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编童话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编童话故事范文1
一、巧编童话故事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从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在上第一节汉语拼音时,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城堡,在城堡里画了三座漂亮的房子。上课后先用情景导入:“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老师要带你们到拼音王国里去做客。想不想去?(指着黑板上的图说)那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拼音王国里的成员。(师编故事)拼音王国里住着三个家族。(指着一座房子说)一个家族叫韵母家族,韵母家族里共有24位成员,他们可凶了,说起话来声音又大又响。比如唬他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我叫弧…’(又指着另一座房子说)第二个家族是声母家族,声母家族里有23个小伙伴,可他们个个都有点胆小,说起话来声音又轻又短。比如老师知道声母家族里的b,他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我叫b’。拼音王国里的第三个家族叫整体认读音节,他们家有16个成员,他们虽然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可他们关系太好了,一刻也不能分开,在读的时候也只能整体读。”
二、巧编童话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
汉语拼音第二课中有韵母i、u、ü,又有声母y、w,还有整体认读音节yi、wu、yu。如何认准他们,且能分清他们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巧编故事,能非常轻松地突破这一难点。在第一课时认识i、u、ü及四声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在教学y和yi时,编故事:星期天,小i(出示卡片i)一早醒来,就吵着要妈妈带她去体育馆玩游玩。小i的妈妈是大y(同时出示卡片y,指导读法)。大y妈妈把小i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牵着她的手出门了,(出示音节yi),一路上,大家都和她们母女俩打招呼,称她们为yi(编顺口溜指导读法:大y小i一起走,还读i)。体育馆里的人真多啊!大y妈妈担心小i走失了,紧紧地牵着她的手,一步也不离开,所以“yi”是不分开的。枯燥的内容,赋予极有生命的童话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yi”的四声在语言环境里的读法也是轻而易举的。随后还让孩子们自编故事。在第一步的激趣基础上,把学生分成4人学习小组,共同动脑,自编“w、wu”的童话故事,学生马上就能自如地编出相应的故事,还把读音编成儿歌:大w小u在一起,手牵着手儿wu、wu、wu。但是在编“yu”的童话故事上,学生遇到了阻碍,这时,教师灵机牵引故事的上半部分:“小ü的爸爸、妈妈都出差了,没人带他出去玩,怎么办呢?小ü在家急得大哭起来……”故事的下半部,可让学生自由讨论续编下去。果然,就有学生初露头角了:“y妈妈见了,连忙去叫小ü,小ü见了,咧开嘴笑了,把眼泪擦干,牵着y妈妈的手走了。所以,小ü和y妈妈在一起,两点也不见了,可以编作顺口溜:大y小ü在一起,擦掉眼泪还读ü。”这样,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语言,收获了意外的效果。
三、巧编童话故事教学音节的分合
编童话故事范文2
在这个森林里原来有一对夫妇,他们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儿名叫-----莎丽亚.小女孩儿出生的第七年,她的父母就出去了,说是去一个很遥远的地方.直到-莎丽亚.十二岁了她的父母还没回来. -莎丽亚.住在他的父母留下的那所精致的蘑菇房里,这一天,一只小白兔从远出跑来,莎丽亚看到了小白兔,就把它带回家,并取名叫------朵朵.
每天莎丽亚和朵朵吃同样的饭菜,而那些饭菜都是莎丽亚从森林里拔来的.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而这些花中许多花是可以吃的,莎丽亚可以清楚的分辨出哪些花可以吃哪些花有毒;除了花以外,还有许朵的树木,夏天绿树成荫,还有许多的野菜,足够她们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口清澈的泉眼,水清可见底,十分明澈.
莎丽亚和小白在这个大森林里又生活了十二年,这时的莎丽亚丽亚已经二十四岁了.成了一位年青漂亮的大姑娘了,而小白已经死去了,莎丽亚忍痛把它埋在了后面的树林里.
阳光明媚的一天,莎丽亚一早起来,给树木浇水,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她周围的花也更加旺盛了,她知道今天一定会有好事发生.中午果然发生了---------
编童话故事范文3
关键词: 优化学习方式;统筹兼顾;教学效果;整合环节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1-002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优化学习方式,已经逐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也逐步被大家了解。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究竟做得怎样?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如何避免和纠正偏差,继续深入地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实际效果?……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和研究,现就这些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讨论。
1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要深化学习方式的变革
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坚持转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方式。对此,有人认为现在大家都知道要转变学习方式,开课时都积极组织探究活动……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但实际上,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得多”。例如,不少教师忽略了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根本目的,只在公开课上转变学习方式,不重视日常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的教师认为,新的学习方式有固定的模式:就是课堂上首先用投影和实物来设置有关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或讨论;接着小组代表汇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至于学习的实际效果,则无须多顾虑,大不了以后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补课,明知效果不好也要“装模作样”;还有的教师为了让课堂显得活跃,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降低教学要求,教学活动低龄化。在实践中还出现了课时不足、学习质量下降、学生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转变学习方式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和解决。
2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表面化,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际效果
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工作的生命线,转变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创新、如何生存的本领,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转变学习方式表面化、形式化、庸俗化,不顾实际效果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因为学不到多少东西而严重影响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情绪,也会严重阻碍课程改革深入开展。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固然重要,学习的结果同样重要,不讲究结果的过程是虚假的、无效的过程,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探究过程并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后,才能说学生进行了有效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决不是降低质量要求,降低质量要求决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不顾实际效果决不是“实施素质教育”。
从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实际出发,设置略高于学生已有水平的任务,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切实地得到完善和提高,才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做法。
例如,《原电池》是上海新教材第6章“剖析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中的一节。由于学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基础比较浅,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等知识要到第8章才学习,学生在探究学习原电池工作原理时会遇到困难。新教材中本节课的目的是要学生体验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对有关问题的兴趣,能运用原电池的知识于生活和实践,这跟以前的教材是不同的。如果简单地搬用以前的教案,势必增加学习难度,难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之前,需要先做好基础知识铺垫,注意提出问题的适宜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锁定探究的方向、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放”和“收”的尺度,恰当地发挥引领作用。
3 必须统筹规划,优化学习方式
3.1 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发展个性。学习方式的优化是以学生将来能有效地自主学习、创新,即可持续发展为长期目标的,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某一种学习模式。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探索、实践,需要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
例如,FeBr2与Cl2的反应是高考的热点之一。以往这个知识点在高三复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出现,要给出常见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顺序,然后从离子方程式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氧化还原计算(讨论型计算)多方面来拓展。反思传统的教学经验,学生对于枯燥的记忆十分反感,即使勉强记住,在应用的时候也不灵活,容易遗忘。在新课程实施时,教师将FeBr2与Cl2的反应作为一个探究点,让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课前先给出任务,让学生自由讨论后提交自己的方案,教师拿到方案后进行认真的分析,将其归纳分类后,查找有关资料,重新整理教学设计。在课堂上通过实验验证、比较和评价不同方案,使同学体会到排除Br- 与Fe2+相互干扰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讨论后调整思路,得出新的实验方案和结论:
Br2微溶于水、易溶于CCl4等有机溶剂,在近似无色的FeBr2溶液中,先加入CCl4溶剂,再逐滴加入氯水,并不断振荡,溶液颜色逐渐变深, CCl4溶剂不显色,说明开始Br-并没有被氧化,取上层溶液加入KSCN,显血红色,说明Fe2+已开始被氧化为Fe3+。随着氯水的逐滴加入,并不断振荡,可看到CCl4层(下层)颜色逐渐变成棕红色。
在这节课中,通过探究实验,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新课堂中的体验经过反思之后,会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自觉地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打破已有的教学习惯。勇于在课堂中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可以使教师渐渐养成乐于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教学习惯,如果能不断将实际实施的教学方案与原有的、经验中的教学方案进行比较、改进,反思,一定会迅速成长为熟练驾驭新课程理念课堂的创新型教师。
3.2 要统筹各学段、各单元的学习方式
新教材更注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联系实际,以生活、社会中的重要问题为题材组织课题式教学,打破学科的逻辑体系,将知识点散落在各单元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需要,来统筹各学段、各单元的学习方式,要坚定地拒绝“一步到位”的做法,不能一下就将学习难度提高到高考水平,应深入领会新教材的编写用意,顺势而为,逐步提高。在低年级学生的知识还不足以全面地解释一个实验现象的时候,就让学生以通过观察形成感性认识为主,以后再逐步深化、提高和系统化,不能一蹴而就。
例如,关于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在课改教材“2.1以食盐为原料的化工产品” 和“8.4电解质溶液在通电情况下的变化”中出现了两次。仔细体会编者的用意不难看出,该实验在高一出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介绍如何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学生关于化学键以及电解质溶液的一些知识还不了解,如果在高一就将该实验设计成探究实验,显然难度过高,不合时宜。高二再次出现该实验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将该内容作为探究学习的题材,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习对电极过程作微观分析,培养他们微观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就“水到渠成”,比较适宜。
可见,探究学习的题材要统筹兼顾,整体设计,精心选择。探究教学要少而精,将大课题和小课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举一反三,不盲目追求探究的数量和形式,这样才能解决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 要兼顾复习考试,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在课改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考试不取消就不可能完全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其实,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水平,把握今后努力的方向,能够在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方面发挥作用。转变学习方式与考试成绩不应该是矛盾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思维更加活跃,增强对问题的理解、解决能力,理应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反思。首先,教师在考试命题时是否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是否遵从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到了教学的渐进性,去设计引导学生探究、思维的试题,而不是导向死记硬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高考试卷剪剪贴贴,一步到位。
其次,在教学中要兼顾复习迎考,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优化学习方式。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高三老师顾虑最多。因为面临高考,多数教师认为高三时间紧、知识量大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高三教学真的不能优化学习方式吗?对此,我们特别在高三进行尝试:根据教学进度,在高三复习《定量实验方案设计和分析》的内容时,将测定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作为研究的课题。化学上定量测定杂质有三类方法(重量法、滴定法、体积法),用一节课时间将分析实验原理、设计讨论方案、动手实验等内容一一完成是不可能的。经过研究,我们决定把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的关系放在课前解决,把重点放在重量法的讨论上,在弄清楚原理的前提下,让学生提出初步的实验方案。经过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分析,发现学生的一些思路(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是教师以前忽略的,于是教师放弃了自己以往惯用的实验方案,真正地利用学生的方案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三套方案,让学生说明设计思路,追问具体细节、剖析深层原因、让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看法,把一些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逐渐展现出来。
下面是学生的一个方案,现以此为例进行说明:
上课时先进行教学铺垫,使学生了解此方案的实质是用沉淀剂将可溶性CO32-转为CaCO3沉淀;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任何增加或减少CO32-的量的因素都会扩大实验误差。在分析方案时引导学生重点对沉淀剂的选择、如何证明CO32-沉淀完全、如何证明沉淀已烘干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使用不同药品和实验步骤的相似设计进行评价,从学生的评价中得出定量实验设计的几个原则(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经济性),并把这些原则应用于后面的分析中。
学习方式的优化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而不是要完全颠覆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保证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有必要根据具体内容采取相应的学习行为。在本专题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既通过传统的学习方式了解了定量实验的原理,又通过探究实验体会到了设计探究实验的原则,两者互相促进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和探究能力的薄弱,会成为转变学习方式的障碍。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虽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但对外部条件要求较低,占用的时间较少。一些孤立的化学事实、抽象的概念和化学符号等采用接受的学习方式效率可能会更高。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不能不顾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一味地强调“自主”“探究”“合作”。要发挥各种学习方式的长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结合起来,实现学习方式的优化。在教学时选择适当的内容用接受方式来学习,节省下时间和精力去积累必要的直接经验,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4要抓好整合环节
在课堂中要既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方法又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需要在教学中抓好整合环节。教学中的整合环节能帮助学生将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方法在新的水平上系统化、整体化,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
在采用探究学习方式时,整合工作尤其重要。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搞了很多探究活动,课堂气氛也很好,可是学生就是不会做题、考不出好成绩,其常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课堂中的整合环节,没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方法进行梳理、反思。如果在每节课结束前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联系、整合,梳理思路,不但能使学生在“热闹”之余更好地体会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且有利于他们学会如何应用知识。
例如,在我们的试验中,教师在进行《葡萄糖》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葡萄糖的化学性质,在最后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教师: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是通过什么样的过程、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的?
(2)我们是怎样确定葡萄糖分子的结构的?
(3)根据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可以推测它的化学性质有哪些特点?怎样证明?
(4)你能熟练地写出葡萄糖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吗?
(5)除了学到了关于葡萄糖的知识外,你还学到了什么?
这些问题的提出会触发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方法和知识的理解,使思维更有条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将知识结构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知识形成网络,牢固地掌握住。
参考文献: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OL].新华网,2006年1月9日.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OL].新华网,2006年3月21日.
[3]姚淑霞 吴俊明.在复习课中优化学习方式的尝试和讨论.化学教学,2006年第8期,第17页.
编童话故事范文4
有这样一位妇女,她非常多疑,经常疑虑过多,别人都不太喜欢她。
一天,这位多疑的妇女不小心吃进去了一条虫子,从此陷入了恐慌之中。
她看见邻居就说:“虫子就在我的肚子里,它每天都在不停的长大,真的!”邻居们被她搞得很不耐烦,见她就躲。
两年过去了,这位妇女还是相信她肚子里有虫子,人们怎么劝她都不听,她被这件事折磨得骨瘦如柴。
无奈之下,她的丈夫偶然听说张伊能治疗各种的疑难杂症,便带着这位妇女去找张伊。
夫妇向张伊说明了来龙去脉。张伊听后,给妇女检查了一下身体,然后说:“不错,你体内确实有条虫子。”
“医生果真高明,那您能把我肚子里的虫子弄出来吗?”妇人问道。
“当然可以。”医生回答。
编童话故事范文5
一、从读童话到编童话
要让小学生编童话,就得先让他们在肚子里装上几十篇乃至上百篇童话。为此,我们经常从《365夜》里选一些故事性强、有代表性的童话作品,如《老虎和黑熊》《聪明的小鸭子》《小兔乖乖》等让学生读,读后教师加以指导。如学生读了《老虎和黑熊》以后,教师便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黑熊的力气比老虎大,为什么老虎反而打败了黑熊呢?老虎、黑熊各有什么特点?你读了这个故事受到了哪些启发?这样读得多了,学生便能从感性上认识到童话的一些特点:如童话一般都采用拟人手法,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大象、老虎、狮子、狐狸、羊之类的动物,这些动物跟人一样会讲话、会思考,各有各的性格特点,如狐狸狡猾,老虎凶猛,狼残暴,羊温顺,孔雀虚荣爱美,蜜蜂辛勤劳动……又如,童话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经常用反复叙述的方法。虽然有不少幻想成分,但也必须合乎情理,有现实生活作基础。此外,童话故事还能帮助我们认识社会中的人和事,增强是非观念,受到思想教育。学生有了这么一些感性认识,就为他们编写童话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二、从集体编到个人编
一开始,同学们会感到编童话故事有困难。为了帮助大家打开思路,消除畏难情绪,教师可以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讨论,集体编写。第一次指导编写,教师从大家拿来的玩具中挑了一只大灰狼、一只小白兔和一头大象放在讲桌上,然后问大家:用这三件玩具可以编一个什么故事呢?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可以编这样一个故事:大灰狼在森林里要吃小白兔,后来,大象伯伯救了小白兔,打跑了大灰狼。
有了梗概,怎么具体地展开故事呢?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地展开想象。教师问学生:大灰狼是怎么遇到小白兔的呢?有的说,早晨,大灰狼的肚子很饿,到森林里捕食小动物,碰到了小白兔。有的说,兔妈妈带小白兔到森林里采蘑菇,小白兔到处跑着玩迷了路,被大灰狼盯上了。在编到大象伯伯救小白兔时,有的说,大象伯伯趴下来,让小白兔跳到它的背上去;有的说,大象伯伯用鼻子把小白兔送到背上去;还有的同学说,还是大象伯伯把小白兔送到小河的对岸比较安全。
在指导学生编写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比较,从中选择一个比较合乎情理的编法。如编到大象跟大灰狼搏斗时,有的同学说,大象用脚踩死了大灰狼。有的同学则不同意这种编法,理由是:狼比较灵活,大象比较笨重,恐怕不易踩死狼。但大象的鼻子比较灵活,而且很有力量,还是编成用鼻子把大灰狼扔进小河里淹死了比较合理。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讨论,很快就把故事编成了。通过集体编写,大家感到只要开动脑筋,想得在理,编童话故事并不难。此时,同学们跃跃欲试,情绪高涨,教师便趁热打铁,组织他们分头摆玩具,编童话故事。教师把同学们拿来的玩具经过搭配分给各个小组,让每个同学“各取所需”,边摆边编;童话故事编好后,就轮流在小组内一边摆,一边讲给大家听,请大家帮助修改、补充;最后再把自编的童话故事写下来。
三、从编童话到讲童话
童话编好后,教师还要求学生一一当众讲,但不是照本宣科地讲,而是拿着玩具边摆边讲。教师还鼓励他们添枝加叶,尽量把童话故事讲得形象些、生动些。在哪些地方添枝加叶呢?教师一般要求他们从三个方面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是什么样子,什么装束打扮;二想你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景物或陈设;三想在不同的场合,你故事中“人物’’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再创造。讲过后,教师要求同学们进行评论,或指出其优缺点,或提出修改意见。讲得好的同学,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以示祝贺。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使他们领略到成功的快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指导学生“摆玩具,编童话”,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仿”与“创”的关系。初编童话,往往有“套编”的现象,这是正常的。正像学书法先临帖一样,学编童话也必须有一个摹仿的过程。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就能逐步摆脱
“套编”,从而编出富有创造性的童话故事来。
二是要处理好“摆”与“编”的关系。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虽有所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重要地位。即使是他们的抽象思维,也往往带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让学生一边摆玩具一边编童话,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从而把故事编得具体、生动些。反过来说,随着编的故事逐渐成型,学生又要不断地抽换或增减玩具,以调整、补充他故事中的角色或道具,从而使之更符合童话的故事情节。学生边摆边讲,就像是在演出童话木偶戏,学生自己是编剧,又是导演,同时还是解说员。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口,既演示又解说,就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其创作热情。
三是要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读童话是吸收,编童话是倾吐。没有吸收就没有倾吐。因此,抓好童话故事的课外阅读就是十分必要的了。在指导阅读时,不光是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领略作者编写的思路和意图,从中受到启发,取得某些编故事的借鉴。在指导学生编好童话故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编故事时是怎么一步步想的,编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别人什么。学生通过亲自编写童话,又反过来提高了他们阅读童话的能力。
编童话故事范文6
关键词:美术;美术创作课;童话故事;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98-01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要使每一名学生无论是所谓“聪明”的还是“愚笨”的,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能获得可以尽情施展其才能的机会;要由“发现和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变为“创造适合每一名儿童的教育”。带着这种理念,教师设计了美术创作课“自编自画童话故事”,整个教学活动共分三个阶段:积累阶段、创作阶段、展示阶段。
一、积累――听故事、讲故事、看故事
(1)听一听。教师提问:“有很多同学小时候睡觉前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学生回答:“听大人讲童话故事。”教师开始放录音:“好,下面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听,故事开始了。”教师就这样很亲切、很自然地引导同学们走进了一个童话王国。“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主人公是谁?给你什么启示?”听完故事后紧接着教师提出设问,使学生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2)讲一讲。“你知道有哪些好听的童话故事?讲一讲看谁的故事最精彩。”教师通过提问激发了学生讲故事的热情,开发了学生已有的资源。(3)看一看。教师继续引导:“我们听了故事、讲了故事,是不是更想欣赏到美丽的画面?你们快看(播放课件),这些童话故事是用什么表现形式绘制的?你更喜欢哪一种风格。下面我们走进图书馆,去欣赏更多、更好、更美的童话故事吧!”通过欣赏大量的古今中外童话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人文、地理知识,并且可以学习到各种表现形式及绘画技法,为后期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边听、边讲、边看。由每个学生从自己阅读的大量童话故事中挑选出自己认为在构思、构图、色彩上最精彩的故事介绍给大家。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方位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
言语智能在听故事、讲故事、看故事、编故事这一系列活动中表现得比较突出。言语智能强的学生表现为听故事的时候聚精会神,听完后能准确概述出来,讲故事的时候绘声绘色,表达能力很强,同样在编故事的时候用词用句也是恰到好处,文章写得顺畅生动。那么这些学生的言语智能在这些活动中就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而言语智能比较弱的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则会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语言,等到小组里讲故事的时候,他的语言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创作――编故事、画故事
(1)编一编。教师说:“现在我们各显其能来构建一个自己的童话王国,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编织我们的梦想吧!”先由每个同学自编一个故事,然后小组里选出一个故事,请一位同学来讲,最后大家一起讨论分析。(2)画一画。集体协商,分工合作,故事中主要形象的设计可以由绘画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来画,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建议,根据自己的能力有负责构图的,有负责画背景的,有负责涂色的,还有负责后期整理的,大家一起共同完成。
编故事、画故事主要运用的是空间智能以及逻辑智能,在编故事的时候首先需要在脑海中把已积累的素材进行分类、归纳、提炼,以便开拓自己的思路,然后再运用空间智能去想象、构思自己的故事,并且在分析故事的时候更需要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画童话故事时,空间智能比较强的同学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在创作过程中他们的构图、色彩、造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提高。而这方面比较弱的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得到了较大的帮助,使绘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展示――作品展览及表演童话剧
(1)展一展。展览以组与组之间竞赛的方式,设立各种奖项进行评比。每个组为自己画的童话设计一个展板,从展板的整体设计、作品的布置及周围的装饰再到故事的讲解,都需要全组的每个学生各显其能,共同努力。(2)演一演。由全班同学推举出一个童话故事,每个学生再一次进行分工,有导演、有演员、有剧务、有化妆师、有音响师等。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
作品展览及表演童话剧是两个综合性的活动,可以说是对前面一系列活动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在组织这两项活动的过程中,提倡同学之间要密切合作,因此人际智能表现要尤为突出。准备作品展览时,怎么设计展板,小组同学要共同出谋划策,有不同意见时要协商解决,而展板的整体布局又给空间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排演童话剧虽然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但是由于有了展览活动的基础,这次学生们组织得非常好。各方面的智能都比较强的学生担当了导演工作,肢体运动智能较强的学生担当了演员工作,空间智能较好的学生担当了舞台布景设计工作,音乐智能较强的学生担任了音响效果制作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可以从许多方面激活课堂教学,有助于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内与课外整合起来。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并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