就业竞争力;将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化、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前瞻化,通过此“两化”打造学生发展潜力。

二、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明确专业的培养发展目标和规格

开展产业背景调研、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多层次调研,确定了数控技术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确定了专业培养发展目标与规格(图1、表1)。

三、改革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数控技术专业人文素养课程教学在坚持服务专业以及专业群所对接的职业领域的前提下,大胆进行基础课程系统建设的改革尝试。以“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为核心,将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分为若干个指标,围绕培养目标借助“专业实践课和人文素养课两系统”的交互融通,将课内、外活动进行设计,从目标、内容到评价都力求符合课程管理的要求,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训练,实现目标指向(表2)。

按照自入校至就业的人才培养进程安排,对入学教育、人际沟通、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职业角色体验、潜能开发、社会实践等11门人文素养课程进行课题式管理和实践,同时在将具体素质和能力要求单独设置为课程的基础上,将相关内容融入课程的讲授和实训过程中,强化和规范职业素质的养成。

四、实施“五步推进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明确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路径,数控技术专业根据“逆向分解、整合重构、正向实施、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五步推进法”,推进课程体系重构和改革,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校企共同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根据其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形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方案。不断增强课程设计和课程资源整合能力,着力解决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重组和课程教学组织等三个关键问题,从课程建设理念提升、课程设计研讨、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等多方面、全方位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

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岗位跟踪、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与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企业人员参与共同分析数控技术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按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归纳序化,以典型的加工零件为载体,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的零件加工任务(数控机床操作、产品零件造型、加工工艺编制与编程、质量检验、现场管理),承载数控机床操作、加工工艺与程序编制、检测、生产组织与管理等教学内容;融数控技术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指向岗位(群)需求,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校企共同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了“基于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图2)。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建设了《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机床零件加工》、《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机械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普通机床零件加工》8门优质课程,并以4门优质核心课程为基础,制定了本专业新课程体系下的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五、融入真实的企业环境,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1.实施“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提升课程实施效果

将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应用到教育教学改革中,边实践边研究,集团队的力量总结提炼出了“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深受学生和企业界的欢迎与认可。六步指在学习工作每一个环节,按照“确定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质量控制、检测、评估反馈”的六步进行。四阶段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按照“师说生听、师做生看、生做师看、生做互评”四阶段进行。

2.“四真实”校内实训基地,柔性化教学管理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凸显真实工作情境、配置真实加工设备、加工真实产品,在真实的企业管理环境,完成工作任务。学生校内实训以企业的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学习过程,学生参与生产和管理:按“图纸分析工艺制订程序编制零件加工零件检验机床维护”顺序,培养适应岗位要求的工作方法、知识和能力。

课程实施采用的动态、可调整、可选择的柔性化教学管理,为“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的课程实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是采用课程“接力棒式”连续几周串行的教学管理和实施模式;二是按任务单元采用半天、几天一门或多门课程并行的教学管理和实施模式,有效利用实训场地。

3.创新车间组织的学习工作模式

实训基地管理实行企业化管理,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车间组织自上而下依次为:生产实训部、车间、班次、工段、班组,各机构中分别设部长、主任、值班长、工段长、班组长进行管理。生产实训部的宗旨、使命由学院的社会职能决定,业务目标根据教学工作计划与生产任务计划综合考虑设定。业务计划由生产实训部的宗旨、使命、目标分解而来,并依据组织结构图层层分解,下一级依据上一级下达的目标与指标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法,达到目标一致。教师与员工角色结合,学生与员工角色结合,部分教师、企业人员到实训基地兼职生产、技术、管理任务,同时承担本岗位的教学任务。值班教师(值班长)负责生产组织、日常考勤、过程控制、反馈处理、方案评估、技术咨询、故障处理、技术反馈、质量控制、任务评定。

4.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创新

改革教学评价指标,由企业人员参与制定了《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对学生进行能力与素质的综合素质测评,落实“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立足专业,促进学生加强政治与身心道德修养,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强化职业习惯养成。具体做法如下:

对数控技术专业所有学生实行了一学期一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通过“基于生产性工作任务的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将学生的素质培养进课程,有效进行过程控制。通过编写《生产(实训)安全质量文化手册》和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开放、角色体验式生产实训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了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素质测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核:德育:技术:身心:创新=20%:60%:10%:10%。主要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团队精神、劳动态度、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践能力、身体、心理、职业、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等。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是只看学习成绩,还要考核其思想品德、行为规范;评价既有课内,也有课外。

六、创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

1.“立足区域经济,培养职业人才”,学生就业率高

坚持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培养职业人才”的办学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瞄准区域内中小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培养“肯干活、好学习、能创新”的高素质高技能急需人才。在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最严重时期,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签约率仍达96%以上、就业率100%。

2.毕业生综合素质高

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两条主线融合进行培养。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融入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企业实践技术人员在指导实习中言传身教地培养;校内实训基地实行“5S”管理,按照职业人标准进行管理。课程考核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每学期对每位学生都要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5%以上。

3.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强

课程设置注重提高学生就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11门人文素质课,把人文素质培养作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社会)核心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开设《机械技术基础》、《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普通机床零件加工》、《电工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开设专业拓展课程《企业管理》、《CAD/CAM软件应用技术》等课程,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专业发展潜力。毕业生工作一年后,60%以上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工艺编程、设备维护维修一体化的工作。

4.专业建设取得较大的成绩

创新设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数控技术专业现为山东省示范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现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教学成果;2007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建设专业,2010年通过验收,评为“优秀”;数控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数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4):112-114.

车间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技工院校;企校双制;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00-00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李宗国(1966-),男,广州市技师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510410)

翟恩民(1962-),男,广州市技师学院高级讲师、副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广东 广州/510410)

陈林生(1969-),男,广州市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510410)

吴 浩(1984-),男,广州市技师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广东 广州/510410)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立项课题,编号:GRK2011A02,成员李宗国、翟恩民、陈林生、吴浩等。

破解技师培养难题,做好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是技工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广州市技师学院主动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探索技师培养新理念、新方法,通过企校双制、双导师制、工学一体学习机制建设以及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等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技师学院学制技师培养的新路径。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国家已经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升为国家人才战略。广州市技师学院具有63年的办学历史,被誉为珠三角地区高技能人才的“黄埔军校”,具有承担培养技师的光荣使命。学院勇于承担高级工、技师培养重任,紧跟时展潮流,开拓创新,转移升级培养策略,积极探索并实践技师培养,技师培养成功破题。

二、主要目标与创新

破解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难题,做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进而为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参考。学制技师培养以企业的真实生产为依据开发课程,以企业师傅为主实施双导师制,强化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技师评价采取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

三、实施过程

学院在现代学徒制、工作场所学、职业成长规律等理念的指引下,积极开展企校双制技师培养。

(一)企校双制典型企业选取

企校双制技师培养更加注重合作企业的选取。在合作企业的选取过程中,学院从广州地区合作意向企业现状、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合作办学基础、企业岗位工作情况、设备情况、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可行性分析,最终将第一个技师班设置在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因为,广州机床厂各车间涵盖了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工作能力需求,既有初级的单一技能工种供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又有具有综合性较强工作供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充分满足技师班学生对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研修的需要。

(二)学习机制建设

技师能力形成过程实质上是院校培养与岗位成才不同阶段相融合的过程,从院校主导的“校企合作”培养到企业主导的“企校双制”培养是贯穿高技能人才从初学者到熟练者培养的不可或缺的完整培养路径。

1.学制类型。3年制技师班学生将以“职工+学生”的身份,分别直接进入广州机床厂装调车间、维修改造等车间进行预定技师实践课程内容学习;5年制技师班学生采用“2+3”的模式,其中“2”指以学生身份在广州市技师学院内完成预定2年的高级工课程学习,“3”指以“职工+学生”的身份在广州机床厂装调车间、维修改造车间内“工学结合”完成预定3年的技师实践课程学习;“2”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由学院制定,企业负责审核;“3”的课程方案由企业制定,学院审核;企校双方根据课程方案的课程性质选派“师傅”和“教师”进行指导;企校双方共同负责教材的选择、开发。

2.双制内容。(1)技师班专业(工种)、人数根据广州市机床厂有限公司相应岗位需求确定;(2)课程方案由学院制定,广州市机床厂有限公司审核;(3)广州市机床厂有限公司第一年为学徒期,第二学年技师课程实践之前,达到广州市机床厂有限公司正式员工要求的,可获得企业员工合同,享受相应岗位工资等待遇;(4)校企双方根据课程方案的课程性质选派“师傅”和“教师”进行指导;(5)广州市机床厂负责制订并执行学生在机床厂实践的管理细则;(6)校企双方在企业建立“工学一体工作学习站”;(7)采用“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情况和相应等级职业技能鉴定。

(三)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是“企校双制 工学一体”的核心内容和落实载体,课程内容必须是以真实生产为载体的动态课程。在具体建设步骤上,学院采取“两步走”的方式确认课程内容。一方面学院课题组开展企业调研,分析企业典型生产活动,确定企业典型生产岗位及任务,为以工作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提供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国际流行的实践专家访谈形式开发工学一体化课程,邀请职教专家赵志群教授亲临学院主持课程开发,与企业实践专家、骨干教师共通过探索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12项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结果证明,实践专家访谈会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学院企业调研形成的典型生产任务基本吻合。

技工院校企校双制技师培养实践研究

(四)双导师队伍

“企校双制”技师培养阶段是学生进行真实工作的工学一体化学习阶段,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典型地反映了职业的全貌,以此培养学生实践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为此,学院采取“双导师”制的形式落实教学组织:在以企业为主导的前提下,学院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咨询和辅导作用;企业培训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按规定要求完成生产任务;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生产活动项目为主线,以车间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岗位任务、现代管理要素与学习目标相结合,全面促进职业综合能力发展。

(五)综合职业能力评价

1.过程性评价。(1)工学日志。企校双制技师培养过程中,学院重视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生产任务,撰写工学日记,记录每天的工作任务、技术要求、工艺步骤等,教师要及时对工学日志加以批改,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等。(2)月度评价。学院每隔一个月就会对每位学生开展一次企校双制工学一体过程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职业素质、车间现场、工余学习3个维度14个项目。(3)业绩记录。企校双制技师班以真实生产为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或承担着大量的生产任务,因此,学院要求学生要及时的将生产任务总结,记录工作业绩,作为技能成长的重要措施。

2.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评价方案严格按照《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规范》以及《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手册》要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考核,在具体的考核中注重核心能力、职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业绩、贡献。考核项目包括:核心能力评价、工作业绩评价、生产现场能力考核以及理论知识考试。目前,首届技师班的6名学生已通过企业首批技师鉴定。

四、条件保障

(一)政策支持

技师学院培养技师正处在探索阶段,配套政策仍不充分,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如技师的社会地位问题、校企合作培养技师的优惠政策、技师考评鉴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等仍需要完善。

(二)制度保障

在技师培养过程中,技工院校与企业、与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签订的系列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根本利益,规定了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到企业所需,避免校企合作流于一纸文件的浅显做法。

(三)企校双赢

在技师培养的过程中,技工院校要学会换位思考,考虑到企业所需、学生所需,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影响,选取可塑性较强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双制培养,使企业的企校双制行为成为人力资源储备的有效途径。

五、主要成效、成果与社会推广

(一)“国内到国际”的影响

国际著名职教专家大师、德国不莱梅大学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原教育部职教所副所长吴秀方教授陪同下,考察了学院与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合作的技师班后,他认为:学院“企校双制”技师培养模式在中国是首创,很有价值,(这种)以企业为主,通过真实的生产环境和规范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双导师制以及人才评价体系来培养技师的案例很成功的,非常有价值,希望进一步完善,做好探索提升,争取再拿到国际职教论坛上作经验介绍。

(二)“普通到骨干”的成效

自2010年首届技师班成立以来,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逐步跨入新纪元,获得的成绩与经验逐步推广,遇到的教训不断改善。目前技师班已扩展到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模具制造等4个专业,为合作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储备:有学员被公司委以重任赴扬州管理分厂,有学员拿到双技师证入职即上任车间主管,有学员列入企业精英培养对象,前往意大利等国家地区接受高级别培训等等。

(三)“点到面”的提升

在技师培养的过程中,学院感到“点对点”合作对培养过程的全面性和稳定性还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学院目前力推开展以行业协会为桥梁的“企业联盟”为合作方式的“点到面”合作,实现“企校双制”上升为“校盟双制”,促进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稳定性。为此,在广州市模具协会的支持下,学院牵头成立模具联盟,整合行业的信息、资源,实现“共育共用”高技能人才,并在模具工业协会六届四次会员大会上宣布由学院牵头的广州市模具人才培养“校协企联盟”正式成立,为下一步技师培养奠定了“双制”基础。

(四)“零”的突破

广州市技师学院在技师培养过程中以企业为主导,通过多元整合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双导师制,加强过程管理,采取企业标准评价技师的系列改革实践,推动学院站在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前沿。目前,首届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技师班已有6名学生通过企业评价,取得技师职业资格,由此证明了技师学院培养技师是可行的、有效的。

(五)“多方”的赞同

技师培养取得的成就、付出的努力、汲取的经验为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同时也引起国内外职教专家、院校同行、行业企业等广泛认同与关注。在技师培养课题鉴定会上,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领导、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领导及车间师傅、技师班学生代表、企业高技能人才考评组组长、职教专家等则对“企校双制技师培养”价值的有效性、应用推广性加以肯定,并表示广州市技师学院的技师培养经验值得全国学习。

六、体会与思考

(一)技师的院校培养是前所未有的,又是势在必行的,技师培养是目前最高层次的技工教育,是技工的精英教育,这项教育培养应由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技师学院来承担。

(二)技师学院承担培养技师任务,只是意味着充当这项教育培养工作的主体,在整个教育培训过程起重要作用,并不是表明学生仅仅在技师学院的校园里成长为技师,恰恰相反,本研究主题正是技师学院如何与企业更紧密地合作,在企业的主导下完成培养任务。

车间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中职数控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明确提出,通过实施专业与岗位衔接,整合实训资源,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等方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过程中,通过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等是促进与区域产业对接,提升学校发展水平和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需要。

一、江苏省淮安市相关产业现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加工制造类企业在江苏省淮安市扎根发展,如江苏正兴建设机械有限公司、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淮安市胜杰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淮安仕泰隆电子模具产业园以及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有限公司等数百家大大小小的企业,他们都是集产品设计开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企业,都有着数控专业岗位的需求。

二、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的主要岗位及能力

数控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就业岗位依赖于企业对数控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主要从事一线的操作加工、机床设备维护、编程等工作,个别将成为技术员和管理人员。这些岗位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编程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些岗位中以操作加工和编程员为主,要求学生具备机械制图、车工工艺、数控编程、机械基础等课程的知识和数控加工、数控机床加工操作、数控加工应用和数控加工精度控制等方面能力,还要具备交际能力和协调能力等社会技能,同时还需具备安全管理、安全操作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

三、与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数控专业教学改革

(1)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通过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推行工学结合,可以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使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企业专家、行家可以通过参加教学活动,共同提高学生实训操作水平。

(2)构建与区域产业对接的实训课程体系。

中职数控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是决定学生和企业能否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通过课程开发团队根据规定的课程开发流程,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实际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最终确定实训内容。以校内实训车间为主,校外实训基地为辅,将数控技术专业实训车间的加工、试制产品或零件的加工程序、加工过程、工艺方案、工艺文件等,作为实训教学单元中的案例,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与实训内容全部来自企业现场。

(3)拓展校企合作的共赢渠道。

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校企共同制订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借助企业的技术设备资源,在订单企业开展专业课教学和轮岗实训,并针对各企业不同要求实施技能强化训练,缩短了学生在企业的磨合期,顺利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积极引导与激励教师主动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同时教师到企业实践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密切职业学校与企业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

与区域产业对接的中职数控专业岗位需要的是具有数控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区域岗位需求的调查、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更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车间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国家职业标准;真实工作过程;课程说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87-02

1说课思路

教育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到现代职教的先进理念,是新时期对职教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技能方面得到提升,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如何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是职业院校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它既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又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薄弱环节所在。通过说课,理解课程性质、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更加透彻,把专业核心课程的典型教学情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让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真正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从而使工学结合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使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按照课程设计的一般流程理顺说课思路,涵盖内容包括: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保障条件、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等。在说课设计过程始终关注一下热点:

1.1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高等教育所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积极探索如何实现从封闭的教学过程向开放的教学过程转化。 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专业课程非常必要,打破传统的缩减本科课程和教材内容作高职课程设置的教学模式。参照真实生产环境、按照真实生产过程,开发生产实训课程和教材,设置实训教学内容,在真实的生产车间进行实训教学,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1.2 课程与教材匹配要又快又好的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关键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开发适应高职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以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尽快掌握具备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职业技能,为进入职业领域作准备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应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使学习者获得某一领域内的若干职业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核心技能,使个人在选择职业时不至于受限制,且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同时为初次就业包括自谋职业,及就业后的培训提供充分的专业准备;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诸方面提供一个基础,以便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任何时侯都能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个人职业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1.3 课程设计“三接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接轨。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并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其次将劳动部门的职业标准融入我们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另外,将课程的设计与国际人才的标准接轨,也是我们不断探索与追求的一个目标。

2说课内容

2.1 课程定位

2.1.1 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研究通过调研典型企业、行业专家和已毕业到企业就业的学生,了解相关业务规格、能力目标及满意度,不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等方式,充分听取意见,以此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企业职业技能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经过这种方式制订出的教学计划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培养出的学生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2.1.2 职业岗位通过分析得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①数控机床装调:能胜任数控设备的生产、检测、装调等工作;②数控机床维护:能胜任数控设备的检修、维护及日常保养工作;③数控机床销售及售后服务:能胜任数控设备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

2.1.3 人才培养模式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以校企共建专业为人才培养实施途径,创新完善“三标耦合、三级递进、五个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以提高数控机床使用企业和数控机床生产企业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所需的数控机床机械装调、电气装调、联机调试、维修维护能力为核心;将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提炼、规整,再结合专业调研与本院实际情况、依据职业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职业能力“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根据各学习领域组合课程,编写课程教学标准,完成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标准、课程教学标准的“三标耦合”,实现教学内容的标准化、系列化。通过实施职业基础能力培养、职业专项能力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三级递进”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典型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专业课程、共建实训教学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教学课堂。

2.1.4 课程体系数维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属于职业专项课程,先修课程包括《数控原理与系统》、《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机床拆装测绘实训》等课程,后续课程有《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顶岗实习》等。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起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

2.2 教学内容与设计

2.2.1 教学设计理念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按照职业工作岗位,以“真设备、真项目、真要求”为基本要素,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同步,在真实的生产车间进行实训教学,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关注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养成;以校企共建为平台:上课教室为校企共建基地之车间;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育人,实现优势互补,体现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2.2 课程目标分析《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主要培养数维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2.2.2.1 专业能力:①掌握整机装配、调试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②能够根据用户技术参数要求正确配置系统;③能按工艺标准装配数控机床机械及电气连接线路;④能正确设置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参数;能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操作;⑤规范的使用工具和检具,自觉地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及环境保护的工作要求;⑥能进行机床精度检验及补偿,正确使用精度检测仪器;⑦能进行机床的机电联调并排除机械故障、电气故障;⑧熟悉机床检查验收流程。

2.2.2.2 方法能力:①抽象与逻辑思维:能有逻辑地解决问题。②信息判断与选择:能在众多信息中,判断并选择有效、有用信息。③学习的思想:随时学习,随时准备学习,并愿意深造提高。④系统认识:能对复杂问题,进行准确的信息处理、计划,并执行。

2.2.2.3 社会能力①身心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浓厚的工作兴趣,对工作和生活有追求,有继续努力的恒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社会规范性。②团队协作:能与人合作,能考虑团队成员的想法,不会一意孤行。③交流沟通:能较快与陌生人交流沟通,较好的亲和力。④表达说明:能用书面和口头形式,有条理地表达较复杂事物。

2.2.3 教学内容选取根据数维专业的岗位要求充分考虑课程的针对性适用性,以配置FANUC 0i数控系统的三坐标数控铣床为教学设计载体,选取《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内容分为四大教学情境:企业安全与文明生产、数控机床机械装配钳工、数控机床电装工、数控机床调试工,以便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2.2.2所述)。

2.2.4 教学内容规划教学内容规划如表1所示。

2.3 教学方法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都会经历“资讯(信息收集)计划(拟定方案)决策(制定方案)实施检查评估(总结分析提高)”六个阶段。在六步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指导教师起引导、答疑和示范指导作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使得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同时将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①咨讯: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准备相关教学资料、技术资料和网络资源,让学生明确任务:学什么?做什么?②计划:采用讲授、演示教学法,通过对学习任务分析,分组讨论,制定学习方案将各种不同方案比较、选取优秀方案。③决策:通过方案分析,推敲方案实施细节,由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决定最终实施的方案。④实施:采用演示、互动、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具体实施工作计划,完成工作任务,指导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互相帮助、共同提高。⑤检查:通过学生自我检查、同组学生相互检查、小组之间学生交换检查,指导教师教师最终检查验收,观察学生任务完成情况。⑥总结汇报:采用激励教学法,通过学生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及指导教师的总结讲评,肯定成绩,总结学习经念,改进学习中的不足,以期不断进步。通过对每个教学情境的精心组织、策划,按照六步教学法认真实施、总结,完全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4 教学保障条件

2.4.1 师资队伍《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由具有双师资格的高职教师和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念的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实施,达到理论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支撑实践技能的提高,实践技能验证理论的指导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4.2 实训基地《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地点是与学院有深度校企合作的数控设备生产企业的数控机床装调车间进行,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节学习,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本课程在生产车间实施教学已经进行三届,教学效果良好。

2.4.3 教材及参考资料

2.4.3.1 实训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实训器材和工具量具和以下技术资料:①数控机床装配(图纸、工艺、装配说明等)资料;②数控系统硬件连接说明书;③数控机床参数说明书;④数控机床维修说明书。

2.4.3.2 专业教研室为学生提供相关教材、专业课程网站及图书资料和实训报告册。①学院与数控设备生产企业、数控系统生产企业、数控设备使用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开发适合本课程的专业教材《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习指导书》;②相关学习书籍:《数控机床构造》、《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故障诊断》、《数控机床结构原理与应用》等;③院级精品课程网站的《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及相关专业网站。

2.5 考核方式①过程考核。分小组对学习效果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及安全操作等情况);每组集体讨论,完成项目学习心得体会并汇报,对项目给出定量评价。②结果考核。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对实训内容随机抽取项目进行实操和答辩。

3结论

《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是数维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说课设计,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4个转变,即:由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目的观转变为基础加有限职业技能教育目的观;由一次性教育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由做事教育观转变为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①进厂学习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学习效果很好。②学生的操作技能得以增强,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③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很快,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仲瑞敏.关于制约高职教育学生就业的因素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4,(1).

[4]张连绪.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