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清明节简单的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清明节简单的画范文1
关键词: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 课堂教学法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一.什么叫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
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是由图片教学法、视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三种基本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复合型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由本课题组团队开发而成,目前用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为例,教学内容由民俗、民族民间艺术、民间文学三大板块组成。这些教学内容都需要运用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如民俗中的民居建筑,如果没有具体的徽州民居、吊脚楼、土楼的图片,那么要分析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就无从入手;民族民间艺术中的苗绣、木版年画、蜡染等比较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文化事项目前都与人们的生活比较远,尤其90后的学生们更知之甚少,只有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各种视频来引导学生认知、理解并且喜欢上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然而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即产业创意策划能力,案例分析尤为重要。案例分析有几种,一种是真实存在的正在进行中的项目;第二种是别人已经做过的策划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第三种是虚拟项目,也就是尚未有人涉及的项目,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二.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的优势
首先,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丰富的图片可以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使学生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文化类课程包罗万象,具体文化事项千姿百态,如果课堂上不能展示尽可能多的图片,那么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抽象的名词和概念,无法真正认识文化的具体形态,更不用谈分析和运用了。如年画,虽然学生都知道这个东西,但因为生活中真正接触的很少,所以并不能说出相关的知识,了解木版年画学生几乎没有。那么大量的图片甚至实物展示就显得非常必要,学生在惊讶木版年画的美丽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对年画的兴趣,并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分析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时,就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良好。
其次,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可以简化教学内容,使其浅显易懂。文化类课程本身比较抽象,而且内容驳杂,课堂教学难度不小。如中国传统节日,从理论角度来看,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的根源是农耕文明,产生的内动力是原始崇拜。然而当今中国已迈入工业文明、商业文明时代,学生光理解农耕文明就很麻烦。农耕文明不是耕牛、农田、篱笆、狗这些表象的东西,而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积淀而成的农民的生活、思想、精神。因此,学生会简单地认为过年是因为要赶走年兽、七夕节源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当学生看到牛郎星、织女星的图片,端午节五毒饼上的五种动物的图片,再根据学过的原始崇拜的知识,就会明白七夕节源于自然崇拜、端午节是为了辟邪。
再次,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潜在的,有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出来的。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能够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素材,学生们可以讨论、体验,并且往往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清明节这个教学内容中,一个“代客扫墓”的视频就引发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代客扫墓不可取,因为孝是中国传统美德,清明节不扫墓就不是合格的中国人;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再加上清明节出行交通拥堵,如果条件不允许,请人扫墓也是对祖先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还有小部分学生则大胆认为这是件好事,因为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个好的商业机会。当然,教师最后要引导学生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弘扬,但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讨论却引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运用的原则
1.代表性。图片、视频、案例的选择应该注重是否具有代表性。现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而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时间都有限,只能把最具代表性的图片、视频放在课堂上展示。比如木版年画,主要以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为代表,而且具体到年画图片,又以门神画最具代表性,年画人物以秦琼、敬德、钟馗等为最普遍,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年画的功能是为了避邪这个教学内容的。再比如苗绣,苗族分支多,各分支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此苗绣的特点会体现出所属分支的特点。湘西苗族与汉人杂居,所以苗绣与湘绣有相似之处,比较淡雅、秀丽;而贵州黔东南苗族,因为地处僻境,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持得更好,苗绣的图案和特点与汉族刺绣差别很大。尤其是苗龙与汉龙,风格、特征、文化表现都截然不同。那么图片选择就可以黔东南苗绣为代表。
2.关键性。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信息量太大、内容太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混淆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因此,要选择关键性的图片、视频和案例。如徽州民居和吊脚楼,都有美人靠。美人靠,顾名思义,就是供家中女子休憩的地方。可不同的是,徽州民居美人靠是面朝院内,女子通过美人靠只能看到院内进出的人,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吊脚楼美人靠面朝院外的广阔自然世界。这就是文化不同的表现。徽州商人被称为儒商,信奉儒家思想,因此民居建筑中处处体现儒家文化,美人靠就是例子。而吊脚楼居住的是苗族等少数民族,民风开放,无拘无束,所有同为美人靠,生活其中的女子感受不同,体现的文化也截然相反。那么在讲徽州民居时,选择美人靠这个关键图片来说明其儒家文化内涵,不失为一个的切入口。
3.启发性。图片、视频、案例的选择和运用,最终都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图片的展示、视频的播放和案例分析都要伴随问题而进行,不能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图片展示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图片供学生对比分析,视频播放之前就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而不是像在影院一样轻松、随意。案例分析最好是分为几个步骤,一开始只要抛出问题就好,学生讨论、分析过后,或者进行不下去了,再给予一些提示和线索,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分析,最后才把案例分析进行小结。如深圳大芬油画村是我国文化产业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那么一开始只向学生介绍,大芬油画村的基本情况,比如成立、制作、出口、年产值等,引导学生讨论其营销模式,学生一般能够说出利,却说不出弊。那么再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弊病,其核心在于缺乏文化创意,而只能一味临摹,批量复制。如果不锐意改革,最终将昙花一现。
4.开放性。知识性的图片、视频和案例在课堂上运用不宜过多,因为这些不能延伸、拓展,无法训练学生的能力。比如年画,如果展示图片,然后告诉学生这些年画属于哪个地区的,那这个知识就没有意义。学生不知道也无所谓。而把不同风格的年画放在一起,让学生根据其地域风格来辨别,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审美感受,喜欢或者不喜欢某幅年画及其原因,这个设计就具有开放性了,学生可以五花八门说出不同的答案,每一种答案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也都是学生分析的结果。
目前,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发成果,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反响很好。本课题尚在研究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在别的专业、学科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评价体系与案例研究课题组.课堂教学技能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周全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分组教学模式初探[J].天中学刊,2010(4).
[3]陈兵.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0(4).
清明节简单的画范文2
关键词:风俗画;现实主义;朴实;独特性
风俗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绘画形式,具有画风朴实自然,内容亲切感人,形象鲜明生动,生活气息浓厚的艺术特点。风俗绘画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时代的、民族的与地域的生活百态。这为了解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与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切实可信的资料。正是由于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于民间的艺术土壤之中,因此与大众的精神生活和审美需求格外的贴近。
何为风俗?中外美术史上都对其有阐释。《汉书・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故谓之俗。”《中国美术词典》:“风俗画,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如辽阳,河北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风俗画(genre painting)的定义是:“自日常生活取材,一般用写实手法描绘普通人工作或娱乐的图画。风俗画的主题几乎一成不变的是日常生活的习见情景,它排除想象的因素的理想的事物,而把注意力集中于对类型,服饰和背景的机敏的观察。”到19世纪下半叶,批评家J伯克哈德出版《荷兰的风俗画》一书,风俗画最终才成为一个绘画门类。
从以上对风俗画的解释中可以看出,风俗画应该属于人物画的范畴,简单的可以理解为:“风俗画就是描绘社会风俗为题材的人物画”。优秀的风俗画宛如心灵的一面镜子,能够晶莹明澈的反应出时代的风采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夏尔丹与张择端的风俗绘画艺术所共有的杰出代表性及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这正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通过对他们的绘画艺术魅力与价值等特点的探询,试图来加深对风俗绘画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1 张择端与夏尔丹风俗绘画的艺术特点
18世纪的法国正处在大革命的准备时期,资产阶级为了向本阶级和广大平民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发起了启蒙运动。夏尔丹出生在一个“第三等级”的中级资产阶级家庭,所以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始于五代而盛于两宋。五代两宋时期由于“百年无事”的安定局面,经济的迅速繁荣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反映城市经济发展与市井小民生活的绘画题材大量出现,这也是北宋绘画发展中值得注意的现象。
(1)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富有真实的生活气息。现实主义要求描绘真实的人物,包括人物的形象、表情心理、衣着等都要求现实的真实性,真实的生活内容,以及人物生活可依存的环境。
夏尔丹的艺术是真实的,他主张美的客观存在,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他从不画没有见过的东西。夏尔丹作品的真实体现在情感的真实和刻画的真实两方面,夏尔丹认为:“作画虽然需要颜料,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情感”。因此画面中那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在刻画上,法国美术史家皮埃尔・弗朗卡斯泰尔在他的《法国绘画史》中指出:“喜欢物质,喜欢物质的重量感和实体性的夏尔丹,赋予物质以肉体和肉感。那只占据整个画面的带龙头的水桶,不仅使我们感觉到它的重量、光泽、手工捶打得坑坑洼洼的表面,以及庞大的体积,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俨然就是一幅充分表现个性的肖像”。画中描绘的对象虽然是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器物,但使人感觉十分的耐看,它们蕴藏着一种真实的美。
宋代的绘画风格是一种“无我之境”,比较注重物象的真实,侧重于对客观对象真实的、生动的再现,“写其真,得其神”是衡量作品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标准。宋代绘画深受理学思潮的影响,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受时代艺术思想观念的影响,张择端在创作《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就以描绘现实的生活题材为准则,其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风貌。例如《清明上河图》中对虹桥一段的描写,就极为的真实,虹桥下河面狭窄,水流湍急,船工们为使船安全过桥而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投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场面十分的紧张;桥上的行人也情不自禁的为之呼号,指点提醒,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与此同时,在路窄人密的桥上,骑马和坐轿的官宦迎面而来,互不相让的吆喝争道,还有桥头负重受惊的驴子等种种紧张情景的刻画,构成全卷的同时,也真实的再现了北宋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状态。
(2)主要描绘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普通平民总是占绝大多数,他们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夏尔丹出生于第三等级家庭,下层人民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没有贵族的游乐,没有神话的场面,没有娇媚的名媛和裸女,没有浮华做作的气息,主要反映的是这个时代的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具有更加朴实,更加单纯的特点。如《洗衣妇》(约1733)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一幅出色的代表作品,画中不加粉饰的描绘了一个塞纳河左岸中产阶级的家庭。在一间杂乱而阴暗的屋子里,散发着潮湿的空气,母亲正在忙忙碌碌的洗衣服,小孩子坐在小板凳上认真的吹着肥皂泡,一只猫安静地卧在一边。背景上,门开的地方可以看见另一位洗衣妇的背影,她正在晾晒刚刚洗过的衣服。这样的场面在过去法国的艺术中是很少见的,夏尔丹在他的风俗画里清楚的体现出了他的民主思想,他认为“美”正是在这些朴素的人民身上,第三等级里的中下层人民不仅外形美,心灵更美,他们有着高尚的道德力量,有着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的好习惯。除了《洗衣妇》,《市场归来》、《厨娘》、《女教师》、《勤劳的母亲》等,都鲜明的展现了普通平民的生活状态,画面中浓浓的诗意,永久的散发着动人心魄的魅力。
宋代描写市民生活的画家还有很多,诸如朱锐的《盘车图》,苏汉臣的《婴戏图》,王居正的《纺车图》,李嵩的《货郎图》等,但相比之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是代表了宋代风俗绘画的最高水平。画中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河沿岸及东门角里市区清明节的风貌。驮着柴米的毛驴队、搬运粮米的脚夫、拖着沉重步子的纤夫、兜揽生意的小贩、穿行在人马中的车辆,以及数不胜数的各种手工业生产、运输、贸易、行旅、游览活动的小画面,都体现了北宋末年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当然图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广大市民阶级及其活动,他们成为画面的主人公,这较好的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画家对世俗生活敏锐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使人有置身其间的真切感受。古朴的历史风尘扑面而来,感受到一种内在的情感的冲击力。
(3)强调描绘生活的独特性。两位画家所创作的风俗画不同于一般的现实主义绘画,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特别强调描绘生活的独特性。独特的生活内容固然是真实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真实都有它的独特性。
夏尔丹的画中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也没有复杂的构图和强烈的色彩,他的风俗画题材大都表现富有诗意的日常生活情景。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场景,但在当时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却具有了鲜明的独特性。夏尔丹的独特性还体现在构图上,他作品中的人物都不是很多,且构图形式鲜明。以风俗画《餐前祷告》为例,作品表现得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厨房内,圆形的餐桌旁两个准备用餐的孩子和一个女人正在餐桌上摆放餐具和食物。三个人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看上去非常的宁静和谐,其中母亲头部的方向转向背祷文的孩子,这样就强化了构图的力量感和完整化,后面的背景通过深褐色到黑色产生纵深感,画面构图简洁完整、节奏明晰。平凡的构图形式中蕴含着夏尔丹对于普通人民生活的热爱和歌颂,并宣扬家庭和睦、道德和责任感。画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虽在今天的欧洲已经不存在了,但它作为过去历史的一部分,与今天的法国已经紧密相连,这提示着法国人的历史记忆。
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也同样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画面中所描绘的中国北宋年间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欢乐气氛,依旧是现今中国人民所独有的。此外,张择端的另一宏伟巨作《清明上河图》也体现出了鲜明的独特性,以《清明上河图》中多处出现的扇子、草帽和竹笠为例,画中出现的扇子种类有方扇、羽扇、团扇而无折扇,折扇是朝鲜国的使臣带到中国,当时北宋在民间还为流行。草帽和竹笠也多次出现,戴着这些草帽和竹笠的人,有骑马、骑驴的官员、士绅,又在桥上看水的闲人,有拉纤的劳工等。时至今日,扇子、草帽和竹笠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是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所独有的。
2 风俗绘画的价值及其对“我”的绘画创作的启发
(1)绘画由宗教到世俗,从宫廷走向民间。长期以来,宗教都是靠艺术来宣扬教义,塑造形象,艺术也利用宗教的广泛性、普遍性及其经济支持实现自身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促使着社会结构有所调整,上层与下层人的交流更加密切。不论是宋代,还是18世纪的法国,画家都较多的拥有了自由的创作空间,绘画已经不是只有贵族才能消费的起的奢侈品,大众的审美口味开始引导着画家们的创作方向。而风俗画的兴盛与发展也促使绘画从宗教转向世俗,从宫廷走向民间,绘画更加的平民化、大众化了。
(2)世俗审美观念的转变。从张择端与夏尔丹的风俗绘画作品之中,我们感受到了画家对于世俗生活的深入了解和细心体会。画家虽处于主流文化之中,却善于从底层文化中汲取艺术的养分,启发创作思路,于生活中提炼出一种通俗易懂的绘画艺术语言来表达情感。从另一方面来看,也表明了画家取材世俗之中,却超越世俗之上,这有助于侵润自己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因此,他们的风俗画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特色,对于世俗习惯的审美风尚具有重要启示作用。这样的艺术态度与观念是值得我们当代的艺术家们思考和学习的。
(3)风俗画在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风俗画在当代中国美术中依然有它的独特艺术价值。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城市化、单一化,精神生活出现普遍的空虚。因此,对于生活在时尚、华丽而冷漠的现代都市人而言,朴实、自然、温情的风俗画,抚慰心灵的作用就会日益的突出。
正是源于这样的想法,我认为作为一位艺术工作者,我们应该向夏尔丹与张择端两位画家学习,积极的从现实社会中汲取有益于自身艺术发展的养分,积极去描绘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审美理想。为未来记录下今天,为工业化社会留下一些纯真的自然记忆,为华丽时尚的都市留下一些朴素的美感,为冷漠的现实生活留下一些温馨的情愫。
参考文献:
[1] 张安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2] 关于夏尔丹与弗拉戈纳尔的风俗画[J].世界美术,1992(4).
[3] 孙凤文.中国传世名画[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
[4]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清明节简单的画范文3
关键词:名城临海;地域文化;品德课堂 小学中高学段的国家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属于综合性课程,其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注重联系当地生活实际。《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地域文化,如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地域文化资源取材于本地,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教材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发觉、保护、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必将极大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能让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获得生动、多样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本人现就地域文化资源与小学品德学科的整合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利用临海地域文化资源充实小学品德课堂
临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发达,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大批珍贵文物,著名的有:江南古城、巾山塔群、东湖公园、桃渚戚继光抗倭古城、郑虔墓等,其州府城墙和桃渚古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家乡的人文景观、历史沧桑已是耳濡目染,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必将让临海地域文化资源在品德课堂中焕发奇光异彩。
1.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
临海古城之所以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称,除了这一雄伟壮观的古城墙,还因为许许多多优越的自然名胜和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次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在教材建设上留下了许多可以自主开发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通过学生或教师的活动来达到开发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通过前置性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填补教材中的“空白”,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加有实效性。如教学《我们的家乡》一课时,以了解“江南八达岭,巍巍临海城”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通过调查、走访、查阅书籍、上网阅读等途径,了解到古城的桩桩件件,都凝聚着历史的记忆。那土砖辉泥和水土朽木,都显示着古城的特征,还蕴藏着无数的历史故事。课堂上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快板、播放视频、歌唱表演、绘画比赛等活动把相关的内容表现出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接受了家乡文化的熏陶,对生我养我的家乡产生了更深的感情。
2.饱览家乡名胜,陶冶自然性情
临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人文荟萃,底蕴深厚。这里民风淳朴,耕读传家;这里绿树掩衬,风光清幽;这里是美丽的土地,有被誉为“江南长城”的台州府城墙,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紫阳古街,有被称为“春夏游乐之冠”的东湖公园、巾山塔群等风景区。在教学《我来做个小导游》时,著名教师郁明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其中有个环节:“看看我的家乡景”:
(1)过渡。同学们,刚才的方言游戏,让我们领略了各地不同的特色。其实除了方言,每个地方的景色也是各不相同的。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自己家乡的资料、图片,谁愿意先来做个简单的介绍?
(2)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家乡都很美?是不是都想迫不及待地介绍给大家?那好,我们给小组里的同学介绍一下吧!
(3)生介绍家乡的美景。(小组互动、场上场下互动)
(4)反馈。刚才你给同学介绍了美景,他们有什么评价吗?
(5)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美丽景色是那么令我们神往,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这一部分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搜集临海名胜古迹的图片和相关的书籍、音乐等。准备的过程是一次爱家乡教育的契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科书内容向社会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周边环境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研究丰富物产,激发朴素乡情
临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江南鱼米桔果之乡,柑橘、茶叶、蔬菜、杨梅、草莓等已成为临海效益农业的支柱,境内还有全国著名的西兰花生产基地。无核蜜桔和优质茶叶,屡获殊荣,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在《家乡的特产知多少》一课中,我将这些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家乡特产请进课堂,通过学生说一说、看一看,尝一尝,体会到家乡特产的与众不同,在同伴、老师的赞美声中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挖掘临海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小学品德课外实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开发地域文化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整理文化并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而且要着眼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和社会性发展,要重视课堂以外广阔的实践活动空间。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优势,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社会,通过课后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道德,通过课前调查和课程学习,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
1.体验民风民俗,感悟淳朴浓厚的乡情
临海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如元宵节(正月十四)看花灯,家家户户吃糟羹,吃罢糟羹吃甜羹;中秋节(八月十六)家家吃“糕喃”,糖霜饼;端午节裹粽子、吃粽子;清明节,每个家庭都会扶老携幼扫墓祭祖,缅怀先人……这些贴近生活的传统节日活动,学生兴致盎然,以此作为学生课外实践,不但独具特色,而且效果明显。如在浙教版六上《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课后延伸可引导学生亲临现场,发现他们对节日食品特别感兴趣,于是发动学生“认购”一种节日食品,收集这种食品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并举办家乡传统节日食品“品尝”会。活动中,学生有的用照片介绍,有的用实物介绍,内容异常丰富:从食品的色香味形、制作方法和原料,到吃该食品的含义等,使大家都获益匪浅。我们也可以借助学校创建“节日大观园”红领巾小事业阵地,引导学生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各民族传统节日进行专题研究,例如,春节里开展“欢乐和谐中国年”习俗大搜索,“春节对联”书写大赛,贴门联等。清明节到时,开展“忆先烈事迹,明荣辱新观”主题班会,踏青远足活动;重阳节开展“学一技表孝心”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一方面,感受节日的喜庆,增加对风土人情的了解;另一方面,在民族悠久历史、优秀传统和崇高精神的滋养下,不断获得探寻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成果,逐渐懂得合作、尊重、谦让、感恩、珍爱的意义。
2.收集民间掌故,积累丰富有趣的百科知识
民间掌故指的是民间流传的优美传说、人物事迹、制度改革等。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临海地方文献、博物馆等地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记者采访队”采访临海的老人,了解本地的民间故事。从老人妙语如珠的话语中,学生收集到层出不穷、妙趣横生、跌宕起伏的故事传说,有紫阳内丹《悟真篇》、尉迟恭冒雪筑州城、金满大闹台州府、台州式硬气……这项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净化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明白了是非黑白,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但锻炼了学生搜寻资料,与人沟通交流、耐心倾听等各种能力,而且让他们感悟到本地独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情怀。
3.了解桑梓才俊,激发崇敬先辈的情怀
临海,这方热土,物华天宝,民风淳朴,虽地僻东南弹丸之地,然常异才突起,群贤多能立光明俊伟事业以惊动人世,他们为祖国的历史增光添色,为民族的文化事业发展谱写了可歌可颂的篇章。古代有王士性、谢深甫(宰相)、谢道清(理宗皇后)、紫阳真人、秦鸣雷(殿试第一名),现代有“名满东南的光复旧勋”王文庆,“报国拼此身”的杨哲商,“只尽我心完我责”的杨镇毅,“留得清名举世知”的陆翰文,“第一人”的屈映光等革命人物,当代有朱洗(东湖旁边雕像)、冯德培……这些可敬的临海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给家乡增添了光彩,永远是临海史册上的骄傲。如实践案例:追寻乡贤足迹,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了不起,家乡人》时,课前教师让学生回家走访老人,到临海图书馆调查临海古代历史上的名人。果然,在课堂上有几位学生说出了唐郑虔,还知道他的诗、书、画被唐玄宗誉为“郑虔三绝”,在临海设馆广授门徒,遂成台州文教始祖。教师又引述了一些资料,唐代古祠――郑广文纪念馆,又名郑广文祠,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临海市区北固山南麓,背依著名的江南长城――台州府城墙。未曾想到,几位学生利用双休日在家长陪同下,亲自游郑广文纪念馆,还带回了几张照片。看来这一节课激起了学生探寻家乡历史名人的热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崇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临海地域文化,积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家乡资源,我们的小学品德学科定能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陈广建,叶维军.历史文化名城:临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清明节简单的画范文4
【关键词】本土民俗文化 幼儿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39-01
一、实施本土民俗文化教育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提出:我们必须在学前教育中,渗透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活动让民族情结扎根于儿童的心田。民俗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脚印,是我们民族的精华,是传承文化中最贴近现实生活与身心的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家乡――福建霞浦,被誉为“海滨邹鲁”、“中国海带之乡”、“中国滩涂摄影胜地”,有着1730多年的悠久历史,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出了鲜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特有的的饮食文化、风土人情、节日习俗、工艺美术等等,构成了一个别具风情的霞浦,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对于幼儿来说,本土的民俗文化也伴随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因此,将本土的民俗文化纳入或融入幼儿园的课程,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合理渗透民俗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内容,更可以加深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我们在落实《纲要》、《指南》精神的同时,选择了《霞浦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尝试将本土民俗文化引入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让民间的、传统的活动真正走入幼儿的生活,让乡土乡情,浸润幼儿纯真的心灵。
二、本土民俗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1.依据《纲要》、《指南》选择教育内容
开展幼儿本土民俗文化教育要依据时代的要求、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指南》的幼儿培养目标而进行选择。霞浦本土民俗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有些民俗文化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良莠不齐,选择和确定教育内容就成为了首要的工作。我们以弘扬本土文化与培育民族精神为主线,从本园实际出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教师的经验以及周边资源等来选择课程内容。我们通过查找资料文献,走访民间艺人,发放亲子问卷等形式,研究霞浦特有的历史名人、节日风俗、特色饮食、工艺美术,充分挖掘了家、园、社会中的教育资源。搜集出了“霞浦剪纸”、“糖塔艺术”、“竹编工艺”、“方言童谣”、“地方小吃”等这些可用于幼儿园教学的相关内容,并不断开发更多的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易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优秀的、精粹的民俗文化教育内容。再将这些内容经过整理和加工,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形成园本化的课程,使其以更规范化和高效化的形式应用与幼儿园的教学中。
2.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形成课程框架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在本土民俗文化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就应该建立起具有层次性的课程框架,体现出知识体系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差异,使之更富有操作性。
小班阶段的幼儿,感知觉逐渐完善,已掌握了一定的口语,喜欢听儿歌、故事,能安静地听懂别人的讲述,喜欢用语言、动作与人交往。我们选择了“地方小吃”及“民间童谣”作为教学内容,以语言领域教学为主,挑选浅显易懂、幼儿兴趣的素材,激发幼儿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初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阶段的幼儿,理解力增强,喜欢探究发现,社会性能力明显提高,能够运用社会行为规范并初步评价自我。因此,我们选择了“历史名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社会领域教学为主,以游戏活动为依托,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起规则意识,学会积极友好地与人相处。
大班阶段的幼儿,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小肌肉发展迅速,能够掌握多种技能,且比较协调,会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较复杂的创造。我们选择“民间工艺美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幼儿掌握简单的民间美术技能,尝试运用各种民间美术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想象,体验创造与表现的快乐。
三、本土民俗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1.以教学活动为基本点,构建本土民俗文化教育课程
我们将民俗文化教育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课程中渗透本土民俗文化教育,既依托体验教育理念,又贯穿于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体现了对幼儿成长规律的尊重,对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补充和诠释。经过梳理,我们确定了三大主题作为教学的主线:
“舌尖上的霞浦”――特色饮食。霞浦美味小吃,多种多样,汤圆、煎包、扁食、米粉……不一而足。我们将传统节日与美食相结合: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清明@、端午节的枕头粽等,结合地方童谣,对幼儿渗透艺术、语言教育。让幼儿说小吃、唱小吃、做小吃、评选美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其感受民俗文化别样的韵味。
“足尖上的霞浦”――历史名胜。霞浦风光,杨家溪、大京城堡、外浒沙滩,令人神往。家园协作,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让幼儿用相机、画笔,描绘心中的霞浦风光,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同时,设置教育情境,让幼儿在自主的创意游戏活动中,开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或演、或唱、或讲、或做、或画。
“指尖上的霞浦”――民间技艺。霞浦民间手工艺,糖塔、根雕、剪纸、竹编、畲族刺绣,无一不是手上功夫的展示。我们通过让幼儿参与民间美术创作,让幼儿运用灵动的指尖,对艺术形象进行夸张、稚拙的表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的独特性,使他们在感受、创作的过程中,体验民俗文化特殊的美。
2.以环境渲染为切入点,对幼儿进行本土民俗文化的熏陶
清明节简单的画范文5
一、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使用。全册教材共有课文23篇,其中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7篇。共设计为八个专题,依次为:童年往事、古典名著之旅、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家国情怀、描写人物、思维的火花、异域风情、幽默和风趣。这些课文从精读到略读,按两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8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词语表统一安排在全册书的末尾,以每课一组的形式呈现。生字表1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2是要求会写的字,18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是在前九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增加了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相应的文章选录,也增加了语文要素培养的文章选录,加强
对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200个,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会读写180个左右的词语,一部分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要求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临帖,要求坐的姿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领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能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4.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会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学习写观后感,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尝试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能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学会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学会通过漫画鉴赏,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听程度合适的讲话和广播,能抓住主要内容。能辨别别人说话中内容和语句上的正误。能抓住主要内容复述一件事。讨论问题时能大胆发表意见,讲清自己的意思,说话有礼貌。
6.初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憎恨剥削制度,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初步培养热爱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感受语言的幽默风趣。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先学后教的理念。
2.本学期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阅读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补缺补差工作。
五、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6)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继续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7)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习惯。
(8)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9)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10)培养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80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2)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
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并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
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另附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课时
时间
第1周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
6
2.10--2.14
第2周
第1课—第2课
6
2.17--2.21
第3周
第3课—第4课口语交际·习作
6
2.24--2.28
第4周
语文园地第5课
5
3.2--3.6
第5周
第6课—第8课 口语交际
5
3.9--3.13
第6周
习作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6
3.16--3.20
第7周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5
3.23--3.27
第8周
第9课--第11课
6
3.30--4.3(清明节)
第9周
第12课 习作·语文园地
5
4.6--4.10
第10周
第13课--第14课习作例文
5
4.13--4.17
第11周
习作 第15课
3
4.20--4.24
第12周
第16课--第17课习作
5
4.27--4.30
第13周
语文园地 第18课
5
5.4--5.8
第14周
第19课--第20课 口语交际
4
5.11--5.15
第15周
习作·语文园地
5
5.18--5.22
第16周
第21课--第23课
6
5.25--5.29
第17周
口语交际 习作·语文园地
4
6.1--6.5(儿童节)
第18周
综合复习(一)
6
6.8--6.12
第19周
综合复习(二)
6
6.15--6.19
第20周
综合复习(三)
6
6.22--6.26
第21周
期末检测
清明节简单的画范文6
关键词:挖掘教材;初中语文;语文素养;能力水平
初中语文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其开设的目的并不是单单的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同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展现语文的魅力,以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多样化教学,提高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然而,如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就需要我们这些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1.搭建演讲平台,锻炼表达能力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好像走进了一个怪圈,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看重表达能力的高低,大部分人都认为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表达能力”根本不用教,所以,这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出现了“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看法、不能良好的与人交流的现象。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有意识地搭建演讲平台,鼓励学生开口说,进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例如,我们组织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演讲主题,自主组织语言进行演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活动初期,教师可以选择给定学生演讲主题,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少学生的盲目性,提高演讲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演讲活动可以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题,比如,清明节、劳动节、亲情、感恩、生命等等主题,当然也可以是记事式的,如,一件小事、那一瞬间等等;而且还可以是观后感和读后感等等。题材不限、字数不限,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说就可以。万事开头难,只要学生肯开口,我们就能保证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2.借助阅读鉴赏,培养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实际上,我们注重学生的阅读有着一个最直接、最纯粹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积累写作素材,从而给自己的写作增加亮点。但在此过程中,阅读文本的价值并没有得以全面的展示,蕴含在文本中的情感思想也没有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阅读的价值,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为了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并用心去感受作者笔下的“温晴”,进而欣赏文本中的三幅冬景图,即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秀美的山景以及济南冬天的水。让学生在有目的的阅读欣赏中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祖国的大好山河,最终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多样化教学,培养语文能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21世纪的人才所要考查的不再是简单的“分数”,更多情况下看的是学生的能力。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价值,要让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贯彻落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展现语文课堂的价值,以促使学生的能力水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1.实施先学后教模式,锻炼自主能力
先学后教模式是相对于传统课堂中的先教后学模式而言的,它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确保该模式的高效进行,首先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领会到该模式的核心思想,进而确保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考虑到学生接触文言文也有一段时间了,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先学后教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自主结合教材注释对文本进行翻译,并将不能顺利翻译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勾画出来,比如,“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字;“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的“假”字等等。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自主学习中,指导学生对一些句子进行理解;接着,我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较多的地方进行有目的性的讲解,以确保语文课堂在实现高效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发挥语文的价值。
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目前,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缺乏问题意识,致使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传授,严重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逐渐确保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几个问题,如,(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思考,文本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区别?(2)在文本开始就明确的交待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这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园林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文本中的重点内容,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然,除上述几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更多、更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从语文素养和能力水平方面来展现语文的魅力,以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进生.如何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J].语文天地,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