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德沦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德沦丧范文1
一、引言
《夜色温柔》(1934)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4—1940)继《人间天堂》(1920)和《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之后的又一力作。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等同被誉为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同时也享有美国“爵士时代桂冠诗人”的美誉。由于自身生活经历的原因,“美国梦”的幻灭是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主要主题之一,因而他的小说多数包含浓厚的悲剧色彩。《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花费近10年的时间艰难完成,并带有较强的自传性质。他曾经指出这是一部“关于溃败的小说”,讲述了来自美国中西部的年轻有为的心理医生迪克?戴弗的迎娶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富家小姐尼科尔?沃伦后进入上流社会,逐渐迷失自我,陷入精神困境和道德危机,最后被上流社会抛弃,选择了自我放逐的故事。小说中处处弥漫着资产阶级对金钱的崇拜与追求,以及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的自私,冷漠,不忠与暴力。主人公迪克,原本是一个善良,正直,有远大抱负的心理医生,他所崇尚的是“善良的本能,荣誉,礼貌以及勇气”(菲茨杰拉德207),然而在金钱的腐蚀下,在看透了整个社会世态炎凉,残酷无情的本质后,他放弃了事业上的追求,他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逐渐丧失。在《夜色温柔》中,他“以一个年轻有为的美国医生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大资产阶级的自私,虚伪与道德”。美国学者弥尔顿?斯特恩认为《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最出色的一本书,“它涉及的范围如此之广,以使《了不起的盖茨比》显得渺小和简单……”。笔者本人也认为它不失为一部出色的作品。此处,笔者仅就《夜色温柔》中主要人物迪克?戴弗和他的妻子尼科尔?沃伦二人在生活的熏染下如何迷失情感道德,背离伦理身份,破坏伦理秩序加以研究。
二、迪克—从青年才俊到堕落医生
《夜色温柔》中迪克起先是个非常有理想抱负的心理医生,他于1914年获得牛津大学罗兹奖学金,并且在约翰?霍普斯金大学拿到学位。1916年他设法来到苏黎世,希望能在精神病理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之后他参加了一支精神病医疗队,并写完了他在精神病理学研究方面的简明教材。1917年之前的那些岁月是他人生中最春风得意的日子,他被称为“幸运迪克”(114)。他曾立志要“做个称职的心理学家—也许要做世界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132)。在生活中,他也是开朗、乐观、善良、“他那时常常想,自己要做个善良的好人,要做个勇敢聪明的人……”(134)。照理说,这样一个青年才俊应该会是在事业上前途无量,在生活中幸福快乐,然而这一切都因为他遇上并且爱上漂亮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富家小姐尼科尔·沃伦而发生改变。
尼科尔出身于富贵家庭,她的家族是资产阶级富人的代表,因此她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她的亲生父亲与她,使她患有精神分裂症,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她爱上了迪克医生,并向他表达了爱意。迪克是善良的,他对漂亮的尼科尔的遭遇充满了同情,渐渐由怜生爱,他想用真诚的爱来拯救尼科尔,恢复她的身心健康。于是在成为伟大的精神病专家和与尼科尔相爱结婚之间,在事业与爱情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婚后他承担了照顾尼科尔的责任,为她创造一个温暖的世界。他将全部的精力都花在照顾有病的妻子身上,自己的事业逐渐荒疏,医术也毫无进展。尼科尔在迪克的悉心照料下逐渐康复,然而迪克却在长达10年的婚姻生活中身心疲惫,不堪重负。他努力去适应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尽量去迎合周围那些道貌岸然、自私冷酷的有钱人,以致变得迷失自我,极为困惑。他知道妻子的家人只是利用他来治疗尼科尔,只把他当作免费的家庭医生,更令他伤心的是康复的妻子竟然背叛他与他们共同的朋友汤米?巴尔邦有苟且之事,最后还与迪克离婚,嫁给了汤米。处在这样的境地中,迪克的生活与情感陷入了崩溃边缘,他想摆脱这种没有自我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但却无能为力,于是他选择了自甘堕落。
一个人的命运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迪克之所以从被上流社会诱惑到进入上流社会,再到被上流社会抛弃,除了有外部因素,即自私冷酷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形形的人打碎了他的梦,还有他自身人格上的缺陷。他一味地把自己的温情善良奉献给那个圈子里的人,却不能根据自身的利益来判断事物,做出选择。在与尼科尔的婚姻中,他想保持自己的自信与自尊,却仍然享受着尼科尔家族的财富给自己带来的舒适生活。他自己也深刻地认识到,童年时“他望着自己的父亲贫穷的教区苦苦奋斗,心中便摈弃了他那种甘愿不追求物质的职业,并且积蓄起对金钱的欲望”(204),他更像是一件被有钱人收买的商品。因此在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中,他的伦理身份发生了背离,他与尼科尔之间的伦理关系也发生了错乱。他对尼科尔小心翼翼,呵护备至,并且忠心不二,却忽视了自己作为一个丈夫也是需要被爱,被尊重。小说中也指出“他想显得勇敢,想表现出善意,在这一切之上,他想受到热爱”(307)。他自始自终都是孤立无援,被包围在自私、虚伪、冷酷和暴力之中,地位得不到认同,梦想得不到实现,自我却不断地失去。
家庭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活的重要方面,夫妻关系无疑是诸多伦理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家庭是否健全,以及家庭成员是否幸福快乐。黑格尔指出:“婚姻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黑格尔,177)。可是在与尼科尔的婚姻中,他一直处于卑微的地位,起初像个尽职的保姆一样照顾尼科尔,帮助她康复。之后生活苦闷的他与罗斯玛丽产生爱情,但出于对妻子的忠心他并未跨出界线反而拒绝罗斯玛丽的爱。最后尼科尔要和他离婚,他也是成人之美,默默地离开。这一切都足以说明迪克作为丈夫的伦理身份没有得到实现。他本应该争取自己的利益和幸福,但是他却丧失了这种伦理意识。于是在巨大的失落和绝望中,他无力改变而选择了堕落:他在与罗斯玛丽再次重逢后与其发生了婚外情;他开始酗酒,与出租车司机打架;袭击警察,锒铛入狱;出狱后勾引自己所里的病人等。最后他带着幻灭的理想和一颗破碎的心将自己放逐在美国的一个边远小镇。
迪克?戴弗这个“无助的富于悲剧性的孩子式的人物”,被上流社会利用,成为其牺牲品,他的梦想全部破灭,再也无法东山再起,于是他用堕落来麻醉自己。原来他所崇尚的美好道德也被他抛之脑后。但他没有选择死亡,而是用逃离放逐的方式来了结余生,这种类似于俄狄浦斯王刺瞎双目自我放逐的自我惩罚的行为,让迪克?戴弗这一人物更具有悲剧色彩。
三、尼科尔—从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到重回上流社会的负心小姐
尼科尔从小没有母亲,是在“异质性”相伴的父权文化中浸泡长大的,深受侵蚀和压抑。在她未成年时,亲生父亲与她发生,给她带来了深深的人格损伤和心理伤害,使她患了精神分裂症。当这样一个弱小的深受伤害的女人出现在迪克的面前时,善良的迪克心生怜爱,肩负起照顾她,拯救她的使命。众所周知,家庭关系不仅是一种姻缘和血亲关系,更主要是一种伦理关系。家庭伦理因其具有自然的特性而被称为天伦,又因其社会的特性而被称为人伦,而爱则是维系家庭伦理的纽带,是家庭伦理的最高价值标准。尼科尔生活的家庭尽管富有,但却丝毫没有爱的存在。缺乏母爱的尼科尔与父亲发生,变得神志不清,但是迪克的出现和他的爱给了尼科尔希望。她享受着迪克的爱护和照顾,汲取迪克的生命力和精力,努力走出父亲的行为带给她的伤害和阴影,慢慢地康复了。但是她却渐渐从依赖迪克变成挑战迪克,再变成抛弃迪克。她完全康复的同时,迪克却被完全“榨干”了。尼科尔也从开始时柔弱的受害者的形象变成了冷酷无情的伤人者形象。
尼科尔的这番堕落有她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有她骨子里与生俱来的资产阶级的本性—贪婪、自私、唯利是图、忘恩负义的复苏。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小姐,在她的内心里毫无伦理道德可言,相反只有金钱才是王道的概念。是迪克放弃自己的事业追求,悉心照顾她,她才得以恢复正常,按照人之常情,就算迪克不是她的丈夫,而是一名普通的帮助自己的医生,她也应该心怀感恩。但她没有感激他,尊重他,爱他,而是理所当然地利用他,忽视他,甚至最后绝情地背叛他,抛弃他。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中,伦理是“主要指社会体系以及人与社会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被接受和认可的伦理秩序,以及在这种秩序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维护这种秩序的各种规范”。很显然,尼科尔与父亲的和她后来与汤米的偷情违背了伦常,打乱了这种伦理秩序。而且在她与迪克的相处中,她对迪克以怨报德,高高在上,冷酷无情的态度也毁坏了家庭关系中基本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尼科尔从楚楚可怜到冷酷无情的堕落,更可以说是她本性的回归。因为在金钱万能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各种社会关系都已经演变成了金钱关系,人们追求的是名誉,地位和财富,高尚的道德与传统的伦理道德都会成为跻身上流社会沽名钓誉的绊脚石,因此人们都将他们部分或彻底地弃。
尼科尔在康复之后,她的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层社会的通病—自私,唯利是图在她身上逐渐显现,她急切地想要重返富人世界以及奢侈无度的生活。她完全忘记了迪克给过她的爱和帮助,忘记了身为人妻和人母的责任与义务,迅速投入到有钱人汤米?巴尔邦的怀抱,他是一个冷酷无情,为了金钱愿意为任何民族和国家交战的无政府主义者。当尼科尔与汤米偷情时,也许她们之间并无爱情可言,但是她却满心欢喜、心甘情愿。她是迪克的诱惑根源,是榨取和剥削迪克生命和精力的机器,并且最终代表她的阶级抛弃了迪克。她的堕落无情地摧毁了迪克所代表的美好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结束语
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是继《了不起的盖茨比》后“美国梦”幻灭主题的继续和一部成功的堕落小说,“是对时代给人造成的危害做了最有力的控诉”。小说的男主人公在人生旅途中迷失,从拥有远大的抱负到放弃行医跻身上流社会,直到最终遭受抛弃,他一直以来秉承的善良、正直的美好品德因生活的迷茫与无助逐渐丧失,他最后选择自甘堕落与自我放逐。而小说中两位与迪克密切相关的女性,妻子尼科尔与情人罗斯玛丽也在资本主义的金钱社会里沉沦,成为伤害迪克抛弃迪克的负心人。他们原本都是天使,天真、纯洁、善良,但是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堕落,成为了堕落天使,令人扼腕痛惜。作者菲茨杰拉德擅长描写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花花世界,他通过对那些炫目的生活场景的描写来解释繁华背后的本质,鞭笞了20世纪美国社会的放荡与病态,抨击了资产阶级对年轻人的梦想的摧毁和人生的毁灭。《夜色温柔》里主人公们的堕落给我们上了一门深刻的人生课程,告诫我们在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该选择坚持自我,坚守自己的伦理道德。
道德沦丧范文2
例1:播种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心态决定人生》
例2:磨砺自己,乔达摩·悉达多甘愿深居山中,潜心修炼,终于悟出禅机成为佛教的如来始祖;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带来光明而窃取圣火,甘愿遭受终身被老鹰啄食肝脏的酷刑;唐玄奘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终于取得真经。正是那些苦难才磨砺出他们坚韧的意志,而正是他们坚韧的意志才创造出一个个不朽的神话,也正是那一个个不朽的神话使他们成为人类思想的君王!
——《励志之歌》
例3:“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进取人格最终渗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五千年盛衰荣辱,白云苍狗,在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相继湮灭在历史长河之时,中华民族能以激昂之士气高歌猛进,其内里是民族精神,其精神内里是儒家思想,其思想内里是孔子文化,其文化内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百折不挠精神,重振汉唐雄风,实现民族复兴,非此则不能!
——《至圣之风,山高水长》
以上三例为成功运用此法的范式,下面笔者就当前热点“小悦悦事件”对方法的运用谈一点浅见:
【背景材料】10月13日,在佛山街头发生了一出让人悲愤不已的惨剧,一名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两辆车先后3次碾轧,而在7分钟内竟有18名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后,是一位拾荒的阿姨把她抱到路边并找到其妈妈。小悦悦最终不治死亡。事后,甚至还有人质疑救人的拾荒者是借机“炒作出名”。
第一步:运用高考大纲作文发展等级对“深刻”的要求,积极进行材料的探究和发散,力求多元。
发散角度(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纷繁芜杂的事物无不具有各自外部的表象和内在的本质。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发散角度(二):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个矛盾的产生,一种现象的出现,总是有前因的。弄清来龙去脉,就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矛盾的主次关系,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找到某种原因,比不揭示原因深刻;找到根本原因,比找到一般原因深刻。
发散角度(三):观点具有启发性
这是指文章所透射出来的思想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而有所顿悟。针对现实生活的热点、焦点,或者易被人们忽视的“边角”,激浊扬清,充满对社会进步的真诚关注,表现出对事物发展的前瞻思考。
结合以上三个角度,我们对事例层层追问,可以得出以下一系列观点:
解剖1:小悦悦惨死无恻隐之心缺乏爱的信仰中国人的信仰之塔倒掉了人性步入荒漠。
解剖2:小悦悦惨死救助不及时担心讹诈无良事件太多法律制裁的无力努力完善法律制度。
解剖3:小悦悦惨死救助不及时担心讹诈无良事件太多善良者的尴尬处境对义举的道义和法律支持。
解剖4:小悦悦惨死爱心的缺失道德的滑坡。
第二步:确立写作中心,结合因果法、假设法、条件法和对比法,运用“顶真和递进”进行写作,写出大量有价值的段落。
示例1:因为担心承担责任,我们关上了心门;因为关上了心门,我们内心日渐变得坚硬;因为内心变得坚硬,我们事事冷漠;因为事事冷漠,我们身在咫尺,心远天涯。
示例2:假如信仰之塔倒掉,国人哪里寻找精神的栖息地?假如没有精神的栖息地,九州何处不显道德的荒漠?假如九州尽显道德的荒漠,华夏何寻充满温情的瞬间?
示例3:如果一个人选择冷漠,那充其量体现了个体道德沦丧;如果一群人个体道德沦丧,那将表现出群体道德沦丧;如果一个民族群体道德沦丧,那还要数十万年的进化么?
示例4:自己无担当心就说害怕讹诈,别人有担当心就说“炒作出名”;自己害怕讹诈就是君子之智,别人“炒作出名”即为小人之举;自己的“君子之智”却使人性步入荒漠,别人的“小人之举”却使人性展现光环!
道德沦丧范文3
扶贫会议、“饥饿感”,两个因果元素连在一起,让笔者很有感慨。扶贫是为了解决“饥饿感”,而体验“饥饿感”能反过来提升扶贫质量。刘坚提醒我们,社会太需要“扶贫饥饿感”了,以至于因为营养过剩、饱食无忧,丢掉了很多财富良心和社会本能。
缺乏“饥饿感”,人们会被饱暖富足、生活贵族包围,会被温软香玉、肉池酒林簇拥,会被觥筹交错、花天酒地陶醉。据报道,2004年,中国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物质“营养过剩”容易导致精神“营养缺失”,更多关注自我财富增值,而淡忘社会需要和财富反哺;更多关注生活奢侈、穷奢极欲,淡忘“路有饥寒人”的财富本质;在财富方向上居高临下、官气十足,对弱势群体盛气凌人、为富不仁。最典型的就是扶贫款项被扶贫局长,中饱私囊;富翁们常是“纳税侏儒”,慈善捐助微不足道;更有甚者,还有百万富翁老板购买“下岗证”偷税漏税,对弱势群体求助视而不见等。
缺乏“饥饿感”,社会、道德会被自私冷酷包围,被幸灾乐祸、见死不救簇拥,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德沦丧笼罩。在远离贫困和寒冷的季节,人们不易体会到真正的寒冷。过多关注眼前功利,而不愿考虑未来需要;过多关注个体私欲,而淡忘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社会规则;过多关注投机专营、不择手段,而淡忘了遵纪守法――个别地方黑恶势力猖狂、传统价值观边缘化就是印证!
缺乏“饥饿感”,会被“权力优越感崇拜”,被独断专行和我行我素代替,被领导意志和富翁思维代替,不知道穷人的实际状况,不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想到那些用“钢琴演奏会”给农民文化解困,想到送方便面、矿泉水为灾区解困,让接收者感到别扭。河南省省长李成玉批评道:要知道,一瓶矿泉水的钱,老百姓可以买两斤粮!救灾工作中的这种“阔少爷”作风,实在应该刹住了。要务求实效,把宝贵的资金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道德沦丧范文4
关键词:苏格拉底;道德;正义;法律
一、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伯里克利的黄金时期。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雅典开始由盛转衰,苏格拉底的后半生几乎都在这场战争中度过。苏格拉底亲历了雅典从强盛走向衰落的整个过程,他认为雅典的衰落,是人们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堕落导致的。面对雅典的衰落,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牛虻,以自己的智慧和对城邦的热爱,从两个方面努力,试图挽救衰落的雅典城邦。一方面,他提出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希望以此匡正道德,改变人性。另一方面,他基于现实政体的各种不足,寄希望于德才兼备的政治人才来治理国家。
二、苏格拉底提出的一整套道德哲学体系,主要包含四大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内涵,就是强调某种秩序。他希望人们重新回到某种秩序当中,遵守这种秩序,维护这种秩序。要使雅典恢复之前的繁荣强大,首先必须匡正社会道德,重建这种秩序,才能改良政治。
苏格拉底提出的道德体系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与普罗泰戈拉辩论时,他问道:“美德像你所说的正义、自制、虔敬等等是一个单一的东西,这些不过是它的部分呢,还是所有这些是同一东西的不同名字?”如果“作为部分,他们是像脸上有嘴、鼻、眼、耳这样的部分呢,还是像金子的碎块那样部分和部分之间以及部分和全体之间除了有大小的差别外,没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是前者,人可以有这部分美德而没有那部分美德,如果是后一种情况,有一小块金子也就是有了金子,人具有某种美德也就有了全部美德。”[1](P470)苏格拉底对几种美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讨论,确立了这几种美德的有机统一性。本质上它们都具有追求正义的理性,这种理性使各种美德有机统一在一起,相互联系,不能分离。
三、当时战乱频发,希腊城邦已走向衰落,整个社会表现出的是道德的缺失和人性的傲慢,整个社会已经偏离正义的轨道。苏格拉底清楚地认识到现实各种政体的种种弊端,依靠不义的政权来实现正义显然是不可行的。面对不义的城邦,苏格拉底始终坚持正义原则,追求正义。法律是人们相互之间订立的协议,在城邦中相对来说是比较正义的。他认为,在城邦中,法律就是最广泛的正义。尽管现实城邦存在各种不足,但是在城邦中追求正义首先就是要遵守和维护法律。
在苏格拉底看来,遵守法律能够使人们团结,使城邦强大。法是人们相互之间订立的协议,规定了人们彼此之间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遵守法律就是追求正义,坚持正义原则,就不能随意违背法律。即使法律会变化,也不能轻易看轻法律的价值。除非能按照正义的原则说服母邦,否则对于法律的任何裁决,都要坚定不移的执行。苏格拉底说的法,除了明文规定的法律条文之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没有成为明确法律条文的东西,比如孝敬父母,正直,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等等。
四、苏格拉底一生参加过三次战争,每次战争中他的思想和行动都充满了勇气。他的一生,始终用自己的言行践行对正义的追求,他提出的美德,在他身上都很好的体现出来。在申辩过程中,他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不因其他因素改变自己的原则。在申辩篇的最后,他说,“现在我该走了,我去死,你们继续活着。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主神知道。”他追求的不是生命的长短,而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临近死刑,面对克里托的营救,他首要考虑的,不是生或死的结果,而是正义与否的理性判断。面对法律的质问,“苏格拉底,你打算干嘛,你想采取行动来破坏我们的法律,损害我们的国家,难道能否认吗?如果一个城邦已经公布的法律判决没有它的威慑力,可以为私人随意取消和破坏,你以为这个城邦还能继续生存而不被吗?”[2](P99-98)苏格拉底唯一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不能说服陪审团的情况下,坚定执行判决,接受死刑。如果接受克里托等人的建议,逃离雅典,免于死刑,就违背了自己的原则,损害了法律,就是对国家的不正义。苏格拉底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脑袋里只有正义原则指导下的正义或不正义的抉择,至于世人看中的生与死,显得那么的无足轻重,这就是一代哲人超脱生死,始终遵守法律追求正义的至高精神。
参考文献:
[1]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柏拉图. 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柏拉图对话集[M]. 余灵灵 罗林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道德沦丧范文5
关键词 会计职业道德 外部环境 自身因素完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对职业道德建设提出来新的更高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会计人员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缺失的突出问题
1.法制观念不强。近年来,我国虽已颁布了《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财会法规制度,但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大量的会计法规得不到切实执行。从2001年《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和社会调查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来看,知法违法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制观念有待提高,会计法制意识有待强化。
2.职业道德意识薄弱。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和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不能坚持原则,甚至协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面临职业冲突的选择,往往不顾职业道德,按领导意志行事。
3.追求私利,监守自盗。部分会计人员为求私利,监守自盗,会计职业道德沦丧在贫富两级分化的实际社会现实面前,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沦丧,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
4.造假手段越来越多。由业务性造假变成会计性造假,利用会计手段、会计方法来玩数字游戏。如利用收入确认、成本推迟、收益性支出资本化、会计估计、会计政策选择等手段造假。此外,会计造假已从单纯的凭证造假转成实物和现金流相互配合的造假。
二、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
1.外部环境因素。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一是社会诚信缺失。近年来,受社会各种不良风气和思想的影响,我国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的现象,当整个社会诚信缺失时,会计人员本身工作和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会计信息失真,假账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是法律制度不健全。有些会计领域现在还无法规,有些会计领域虽然有法规、制度,但是执行起来相对较难或者不执行,有些会计政策不是很完善,执行起来可“变通”,很容易得到。有些会计法规制度已过时,需要修订,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会导致会计造假者有机可乘。三是惩罚力度不够。在“败露成本”与“机会收益”间比较,作为“经济人”,后者诱惑难挡,企业愿意铤而走险,便不难理解。四是会计中介机构缺乏独立性,易产生短期行为。
2.会计人员自身因素。一是会计人员自身世界观有问题。就会计人员自身来讲,大部分会计是守法重道的,但有极少部分人员,视国家法律不顾,做出种种违法乱纪的行为。二是利益驱动,会计人员缺乏自律。利益驱动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直接诱因。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承认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合法性,而且以经济利益为驱动,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不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以达到最后共同富裕的目标。但是,在整个社会商品意识活跃起来的同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伦理迷失和思想混乱,滋生了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三是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欠缺,理论水平不高。
三、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构想
1.将会计职业道德核心内容吸收到会计法律制度中。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有着共同的目标,相同的调整对象,承担着共同的责任。两者应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吸收。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会计法律制度和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
2.从机制上制度上加强建设。建立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工程。主要由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惩戒规范构成。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职业活动中的一种行为准则和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3.会计从业人员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律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财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从业人员想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要遵守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除了之外,会计人员还应控制好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提高自律能力。
4.多渠道宣传会计职业道德,营造良好氛围。多渠道地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通过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使其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深处,从而达到净化内心世界,改善认知标准,确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要求会计领域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会计工作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全体会计人员的表率;在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不同会计岗位中选择先进典型进行示范,组织先进典型现身说法,对先进人物进行表彰,通过互相学习、互相感染、特别是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水准较高的模范人物的传、帮、带,来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萱.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2007.
[2]李战银.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财政监督,2008.
[3]王海燕.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浅见.现代经济,2008,(7).
[4]王波.会计职业道德特征及建设途径.宁夏社会科学,2008.
道德沦丧范文6
形形的人构成了这个世界,所以这个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虽然职业千差万别,但,一个人应该严格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则是无可置疑的。
恪守职业道德,才能实现小我价值。老子曰:“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也就是说,恪守职业道德的人,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无非分之想,无名利之争,坚守科研人员务实求真、淡泊名利的职业道德,最终斩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向全世界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为世人所敬仰。
恪守职业道德,还能成就大我功业。古人云:“道乃盛德至善。”我则要说:“君子有道亦有德也,而小人无德,亦无道,故小人不足以成君子也。”同样身为人臣,曹操和诸葛亮得到的评价却大不相同。曹操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奠定了强大魏国的基础。然而他抛弃了一个人臣的职业道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下犯上,故成为后世白脸奸臣的象征。而诸葛亮一生恪守为臣之道,严格遵守人臣之德,竭忠尽智辅助两代君王,即便有刘备“若其无才,君可取而代之”的托孤之言,即便是辅佐“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孔明先生也始终没有非分之想,用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苦苦支撑着蜀国危局。自然,孔明先生成为后世忠臣良相之楷模。
恪守职业道德,还能彰显人性光辉。只有恪守职业道德,才能让我们摆脱自我与自私的束缚,跨越金钱与名利的栅栏,走出道德沦丧的怪圈,跳出明哲保身的沟壑,能使道德之花绚烂,能使人性熠熠生辉。白求恩,一个外国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坚守医道医德,以人道主人援助为己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虽然以身殉职,但他那人性的光辉和职业操守永远让世人景仰。同样,中国女排的女排精神、任长霞的秉公执法、吴斌的舍己为人、张丽莉的挺身而出……他们的职业精神早已化作无限的精神力量,不断激励着我们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